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來,伴隨著世代交替與時代進步以及社會變遷,加上 2008 年中國大陸舉辦北京 奧運會促使馬來西亞華人特殊榮譽感2以及馬來西亞 308 與 505 政治大海嘯被政 府喻為是華人投下反對票3等一些外在因素影響,馬來西亞華人在身份認同上為 何,係值得深究探討的議題。基於上述總總要點,本研究主要以馬六甲州的市區 出發,採非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與內容分析形式,以瞭解當今馬來西亞華人的 身份認同,究竟是否仍強調「華人」的概念?在世代差異因素下當今馬來西亞華 人對於華人身份認同為何?同時,對於文化概念上,究竟對於馬來西亞文化與中 華文化認同如何?基於什麽情況下又會做出何種抉擇,主要本研究欲探討之事 項。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上述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的說明下,可瞭解過去「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認 同」相關研究結果與限制。不過更重要的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是重 要的研究議題,由於長期經驗資料的不完備,加上研究方法的缺失,並隨著時代 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既有的資料是否能直接推論因果關係仍然值得懷疑。

2 李政賢(2009)說明海外華人已經離開中國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本身的國家也有認同感,但隨 著中國強大,海外華人的國族意識逐漸浮現出來,很多海外華人認為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讓身 為海外華人的自己也有很大的殊榮感心。此外,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在報導北京奧運的消息無 論馬來西亞在奧運的成績如何都主要以中國為主。北京奧運對許多華人來說,不止是國際性的體 育盛事,而是中華民族抬頭的日子。透過訪問馬來西亞華人,都異口同聲形容北京奧運是中國人 的成功,也是全世界中華民族的驕傲。

3 馬來西亞在 2008 年選舉與 2013 年選舉中,雖然仍以長期執政的聯盟-國陣勝出,但是勝選比 例大不如前,而國陣領導人把選舉結果原因歸咎於馬來西亞華人皆投民聯,形成華人投反對票的 選舉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基於這樣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於:

第一、重新建構理論與意涵,在既有的文獻理論中,華人族群認同在歷史中 逐漸演變,從早期「方言群認同」演變到「華僑認同」,最終成為政治認同的「華 人認同」(吳小保 2012)。此外,在國家認同上屬於馬來西亞認同,而華人認同 則是屬於文化概念下,因此屬於一種雙重認同(王碧君 2002; 愈雲平 2005)。

吾人認為既有詮釋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之相關文獻,皆從歷史脈絡結構下以及 一些立意樣本調查方法之論述,然而馬來西亞獨立至今已經超過 58 年,當今馬 來西亞華人是否猶如以往般,強調自己為華人仍需重新詮釋。由於馬來西亞華人 移民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隨後則是清朝中年「賣豬仔」時期。

若以祖父或曾祖父於清朝中期從中國移民至馬來西亞為例,那麼當今馬來西亞華 人青年應該屬於第三或第四個世代,如謝劍(2006)整理出東南亞各國華人世代 的差異的認同程度,有些國家在第二與第三代雖有居住國的國家認同但仍保留有 中華文化的認同,有些國家則是被同化,例如:泰國。因此,本研究在重新建構 理論意涵上探討隨著世代改變,當今馬來西亞華人在身份認同上是否強調華人概 念為主,以及影響該認同的因素為何?同時,在文化認同方面為對於中華文化與 馬來西亞文化的認同為何以及影響該認同因素。吾人認為當今年輕世代馬來西亞 華裔由於環境變遷與國家政策的影響,進而產生新的認同,即:不太重視華人認 同,反之重視馬來西亞人認同。反觀,年長世代則基於以往的生活經驗,進而維 持著以往研究成果所呈現的身份認同,即:比較重視華人認同以及重視中華文化。

第二、建立世代華人身份認同差異經驗性資料,如前所述,以往馬來西亞華 人身份認同在於歷史脈絡結構下研究以及少數立意樣本調查性研究,因此並無實 際展現不同世代華裔所認知之想法。同時,隨著世代的改變,當今馬來西亞華人 青年已屬第三或第四個世代,在族群認同理論中究竟是否強調華人認同以及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認同的因素為何,在文化認同上究竟認為是中華文化認同還是馬來西亞文化認同 以及影響其認同因素。因此,本研究採非結構式訪談與參與觀察研究方法,其中 包含的元素有世代的差異、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政府政策與環境影響因素等,

以求不同世代的馬來西亞華裔在華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差別經驗資料。

另一方面,會館與媒體報章亦是建構華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會館是 許多華人移民國家重要的聯繫組織之一,早在清末時期華人南移,為了團結同鄉 與便利處理同鄉事務,基於地緣性概念團結同一方言之同鄉,至今逐演變為成華 人傳統文化與代表象徵的組織。猶如 Espiritu(1992)對於多層次民族主義

