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大戰前的國際形勢 (一)巴爾幹半島的爭奪 1.時間:十七世紀起 2.背景: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漸衰弱 位於歐亞非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重要 多屬斯拉夫人,信仰希臘正教 3.結果:俄國以「大斯拉夫主義」煽動其反抗鄂圖曼土耳其 1

(2)

1.時間:1853~1856年 2.原因:俄國企圖取得黑海控制權,引發英、法反對 3.參戰國:俄VS.土耳其、英、法、薩丁尼亞 4.結果:俄國慘敗 5.特色: 世界史中第一次現代化戰爭 鐵甲船、砲彈、電報 野戰醫院條件改善南丁格爾 首次出現戰地記者

克里米亞戰爭

2.1878柏林會議(p.112兩次柏林會議比較,重要!!) 背景:1877年俄國再次向鄂圖曼土耳其宣戰鄂圖曼 土耳其慘敗,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大為擴張 發起人:德國首相俾斯麥 原因:協調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權力分配 結果:僅保留一小塊區域給鄂圖曼土耳其(詳見下頁) 影響:巴爾幹半島形成「歐洲火藥庫」 獨立國家間因領土利益衝突不斷 俄國與德、奧兩國關係惡化 3

(3)

1878年柏林會議之後的巴爾幹半島

• 奧匈帝國取得波士尼亞-赫塞 哥維納行政權 •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蒙地內 哥羅獨立 • 俄國取得黑海北岸部分地區

僅保留㇐小塊土地給土耳其

(二)結盟對抗 1.三國同盟

1879年

成立兩國同盟

1.防禦俄國的攻擊

2.使德國免於兩面

作戰危機

孤立法國,積

極與鄰國交好

想與法爭奪北非殖

民地(突尼西亞),

加入德奧陣營

三國同盟

德國

1882年

以法國作為假想敵

5

(4)

2.三國協約 原因:德皇威廉二世的政策 剛繼位的威廉二世積極發展海軍和 海外殖民地,外交上支持奧匈帝國

1890年

俾斯麥卸下首相職

高唱

大日耳曼主義

被孤立而急於拉 攏合作對象

備受威脅

對德國擴 張海軍感 到不安 形成:皆與德國有新仇舊恨

法國

三國協約

1907年

受大海軍政策 和世界主義威 脅

1904年

英法簽訂協約

1894年

成立法俄協約

1907年

建立英俄協約

欲報普法戰爭 欲報柏林會議 之仇 7

(5)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立

二、導火線

奧匈帝國皇儲

斐迪南夫婦遭刺身亡

1914年6月28日

奧匈帝國對

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認定此 事受塞爾維亞政 府指使或協助

三國

協約

三國

同盟

9

(6)

同盟國

協約國

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陸續有 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加入 以俄、法、英為首, 陸續有國家加入 義大利因與奧匈帝國 不合,最初保持中立 ,1915年在協約國拉 攏下,加入協約國 三、經過 (一)西線戰事 1.德國的策略東守西攻 入侵比利時,以便攻擊法國 英國立即參戰,支持比、法 2.陷入膠著 1914年9月後,德軍受法軍 阻擋,戰局無法突破 雙方挖壕溝對峙 11

(7)

(二)東線戰事

俄國國內受大戰影響情勢混亂

1917年2月、10月爆發兩次革命 1917年11月共產黨取得政權 1918年3月宣布退出戰爭

德國

俄國

趁德國專注西線

不斷猛攻推進

德國大敗俄軍

協約國

派軍至東南歐支援,

但行動不成功

協約國東線戰事瓦解

(三)美國參戰

英國以其強大的海軍封鎖歐陸

德國以

潛水艇

攻擊協約國商船,

企圖打破英軍的封鎖線

美國原本採取中立立場

1915年5月

德國潛水

艇擊沉美

國船隻

美國抗議

德國保證

有限度使

用潛水艇

1917年

德國重新採

取無限制使

用潛水艇

4月

美國參戰

加入協約國

13

(8)

