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Copied!
1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 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期末報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行 研 究 報告 中華民國 98 年 12 月.

(2) PG9803-0233 098301070000G2013.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 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期末報告). 研. 究. 人 員:陳伯勳.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行 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8 年 12 月.

(3) ARCHITECTURE &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A Study on Green Building’s evaluation items for Underground Building–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of park in Taipei city as examples. BY Chen, Bor-Shyun. December , 2009.

(4) 目次. 目次 表次 .................................................Ⅲ 圖次 .................................................3 摘要 .................................................Ⅶ ABSTRACT ............................................. X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0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05 第一節 都市公園及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相關文獻 ..............06 第二節 地下建築物案例與優缺點比較探討....................16 第三節 小結 .............................................26. 第三章 公園地下建築物法令及綠建築規定與國外案例 ...... 27 第一節 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相關法令探討 ..................27 第二節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國外案例 ..................49 第三節 小結..............................................57. 第四章 公園地下停車場個案調查分析與綠建築規定 ........ 59 第一節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綠建築統計 ................59 第二節 國內個案調查分析..................................60 第三節 綠建築指標之生態綠化相關內容探討 ..................75 第四節 小結..............................................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附錄一. 自辦研究案期中諮詢會議紀錄及辦理情形 ......... 88.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 參考書目 ............................................. 92 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Ⅰ.

(5) 表次 Ⅱ.

(6) 表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 臺北市推動民間參與停車場建設情形‧‧‧‧‧‧‧‧‧‧‧11 2.2 都市公園層級及服務水準表‧‧‧‧‧‧‧‧‧‧‧‧‧‧‧ 12 2.3 日本都市公園種類‧‧‧‧‧‧‧‧‧‧‧‧‧‧‧‧‧‧‧13 2.4 都市社區公園生態環境相關功能項目內容表‧‧‧‧‧‧‧‧‧15 2.5 使用地下建築物優缺點比較表‧‧‧‧‧‧‧‧‧‧‧‧‧‧ 21 2.6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1‧‧‧‧‧‧‧‧‧‧‧23 2.7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2‧‧‧‧‧‧‧‧‧‧‧23 2.8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3‧‧‧‧‧‧‧‧‧‧‧23 2.9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環境影響‧‧‧‧‧‧‧‧‧‧‧24 2.10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影響與生態環境功能對照表‧‧‧25 3.1 公園立體多目標使用項目環境規定項目表‧‧‧‧‧‧‧‧29 3.2 台灣省與台北市公園容積率與建蔽率比較表‧‧‧‧‧‧‧‧29 3.3. 綠建築評估指標與地球環境關係‧‧‧‧‧‧‧‧‧‧‧‧‧34 2 3.4 台灣各種植栽單位面積CO 2 固定量Gi( kg/m ) ‧‧‧‧‧‧‧‧36 3.5 公園地下停車場取得綠建築證書及標章案件統計‧‧‧‧‧‧‧46 3.6 綠建築評估工具與評估對象表‧‧‧‧‧‧‧‧‧‧‧‧‧‧47 4.1 公園地下停車場綠建築指標通過數量統計表‧‧‧‧‧‧‧‧‧60 4.2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及公園其他地區喬木現況比較表‧‧‧62 4.3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喬木現況調查表‧‧‧‧‧‧‧‧‧‧66 4.4 榮星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及公園其他地區喬木現況比較表‧‧‧69 4.5 南港 P1 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喬木預計植栽統計表‧‧‧‧‧‧74 4.6 綠化量評估指標覆土深度規定表‧‧‧‧‧‧‧‧‧‧‧‧‧‧79 4.7 相關單位覆土深度規定表‧‧‧‧‧‧‧‧‧‧‧‧‧‧‧‧‧80 4.8 綠化量評估指標覆土深度規定表‧‧‧‧‧‧‧‧‧‧‧‧‧‧81. Ⅲ.

(7)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 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Ⅳ.

(8) 圖次. 圖次 圖 2.1 台北市富民生態公園‧‧‧‧‧‧‧‧‧‧‧‧‧‧‧‧‧7 圖 2.2 嘉義市綜合發展計畫公園綠地系統強化的反思‧‧‧‧‧‧‧‧7 圖 2.3 各縣市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體育場所廣場占計畫面積百分比 ‧8 圖 2.4 生態城市與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設計要項關係圖‧‧‧‧‧9 圖 2.5 日本都市公園的配置基準‧‧‧‧‧‧‧‧‧‧‧‧‧‧‧‧‧14 圖 2.6 美國俄亥俄州覆土建築‧‧‧‧‧‧‧‧‧‧‧‧‧‧‧‧‧‧16 圖 2.7 美國加州州覆土建築空照‧‧‧‧‧‧‧‧‧‧‧‧‧‧‧‧ 17 圖 2.8 半地下住居‧‧‧‧‧‧‧‧‧‧‧‧‧‧‧‧‧‧‧‧‧‧‧ 17 圖 2.9 Bulla Regia 地表下住房‧‧‧‧‧‧‧‧‧‧‧‧‧‧‧‧‧17 圖 2.10 Bulla Regia 地表下住房列柱‧‧‧‧‧‧‧‧‧‧‧‧‧‧‧ 18 圖 2.11 中國華北窑洞 1‧‧‧‧‧‧‧‧‧‧‧‧‧‧‧‧‧‧‧‧‧18 圖 2.12 中國華北窑洞 2‧‧‧‧‧‧‧‧‧‧‧‧‧‧‧‧‧‧‧‧18 圖 2.13 台北捷運地下街 1‧‧‧‧‧‧‧‧‧‧‧‧‧‧‧‧‧‧‧ 19 圖 2.14 台北捷運地下街 2‧‧‧‧‧‧‧‧‧‧‧‧‧‧‧‧ 19 圖 2.15 英國 Hockerton 生態覆土住宅‧‧‧‧‧‧‧‧‧‧‧‧‧ 20 圖 3.1 成功大學人工濕地具生物多樣性與水資源再利用示範效果‧‧‧34 圖 3.2 台北市福安紀念館立體化植栽屋頂綠廊延續都市綠色開放空間 36 圖 3.3 基地保水技術八大手法‧‧‧‧‧‧‧‧‧‧‧‧‧‧‧‧‧‧37 圖 3.4 台南市億載國小步道使用再生建材透水鋪面‧‧‧‧‧‧‧‧‧37 圖 3.5 日常節能以建築外殼 Envload、空調系統 HDC 評估法‧‧‧‧‧38 圖 3.6 鋼構及輕量化計畫是有效的 CO2 減量對策‧‧‧‧‧‧‧‧‧‧39 圖 3.7 廢棄物減量減少土方鼓勵土方平衡‧‧‧‧‧‧‧‧‧‧‧‧‧40 圖 3.8 室內環境指標評估項目及加權所佔比重‧‧‧‧‧‧‧‧‧‧‧41 圖 3.9 雨水眝留供水系統設置示意圖‧‧‧‧‧‧‧‧‧‧‧‧‧‧‧43 圖 3.10 污水及垃圾改善指標示意‧‧‧‧‧‧‧‧‧‧‧‧‧‧‧‧44 圖 3.11 美國波士頓郵局廣場地下停車場位置圖及入口照片‧‧‧‧‧49 圖 3.12 美國波士頓郵局廣場地下停車場上方公園照片 1‧‧‧‧‧50 圖 3.13 美國波士頓郵局廣場地下停車場上方公園照片 2‧‧‧‧‧51 圖 3.14 美國波士頓郵局廣場地下停車場上方公園照片 3‧‧‧‧‧‧51 圖 3.15 日本立體都市公園示意圖‧‧‧‧‧‧‧‧‧‧‧‧‧53 圖 3.16 日本長居公園示意圖‧‧‧‧‧‧‧‧‧‧‧‧‧‧‧‧53 圖 3.17 日本長居公園‧‧‧‧‧‧‧‧‧‧‧‧‧‧‧‧‧‧‧‧‧54 圖 3.18 日本長居公園照片‧‧‧‧‧‧‧‧‧‧‧‧‧‧‧‧‧‧‧54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 圖 3.19 日本富山市城址公園地下停車場位置圖‧‧‧‧‧‧‧‧‧‧55 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圖 3.20 日本富山市城址公園照片‧‧‧‧‧‧‧‧‧‧‧‧‧‧‧‧55 圖 3.21 日本富山市城址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56 4.

