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理論建構與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前述主要指出一些認同類型的概念與意涵,其中包含了多元認同、協商式認 同、國族認同、族群認同等,以及馬來西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相關性研究以及 理論架構,為了突破以往相關研究的限制,本章將針對此研究架構作敘述。主要 可分為兩節,分別是理論建構與研究假設以及研究設計。

第一節 理論建構與研究假設

華人是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其中少數民族之一,無論是歐美國家、亞洲國家或 非洲國家皆有華人存在。然而,不同國家的華人在身份認同上皆有差異,有些國 家華人不懂中文,有些國家華人則自我形成一個華人的社群網絡。如謝劍(2006)

整理出以往學者針對東南亞世代差異下的族群認同,原則上可區分為「同化」、「維 持現狀」、「去向未定」。從東南亞的國家來看,泰國、越南等國家較屬於同化性 質,如今難以在當地找尋第四代的華裔。然而,印尼雖然至今仍有華僑的族群,

但不識中文的人數亦不少,亦有傾向同化的趨勢。至於新加坡雖然以華人人數眾 多,但在李光耀執政時期之下,致力推行英文教育,促使新加坡人至今仍以英文 為主要溝通語言,並且建構出新加坡人認同。但以馬來西亞來看,雖然政府以馬 來意識主導政策,如:以馬來文為官方語言與教育、經濟與教育固打制(quota,

配額制)等,但馬來西亞華人卻堅持華文教育,甚至自行設立華文獨立中學等。

如前述提到,認同是流動性的,可受到外在環境所建構。有鑑於此,本研究問題 如下:一、當今馬來西亞華裔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為何?吾人認為認同是可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構性,伴隨著不同世代華裔所接觸的生活環境與政府政策的影響,老一輩的世代 可能較為強調華人認同,年輕世代則較為不強調華人認同。在文化認同上,老一 輩世代可能覺得華人文化較屬於中華文化框架之內,年輕世代則可能覺得華人文 化與中華文化有所差異,因此造就本研究第二個問題,影響華人身份認同與文化 認同因素為何?

綜合前述有關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文獻顯示,馬來西亞華人在華人認同上的 比例頗為較高,以及文化認同上較傾向中華文化,這些研究成果乃值得挑戰(王 碧君 2002;何國忠 2006;許傳陽 2007;楊宜音 2002;彭偉步 2009;俞雲平 2005;謝劍 2010)。吾人認為隨著馬來西亞世代的改變,年輕一輩的馬來西亞華 人由於長期接觸當地的人文事物以及教育,因此產生新的身份認同,換言之強化 了他們的國族認同,弱化了族群認同。所謂國族認同諸如以往馬來西亞華裔身份 認同文獻指出,主要是強調馬來西亞人的概念。反之,在族群認同上則主要強調 華人認同的概念。反觀年長世代的華人,由於一些華裔乃從中國移民至馬來西 亞,基於保留對中國情感,使他們在身份認同上如以往研究成果指出較為強調華 人認同。同時,這也造就年長世代在文化認同上較重視華人傳統文化,而年輕世 代則不太重視華人傳統文化。

然而,影響當今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因素,套入協商式認同的概念,主要可 分為兩個層次說明。首先,在國家角色主導所建構上,馬來西亞政府推行新經濟 政策與教育政策,施行「固打字」,使華人所分配的資源與馬來人不平等,造成 許多華人的不滿。進而形成華人的族群意識,強化了族群認同中的華人認同。另 一方面,在教育政策與一個馬來西亞概念的實施下對於世代的影響亦可能強化國 族認同。其次係社會環境而建構。根據以往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其中包含語言、

社會脈絡、家庭因素、社經背景。語言是指在家最使用單一中文語言,研究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指出家裡單一使用或常使用中文者,較為傾向華人認同。此外,社會脈絡包含個 人的特殊經歷以及生活習性,個人生活圈子上所接觸非華裔的朋友與事物、教 育,都會影響到個人是否會強調華人的意識。此外,家庭因素則是指家中父母是 否常教育華人的概念,通常較為強調華人意識的父母,原則上子女較擁有華人認 同。同時,在社經背景方面,擁有較高的社經背景較不強調華人認同。有鑑於此,

不同世代華裔在不同國家政策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促使他們在身份認同與文 化認同上的差異。

另一方面,會館發展與媒體報章報導亦是建構華人身份認同重要因素以及呈 現華人身份認同的現況之一。在媒體報章上,猶如 Anderson(1991)指出資本 主義創造了複製機器並透過市場擴散印刷語言,印刷語言以三種方式奠定了民族 意識的基礎,分別是:1.印刷語言創造了統一交流與傳播的領域,透過印刷紙張 促使人們彼此之間相互瞭解。2.印刷資本主義賦予語言一種新的固定性。印刷書 籍可不受時空地無限複製,並塑造「主觀的民族理念」。3.印刷資本主義創造了 不同的權力語言,若印刷語言無法堅持則會被其他語言給吸收。資本主義、科技 與人類語言結合形成一種新形式的想像的共同體誕生,而這種新形式的共同體為 現代民族預先設定了基礎。張茂桂(1994)亦指出報紙報導是一種建構形式,透 過記錄、顯示、再現、整理等建構過程,透過報紙可影響人們認知內容與判斷依 據,報紙各種不同版面的劃分與設定也構成了人們不同社群的「想像範圍」。此 外,根據以往研究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語言是建構民族主要的工具,而 產生語言的工具即是小說與報紙,透過印刷媒體來傳遞社群命運與地位的現象,