11月

德國國內發生政變

美軍開始在法國 登陸,增加協約 國在歐陸的戰力

威廉二世退位逃到荷蘭

新成立的威瑪共和政府向協約國投降

1918年

德軍節節敗退

保加利亞、鄂圖曼土耳其相繼投降

四、巴黎和會 (一)三巨頭 1.和會召開時間:1919年初 2.原因:商議戰後安排 三巨頭 英國勞合喬治 法國克里蒙梭 美國威爾遜 任期 1916~1922年 任首相 1917~1920年 任總理 1913~1921年 任總統 主張 恢復歐洲勢力均衡 及經濟活動 削弱德國,以保 護自身安全 以「十四點原則」 公平合理處理戰後 問題 防止蘇俄共產勢力擴張東歐的領土問題成為焦點

難有共識,和約成為

列強妥協產物

15

(9)

• 公開外交

• 國際貿易自由

• 裁減軍備

• 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

• 民族自決

• 成立國際社會

• 組織

威爾遜十四點原則的主張

克里蒙梭:「就是上帝也只以〈十誡〉為滿足,威爾遜卻要 堅持十四點」 (二)對戰敗國的主要和約 1.凡爾賽條約(對德和約)

內容

1.鉅額賠款:要求德國賠償2000億馬克 2.領土割讓: (1)亞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 (2)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山東問題成為懸案) 3.裁減軍備,萊因河東岸五十公里內不准駐兵

影響

1. 明載德國是引發戰爭的罪魁禍首對德國民族尊嚴 傷害極大 2. 龐大賠款德國經濟雪上加霜(直到2010年才還清) 17

(10)

2.對奧和約 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蘭 分別獨立建國 規定奧地利與德國不得合併,避免德國過於壯大 3.對保和約

保加

利亞

東、西、南

一部分地方

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

4.對土和約

鄂圖曼

土耳其

戰勝國瓜分

東南歐 獨立為數個民族國家

西亞

英、法兩國所分割

土耳其 據守小亞細亞的小國

嚴苛的和約

激起土耳其

人民反對

土耳其

發生政變

凱末爾領導

革命團體

罷黜皇帝、

擊敗希臘軍隊

1923年

1.建立共和

2.重新簽訂

對土和約

19

(11)

五、影響 (一)社會經濟方面

對民生的

破壞難以估計

平等化的

社會現象

經濟差距

1. 死亡人數約一千萬 2. 受傷者數千萬 3. 戰費數千億美金 4. 難民甚眾,民不聊生 1. 全民動員使傳統 貴族風氣大失 2. 婦女參與後方生 產權益獲提升 (英、美給予婦女 選舉權) 1. 不少地區出現 嚴重通貨膨脹 2. 美國則出現經 濟榮景 (二)國際政治方面

美國

成為世界政局的新霸主

俄國

建立起一個反西方文

化的共產大國

21

(12)

第㇐次世界大戰的特質

樂觀開戰與意外膠著的戰事

一戰初期,參戰各國民

眾走上街頭,熱烈歡送

出征士兵

1. 工業革命以來戰爭傾向速戰速決 2. 主要參戰國多認為1914年的聖誕節 以前,戰爭就會結束

經過一兩年後,速戰速

決的樂觀想法破滅

1. 壕溝戰的僵持令人沮喪不已 2. 傷亡人數為當時歷來之最(二戰再 度打破此紀錄)

第㇐次世界大戰的特質

新的戰爭型態

1.戰爭中主要武器以

機關槍、大砲

為主

2.開始展開新型態武器的試驗

ex.

化學武器

:1915年德軍首次在戰場上使用毒氣

3.成為全面戰,須投入全國生產力→為了鼓舞國內民

眾,各國積極投入

宣傳戰

23

(13)

第㇐次世界大戰的特質

四個王朝的滅亡

與新興民族國家的誕生

1. 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 2. 中歐、東歐地區民族主義得到出路 自俄國獨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自奧匈帝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獨立, 波蘭復國

第二節 俄國革命與共產政權的建立 一、帝俄的困境 (一)十九世紀後期的俄國 1.積極插手歐洲事務特別是針對巴爾幹半島 2.國內社會問題卻日益尖銳農奴問題

十九世紀末俄國的農奴

25

(14)

(二)最後的三位沙皇 1.亞歷山大二世 下令解放農奴 推動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成效不大,反引發舊權貴與 改革派對立,竟死於革命份子暗殺 2.亞歷山大三世改採傳統專制措施