(9)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3.22 日本富山市城址公園‧‧‧‧‧‧‧‧‧‧‧‧‧‧‧‧‧56 3.23 城址公園招致非議之地下停車場通風塔‧‧‧‧‧‧‧‧‧56 4.1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空拍照片‧‧‧‧‧‧‧‧‧‧‧‧‧61 4.2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61 4.3 前港公園地下 2 樓停車場內部停車空位‧‧‧‧‧‧‧‧‧‧61 4.4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之喬木胸高徑較小‧‧‧‧‧‧‧‧‧63 4.5 前港公園榕樹之根系相當發達‧‧‧‧‧‧‧‧‧‧‧‧‧‧‧64 4.6 前港公園喬木根部附近灌木地被成長不良‧‧‧‧‧‧‧‧‧‧64 4.7 地下停車場上方樟樹根系發達恐影響保水成效‧‧‧‧‧‧‧64 4.8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空拍照片‧‧‧‧‧‧‧‧‧‧‧‧65 4.9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65 4.10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天井晝光‧‧‧‧‧‧‧‧‧‧‧‧‧‧67 4.11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天井上方‧‧‧‧‧‧‧‧‧‧‧‧‧‧67 4.12 榮星公園地下停車場空拍照片‧‧‧‧‧‧‧‧‧‧‧‧‧‧68 4.13 榮星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68 4.14 榮星公園地下停車場內部‧‧‧‧‧‧‧‧‧‧‧‧‧‧‧‧68 4.15 原植生之印度橡膠樹生長良好‧‧‧‧‧‧‧‧‧‧‧‧‧‧70 4.16 榮星公園生態池生機盎然‧‧‧‧‧‧‧‧‧‧‧‧‧‧‧70 4.17 榮星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複層植栽‧‧‧‧‧‧‧‧‧‧‧‧71 4.18 南港 P1 公園空拍照片‧‧‧‧‧‧‧‧‧‧‧‧‧‧‧‧‧‧72 4.19 南港 P1 公園施工現況 1‧‧‧‧‧‧‧‧‧‧‧‧‧‧‧‧‧73 4.20 南港 P1 公園施工現況 2‧‧‧‧‧‧‧‧‧‧‧‧‧‧‧‧73 4.21 南港 P1 公園施工現況 3‧‧‧‧‧‧‧‧‧‧‧‧‧‧‧‧‧73 4.22 南港 P1 公園施工準備區之大量水泥鋪面‧‧‧‧‧‧‧‧‧75 4.23 樹根分佈圖‧‧‧‧‧‧‧‧‧‧‧‧‧‧‧‧‧‧‧‧‧‧78 4.24 植栽必要之土壤厚度‧‧‧‧‧‧‧‧‧‧‧‧‧‧‧‧‧‧80. 摘要. Ⅵ.

(10) 摘. 要. 關鍵詞:地下建築物、綠建築、都市公園、地下停車場 一、研究緣起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國際綠建築發展趨勢,我國近年積極推展之綠建 築政策已擴大並朝生態城市目標推動,第二階段「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 案」業於 97 年實施。日本學者認為綠地占都市面積 20%以上較符合人類 對綠化的生理需求,而至 2006 年底我國公園綠地僅佔都市計畫面積 3.3 %,而台灣都市在空間有限情況下,公園又面臨立體多目標使用興建地下 建築物之壓力。此外,雖然「建築技術規則」已於 93 年起逐步實施綠建 築專章各項規定,惟依據建築設計施工篇第 298 條規定檢討,地下建築物 除綠建材規定外,顯不受綠建築專章其它部分管制,故有其探討必要。 都市地區地下建築物之擴展,係因政府財政困難,都市內公共設施 用地取得不易,「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將原都市計 畫指定之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戲場、體育館等用地,開放提供興建 立體多目標使用之建築物(如公園可興建停車場、休閒運動設施、天然氣 整壓設施機房、商場等);其採高密度的複雜集約利用,經提高原土地使 用強度及不同類型使用後,顯已與原公共設施之使用目的有所差異,尤以 公園綠地的多目標使用,更常引起爭論,例如因地下建築物之興建,降低 公園之生態功能,不利其調節改善都市微氣候,也不利其成為友善的生物 棲地,與公園原使用功能發生衝突,且立體多目標使用提高原土地使用強 度後,將因提高使用密集度而對都市交通有所衝擊,故對於公共設施多目 標使用設置地下建築物宜有更嚴謹要求之綠建築設計項目,以降低公共設 施集約使用造成之影響。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計畫之具體目的,係對於已設置地下停車場之都市公園,其使用後 之室內外空間環境品質、生態及綠化質量相關課題,及目前申請興建之公 園設置地下停車場案件,有哪些綠設計項目與都市生態環境之間具較密切 關連性者,皆為本計畫探討項目,本計畫除蒐集國內外地下建築物與綠建 Ⅶ.

