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之探討研究/ 14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之探討研究/ 142"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6),頁 142-145

自由評論 第 142 頁

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之探討研究

林含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一、前言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興起,二十一 世紀的教學型態已逐漸改變,並藉由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找出不同學習平 衡點。當我們欲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時,教師首要注意有效的教學設計, 才可引起學習動機;再針對其學習動 機類型加以強化,達到維持學習動機 的目的;最後,引入學生適性化學習 的教學策略,以進行有效地學習(林 含諭,2017)。而我國在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當中,以「成就每 一個孩子」為願景,期望達到適性化 的教與學。此教育理想正好能透過資 訊科技輔助,達到彈性化教學與有效 地引發學習動機,進一步地顯現資訊 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特性。然而,如 何在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中,藉由 資訊科技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並達到有 效學習,或許是一項關鍵。因此,本 文要進一步探討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 略以及資訊科技的應用。

二、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適性化學習是教師依照學生的個別 特質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使 學生能透過個別化教學以發展自我潛 能,且教師必須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多元差 異,給予符合其狀態的課程與教學,進而 達到有效的學習。經由適性教育的相關文 獻分析(王為國,2004;黃政傑、張嘉育, 2010;陳恬伶,2016)可以發現,影響適 性化學習有眾多因素,研究者歸納其教學 策略有以下四個面向,分別為學生特質、 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量方式。 由不同面向的論述進行思考發現,學 生特質著重於教師瞭解學生學習風格以 便減少同儕之間的差異;課程內容為教師 關注教材與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是否恰 當;教學方法則大多以 Gardner 的多元智 能理論為基礎,促進教師發展適合不同學 習風格學生的各種方法,訓練學生其表 達、理解、記憶、練習等能力;以及評量 方式為教師在情境脈絡下觀察學生的學 習動機、態度、興趣、成效等,並適時給 予回饋。綜合整理以上得知,適性化學習 的教學策略必須考慮學生特質,再依據課 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最後以評量方式瞭 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然而,江雪齡(2015)提到教師若能 敏感於學生的人格特質與文化價值觀,再 提供適性教學,且過程中強調合作、表達 及反思,便有助提升學生正向學習。因 此,藉由瞭解學生多元的個別差異,若再 進一步思考不斷推陳出新的資訊科技,應 如何結合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促進 有效學習,或許是一項值得探討的方向。

三、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化學習

的教學策略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類型日趨多 元,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也 改變了以往教師的教學方式。紀秋雲與蔡 明貴(2016)提到教師在學習活動中扮演 輔助者、教學環境設計者、教學氣氛維持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6),頁 142-145

自由評論 第 143 頁 者及教材提供者的多樣化角色,成功的教 學並非持續更新資訊科技設備與技術,而 是要瞭解如何應用資訊科技於不同的教 學策略。以下藉由四個面向思考與觀察適 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 學生特質 在學生特質部分,可以利用資訊 科技進行「先診斷再學習」的概念評 估不同學生學習狀況以降低其學習困 難。如在廖岳祥、吳佩芳、黃順彬與 廖晉宏(2015)的研究中,教師使用 線上數位學習設計不同情境的題目, 題目中涵蓋學生可能的迷思概念,透 過學生作答結果診斷其前置經驗,再 採用學生舊經驗連結的教學設計,使 得學習是由舊有知識系統進行思考而 產生認知衝突,最後以教學後所進行 的評量結果作為依據,瞭解或調整學 生 認 知內 容以 及確 認 是否 建構 新 概 念,由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診斷教學結 合資訊科技進行國小三年級分數教學 獲得不錯的學習成效。 (二) 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部分,能以「引起動 機」的概念製作數位學習教材進而提 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楊心怡與陳奕 杏(2013)的研究中,教師透過精緻 教學理論結合具有縮放功能的 Prezi 簡 報教材,教授社會的國家之間地理位 置與歷史文化時,對於國小六年級學 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皆有顯著提 升。在洪士程與魏兆均(2015)的研 究中,教師利用教學電子書與自由軟 體的教材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再給 予學生上臺實際操作,對於國小五年 級學生學習數學面積單元的學習動機 有顯著差異。在黃添丁(2015)的研 究中,教師採用混合式的數位學習, 即傳統面對面教室教學,再結合數位 學習平臺建構計算機概論課程,以問 卷調查進行量化分析大學生對於此教 學策略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其關 係為顯著差異。 (三)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部分,可以透過資訊 科技結合「解決任務」的概念以激發 不同學生的各種想法,增進積極討論 進而轉化知識。如在陳舜德、李燕秋 與李正吉(2014)的研究中,探討建 置 移動環境 下課堂 的 互動式教學 平 臺,其中之一項建議為設計以 QRcode 為基礎的方式傳遞教學素材,將操作 介面簡化而增加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 機會。 (四) 評量方式 在評量方式部分,則可以利用資 訊科技給予「即時回饋」的概念以增 進學習反思。如在林凱胤(2014)的 研究中,教師透過教室回饋系統的引 起注意與提問問題並結合互動式教學 功能,瞭解大學生學習專注力情況, 再針對多種評量模式的反饋系統結果 掌握學生學習情形,其研究結果獲得 正向的反應。另外,在李育懃與歐陽 誾(2015)的研究中,教師以引導學 生圖像聯想方式進行修辭教學,教學 過程中應用即時回饋系統內建的簡報 功能呈現教材,再結合系統的投票或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6),頁 142-145

