• 沒有找到結果。

從WIPO反規避條款規定論網路時代著作權保護之未來與趨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WIPO反規避條款規定論網路時代著作權保護之未來與趨勢"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成果報告

從 WIPO 反規避條款規定論網路著作權的保護與趨勢

計劃類別:個別型計劃

計劃編號:NSC90 – 2414 – H – 004 – 043

執行期間: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計劃主持人:馮震宇教授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一 年 十 月 三十 日

(2)

一、中英文摘要

(一)中文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傳統著作在成為數位化著作之後,不但可 以大量且便宜的複製,更可以迅速透過網路傳送至世界各地。也因此在網路時代 中,應如何對著作加以保護,乃成為新的課題。 為因應此種挑戰,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完成兩個與著作權有 關的國際公約。此等公約不但賦予著作權人因應網路時代的新種權利,更強化對 著作的保護,隨著各國逐漸完成相關的立法,其影響力也開始逐漸浮現,其中則 以反規避條款在目前引發最多的爭議。 由於反規避條款與傳統著作權的保護要件不同,再加上各國根據 WIPO 條 約所為之立法內容亦不盡相同,使得反規避條款在適用上有其爭議。另外,由於 美國在一九九八年所訂定的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對違反第 1201 條反規避 條款的行為課以嚴苛的民事與刑事責任,其相關條文已經於 2000 年 12 月全部生 效,使得反規避條款的適用與未來可能的影響更產生疑慮。 在 DMCA 的實施過程中,陸續引發受到各方關切的案件,例如 RealNetwork, DVD(2600.com)等案件,不但顯示其可能影響範圍廣泛,更對著作權之合理 使用原則構成嚴重的威脅。若地方法院此等見解最終獲得維持,不但將會對未來 著作權之保護與利用造成重大的影響,亦會對資訊與電腦產業造成衝擊,故本研 究擬議將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英文摘要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net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traditional copyrighted materials can be easily and cheaply duplicated, and then be transmitted through Internet around the world. As a result, how to protect copyrighted materials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copyright holders.

To cope with such challenge, WIPO held two diplomatic conferences in 1996 and successfully concluded two copyright treaties that are closely relevant to the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the future. Four year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the treaties and after major countries gradually promulgated or near the completion of their copyright law revamp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IPO treaties is finally materialized.

Among all the provisions in these two WIPO treaties, the most controversy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vision is the so called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 which is appear in Article 12 and Article 19 in each treaty respectively. Since this

(3)

provision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pyright principle, and since the legal language passed by individual country also differs, it will make the industry difficult to comply. Moreover,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US version of the WIPO treaties, i.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Protection Act (DMCA) has provided harsh civil and penal provisions for those who violates the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 i.e. Section 1201,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is provis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ly.

After US promulgated the DMCA, several case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 have being litigated. The most important case is related to the so-called DeCSS software that decode the CSS encryption applied by MPAA. Pursuant to the district court decision, the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 will further limit the traditional fair use defense. Had district court’s decision been upheld by appellate court, or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such judicial decision will have serious impact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industries.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otential influence, and considering such provision might have detrimental impacts on local industries, this research project will conduct thorough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and will provide relevant suggestion to local industries.

三、計劃的緣由與目的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無形的智慧資產已經取代一般有形的資產而一躍成 為企業界最重視的資產之一;網路時代的來臨,更人類之創作可以經由數位科技 與網路大量且迅速的複製或傳播。雖然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使得知識更容易普 及,但是也使得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權利人面臨更大的挑戰,種種問題之中尤以著 作權的保護更具有挑戰性。 為配合數位化時代的挑戰,並協助凝聚國際間對保護數位化著作的共識,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特別在一九九六年召開外交會議,就如何因應數 位時代著作權保護的需求,以及如何統合國際間對數位化著作保護進行協商。雖 然各國因為科技與產業發展程度有別,見解亦不同,最後卻仍然對數位化著作應 予以保護有所共識,並於 1996 年 12 月簽署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 (WIPO Copyright Treaty)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與錄音物條約」(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