(11) 築相關文獻,並由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的生態環境影響層面,來釐清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劃設計項目外,並由檢討「都市計畫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中所規範之立體多目標使用項目,依原都 市計畫用途,探討公園綠地設置地下建築物採行綠建築規劃設計相關規 定。其中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1. 文獻回顧法。2. 個案調 查分析法。3. 專家座談及諮詢會議。4. 歸納法。 三、重要發現 經過比對分析探討之後,本研究有以下幾點重要發現: (一) 台灣因都市密集經濟發展繁榮,私人車輛運具普及,產生大量停車 之公共設施需求,在政府財政困難下,無法劃設徵購更多公共設施 用地,故未來仍無法避免進行公共設施用地之立體多目標使用,惟 對於鄰近住宅社區且面積小於 1 公頃之小型社區公園,如進行立體. 摘要. 多目標使用,恐對於公園之原設計機能造成較大影響,地方政府宜 多舉行公聽會後再做決定,執行工程時亦需將鄰近社區環境與生態 之環境影響評估納入設計考量。 (二) 從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覆土區相同種類喬木之 米高徑及樹冠直徑,有小於公園其他地區相同種類之喬木,生長發 育狀況亦較差之趨勢,顯示覆土區之土壤深度及其他狀況,影響喬 木成長發育較非覆土區嚴重。 (三) 基地保水指標檢討部分,可從相關案例計算中,發現地下停車場上 方覆土區使用之參數,因並未計入時間因素,故覆土區之保水量計 算結果即足以通過保水指標要求,而無須進行其他保水設計,另基 地保水量並不等同於水循環,就現況而言,地下建築物即阻隔該地 區之地下水循環,恐將對地下生物之生態造成影響。 (四) 不同公園植栽相同喬木之重復性高,如樟樹和楓香四案例均有種 植,而小葉欖仁、鳳凰木、台灣欒樹、榕樹等,各有三案種植,某 些公園種植喬木種類已經很少,又重覆於同一都市各公園中種植, 恐將不利於都市之生態穩定。. Ⅷ.

(12) (五) 目前各種綠建築評估工具均可以評量地下建築物,然從都市生態及 社區即使用環境的觀點來看,對於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綠建 築設計必要指標,因有覆土容積,故其保水指標容易通過,而生物 多樣性指標、營建廢棄物減量指標均無案例選用,生物多樣性之營 造與營建廢棄物減量之表土挖除及填土,對於公園生態環境均具長 遠之影響,此兩項指標或可為未來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評估,納入必 要指標項目之修正方向。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本研究最後建議有四項,可供本所未來推動生態社區及生態城市 之參考,包括: 建議一 建議辦理適用於台灣都市環境及綠建築之原生植物圖鑑手冊:立即 可行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 台灣之都市公園種栽相同喬木之重復性頗高,甚至中小學校園、都 市之行道樹、均採類似樹種,為提高各都市之生態穩定性,提供相關工 程設計施工人員較多選擇,宜進行適合於台灣都市環境及綠建築之原生 植物圖鑑手冊,並於完成後加以宣導推廣,以期擴大都市環境未來之植 物多樣性。 建議二 建議進行綠建築標章綠化量指標各種植栽覆土深度之規定檢討調 整:中長程建議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 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 為令人工地盤上方種植之喬木有較佳之生長發育環境,暨考量建築 Ⅸ. 載重之各種狀況,建議建築標章綠化量指標之各種植栽,先行檢討調整.

(13) 喬木及生態複層之覆土厚度,由現行 1 公尺提高為 1.5 公尺,至部分, 亦建議一併調整;另灌木之覆土厚度,則建議由現行 0.5 公尺提高為 0.6 公尺,以提升較佳之植物根系成長環境,而草花部分則建議無需調 整。 建議三 建築技術規則建 築 基 地 綠 化 設 計 技 術 規 範 有 關 各種植栽之覆土 深度規定檢討調整:中長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協辦機關: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建築技術規則建 築 基 地 綠 化 設 計 技 術 規 範 有 關 各種植栽之覆土 深度規定,於綠建築標章綠化量指標各種植栽覆土深度之規定檢討調整 後,予以檢討修訂。 建議四 建議公園闢設地下建築物增加綠建築法令管制規定:中長程建議 主辦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 協辦機關: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目前營建法令尚未規定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需進行綠建築設 計,僅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有開挖面積及覆土深度之項目,因公 園綠地為建構都市生態綠網之基礎,從落實生態城市政策思考,中長 期需考量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增加採行綠建築設計之法令管制規定。. ABSTRACT. ABSTRACT Keywords: Underground buildings, green building , city park , underground parkingⅩ.

(14) In the end of 2006, only 3.3%areas of Taiwan cities’ land was used to be green land or parks. As to cities in Taiwan have limited land for developing, city parks face pressure for multi-use, especially for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building codes of Taiwan have already ruled the green building items since 1993, the underground building in parks are not include of the green building items besides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impact from underground building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review the green building regulation items and to improve the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Several important findings obtained in the research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Latest decades, Taiwan private cars are raised rapidly that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facilities demands for parking lots. Under the government finance difficulty, it is hard to buy more land for the facilities demands, so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will not avoid in future. The small park that smaller than 1 hectare and beside community will cause greater influence for original design function of the park when developing underground buil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hold public hearing before the final decision. (2) For recent census data, the tre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the diameter of tree crown above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in the parks are smaller than the same kind of trees on other areas. The trend seems that those trees above the underground building are growing slower than other trees of the park. (3) There are high repetitiveness tree kinds in Taiwan city parks. It might damage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of the city in future.. XI. XII.

(15) 第一章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目的 一、研究源起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國際綠建築發展趨勢,我國近年積極推展 之綠建築政策已擴大並朝生態城市目標推動,隨著我國綠建築政策 逐步推展,第二階段「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業已於 97 年實施, 對於生態都市的建立,日本的學者專家認為綠地占都市面積以 20% 以上較符合人類對綠化的生理需求量,目前我國都市計畫法規定公 園綠地廣場等公共設施用地面積不得少於計畫面積 10%,而至 2006 年底我國公園綠地僅佔都市計畫面積 3.3%,而公園又面臨立體多目 標使用興建地下建築物之需求壓力。雖然「建築技術規則」已經於 93 年正式逐步實施綠建築專章各項規定,惟依據建築設計施工篇第 298 條規定,建築基地綠化、建築基地保水之適用範圍,僅限於學 校、高層建築物、山坡地建築、實施都市計畫地區建築基地綜合設 計之新建建築物、而建築物節約能源其適用範圍較廣,建築物超過 1000 平方公尺者皆適用,而地下建築物除節能及綠建材規定外,顯 不受綠建築專章其它部分規範。 國內地下建築物之應用出現,係由於台灣經濟發展之後,都 市計畫地區地價飆漲,公共設施用地昂貴,政府財力原已不足,且由 於政府用於社福費用逐漸上升,致政府財政能力更行惡化,但又必須 滿足都市發展後,居民對於公共設施之提升需求,遂於 67 年先訂頒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期加速公共設施開闢, 後於 92 年再修訂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 ,訂定 原都市計畫指定之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戲場、體育館等可於地 下興建多目標使用之建築物(如公園可興建停車場、休閒運動設施、 天然氣整壓設施機房、商場等)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已與都市 用地之原規劃功能有所背離,因其採高密度的複雜集約利用,經提高 原土地使用強度及不同類型使用後,顯與原公共設施之使用目的有所 差異,尤其公園綠地的立體多目標使用,更常引起各界爭議,公園原 1.

