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朱子的知性世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朱子的知性世界"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朱子的知性世界—「格物致知」論的知識結構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410-H-003-070-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藤井倫明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瑜庭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威晉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0 月 31 日

(2)

97 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計畫編號:NSC97-2410-H-003-070- 計畫名稱:朱子的知性世界-「格物致知」論的知識結構研究 執行年限:97/8/1-98/7/31 計畫主持人:藤井倫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所) 計畫兼任助理:張瑜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生)、陳威晉(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

壹、 中文摘要

由於「格物致知」與「居敬存養」皆為朱子工夫論之核心支柱,故在朱子的 思想中,「格物致知」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但朱子的「格物致知」論之結構, 卻未必是一容易明瞭之知識論結構。因為我們無法否定:若從現代科學的見地而 來分析,則我們將可看到朱子之「格物致知」論存在著難以說明之問題點。然而, 只要我們仔細注意朱子有關「格物致知」的議論,則我們將會發現:朱子所謂的 「格物致知」,是在完全異於今日我們所理解的「知」的世界,也就是在朱子個 人獨自的「知」的世界中展開其議論的。 因此,當我們在分析朱子的「格物致知」論時,其首要前提,便是必須自現 代科學性的「知」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委身於朱子的「知」的世界中而來認識、 研析、探討其所謂的「格物致知」論。否則,研究過程中只要稍微羼雜現代科學 性的「知」在其中,則無可避免地又將導出歷來研究所謂:朱子的「格物致知」 論有著邏輯上的矛盾、邏輯上的破綻這一結論,以致無法正確掌握之。 本研究計畫擬徹底排除現代性「知」觀與科學性「知」論思維,試圖完全進 入朱子「知」的世界,根據朱子自身的思維構造,研究闡明朱子「格物致知」論 的理論邏輯結構,以及其到底具有何種朱子個人特別的思想意涵,進而究明在以 朱子為代表的東方思維下,「知」具有何種東方人文思想特質。 關鍵詞:朱子、知、格物、致知、誠意、《大學》

貳、 研究緣由與目的

「格物致知」與「居敬存養」堪稱是朱子之工夫論的兩大支柱。其中誠如眾 所皆知的,「格物致知」之工夫乃出自《大學》。《大學》中雖整然清楚地說明了 由「格物致知」到「平天下」的順序,但我們也由此可以看出:在朱子的思想中, 「格物致知」作為實現此「平天下」的基礎點,原原本本地又是作為達於「聖人」 的工夫起點。亦即,由朱子將「格物致知」放進其自身之工夫論中此點,我們亦

(3)

可看出其思想的獨特性質。就如所謂:「《大學》物格、知致處,便是凡、聖之關。」 (《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卷 15,頁 298。)在朱子 看來,所謂的「格物致知」,乃是具有區隔凡人抑或聖人之決定性重要意涵的工 夫。 正因如此,學界一般在論述朱子之思想時,必然會涉及「格物致知」論,然 而朱子的「格物致知」論卻未必是一容易理解的理論。由於在《大學》原文中, 並未對「格物致知」本身展開具體性說明,故古來諸說紛紜,難以下一明確定義, 實在是一難解之語詞。而就如眾所皆知的,朱子的「格物致知」解釋,亦不過是 眾多解釋中的其中一個。 現在,且讓我們回顧朱子如何解釋「格物致知」。朱子首先將「致知」注解 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再將「格 物」注解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另外,在其著名的〈格物致知補傳〉中,朱子亦揭示了其對「格物致知之義」如 下的解釋。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 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 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 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 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四書章句集注》,6-7) 朱子所謂的「格物」,顯然就是徹底究明事物之「理」的這一工夫。只要是 就此「格物」來考量,姑且不論其是否符合《大學》中「格物」之原義,關於朱 子之「格物」解釋具有與現代科學性之「知」類似的要素這點,顯而易見。但是, 當論及其與《大學》八條目之前三者,亦即「格物」與「致知」、「誠意」之間有 著何種關係這一問題時,朱子的「格物致知」之理論邏輯結構,卻絕非是一容易 理解之理論。 朱子接受《大學》所謂「致知在格物」,但朱子並非將「格物」工夫與「致 知」工夫兩者理解為是條件與結果的關係;而是將兩者視為是同時成立之物。但 我們要問的是:以外物之理為對象的「格物」工夫,為何可以原原本本地成為以 內心之知為對象的「致知」工夫?然而朱子確實是將外在之理與內在之理視為同 一物,而若從此所謂「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朱子文集》(陳俊 民校訂,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年) 卷 38,〈答袁機仲〉五,《朱子文集》 肆,頁1555)的觀點來看的話,可以將之理解為:究明外在事物之理一事,可以 原原本本地聯繫到究明內在於心之理。但是,若欲從所謂「知」的層次而來說明 此一現象,則又未必可以單純地說明之。 又《大學》中以為若達成「致知」(=「知致」),則「誠意」亦將實現(「意 誠」),朱子亦基於《大學》之理論結構,指出「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 而誠如牟宗三先生所批判的,「知」屬於「知識問題」,「意」屬於「道德問題」,

