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圖文傳播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圖文傳播之比較研究"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碩士論文. 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圖文傳播之比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raphic Arts Communication of Mazu belief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指導教授:林素惠 研 究 生:陳靖.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2)

(3) 中文摘要. 媽祖信仰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最初以福建沿海區域的海神信仰,而後 擴大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伴隨著媽祖信仰而產生,最初且最質樸的祈求神靈保 佑以實現祛病消災、祈福遂願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系列與媽祖有關的神話故事、祭 奠儀式、廟會習俗、音樂舞蹈與飲食服飾的民俗文化被稱為媽祖文化。媽祖文化 是一種民俗文化,主要以在地民間傳說、習俗、口頭文學為發源,逐漸形成了廟 會文化、祭典節慶與民間藝術三大類民俗文化的表現。兩岸媽祖信仰雖然源於同 枝,但在漫長的歲月發展中,兩岸的媽祖民俗文化與信仰產生了明顯的區別,顯 現於兩岸主要媽祖信仰地的祭典形式內容之中。另外,現代祭典與古代祭典相比, 其形式內容不僅限於對宗教信仰的認知,在表現形式方面也對媒體與現代傳播有 所迎合與「妥協」,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本研究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搭配有關文本資料,首先對大陸湄洲媽祖祭 典與相關活動中所蘊含的傳播現象和特質進行解釋;接下來將臺中大甲媽祖遶境 巡遊之獨特的民俗藝術等一系列民俗行為、文化,與媽祖信仰源頭的湄洲島祖廟 祭典中的圖文傳播現象,透過貝瑞德(G. Z. F. Bereday)四點比較法,對祭典儀式 中與現代圖文傳播有關的內容進行比較,期望得出對兩岸媽祖信仰文化的異同之 處,同時得到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將分析結果用來進一步探討兩岸媽祖信仰的 共通之處和相應的特色,以增進兩岸宗教交流與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關鍵字: 媽祖信仰、民俗文化、湄洲媽祖祭典、大甲媽祖遶境、圖文傳播. I.

(4) II.

(5) Abstract. Mazu belief was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initially in coast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and was first a kind of sea belief and then expanded to the whol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The Mazu folklore accompanied by Mazu belief was to pray and the most simple of go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ase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disaster, blessing and buts, thus formed a series of related to Mazu myth, memorial ceremonies, temple fair customs, music, dancing, costumes, folk culture and diet. Mazu culture is a kind of folk culture, mainly in the folk legends, customs, oral literature as origin, gradually formed a temple fair culture, festival celebr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folk art folk cul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Mazu belief from with branches, but in the long years of develop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Mazu folklore culture and religion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ppeared in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belief of Mazu sacrifice ceremony form content, and its expression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also varies greatly. Expectations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study, with the text analysis, the mainland MeiZhou Mazu sacrifice ceremony and clothing, armor around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of image, the folk culture that Mazu belief outline of folk culture; Next to large type a Dajia Mazu cruising around the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of unique folk art folk behavior, folk culture and Mazu belief, the source of Meizhou sacrifice ceremony , after comparing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for Taiwan Mazu folklore culture and ar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to further discuss on both sides of the Mazu belief in common and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 graphic communication and Mazu belief of Mazu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 : Mazu Belief, Folk culture, Meizhou Mazu sacrifice ceremony, Dajia Mazu Cruising, Graphic Communication. III.

(6)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表目錄.........................................................................................................................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媽祖信仰的文化來源...................................................................... 11 第二節 湄洲媽祖祭典的內容與特質.......................................................... 18 第三節 臺灣大甲媽祖遶境習俗的起始與演變.......................................... 25 第四節 宗教信仰與圖文傳播之探討..........................................................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5 第四章 研究實施與討論...................................................................................... 47 第一節 大陸湄洲媽祖祭典影像描述與解釋.............................................. 47 第二節 臺灣媽祖祭典記錄影像之描述與解釋.......................................... 66 第三節 兩岸媽祖祭典圖文傳播影像之並置與比較.................................. 8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3. V.

(8) VI.

(9) 表目錄. 表 3-1-1 表 4-3-1 表 4-4-1 表 4-5-1 表 4-6-1. VII. 大甲媽祖史實表......................................................................................... 25 大陸湄洲媽祖祭典影像之間的並置與比較表......................................... 81 臺灣媽祖祭典影像之間的並置與比較表................................................. 86 早年兩岸媽祖祭典影像之間的並置與比較表......................................... 89 近年兩岸媽祖祭典影像之間的並置與比較表......................................... 93.

(10) VIII.

(11) 圖目錄. 圖 2-1-1 莆田湄洲島地圖 ............................................................................................................18 圖 2-2-1 湄洲媽祖祭典.................................................................................................................. 21 圖 2-2-2 湄洲媽祖祭典供品..........................................................................................................22 圖 2-2-3 媽祖回鑾.......................................................................................................................... 22 圖 2-3-1 大甲媽祖遶境行程圖......................................................................................................28 圖 2-3-2 北港媽祖行程圖..............................................................................................................28 圖 2-3-2 大甲媽祖遶境示意圖......................................................................................................29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45 圖 4-1-1 2000 年千年祈福大典記錄影像片頭............................................................................. 48 圖 4-1-2 湄洲祖廟紀念媽祖誕辰 1040 週年祭典記錄影像開場畫面........................................49 圖 4-1-3 擂鼓鳴炮,儀仗隊入場畫面..........................................................................................50 圖 4-1-4 儀仗、儀衛隊就位,舞生、樂生入場就位畫面......................................................... 51 圖 4-1-5 主祭人與陪祭人入場儀式畫面......................................................................................51 圖 4-1-6 主祭人在儀仗攙扶下入場畫面......................................................................................52 圖 4-1-7 主祭人迎神上香,參與祭奠者跟隨山呼..................................................................... 53 圖 4-1-8 舞生扮作仙女出場畫面..................................................................................................53 圖 4-1-9 主祭人上香、向神明獻帛畫面......................................................................................54 圖 4-1-10 司儀朗誦祭典祝文畫面..................................................................................................55 圖 4-1-11 主祭人與陪祭人行三跪九叩之禮..................................................................................55 圖 4-1-12 司儀宣佈行初獻之禮,奏樂起舞..................................................................................56 圖 4-1-13 主祭人行初獻之禮的畫面..............................................................................................56 圖 4-1-14 主祭人行亞獻之禮的畫面..............................................................................................57 圖 4-1-15 主祭人與陪祭人行六叩之禮畫面..................................................................................57 圖 4-1-16 儀式尾聲主祭人焚帛焚祝文..........................................................................................58 圖 4-1-17 2010 年千秋盛典記錄光碟目錄................................................................................... 59 圖 4-1-18 2010 年紀念大典五大章節畫面................................................................................... 59 圖 4-1-19 「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中前來朝拜的信眾............................................................60 圖 4-1-20 「心連心」藝術團湄洲島慰問演出畫面....................................................................61 圖 4-1-21 媽祖廟會活動場面 ......................................................................................................62 圖 4-1-22 紀念大典開場畫面........................................................................................................62 圖 4-1-23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致辭畫面....................................................................................63 圖 4-1-24 海內外人士前來參拜並敬獻花籃................................................................................63 圖 4-1-25 祭祀大典主要畫面........................................................................................................64 圖 4-1-26 媽祖金身出巡活動畫面................................................................................................65. IX.

