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世代變遷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世代變遷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世代變遷 立. ‧ 國. 學. The Gener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Malaysia Chinese Identity.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楊竣菘 撰 指導教授:楊婉瑩 博士. 中華民國. 105 年 12 月.

(2) 謝誌 碩士論文終於邁向結束階段,回想起撰寫此篇論文可達廢寢忘食之境。論文 的完成彷彿結束一段旅程,並即將展開另一段新人生的里程碑。回憶撰寫論文過 程中,心中富含百般交際之感觸以及想對給予協助的人衷心感謝,特此撰寫此論 文之謝誌。 首先,吾人欲感謝指導教授楊婉瑩老師。剛開始撰寫論文初期,老師給予我 自由發揮的空間,並在文獻理論方面給於建議與方向。此外,老師非常仔細閱讀 我所撰寫的論文內容,無論是在錯字的糾正、詞語通順的修飾、甚至是文章結構. 治 政 上,老師的建議使不擅長質性研究的我,撰寫過程變得順暢。如此耐心與循循善 大 立 誘的指導,使我在研究過程中不僅開闊視野,更加深撰寫研究論文的功力,特此. 重複性的修正,老師皆非常有耐心地修改與給予建議。同時,在文章撰寫的架構. ‧ 國. 學. 深深向指導教授表示衷心感謝。. ‧. 另外,吾人也感謝兩位口委老師,分別是陳陸輝老師與楊聰榮老師。兩位口 委老師無論是在計劃書審查或是論文口試皆給予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使論文能夠. Nat. sit. y. 順利完成。在論文計劃審查階段,兩位老師針對研究設計給予意見,使量化研究. io. er. 設計轉換為質性研究設計。此外在論文口試階段,兩位老師也針對研究架構與全 文內容結構給予修正的建議。同時,吾人亦感謝蔡佳泓老師與郭承天老師給予一. n. al. 些論文衍生性敘述的建議。.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吾人也感謝政治大學政治系黃紀教授提供獎學金對此研究之部分補 助,因為撰寫此論文需要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收集資料,因此黃老師的獎學 金可供前往新加坡旅途一些費用補助。然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也發生遺憾之 事。本研究其中一位受訪者許先生在訪問結束後數月,不幸因病逝世。這或許是 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對華人身份看法的言論吧!在此非常感謝許先生樂意接受訪 問,並且但願他能夠早日安息。. 楊竣菘 i. 謹誌. 2017.1.10.

(3) 摘要. 馬來西亞至今已獨立 58 年,國內族群的問題一直備受矚。然而,回顧馬來 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研究,主要從歷史脈絡結構下詮釋,缺乏經驗性研究。伴隨著 世代的改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亦可能隨之改變。本研究主要探究當今馬來 西亞華人是否仍強調華人的概念以及在文化認同上是否認知為中華文化,以及影 響該認同之因素。協商式認同是一種建構式認同,主要認為透過國家的主導以及 社會環境可影響民眾的認同。有鑑於此,吾人認為不同世代華裔隨著國家政策與 社會環境影響下,年長世代華裔與年輕世代華裔在身份與文化認同上有所差異。. 政 治 大 「內容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探究該因果關係。吾人發現,在身份認同上, 立 年長世代認為華人與中國人沒有差別,且他們較重視華人身份。反觀,年輕世代. 本文研究以馬六甲為例,在研究途徑上分成三種方式,分別是「非結構性訪談」、. ‧ 國. 學. 則認為兩者皆有差別,同時他們不太重視華人認同,傾向強調馬來西亞國家認 同。至於在文化認同方面,年長世代認為中華文化等同於華人文化,且較重視華. ‧. 人文化,反之年輕世代則認為華人文化屬於馬來西亞文化一部分並不太重視華人 文化。造成各世代認同的差異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教育類別、接觸非華裔頻. y. Nat. sit. 率、居住地區等。另一方面,倘若觀察年輕世代會館參與狀況,亦可顯現出年輕. al. er. io. 世代華裔缺乏華人文化認同,因而不投入會館,促使會館無法透過活動強化年輕. n. 世代對於華人文化的認同,並造成會館沒落的趨勢。最後,從馬來西亞報章脈絡. Ch. i n U. v. 變化,從早期偏中國化報章並於獨立時期轉向偏馬來西亞化,無論是編寫格式或. engchi. 內容版面差異,亦可了解年輕世代華裔缺乏華人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原因。由於年 長世代經歷中國模式報章,因此強化他們華人認同。反之,年輕世代則浸溺在馬 來西亞模式的報章中,強化了他們的馬來西亞人認同。綜合而言,基於國家的政 策主導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促使年輕世代的華裔產生新的認同,即:不太重視華 人認同,反之被國族認同取代。反觀,年長世代則維繫著以往研究成果所指出, 較強調華人認同。. 關鍵字:馬來西亞華人、協商式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ii.

(4) Abstract Malaysia had already independence for 58 years, but the ethnic problem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When reviewing the research about the Malaysia Chinese identity, we can know that, most of the researches were from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annotation, therefore which lack of experience research. The main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Malaysia Chinese will emphasize the Chinese identity or no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generation and ideas. And what’s the reason affect the difference generation self-identity? Furthermore, in the idea of culture,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aysia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inking by Malaysia Chinese? And what’s the reason affect the difference generation thinking about the culture? Negotiating identity is an identity which constructs with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thus I think Malaysia Chinese in self-identity might be changed by the generation differences. This thesis use a case of Malacca city, in approaches, use the “nondirective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dentity and the affect reason. We found that, difference.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in generation who culture identity and Chinese identity are different, older generations think Malaysian Chinese & China people are the same and they will emphasize more on Chinese identity. On the contrary, younger generations think Malaysian Chinese & China people are different, and they won’t emphasize on Chinese identity conversely emphasize more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Malaysia identity).The factor of affecting. sit. y. Nat. n. al. er. io. are family effects, educational effects,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ethnic, the region which stay, etc. Moreover, through observed the Chinese group also realized that, younger generations lack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group. This means younger generation scarcity the Chinese identity, thus Chinese group becomes wane.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Malaysian newspapers also ascertain that, older newspapers reported more on the news of China, thus strengthen older generations emphasize the Chinese identity. The other hand, newer newspapers reported more on the news of Malaysia, thenceforth created younger generations who are more emphasize on Malaysian identity..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Malaysia Chinese, negotiating identity, Chinese identity, culture identity.. iii.

(5)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0 第一節 認同理論與意涵 ................................................................................. 10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研究 ................................................................. 19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其他相關之研究 ................................................. 30 小結 .....................................................................................................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5 第一節 理論建構與研究假設 .........................................................................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1 第三節 小結...................................................................................................... 48. 立. 政 治 大. 第四章 會館發展與華人身份認同關係 ................................................................. 50 第一節 馬六甲會館發展之簡介...................................................................... 51. ‧ 國. 學. 第二節 會館發展對世代華人認同之影響........................................................ 60 第三節 小結...................................................................................................... 72. ‧. 第五章 馬來西亞報紙與華人認同關係 ................................................................. 74 第一節 馬來西亞報章簡介.............................................................................. 74. sit. y. Nat. 第二節 馬來西亞報章脈絡變化與華人認同變化之關係.............................. 77 第三節 小結.................................................................................................... 100. n. al. er. io. 第六章 不同世代華人認同差異與其因素 ........................................................... 103 第一節 受訪者背景敘述................................................................................ 103 第二節 世代華裔認同之型態........................................................................ 107 第三節 影響世代華裔認同之因素與過程.................................................... 118 第四節 小結.................................................................................................... 131. Ch. engchi. i n U. v. 第七章 結論 ........................................................................................................... 13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139 附錄一 附錄二. 非結構訪談問題大綱 ............................................................................... 141 會館訪問問題 ........................................................................................... 143. 附錄三 各會館相關資訊 ....................................................................................... 144 附錄四 馬來西亞各報章相關資訊 ....................................................................... 148 附錄五 各受訪者詳細資訊 ................................................................................... 156 參考文獻.................................................................................................................... 158. iv.