(4)

還進一步將對著作權的保護的範圍,擴展到數位資訊時代的主要傳播媒介(亦即 網際網路),與利用數位化著作而衍生的新種形態的商品與服務。根據這兩個 WIPO 條約,各締約國不但應賦予著作權人、表演人與錄音物製作人過去所未有 的權利(例如公開傳播權、互動式傳播權、對公眾提供權 Making available to the public、對著作權管理資訊 Righ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加以保護等),WCT 第 十一條與 WPPT 第十八條更共同要求締約國,對規避有效技術保護措施

(circumvent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measures)之行為,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與有 效的法律救濟的規定(簡稱為反規避條款 anti-circumvention)。由於這個規定與 傳統著作權法保護文學藝術創作的原則不盡相同(因為並不需要傳統著作權保護 所需要的原創性、表達等要件),再加上此新增的義務為傳統的著作權法所無, 因此亦引發諸多的爭議,也是各國根據 WIPO 條約立法時引發爭議的所在。 除了各國紛紛針對反規避條款加以立法之外,更值得注意的問題,則在於 各國立法對著作權人或著作利用人所可能產生的影響。網路上未來是否仍有主張 合理使用之可能就產生了疑惑,根據目前美國地方法院的初步見解,未來提供軟 硬體協助使用者迴避科技保護措施的業者可能都無法繼續主張合理使用,此種結 果的影響將會對許多的業者造成重大的法律風險,因此實有必要對此等法律爭議 與其後續的法律發展加以有體系之研究。 反規避條款的規定對數位著作的未來將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再加上美國 已經初步有司法判決出現,此等初步見解若獲得維持,將會對以外銷為主的我國 業者造成十分重大的影響,而我國是否應根據美國或其他國家之規定訂定類似的 反規避條款規定,也可能對國內著作權人與著作利用人影響重大。因此本研究案 擬特別針對 WIPO 反規避條款所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加以研究,也將特別追蹤相 關案件的後續發展,以了解反規避條款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對著作權的保護與 利用所造成的可能影響,並提供國內業者相關的因應與解決之建議。 目前,國內對於此方面的討論僅有少數文章,相關的討論亦不夠深入。但 是相對的,由於對於此問題的重視,因此國外(特別是美國)已經有相當多的學 術論文與研討會出現。不過,就學術論文而言,內容多半集中在於對美國 DMCA 法之介紹與對 WIPO 條約之介紹,對於反規避條款的討論與相關案例之分析,則 仍然有限。隨著相關案例的出現,相關的文章應將陸續出現,本研究亦將會將相 關的資訊加以整理。 四、結果與討論 (一)、各國修法及立法情形

(5)