(12) 圖 4-2-1 迎媽祖的抬轎隊伍..........................................................................................................67 圖 4-2-2 朝天宮前的舞獅人群........................................................................................................67 圖 4-2-3 藝陣三太子與舞龍舞獅..................................................................................................68 圖 4-2-4 信眾用膏錢金紙裝飾轎子..............................................................................................68 圖 4-2-5 信徒在鐘鼓聲中將媽祖送上神轎..................................................................................69 圖 4-2-6 媽祖生平與朝天宮所供奉媽祖像 ................................................................................70 圖 4-2-7 住持法師誦經,信徒虔誠焚香祈禱 ............................................................................70 圖 4-2-8 媽祖神轎被抬出,巡遊開始 ........................................................................................71 圖 4-2-9 陪同媽祖神轎出遊的人群 ............................................................................................72 圖 4-2-10 北港朝天宮歷史畫面 ..................................................................................................72 圖 4-2-11 夜晚的花車巡禮與藝閣陣頭 ......................................................................................73 圖 4-2-12 巡遊結束,法師主持安座儀式 ..................................................................................74 圖 4-2-13 大甲媽祖遶境紀錄片片頭曲畫面 ..............................................................................75 圖 4-2-14 臺灣最高領導人出席大甲媽祖遶境的啟程儀式 ..................................................... 76 圖 4-2-15 媽祖上轎儀式與領導人演說 ......................................................................................76 圖 4-2-16 報馬仔的經典形象 ......................................................................................................77 圖 4-2-17 頭香、貳香、叁香與贊香團體前來參拜 ..................................................................78 圖 4-2-18 各大隨行團體與起駕儀式. ........................................................................................79. 圖 4-2-19 八天七夜的遶境路上,眾多的隨行人員. ................................................................79. 圖 4-2-20 媽祖回駕安座................................................................................................................ 80. X.

(13) 第一章. 緒論. 媽祖文化是以媽祖信仰衍生發展的一種民俗文化,源於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 海神信仰,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推崇。2009 年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 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將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UNESCO , 2009)。媽祖信 仰的發源地、中國大陸的湄洲媽祖廟被信眾尊奉為湄洲祖廟。每年的農曆三月二 十三為媽祖誕生日,湄洲祖廟均會例行地舉行媽祖祭典,約有十三道儀祭程序, 規模極大。同時每年農曆三月的臺中大甲媽祖遶境則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活動 之一。兩岸媽祖文化雖源自一祖,有共通的精神與符號,但在漫長的歲月發展中 漸漸演化出各自獨有的特徵,因此本研究將藉由分析湄洲媽祖祭典與大甲媽祖遶 境這兩項民俗信仰的盛事所蘊含的文化資訊,得出兩岸媽祖信仰活動與媽祖文化 發展的一個大致走向與特質。 本章節中,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透過分別闡述來說明研究的發想與源 起;第二節則提出本研究目的與問題,詳細解釋了研究者所欲達到的目的與想要 瞭解的問題;第三節則是研究範圍與限制,界定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名詞範圍,同 時闡明研究限制;最後第四節則是研究中將會多次遇到的名詞,與這些名詞的相 應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媽祖信仰從起源上來看,誕生於宋代福建沿海地區,在歷史發展中逐漸由單 純的海神信仰,轉變為全民性質的宗教信仰文化。同時,伴隨著媽祖信仰,相應 的民俗活動,諸如祭典與節慶活動則從早期被認為是「迷信」和「盲從」的負面 1.

(14) 印象中解脫了出來,成為每個國家和地區用以發展觀光資源、保護傳統文化的重 要手段,其宗教慶典與相關民俗活動蘊含著許多傳播現象與特質。而現代宗教慶 典活動有著許多同圖文傳播相結合的現象。. 一、研究背景. 媽祖文化的發展是國家與民間、大傳統(上層貴族士紳的精英文化)和小傳 統(社會大眾、鄉民代表的生活文化)之間長期互動的結果(翁衛平,2003)。 媽祖由原先地方的信仰,上升到航海者均信奉的海神信仰,甚至為歷代統治階級 所嘉封贊許,一方面與媽祖信仰的諸多內涵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信仰文化與社會 現實、精神寄託以及隨著文化傳播時,媽祖信仰不斷「地方化」的結果。隨著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於 2009 年將媽祖信仰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作名錄》,媽祖信仰成為中國第一個信俗類的文化遺產。 隨著大陸改革開放,以及媽祖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國大陸許多地區紛紛恢復 媽祖祭祀與祭儀大典,湄洲祖廟於 1994 年邀請專家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儀式, 進一步完善了湄洲媽祖祖廟祭典,並在 2006 年列入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遺產名錄」。而這些步驟,一部分是承自傳統,另一部分則是依照儀式的文 化遺存與文獻資料、歷史記憶,融合當地民俗後的重新創造(李積慶,2011)。 臺灣媽祖信仰十分興盛,全島有約 500 個媽祖廟,究其興盛原因,主要可分 為移民、地理位置、媽祖本身的神格、明清政權的轉移等原因(張珣,2009)。 臺灣與大陸的媽祖信仰血脈相連,同時臺灣居民的風俗文化源於閩粵兩省,因此 在日常的生活方式、慶典儀祭、風俗神祇均有相似之處。同時臺灣為海島,與生 俱來的生活與文化獨特性使得臺灣的媽祖信仰亦有其文化在地的獨特性。 臺灣文建會自 1984 年起大力推動地方政府舉辦結合當地產業與文化的民俗 活動,並且交通部觀光局於 2001 年將臺中大甲媽祖遶境納入「十二節慶」中。 每年舉辦的媽祖進香遶境參與人數有數十萬人之多,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慶典 2.

(15) 之一。臺中縣政府則從 1999 年起以「國際觀光文化節」的名義包裝並擴大舉行, 使得這一活動規模日益增大(黃敦厚,2000)。 隨著現代媒體與傳播手段的發展,媽祖信仰文化與媒體手段緊密相連。兩岸 的代表性媽祖祭典與媽祖文化在用語、習俗特質、傳播現象與傳播方式上,有許 多共同性與差異性。. 二、研究動機. 媽祖信仰向著世界各地傳播,各地的媽祖民俗也會隨著各個民族的生活環境 的不同而變化,並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諸如神話傳說、宗教儀式以及相應 的民俗文化等。研究者出生於大陸媽祖的故鄉,自小便與父輩參與媽祖朝拜與祭 祀典禮。臺灣各地的媽祖信仰,尤其是臺中大甲媽祖遶境的盛況空前,並且在民 俗文化的呈現方式上,有異於大陸的媽祖文化表現形式,體現在儀式的表現方式、 神聖性的表現方式與民眾的參與方式等幾個方面上。媽祖民俗文化蘊藏著巨大的 社會、經濟效益,成為推動地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傳統資源,而「開 發」與「利用」則成為保護媽祖文化遺產中的主要訴求。 湄洲地區所特有的「媽祖服飾」、 「媽祖舞蹈」與「媽祖宴菜」一方面是媽祖 文化的地方性特色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是適應市場與發展、將民俗文化進一步開 發與利用的結果(姚麗君,2009)。2003 年大甲媽祖遶境在政府的用心包裝下, 由單純的民俗文化活動,成為國際觀光文化活動。新聞局所拍攝的紀錄影片則在 國際上引發轟動並廣受好評,斬獲多項大獎,從而成為文化傳播與文化行銷的典 範之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媽祖文化與相應祭典中蘊含著許多圖文傳播與文化 傳播的現象。 因此,研究者希望能透過解讀近年來兩岸媽祖民俗文化的文本內容與傳播表 現,並透過比較研究法,得出兩岸媽祖文化於文化傳播方面的異同之處。. 3.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針對兩岸媽祖民俗文化與藝術的發展與 媽祖民俗文化的傳播進行討論研究,並歸納總結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 分析闡釋兩岸媽祖文化在用語、習俗、祭典儀式、傳播方式手法方 面所體現出的傳播現象與特質;. (二). 從影像資料分析得知兩岸媽祖文化各自的發展情況;. (三). 了解兩岸宗教祭典與現代媒體結合之特點,以期對未來有關媽祖文 化傳播有所助益。. 本研究希望能依據上述五個研究目的,來詳細了解兩岸媽祖民俗文化的特 性、異同及其對文化傳播的影響。為達到上述五項目的,擬分別就五項研究問題 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研究問題. (一). 兩岸媽祖文化在用語、習俗、祭典儀式、傳播方式手法與方面所體 現出的傳播現象與特質分別為何?. (二). 從影像資料分析得出的兩岸媽祖文化各自的發展情況分別是怎麼 樣的?. 4.