(6)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馬來西亞的華人起源係於明朝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所帶入的一群人,之後隨 著清朝末期中國人陸續南移,導致現今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相當比例。依據中 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華人人口專題分析「2010 年華人人口比例之比較」來看(如. 政 治 大. 圖 1),2010 年以非華人主導的東南亞多元種族國家比較,馬來西亞華人相較於. 立. 印尼、菲律賓多元種族國家,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例佔全國較高(中華民國僑務. ‧ 國. 學. 委員會 2012)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部門(Department of Statistic Malaysia)在 2010. ‧. 年分佈的族群數據結果顯示,華人佔全國人民總數 24.6%,另有 67.4%為土著 (即:馬來人與當地原住民) 、7.3%為印度民族、0.7%為其他民族(population and. y. Nat. n. er. io. al. sit. housing census, Malaysia 2010)。. Ch. engchi. i n U. v. 圖 1 2010 年華人人口比例 資 料 來 源 : 整 理 自 中 華 民 國 僑 務 委 員 會 華 人 人 口 專 題 分 析 , 網 址 : 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47&no=947&level=B,檢索日期:2012 年 11 月 13 日。 1.

(7) 此外,馬六甲州為歷史悠久地區,該前身為滿刺加,如前所述,鄭和下西洋 為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因此馬六甲亦可為馬來西亞華人起源之地。隨後,馬六甲 陸續被葡萄牙、荷蘭與英國佔領,並於英國佔領時期更成為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一員。由此顯示出馬六甲華人比英國、葡萄牙、荷蘭等人都更早 抵達馬六甲。與其他少數族群(印度人、葡萄牙人等)相比,馬六甲的華裔是馬 來西亞的少數民族中最先抵達馬來半島並開發馬來西亞的重要族群,如早期一些 華人遷移至馬六甲從事開採錫礦行業,並發展馬六甲錫礦業。此外,根據馬來西. 政 治 大 馬來人口約 17,420 人(Jabatan Perangkan Malaysia 2010) 。此外,與馬來西亞 立. 亞人口統計,馬六甲市區華人人口比例比馬來人高,其中華人人口約 38,725 人,. ‧ 國. 學. 其他州屬相比,馬六甲州富含傳統華人文化、歷史與人口。例如:馬六甲州至今 仍存在著不少會館組織、華人傳統廟宇建築、華人義山、華人起源歷史建築等。. ‧. 由此可見運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州為研究對象具有深層意義。然而,針對以往馬. sit. y. Nat. 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相關研究中,主要從「歷史脈絡結構」下,以及一些立意樣. io. al. er. 本之調查研究方法詮釋分析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並未實際採用更廣泛與具深. n. 度性研究方法探討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因此研究當今馬來西亞華人之身. Ch. engchi. 份認同的經驗研究具有深層意義。. i n U. v. 何國忠(2006)指出,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主要可從兩個層面探析, 首先在國家認同上,馬來西亞華人毋庸置疑的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但在對內 的族群身份認同上,主要建立在文化框架上,因此促成「同化」與「差異」的兩 種局面。所謂同化係指減少華人群體之間的差異,如:客家人、福建人、廣州人 等等,但相對於馬來族群,則形成了差異局面,在這情況之下,形成了「華人」 的 一 種 身 份 認 同 。 如 同 Armstrong & Smith 所 提 出 的 「 民 族 象 徵 性 」 (ethno-symbolists),屬於文化社群的塑造與堅持。此外,一些學者也針對部份 2.

(8) 馬來西亞華人做了一些族群與文化認同調查, 發現華人在身份認同上擁有雙重 認同,公民是身份認同的主觀,因此除了意識到自己是馬來西亞公民更加意識到 自己是華裔,而促成身份認同影響的因素包含文化、語言、家庭觀念、宗教信仰 等因素(王碧君 2002; 愈雲平 2005) 。上述文獻雖然敘述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 同與成因,但仍然無法解決馬來西亞華人認同根本的問題,即是隨著世代改變, 當今馬來西亞華人是否猶如以往文獻般強調華人認同,乃值得驗證的議題。. 此外,近期馬來西亞發生一件因數名馬來族群於劉蝶廣場(Low Yat)偷竊. 政 治 大. 行為並差點引爆族群衝突事故1,但在此事發生之後,大批華裔與馬來裔網民卻. 立. 紛紛於網絡上強調「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並非種族主義」看待此事件。隨後,. ‧ 國. 學. 在社交媒體網路上,皆可發現一些由民眾發起的「刪除種族主義」 、 「我們都是馬 來西亞人」等運動,並自製短片說明種族主義是不受歡迎的疾病,它由內部開始. ‧. 蠶食著我們的國家之概念。亦有民眾在臉書上上載「Saya Melayu(我是馬來人) ,. Nat. sit. y. 我是華人,We Are Malaysian(我們是馬來西亞人)」的照片,也有民眾發表言論. n. al. er. io. 「請停止散播種族情緒,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勿因為你是馬來人、華人或印裔. i n U. v. 而打鬥……」 、 「我的名字叫莫哈末阿晉(Muhammad Azim) ,我是馬來人…我拒. Ch. engchi. 絕種族主義,我拒絕受歧視。」 、 「假如我打劫你,不因為我是馬來人。假如我 騙你,不因為我是馬來人。假如我……這些是個人問題,不能以種族背景來判斷」 (星洲日報 2015) 。由此顯示,當今馬來西亞華人是否仍注重強調「華人」的概 念是值得挑戰的一種論述。反之,吾人認為當今年輕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相較於 強調華人更強調馬來西亞人之概念,進而產生新的認同。反觀,年長世代諸如以 往文獻指出基於文化認同進而強調華人身份認同。隨著馬來西亞獨立 58 年以. 2015 年 7 月 12 日,數名馬來族群於劉蝶廣場偷手機而被發現,並移送法辦。隨後,其中一位 馬來族群因不滿,而召集馬來同胞到廣場鬧事破壞,但最後卻被該廣場華人工作人員以暴力反 抗。此事發生後,並傳出華人販賣山寨手機的留言,並引發一些馬來族群覺得華人欺負馬來人而 險些引發族群衝突。但隨後經查證純屬偷竊事件,同時大批馬來西亞網民也在網絡上宣揚,我們 都是馬來西亞人,並非種族主義。其中,包含了馬來族群與華裔族群。 3 1.

(9) 來,伴隨著世代交替與時代進步以及社會變遷,加上 2008 年中國大陸舉辦北京 奧運會促使馬來西亞華人特殊榮譽感2以及馬來西亞 308 與 505 政治大海嘯被政 府喻為是華人投下反對票3等一些外在因素影響,馬來西亞華人在身份認同上為 何,係值得深究探討的議題。基於上述總總要點,本研究主要以馬六甲州的市區 出發,採非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與內容分析形式,以瞭解當今馬來西亞華人的 身份認同,究竟是否仍強調「華人」的概念?在世代差異因素下當今馬來西亞華 人對於華人身份認同為何?同時,對於文化概念上,究竟對於馬來西亞文化與中 華文化認同如何?基於什麽情況下又會做出何種抉擇,主要本研究欲探討之事 項。. 立. 政 治 大. Nat. er. io. sit. y. ‧.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上述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的說明下,可瞭解過去「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認. al. n. v i n 同」相關研究結果與限制。不過更重要的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是重 Ch engchi U 要的研究議題,由於長期經驗資料的不完備,加上研究方法的缺失,並隨著時代 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既有的資料是否能直接推論因果關係仍然值得懷疑。. 李政賢(2009)說明海外華人已經離開中國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本身的國家也有認同感,但隨 著中國強大,海外華人的國族意識逐漸浮現出來,很多海外華人認為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讓身 為海外華人的自己也有很大的殊榮感心。此外,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在報導北京奧運的消息無 論馬來西亞在奧運的成績如何都主要以中國為主。北京奧運對許多華人來說,不止是國際性的體 育盛事,而是中華民族抬頭的日子。透過訪問馬來西亞華人,都異口同聲形容北京奧運是中國人 的成功,也是全世界中華民族的驕傲。 3 馬來西亞在 2008 年選舉與 2013 年選舉中,雖然仍以長期執政的聯盟-國陣勝出,但是勝選比 例大不如前,而國陣領導人把選舉結果原因歸咎於馬來西亞華人皆投民聯,形成華人投反對票的 選舉結果。 4 2.