WIPO 於 1996 年 12 月所簽署的兩個重要條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著作權條約」(WIPO Copyright Treaty)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與錄音物條 約」(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不但對以數位資訊傳遞為主的 網際網路產生莫大的影響,還進一步將著作權的保護的範圍,擴展到數位資訊時 代的主要傳播媒介(亦即網際網路),與利用數位化著作而衍生的新種形態的商 品與服務,例如 DVD, 隨選(on-demand)、Webcasting, Pay-per-View 等等,使得 世界各國根據傳統著作權法概念所訂定的著作權法與 WIPO 條約所要求的數位 著作保護原則產生歧異。雖然初期各國表現並不熱衷,但是在美國首先根據此二 條約在一九九八年訂定千禧年著作權法(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Protection Act of 1998, DMCA)之後,各國亦開始配合 WIPO 條約義務與網路時 代的需要修正傳統著作權法。根據 WIPO 這兩個條約的規定,除美國之外,日本、 澳洲與歐體都已經通過或是正在進行相關法律的修正,我國著作權主管機關亦根 據此兩項條約之規定提出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使得我國雖非 WIPO 此等公約的締 約國,亦將直接受到 WIPO 此等條約的影響(有關各國根據 WIPO 條約修改其 國內法之對照情形,請參見附表)。 根據這兩個 WIPO 條約,各締約國不但應賦予著作權人、表演人與錄音物 製作人過去所未有的權利(例如公開傳播權、互動式傳播權、對公眾提供權 Making available to the public、對著作權管理資訊 Righ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加以保護等),WCT 第十一條與 WPPT 第十八條更共同要求締約國,對規避有 效技術保護措施(circumvent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measures)之行為,提供充分 的法律保護與有效的法律救濟的規定(簡稱為反規避條款 anti-circumvention)。 由於這個規定與傳統著作權法保護文學藝術創作的原則不盡相同(因為並不需要 傳統著作權保護所需要的原創性、表達等要件),再加上此新增的義務為傳統的 著作權法所無,因此亦引發諸多的爭議,也是各國根據 WIPO 條約立法時引發爭 議的所在。 雖然這兩個條約已經通過數年,但是技術保護措施義務的影響力卻一直到 2000 年才逐漸發揮。主要是因為各國根據 WIPO 條約所制定或修改的法律在 1999 年方始陸續完成或生效,而所衍生的訴訟案件亦直到 1999 年才陸續出現,例如 美國所出現的 DVD, RealNetworks 等案件。由於法院初步的判決都是認為這些新 的利用形態違反反規避條款的規定,使得 WIPO 條約的影響力逐漸開始發揮。另 一方面,由於各國目前根據 WIPO 該項原則性之要求所作的立法規定內容並不相 同,保護要件與處罰內容亦不同,亦衍生新的問題。 例如美國首先在一九九八年十月通過「1998 年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 (DMCA),並在新增的美國著作權法中對有關科技保護措施之反規避條款(第

(6)

1201 條)及著作權管理資訊(第 1202 條)加以詳細的規定,除對「準備行為」 與「規避行為」均加以規範外,並對違反其規定者制定了嚴格的民事及刑事責任, 並遠較原有著作權法之處罰規定更為嚴格。在民事方面,DMCA 在 1203 條對違 反 1201(a)(1)者,可對行為人之每次規避行為、或每個裝置、產品、元件、要約、 提供服務等,可處以 200 美元以上,2,500 美元以下的法定賠償(statutory damages) 金額。對違反 1202 條者,則可對每一個違反行為可處以 2,500 至 25,000 美元的 法定賠償。若在確定判決後三年內再犯此等行為,則可以請求上述金額三倍的懲 罰性損害賠償。而在刑事責任方面,DMCA 則在美國著作權法中增定第 1204 條。 根據 1204(a),對於以商業目的或私人財務利益而故意違反 1201 與 1202 規定者, 初犯可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500,000 美元以下罰金,第二次再犯 者,則可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一百萬美金以下罰金。 事實上,在 DMCA 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六日經科林頓總統簽署生效後,著 作權人已開始根據第 1201 條之規定採取法律行動,例如以該法禁止侵害準備行 為(亦即禁止製造或銷售規避防止接觸著作之科技保護措施的產品或服務)之規 定,陸續對多家軟體製造商(例如 RealNetwork 控告 Streambox)或對著名網站 提出訴訟(例如 RIAA 控告張貼 DVD 解碼軟體之 2600.com),頓時引起各方就 DMCA 第 1201 條「反規避條款」的注意與討論。 另一方面,DMCA 另一個影響層面更廣泛的規定,也就是第 1201(a)(1)(A) 之管制接觸(control access)規定(禁止規避防止未經授權而「接觸」著作之科 技保護措施),亦在 DMCA 實施兩年後於去年十月二十八日開始正式生效,由於 此規定禁止的範圍更為廣泛,再加上處罰嚴重,一旦著作權人據此採取行動,勢 必會對網路環境下著作物之使用造成極大的影響。 而在日本,日本於平成十一年以法律第七十七號修正日本著作權法增訂技 術保護措施的規定,並已於平成十一年(1999 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原則上日 本在技術保護措施規範方面,雖涵蓋「準備行為」與「規避行為」,但在適用範 圍上卻加以限縮。例如於準備行為方面,只以「專以規避技術保護措施為功能之 裝置或電腦程式」為對象;而於規避行為方面,亦僅以應公眾之要求而為「規避 技術保護措施之行為」之業者為規範對象。 在澳洲方面,澳洲亦於今年八月十七日根據 WIPO 條約之規定,通過「著 作權修正(數位議程)法案」(The Copyright Amendment [Digital Agenda] Bill of 1999 ),修正澳洲一九六八年著作權法,並將於二OO一年三月四日正式施行。 與美國及日本不同之處,就是受規範的技術保護措施僅限於設計來防止或禁止侵 害著作權和著作鄰接權的裝置或產品,控制接觸之技術保護措施並不受保護,而