進而建構民族主義的概念。同時,印刷媒體的同質化亦使區域異質性縮小,利於 民族的形成。有鑑於此,個人的身份認同建構過程乃透過語言文字溝通、道德價 值觀念、血緣感情與社會關係等浸濡在文化環境中逐漸形成,報章則是主要建構 身份認同的工具之一(Anderson 1991; Mcluhan 1964; 林福嶽 2002; 黃國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2005)。然而,在馬來西亞媒體報章與身份認同研究中,也有學者針對此概念進 行研究。駱莉(2014)指出馬來西亞華文報章促使早期移民社會華人從中國人認 同逐漸轉換為華僑認同進而形成華人認同。同時,華文報章的內容報導不僅增加 華人的族群意識,在國族意識上也相對增加。如前述,雖然一些學者曾分析馬來 西亞報章與華人認同的關係,但並非以報章脈絡變化結合華人認同變化作為分析 論述,有鑑於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透過描述馬來西亞歷年以來的報紙內容差 異進以詮釋不同世代馬來西亞華人所建構身份認同之差異。

倘若報章媒體是建構了想像的社群,會館團體組織則可能運作與凝聚出實體 的社群意識。會館是許多華人移民國家重要的聯繫組織之一,早在清末時期華人 南移,為了團結同鄉與便利處理同鄉事務,基於地緣性概念團結同一方言之同 鄉,至今逐演變為成華人傳統文化與象徵華人身份的組織。如 Espiritu(1992)

指出,文化認同傳遞並不不僅是由上而下傳遞,更可透過文化組織與族群組織傳 遞與影響,會館即是馬來西亞華裔重要的文化組織。會館內的會員基於共同文化 社群與生活習性相互影響與傳遞,會員之間的意願與思想表達塑造組織的價值,

並進而影響人們認同的轉變。由此可見,會館代表著華人文化社群產製與強化的 重要機制,也是華人社群的文化載體。所謂文化社群團體,猶如會館透過集體的 儀式來強化社群連帶與文化傳承,讓華人社群可接受與吸收,並轉化為在地華人 社群的特定文化認同模式。

然而,攸關會館重要性方面,陳瑞珠(2000)曾在「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 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指出會館的重要性,會館是華人在 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重要的結構性組織,從移民時期促進同鄉團結為目標的 產物逐漸發展成為華人文化代表象徵性的民間組織。此外,蕭新煌、張維安、範 振乾等學者(2005)以馬來西亞客家會館為例說明會館的 7 大功能,分別是: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團結互助、共謀福利,2.聯誼相親,3.獎勵教育,4.相互合作、促進工商,5.排解 糾紛,6.發揚華人的文化與族群意識,7.展現客家族群意識。首先團結互助是指 團結同鄉之功能,聯誼相親則是指維繫同鄉之間情感,獎勵教育則是指設立獎學 金供同鄉子女申請,促進工商則是指發展工商事業,排解糾紛是指排解不同族群 間的糾紛,發揚華人文化與族群意識是指宣揚華人一切事務,最後則是宣揚客家 人的一切事務。白葉(2006)亦針對新加坡福建會館詮釋會館與認同之關係,白 葉提到會館建構新加坡福建人的多重性認同,其中包含傳統祖籍性的認同,如福 建人的認同,且透過聯繫世界各地的福建人進而強化同宗概念。其次是在地國認 同,亦是指新加坡人認同,如積極投入與支持政府各項建設與政策,並強化新加 坡人概念。最後則是華人認同,如宣揚華人文化與舉辦華人活動等。根據以往學 者研究結果顯示,早期中國人南移,鑑於同鄉地緣性概念,組織會館以維護同鄉 之間利益。當二次大戰日本攻打中國與馬來亞,華人被團結起來抗日,藉由會館 形成海外華人與中國原鄉之間的橋樑,甚至以會館為基地捐贈抗日款項於中國,

團結互助、共謀福利,2.聯誼相親,3.獎勵教育,4.相互合作、促進工商,5.排解 糾紛,6.發揚華人的文化與族群意識,7.展現客家族群意識。首先團結互助是指 團結同鄉之功能,聯誼相親則是指維繫同鄉之間情感,獎勵教育則是指設立獎學 金供同鄉子女申請,促進工商則是指發展工商事業,排解糾紛是指排解不同族群 間的糾紛,發揚華人文化與族群意識是指宣揚華人一切事務,最後則是宣揚客家 人的一切事務。白葉(2006)亦針對新加坡福建會館詮釋會館與認同之關係,白 葉提到會館建構新加坡福建人的多重性認同,其中包含傳統祖籍性的認同,如福 建人的認同,且透過聯繫世界各地的福建人進而強化同宗概念。其次是在地國認 同,亦是指新加坡人認同,如積極投入與支持政府各項建設與政策,並強化新加 坡人概念。最後則是華人認同,如宣揚華人文化與舉辦華人活動等。根據以往學 者研究結果顯示,早期中國人南移,鑑於同鄉地緣性概念,組織會館以維護同鄉 之間利益。當二次大戰日本攻打中國與馬來亞,華人被團結起來抗日,藉由會館 形成海外華人與中國原鄉之間的橋樑,甚至以會館為基地捐贈抗日款項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