(10) 基於這樣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於:. 第一、重新建構理論與意涵,在既有的文獻理論中,華人族群認同在歷史中 逐漸演變,從早期「方言群認同」演變到「華僑認同」 ,最終成為政治認同的「華 人認同」(吳小保 2012)。此外,在國家認同上屬於馬來西亞認同,而華人認同 則是屬於文化概念下,因此屬於一種雙重認同(王碧君 2002; 愈雲平 2005)。 吾人認為既有詮釋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之相關文獻,皆從歷史脈絡結構下以及 一些立意樣本調查方法之論述,然而馬來西亞獨立至今已經超過 58 年,當今馬. 政 治 大. 來西亞華人是否猶如以往般,強調自己為華人仍需重新詮釋。由於馬來西亞華人. 立. 移民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隨後則是清朝中年「賣豬仔」時期。. ‧ 國. 學. 若以祖父或曾祖父於清朝中期從中國移民至馬來西亞為例,那麼當今馬來西亞華 人青年應該屬於第三或第四個世代,如謝劍(2006)整理出東南亞各國華人世代. ‧. 的差異的認同程度,有些國家在第二與第三代雖有居住國的國家認同但仍保留有. Nat. sit. y. 中華文化的認同,有些國家則是被同化,例如:泰國。因此,本研究在重新建構. n. al. er. io. 理論意涵上探討隨著世代改變,當今馬來西亞華人在身份認同上是否強調華人概. i n U. v. 念為主,以及影響該認同的因素為何?同時,在文化認同方面為對於中華文化與. Ch. engchi. 馬來西亞文化的認同為何以及影響該認同因素。吾人認為當今年輕世代馬來西亞 華裔由於環境變遷與國家政策的影響,進而產生新的認同,即:不太重視華人認 同,反之重視馬來西亞人認同。反觀,年長世代則基於以往的生活經驗,進而維 持著以往研究成果所呈現的身份認同,即:比較重視華人認同以及重視中華文化。. 第二、建立世代華人身份認同差異經驗性資料,如前所述,以往馬來西亞華 人身份認同在於歷史脈絡結構下研究以及少數立意樣本調查性研究,因此並無實 際展現不同世代華裔所認知之想法。同時,隨著世代的改變,當今馬來西亞華人 青年已屬第三或第四個世代,在族群認同理論中究竟是否強調華人認同以及影響 5.

(11) 認同的因素為何,在文化認同上究竟認為是中華文化認同還是馬來西亞文化認同 以及影響其認同因素。因此,本研究採非結構式訪談與參與觀察研究方法,其中 包含的元素有世代的差異、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政府政策與環境影響因素等, 以求不同世代的馬來西亞華裔在華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差別經驗資料。. 另一方面,會館與媒體報章亦是建構華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會館是 許多華人移民國家重要的聯繫組織之一,早在清末時期華人南移,為了團結同鄉 與便利處理同鄉事務,基於地緣性概念團結同一方言之同鄉,至今逐演變為成華. 政 治 大. 人傳統文化與代表象徵的組織。猶如 Espiritu(1992)對於多層次民族主義. 立. (multiple level of ethnicity)分析指出,無論是建構論或原生論的觀點皆認為文. ‧ 國. 學. 化不僅是由上而下的世代傳承至另一個世代,亦可建構與創造,而建構則必須依 賴族群組織(ethnic group)與文化組織(culture group)。由於文化認同與族群. ‧. 組織依循著「符號性」(symbolic)與「傳說性」(mythical)所繼承與傳遞,. Nat. sit. y. 因此在社會變遷情況之下,組織的立場也隨之轉變,舊的思想隨之淘汰,並建構. n. al. er. io. 新的思想。此外,文化與族群組織內的會員基於共同文化社群與生活習性相互影. i n U. v. 響與傳遞,會員之間的意願與思想表達塑造組織的價值,並影響人們認同的轉. Ch. engchi. 變。因為組織內含潛在性認同(potential identity),組織內成員以符號、價值、 規範來動員潛在性認同,並轉入組織中,進而形成一種組織意識的認同。由此可 見,會館代表華人文化社群產製與強化的重要機制,會館不只是物理空間,更是 社群文化載體。如會館透過集體的儀式來強化社群連帶與文化傳承,這些文化傳 承在不同時空下是經過篩選的結果。移民社群所居住的國家,以及不同移民世代 所屬的時代,都篩選出不同的共同文化範本(template),讓移民社群接受與吸 收,並轉化為在地移民社群的特定文化認同模式。根據以往研究結果顯示,早期 中國人南移,鑑於同鄉地緣性概念,組織會館以維護同鄉之間利益。當二次大戰 日本攻打中國與馬來亞,華人被團結起來抗日,藉由會館形成海外華人與中國原 6.

(12) 鄉之間的橋樑,甚至以會館為基地捐贈抗日款項於中國,因此當時海外華人在省 籍認同上被「中國人」與「華僑」超越進而產生華人的認同。此時開始,會館則 代表著華人的象徵,隨著時代演變,現今各大會館也扮演著華人文化傳承主要角 色,也舉辦不少華人文化活動,如:揮春、中秋晚會等。因此華人社群的建構在 會館的組織,它攸關一個社會的利益,透過會館從團結同鄉利益,轉化為團結華 人利益,進而形成華人認同(Coughlin 1960; 楊宜音 2002; 陳瑞珠 2000; 張 翰璧與張維安 2005)。由此顯示,會館係華人組織,亦是一種華人的認同,然 而伴隨著世代的改變,如今愈來愈少年輕世代參與會館。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世. 政 治 大 異?有鑑於此,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透過實際拜訪各會館以詮 立. 代愈來愈少參加會館是否意味著不同世代對於華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有所差. 釋不同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對於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之差異性。. ‧. ‧ 國. 學. 倘若會館團體組織可能運作與凝聚出實體的社群意識,那報章媒體則是建構. Nat. sit. y. 了想像的社群。在媒體報章上,Anderson 與 Mcluhan 等學者指出,在資本主義. n. al. er. io. 的社會下,語言是建構民族主要的工具,而產生語言的工具即是小說與報紙,所. i n U. v. 以透過印刷媒體來傳遞社群命運與地位的現象,進而建構民族主義的概念。同. Ch. engchi. 時,印刷媒體的同質化亦使區域異質性縮小,利於民族的形成。有鑑於此,個人 身份認同建構過程透過語言文字溝通、道德價值觀念、血緣感情與社會關係等浸 濡在文化環境中逐漸形成,報章則是主要建構身份認同工具之一(Anderson 1991; Mcluhan 1964; 林福嶽 2002; 黃國富 2005)。雖然以往研究文獻亦 針對馬來西亞報章與華人認同關係作為詮釋,但並非結合報章脈絡變化與華人認 同變化關係為分析,因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透過描述馬來西亞歷年以來的報 紙內容差異進以詮釋馬來西亞華人世代差異下所建構身份認同之差異。另一方 面,倘若報章媒體建構了想像的社群,團體組織凝聚出實體的社群意識,而訪問 不同世代華人則直接反映民眾之思想與意識。有鑑於此,本研究採非結構式訪談 7.

(13) 與田野調查研究方法,訪問馬六甲州市區華人以直接尋求在世代差異上對於華人 身份認同的認知的經驗資料。同時,早期馬來西亞報章內容新聞主要報導中國大 陸新聞以及運用日期上以民國年份作為標準,顯現出當代華裔背後身份的想像以 及實質認同的政治實體。早期的華人身份認同為中國,所謂中國是指中華民國(即 現在的台灣),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政治體制上也認同中華民國。由此顯示, 世代華裔身份認同想像與定位的轉變與中華民國局勢轉變有所關係。此外,馬來 西亞南洋商報於 1971 年亦曾報導馬來西亞政府支持中國大陸入聯合國,原因是 台灣與中國大陸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顯示出馬來西亞視中華民國(既:台灣). 政 治 大 他性。綜合而言,利用田野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透過實際拜訪各會館與訪問不 立 和中國大陸(既: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兩個不同政治實體與政治想像,既存在排. 同世代華裔以詮釋馬來西亞華人在世代差異下對於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差異. ‧ 國. 學. 性,並且以內容分析法,透過描述馬來西亞歷年來的報紙內容差異以詮釋馬來西. ‧. 亞華人世代差異下所建構身份認同之差異。.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三、從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研究的限制,由於以往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 i n U. v. 相關研究皆從歷史脈絡結構下以及一些少數便利樣本調查之論述,並無展現世代. Ch. engchi. 差異下華人身份認同的轉變,因此本研究不但採用非結構式訪談方式以瞭解不同 世代華人身份認同的差異以及影響認同的因素,同時也採用內容分析法並透過馬 來西亞歷年來的報章建構出世代華人認同的改變的因素,以及田野調查方法訪問 各大會館驗證出世代華人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的差異,以探討世代差異下馬 來西亞華人對於華人身份認同為何以及何者因素影響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之 因素。. 綜合而言,本文研究目的一共三大要素,第一、重新建構理論意涵,探討當 今馬來西亞華人是否仍強調「華人」的概念?伴隨著世代差異的影響下,當今馬 8.