(16)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包含極重要之改善都市生態功能,如都市微氣候及熱島效應之調節改 善與提供都市生態系統之動植物棲地等項目,而公園提供多目標使用 後,容易因混合使用及規劃不當問題產生衝突,而立體多目標使用, 更增加原土地之使用強度與密度,並因增加都市密集度而對都市交通 與鄰近生活有所衝擊,因此對於都市公共設施用地設置之地下建築 物,應有更嚴謹之綠建築規劃設計要求辦理項目,以期降低公共設施 集約使用造成之都市生態不利影響。 二、研究目的 因都市密集化發展結果,造成都市中人與自然疏離,為改善此種 問題並滿足市民活動休憩及親近自然需求,透過都市規劃及土地分區 方法,在都市中保留空地,建立都市公園,設置某種自然空間環境, 以供民眾使用,促進大眾身心健康。現代都市公園的功能,除休閒遊 憩外,更應具備生態保育及調節都市夏季炎熱環境之機能,雖已有許 多學者專家及民眾曾對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提出質疑,但在地下建築 物綠建築相關課題,尚未見深入研究者,因此,對於已設置地下停車 場之都市公園,其使用後之室內外空間環境品質、生態及綠化質量相 關課題,及目前申請興建之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案件,有哪些綠設計 項目與都市生態環境之間具較密切關連性者,皆為本計畫預期探討之 項目,本計畫除蒐集國內外地下建築物與綠建築相關文獻,並由都市 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的生態環境影響層面,來釐清都市公園設置地下 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劃設計項目外,並將由檢討「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 地多目標使用辦法」中所規範之立體多目標使用項目,依原都市計畫 用途,探討公園綠地設置地下建築物採行綠建築規劃設計相關規定。. 第二節 研究範圍 限於時間與人力,本研究雖係針對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 項部分進行研究,惟地下建築物種類眾多範圍太大,使用目的類別差. 2.

(17) 第一章緒論. 異性亦大,實非本計畫研究能量所能負擔,經考量以都市生態環境密 切相關之公園地下建築物為探討重點,並以台北市之公園設置地下停 車場做為地下建築物之個案案例抽樣探討對象,後續並進行實地調查 檢討分析,以研提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做 為公部門執行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劃設計管理參考,至於 其他公共設施使用類別之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項目,非屬本計 畫本次研究探討範圍。 本研究之內容包括下列項目 一、蒐集過去國內外地下建築物與綠建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分 析,並由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的生態及環境影響層面,來 釐清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範圍。 二、以「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規範之使用項目 為基礎,依據原都市計畫用地使用用途,探討可供採行的公園 綠地設置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規定。 三、依上述研究成果,依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部分,分項研提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檢討要項,供相關審議規範修訂之 參考。.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計畫之具體目的,係以都市公園設置之地下停車場為 例,研提地下建築物之綠建築規劃設計檢討要項,以促進都市生 態環境之功能與發展,而因目前相關都市地區地下建築物基礎資 料尚待建立,故本計畫不著重在建立完整的台灣都市地下建築物 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而在針對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檢討 相關案例所缺乏之生態概念及綠建築弱點,以都市生態環境角 度,研提政府部門未來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相關法令研修. 3.

(18)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建議,並與永續城市的發展向度相結合,尋找出能夠推廣應用的 本土性內容,其中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項目 1. 文獻回顧法:收集過去國內外地下建築物與綠建築規劃 設計評估之相關法令規定與文獻理論,進行檢討分析。 2. 個案調查分析法:以不同年度台北市完成綠建築審議之 都市公園地下停車場,進行實例抽樣現況調查。 3. 專家座談及諮詢會議:邀請相關學者專家進行意見諮詢。 4. 歸納法:將上述相關資料進行比對檢討分析後,研提地下建 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 本研究進行步驟流程如下: 動機與目的. 確立研究標的與範圍. 文獻調查. 專家諮詢. 法令整理. 個案調查分析. 整體項目與方向研擬. 綜合檢討及研提相關建議草案. 結論與建議. 期末報告. 4. 座 談. 會.

(19)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易經。繫辭>中有言,「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 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此段文字,可視為中國建 築的演變概念;中國歷史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逐漸發展農業,形成以 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產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點,都是成群房屋 及穴居的組合,西安半坡村遺址,發現各種形式窖穴,是氏族的公 共倉庫區,此外,鄭州附近的商代遺址發現之貴族住宅,附近的窖 穴,為儲藏糧食及財富之用,另外還發現一些半地下的房子,可能 是一般的平民住宅(董鑒泓,1988) 。 直到 21 世紀的今日,中國仍有窯洞形式的地下建築物供人居 住生活,而西方先進國家現代建築,更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地下建築 物,供人類不同的日常活動使用,其建築類型,包括民間的覆土住 宅、公共地下建築物(如辦公室、圖書館、體育館、地下商場、展 示館等) 、地下交通類建築物(如捷運車站、地下停車場等) 、地下 綜合建築群(如地下街等)、其他類地下建築(如地下倉庫、地下 掩體建築等),近代各國地下建築的發展應用,早已獨樹一格,在 先進國家各大都市中,更朝多元發展使用。 台灣早期歷史中,除以蘭嶼達悟族的半穴居地下建築為日常生 活使用外,文獻上並不常提及地下建築之利用形式,而至政府遷台 後積極發展經濟,都市規模急遽擴張,都市土地不敷使用,且為節 省政府財政支出等考量下,提出「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法 案及「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對於公共設施用 地,放寬民間及政府進行立體多目標使用,各類公共設施用地設置 之地下建築物多目標使用,爰此逐漸出現在台灣的都市中,成為各 地都市公共設施之一部份,我國建築技術規則直至民國 78 年才增 訂地下建築物專章,即地下建築物納入我國建築法規體系不過 20 年歷史,地下建築物,也同時見證台灣都市的蓬勃發展,建築技術 規則將地下建築物定義為「主要構造物定著於地面下之建築物,包 括地下使用單元、地下通道、地下通道之直通樓梯、專用直通樓梯、 地下公共設施等,及附設於地面上出入口、通風採光口、機電房等 類似必要之構造物。」,下一節即對於國內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 物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並對國外地下建築物案例進行整理分析。 5.