(multiple level of ethnicity)分析指出,無論是建構論或原生論的觀點皆認為文 化不僅是由上而下的世代傳承至另一個世代,亦可建構與創造,而建構則必須依 賴族群組織(ethnic group)與文化組織(culture group)。由於文化認同與族群 組織依循著「符號性」(symbolic)與「傳說性」(mythical)所繼承與傳遞,

因此在社會變遷情況之下,組織的立場也隨之轉變,舊的思想隨之淘汰,並建構 新的思想。此外,文化與族群組織內的會員基於共同文化社群與生活習性相互影 響與傳遞,會員之間的意願與思想表達塑造組織的價值,並影響人們認同的轉 變。因為組織內含潛在性認同(potential identity),組織內成員以符號、價值、

規範來動員潛在性認同,並轉入組織中,進而形成一種組織意識的認同。由此可 見,會館代表華人文化社群產製與強化的重要機制,會館不只是物理空間,更是 社群文化載體。如會館透過集體的儀式來強化社群連帶與文化傳承,這些文化傳 承在不同時空下是經過篩選的結果。移民社群所居住的國家,以及不同移民世代 所屬的時代,都篩選出不同的共同文化範本(template),讓移民社群接受與吸 收,並轉化為在地移民社群的特定文化認同模式。根據以往研究結果顯示,早期 中國人南移,鑑於同鄉地緣性概念,組織會館以維護同鄉之間利益。當二次大戰 日本攻打中國與馬來亞,華人被團結起來抗日,藉由會館形成海外華人與中國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鄉之間的橋樑,甚至以會館為基地捐贈抗日款項於中國,因此當時海外華人在省 籍認同上被「中國人」與「華僑」超越進而產生華人的認同。此時開始,會館則 代表著華人的象徵,隨著時代演變,現今各大會館也扮演著華人文化傳承主要角 色,也舉辦不少華人文化活動,如:揮春、中秋晚會等。因此華人社群的建構在 會館的組織,它攸關一個社會的利益,透過會館從團結同鄉利益,轉化為團結華 人利益,進而形成華人認同(Coughlin 1960; 楊宜音 2002; 陳瑞珠 2000; 張 翰璧與張維安 2005)。由此顯示,會館係華人組織,亦是一種華人的認同,然 而伴隨著世代的改變,如今愈來愈少年輕世代參與會館。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世 代愈來愈少參加會館是否意味著不同世代對於華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有所差 異?有鑑於此,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透過實際拜訪各會館以詮 釋不同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對於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之差異性。

倘若會館團體組織可能運作與凝聚出實體的社群意識,那報章媒體則是建構 了想像的社群。在媒體報章上,Anderson 與 Mcluhan 等學者指出,在資本主義 的社會下,語言是建構民族主要的工具,而產生語言的工具即是小說與報紙,所 以透過印刷媒體來傳遞社群命運與地位的現象,進而建構民族主義的概念。同 時,印刷媒體的同質化亦使區域異質性縮小,利於民族的形成。有鑑於此,個人 身份認同建構過程透過語言文字溝通、道德價值觀念、血緣感情與社會關係等浸 濡在文化環境中逐漸形成,報章則是主要建構身份認同工具之一(Anderson 1991; Mcluhan 1964; 林福嶽 2002; 黃國富 2005)。雖然以往研究文獻亦 針對馬來西亞報章與華人認同關係作為詮釋,但並非結合報章脈絡變化與華人認 同變化關係為分析,因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透過描述馬來西亞歷年以來的報 紙內容差異進以詮釋馬來西亞華人世代差異下所建構身份認同之差異。另一方 面,倘若報章媒體建構了想像的社群,團體組織凝聚出實體的社群意識,而訪問 不同世代華人則直接反映民眾之思想與意識。有鑑於此,本研究採非結構式訪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與田野調查研究方法,訪問馬六甲州市區華人以直接尋求在世代差異上對於華人 身份認同的認知的經驗資料。同時,早期馬來西亞報章內容新聞主要報導中國大 陸新聞以及運用日期上以民國年份作為標準,顯現出當代華裔背後身份的想像以 及實質認同的政治實體。早期的華人身份認同為中國,所謂中國是指中華民國(即 現在的台灣),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政治體制上也認同中華民國。由此顯示,

世代華裔身份認同想像與定位的轉變與中華民國局勢轉變有所關係。此外,馬來

世代華裔身份認同想像與定位的轉變與中華民國局勢轉變有所關係。此外,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