(14) 來西亞華人對於華人的身份認同是否逐漸減弱?同時,在文化認同上,究竟認同 馬來西亞文化亦或中華文化?其次,建立世代華人身份認同差異經驗性資料,以 針對以往研究設計方法上突破以往研究限制。其三,使用多元研究方法以突破以 往研究的限制。然而,本文研究主要旨在探討兩大問題,第一,當今馬來西亞華 人是否仍強調華人的概念。伴隨著世代差異因素之下,不同世代馬來西亞華人對 於華人身份認同是否有所差異,以及影響該抉擇的因素為何。第二,不同世代華 人對於文化認同上是否有所差異,當今馬來西亞華人在文化認同上對於中華文化 與馬來西亞文化想法差異為何,以及影響該抉擇的因素,為本文研究主要探討的 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究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之研究,從以往相關研究中,大 部分學者皆從「多元認同」(multiple identity)概念下詮釋東南亞族群認同、馬 來西亞華人認同以及歐美地區的華裔認同。簡言之,在不同情況下,華人則擁有 不同的認同。其包括了,文化框架下所形成的認同、政治上的認同、國家認同、 族群的認同等等。但是隨著時代改變,多元認同是否足以充分解釋當今馬來西亞. 政 治 大 以詮釋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協商式認同係指個人的認同受到國家政策與 立 華人身份認同乃值得挑戰。吾人認為「協商式認同」(negotiating identity)較足. 社會環境的影響進而產生的新的認同。因此於本章文獻回顧當中,主要可分成三. ‧ 國. 學. 大大部分,分別是「認同理論與意涵」 、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研究」以及「馬來. ‧. 西亞華人認同其他相關之研究」,其中認同的意涵也包含了本文研究之重點「多. y. Nat. 元認同」 、 「協商式認同」 、 「國家認同」 (national identity)與「族群認同」 (ethnic. n. al. er. io. 下去探討。. sit. identity)。然而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研究則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文化認同.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節 認同理論與意涵. 「認同」(identity)最早為心理學家佛洛德(Freud)提出,表示個人在情 緒上與另一個人的聯繫。隨後,認同被社會科學界廣泛使用,無論是在政治認同、 政黨認同、國族認同、甚至是文化上的團體認同(謝劍 2010)。認同概念主要 著重在於「我」的形成,透過分析人與人的互動並塑造出自我認知,是個人對自 10.

(16) 己意識的理解,即:「我是誰」,「我立於何處」的意向表達(Taylor 1989)。 由此顯示,認同概念包含許多範疇,主要可包含國家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等面項。欲討論認同起源,原則上可從「原生論」(primordialism)、「建構論」 (constructivism)與「情境論」說明。「原生論」主要強調認同由地域、血緣、 種族、語言等因素的原生連繫,「建構論」則是強調不同處境的社會、政治及文 化資源,透過爭取大眾支持所建構的象徵,是一種菁英在某種情況下用以極大化 個人理性抉擇偏好的策略。「情境論」則是指由一個團體成員喚起的族群性,作 為自我意識認同的標準,因此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認同可視為一種群體據. 政 治 大 賴佳楓 2008;鄭夙芬 2012)。由於本文研究主要探討當今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 立 以區分我群和他群體的「特徵」或「意識」(陳陸輝、陳映男與王信賢 2012;. 認同,在回顧認同相關理論上,認同概念種類眾多,其中包含:「國族認同」、. ‧ 國. 學. 「族群認同」、「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種族認同」(racism identity)、. ‧. 「多元認同」、「套疊認同」(nested identity)、「協商式認同」、「混合認同」. y. Nat. (hybrid identity)等。同時,不同類型的認同在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民族皆有差異. er. io. sit. 性的引用,因此吾人選擇較符合本研究主題之認同理論與概念進行論述,以下將 說明多元認同、協商式認同、國族認同、族群認同等概念。. n. al. 一、. Ch. engchi. i n U. v. 多元認同相關研究 回顧探討東南亞華人、歐美國家華裔以及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相關文獻中,主. 要運用多元認同做為詮釋觀點。多元認同起源於早期歐洲移民情況,對於族群同 質性提出批判的觀點。族群同質性主張一個族群、等同於一個宗教、一個語言、 一個地區、一個政府,但在現實情況下往往並不存在。隨著一次大戰與二次大戰 發生,加上移民的情形,許多國家產生了少數民族,進而形成多元文化、多元族 群,更形成多元的認同(Spickard 2013)。換言之,多元認同通常被運用在一個 國家含有多元族群,且多元族群因不同環境因素與情況下而擁有不同類型認同, 11.

(17) 而不同族群之間亦存在不同的認同。此外,Ramarajan(2014)認為多元認同是 指個人受到家庭、職業、性別、宗教、族群、國家等因素所建構出來的多種性質 認同的行為。多元認同主要可分為四個途徑解釋,其中包含:社會心理學4、微 觀社會學、動態學5、批判理論6,本文選擇較符合本文研究的概念,即微觀社會 學者的定義。微觀社會學途徑主要以認同理論為主。在認同理論中視認同為個人 的角色與社會結構的鏈接,社會的角色產生個人的獨特認同的意涵。因此,此理 論將多元認同視為:1.個人角色與社會網絡關係互動的方式、2. 各種認同相互之 間具有互斥性或關聯性、3.多元認同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變化、4.個人的多種角色. 政 治 大 友群體的認同),但在多元認同中的各種認同彼此之間未必擁有關聯性。因此, 立 (如:種族、性別、教育、年齡)皆會影響多元認同(如:勞工階級的認同、朋. 多元認同可視為一種個人內在認同網絡的途徑,可透過社會環境影響而建構,同. ‧ 國. 學. 時個人的社會背景亦會形成多元認同。. ‧. Nat. sit. y. 在多元認同中,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民族,構成多元認同。以法國為例,根據. n. al. er. io. 2010 年歐洲移民人數統計,法國移民數佔國民 10.7%,其中包含葡萄牙裔、阿爾. i n U. v. 及利亞裔、義大利裔、西班牙裔等,所以形成多元認同。基於本文研究主體為馬. Ch. engchi. 來西亞華人身分認同,本文選擇多元認同中華裔的個案進行探討。Brown(1996) 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東南亞族群認同上屬於多元認同,但在詮釋東南亞民族主義、 國族主義與民主文章中,卻間接描述東南亞國家多元認同的情形。Brown 指出東 南亞國家的族群在政治認同上樂意彼此融合,形成國族主義,但因為文化的差 異,如:語言、生活習性、歷史與家園,促使他們形成族群社群,進而產生民族 主義。由此顯示,東南亞國家族群在政治上擁有國族的認同,在文化上又有族群 社會心理學途徑主要以社會認同理論為主,社會認同理論想像個人在流動的階級結構中,因此 認同是鏈接社會組織,在寬鬆的階級結構中所建立。 5 動態學相似於社會心理學與微觀社會學途徑,但是動態學途徑較為著重多元認同的程度,既在 不同層次上所展現的程度。 6 批判理論途徑覺得認為多元認同是固有的,而且可能是片段的。批判學者認為並沒有單一的認 同,這些單一行為的認同都是被操作建構出來的。 12 4.

(18) 的認同,因此屬於多元認同的類型。Lieber & Levy(2013)亦利用多元認同針對 瑞士的華裔做華人族群認同的研究,瑞士的華裔除了包含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民, 亦包含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華人。Lieber & Levy 研究發現,這些華 裔原則上擁有特定的社會網絡,而這些社會網絡皆來自於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 簡單而言,瑞士的華裔,原則上他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華裔,他們擁有共同的語 言,且形成一個社群進而強化華裔的認同。但是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以及世代差 異卻會減少他們華裔的認同。如華裔博士學生很少會與相同族群的學生聚在一 起。此外,隨著世代的差異,年輕一代的華裔不但討厭中文,甚至不強調自己是. 政 治 大 著世代的差異愈來愈弱化華裔的認同,並強化了國族的認同,雖然會意識到自己 立 華裔。但在別人眼中,基於黑頭髮、黃皮膚即是華裔。由此顯示,瑞士的華裔隨. 是華裔,但還是強調國族的認同。此外,美國出生的華裔亦是如此,他們認為英. ‧ 國. 學. 文比中文重要,同時也強調自己是美國人(Spickard 2013)。此研究成果適用於. ‧. 當今馬來西亞華人青年情勢,雖然社群主要以華人為主,會講中文,但是原則上. n. al. er. io. sit. y. Nat. 逐漸弱化華人的認同,進而強調國族認同,即是馬來西亞人認同。. i n U. v. 雖然華人身份認同多數用於多元認同概念,但是在不同認同情況下,何者較. Ch. engchi. 為重要?什麽因素強化國族認同,弱化族群認同?這是多元認同無法解決之問 題。雖然多元認同係指一個國家的一個族群擁有多重的認同,其中包括國族認 同、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但是並無法解釋認同之間的流動性與優先排序性。例 如:國家或政府角色如何影響人民的認同?猶如歐美國家般透過政策影響人民的 認同,促使移民者形成他們的社群並產生認同。亦或者社會與環境如何影響人民 認同?隨著世代的改變以及出生於該國的華裔相對於移民的華裔在華人認同程 度上較為薄弱。換言之,多元認同只是描述一個國家的民族擁有多元認同以及形 成多元認同的原因。反之,協商式認同比較能處理認同之間的流動性與優先排序 性的問題。 13.