(7)

且對技術保護措施有要求「有效」控制的要件。因此澳洲僅對「準備行為」加以 規範,而並未對「規避行為」規範。 而在歐洲方面,雖然歐洲共同體部長會議在今年六月八日通過歐體執委會 (European Commission)所提的「調和著作權及鄰接權的修正草案」以履行WIPO 條約義務,並對資訊社會中著作權與鄰接權之保護加以規範,但該草案由於尚 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ment)與各會員國國會的通過,方能正式生效,預 估二年後該指令即會正式生效。 根據歐體著作權指令修正草案之規定,其對技術保護措施特別要求應具備 「有效控制」(effectively control)要件,因此著作權人有義務證明其所使用技術 保護措施的有效性。而在規範行為上,歐體亦對「規避行為」與「準備行為」均 加以規範。其中在規避行為部份,歐體有「明知或可得而知」的要求。而在準備 行為部份,歐體則禁止「未經授權的任何行為,包括製造或散布裝置、產品或零 件,或提供服務」,且該等行為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1)為規避技術保護措施 之目的而提供、廣告或行銷。(2)除規避技術保護措施之外僅具有限的商業意義 或用途。(3)主要係為使規避行為發生或促進之目的而設計、生產、修改或執行。 而在我國,為因應我國加入 WTO,並使我國著作權法制能符合國際規範, 智慧財產局亦已於八十九年八月提出著作權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欲將 WIPO 條 約中的相關規定落實在我國著作權法之中。根據目前的修正草案,未來修法方向 與 WIPO 著作權條約及表演暨錄音物條約有關的修正包括兩大點:亦即(1)增 訂公開傳播權並修正公開播送與公開演出的定義,與(2)增訂科技保護措施及 電子化著作權權利管理資訊保護規定。 而在科技保護措施與反規避條款規定方面,修正草案擬議在第三條增訂第 十五款,規定科技保護措施係「著作權人為防止其權利被侵害所使用有效之科技 方法。但用以限制他人依法得利用該著作之行為者,不屬之。」若有違反之行為, 包括意圖供侵害他人著作權而製造、輸入、散布專供規避科技保護措施之設備, 或提供專供規避科技保護措施之服務或資訊者,依草案第九十二條之一,可以處 一年以下有期徒刑,並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依此等規定觀之,主管機關意在採 取低度規範方式,不但只對「防止侵害權利的技術保護措施」提供保護,亦僅對 「準備行為」做規範而不及於「規避行為」,同時,違反的刑度也比一般侵害著 作權的刑度要低。 除了各國紛紛針對反規避條款加以立法之外,更值得注意的問題,則在於 各國立法對著作權人或著作利用人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此種影響,已經因為美國

(8)