自由評論 第 144 頁 搶答功能,促進同儕回饋以強化學生 自我成就感及輔助教師檢視學生學習 狀況,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辨析修辭 運用能力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皆能 有效提升。 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 達到有效學習,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 化學習的教學策略關聯圖,參考如圖 1,亦即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特質、結合 課程內容、融入教學方法以及改變評 量方式。 圖 1 資訊科技應用於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之關聯 綜合上述探討,在資訊科技環境 下,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其四個面向 之關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教師於教 學前,能以學生特質為主,利用診斷學 習的概念,瞭解學生的差異;於教學 中,能以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為主,針 對學生的差異,給予適切地引起動機和 任務,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 與成就;於教學後,則以評量方式為 主,善用即時回饋的優勢,增進教與學 的成長。然而,資訊科技未必能同時符 合適性化教學策略設計的四個面向,教 師尚需要多方考量課堂需求以選擇恰 當的資訊科技輔助,再決定教學策略, 方能有助於學習。

四、結語

資訊科技的普及化,使得教師的 教 學設計與 學生的 學 習活動受到 影 響。如同在未來的教育天秤,教師與 學習者之間的主導關係將邁向全新的 平衡點,科技對於教與學的方法也提 供愈多輔助,且教師為了因應當代需 求而改變教學策略的重要性日漸突顯 (劉曉樺,2011)。本文由探討適性化 學習的模式,思考其與資訊科技的關 聯 ,期望教 師在面 對 眾多資訊科 技 時,能先瞭解科技的特性,接著為觀 察學生特質,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與 教學方法,最後,再輔以資訊科技於 教學上,才能進一步地達到彈性應用 資訊科技於適性化的教與學;如此一 來,我們便能達成真正地借助資訊科 技引發學生的適性化學習,提升其學 習動機與成效。 參考文獻  王為國(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 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8(1), 97-110。  江雪齡(2015)。人格特質和適性 教學。師友月刊,579,35-40。  李育懃、歐陽誾(2015)。即時反 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 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 發展期刊,8(3),77-102。 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 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6(3),187-190。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6),頁 142-145

自由評論 第 145 頁  林凱胤(2014)。即時回饋機制對 學生學習專注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 育學刊,22(1),87-107。  洪士程、魏兆均(2015)。互動式 電子白板提升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動 機之研究。資訊科技國際期刊,9(2), 34-42。  紀秋雲、蔡明貴(2016)。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 習成效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103,34-60。  陳恬伶(2016)。適性輔導之我 見、我做―以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 67(1),160-166。  陳舜德、李燕秋、李正吉(2014)。 建構於移動環境下之互動式數位教學 平臺。國家圖書館館刊,103(1), 19-34。 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 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 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22。  黃添丁(2015)。數位學習融入課 程之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 的影響。慈濟科技大學學報,25, 35-52。  楊心怡、陳奕杏(2013)。Prezi簡 報軟體之縮放功能對國小社會學習領 域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5,59-70。  廖岳祥、吳佩芳、黃順彬、廖晉 宏(2015)。應用診斷數位教學於國小 分數學習成效之改善。國立臺灣科技 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2),105-131。 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 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原作者: Bernie Trilling & Charles Fadel)。臺北 市:如果出版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 教師展示第 21 頁白貓的圖畫。討論:跟之前的貓小 姐比較,白貓有甚麼特點足以令貓傾心?(自由作 答).  教師講述第

參考教育局提供的多元化甄選工具(建立校本行為 特質量表:《學生校內表現評估輔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