(17) (三). 兩岸宗教祭典是如何與現代媒體與傳播相結合的?. 透過對上述研究問題之探討,期望能得到相應的研究結果,從而得到對文化 傳播的啟示與助益。.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上一節所敘述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節將詳細說明研究中各個研究 主題所界定的範圍,以及研究應用上的限制。. 一、研究範圍. 首先本研究以中國大陸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媽祖祭典與臺灣媽祖遶境這兩 項慶典活動來展開文本分析與比較研究,其餘地方的媽祖祭典,如澳門與山東的 媽祖祭祀、白沙屯媽祖祭典等雖可作為參考,但均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內。 其次,因為歷年的活動舉辦流程與內容均十分相似,因此將參考視聽資料與 新聞報導的詳實程度,分別選定特定的幾年的祭典與活動來主要進行文本分析與 比較研究,其餘年份的活動僅供參考與佐證。 最後,本研究所引申的圖文傳播與文化傳播可暫定於媽祖信仰於相應民俗文 化的文化傳播與發展。.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對湄洲媽祖祭典與大甲媽祖遶境這兩項盛事之影像視 聽資料及新聞報導進行文本解讀與分析,然後將二者的解讀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和 5.

(18) 分析,並結合深度訪談的結果進行探討,歸納整理出兩岸媽祖信仰民俗文化的研 究結果。但因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限制與主觀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研究限制。 首先,媽祖文化雖為宗教文化的一種體現,但其發展與信仰的特性使得她並 不能作為代表所有宗教民俗文化與相應祭典之典型,因此相應的推論無法推廣於 所有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的研究之中。 其次,由於無法身臨其境地記錄與體驗兩項宗教盛典,所攫取之資料大多來 自已經發行之影像記錄與網路資料,受拍攝者個人審美理解與體驗所限,所得到 之文本解讀可能有些許偏差。 最後,本研究所引申之圖文傳播與文化傳播內容僅能體現媽祖文化的傳播特 色與屬性,不一定能適用於民俗文化之圖文傳播,亦不能適用於研究所未涉及之 其餘文化傳播與營銷研究範疇。.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針對研究中會遇到的名詞進行符合研究範圍之名詞釋義,茲將對「兩 岸」、 「媽祖信仰文化」、 「圖文傳播」、 「湄洲媽祖祭典」與「大甲媽祖遶境」六個 詞彙進行契合研究範圍的釋義。. 一、兩岸 狹義指的是水流河流兩邊的陸地,稱為兩岸,例如《宋書·劉鐘傳》:「循先 留別帥範崇民以精兵高艦據南陵,夾屯兩岸。」同時, 「兩岸」是臺灣海峽兩岸關 係中一個專有名詞,特指臺灣海峽兩岸、是臺灣海峽兩岸的簡稱。例如兩岸關係, 說的是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關係,有時亦泛指兩岸關係所處的狀態。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簡稱兩岸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臺灣與中. 6.

(19) 國大陸(簡稱大陸)之互動關係。此名詞原可泛指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任何關係, 但由於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海峽兩岸特殊的政治情勢,故常被用 作政治概念來指現今立國於臺灣的中華民國、與立國於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 國,兩個政治實體間的互動關係。 1949 年以前的兩岸關係較為單純,無非是一般的國內關係(如清治時期(1683 年-1895 年)與戰後初期(1945 年-1949 年))或一般的國際關係(如臺灣荷西 殖民時期、臺灣日治時期)。但自 1949 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暫告段落但未正式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並控制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動員戡亂並遷往臺 灣以來,海峽兩岸一直處於對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狀態,今日的海峽兩岸關係通常 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1997 年與 1999 年,英屬香港 與葡屬澳門的主權分別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臺灣與港澳地區的關係,亦可 納入廣義的兩岸關係,但狹義的兩岸定義則不包括臺港關係及臺澳關係。 本研究中所使用「兩岸」一詞為普遍公認的中國大陸與臺灣二者並稱,與一 般公認的認識看法並無二致。. 二、媽祖信仰文化. 媽祖信仰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 海洋地區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 娘媽等。最初,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 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 年 10 月, 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第 一個信俗類(信仰民俗類)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李積慶,2011)。 媽祖信仰是臺灣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早期漢人移民多自中國福建渡海 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 7.

(20) 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一 地就有媽祖廟 510 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 40 座,內建於明代的 3 座,建於清代 37 座( 含湄洲祖廟正三媽一座 )。 本研究中,媽祖信仰文化之定義為最早起源於福建、後隨著航海文化傳播至 世界各地的海神信仰,所信仰供奉之神為天后聖母媽祖,現今主要信仰流傳地有 福建、港澳、臺灣、東南亞等地。媽祖信仰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發展出許多不 同的分支和內涵,但其根本特質並無差別。. 三、圖文傳播. 圖文傳播是口語傳播的延伸,因為文字是口語所代表的符號,人們為了讓訊 息傳播更遠、更久、更清楚,因此就發明了各種圖文傳播的方式。日常生活所接 觸到的圖書、報紙、雜誌、廣告等,都是屬於圖文傳播的範圍,它豐富了人類世 界,傳遞了我們的經驗文化。所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播媒體。隨著科技 發展,傳播的方式在更新,圖文傳播的傳播通路也在不斷演進,由原始的手寫時 期,單純依靠手抄書寫來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進步到印刷時期,藉由印刷術來 拓展傳播通路,加快傳播速度。工業革命後的電訊時期則是透過無線電與電視電 波等進行圖文傳播。進入新的數位時代後,圖文傳播則進入了互動時期,強調應 用互聯網多媒體形式,來呈現內容,此現象無疑是圖文傳播的新途徑與通路。 有關於圖文傳播的定義,不同學者有相關的看法,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凡有 關圖形與文字的傳送,均屬圖文傳播的範疇」。例如: 1. 文字符號:表達意義完整,但受文化背景限制很大。 2. 圖形符號:易於瞭解,且有全球統一的趨勢。 圖文傳播具有許多功能,例如生活的溝通、活動的宣傳、文化知識的傳遞等, 已經是現代資訊社會中常見的現象。 本研究所定義之圖文傳播與傳統定義大致相同,同時也包含文化傳播(又稱 8.

(21) 文化擴散之意涵),表現出一種比較複雜的文化擴散營力,主要指某一社會群體 借用外來文化特徵中的原理,進行文明創造活動的一種刺激傳播,例如宗教傳播。 本研究所討論之媽祖信仰傳播也有此方面特質。. 四、湄洲媽祖祭典. 湄洲島位於福建沿海的湄洲灣口,屬福建省莆田市,這裡是四海共仰的海神 媽祖的故鄉,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媽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於莆田湄洲 島,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難逝世。人們感念她生前行善濟世,在她死後不久,自發 在湄洲島上立祠祭祀,始稱「媽祖」,尊為護航女神。 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簡稱媽祖祭典)作為中華三大祭典之一,是指歷代地方 官員和湄洲媽祖祖廟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祭祀媽祖的一種盛大禮儀規範。祭典全程 約需 45 分鐘,規模有大、中、小三種,分為十三個步驟。 它主要包括遵少牢之祭、奏宮懸之樂、跳八佾之舞、奉三獻之敬、行三跪九 叩之禮。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和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即春 秋二祭,後秋祭改在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舉行),由湄洲媽祖祖廟董 事長率信眾在湄洲媽祖祖廟聖旨門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舉行。湄洲媽祖祖廟祭典 於 2006 年 5 月 20 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 年 9 月 30 日,以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 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研究所提及之湄洲媽祖祭典一方面是歷年歷代從古至今的媽祖祭典之統 稱,另一方面則特指 1994 年經過民俗、歷史專家審定考證後,所制定的新媽祖 祭天大典與相關的慶典活動。. 五、大甲媽祖遶境. 9.

