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第七章 結論

前述幾章主要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架構、以往研究成果、深度訪談 內容成果、報章內容分析法成果以及田野調查訪問會館成果。因此,本章將針對 全文進行統整與簡約論述,同時論述本研究的一些限制與未來可以繼續進行研究 方面。有鑑於此,此章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研究發現、研究限制與未來 發展。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研究主要探究兩個問題,不同世代華裔究竟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有何 差別?以及什麽原因影響不同世代華裔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的差別?協商 式認同是一種建構式認同,主要強調國家主導與社會環境影響民眾的認同。回顧 以往針對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研究成果,首先在國家認同上毋庸置疑是馬來西亞認 同,但在族群認同上卻強調華人認同。另一方面,綜合一些歐美國家華裔認同相 關研究結果顯示,愈年輕世代的華裔在身份認同上愈強化國族認同,反之弱化華 裔族群認同。塑造國族認同的原因包含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與世代差異。而塑造 族群認同的因素則包含家庭的因素、常使用語言、華人文化認同與同儕皆是華人 等。有鑑於此,伴隨著馬來西亞獨立 58 年以來,不同世代的交替以及社會的變 遷,加上歷年政府國內政策以及國際政治環境變遷影響下,當今馬來西亞華裔於 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理應有所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經由吾人拜訪馬六甲州各會館、分析馬來西亞報章內容以及深度訪談各世代 華人後發現,各世代華裔在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概念上與歐美國家華裔相似。

倘若將馬來西亞華裔分類成第一、二、三世代,各世代華裔在身份認同上屬雙重 認同,即分別具備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但從細節來看,第一世代華裔乃屬於延 續性認同,第二世代華裔屬轉折性認同,第三世代華裔乃新型性認同。所謂延續 性認同是指延續著華人身份認同,如第一世代華裔較強調華人身份。而轉折性認 同則是指華人身份認同開始轉變,如第二世代華裔群體中,年長世代較強調華人 身份,年輕世代則不強調華人身份。至於新型性認同則是新的認同產生,如第三 世代華裔並不強調華人身份,反之強調馬來西亞人身份。此外,年長世代較強調 華人認同的原因主要是原籍性與傳統文化的認同、華人於全世界的重要性、於居 住地謀求生活福利以及無法選擇居住地進而選擇身份的認同。反觀年輕世代較不 強調華人認同乃基於生長於馬來西亞並且不願意當中國人、維護國內種族和諧思 維以及國際身份屬馬來西亞人。

另一方面,從文化角度來看亦是如此。第一世代華裔延續著華人或中華文化 認同,並認為華人文化等同於中華文化。由於他們生長於中國,因此自然認為華 人文化等同於中華文化。反觀第二世代華裔開始出現轉折性趨勢,他們認為華人 文化不等於中華文化,並屬馬來西亞文化一部分。同時,年長一輩的華裔較積極 參與華人社團組織,而年輕一輩的華裔則不積極參與華人社團組織,由此顯現出 第二世代華裔對於華人文化認同上的轉變。至於第三世代華裔,他們除了認為華 人文化屬於馬來西亞文化一部分之外,同時他們基於華人社團組織無法提供實質 福利與自身利益以提高社經地位,因而對於華人社團組織不感興趣,由此顯示出 他們對於華人文化認同程度極為薄弱,進而形成一種新型文化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然而,在建構不同世代華裔認同的過程與因素方面,由於第一世代華裔所接 受的教育類型偏中國教育模式,促使他們不會國語,只曉得華語與方言,促使他 們接觸非華裔的機率也少。雖然,政府在房屋政策使各地區皆有不同族群,但礙 於他們不諳國語,使他們生活圈子主要以華裔為主。同時,在接觸報章媒體上,

他們只接觸華文報章媒體,並且曾接觸戰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偏中國模式的報章媒 體,延續著對中國情感記憶。這一切因素促使他們持續強化華人身份與文化認 同,形成延續性認同。至於第二世代華裔,基於政府教育政策規劃下,促使他們 接受偏馬來西亞教育模式,使他們熟悉的語言不再是單一華語,而是多種語言,

