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世代華裔認同之因素與過程

第六章 不同世代華人認同差異與其因素

第三節 影響世代華裔認同之因素與過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受訪者 D3:沒有,因為沒興趣…

受訪者 E3:沒有,只是曾經參加過阿公阿嬤加入的華人社團辦所舉辦的活動而已,沒 什麽興趣參加…

從上述各世代受訪者答覆顯示出年長世代即便是出錢出力,甚至是職業上可 能受到影響皆參與華人社團,主要原因是基於一種華人的文化認同。因為他們認 為賺到錢需要回饋華社,宣揚華人的文化。同時,會館也是一個供他們聯誼同鄉 的娛樂消遣的組織,透過與同鄉的交流,無形之中突顯出他們團結華人意識的思 想,也顯示他們對於華人的身份認同與華人的文化認同。反觀,年輕世代的受訪 者,原則上並不參加華人社團,不參加的原因是基於工作忙碌以及沒興趣參與,

顯示出他們雖然認同華人文化,但是在程度方面卻比年長世代的華裔稍微薄弱一 些。

第三節 影響世代華裔認同之因素與過程

上一節主要說明瞭不同世代華裔在身份認同以及文化認同的型態,然而,影 響各世代華裔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的因素為何?其建構各世代華裔認同的 過程為何?經由本研究採非結構式訪談訪問受訪者後,發現以下幾點特點:

一、 家庭教育與政治環境影響因素

在建構當今不同世代華裔身份認同的過程中,吾人綜合各世代受訪者的論述 發現,家庭教育與政治環境等因素造就了受訪者對於文化想法上的差別進而轉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為文化認同,並且基於文化認同影響受訪者身份上認知的差別進而轉化為身份認 同的差異。在訪問過程中,吾人亦詢問不同世代受訪者與父母、同儕想法之差異,

經由訪問發現,無論是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第一世代與較年長第二世代的 華裔在敘述與孩子的想法卻說明有所差異。所謂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對於孩子在 身份上與文化上的教育,如 Hiller & Chow(2005)與 Luo(2006)研究指出,

影響不同世代華裔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其中一個因素乃家人的教導,通常父母 較著重傳統文化態度,則會影響孩子們強調傳統文化態度。然而,政治環境則是 指政府政策影響民眾的身份認同。首先,在身份認同上,猶如受訪者 B2 在訪問 過程中提到:「像你所說的年輕世代可能覺得華人身份不太重要,我是覺得可能 是長期受到政府打壓的一種心理吧!雖然在我們的身份證上各族群都是拿同樣 的身份證,但在政府的固打字的政策之下,或許讓華人覺得身份沒那麼重要,這 是我覺得啦!」、「這或許是我們的工作做得不足,我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拼命賺錢,而沒好好去教導孩子華人的歷史文化…」。至於文化認同方面,如受 訪者 B2 表示,「由於從小跟阿公阿嚒住一起,阿公阿嚒都會教導包粽子,因此 和父母對華人文化的想法上大致上沒什麽差別,但是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或許就有 差別,因為我們並沒有好好教導他們華人文化」。此外,較年輕的第二世代受訪 者 C2 則表示,「多少和父母會有一點差異啦!父母親應該會是比較注重傳統中 華文化咯…」。值得注意的是,在與同儕認同態度的差別方面,各世代皆表示與 同儕想法相同。

由此顯示,在建構不同世代華裔身份認同的過程上,由於年輕世代土生土長 於馬來西亞,長期接受馬來西亞環境薰陶,加上年長世代對於年輕世代缺乏教育 促使年輕世代缺乏華人文化的知識,並形成對華人文化的認同程度低,進而認為 不太需要強調華人身份。同時,在政府維護土著的政策,實行教育固打字政策,

使年輕世代華裔對於華人身份產生相對剝奪感,進而形成覺得華人身份不太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要。簡單而言,年長世代對於年輕世代缺乏性的教育,促使他們認為華人文化屬 於馬來西亞文化的一部分,並形成不太重視華人文化,也促使他們認為華人與中 國人有所差別,進而影響不太著重華人的身份,而是馬來西亞人身份。

二、 華人意識與馬來西亞人意識促使雙重認同

雖然訪問結果顯示出年輕世代相較於年長世代在華人認同的程度上較低,但 就整體而言仍是具雙重認同。族群意識諸如一些學者提出,是一種區分「我們」

與「他們」的一種意識,其具「差異認知」、「不平等認知」、「集體行動必要 性認知」的元素。所謂差異認知是指自己與別的群體在文化、祖先來源、歷史在 經驗上的差異。不平等認知則是指意識到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最後,集體行動 必要性認知則是指意識到自己與別人文化上的不同而受到不同待遇進而採取行 動以改善狀況(王甫昌 2003;范盛保 2010)。然而,激起馬來西亞華裔在華人 意識與馬來西亞人意識上主要可區分為對內關係與對外關係論述。對內關係與對 外關係兩者差異主要在於以馬來西亞為立足點之上,因此於馬來西亞境內屬於一 種對內關係,而馬來西亞與其他國家則屬於一種對外關係。