(22)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臺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 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終點在嘉義新港奉天宮。1988 年以前 是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刈火。於 2008 年 7 月 4 日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 文化活動資產」。在 1959 年之前,遶境進香,原為七天六夜,自 1962 年改為八 天七夜,增加北斗鎮奠安宮駐駕。1988 年將往年的「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謁祖 進香」改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於 1999 年由臺中縣政府將其賦予 「大甲媽祖文化節」之名,成為臺灣觀光景點之一。2010 年改為九天八夜徒步 遶境進香,增加回程第八天駐駕清水鎮朝興宮。大甲媽祖遶境是臺灣重要的慶典 活動之一,每年出巡均活動均有政要名人助陣,盛況空前。 2011 年臺中市政府依照臺中市議會文化教育聯席審查會決議將「大甲媽祖 國際觀光文化節」預算名稱改為「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而大甲媽祖遶境活動 則稱為「臺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遶境儀式分為十大步驟,分別是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 福、祝壽、回駕、安座。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擲筊定期,遶境 全程九天八夜,區域貫穿中部沿海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二十一個鄉鎮 市,近百座廟宇,長途跋涉三百多公里路,規模之大,展現出強大的民間信仰力 量。 本研究所提及之大甲媽祖遶境,與前一節所提湄洲媽祖祭典類似,一方面包 括歷史沿革與過往祭典,另一方面在有說明的情況下特指某一年或某幾年的遶境 活動。.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解讀、比較兩岸媽祖祭典與民俗文化之特質與異同之處,因此先 著手搜集相關文獻,包括歷年媽祖文化研討會之論文、相關史料與前人研究成果、 祭典影像與影視資料、有關民俗文化研究學者之專著等。透過文獻探討,瞭解過 去研究之結果,以作為本研究理論基礎與論述的依據。 本章節中,第一節將透過三個方面對媽祖信仰的文化來源進行探討,分別是 媽祖信仰的意義、媽祖信仰文化的根源以及媽祖信仰文化的發展來論述其概念、 表現與相關特性;第二節與第三節將分別探討湄洲媽祖祭典與大甲媽祖遶境的由 來與內容特質;第四節則是對媽祖信仰圖文傳播之探討,分別從圖文傳播的意義, 媽祖信仰圖文傳播的形式與內容以及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圖文傳播之異同來做探 討,最後則進行文獻探討小結,將前面探討之重點進行歸納概括,並以此作為第 三章研究方法設計之參考依據。. 第一節. 媽祖信仰的文化來源. 一千餘年前,媽祖崇拜誕生於福建東南沿海一隅,起於湄洲嶼,興盛於唐宋, 發展於明清,歷時千年已經傳播至海內外十幾個國家地區。本節將探討媽祖文化 信仰的起源、發展與一些與圖文傳播相關的意涵。. 一、媽祖信仰的根源. 媽祖信仰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最初以海神信仰而後擴大於整個沿海地 11.

(24) 區(陳國強,林加煌,1988 )。媽祖民俗伴隨著媽祖信仰而產生,以最初而且最 質樸的祈求神靈保佑以實現祛病消災、祈福遂願的的目的,因此形成了一系列與 媽祖有關的神話故事、祭奠儀式、廟會習俗、音樂舞蹈與飲食服飾的民俗文化。 媽祖文化是一種民俗文化,主要以在地民間傳說、習俗、口頭文學為發源,逐漸 形成了廟會文化、祭典節慶與民間藝術三大類民俗文化的表現(朱憲章,1993)。 學者陳清香(1997)在參閱了史料和諸多前人分析結果後認為,媽祖出生日 期有四種說法。一是唐玄宗天寶元年,二是後晉出帝天賦八年,三是五代末期(未 有詳細年份),四是宋代建隆元年。而卒年則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宋代雍熙四年, 另一說則是宋代景德三年。 至於起源地,研究者大多認為源於福建莆田湄洲,據羅春榮(2006)的考證, 宋代人徐兢於西元 1123 年出使高麗,其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首次提到庇 佑航海的是「福州湄嶼神」,因當時莆田(古稱興化府)尚屬福州府,即是媽祖 的故里。 目前,被人公認的南宋廖鵬飛撰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是有關媽 祖資料中最早的一篇,寫於紹興二十年(1150 年),文載:「裡有社,通天下祀 之,閩人尤崇。恢閡祠宇,嚴飾像貌,巋然南面,取肖王侯。蓋神有德於民,有 功於國,蒙被爵號,非是列以彰其威靈也…… 」據廖氏所說,媽祖生前是位女 巫,能預測人的禍福,而且每每應驗,在當地群眾中頗有影響,死後人們建廟祀 之。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 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媽祖的父親林願,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 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裡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 下一男六女。歷代典籍資料記載結合學者考證後普遍的看法為媽祖原名林默,生 於宋建隆元年(西元 960 年)農曆三月廿三,卒於宋雍熙四年(西元 987 年)農 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一位民間女子。媽祖出生的當天傍晚, 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由於出生滿月間從不啼哭,故取名「林 12.

(25) 默」。(蔡相輝,2006) 元代以後對媽祖身世的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來源於《天妃顯聖錄》和《敕封天 后》,其中記載民間傳說的媽祖生於西元 960 年卒於西元 987 年,明代以後的信 徒較為接受這一說法,至於她的生平,多為神話傳說,或者稱為宗教經驗(李積 慶,2011)。 邑人狀元黃公度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 年)同樣認為媽祖在世時是位「巫 媼」,死後人們依然信仰她。福建信巫由來已久,早在秦漢朝以前,閩越土著就 崇信巫道。各地還有許多男巫或女巫,這在各地方志文獻中屢見不鮮。顯然媽祖 是因事巫靈驗而受到眾多迷信者的崇拜。 史學界與宗教學界所考據後公認的媽祖文化的起源,便是福建莆田湄洲。至 於確切生卒,眾說紛紜難以考證。. 二、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媽祖信仰,距今已經有 1000 多年的傳承歷史。它的影響不止在中國,而且 遍及世界許多地域。媽祖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媽祖的海神神格有著極大的關係,屬 於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媽祖信仰能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龐大的信仰群,說明媽 祖精神感召力的偉大。媽祖信仰就地域而言,遍佈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乃至世界 各地華人居住的地方,也傳播到東南亞各國。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 演變而來的。傳說的神化無疑給媽祖信仰增添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這也是中國造 神運動的特點。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 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 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 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 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26)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包含 湄洲的分身大媽祖像。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 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 摧毀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 仰重新活絡。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臺灣各媽祖廟為求 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 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 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 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認為傳統的媽祖在中國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 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 開中國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每年雖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中國 湄洲媽祖廟刈香,但實際上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座獨立於 中國媽祖外,自成體系的臺灣本土神祇。 臺灣媽祖信仰十分興盛,全島有約 500 座媽祖廟,究其興盛原因,主要可分 為移民、地理位置、媽祖本身的神格、明清政權的轉移等原因(張珣,2009)。 媽祖信仰傳入臺灣,主要透過分香與分靈的過程,逐漸形成了福建祖廟、臺灣開 基廟、臺灣分靈廟的三層關係,貫穿著閩臺移民與交往史,有著濃厚的「血緣關 係」(範正義、林國平,2002)。 北宋時期,中國航海業已日益發達,福建沿海已開始成為航海轉運的要地, 由於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風巨浪的襲擊,航海人普遍產生了祈求神靈的迫切心 理,媽祖信仰便應運而生。這一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沿海居民捕魚作業只是一 種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出海求助神靈的保佑屬於正常的心理需求;自宋代以來頻 繁的海事活動,才是媽祖文化形成的客觀環境。因此陳清香教授(1997)總結認 為媽祖信仰於臺灣產生和遠播是北宋以來中國海事活動頻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 傳的必然結果,加之明鄭時代的人口遷徙,逐漸流入臺灣。 14.