(20)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第一節. 都市公園及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相關文獻. 「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係我國綠建築政策於第一階段(90 年至 96 年)完成後,經檢討研訂第二階段綠建築應擴大推展至生 態社區或生態城市,生態城市之建置雖有許多挑戰與問題需處理, 惟於建立生態城市的系統概念下,如何完善整合建立都市生態綠 網,係建立生態都市的基礎,林憲德指出「都市綠網系統的品質, 可由(1)提升綠覆率、 (2)保留大綠地、 (3)開闢生態連結走廊、 (4)提升綠地生態品質來改善。」 ,由此觀之,建立都市公園的生 態品質並提升公園綠覆率,正是建置完善都市綠網系統不可或缺的 樞紐。 2.1.1 生態都市與都市公園 都市公園在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中,有如下定義: 「都市公園係指都市化地區制度性保障而留設的公共庭園,一般共 識,就是體認到都市發展和人口密集度日益使城鎮的綠地空間減少 的同時,市政當局必須透過法制來保障與提供公共性的綠地空間, 使能滿足市民休閒生活的需求與改善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品質。」 都市地區因有較多且密集的人口,其土地集約使用,建築物常 比鄰密集,高層建築林立,人為設施領域隨都市發展逐步擴大,和 自然環境漸行漸遠,都市化將負荷集中,故容易產生空氣污染、交 通擁擠、噪音、震動、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光害等各種問題,容 易引發人類對回歸自然的反省,因此我國的都市計畫法明訂,為改 善居民生活環境,並促進市、鎮、鄉街有計畫之均衡發展,對於有 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 設施,做有計畫之發展,並對土地使用做合理之規劃,因此第 45 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戲場,應依計畫 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佔 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 公園做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之目的,更深一層來說,除基本上為增 進都市美化綠化、促進市民健康,提供休憩功能外,並兼顧都市防 災上之避難、防洪保水、隔絕都市火災蔓延等功能目的而設置,近 年來生態都市觀念興起,都市公園對於都市生態綠網系統之建立, 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林憲德指出「都市的公園綠地系統是構成都 6.

(21) 第二章文獻回顧. 市生態的基盤,也是近代都市規劃的重點。」「系統化、串連化的 綠地配置是構成都市生態系統的基礎,這些基礎再加上生態型綠化 的考量,就構成了完整的都市生態綠網系統。」。 此外,「公園綠地的功能,除景觀美化、休閒遊憩外,就台灣 地區而言,未來在 21 世紀更有兩個功能必須加以重視,一是生態 保育,綠地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的生態資源,對維護整個生物圈的 穩定有序,另一則是防災保健,藉由公園綠地系統作為天然災害發 生時的有效緩衝地帶。」(營建署,2002). 圖 2.1 台北市富民生態 公園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在土地使用分區上,公園具備與其他公共設施空間及功能不同 之獨特屬性,對於公共設施用地,都市計畫法第 43 條規定: 「公共 設施用地,應就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等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決 定其項目、位置及面積,以增進市民活動之便利,及確保良好之都 市生活環境」 。. 圖 2.2 嘉義市綜合發展計畫 公園綠地系統強化的反思 (黃廷碩,2009). 都市公園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對於生態城市之建立具如此重要 地位,惟其在台灣都市的公共設施之配置上,所佔面積比率尚未達 都市計畫面積 4%,據 96 年營建統計年報指出「依據都市計畫法第 7.

(22)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45 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除具有 特殊情形外,其占用土地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之 10﹪。上開 計畫用地指標為國家競爭力之一,96 年底全國公園、綠地、廣場、 兒童遊樂場及體育場等面積計 1 萬 5,635 公頃,占公共設施用地總 面積之 17.8%,但僅占都市計畫面積公頃之 3.3%,較 10%規定尚不 足 6.7%,受限地方財政短缺之特殊情形,仍尚待繼續檢討逐年增 加。另就該 5 項公設用地面積占各縣市都市計畫面積之比率觀之, 以高雄市占 8.6%最多,澎湖縣、臺中市各占 7.9%次之,屏東縣、 台南市占 6.4%再次之。」 圖 2.3. 資料來源:營建署(96 年營建統計年報). 從數據上來看,公園綠地在台灣土地的分配比率上已經偏 2. 2. 低,莫斯科的人均綠地面積達 45M 、巴西利亞更有 72M 、芝加哥 2. 2. 2. 23.9M、地價高揚的紐約也有 19.2M、巴黎為 12.2 M(李敏,1999) , 2. 2. 而據林憲德指出倫敦的人均綠地面積有 30.4 M 、華盛頓達 45.7M 、 2. 日本全國平均之人均綠地面積還有 7M ,至於台灣的台北市,至 92 2. 2. 年人均綠地面積才 2.59M 、最高的高雄市才 4.78M 、台北縣才 2. 1.28M ,此種最高達數十倍的差距,顯示台灣都市綠地,早已嚴重 不足,而林憲德指出「從雨水流出率與氣溫調節角度來看,都市應 該保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綠地才行,因此 20%至 30%以上的 綠覆率,似乎也是維持都市生態品質的最基本目標值。」因此,建 8.

(23) 第二章文獻回顧. 立生態城市,需先從建置優良的都市公園及綠地開始。. 生態都市目標. 政府資金不足. 都市計畫區人口擴張公共設施不足. 引進民間投資. 滿足公共設施需求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 多目標使用辦法減少用 地取得費用. 獎勵投資辦理都市計 畫公共設施辦法. 公共設施立體多元利用,使用強度增加---都市密集 度提高. 公園綠地廣場等設置 地下建築物 公園綠地減少地下開 挖率有達100%者. 研訂地下建築物綠建 築設計要項進行管制. 圖 2.4 生態城市與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設計要項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1.2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沿革 從上述 2.1.1 的檢討,不論從公園綠地所佔都市土地面積比 率,或從人均綠地面積來看,公園綠地在台灣的都市,已屬珍稀, 實應好好管理維護,做為建立生態城市之基礎,惟據陳信樟(1987 年)指出「臺灣省各縣市政府財力有限,很難適時配合發展之需要, 而大量投資開闢公共設施。為此,政府相繼頒佈實施了「都市計畫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臺灣省獎勵興辦公共設施辦 法」 、 「獎勵民間投資興建停車場辦法」及相關辦法,以獎勵民間投 資興辦各項公共設施,加速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之開闢,促進都市建 設之發展。」,因政府在財力受限情況下,為加速都市計畫公共設 施保留地的開闢,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共設施,促進公共設施用地 作多目標使用,以發展都市建設,政府於 67 年 8 月 28 日先實施「都 9.

(24)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 、而至 92 年 6 月訂定「都市 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取代原「都市計畫公共設施 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正式將公共設施做多目標使用法制化,並 於第 2 條規定「公共設施用地作多目標使用時,不得影響原規劃設 置公共設施之機能,並注意維護景觀、環境安寧、公共安全、衛生 及交通順暢」,惟其中立體多目標允許公共設施增加地上層及地下 層之集約式利用,成為公園得設置地下層公共設施之法令根本依 據。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第三條附表規定, 公園之地下可作下列使用:1.停車場。2.兒童遊樂設施、休閒運動 設施及其必需之附屬設施。3.天然氣整壓站及遮斷設施、變電所、 電信機房及必要機電設施、資源回收站。4.商場、超級市場。而綠 地之地下可作下列使用:1.停車場。2.資源回收站及必要之設施。 3.變電所及其必要機電設施。4.天然氣整壓站及遮斷設施。5.電信 機房。而公園與綠地興建地下停車場等立體公共設施,目前尚無綠 覆率及二氧化碳固定量基準值之最小規定,如此原法定公園綠地計 畫內,能剩下多少可讓動植物生長繁衍的「綠色棲地」,或者能剩 下多少面積,可具有保水及水循環生態功能,而讓雨水能滲透地下 進行完整水循環者,實令人懷疑。 此外,台灣在經濟發展之後,各種機動車輛數急遽上升,為改 善市區停車問題,台北市「除利用公共設施保留地或都市計畫停車 場用地闢建路外停車場外,並利用市區各公園新設、增建或改建之 學校用地,依公共設施多目標方案興建地下停車場以增加停車位供 給。」(交通部,2007),而陳文富指出「早在 1988 年台北市政府 即開始推行停車場 BOT 之政策,中央相關部門亦積極配合,陸續訂 頒「停車場法」 、 「改善停車問題方案」 、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 例」等相關法案,並多次配合修訂「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 使用方案」 ,以促成「政府帶動為先,民間投資為主」的政策目標, 以減輕政府設置公共設施之財政負擔。雖然有政府大力推動,民間 也踴躍參與,但至 1996 年仍因相關法規未慎密而暫停辦理,期間 內先後有 92 處公告,在相關規範不夠周延的情況下,衍生土地取 得、融資協議、民眾抗爭等問題而陸續停擺,最後實際簽約執行者 僅有 4 件。台北市政府在推展停車場 BOT 政策的成效雖不如預期, 10.