(19) 二、. 協商式認同相關研究 協商式認同是一種建構式的認同,其概念元素包含國家與社會背景,早期適. 用於法國、德國、美國。協商式認同一般上可分為兩種建構層次。第一種是由上 而下由國家建構形式,第二種是受環境與社會影響而建構形式。在國家建構形式 上, Kastoryano(2002)指出協商式認同主要強調國家角色在移民情形下主導 進而影響民眾的認同。像法國於 1980 年代透過政策同化的概念,以共和國思想 影響族群的鏈接,妨礙他們建構他們自己的社群。德國則是透過多元文化的社會. 政 治 大. 概念與民主社會建構少數族群國族與民族之間的認同。由此顯示,協商式認同主. 立. 要強調國家建構民族的國族認同。此概念突破傳統國族認同的概念,突顯在移民. ‧ 國. 學. 的情況下,族群的認同改變,而研究的議題則涉及個人於政治、經濟、社會、文 化社群中的排斥性與融合性。此外,協商式認同也適用於國家與少數民族關係,. ‧. 局限民眾認同上的認知。例如 19 世紀歐洲的混合文化、政治、認同概念的形成。. Nat. sit. y. 因此,協商式認同也可以是國家角色在單一的政治社群下建構民眾普遍與共同性. n. al. er. io. 的認同。此外,Guida(2002)以香港與中國華裔婦女移民至加拿大為例,說明. i n U. v. 加拿大政府透過政策影響加拿大華裔婦女的認同,政府提供教育與就業政策讓移. Ch. engchi. 民華裔婦女容易融入加拿大社會,強化他們加拿大認同感,但是在工作上仍存在 語言交流(如:英文)的困擾,同時基於一些加拿大人民也對這些移民華裔婦女 存在著歧視,因此促成他們意識到自己華人的身份。由此顯示出,加拿大政府試 圖建構移民華裔婦女國族認同,但國族認同與環境社會形成交互作用影響,進而 也強化他們華人認同。綜合而言,協商式認同係一種國家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國 家透過政策進而建構民族的認同。然而,在環境與社會建構層次上,Kastoryano ( 2002 ) 亦 說 明 協 商 式 認 同 可 透 過 公 民 社 會 與 政 治 生 活 而 建 構 。 此 外 , Christofferson(2012)認為協商式認同是指在各種交互作用過程下的多元象徵性 認同中所建構的個人認同,而多元的象徵性的認同則包含了族群的層次、意識形 14.

(20) 態、偏好、價值、宗教等概念。然而,在協商式認同的研究中與多元認同相似, 但亦存差異。. 協商式認同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移民的少數族群與宗教。由 於宗教並不適用於本文研究範疇,如:Christofferson(2012)說明基督教減少了 台灣客家人的客家人認同,因此就不詳細論述宗教影響認同的相關文獻。雖然大 部分文獻在歐美國家華裔身份認同研究中採用多元認同,但是有一些文獻亦採用 協商式認同,同時運用協商式認同並無排斥華裔認同是一個多元認同的事實。. 政 治 大. Hiller & Chow(2005)主要研究加拿大第二代華裔的身份認同,第二代華裔是指. 立. 加拿大出生的華裔但父母卻是移民者,調查結果發現 90 位受訪者中,66%民眾. ‧ 國. 學. 會認為自己是華裔加拿大人,即加拿大出生的華人,其包含加拿大認同與華人認 同。家庭因素、語言因素、文化認同皆會影響他們認同華裔加拿大人,如:家人. ‧. 的教導、常用語言為華文、認同華人文化等。然而,研究者也指出有些仲介變項. Nat. sit. y. 是無法處理,如:家庭運用的語言是否單一語言、社會脈絡的影響等。此外,. n. al. er. io. Tamang(2008)也發現常接觸華文相關網絡資訊的加拿大華裔,如:中文的網. i n U. v. 站,他們較為強調華裔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Williams(2005)亦針對美國華裔. Ch. engchi. 第 2 代與 1.5 代在多種語言下的身份認同,第二代是指在美國出生,而 1.5 代是 指隨後移民至美國的華裔。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出生的華裔更加確認自己是華裔 美國人,所謂華裔美國人是指美國出生的華人,促成受訪者強調華裔的認同原因 主要是家裡常用的語言是華文,而且他們認為美國人的概念是不會講中文且不懂 得華裔的文化歷史背景。因此,強調華裔認同的美國人在生活習性上並較傾向於 華裔的生活習性,而強調美國人的在生活習慣上比較傾向於美國人的生活習性。 所謂生活習性係指對於美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的認同、常用語言與書寫語文是英文 或中文、喜好的食物是華人食物或美國人食物等。此外,Luo(2006)亦從社會 建構探討美國第二代華裔的婚姻態度。文中提出美國第二代華裔在婚姻態度上一 15.

(21) 般上會取決於父母,而父母較著重傳統華裔婚姻文化態度,會影響孩子們對傳統 華裔婚姻的價值與態度。反之,父母不太強調華裔傳統文化,則孩子們也不太強 調。簡單而言,美國華裔對於華裔婚姻文化態度受到父母華裔婚姻文化態度的影 響。Manying(2006)也針對移民至紐西蘭再移民回去中國大陸的華裔與移民至 紐西蘭的華裔作比較研究,研究者發現這些移民至紐西蘭再移民回去者,他們常 與中國大陸擁有聯繫,但是他們並非覺得紐西蘭不好,反之覺得很舒適,只是他 們的國族認同上是中國人。反之,那些移民至紐西蘭的華裔在國族認同上較為認 同紐西蘭人。. 立. 政 治 大. 前述回顧多元認同與協商式認同文獻中,可顯示無論是多元認同亦或是協商. ‧ 國. 學. 式認同,其中並包含國族認同、族群認同、文化認同等元素,因此這三個元素可 謂多元認同與協商式認同概念之一環。在國族認同上,一些學者將國族認同概念. ‧. 視為國家認同,因此國族認同可謂國家認同的概念。國家認同主要概念為政治社. Nat. sit. y. 群的「想像共同體」 ,該特點為:1. 歷史的家園、2. 共同歷史的記憶、 3. 共同. n. al. er. io. 的文化、4. 共同經濟流動性。因此,國族可被視為一個人民群體共同相同領土. i n U. v. 上的歷史、歷史的記憶、共用文化、共用立法權力於全體社群的概念。一般而言. Ch. engchi. 國族混合兩種要素,分別是公民與領土性以及族群與家族,這促成國族認同運用 在政治上的靈活性。此外,國族認同可提供威權國家理性的概念,促成個人與社 群的聯結性。最後,國族認同提供一個個人清楚意識「我是誰」在文化與政治上 的概念(Smith 1971;1991)。因此,國族認同可謂一種確認與歸屬,依據個人 對歷史的知覺並確認空間與時間上的存在以及認定自己的特色與團體的關聯進 而形成團體歸屬感,因此它可以是客觀辨識的過程,也可以是一種主觀意志的選 擇(黃囇莉 2007) 。然而,臺灣學者視國家認同為兩岸關係上的認同,透過感性 與理性詮釋人民對國家界定,因此國家認同屬於感性的國家界定。猶如一個民眾 是否要承認一個國家的國民,取決於感情取向,係一種歸屬感(吳乃德 1993)。 16.