所發生的訴訟而凸顯出現,而就美國而言,在 DMCA 通過後,最明顯的訴訟案 例,就是美國影視公會(MPAA)控告一份駭客雜誌(2600)所設立之網站所引 發出來的爭議。由於該網站張貼一份可解碼 DVD 加密軟體 CSS 之軟體 DeCSS, 因此 MPAA 主張其違反 DMCA 的反規避條款,雖然地方法院判決 MPAA 勝訴, 2600 網站違反 DMCA 的規定,但是此項地方法院的判決亦遭致多方的批評。在 今年一月中許多知名大學的教授共同提出法庭之友(amicus)訴狀,認為下級法 院之判決有過分擴大法律保護之嫌。另外,網路上知名的串流網站 Realnetworks 亦對將其串流技術解碼的業者 Streambox 提出類似的訴訟。 這些訴訟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網路上未來是否可以繼續主張合理使用造成 疑惑,至少根據目前地方法院的初步見解,未來提供軟硬體協助使用者迴避科技 保護措施的業者可能都無法繼續主張合理使用,此種結果的影響將會對許多的業 者造成重大的法律風險。 (二)、結果自評 本計劃有系統地探討目前國際上為配合 WIPO 在新增的兩大條約上對於數 位著作保護要求及反規避條款之規範原則,而於各內國法上所做的修正以及相關 案例的解析。就計劃之進行而言,已經達成計劃書所欲達成的內容。 就研究所獲致的結果可以發現,各國在其內國法上之修正均是為了履行 WIPO 條約的義務。但因 WIPO 僅有原則性規定,使得各國之規範不盡相同。例 如,以與對我國經常施壓的美國立法例比較,美國的高度立法與我國的低度立法 其間相去甚遠。而就美國而言,在 DMCA 通過後,亦已經有許多網路科技業者 因為違反 DMCA 的此種反規避條款規定,而被著作權利人控告,最明顯的例子, 就是 DVD 案所引發出來的問題。由於反規避條款的規定可能對數位著作的未來 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再加上美國已經有司法判決出現,因此國內業者應該特別 注意各國根據 WIPO 技術保護措施反規避條款的規定,方可避免日後發生侵害爭 議。

(9)

附表:WIPO 著作權條約原則

與各國修法內容對照表

美國 歐體 日本 澳洲 國民待遇 原則 於 DMCA 之法 案中第 102 條修 正美國著作權 法第 101 條與 104 條以符合 WCT 與 WPPT 條約之規定 沿用伯恩公約與羅 馬公約之規定 日本著作權法第 26 條之 2、第 47 條之 3、第 113 條之 2、平成 11 年法律第 77 號 都有規定 沿用伯恩公約 與羅馬公約之 規定 人格權 美國視覺藝術 家權利法案 (VARA)對視 覺藝術提供人 格權保護, DMCA 未增 列,其保護範圍 遠不及伯恩公 約之要求 指令中未提及,沿 用伯恩公約跟羅馬 公約 日本著作權法原 已有規定,但表 演人格權未因應 擴大人格權適 用對象的範圍 重製權 美國的著作權 法已有規定,因 此在 DMCA 不 在增列 指令第 2 條做原則 性規定,指令第 5 條做例外規定 日本著作權法第 92 條、第 91 條、 第 96 條 澳洲原著作權 法即有規定, 未特別增加 散布權 美國的著作權 法本即有規 定,因此在 DMCA 不在增 列 指令第 4 條對散布 權與權利耗盡原則 加以規定 日本著作權法第 95 條之 2、平成 11 年法律第 77 號、第 97 條之 2 原著作權法即 有規定 出租權 美國的著作權 法本已有規 定,因此在 DMCA 不在增 列 已有個別指令對出 租權加以規範,故 未另行規定 日本著作權法第 26 條之 3、第 95 條之 3 有修正的 規定 原著作權法即 有規定

(10)

(五)參考資料

1. JASON M. SCHULTZ , TAKING A BITE OUT OF CIRCUMVENTION: ANALYZING 17 U.S.C. 1201 AS A CRIMINAL LAW, 6 MICH. TELECOMM. TECH. L. REV. 1, 1999 / 2000.