(4)

兩者明顯屬於不同層次。然「知」性層次的工夫要如何聯繫到道德層次的「意」 的工夫呢? 朱子此種「格物致知」論雖然存在著不少難解之處,但據申請者所見,學界 歷來有關朱子「格物致知」論之研究,卻未能對此類難解之問題點,作一充分清 晰之探討與說明,而多傾向將此類難解問題點所以產生的原因,歸結於所謂:朱 子的「格物致知」論有著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理論邏輯上的破綻。 但申請者以為:朱子之「格物致知」論所以變得難解,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是 從現代的思考(科學性思考、西洋性志向),而來分析朱子之「格物致知」論才導 致此種結果嗎?因此,若要正確掌握朱子的「格物致知」論,自不待言地,我們 應該盡量排除現代性思考與價值判斷,徹底立足於朱子自身「知」的世界,根據 朱子的理論邏輯結構而來考察、分析之。 有鑑於上述原因,申請者試圖透過本研究計畫之執行,除了重新對歷來學界 研究朱子「格物致知」論作一整理分析,更重要的目的乃在藉由確實完全進入朱 子「知」的世界,根據朱子自身的思維構造,研究闡明朱子「格物致知」論的理 論邏輯結構,以及其到底具有何種朱子個人特別的思想意涵,進而說明在以朱子 為代表的東方思維中,「知」具有何種東方人文思想特質。

參、 研究方法以及進行步驟

本研究計畫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步驟之執行進度大致如下: 1、研究方法 誠如前文所述,朱子的「格物致知」論,乃是在一個與現代我等所理解之「知」 完全不同的「知」觀上所建構出來的。因此,當我們試圖正確分析、理解朱子之 「格物致知」論時,首先必須以朱子所理解、定義的「知」為前提,方能正確掌 握朱子「格物致知」論的內部結構,以及朱子所理解的「知」性世界。而歷來學 界有關「格物致知」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對此一問題點並未充分徹底研究釐清。 所以,申請者在執行本計畫時,首先將透過精讀《朱子文集》、《四書集注》、《四 書或問》、《朱子語類》等書,確實闡明朱子之「知」觀,以及其所理解的「知」 性世界之全貌。而在闡明朱子之知性世界等相關問題時,申請者亦將徹底排除現 代的「知」觀,或科學性思考,完全立足於朱子的「知」觀,根據朱子自身的思 維結構,逐步且細緻地分析其「格物致知」論的理論邏輯結構。 繼而,在「格物致知」論的問題中,申請者也將關注歷來學界尚未清楚說 明分析的問題,其中特別是:關於以外物為對象的「格物」工夫,為何可以與以 内心為對象的「致知」工夫有所聯繫而且又同時成立?以及屬於「知」之層次的 「致知」,何以會關聯到屬於「意」之次元的「誠意」,而得以展開此種理論論述 結構?等兩大問題點,申請者將以之作為本研究計畫之主要思考、研究議題,藉 之闡明朱子「格物致知」論之內部理論邏輯結構。

(5)

2、進行順序及執行進度 (1)盡全力蒐集各類相關資料。 (2)文獻整理以及翻譯。整理、釐清歷來諸多學者對朱子「格物致知」論的解釋、 評價,進而分析各評價的立足點。與此同時,筆者亦將闡明諸多相異的解釋、 評價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3)根據所蒐集、整理的文獻、資料,加以探討而闡明朱子之「知」觀,與朱子 之「知」性世界之全貌。 (4)根據朱子之「知」觀,重新分析朱子「格物、致知」論而闡明其真正的意涵。 (5)在闡明「格物」與「居敬」兩者之間之關係的同時,亦確認「格物、致知」 論在朱子全體思想上具有何種意涵。 (6)而在執行上述諸研究步驟時,申請者將適時於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廣聽各 方意見,修正改進研究所獲得之心得,並補其不足之處,期使最後呈現之研究 成果,更為完善。