因此接觸非華裔族群的頻率也逐漸提升。同時,伴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他們職 業領域上接觸非華裔族群的機率也隨之提升,這亦使他們生活圈子不再局限於華 人社群。無奈第二世代華裔教育程度比第三世代華裔低,因此接觸非華裔族群機 率有限。然而,在缺乏家庭對於華人文化與身份教育情況下,使年輕一輩的第二 世代華裔不太積極參與華人社團組織以及方言流利程度逐漸下滑。反觀年長一輩 的第二世代華裔則仍然持續著參與華人社團組織且有時使用方言溝通。此外,接 觸媒體報章方面,由於第二世代華裔出生於馬來西亞獨立時期,因此一直生活在 偏馬來西亞模式報章環境中,塑造國族意識。這一切因素造就第二世代華裔無論 是在身份認同或文化認同上屬於轉折性的社群,年長一輩較重視華人身份與文 化,年輕一輩則不太重視華人身份與文化。最後,第三世代華裔,由於從小生活 在馬來西亞環境之中,加上缺乏父母對於華人文化的教育,以及政府持續對於華 文教育的限制,促使他們諸如年輕一輩的第二世代華裔般,缺乏一切有關華人知 識。同時,第三世代華裔屬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因此他們接觸非華裔族群與擁 有非華裔族群的朋友亦屬最多的群體。此外,他們熟悉的語言已不再是方言與華 語,反之被英語、國語、華語取代。基於這種缺乏華人教育與著重馬來西亞教育 情況下,使他們並無興趣參與華人社團組織與缺乏華人認同,反之被馬來西亞人 認同取代,進而形成新型性認同的社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另一方面,若從報章脈絡變化與華人身份認同關係來看,可說是從中國模式 轉換為馬來西亞模式。政府以法令收購報章與限定促成族群意識新聞發布,使馬 來西亞華文報章自馬來西亞獨立後偏重馬來西亞新聞以及無法報導種族敏感新 聞。此外,總編輯背景方面,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前的中國總編輯,到馬來西亞獨 立後的馬來西亞人總編輯,因而建構出不同世代編寫格式、內容版面編排、新聞 性質等差異。馬來西亞獨立之前,華文報章等同於中國報章,無論是日期運用或 新聞著重皆以中國為主,祖國即是中國,因而塑造當代華人中國人認同。直到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新馬獨立時期,華文報章逐漸轉型為馬來西亞報章,新聞開 始著重報導新馬一帶新聞,祖國已轉換為本邦(即馬來亞),中國新聞已淪為國 際新聞,年份亦不再使用民國年份,因而開始建構當代華人馬來西亞認同。新馬 獨立之後,除了新加坡淪為國際新聞之外,其餘細節持續著重在馬來西亞模式 中,雖然有時報導一些種族敏感新聞,但隨著時間而淡去。因此,現代華文報章 仍持續強化現代華人馬來西亞認同。

至於會館發展與華人認同關係方面,早期華人基於團結同鄉與維護同鄉的權 益,因而紛紛加入會館。隨著時代改變,當今華裔愈來愈不太積極參與會館,促 使會館淪為老人運作與維繫。同時,由於會館屬老人運作,在舉辦活動上造成參 與者與主辦者資訊不對稱的現象產生,主辦者希望藉娛樂性質活動增強華人文化 認同,但參與者只在乎參與活動所得到的福利。此外,較小會館基於會員有限,

較易動員會員,促使較小的會館比較大的會館運作體系更為完善。最後,由於會 館長期缺乏工作人員,因而造成當今會館淪為旅遊觀光建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這一切現象顯示出不同世代華裔情感記憶的產物,年長世代攜帶傳統中國情 感記憶移民至馬來西亞,無論在移民地經歷數十年,對於中國傳統情感記憶仍持 續保留著,進而產生華人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的產物。如:年長世代華裔較重視 華人身份與注重中華文化的態度。反觀,年輕世代生長於馬來西亞,所擁有的乃 本土情感記憶,對於中國傳統情感記憶亦只是上一代傳承的虛構記憶。基於長期 吸納本土情感記憶,進而產生馬來西亞人認同與華人文化屬於馬來西亞文化的產 物。如:年輕世代華裔並不重視華人身份與重視華人文化態度。倘若認同乃情感 記憶的產物,那麼影響認同的過程則是記憶堆疊的過程。如 Anderson(1991)

說明,自身特質的內部意識變化帶來健忘。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促使遺忘的誕 生。如:不再記得童年意識!對於馬來西亞華裔而言,馬來西亞人之情感記憶乃 透過國家政策主導與友族同儕壓力所堆疊出來的成果,使各世代華裔長時間吸收 並轉化為新型情感記憶。猶如年長世代華裔雖然重視華人身份,但也認同馬來西 亞人身份。而年輕世代認同華人身份,但更重視馬來西亞人認同。此外,如王賡 武(2002)指出基於現代性的社會變革壓力,促使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化與國家化,

說明,自身特質的內部意識變化帶來健忘。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促使遺忘的誕 生。如:不再記得童年意識!對於馬來西亞華裔而言,馬來西亞人之情感記憶乃 透過國家政策主導與友族同儕壓力所堆疊出來的成果,使各世代華裔長時間吸收 並轉化為新型情感記憶。猶如年長世代華裔雖然重視華人身份,但也認同馬來西 亞人身份。而年輕世代認同華人身份,但更重視馬來西亞人認同。此外,如王賡 武(2002)指出基於現代性的社會變革壓力,促使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化與國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