2. REBECCA MORRIS, NOTE: WHEN IS A CD FACTORY NOT LIKE A DANCE HALL?: THE DIFFICULTY OF ESTABLISHING THIRD-PARTY LIABILITY FOR INFRINGING DIGITAL MUSIC SAMPLES, 18 CARDOZO ARTS & ENT LJ 257, 2000.

3. RUTH OKEDIJI,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FAIR USE DOCTRINE, 39 COLUM. J. TRANSNAT'L L. 75, 2000.

4. MATT JACKSON ,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A PROPOSED AMENDMENT TO ACCOMMODATE FREE SPEECH, 5

COMM. L. & POL'Y 61, WINTER, 2000.

5. RUTH OKEDIJI, GIVERS, TAKERS, AND OTHER KINDS OF USERS: A FAIR USE DOCTRINE FOR CYBERSPACE, 53 FLA. L. REV. 107, JANUARY, 2001.

6. WENDY M. POLLACK, NOTE: TUNING IN: THE FUTURE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FOR ONLINE MUSIC I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68 FORDHAM L. REV. 2445, MAY, 2000.

7. ARIEL BERSCHADSKY, RIAA V. NAPSTER: A WINDOW ONTO THE FUTURE OF COPYRIGHT LAW IN THE INTERNET AGE, 18 J. MARSHALL J. COMPUTER & INFO. L. 755, SPRING, 2000.

8. WILLIAM SLOAN COATS, VICKIE L. FEEMAN, JOHN G. GIVEN AND HEATHER D. RAFTER, LEGAL AND BUSINESS ISSUES IN THE DIGITAL DISTRIBUTION OF MUSIC: STREAMING INTO THE FUTURE: MUSIC AND VIDEO ONLINE, 20 LOY. L.A. ENT. L.J. 285, 2000.

9. SARA BETH A. REYBURN SARA BETH A. REYBURN, NOTE: FAIR US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USIC ON THE INTERNET, 61 U. PITT. L. REV. 991, SUMMER, 2000.

10. JAYNE A. PEMBERTON , UPDATE: RIAA V. DIAMOND MULTIMEDIA SYSTEMS NAPSTER AND MP3.COM, 7 RICH. J.L. & TECH. 1, FALL, 2000.

11. JONATHAN A. FRIEDMAN & FRANCIS M. BUONO, USING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TO LIMIT POTENTIAL COPYRIGHT LIABILITY ONLINE, 6 RICH. J.L. & TECH. 18, WINTER, 1999/2000.

12. REBECCA J. HILL, PIRAT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THREAT AND PROMISE OF DIGITAL AUDIO TECHNOLOGY ON THE INTERNET, 16

(11)

COMPUTER & HIGH TECH. L.J. 311, MAY, 2000.

13. KEVIN KELLY, THE MP3 CHALLENGE: HAS CONGRESS EFFECTIVELY SHIELDED THE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 FROM INTERNET COPYRIGHT PIRACY? 18 TEMP. ENVTL. L. & TECH. J. 163, SPRING, 2000.

14. DAVID NIMMER, IGNORING THE PUBLIC, PART I: ON THE ABSURD COMPLEXITY OF THE DIGITAL AUDIO TRANSMISSION RIGHT, 7 UCLA ENT. L. REV. 189, SPRING, 2000.

15. COREY FIELD, NEW USES AND NEW PERCENTAGES: MUSIC CONTRACTS, ROYALTIES, AND DISTRIBUTION MODELS I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7 UCLA ENT. L. REV. 289, SPRING, 2000. 16. DAVID BALABAN, MUSIC I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THE

EFFECTS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7 UCLA ENT. L. REV. 311, SPRING, 2000.

17. CHARLES S. WRIGHT, ACTUAL VERSUS LEGAL CONTROL: READING VICARIOUS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TO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75 WASH. L. REV. 1005, JULY 2000.

18. BENTON J. GAFFNEY, COPYRIGHT STATUTES THAT REGULATE TECHNOLOG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UDIO HOME RECORDING ACT AND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75 WASH. L. REV. 611, APRIL, 2000.