(22) 鄧伯宸(2004)亦把國族視為 nation,主要強調一群人組成擁有主權的政治體, 原則上是指政治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y) 。此外,馬來西亞學者文平強(2009) 從國族認同概念詮釋馬來西亞華人對於馬來西亞的認同,文平強視國族認同為 「想像共同體」,塑造同一性和同舟共濟的意識,國族認同具涵蓋性,屬於超越 族群的類型。透過公民權與共同語言視為國族認同的定義。此外,國族認同是流 動性的,可受到族群與性別權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少數族群或是弱勢性別獲得 政治賦權後,認同的主體性可得到確認(楊婉瑩 1998)。由此顯示,馬來西亞 學者使用國族認同概念本質上屬於國家認同的意涵,因此國族認同亦可視為國家. 政 治 大 國族主義(nationalism)也有所差異,後者屬於一種意識形態。 由此顯示,國族 立 認同概念,同時國族認同是流動的,可透過後天所建構出來。此外,國族認同與 7. 主義比較強調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概念,與國族認同差異之處在於人民對於國家. ‧ 國. 學. 或自我身份的一種認同。國族認同屬於認定問題,如:血緣、文化、政治制度、. ‧. 語言與經濟,係一種自主意識的歸屬感,同時也是一種客觀標準辨識過程。. sit. y. Nat. n. al. er. io. 然而,「族群認同」方面,「族群」(ethnicity)該定義相較於國族(nation). i n U. v. 較為模糊,主要屬於一種共同血緣群體的想像,由於擁有共同的血緣、語言、文. Ch. engchi. 化、宗教、或祖先,而被其他人或自己認為構成特殊社群的一個群體(Hutchinson & Smith 1994; 王甫昌 1993)。族群認同主要視族群社群為「想像共同體」, 主要六個特點。其中包含:1.共同的原始名稱、2.共同的血緣關係、3.共同的歷 史記憶、4.單一或多元的共同文化、5.一個國土特殊的群體、6.一種群體團結的 思想(Hutchinson & Smith 1996; Smith 1991)。王甫昌(2002)於《當代台灣 社會族群想像》描述,族群是以「共同來源」區分我群與他群的群體認同。族群 是指一群因擁有共同來源或是祖先、文化或語言,而自認亦或被他人認定構成社 群中的一群人。此外,族群是相對性的群體認同,相對性認同是指當人們界定「我 Smith (1971)說明國族主義主要屬於一種意識形態,基本假定為共同社群安全的信仰、新群 體共同的意識形態,共同建構的信仰。 17. 7.

(23) 們是誰」時,也能明確界定「他們是誰」作為對比依據。第三,族群通常是弱勢 者人群分類的想像,含差異認知與不平等認知的元素。第四,族群作為團體認同 性,其位階介於民族或國家與家族或地域團體之內,因此族群被認定為在國家或 民族的範圍內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團體。最後,族群作為一種人群分類的想 像,因此族群分類使我們認為不同族群只是不同的文化,族群彼此之間並無高下 排列與優秀與否之差異。族群認同一般是屬於一種世代的遺傳以及文化的傳承, 但亦可「取得」(acquired)。由於族群認同的形成除了歷史的發展,外在環境 的刺激也可造就族群認同的形成,然而外在環境亦包含了政治結構(吳乃德. 政 治 大 之處。首先,國族認同是以政治社群為想像共同體,而族群認同則以族群為想像 立. 1993)。由此顯示,在理論意涵方面,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兩者皆有相似與相異. 共同體,兩者之間最大差異在於針對的對象之上。其次,國族認同定義較為廣泛,. ‧ 國. 學. 而族群認同較為狹義且模糊不清。第三,族群是弱勢者人群含差異與不平等認知. ‧. 的元素的分類想像,而國族認同卻沒有差異認知存在。第四,國族認同屬於一種. y. Nat. 歸屬感,係客觀辨識的過程亦是主觀意志的選擇,而族群認同是一種世代的遺傳. er. io. sit. 以及文化的傳承,但亦可「取得」。最後,族群位階介於民族或國家與家族或地 域團體之內,因此族群被認定為在國家或民族的範圍內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團. n. al. Ch. 體,而國族認同卻沒有位階的問題。. engchi. i n U. v. 綜合認同理論意涵詮釋,主要可分類為兩大要點。第一,各種認同概念意 涵。無論是族群認同、國族認同、多元認同或是協商式認同,從上述概念定義上 突顯出彼此認同相似相異,既不互斥亦不融合。就理論概念而言,族群認同雖然 與國族認同少許差異,但亦可視為國族認同元素之一。再者,國族認同與族群認 同亦可謂多元認同的元素,而多元認同也在協商式認同框架之內。由此顯示,這 些認同彼此存在少許相同以及少許相異點,猶如一個集合概念。第二,國外華裔 認同類型與影響因素。無論是加拿大、瑞士、紐西蘭、美國華裔皆屬於多元認同 18.

(24) 類型,而透過協商式認同所建構而成。在認同上除了會意識到自己是華裔,同時 也會意識到自己是本土國家的子民,因此則形成了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概念,前 者為強調華裔認同,後者為強調國家的認同。然而,影響族群認同因素包含了語 言因素、家庭因素、社會脈絡等。語言因素係指家裡常用華文溝通,家庭因素則 是指家人或父母教導,至於社會脈絡則是常接觸的華裔朋友,中文的媒體資訊 等。反之,影響國族認同的因素則包含了出生地、世代差異、社會脈絡、社經地 位、教育程度等。出生地係指出生在該國與移民者有所差異,世代差異則是指愈 年輕世代則愈強化國族認同,社會脈絡則是指接觸非華裔民眾,社經地位與教育. 政 治 大 西亞華人之身份認同與影響之因素,欲研究馬來西亞華人,原則上不可忽視移 立 程度高者則較常接觸非華裔民眾進而增進國族認同。由於本文研究旨在探討馬來. 民、少數族群、世代差異等元素,這與歐美國家華裔在身份認同上個案與概念雷. ‧ 國. 學. 同,因此為本文理論與個案回顧之依據。. ‧. io. sit. y. Nat. n. al. er. 第二節 馬來西亞華人認同之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誠如前述,當今馬來西亞華人已邁入第三或第四個世代,在建構世代差異的 概念上,主要可區分為兩種型態,分別是政治世代與移民世代。政治世代通常以 歷史背景、經濟因素、政治事件、社會發展相近的一群人視作為一個世代(Chang & Wang 2005; Liu 1996; 陳陸輝 2000; 陳陸輝與周應龍 2004;2013),而 移民世代則如 Hiller & Chow 與 Williams 提及以移民至國家為基準點,雖然 Hiller 與 Williams 在命名不同世代有所差異,如:1.5 世代與 2 世代,但其背後概念卻 是相同。8一般而言,本身移民者屬於第一個世代,父母為移民者則屬於第二個. 8. Hiller & Chow 把加拿大第二代華裔視為出生於加拿大的華裔,換言之,第一代則是移民至加 19.

(25) 世代,而祖父母為移民者則屬於第三個世代。由此可見移民世代較符合本文研究 世代差異的概念。然而在探討世代差異對認同影響的概念方面,謝劍(2006)整 理出以往學者針對東南亞世代差異下的族群認同,原則上可區分為「同化」 (assimilation)、「維持現狀」、「去向未定」。同化係指是指一個群體被另一 個群體所完全吸收,像泰國華裔,原則上在第二、第三世代已經被同化,因此難 以尋找第四個世代。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東南亞華人有堅持文化認同的願望,例 如:印尼。雖然第二、三代適應居留地環境,文化上不能不有所改變,已非中國 本土祖籍地的模式,但畢竟還是異於居留地人民的華人。最後,有些學者認為未. 政 治 大 (Chineseness),所謂的中國特徵是指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換言之,各地處境 立 來的幾十年,東南亞華人是否會完全同化,乃至於擺脫他們的「中國特徵」. 不同,宗教、文化和教育建制促使人民融入居留地與否難以預測。由此顯示,東. ‧ 國. 學. 南亞華人世代差異的影響可能是同化、維持現狀、難以預測,而馬來西亞當今華. ‧. 人認同又會呈現何種狀況?探討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事實上並非新議. y. Nat. 題,在學術研究中,有許多文獻探究相關問題,而這些相關研究一般上皆從歷史. er. io. sit. 脈絡結構下詮釋或少數以便利樣本調查的研究設計得到研究結果。因此,吾人整 理相關華人身份認同相關文獻,主要分類出兩大類別,其中包含馬來西亞華人的. n. al. Ch. 國族認同、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同。. 一、. engchi. i n U. v. 馬來西亞華人的國族認同. 猶如前述說明,國家認同是以政治社群為想像共同體,主要是對國家的一種 情感上的歸屬感界定。何國忠(2006)指出,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在國家 認同上,毋庸置疑的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同時,吳小保(2012)也指出華人 國族認同在歷史中逐漸演變,從早期「方言群認同」演變到「華僑認同」,最終. 拿大的華裔。反觀,Williams 把 1.5 代華裔視為移民者,而第二代華裔視為美國出生華裔。由此 顯示,兩篇文章命名不同,但概念卻是相同。 20.