(27) 澳門是中國媽祖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 32.8 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地, 集中了八座媽祖廟,包括嶺南三大媽祖廟之首的澳門媽祖閣,同時也是澳門的象 徵(廖楊,1999)。徐曉望(1997)認為,澳門媽祖信仰的發展是由福建人移居 香山縣,順帶著帶來了媽祖信仰。媽祖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圈中,也十分興盛。94 年的普查顯示,新加坡有 280 間寺廟,分別為廟 213 間、寺 67 所,其中主祭祀 媽祖的三間,配祀媽祖的有五間(劉麗芳、麥留芳,1994)。 媽祖應該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有關媽祖的生平事蹟,在地方文獻記 載中有一個逐步演變發展的過程,大致是宋代略簡,元代演變,明代發展,清代 完備或定型。這一演化過程不僅反映了歷代不同的社會背景與思想觀念、文化層 次,而且還體現了民間造神運動的一般規律(周立方,1997)。 但是,縱觀媽祖傳說,她的奇異出世的情節在民間傳說中經常見到。媽祖傳 說的地域性特點,表現在她的神跡常與海事活動緊密相連。有傳說她熟悉水性, 能駕雲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隻常得她的救助; 她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通醫理,能用草 藥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宋人黃岩孫撰《仙溪志》載,當地有所謂仙妃廟三 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 即妃也。 《宋紹熙蒲陽縣志》,亦稱妃為裡中巫。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來是 莆田縣的一個女巫, 「能言人休咎」, 「能言人禍福」,死後被廟祀。可見媽祖的神 跡充滿了巫術信仰的特色。這種由巫變神的傳說,將巫視為神靈,設廟祭祀的現 象在中國是很普遍的。林默是否真有其人,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卷三十五天 妃條和《天妃宮碑記》認為媽祖神通廣大,非普通女子所能為,不必認為真有其 人。蔡襄《乞相度公海防備盜賊》奏摺中認為: 「……海上別無巡檢」,北宋莆田 沿海沒有都巡檢職務,所以媽祖非都巡檢之女;媽祖是普通民女,而非官家女子。 林淑玲(1997)將媽祖傳說歸結為六個大類,分別是治病醫疾、尋找失物、 解救亡魂、預卜未來、抵抗外侮與指點迷津。張珣(2009)則整理前人的研究結 果,將媽祖傳說歸納為平定海寇、湧泉賑疫、降雨解旱、助漕利運等幾大類。這 15.

(28) 些傳說或為神明曾有顯靈事蹟,可為信徒口耳相傳,繼而廣為傳播,或為民間故 事的發展與願景,二者互為裡表,是民眾集體信仰的精神象徵(鄭志明,1997)。. 三、媽祖信仰的意義. 神是民眾心靈信仰的的產物。當媽祖從巫的信仰中脫胎出來時,她必須要變 換一種身份,昇華為神(劉曉春,2000)。許多文獻記載,媽祖最初不過是一位 懂得巫術的普通民女,死後也只是作為莆田地區的地方神加以奉祀的,影響的範 圍極為狹小。但是正如民俗的傳播規律告訴我們的,作為媽祖信仰風俗的發動者, 既然被崇拜的對象已經產生,就會堅信不移,同時他們還會在無形中為媽祖增光 添彩,增強她的影響力,將自己創造的神靈的事蹟遠播出去。於是產生了一系列 媽祖顯靈的事蹟,引起周圍地區的關注,於是更多的信徒參與進來,媽祖信仰便 像滾雪球似地傳播開來。 媽祖是否真有其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在她身上附會的種種傳奇和願 望,這才是民間信仰的核心(蔡相輝,2006)。鄭志明(1997)認為媽祖信仰是 民間信仰的一支,續承民間豐富的靈感思維系統,同時媽祖信仰的崛起也是相當 獨特的一個案例,那就是以新的神話進行集體意識的精神創造,積累了民眾共有 的思想與感情。· 巫術是人類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民間造神運動的孵化器。媽祖信仰最初的 形態是祖靈崇拜。林默娘的「裡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 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當時由於 航海技術的落後,漁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 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 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 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 成的思想基礎。巫術在中國民間造神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6.

(29) 透過對既有資料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前人對媽祖信仰的研究大致上集中於 考據與歷史典故、成因分析,或者是宗教學、社會學的研究分析,而少有諸如傳 統信仰文化於現代傳播通路和表現方式的研究。. 17.

(30) 第二節. 湄洲媽祖祭典的內容與特質. 湄洲島位於福建沿海的湄洲灣口,屬福建省莆田市,這裡是四海共仰的海神 媽祖的故鄉,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目前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 30 個省市五百多個縣、市建有五千多座頗具規模的媽祖分靈廟宇,恭祭媽祖民 眾近兩億人,每年前往湄洲媽祖祖廟朝拜的海內外遊人超過一百萬人次。. 一、湄洲媽祖祭典的由來與發展. 媽祖信仰起源於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媽祖姓林名默,北宋 建隆元年生於莆田湄洲島,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難逝世。人們感念她生前行善濟世, 在她死後不久,自發在湄洲島上立祠祭祀,始稱「媽祖」,尊為護航女神。圖 2-1-1 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地圖,以及湄洲島在福建省的具體位置(圖中紅圈所標 示)。. 圖 2-1-1 莆 田 湄 洲 島 地 圖. 資 料 來 源 : 網 路 圖 片 , http://www.dwz.cn/dkoSk 與. http://www.dwz.cn/dkoVv (閱覽日期:2013 年 10 月 7 日) 18.

(31) 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簡稱媽祖祭典)作為中華三大祭典之一,是指歷代地方 官員和湄洲媽祖祖廟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祭祀媽祖的一種盛大禮儀規範。它主要包 括遵少牢之祭、奏宮懸之樂、跳八佾之舞、奉三獻之敬、行三跪九叩之禮。在每 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和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即春秋二祭,後秋 祭改在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舉行),由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率信眾在 湄洲媽祖祖廟聖旨門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舉行(黃秀琳,2010)。湄洲媽祖祖廟 祭典於 2006 年 5 月 20 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 年 9 月 30 日,以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 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祭典是一種儀軌,依照一定的傳統意識與規章對鬼神先祖進行典禮膜拜,以 表達虔誠之情與敬仰之情。數百年來,媽祖祭典也分為官方祭祀與民間祭祀這兩 條線共同發展。經鄭麗航(2010)考證,媽祖祭祀於北宋宣和五年(西元 1123 年)首次獲得朝廷賜額,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西元 1156 年)首次加封後便納 入國家祭祀體系。及至元代及隨後朝代,媽祖依然享有國家祭祀,且已經列入朝 廷祭祀範疇,規格高於普通的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祀,沿襲儒家《春秋》所記載 傳統國祭禮儀,規格莊重(方遙,2012)。民國時期,媽祖的官祭儀式依然如同 清例。但因兵亂之由時斷時續。新中國成立之後,傳統的民間媽祖祭典和官方祭 典曾被長期禁止。改革開放之後,媽祖文化迅速升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湄洲 島開始了媽祖祖廟重修的浩大工程,並於 1985 年起逐步恢復了民間祭祀活動。 1987 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於媽祖祖廟舉行了「媽祖千年祭」盛大祭典活動,贏 得了中外遊客和有關專家的高度讚譽。 民間祭祀媽祖同樣十分興盛,以湄洲祖廟為例,有關媽祖的祭祀活動一般分 為大醮、清醮和出遊三大類。大醮指的是祖廟落成開光千年祭等重大慶典的紀念 活動。屆時,祖廟內須放銃炮,演奏莆仙地區的民間音樂五鑼鼓八樂大鼓吹,並 表演木偶戲和莆仙戲按照莆仙民間獨特的社戲習俗,在演出開始前,必須先演跳 19.

(32) 加冠弄八仙狀元遊街等劇碼之後,才能正式開演大戲。同時,祖廟內還要請經師 和尚各九人做道場法事 整個慶典活動規模甚大,形式隆重。清醮是常年舉行的 媽祖祭祀活動,主要包括媽祖元宵,以及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和九月初九 的媽祖升天紀念,即俗定常規的春秋二祭(方遙,2012)。 由於年代久遠,記載於古籍典冊中的傳統媽祖祭典已經佚散,湄州媽祖廟與 1994 年組織史學家與民俗學家,根據記載於典籍之儀式內容,加以創新發展, 形成了今天所見之儀式。. 二、現代湄洲媽祖祭典的內容. 媽祖祖廟祭典的行祭地點在湄洲祖廟廣場或新殿天后廣場,祭典全程時間約 45 分鐘,分為十三個步驟(陳宜安,2003),具體流程為: (一) 擂鼓鳴炮; (二) 儀仗儀衛隊就位,樂生、舞生就位; (三) 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四) 迎神上香; (五) 奠帛; (六) 誦讀祝文; (七) 跪拜叩首; (八) 行初獻之禮,奏和平樂; (九) 行亞獻之禮,奏樂; (十) 行終獻之禮,奏樂; (十一) 焚祝文,焚帛; (十二) 三跪九叩; (十三) 禮成。. 20.