(25) 第二章文獻回顧. 但於 1999 年首座透過 BOT 方式興建的立體停車場順利無償移轉給 市政府,建立了成功的典範,證明了停車場建設採行 BOT 方式的可 行性;而在 2000 年「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簡稱促參法)頒 佈實施後,又陸續頒佈促參法施行細則及其他相關子法,至此停車 場 BOT 之相關法令已較為完備。」 ,經查閱相關資料,自 76 年至 96 年台北市推動民間參與停車場建設案件共計 6 件,有 4 件屬 BOT 案, 2 件 BOO 案,其中並無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案例,較類似者為士林 一號廣場地下停車場。 表 2.1 臺北市推動民間參與停車場建設情形(資料來源:交通部,2007) 辦理 辦理階 案件. 停車場型式. 1.大葉高島屋停車場 RC 匝道自走式(地下 3 211K01. 層、地上 11 層). 2.美至一停車場. 垂直循環式(2 座高塔. 407K02. 28、3 座低塔 12). 3.金山停車場. RC 內電梯升降(地下 3. 1301K01. 層、地上 11 層). 4.北投 112K01 停車 場. 平面停車場. 5.士林一號廣場地下 RC 匝道自走式(地下 4 停車場. 層). 6.大同區 702M01 市 RC 匝道自走式(地下 2 場暨停車場. 層、地上 6 層). 汽車位 機車位 公告日期 核准日期. 方式. 1,847 1,372 自行提出 790531 BOO. 段. 營運 已期滿. 92. 0. 760902. 780729 BOT. 197. 23. 780516. 790530 BOO. 245. 0. 831029. 831210 BOT. 328. 68. 820520. 830924 BOT. 營運. 481. 564. 790810. 930623 BOT. 營運. 移轉 營運 已期滿 移轉. 統計台北市至 98 年 5 月底市有停車位汽車 92,740 格,機車 152,739 格,建築物附設停車位推估數及非建築物附設停車位 457,670 格,合計汽車停車位數 550,410 格(台北市停管處,2009) , 比較台北市同時期機動車輛登記數,汽車 713,479 輛、機車達 1,078,453 輛,從簡單的比較上,可以發現量上的差距;依相關文 獻,公共停車場興建合理供給量,參考先進國家,多為車輛 15%至 20%,如以 15%之汽車登記數推估(黃振聲,2003),台北市公共 停車場興建合理供給量約為 107,022,依本數據對照比較,目前台 北市公有停車場尚未能滿足市民停車需求,不足量約 13.3%,故目 11.

(26)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前台北市仍持續於部分公園用地,採立體多目標使用方式,興建地 下停車場。惟台北市車輛成長已因金融風暴等外在因素逐步趨緩, 汽車數從 95 年至 731,755 輛高峰後,有逐年遞減現象,至 98 年 4 月止,減為 713,358 輛,其中小型自用車為 612,200 輛,98 年 5 月統計數顯示已有止跌現象,小型自用車上升為 612,327 輛,微量 增加 0.02% 2.1.3 公園綠地之分類與功能 一、公園綠地分類與都市公園。 「綠地」係泛指穩定保持著植物生長的土地或水域,其廣義 定義係指可供生態、景觀、防災、遊憩等功能之開放空間。公園 綠地空間體系,考量國內現行各式公園綠地之空間屬系與規模, 將其分為自然綠地、區域綠地及都市綠地三個層級,都市綠地是 指位於都市發展地區內,經都市計畫指定或依建築、道路建設取 得之公園綠地或綠帶,公園依其規模及服務範圍劃分為都會公 園、中心公園與社區公園。特殊綠地則涵蓋範圍較廣,將古蹟、 動物園、植物園、美術館…等因特殊目的開發建設而可取得之綠 地納入(營建署,2002)。 鍾誠惠指出「都市公園系統依其特性及服務半徑可分為兒童 遊戲場、鄰里公園、社區公園、全市性公園,通常利用都市計畫 編定之遊憩設施用地加以開發。」 表2.2 都市公園層級及服務水準表(資料來源:鍾誠惠,2007). 對於都市公園的服務距離及服務水準,許多政府單位或研究 均試圖依特性為不同層級公園訂出服務半徑以檢視公園可及 性。鄰里公園的服務半徑以 400m 至 800m 居多,相當於 5 至 10 分鐘的步行距離;全市性公園的服務半徑則取決於都市規模,一 般設為 1600m 至 3200m。就政府單位而言,服務半徑的大小代表 12.

(27) 第二章文獻回顧. 決策者所欲投入在公園設施的預算,欲達到可及性為 400m 服務 半徑的水準,市政單位勢必投入較多公園建設經費(鍾誠惠, 2007)。日本的都市公園體系,分類比較詳細,經整理稻城市役 所及熊本市、宮崎縣等相關資料,在種類上分為住區基幹公園、 都市基幹公園、特殊公園、大規模公園、國營公園、緩衝綠地、 都市綠地、綠道、廣場公園等 9 種,詳細內容如表 2.3。 表 2.3 日本都市公園種類(資料來源:日本宮崎縣府網頁,經本研究整理) 都市公園的種類 種類. 住區基幹公園. 種別. 内容. 街區公 園. 主要提供街區內居民利用為目的,服務距離半徑 250M 範圍,每個面積配 置標準 0.25 公頃。. 近隣公 園. 主要供近鄰居民利用為目的,服務距離半徑 500M 範圍,每個面積配置標 準 2 公頃。. 地區公 園. 都市基幹公園. 大規模公園. 總合公 園. 提供都市居民全體的休息、観賞、散歩、遊戯、運動等綜合利用為目的 之公園,每個面積配置標準 10-50 公頃。. 運動公 園. 提供都市居民全體的運動使用為目的之公園,每個面積配置標準 15-75 公頃。. 廣域公 園. 提供跨市鎮村廣範區域休憩需要為目標的公園、以地方生活圏等廣域範 圍,每個面積配置標準 50 公頃以上。. 都市休 憩. 大都市區域內以休憩需要目的,具多樣及充足選擇性的廣範區域,並立 基於綜合都市計畫,自然環境良好的地區主體,以大規模公園作為核心, 配置各種休憩設施,為大都市範圍內均容易到達的位置,全體規模以 1000 公頃為標準設置。 國家設置以跨越都府縣區域的廣域利用為目標之大規模公園、每個面積 配置標準 300 公頃以上。以作為國家的紀念事業設置。. 國営公園. 緩衝緑地等. 主要供可徒步到達之居民利用為目的,服務距離半徑 1 公里範圍,每個 面積配置標準 4 公頃。 在都市計畫區域外的鄉鎮農漁村,以生活環境改善為目標的特定地區公 園(鄉村公園),面積 4 公頃以上為設置標準。. 特殊公 園. 風致公園、動植物公園、歴史公園、墓園等特殊公園依其目的設置。. 緩衝緑 地. 對於大気汚染、騒音、振動、悪臭等的公害防止隔 離 遮 斷 、以 緩 和 災 害的防止為目標設置的綠地,. 都市緑 地. 主要係為保全及改善都市的自然環境,並為提升都市景致而設置之綠 地,每個面積配置標準 0.1 公頃以上。. 緑道. 以謀求都市生活的安全性以及舒適性為目標,並確保災害時的避難路, 步道或腳踏車道的綠地設置之植樹帶,以寬度 10-20 公尺為標準,並連結 公園、學校、購物中心、車站廣場等。. 近隣住區:被幹線大街包圍的約 1 平方公里(面積 100 公頃)的居住單位. 13.