(26) 成為政治認同的「華人認同」 。然而,馬來西亞華人在國族認同上是如何建構呢? 以下則針對年份與認同類型敘述:. 1. 方言群認同時期 15 世紀至 19 世紀 一些馬來西亞學者在詮釋馬來西亞華人在國族認同建構上,皆從歷史脈 絡下詮釋,馬來西亞華人的國族認同建構起源可回溯自中國大陸人民移民至 馬來半島,然而其中可分為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以及鴉片戰爭之後華人到南 洋賣豬仔時期,當時一群中國人來到馬來半島謀求生活,從事農業開墾的經. 政 治 大. 濟事業。由於他們自我認定並不會在馬來半島長久生活,因此在國家認同. 立. 上,自然屬於「中國人認同」。但是,由於彼此存在著省籍差異的問題,因. ‧ 國. 學. 此在華人與華人之間存在著「省籍認同」的問題,猶如前述提及「方言群認 同」,也造就所謂華人與華人之間衝突的問題。由於當時各省籍華人為了團. ‧. 結與保護同鄉,甚至是處理同鄉親事務,進而成立了許多會館與宗祠。例如:. y. Nat. sit. 福建人則是福建會館、潮州人則是潮州會館、客家人則是客家會館等,而宗. n. al. er. io. 祠方面則有林氏宗祠、李氏宗祠等。這兩者主要是建立在血緣性觀念與地緣. i n U. v. 性觀念基礎上,前者是地緣性,後者是則是血緣性。透過這些宗祠與會館以. Ch. engchi. 團結同一方言之同鄉,彼此在離鄉背井後有照應,救濟貧困之同鄉,協調同 鄉間的摩擦與辦理婚喪儀式等。此外,亦有一些公司(類型相當於當今的私 黑社會組織),如:海山公司,海山公司主要以客家人為主,義興公司,義 興公司則包含廣州人與潮州人,並曾於 19 世紀發生「拿律戰爭」(鄭良樹 1982)。由此顯示,當時中國移民的華人彼此之間存在著方言群體認同,並 曾因此而發生華人彼此之間的衝突。. 2. 華僑認同時期 19 世紀至日本統治時期. 21.

(27) 隨後,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以及日本打敗英國佔領馬來半島,促成當地 人民的華僑認同的建構。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陸進入抗日時期,大部分馬 來半島華人富含祖國抗日情緒,因此紛紛捐獻資源支持中國抗戰。以陳嘉庚 主導的「新加坡華僑籌賑會」以及「南洋華僑籌賑聯合總會」,約達數千萬 元。同時,新馬一帶的報章,如「南洋商報」與「星洲日報」創刊時期也秉 持著以華僑角度宣揚抗日精神,例如星洲日報發刊詞內以華僑身份闡述繁榮 祖國、推動祖國發展為己任的宗旨,祖國在發刊詞內所指中國,並提到發揚 三民主義概念(彭偉步 2008; 葉觀仕 2010)。此外,南洋商報創辦人陳. 政 治 大 的身份轉換與本土發展》一書提到,戰前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於 1946 年在 立. 嘉庚也為宣揚抵制日貨而創立南洋商報。駱莉(2014)於《馬來西亞華文報. 「華僑」字數運用上分別是 20 次與 15 次,超越了「祖國」的次數,然而當. ‧ 國. 學. 時的祖國也指中國。由此顯示,當時馬來半島的華人在國族認同概念上,開. ‧. 始轉向「華僑」的一種身份認同。當時馬來半島的華人已經意識到自己不能. y. Nat. 回去中國大陸,成為中國人的一份子,但是礙於對於中國的情感聯繫,因此. er. io. sit. 建構出華僑的認同。隨後,1941 年當日本攻佔馬來半島時期,華人基於守 護家園與愛國的心態,並形成「華僑抗日總動員」、「華人義勇軍」保衛馬. al. n. v i n 來半島。由於日軍通佔領馬來半島時期不斷殺害華人,並強迫華人繳納「奉 Ch engchi U 納金」,促使許多華人家破人亡。不過,被日軍佔領的日子無形之中提高了 華人的國家意識,促成了馬來半島認同的萌芽。. 3. 國族認同建構時期 1945 年至今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無條件投降,華人意識到應與其他民族共同建 立一個自主的國家的重要性,因此積極爭取公民權與參加建國事業,並匯成 了馬來亞政治主流的發展。例如:1946 年華人成立了聯合行動委員會要求 與政府擬定憲法之事,以及 1949 年成立馬華公會以維護華人政治權利。由 22.

(28) 此可見,馬來半島的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共同爭取馬來半島獨立,形成一 個國家,當時大部分馬來半島華人已經認知到自己已落地生根,且中國政府 不承認雙重國籍以及鼓勵華僑加入居住國的國際,因此使馬來西亞華人逐漸 擺脫了「華僑認同」。雖然,當時仍有一些華人存在著華僑認同,但整體而 言已形成了馬來西亞的國家認同。例如駱莉(2014)指出馬來西亞建國時期 華裔與巫裔共同建立獨立民族國家,因此在國家認同上已經開始效忠馬來西 亞,無奈獨立建國後巫裔仍懷疑華裔的國家認同與效忠程度,促使華裔的自 我失落感,進而提升華裔的自我意識。. 立. 政 治 大. 隨著馬來半島獨立,形成馬來西亞國家,加上世代演變,如今馬來西亞. ‧ 國. 學. 華人在國家認同上毋庸置疑的已經自認為馬來西亞人,並不可能存在著中國 人的國家認同(Barlocco 2014; Brown 1996; Edwin Yang 2002; 文平強. ‧. 2009; 何國忠 2002;2006; 林永豪 1984; 林合勝 2001; 吳小保 2012;. Nat. sit. y. 陳昌宏 2010; 馬燕冰,張學剛與駱永昆 2011; 鄭良樹 1982;2002; 顧. n. al. er. io. 長永 2009;2013)。若從國家認同概念中的「原生論」與「建構論」來看,. i n U. v. 馬來西亞華人在國族認同上屬於建構論,透過後天的教育灌輸,加上接觸當. Ch. engchi. 地事務,進而產生新的認同。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影響馬來西亞華人國族 認同的因素為何?王碧君(2002)做了相關研究調查,透過排序法以排序出 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王碧君發現影響馬來西亞華人的國族認同的原因主要是 宗教與文化的差異性,佔 70%,其次是國家的語言(既:馬來文),佔 32%, 接著是國歌與國旗佔 19%,接著是中產階級佔 14%,即中產階級國族認同 程度較強,最後是國家宗教(既:回教)佔 3%。但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 亞華人既然在國族認同上已屬於馬來西亞人認同,但為何卻富含華人的意 識,進而形成一種華人的認同概念呢?由於這問題屬於族群認同的概念,有 鑑於此,吾人於下一段論述馬來西亞華人在族群認同的相關研究。 23.

(29) 二、. 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同. 誠如前述,族群認同是以族群為想像的共同體,一種由擁有共同血緣、語言、 文化、宗教的群體想像。此外,族群是以「共同來源」區分我群他群的群體認同, 係相對性的群體認同,弱勢者人群分類的想像,且位階介於家族與國家之內並無 高下排列與優秀與否之差異。馬來西亞華人在國族認同上屬於馬來西亞人認同, 但在對內族群身份認同上屬於華人認同,主要形成華人認同的兩大因素分別是政 治結構與文化框架。首先,在政治結構上,如吳小保(2012)說明,馬來西亞華. 政 治 大. 人從華僑認同最後轉向形成華人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公民對某種政治權力的. 立. 確認,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其中包含對組織或權力所. ‧ 國. 學. 規定的體制、政策和政治思想的認同。雖然,在論述形成華人認同上有點類似於 國家認同,但兩者差異在於馬來西亞華人國族認同是馬來西亞人認同,而在族群. ‧. 認同上,則是因政治結構的影響,而形成了在馬來西亞對內的一種華人身份認同. Nat. sit. y. 的概念。猶如顏春龍(2008)指出,1950 年代由於東南亞各國相繼獨立,並對. n. al. er. io. 華僑採取同化與融合政策,同時中國內地與世界隔絕,促使華人與中國聯繫中. i n U. v. 斷,加上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並鼓勵華人加入居住地的國籍,使華僑身份 逐漸轉向華人身份。. Ch. engchi. 由於馬來西亞獨立以後,存在著族群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因此造就了新經 濟政策9。此外,國家教育的政策,如:華文教育政策10,也突顯出種族之間差異 在馬來西亞 513 事件衝突後,1971 年 2 月新經濟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目標是消除馬來人的 貧窮,因此實施的政策包含提供輔助給馬來人與原住民、規定大學入學配額華人學生不得超過總 人數的 10%、1975 年的工業協調法令,規定企業至少 30%的股份屬於馬來人且至少 30%僱用馬 來人、政府公部門設定約 60%保障名額於馬來人等,這造成許多華人的不滿(馬燕冰,張學剛 與駱永昆 2011;顧長永 2009)。 10 在教育政策上除了規定大學入學配額華人學生不得超過總人數的 10%,同時在錄取名額採分配 上按馬來土著 60%、華人 30%、印度人 10%。此外,政府也減少與試圖消滅華文教育,規定全 國華文中小學轉型為國民型中小學,否則就為私立中學,並不給予輔助,且不承認文憑。所有學 校主要以馬來文與英文教育為主,同時也大量派遣不會華文的馬來教師到國民型中小學教書,這 24 9.