19. JO DALE CAROTHERS, NOT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 THE WORLD WIDE WEB: IS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SUFFICIENT?, 41 ARIZ. L. REV. 937, FALL, 1999.

20. PAMELA SAMUELS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WHY THE ANTI-CIRCUMVENTION REGULATIONS NEED TO BE REVISED, 14 BERKELEY TECH. L.J. 519, SPRING, 1999.

21. JANE C. GINSBURG, COPYRIGHT LEGISLATION FOR THE "DIGITAL MILLENNIUM", 23 COLUM.-VLA J.L. & ARTS 137, SPRING, 1999.

22. JENNIFER E. MARKIEWICZ, SEEKING SHELTER FROM THE MP3 STORM: HOW FAR DOES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NLINE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LIMITATION REACH? 7 COMMLAW CONSPECTUS 423, SUMMER, 1999.

23. NOTE: THE CRIMINALIZA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THE DIGITAL ERA, 112 HARV. L. REV. 1705, MAY, 1999.

24. THOMAS G. FIELD, JR., PUBLISHERS' RIGHTS AND WRONGS IN THE CYBERAGE, 39 J.L. & TECH. 429, 1999.

(12)

25. RUTH GANA OKEDIJI, COPYRIGHT AND PUBLIC WELFARE IN GLOBAL PERSPECTIVE, 7 IND. J. GLOBAL LEG. STUD. 117, FALL, 1999.

26. CAROLYN ANDREPONT, SPRING,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COPYRIGHT PROTECTIONS FOR THE DIGITAL AGE, 1999 9 J. ART & ENT. LAW 397, SPRING, 1999.

27. I. TROTTER HARDY, THE INTERNET AND THE LAW: COPYRIGHT AND "NEW-USE" TECHNOLOGIES, 23 NOVA L. REV. 657, WINTER, 1999. 28. MICHELLE A. RAVN, NOTE: NAVIGATING TERRA INCOGNITA: WHY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WAS NEEDED TO CHART THE COURSE OF ONLINE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60 OHIO ST. L.J. 755, 1999.

29. JENNIFER M. DRISCO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CONFLICT OF LAW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20 U. PA. J. INT'L ECON. L. 939, WINTER, 1999. 30. DAVID NIMMER, 2000 A RIFF ON FAIR USE I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148 U. PA. L. REV. 673, JANUARY. 31. SARA BETH A. REYBURN SARA BETH A. REYBURN, NOTE: FAIR US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USIC ON THE INTERNET, 61 U. PITT. L. REV. 991, SUMMER, 2000.

32. MARY MAUREEN BROWN AND ROBERT M. BRYAN AND JOHN M. CONLEY, DATABASE PROTECTION IN A DIGITAL WORLD, 6 RICH. J.L. & TECH. 2, 1999.

33. STEPHANIE HAUN, MUSICAL WORKS PERFORMANCE AND THE

INTERNET: A DISCORDANCE OF OLD AND NEW COPYRIGHT RULES, 6 RICH. J.L. & TECH. 3, 1999.

34. JONATHAN A. FRIEDMAN & FRANCIS M. BUONO, USING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TO LIMIT POTENTIAL COPYRIGHT LIABILITY ONLINE, 6 RICH. J.L. & TECH. 18, WINTER, 1999/2000. 35. KEVIN DAVIS, FAIR USE ON THE INTERNET: A FINE LINE BETWEEN

FAIR AND FOUL, 34 U.S.F.L. REV. 129, FALL, 1999.

36. REBECCA J. HILL, PIRAT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THREAT AND PROMISE OF DIGITAL AUDIO TECHNOLOGY ON THE INTERNET, 16 COMPUTER & HIGH TECH. L.J. 311, MAY, 2000.