1861年農奴們聆聽

農奴解放宣言

3.尼古拉二世 日俄戰爭失利 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 為轉移國內焦點,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血腥星期天 1905年1月9日,加本神父率領工人在聖彼得堡遊行,遭到皇宮 衛隊射殺,造成重大傷亡。這場慘案之後,引起全國大罷工。 27

(15)

二、二月革命

政府下令鎮壓,激起更劇烈反抗,軍隊反而支持民眾

1917年3月

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發動罷工

罷工行動愈演愈烈

一次

大戰

俄國

軍事上受重挫

政治、社會秩序開始動搖

經濟民生狀況更為惡化

1917年初

爆發二月革命

俄曆二月

二月

革命

退

二月革命的結果

主張退出一戰以及

進一步改革開放的

聲勢愈來愈盛

29

(16)

俄國社會黨

布爾什維克

(多數派)

孟什維克

(少數派)

主張激進手段

主張溫和改革

較佔上風!!

三、十月革命

11月

列寧再次發動奪權行動

成功

去除臨時政府中的保守分子

1917年7月

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員 發動政變失敗

和平、土地、麵包

俄曆十月

爭取士兵、

農民和工人

的支持

列寧在德國

協助下回國

31

(17)

四、共產政權建立 (一)列寧時期

籌劃退出一次大戰

外交

1918年3月

與德國簽訂和約

退出一次大戰

蘇維埃俄國

簡稱蘇俄

內政

1.布爾什維克正名為俄國共產黨

2.禁絕俄國共產黨以外的政黨

3.改行共產主義政策

列寧政府未獲得大部分人民支

持引爆三年內戰(1918~1920,

紅軍vs白軍)

廢止土地私有制

及私人貿易、銀

行國有化、政府

配給民生物品等

人民生活陷入慘境

造成嚴重饑荒

內戰結束

放鬆經濟控制,

經濟略有起色

1922年12月

蘇維埃俄國改名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宣示不抱民族主義的立場,有

向外輸出世界革命的野心

簡稱蘇聯

1921年俄國大饑荒 (約500萬人死亡)

新經濟政策

33

(18)

(二)史達林時期

史達林vs托洛斯基

列寧病逝

1924年

政治上

殘酷消除政敵

建立個人獨裁

經濟上

放棄「新經濟政策」

強迫農民配合發展工業

到二戰前

新經濟政策被視為 是對資本主義的妥 協,1928年被史達 林廢除。

史達林勝出

推行三次五年計畫

1928~1932 第一個五年計畫

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

1933~1937 第二個五年計畫

以犧牲農業為代價,

大規模發展重工業

1938~1942 第三個五年計畫

面對德、義、日的擴

軍及國際局勢升溫,集中發展軍事工業

三次五年計畫

35

(19)

五年計畫

農業

集體化

農牧生產更有

規劃、效率

轉而

建設工業

二戰前已成為僅

次美、德的世界

第三大工業國

1.著重重工業,輕忽民生工業

2.犧牲個人,成就國家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MS 成立於 1985 年,總部原設於維也納第 2 區,因公司規 模擴大,於 2019 年在該公司下奧地利邦 Brunn am Gebirge 廠區新建辦公大樓,並於

根據奧地利金屬科技產業公會(簡稱 FMTI)資料,截至 2020 年,該會隸屬機械與整廠設備之供應廠商(含製造商)逾 1,200 家,產業從業人員 134,018 人,產值逾 359

經濟現況及展望 俄羅斯自 2014 年起因克里米亞事件及烏克蘭東部

締約國雙方應確認其對「國際習慣法」之共識,在一般定義上及根據 第 10.05 條、第 10.06 條和附件 10-C 之規定,在國家根據一般法定義

阿根廷(Argentina)、亞美尼亞(Armenia)、澳洲(Australia)、奧地利(Austria)、巴林王國 (Kingdom of

奧地利數位經濟部長 Margarete Schramböck 於 2020 年 6 月 8 日宣布「奧地利數位行動計畫」(Digital Action Plan

1.印尼共和國基於班加西拉五大信念(Pancasila)與 1945 年憲法誠屬一憲政

紐西蘭尚非 WTO 政府採購協定(GPA)締約國,我國則已為 GPA 締約國,透 過 ANZTEC,雙方廠商將可依據 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