(33) 祭祀時在正殿前的平臺上搭蓋一座拜亭式祭壇,壇上設祭筳。從祭筵前延伸 至聖旨門內為祭典行儀區,在行儀區的中軸線和樂池、舞池上鋪設紅地毯。祭筵 內安置媽祖神座和香案(包括重案和龍案),香案前為獻位和讀祝位。祭筵前為 主祭人和陪祭人拜位右旁設盥洗位。廣場前方兩邊設樂座中部正中為舞池後部至 聖旨門為儀衛區。祭祀時主祭壇與祭祀時情景如圖 2-2-1 所示。. 圖 2-2-1 湄洲媽祖祭典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http://www.dwz.cn/dkp81 (閱覽日期:2013 年 10 月 7 日). 祭器方面則使用仿古祭器和莆田民間傳統祭器兩部分結合。仿古祭器除籩、 豆為竹木製品外其他如铏、簠、簋、爵以及盥洗用的洗等均為銅器。這些銅器件 均沿襲古代形制。民間傳統祭器則包括香爐、花鬥和木雕龍燭、桌燈、果盒、饌 盒。木雕工藝均為立體透雕俗稱「三重透」。以上祭器分別擺列在重案和龍案上。 祭品則按傳統禮制用「少牢」祭(即全豬、全羊卸去內臟用木俎架架在供案 前方左右兩案)。其他祭器上置乾鮮五果。 「三獻」分別以爵、果、饌敬獻,如圖 2-2-2 所示。. 21.

(34) 圖 2-2-2 湄洲媽祖祭典供品. 資料來源:網絡圖,http://www.dwz.cn/dkpam (閱覽日期:2013 年. 10 月 7 日). 媽祖神像按傳統工藝為軟身木雕像,頭戴冕旒銀冠,身著霞披朱紅龍袍服, 拱手執圭端坐於金龍椅座上。媽祖所戴銀冠上還飾以珍珠、寶石、翠羽等。神像 後面的屏風為木質金龍透雕,如圖 2-2-3 所示。. 圖 2-2-3 媽祖回鑾 日). 22.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http://www.dwz.cn/dkpcH(閱覽日期:2013 年 10 月 7.

(35) 儀仗主要以古代宮廷卣簿和莆田民間傳統的媽祖出遊儀仗、執事兩者結合, 次第為起馬牌、清道旗、開道大鑼、警蹕牌、銜牌、升龍幡、號角、金瓜、金、 天鐙、幡龍棍、月牙鏟、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筆、日月牌、凸凹杖、封號旗、 提燈、提爐、日月扇、九曲黃傘以及儀衛所執的戈、戟。 參加祭典著裝人員近 300 人的服裝分 5 個類型,主祭和陪祭人員著民國初期 改良的漢裝;2、司禮生(10 人全部女性)著唐宋宮廷女官服裝; 3、歌生(20 人)和樂生(56 人)著唐宋宮廷樂工服飾;4、舞生因其獻演的羽舞為漢以前的 舞蹈 所以著裝亦用漢代服飾;5、儀仗服飾視不同執事分工而定,如鹵簿隊伍著 盔甲、一般儀仗和儀衛人員著普通武士服、提燈、爐及執雉扇的女子著宮廷女官 服。服裝整體色彩以黃、紅、灰和海藍為主色調。 樂器按大晟樂規定,祭典樂器分別用金、石、絲、竹、土、匏、革、木八種 不同物質製成,以合乎金聲玉振、八音和鳴的要求。而這些樂器大都沿襲宋明時 代形制,所用樂器達 28 種,計 60 件,其中除少數幾種是莆田民間樂器外,其餘 大多數為古代宮廷樂器。其餘的祭祀用道具主要有九節黃傘、日月扇、提燈、提 爐、清邏旗、警蹕牌、敕封牌、封號旗、仿古各式兵器等,製作方面則突出地方 傳統工藝的特色。 祭祀必定需要誦念祝文。在祖廟祭典的儀式中,誦讀祝文是活動的高潮之一。 祝文一般隨著祭典祈神的需要而定內容,由主祭人或主持人禱告誦讀,文曰: 「天 上聖母,赫濯厥靈。奉天承命,總司滄溟。慈悲博愛,賜福兆民。扶危濟弱,顯 應昭明。風雨調適,陰陽平行。經濟發展,財物豐盈。國家昌盛,社會安寧,干 戈偃息世界和平。伏維,尚饗(蔣維賧,1988,p. 82)!」 祭典的樂舞沿襲古代宮懸之樂、八佾之舞,但又有革新變化。因為媽祖是海 上女神,舞生故用男女各 36 人,舞蹈語彙要求表達媽祖捨身濟難、慈海護航的 內涵。藝術上也相應進行革新,即在保持古樸典雅風格的前提下,不拘泥於機械 表演程式,著重追求少女阿娜多姿的美感和海上踏波起舞的動感的有機結合。道 具上摒棄龠管,改為純粹的羽舞,把它插在丫形的木柄上可合可分。舞生一手執 23.

(36) 羽,另一手可以把雉翚撥弄成豐富多彩的舞蹈語彙。羽舞不但舞姿嫻雅優美 而 且被古人視為高貴的文舞,在表演動作上體現媽祖故鄉的傳統舞蹈特色,巧妙而 自然地把莆仙戲的許多科介融化入舞。 最後則是祭典音樂,其核心部分是五首樂歌,分別是《迎神》、 《送神》、 《和 平》、 《海平》、 《咸平》。其歌詞高古典雅,蘊意悠長,從而組成完整的祭典樂章。. 三、古今湄洲媽祖祭典的特質. 媽祖祭典習俗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尤其在中國大陸沿海、港、澳、臺地區 和東南亞一帶,媽祖形象可謂深入人心,老少皆知。湄洲媽祖文化習俗自成一體, 內容獨特,有研究和保護價值,尤其是在進一步促進閩臺兩地交流方面能發揮很 大的作用。 根據黃秀琳(2010)的總結,湄洲媽祖祭典擁有五大元素的特質,分別是建 築文化、哲學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化與禮儀文化的特質。陳宜安(2003)則 認為媽祖祭典儀式是媽祖信仰的一個符號、一種代碼、一種象徵,是文化認同與 宗教認同的一種重要手段。 媽祖信仰使得媽祖祭典風格獨特自成一體,非但僅限於一個祭典儀式,已經 是媽祖信仰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是一個文化整體、文化傳承(蔣長春,范玉庭, 2003)。 古代祭典偏重於宗教儀式,多是祈求神明恩賜與垂憐的祈福活動,或是祭祀 一方神明,慶祝國家風調雨順的慶祝活動,其本質是宗教性的,而現代祭典則越 來越多地從從形式和內容上有意地配合媒體的報導,來促進自身內容的傳播與擴 散。分析整理現有有關湄洲媽祖祭典的資料可知,多數研究是透過民俗學與宗教 學展開,或是針對藝術形式與儀式進行解讀,而有關其在傳播學上的貢獻,則涉 及甚少。. 24.

(37) 第三節. 臺灣大甲媽祖遶境習俗的起始與演變. 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中,媽祖不屬於佛教,也不屬於儒教,亦不屬於道教, 而是道道地地的民間信仰,屬於閩臺地區一千年以來民間的共同信仰。由於受到 普遍的尊奉和崇拜,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日,各地的媽祖廟都會陸續展開慶典 活動,也就是俗語的三月瘋媽祖,其中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更是其中的一個高潮。. 一、大甲媽祖遶境習俗的由來 在臺灣的媽祖信仰中,「進香」本是整個信仰的體係中最廣為人知的重要儀 式活動,而進香活動也一如絕大部分的民俗廟會,在歷史的進程中,即便本是基 於對同一宗教崇拜的對象所舉辦的儀式活動,不免隨著各方供奉歷史、神像淵源, 或是信眾祖籍等因素之不同,以及各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的代代相傳, 經由地域或社會變遷的影響,而衍生出不同的形式風貌與意義(姚文琦,2010), 大甲媽祖史事整理如表 3-1-1。. 表 3-1-1 大甲媽祖史實表. 資料來源:王明元,楊淑美(2007,p. 121) 。. 25.