(28)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圖 2.5 日本都市公園的配置基準(資料來源:日本宮崎縣,2009). 台北市之都市公園分類,並未如日本之詳細分類,參酌相關 資料,廖育儀提出可分為(1)全市性公園(具綜合性功能提供 全體市民利用面積 5 公頃以上) 、(2)社區性公園(社區公園面 積 2 至 5 公頃服務範圍約 1600 公尺及鄰里公園面積 2 公頃以下 服務服務範圍約 800 公尺) 、 (3)自然公園(通常係為山坡地河 濱濕地自然度較高)、(4)隙地公園(都市計畫畸零地以綠美化 為主)、及(5)特殊公園(主題公園如植物園動物園交通公園) 等五類。 另鍾誠惠提出可依服務水準區分為(1)兒童遊戲場(面積 0.1-0.5 公頃服務半徑 300 公尺) 、 (2)鄰里公園(面積 0.5-2 公頃 服務半徑 400-800 公尺)、 (3)社區公園(面積大於 4 公頃服務 半徑 1600 公尺)(4)全市性公園(綜合公園及自然公園面積 10 公頃以上運動公園面積 10-50 公頃服務半徑 1600-3200 公尺)。 都市公園分類目前在我國尚無明確定義,概略上可依上述方 式區分,惟不論公園類型區分,都市公園仍有其共通性之功能。 二、都市公園功能 都市公園可依其不同特性、面積規模等,做為不同之分類, 惟不同種類之都市公園有其共通性功能,以社區公園為例,其功 能要項包括休閒遊憩、防災避難、環境保護、景觀美質、生態保 育及社會文化等六項功能(廖育儀,2001),而台北市公園開發 14.

(29) 第二章文獻回顧. 都市設計準則,則將公園基本功能區分為生態、遊憩、交誼、健 身、防災、教育與文化等 7 項功能(台北市政府網頁),上述都 市公園功能中除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功能項目,與本研究內容直 接相關,本研究參考將其子項目及實質內容與本研究較相關之子 項次,一併彙整增列如表 2.4 所示,以進行後續之探討。 表 2.4 都市社區公園生態環境相關功能項目內容表 (資料來源:廖育儀,經本研究整理) 功能項目. 子項次. 實質內容. 休閒遊憩 應 具 有 充 滿 綠 意 植栽綠化品質良好 的自然環境 生態保育 水土資源保育 1. 保存基地原有土壤結構以維持土壤中營養物之循環 2. 避免表土裸露 3. 應增加雨水入滲以補充地下水 4. 減少地表逕流輸出 保護生態敏感區 1.利 用 公 園 綠 地 之 劃 設 以 保 存 生 態 敏 感 區 提供生物棲地環 境. 1. 公 園 面 積 應 大 於 1.5公 頃 2. 增 加 公 園 植 層 垂 直 分 佈 之 多 樣 性 3. 公 園 內 盡 量 減 少 水 泥 建 物 及 步 道 密 度 4. 多 種 植 本 地 植 物 5. 增 加 水 域 環 境 6. 增 加 水 域 環 境 避 免 活 動 使 用 空 間 過 於 頻 繁 7. 公 園 地 形 應 有 垂 直 空 間 上 之 差 異 提供生物物種遷 以 景 觀 生 態 為 考 量 , 具 有 通 道 或 屏 障 功 能 之 帶 狀 之廊道 嵌體,並具有聯繫、阻隔及提供棲地之功能。且 廊 道 寬 度 大 於 12公 尺 使 具 生 態 意 義 。 環境保護 淨 化 空 氣 及 降 低 1. 種 植 樹 木 以 利 用 樹 葉 表 面 黏 濁 及 截 留 懸 浮 塵 環境噪音 埃 2. 種 植 樹 木 使 空 氣 中 之 有 害 氣 體 可 以 藉 由 樹 木 之呼吸作用由葉部氣孔吸收囤積葉內,再藉由 落葉回歸土地 3. 可 配 植 高 低 林 帶 以 減 少 道 路 活 環 境 噪 音 量 。 改 善 都 市 之 微 氣 1. 採 用 適 當 之 植 栽 設 計 手 法 以 降 低 地 區 之 風 速 候 2. 利 用 植 栽 夏 天 遮 蔭 、 冬 天 降 低 風 速 3. 種 植 植 栽 , 藉 由 植 栽 的 蒸 發 作 用 消 耗 熱 能 , 並 由植栽吸收二氧化碳來達成減少溫室效應 社會文化 環境教育 1. 保 留 基 地 原 有 小 型 棲 地 2. 以 人 工 方 式 營 在 小 型 棲 地 3. 以 生 態 設 計 手 法 保 留 公 園 內 最 自 然 之 狀 況 以 利自然環境發育 節能減碳 降低碳能源之機動車輛使用,提高使用少碳無碳 工具如公共運輸、自行車、步行之往返意願 其他 安全. 對於使用者或公園昆蟲鳥類動物提供安全活動及 棲息環境. 15.

