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教學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 9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教學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 98"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98-101

自由評論 第 98 頁

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

游家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一、前言

教學、研究與服務向來是大學的基本 任務,曾幾何時「研究」當道,成為 大學評鑑、教師升等與考評、國際排 名、甚至政府分配大學資源等的主要 指標。研究遂躍居為大學的「主業」, 教師只得拼命生產「I」級論文,學校 儼然成為「論文工廠」;教學則幾乎 淪落為「副業」,教師既無力精進教 學品質,也無暇參與教學研習,更無 心發展教學專業。重研究輕教學,或 許讓學校在國際排名有些進展,教師 可以擠身在百大之間,但學生卻在「百 大之外」,引發社會各界的關切。 為改進重研究輕教學所產生的弊 病,教育部遂在推動五年五百億頂尖 大學計畫之外,另於 2006 年實施競爭 型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 下簡稱「教卓計畫」),鼓勵各校成 立教師發展專責單位,期望能增進教 師的教學專業知能,提昇學習品質。 各校為獲取外部的資源或符應大學評 鑑之需要,紛紛設立教師或教學發展 專責單位。本文旨在簡述大學教學專 業發展的現況,指出面臨的困境,並 提出改進的建議。

二、大學教學專業發展的現況

目前大多數大學校院設有教師或 教學發展專責單位,有些稱為「教學 發展中心」、「教學成長中心」、「教 師發展中心」,有些則稱為「教學資 源中心」、「教學卓越中心」。各校 的名稱雖然不一,但大多以促進教師 的教學專業發展為主;有些聚焦在教 學知能的提昇,有些則注重教學資源 的支持與支援,也有些則兼顧教師教 學與學生學習的發展或成長。至於組 織與編制,則因學校規模而各有其獨 特的設計。例如有些中心隸屬於教務 處,為二級單位,設專責主管或由教 務長/副教務長兼任之;有些則定位為 一級單位,設專責主管或由相關一級 主管兼任,下設三或數個組。 各校推動的教學專業發展活動與 內容,依據服務對象大略可分為五類: 1. 針對全體教師,辦理專題講座、研 習或工作坊、教學經驗分享與討 論、成長社群等活動,以活用課程、 教學、評量等原理來精進課堂實務 為主要內容。 2. 針對新進教師,辦理研習或工作 坊、mantle & mantee薪傳等活動,以 課程與教學、學習與評量、班級經 營等基本原理、方法或策略、教育 信念與專業倫理等為主要內容。 3. 針對教學專業表現不佳教師,提供 個別化教學輔導與諮詢為主,協助 教師改進教學品質,提升學習成效。 4. 針對教學研究或教學創新的教師, 提供客製化教學輔導與諮詢為主, 協助教師從事創新或實驗教學與評 量、發展優良教案或教材等。 5. 針對教學助理或助教,其培訓內容 則以協助教學和輔導學習有關的基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98-101

第 99 頁 自由評論 本概念、方法或策略為主,例如教 學與評量、表達溝通、問題解決、 班級經營與團隊領導等。 至於活動的實施大多採1~2小時 的專題演講或經驗分享,少部份為半 天至一天的研習或工作坊,超過一天 以上的活動則較為少見。

三、大學教學專業發展的困境

前述教學專業發展的相關措施, 看起來似乎玲郎滿目、多元活絡。然 而在實際運作上則不如預期。例如鄭 博真(2012)以100-101年獲得教育部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金額最 高前十二名一般大學和技職院校為研 究對象,即發現教師發展制度欠缺周 延、專責單位編制尚未健全、活動與 內容欠缺系統規劃、教師心態不夠積 極主動、教師發展成效不易評鑑、全 國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教師發展缺乏 研究基礎等。 陳琦媛、蘇錦麗(2013)比較國內 外主要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策略之 內涵與實務,亦指出我國大學所採用 的教學專業發展策略大多以單次、短 期及團體共同參與較多,較少長期、 客製化及系統化的做法,亦未提供教 學基礎訓練或建立高等教育教學認證 系統。 對照前述實徵研究文獻,筆者參 酌個人參與教學發展的推展經驗和心 得,分別從制度、認知、實務三個層 面論述當前大學教學專業發展面臨的 困境或問題。 就制度層面,我國高等教育階段 的初任教師大多來自國內外各大學研 究所畢業的博士,其培育過程偏重學 科知識研究為主,鮮少受過教育或學 科教學方面的專業訓練。大學校院的 教師聘用亦以研究成果為主要考量, 教學能力或表現則屬於附帶的參考條 件。教師的升等亦以研究成果為主, 取決於代表著作和參考著作的學術品 質與貢獻。近年來雖有部份學校採計 教學與服務的表現,但所占的比重仍 遠低於研究績效。 由於大學教師資格認定、聘用和 考評等 制度皆以研 究 績效為 主要指 標,再加上以往相關的大學評鑑、聲 望排名、研究計畫申請等皆強調學術 研究成果,以致於教學淪為次要的、 附帶的、不具學術性的「實務」工作, 進而影響了教師對教學專業發展的觀 念和參與的態度。 就認知層面,由於大學是傳遞與 創新知識的殿堂,向來標榜「學術自 由」,且不應受政治或特定意識形態 等外在勢力的不當干預。在「學術自 由」的保護傘下,大學教師擁有極大 的教學自主空間。不少大學教師即認 為大學不同於中小學,大學教師不需 像中小 學教師那樣 接 受教學 專業訓 練;甚至還有一些大學教師高舉自由 至上的旗幟,要求大學教師參與教學 專業發展就是干預其教學自主。 不論是大學教師對於教學專業的錯誤 認知,或是刻意以不當認知做為拒絕 參與教學專業發展的理由,二者皆影 響了教師參與教學專業發展的態度與 意願。再加之前述制度因素使然,大 學教師亦普遍認為與其將時間與精力 放在教學,不如投入學術研究或申請 研究計畫,可以獲得更高額的經費補 助和獎勵,且更有利於日後的升等。 就實務層面,各校系因應教育部 的教卓計畫而設立教師/教學專業發展 專責單位,除了少數學校整合校內師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98-101