(38) 依張伯鋒,陳國川(2010)所指,民間廣泛使用的「進香」一詞,可能包含 刈香(刈火)、遊境、會香等幾個不同的活動。鄭志明(1998)則詳加區分進香、 刈香、交香的活動意義。認為進香主要是人與神交,人再度回到媽祖的靈力世界 中,具有淨化儀式的作用;這種進香的儀式作用,並可擴充到分香媽祖返回祖廟 的謁祖活動上;以分得的香火靈力象徵主從、護佑的關係。刈香則是神與人交, 祈請媽祖的靈力出巡以驅邪賜福。交香則側重在神與神交,即以媽祖廟間會香的 儀式匯集共同的靈力,追求神界靈力的交融,來促進人間秩序的平和。 另外,許嘉明及施振民(1973)則指出臺灣早期移民社會,其可顯現出寺廟 的建立與主神來源的象徵儀式是「分火」,此種分火的淵源,早期來自中國大陸, 後期出自本島的各大寺廟。藉由分火建立出的一種鬆弛的主從關係,透過由聚落 單位組織進香團定期或不定期到「祖廟」進香的活動,重新加強彼此的關係。 黃美英 (1994)指出進香的行動主體是「人」(個人或團體),主要的訴求 對象是「神明」,是人對神祈求庇佑的一種儀式行為,另外又解釋原先古文獻不 曾查獲,但是臺灣媽祖信仰中特有的「刈火」儀式,乃緣於信眾基於對香火靈氣 的相信,因此隨著神對靈火的掬取時,在旁的信眾除了向神明祈福或還願外,藉 此還能夠增添「靈氣」。 據黃美英和宋龍飛 (1971)的田野調查的觀察顯示,臺灣戰後迄今,兩廟 所舉行的刈火儀式,已不再限於有直接分火或分靈的主從淵源,散見於臺灣各地 廟宇間的「進香活動」及「刈火」儀式已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雖然他們依舊認 為村民重視廟宇香火的來源深討。 因此,暫且不論其所觀察之村民對香火來源的重視,究竟是源於著眼香火象 徵指向的靈力淵源,亦或還有其他原因,臺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活動及刈火儀式之 型態意義,在時代更迭的歷史進程中,的確已有不同於傳統的解讀與運用。不過, 尌傳統認知而言,「進香」本有著下對上,子廟對母廟晉謁的意涵,晉謁的對象 也無非年代較為久遠,或是香火較為旺盛的宮廟。因此以廟宇、神像年代之久遠, 26.

(39) 和大陸湄洲祖廟香火關係的直接與否為標準,標榜「祖廟」正統身分及較高排名 的宣稱,甚至引發的對立爭議,也形成臺灣媽祖信仰的一個特殊現象。 此現象與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其他地區的媽祖廟,依各自的靈驗性和地 域性吸引各自地方上的信眾,同時彼此間以對等、獨立的關係看待,而非建立在 與某「祖廟」或香火母廟之香火淵源的主從輩分關係的作法實大不相同(王寕萱, 2009)。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臺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 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終點在嘉義新港奉天宮。 自西元 1988 年前,進香的目的地是雲林北港朝天宮,西元 1988 年後則將目 的地改為嘉義縣的新港奉天宮,並於 1999 年由臺中縣政府將其賦予「大甲媽祖 文化節」之名,成為臺灣觀光景點之一。名稱也由「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北港進 香」改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後於 2008 年 7 月 4 日被指定為「國 家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在 1959 年之前,遶境進香,原為七天六夜,自 1962 年改為八天七夜,增加北斗鎮奠安宮駐駕。2010 年改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 增加回程第八天駐駕清水鎮朝興宮。大甲媽祖遶境行程圖如圖 2-3-1 與圖 2-3-3 所示,北港迎媽祖流程圖如圖 2-3-2 所示。. 27.

(40) 圖 2-3-1 大甲媽祖遶境行程圖. 圖 2-3-2 北港迎媽祖行程圖 10 月 7 日). 2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http://www.dwz.cn/dkpk8(閱覽日期:2013 年.

(41) 圖 2-3-3 大甲媽祖遶境示意圖.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http://www.dwz.cn/dkplU(閱覽日期:2013. 年 10 月 7 日). 回顧「大甲媽祖回娘家」的「北港謁祖進香」,一行,自日據時代起,規模 逐漸超越自嘉慶年間以來著名的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團,成為臺灣最具知名度的 29.

(42) 進香團體。以後,聲勢逐年高漲,尤其於 1988 年開始,從此改往新港奉天宮「遶 境進香」至今,每年固定在農曆三月前後展開的八天七夜進香路程,在近年來電 子媒體全程報導下,參與進香的信眾藉由徒步的身體力行,或是根據個人的經濟 條件或多或少參與贊助媽祖出巡一事,附加以沿途眾多的藝閣陣頭隨行其間,讓 這場兼有臺灣宗教與民俗文化意味的盛會,卻依然保留先民身體力行徒步三百多 公里的進香方式,相形於時下普遍以遊覽廟宇,視為觀光景點的進香遊覽團,反 而成為其吸引現代人目光的重要基礎,各種有關大甲媽祖的香火淵源和神蹟感應 的傳說故事,亦隨之廣為流傳。 每年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日)晚,於大甲鎮瀾宮內,擲筊決定遶境進香時 日。由出發當日算起,第 1 天從大甲鎮瀾宮出發,駐駕彰化南瑤宮;第 2 天駐駕 西螺福興宮;第 3 天駐駕新港奉天宮;第 4 天早上於新港奉天宮前舉行祝壽大典, 晚上回駕;第 5 天駐駕西螺福興宮;第 6 天駐駕北斗奠安宮;第 7 天駐駕彰化天 后宮;第 8 天駐駕清水朝興宮,最後在第 9 天回鑾大甲鎮瀾宮。 2011 年臺中市政府依照臺中市議會文化教育聯席審查會決議將「大甲媽祖 國際觀光文化節」之名稱改為「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而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則 稱為「臺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二、大甲媽祖遶境習俗的內容.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擲筊定期,遶境全程九天八夜,區域 貫穿中部沿海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二十一個鄉鎮市,近百座廟宇,長 途跋涉三百多公里路,規模之大,展現出強大的民間信仰力量。 遶境儀式分為十大典禮步驟,分別是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 祈福、祝壽、回駕、安座。其中筊筶為占卜典禮出巡之時,豎旗為出巡起始之儀, 其餘典禮、諸如上轎、起駕典較為簡單之外,其餘其他諸項典禮均有一些共通之 處,根據黃敦厚(2000)編寫的《2000 臺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導覽手冊》所歸納, 30.

(43) 這些子典禮可細分為類似的十四個步驟: (一)宣讀典禮名字,例如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某某年遶境進香 「某某典禮」; (二)鳴炮,典禮開始; (三)全體肅立; (四)鼓初嚴; (五)鼓再嚴; (六)鼓三嚴; (七)與祭者就位; (八)陪祭者就位; (九)主祭者就位; (十)上香、獻花、獻茗、獻財帛; (十一)向天上聖母與諸神佛行叩首禮; (十二)三跪九叩之禮; (十三)誦經; (十四)禮成。. 除去誦經、祭品的菜碗內容不盡相同、所讀祭文也不一樣之外,典禮過程大 致相同,尤其三跪九叩是必有的行禮環節。 有關儀式內容與禮儀,黃敦厚(2007)認為這是爲了配合現代媒體報導與傳 播趨勢,例如影像攝影,而增加的踵事增華之行為,典禮時間延長,典禮的步驟 甚至可以被形容為繁文縟節。從這一點我們大致可以上嗅出傳統宗教儀式與現代 圖文傳播直接的聯繫與相互影響。. 三、大甲媽祖遶境習俗的特質. 31.