肆、 文獻探討與研究計畫執行成果

本計畫的主要研究成果,筆者已於2008 年 10 月 25 日,在國立雲林科技大 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主辦的「2008 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以〈朱子的知性 世界—「格物致知」論的知識結構〉為題發表。會後參考各方意見,修正改進研 究所獲得之心得,並補其不足之處,將該研究論文投稿於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期刊《國文學報》。進而參考兩位審查人所提修正意見加以修改,最後順利通過, 改以〈朱熹「格物致知」說的工夫論進路詮釋〉為題,刊登在《國文學報》第四 十五期(2009 年 6 月)。 計畫執行者於該論文所確認、闡明的研究結果若將之加以整理的話,可以歸 結為以下幾點。 一、依朱子而言,人「心」中具有完美無缺的「理」(萬理),也就是說具備這 世界的萬事萬物之「理」。而自不待言地,萬事、萬物之「理」乃是使萬事、 萬物成立的「本質」。根據朱子的思惟理路,若萬事、萬物沒有以「理」為根 據,則其將無法作為萬事、萬物而成立。在這個意義上,對朱子而言,「理」 才是萬事、萬物本身。又朱子認為萬事、萬物之「理」直接相對應於心所具有 的「萬理」,兩者原來是相同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來是「全知」的, 也就是說,人是生來知道這世界之一切的存在。而從道德倫理的層次來看,這 也可以說人原本是完全地、本能性地知道應該如何行動的存在。筆者以為朱子 「格物致知」論的背後,確實存在著此種徹底的性善說。此即朱子所以主張說: 人心本來「有」(存在著)「知」,因此我們需要「盡」(發揮) 其「知」的理由 所在。 二、在朱子看來,這內在之「理」(性)作為「本體」而產生「情」這種「作用」, 這「情」作為動機(「意」)而形成美滿的道德行為。所以朱子所理解的真正的

(6)

道德行為,就是這種以內在於自己的「理」為根據的。不過,在實際的現實層 面上,由於「氣質之偏」,內在之「理」無法完全發揮其作為本體的功能,或 者說沒有意識到內在之「理」的存在本身。因此,朱子認為人們的首要之務, 就是需要想起、喚起、憶起「理」的內在於己身,並使其恢復其作為本體的功 能。但是,因為這內在於心的「理」是屬於「未發」層次的,因此,我們無法 直接掌握心內的「理」。於是,朱子採用的方式就是:透過究明外在的萬事、 萬物之「理」這一工夫,以使人們想起喚起、憶起「理」的內在於己身,使「理」 所具有的作為本體的功能可以正常起動。而此種方式就是朱子所謂的「格物致 知」。 三、而所謂外在之「理」的究明等於內在之「理」的覺醒,此種方式所以能夠成 立的理由,誠如上文所述,那是因為其具備所謂心含有「萬理」,而且內在之 「理」與外在之「理」完全相對應的這一前提。附帶一提的是,若內在之「理」 沒有作為本體起動的話,則人們在其他地方無論再怎麼努力實行工夫,都是完 全沒有意義的。這也就是朱子為何會將「格物致知」的工夫,置於「誠意」以 後所有工夫之起點的理由所在。

伍、計畫執行成果自評

本計畫執行後所獲得之研究成果,如上所述,先是撰文發表於國際學術研 討會上,並於會中進行討論而得到專家學者之寶貴、有益意見。筆者據此意見修 改完畢後,進而投稿至《國文學報》第 45 期(2009 年 6 月),並順利通過刊登。 故本計畫之執行確實已獲具體成果。 計畫執行者認為透過本計畫的執行而獲得的成果,具有以下三點學術意義 與貢獻。 1、將歷來中日有關朱熹之「知」論的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整理,透過參加學會、 發表論文的方式,介紹給國內學界學者。 2、根據《朱子文集》、《四書集注》、《四書或問》、《朱子語類》等朱子本人,以 及其門人所編撰的首要基礎文獻資料,重新闡明了朱熹「知」論的特色,而 提供學界一個重新思考朱熹「知」論的嶄新觀點。 3、根據朱熹本身的「知」論結構脈絡,分析朱熹所謂的「格物致知」論,並闡 明了「格物致知」論的邏輯結構。進而關於格物與致知的關係,以及致知與 誠意如何解釋這一問題,更提出明瞭、具體、合理的說明。 4、參與本計畫的助理人員,透過參與計畫之執行,學習到如何查詢、整理、分 析研究資料,同時也提昇了其個人的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當接收到一密文(ciphertext)為「YBIR」 ,而且知道它是將明文(plaintext)的英文字母所對應 之次序數字(如 A 的字母次序數字為 1,B 次序數字為

她仍不放棄的憤戰到底 (C)在圍棋展覽會中,佐為發現有不肖棋盤商在販售贗品 (D)日本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英國 BBC 電視曾跟拍 14 個不同貧富階 層的孩子,長達 49 年 BBC 從他們 7 歲 起,每 7 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直到 2012 年他們

◦ 金屬介電層 (inter-metal dielectric, IMD) 是介於兩 個金屬層中間,就像兩個導電的金屬或是兩條鄰 近的金屬線之間的絕緣薄膜,並以階梯覆蓋 (step

但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主要值基於平面幾何系統的研究,Gutiérrez(1992)後 來延伸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並以 Van

學校中層管理者是一個召集人,責任包括個別學科的教 學、對同工的計劃及工作的支持、資源管理、評核及記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