自由評論 第 100 頁 資培育資源或聘用專任的教育專 業人員外,大多數學校是由非教育專 業的教師擔任主管或相關單位主管兼 任,而實質負責規畫與執行的成員則 大多屬教卓計畫裡的約聘助理。 由於組織成員的專業不足與短期 聘用的緣故,以至於大多數學校之教 學發展活動流於單次的、片段的、零 碎的團體研習,或偏重被動性高、互 動性低的專題演講,缺少長期性、連 續 性 和統 統 性的 培 訓 課 程規 劃 與認 證,難以讓教師針對教學專業主題有 完整而深入的理解與應用。

四、大學教學專業發展困境的突

—代結語

前述三層面的困境,彼此交互影 響,且互為因果。筆者認為要突破這 些困境,首先,要健全大學教師專業 發展制度與組織。現行《教師法》明 定從事與教學有關之研究和進修是各 級學校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大學法》 則賦予大學得於學校章則中增列教師 權利義務。目前教育部正積極推動多 元 升 等政 策, 除了 原 有的 學術 升 等 外,鼓勵各校增加教學、技術等多元 管道。 落實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各校應 整合相關法源與教育部政策,訂定教 師專業發展相關法規:一方面具體規 範教師參與專業發展之權利與義務, 並列為教師定期評鑑、聘用與升等之 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則明確訂定教師 發展專責組織及其編制,聘用具教育 學、師資培訓或人力資源發展等專業 人員。 其次,建置系統的大學教師專業 發展課程與認證。「教學」有技術的 成份,也有專業的原理依據;而能啟 發與感動學習者的教學,更是一種藝 術。教師從事任一學科的教學活動, 端賴豐富的「學科知識」未必就能達 成教學或學習的目的,還需具備教育 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 教育哲學與倫理學…等「教育知識」, 理解課程發展與教材編製、教學原理 與活動設計、教學評鑑與研究等「教 學知識」,以及靈活應用教育知識與 教學知識到特定學科的教學方法、策 略、測驗與評量等「學科教學知識」。 有鑑於教學的複雜性與教學專業 發展的持續性,各校應依據教師教學 需求,整合校內外的資源,建置進階 型課程系統,例如:(1)基礎課程—以 教育知識、教學知識為範疇的研習, 協助初任和新進教師理具備基本的教 育理念、課程與教學能力、教師職責 與道德;(2)精進課程—以學科教學知 識為範疇的研習或工作坊,協助教師 依據任教學科的性質,靈活應用各種 教學方法與策略,以達到最大的學習 成效;(3)創發課程 —以創新教學為 主,協助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或實驗。 除 了 規 劃 系 統 的 短 期 培 訓 課 程 外,未來亦可朝大學教學專業認證的 方向努力。例如英國、澳洲、紐西蘭 等國家部分大學開設1至2年的長期性 培訓課程,必選修合計約60學分,教 師完成課程並通過評量後可獲得國家 或相關 學會 認可的 教 學專業資格認 證。或許我國當前的環境與條件尚未 成熟,但國際推動高等教育教學專業 發展的趨勢值得我們借鏡。 最後,形塑教學專業發展的校園 文化才是促進教師積極主動、持續成 長的根本因素。只有教師們將教育作 為終身的志業,視教學為開展他人生 命價值的專業,才會樂於將教學專業 發展列為個人職涯發展的重要任務, 持續精進其教學品質以造福學子。當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98-101

自由評論 第 101 頁 持續精進其教學品質以造福學子。當 然學校必須同等重視教學、研究與服 務,並鼓勵教學單位將「教學對話」 融入其組織文化,成為校園生活的主 要活動。 參考文獻  陳琦媛(2014)。高等教育教師教 學 培 訓課程 之研究。 課程與教 學季 刊,17(1),1-30。  陳琦媛、蘇錦麗(2013)。大學教 師教學專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教育研 究與發展,9(4),149-176。  鄭博真(2012)。我國大學教師專 業發展之現況、困境與展望。教育研 究與發展,8(1),61-9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