(44) 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有許多特質與意義。 黃文博(1997)總結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所呈現的宗教條目至少有三條:進 香乞火、交香合火、遶境拜廟。林劍冰(2007)認為相較於大陸信眾的信仰態度, 認為臺灣這種棄車不坐而步行的與「情理相悖的現象」,展現出臺灣媽祖信眾, 乃不止於有求必應實用性的崇拜而開始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圓滿與完美的寄託方 式。這不但是向來被視為實用、功利的「媽祖信仰之一大進步」。 姚文琦(2010)在分析了大甲媽祖遶境的特性之後指出,眾多陣頭的護駕簇 擁,壯大了媽祖進香一行的規模;種類繁多的藝陣表演,無論是一輛輛炫麗的「藝 閣」花車,或是以眾多大型神偶呈現其特有的步態、裝扮,精彩逗趣的演出隨著 綿延數里的隊伍,在鞭炮與煙火交織不斷的聲光中,穿越臺灣中部四縣市的過程 裡,展現了民間藝術豐富的生命力的同時,熱鬧歡慶的氛圍,也吸引著沿途民眾 的目光,讓這場一年一度宗教盛事,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日益重視的觀光節慶。 上述的節慶活動,也有其明顯的休閒功能。參與活動者擺脫了日常生活平淡 無奇的老套,在節慶中隨時出現令人驚奇的場景,隨駕參與進香的信眾,無不是 各自放下既有的生活角色與職場定位,投身於食宿作息皆以媽祖進香路線為主的 時空。 王明元,楊淑美(2007)則透過節慶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衝擊這一角度,總結 出大甲媽祖遶境具有促使當地文化被保存、增進不同族群文化交流之機會、引進 創新想法、改善提升當地形象、活化地方文史工作團體、居民參與機會增加,社 會凝聚力提升、肯定居住地文化、創造共同記憶這八個正面意義以及觀光客與居 民衝突、生活作息干擾、社會治安惡化、地方主體意識喪失、強調特定意識形態、 社區結構改變、社會脫序、文化衝擊、負面地方形象、喪失國民禮儀、虛情假意 的觀光活動這十一個負面意義。 葉碧華等(2004)認為臺中縣長為落實大甲媽祖進香國際化目標,使大甲媽 祖進香成為全世界華人朝聖的地方,極力爭取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觀光局 年度重要活動之一,使國外觀光客對大甲媽祖進香引起興趣,大量利用電視媒體、 32.

(45) 廣告作宣傳序漸進地進而列為三月臺灣十二節慶觀光的重要據點之目標以達到 成效,累計吸引 50 萬名觀光客前來參與此節慶活動。. 33.

(46) 第四節. 宗教信仰與圖文傳播之探討. 人們為了讓訊息傳播更遠、更久、更清楚,因此就發明了各種圖文傳播的方 式。是指一定的主體透過言語或姿勢、表情、圖像、文字等符號系統,傳遞或交 流知識、意見、情感、願望等資訊,並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響的過程。 信息社會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成果,為了把更好握信息手段和傳播技術,大 眾媒介是第一選擇(黃可,李波,2011)。圖文傳播是口語傳播的延伸,基本的 表現形式為出版物與出版品。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圖書、報紙、雜誌、廣告等, 都是屬於圖文傳播的範圍。有關於圖文傳播的定義,不同學者有相關的看法,比 較普遍的觀點是「凡有關圖形文與文字的傳送,均屬圖文傳播的範疇」。鄭微波、 鄭敬東(2007)認為,圖文傳播是文化傳播的一環,同樣可以服務於一個群體向 另一個群體借去文化要素並融入自身文化之中的過程,其傳播模式可以是人際傳 播、大眾傳播,也可以是藉助媒介的傳播模式(黃燦 2009)。因此圖文傳播可以 包含於文化傳播的範疇之中。廣義上的文化傳播,是一種發明被社會接受的過程, 是新的意識或文化特徵向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擴散的過程(魏峻,2003)。 自有宗教以來,就有宗教傳播學的概念,但有關宗教傳播學的研究則是近幾 年才剛剛開始。宗教的思想觀念是傳播的主要信息,宗教的組織制度是宗教傳播 的組織系統,它保障宗教傳播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曾維加,2004)。鄭志明(2006) 的《傳統宗教的傳播》討論了當代宗教在大陸、香港和臺灣、南洋等地的傳播與 發展情況,而林美容(2007)則認為宗教傳播基於宗教、媒體和文化的互動關係, 宗教進入媒體的位置,在意義詮釋系統中涉入意義交換的過程。 唐曉峰(2012)指出,宗教傳播有四個要素,分別是宗教傳播主體、宗教傳 播內容、宗教傳播媒介和宗教傳播對象。美國民族學的首任局長鮑威爾(J. W. Powell)則在 1880 年所寫的“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dian Languages”中首先 34.

(47) 使用了「涵化」( acculturation )的概念,意為「在印第安人與占絕大多數的西 方人文明的接觸過程中,其文化發生大的變遷」,這一文化影響力又稱「涵化」 的力量。 傳播的傳遞觀與儀式觀有著深刻的宗教根源,宗教傳播是溝通人神關係的象 征性互動行為,其本質是一種傳播活動(袁愛中,2011)對於宗教傳播而言,組 織傳播是重要的一環。謝明(2012)認為,宗教傳播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培養共識、 群體歸屬與群體規範、樹立榜樣。 連水興(2011)指出,媒介化的社會中民間信仰應當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口 頭傳唱和儀式傳承,民間信仰必須依賴大眾傳播手段才能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適 應性。類似的,林安芹(2005)也持有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同傳統信仰相結合才能 繼續在新的時代保持活力的觀點。帥志強、占海燕(2011)認為,由於網路和手 機等新興人際傳播工具的出現,新技術的嵌入給予了傳統的宗教傳播新的傳播模 式。 現代宗教的發展依賴於傳播手段的進步,相關學者也有類似的對佛教、天主 教、道教與基督教等同網路、現代媒體結合的研究。同時可以看出,宗教傳播也 同樣受制於政府宣導政策(姚麗君,2012)。 透過本章的文獻探討,明確了媽祖信仰的開端與發源,梳理了發展的脈絡後 引出當今兩大媽祖信仰分支:一為湄洲媽祖信仰為代表的大陸媽祖信仰,其代表 儀式祭典為湄洲媽祖祭典;另一支為臺灣媽祖信仰,代表儀式為臺灣大甲媽祖遶 境進香。接下來則是講述了湄洲媽祖祭典與大甲媽祖遶境各自的起源、發展與意 義。最後對宗教傳播學與圖文傳播進行了探討,期望引出研究方法。. 35.

(48) 36.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透過第二章的有關媽祖信俗文化與圖文傳播的文獻探討,我們可以初步得知 媽祖信仰文化的源起與發展沿革、兩岸媽祖信仰文化的各自特質與意涵以及其中 的圖文傳播現象的形式與內容,意義與異同等。爲了能夠更清楚地瞭解與相關研 究問題中其各自深層的涵義與關聯,有賴於藉助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來實施。本 章節針對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進行說明,首先將闡述研究方法,包括所採用之方 法的論述與解釋、研究對象的選取與具體的研究對象清單等;下面敘述研究設計, 包括研究工具與實施研究的步驟以及資料分析方式。最後描述研究的框架與時 程,以作為研究實施的過程依據。.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探討,梳理有關的概念與研究對象,並透過比較研究法 來進行接下來的研究。 比較研究方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 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可以將之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 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 的方法(張紹勳,2000)。. 一、比較研究法的意義 一組現象和事物可以進行比較,二者間必定存在某種共同的基礎與特質,容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Zhu’s short treatise, this study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 of his Pure Land teaching and theory, especially Pure Land,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

Moreover, through the scholar of management,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Model and Diamond Model make the analysis of transport industry at port, and make the

This study collected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 of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with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ahalanobis Distance Analysis found the key to th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four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staf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