37. HOWARD C. ANAWALT, USING DIGITAL LOCKS IN INVENTION DEVELOPMENT , 15 COMPUTER & HIGH TECH. L.J. 363, MAY, 1999. 38. SHARON APPEL, COPYRIGHT, DIGITIZATION OF IMAGES, AND ART

MUSEUMS: CYBERSPACE AND OTHER NEW FRONTIERS, 6 UCLA ENT. L. REV. 149, SPRING, 1999 6 UCLA ENT. L. REV. 149, SPRING, 1999.

(13)

MICHAEL L. SIEGEL, ONLINE INFORMATION PROVIDER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OTENTIAL PITFALLS AND SOLUTIONS, 4 VA. J.L. & TECH. 7, FALL, 1999.

中文摘要

關鍵詞:

著作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反規避條款、合理使用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 由於本研究計畫之題目,乃係正在醞釀與發展中的問題,因此本計畫所擬 採的研究方法,乃以歸納分析暨比較法之研究為主,透過國外立法例、國際公約、 司法判決,以及學術資料的討論,對反規避條款對著作權保護之可能影響與未來 趨勢加以分析檢討,並進而以比較法的觀點,對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的 相關規定之妥當性加以探討。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較國外為晚,再加上國內並無相關案 例出現,相關的資料與文獻有限,因此本研究將以運用國外資料為主,並嘗試廣 泛運用網際網路以搜集相關的資訊。但是由於相關的學術刊物國內並未訂閱,因 此必須透過 Lexis 或是其他付費資料庫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 另外,有關此等新發展的問題,國外往往係透過研討會的方式進行,許多較專業 性的資料與討論,不一定會在網路上出現,學術論文之討論亦有可能無法立即獲 得,例如各方所重視的 2600.com 上訴審未來之判決就是一個例證。再加上反規 避條款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提供軟硬體或服務的業者,與傳統著作權法的利用人有 很大的差別,而這些與產業有關的討論,更是以在研討會中出現為主,因此若有 可能亦宜透過參加國外研討會的方式取得專業的資訊。除此之外,也將以線上訂 購的方式購買國外有關此方面相關書籍,以補國內資料不足的問題。

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具體成果:

為執行本計畫,於本研究案執行期間,研究人員將有系統的探討美國、歐 洲共同體與其他國家有關反規避條款與科技保護措施的法規,並隨時補充最新的 國內外案例,以介紹網路時代反規避條款獲得採行後的發展與趨勢。

(14)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資訊電子業者的主要市場在於美國,而美國對於違反 反規避條款的處罰十分嚴苛,可是國內業者對此可能的法律風險卻渾然不知,而 國內業者所提供的許多產品若嚴格而言均有可能會違反美國 DMCA 的反規避條 款規定。因此,本研究亦會將重點集中在此等規定與相關司法判決對國內產業界 的可能影響與因應方面,並將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此外,由於我國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亦將納入反規避條款,因此透過本研究 計畫的進行,將可對著作權主管機關現在正在進行中的著作權法修正提供修法的 參考資料與建議,並可透過本研究的進行,對國內尚未重視的反規避條款問題, 提供拋磚引玉的功效。若有可能,亦將會把所蒐集的資料建置網站以提供國內有 興趣之民眾與業者利用。 本研究計畫由於僅為一般型之一年性計畫,故僅能申請研究助理,但是透 過參與本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將可以獲得利用利用網路搜尋整理資料的能力,以 及追蹤國內外相關問題發展與司法判決變化的訓練,除此之外,亦可訓練其寫作 能力與對外文資料的理解及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 本協定中, 「巴黎公約」指保護工業財產權之巴黎公約。 (一九六七年)巴黎公約,指一九六七年

四、學生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依該法行使之權利,將不因報名作

若有侵犯智慧財產權,作者自負法律責任外,且追回獎勵並公布撤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遇有受贈財物、飲宴應酬及請託關說等,依規定應登

日(由機關於招標時載明;未載明者,依採購法施行細則第92條 規定,為30日)內辦理初驗,並作成初驗紀錄。初驗合格後,機關 應於

(十三)分包契約依採購法第 67 條第 2 項報備於本分署,並經廠商就分包部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