(30) 的概念。基於這樣條件下,馬來西亞國內就突顯出了馬來人與華人的種族意識, 並形成了華人認同與馬來人認同的族群認同概念(何國忠 2006; 趙海立 2005; 謝劍 2006; 顧長永 2013)。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新經濟政策下將原 先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差異性縮小。在新經濟政策下,雖然保障馬來人優勢地位, 但並未對華人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而且讓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相當順利,並於 90 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高達 7.8%。然而,在教育政策方面,以國民型中學為例, 由於華人家長擔心孩子們的前途加上家庭經濟因素,因此大部分家長將孩子送入 國民型中學就讀,造成華文獨立中學於 1962 年的 3 萬多人到了 1970 年時減少至. 政 治 大 即透過社會經濟手段,發展出和諧、包容、富有活力的社會,並藉此強化馬來西 立. 1 萬多人。此外,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於 1991 年提出 2020 年宏願11的概念,. 亞各族群的國族認同。隨後,現任馬來西亞首相納吉也於 2009 年提出「一個馬. ‧ 國. 學. 來西亞」(1Malaysia)的口號,試圖重新建構國族認同,為國陣打造新政治形. ‧. 象和聲譽,以及激發人民對國家認同(文平強 2009; 馬燕冰,張學剛與駱永昆. y. Nat. 2011; 關志華 2012)。同時,在近年的大馬財政預算案中,也顯現出貧富階級. er. io. sit. 性而非種族性的補助12。由此顯示,馬來西亞在新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下分化了 族群,但隨著時代改變,執政者也試圖重新建構全體馬來西亞人的國族認同感。. al. n. v i n 如 Smith(1991)提出國族主義的概念,共同達成種共榮、和諧的意識。 Ch engchi U. 此外,上述詮釋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的身份認同主要是從歷史脈絡下詮釋以 及說明產生華人概念的緣由。然而,這並不能反映馬來西亞華人是否強調華人意 識的概念。首先,一位新加坡學者於 1999 年做了一項華人身份認同調查,主要 透過詢問華人來世是否願意再當華人作為身份認同的調查。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其 也造成許多華人的不滿(馬燕冰,張學剛與駱永昆 2011; 顧長永 2009) 。 11 2020 宏願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團結、共同命運、族群融合、和諧、馬來西亞國族等。主要強調 在多元族群的背景下,借助和諧、尊重、了解、共識等共同價值的統合力量,來建立一套可行方 案,以達致族群團結的最終目標(文平強 2009; 馬燕冰,張學剛與駱永昆 2011) 。 12 有關馬來西亞近年的財政預算案細節條文,可參閱馬來西亞財政預算案官方網址,網址: http://www.bajet.com.my/ 25.

(31) 中有 78.4%願意來世再做回華人。隨後,星洲日報也在隔年做了相同調查,調查 結果發現,其中偶 88%的華人願意來世再當華人,而 12%華人則不願意來世再 做華人(何國忠 2006; 彭偉步 2009)。. 此外,王碧君(2002)也做了相同類似的調查研究。王碧君以馬來西亞幾間 大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了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希望大 學以及拉曼大學。其中,一共訪問了 501 位學生,華人佔了 58%(291 人)、馬 來人佔了 36%(179 人)、印度人佔了 4%(20 人)、其他則佔了 2%(11 人)。. 政 治 大. 然而,主要詢問受訪者「身為馬來西亞公民,您覺得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何者. 立. 較為重要?」。該調查結果顯示出各族群皆覺得國族認同比族群認同較為重要,. ‧ 國. 學. 換言之,無論是華人、馬來人或印度人都比較強調國族認同。以認為國族認同較 為重要的比例居多,大約佔 5 成左右。其中,馬來人佔了 55.9%(100 人),華. ‧. 人佔了 53.9%(163 人),印度人則佔了 55%(11 人)。至於認為族群認同重要. Nat. sit. y. 其次,大約佔了 2 成左右。其中馬來人佔了 24%(43 人),華人佔了 21.3%(62. n. al. er. io. 人),印度人則佔了 20%(4 人)。最後,認為國族認同與族群認同一樣重要的. i n U. v. 大約 10%左右。其中馬來人佔了 11.7%(21 人)、華人佔了 16.8%(49 人),. Ch. engchi. 印度人佔了 10%(2 人)。由此顯示出對於華人大學生而言,國家認同相對來說 比較重要,但也有一些學生覺得族群認同較為重要。此外,王碧君也針對影響族 群認同因素詢問受訪者。透過排序方式,讓受訪者排序出族群認同影響因素,由 1 至 5,從非常重要至非常不重要。對於華人學生受訪者而言,影響他們族群認 同的因素主要包含了文化、語言、家庭觀念、宗教、服裝、飲食等因素。在排序 上以選擇非常重要的受訪者來看,其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佔了 53%,其 次是語言,佔了 52%,接著是家庭觀念佔了 36%,宗教則佔了 28%,服裝則佔 了 12%,而影響族群認同最薄弱的因素為飲食,其中佔了 11%。由此顯示,可 歸納出影響受訪者族群認同的因素包含了文化、語言、家庭觀念、宗教、服裝與 26.

(32) 飲食。. 此外,俞雲平(2005)也針對部分馬來西亞華人做相關的研究調查。透過訪 問在中國大陸福建的馬來西亞青年以瞭解他們認同意識以及對中華文化想法。俞 雲平一共訪問 56 位,首先在調查華人族群認同方面,主要讓受訪者同意何種說 法。訪問結果顯示,絕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青年人知道自己是馬來西亞公民也清 楚自己是華人的身份,其中佔了 59.6%(34 人),其次是認同馬來西亞公民,但 想和中國有更加稍微密切的關係,佔 33.3%(19 人)。但是認同自己為馬來西亞. 政 治 大. 公民,有無華人身份並無所謂的最少,佔 3.5%(2 人)。由此顯示出,馬來西亞. 立. 華人相較於國族認同更強調族群認同的一面。然而,在影響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 ‧ 國. 學. 同因素方面,愈雲平透過詢問什麽情況下意識到自己華裔的身份作為影響族群認 同因素。如以下表 3 顯示,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華裔的比例最高,佔 54.4%(31. ‧. 人)。其次是家裡過傳統節日的時候,佔 49.1%(28 人)。接著是政府的政策,. Nat. sit. y. 佔 42.1%(24 人),在家人或華人社區舉行祭祀儀式的時候佔 40.4%(23 人),. n. al. 己華人身份沒特別認識,佔 3.5%(2 人)。. Ch. engchi. er. io. 以及與土著居民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佔了 26.3%(15 人)。其中最少的是對自. i n U. v. 此外,陳志明(1998)也指出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可以隨心所欲學習華 語與接受華文教育,因此語言與教育也強化了華人的認同。綜合上述論述,由此 顯示,在族群認同上,從歷史脈絡角度來看,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認同的形成來 自於政治結構。然而,從經驗資料顯示,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皆有強調華人認同 的概念。其中主要影響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認同的因素包含了文化、語言、家庭 觀念、宗教信仰、服飾、飲食、國家政策等因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測量 華人的族群認同的問題皆以不同形式角度詢問,因此得到結果皆有相異,這也是 本文研究需注意的事項。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Think pair fluency, reciprocal teaching, circulate poster and adding on, four corners..

On top of the overall students’ attainment rates of a school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and Mathematics (starting from 2014, individual primary schools are no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