經由詢問受訪者「什麽情況下你會強調華人,什麽情況下你會強調馬來西亞 人」,以瞭解塑造馬來西亞華裔的華人意識與馬來西亞人意識的原因。在激起馬 來西亞不同世代華裔的華人意識與馬來西亞人意識的因素上,各世代並無差異,

換言之,並非年輕世代所激起意識的因素與年長世代有所落差。然而,激起馬來 西亞華裔的華人意識主要包含:1.政府的一切不公平政策、2.種族的政治問題、

3.在國內與不同族群交流。政府的一切不公平政策包含了在教育政策上實行的固 打字政策,優先編排巫裔偏好科系,造成一些華裔無法順利進入政府大學。此外,

在新經濟政策上,限定公司 30%股權屬土著,購買房子保留土著名額等一系列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公平政策。然而,種族的政治問題則是指一些政客為了達到自己本身的政治利 益,不惜以種族課題來煽風點火,挑撥各族群之間的仇恨,進而引發馬來西亞國 內族群衝突,如同前述提到劉碟廣場偷手機事件。最後,在國內與不同族群交流。

由於馬來西亞擁有多元族群,且並非任何族群皆曉得華語、英語、馬來語,因此 在跟其他友族同胞以非華語聊天的時候,會意識到華人的身份。

另一方面,塑造馬來西亞人意識的原因主要是以馬來西亞為主的對外認同意 識。例如受訪者 E3 說明:「我覺得我自己是馬來西亞人因為我不單單只通曉我 的母語,華語,我更能以馬來語和英語溝通,甚至明白一些簡單的淡米爾文單詞,

這是其他國家難以看到的。此外,我們生活上與人溝通都會融入各種語言,這是 馬來西亞的特色更是我們生活上的樂趣。生活在馬來西亞,從小就能吃到不同民 族的美食,有些美食更是融合了各民族的特色,例如娘惹餐。另外在馬來西亞,

我們共慶各族之間的節日,一起共用假期,各種族之間的神話及民間故事更是陪 著我們度過愉快的童年….」。此外,受訪者 C3 也表示:「就一切事項或者新聞 報導關於馬來西亞的,這當中包括了政治,文化,土產,景點,風俗,種族等等,

都會讓我意識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比方說在奧運會裡,datuk 李宗偉在奧運裡得 到了很不錯的佳績,然後這時我不會有那種他是馬來西亞華人贏了! 我的想法 則是馬來西亞人贏了!」。由此顯示,塑造馬來西亞華裔於馬來西亞人之國族意 識主要是一種基於馬來西亞為主的對外關係,當馬來西亞與其他國家互動時,則 會提升馬來西亞華裔的馬來西亞人之國族意識。

綜合塑造馬來西亞華裔的華人意識上,毋庸置疑係一種對內關係。倘若結合 王甫昌等學者描述族群意識概念相符,當族群發現我群與他群相異,進而產生一 種想像,此想像亦含我群與他群不平等認知,進而提升族群意識,當代馬來西亞 華人即是如此,在國內政治不平等的因素之下,塑造華人意識,進而產生華人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同。反觀,激起馬來西亞華裔的馬來西亞人之國族意識則係一種對外關係,即將 馬來西亞與外國相比,其中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元素,乃基於我群與他群的 差異以及共同政治特徵性的民族國家理念,當馬來西亞與其他國家相異之現象則 會塑造馬來西亞華裔的一種馬來西亞人的國族意識,進而產生馬來西亞人認同。

三、 與不同族群接觸的頻率

另一方面,吾人訪問分別訪問受訪者「你身邊華裔的朋友人數多嗎?互動的 頻率如何? 」、「請問你身邊非華裔的朋友人數多嗎?互動的頻率如何? 」、

「你每天與華裔和非華裔同胞接觸頻率為何?」以瞭解不同世代華裔的生活圈 子。綜合各受訪者的回答,吾人發現若依據受訪者回答表面來看,大致上各世代 華裔的生活圈子主要以華人為主。換言之,他們日常做接觸的人是華人較多,身 邊的朋友也屬於華人較多。此結果如同前述提到 Lieber & Levy(2013)指出瑞 士的華裔擁有特定的社會網絡,而這些社會網絡皆來自於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

簡單而言,瑞士的華裔,原則上他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華裔,他們擁有共同的語 言,且形成一個社群進而強化華裔的認同。

但是,倘若從受訪者職業領域與居住地區來看,各世代華人在接觸非華裔以 及擁有非華裔朋友含日益增長趨勢。換言之,年輕世代接觸非華裔頻率比年長世

但是,倘若從受訪者職業領域與居住地區來看,各世代華人在接觸非華裔以 及擁有非華裔朋友含日益增長趨勢。換言之,年輕世代接觸非華裔頻率比年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