(30)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第二節. 地下建築物案例與優缺點比較探討. 隨著現代都市擴張發展,地下建築物逐漸在都市中佔有一席之 地,例如地下捷運、鐵路、高速鐵路等交通建築、地下商業建築、地 下商店街、圖書館、展示館、辦公室及住宅等各種類型之使用方式, 而我國都市在密集發展及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狀況下,利用公共設施用 地,設置並使用地下建築物進行多目標使用,也已成為不可避免之趨 勢。人類利用地下空間已有幾千年歷史,早期人類利用地下空間,主 要係出現在農村地區,其目的除節省土地,也有因防衛功能、或為躲 避迫害、或因應氣候環境而產生,以下即針對地下建築物進行各項探 討。 2.2.1 地下建築物分類 地下建築之空間利用,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 Earth Sheltered habitat、Underground Buildings、Caves House、Geo-space usage、Subsurface house、Semi-belowground dwellings 等,在設計概 念上也或有不同,因此 Gideon 將其區分為覆土住居、半地下住居、 地表下住房、地下空間及全地下空間等五大類,以下即參考上述分類 方式,對各類地下建築之利用方式整理說明。 一、 覆土住居 對於覆土住居,在美國一般係指被土層及植物覆蓋的建築物,通 常覆土厚度大約 1.5 公尺。 此種方式特別適用於能源消耗大的嚴酷氣候,因覆土功能可隔絕 第二章文獻回顧 室內外的熱流傳導,能有效減少晝夜的太陽熱能之吸收與釋放。. 在嚴酷氣候地區此種方式普遍被採用。. 圖 2.6 美國俄亥俄 州覆土建築 資料來源:wikipedia 網頁資料 16.

(31) 第二章文獻回顧. 圖 2.7 美國加州州覆土建築空照. 資料來源:www.flickr.com 網頁資料. 二、半地下住居 建築物部分建在地下,部分在地上之建築形式,是最普遍之建築 物形式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建有地下室的建築物亦歸於此類, 在台灣都市中常見此類建築物。 圖 2.8 半地下住居 資料來源: www.malcolmwells. com 網頁資料. 三、地表下住房 建築物建在地下淺表層裡,屋頂土壤到地表厚度較小,通常在 1.5 公尺以內。古代羅馬人在 Tunisia 的 Bulla Regia 建造躲避北非酷熱 的此類地下廊柱式別墅,如圖所示。. 圖 2.9 Bulla Regia 地 表下住房 資料來源: looklex.com/tunisia/bull 17.

(32)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圖 2.10 Bulla Regia 地 表下住房列柱 資料來源: looklex.com/tunisia/bulla_. 四、地下空間 地下空間係指建在地下較深處之建築物,屋頂至地表厚度約在 3 公尺左右,例如中國華北黃土高原的窑洞居所,即屬此種類別。. 圖 2.11 中國華北窑洞 1 資料來源: www.flickr.com/photos/xiao lutian/49668956/網頁資料. 圖 2.12 中國華北窑洞 2 資料來源: www.flickr.com/photos/241 64990@N07/2933480545 網 頁資料. 18.

(33) 第二章文獻回顧. 五、全地下空間 日本人指此種類型地下建築,為完全深埋在地下的空間多用途利 用活動的類型,可包括各種交通、基礎設施、商店及住房等,台 北捷運地下街可歸類為此種類型。. 圖 2.13 台北捷運地下街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14 台北捷運地下街 2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2.2.2 地下建築物之優缺點比較 地下建築物在人類的歷史上已存在許久,對於地下建築物的使 用,每個地區皆有其不同原因,例如節省土地、提供安全掩蔽、抵抗 嚴酷天候、減輕都市土地高價負擔、因應都市擴張土地多目標緊密利 用、減少公共設施管線長度、及創造避免機動車輛干擾之綠色城市。 19.

(34)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都市擴張的面向包括水平及垂直上方及垂直下方,工業革命之後,摩 天大樓大量出現,都市空間向上發展,而其後在美國,為擴建住宅則 往郊區水平發展,未來則可能部分朝向地下空間發展,而根據相關研 究,利用地下空間,可以使所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總組合長度縮短 75%,其中包括道路、電話、電視、電力、給水和排水系統(Gideon, 2005)。對於地下空間的利用,Gideon 提出下述優點,包括(1)穩 定的室內環境、 (2)地價較低、 (3)節省空間保護環境、 (4)防颱防 火防輻射、 (5)安靜低噪音、 (6)溫濕度穩定適合儲藏等相關優點。 檢視其他相關資料所述及的地下建築物優點,包括防止土壤侵 蝕、減少暴雨流量、以減少構造方式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重建受損地 區保護既有自然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晝光及視景利用、減少建築足 跡及設置綠屋頂以降低熱島效應改善微氣候、減少能源使用、減少光 害,這些項目可以在美國綠建築 LEED 認證中獲得足夠之認證分數。 此外,較低的使用管理成本、建築使用的長時效、較少灰塵、較佳的 防盜性、較佳的防震性、均為地下建築物的優點。. 圖 2.15 英國 Hockerton 生態覆土住宅 資料來源: www.hockerton.demon.co. uk網頁. 從反面來看,地下建築物也有其缺點,以下表 2.5 即參考相關資 料,針對其優缺點進行對照探討:. 20.

(35) 第二章文獻回顧. 表 2.5 使用地下建築物優缺點比較表 項目. 使用地下建築物優點. 土地利用 1. 2. 3. 4. 5. 6. 社會功能 1. 經濟功能 1. 2. 3. 4. 5..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使用地下建築物缺點. 提供地上及地下空間更有效之土地 1. 利用方式 土地集約多目標使用,提高便利性 2. 人行與交通分離,減少交通衝突 3. 縮短公共設施管線網路 減少建材使用量 減少能源消耗 多目標利用土地,促進居民交流機會 1. 2.. 土地集約使用,可能造成機動車輛之 交通流量過大而阻塞 密集度提高,將導致私密性降低 地下商場及停車場提高出入人員複 雜,對周遭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提高都市土地經濟利用效率 1. 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減少土地投機炒 2. 3. 作 土地集約利用減少基礎設施建設費 4. 5. 用及維護費用 增加建築樣式多樣性及工作機會 減少能源消耗. 增加排水抽水費用 建設單位面積成本較高 都市發展將帶動土地價格上漲 設計費用隨工程造價增加 需維持一定之室內環境品質(如溫濕 度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必須全天維 持機械通風空調及人工照明使用費 用增加 地質條件不良地區,可能成本大量增 加 工程風險度較高,工程意外地基塌陷 之損鄰事件可能增加 暴雨時排水功能如遇故障,將面臨淹 水風險,可能導致重大損失(如台北 捷運淹水事件) 地下空間密集使用,火災疏散困難度 高 斷層帶將增加地震衝擊危險 地下建築物公共空間密集使用噪音 量可能增加 地下建築環境與都市地上環境整合 複雜度較高. 6. 7. 安全性. 1.. 2.. 環境功能 1.. 2. 生活品質 1. 2. 3.. 管理維護 1. 2. 3. 4. 5. 6.. 可減少如風災(颱風龍捲風) 、地震、1. 火災、雷擊、輻射等自然及人為災害 之侵襲損壞 防盜安全管制點容易控制 2. 3. 土地密集利用,減少用地,降低都市 1. 橫向發展壓力,減緩對自然綠地環境 2. 的破壞 提供私密性較佳的住宅環境. 地下建築物可能引起幽閉恐懼症 對於地下空間的心理排斥. 可將公共交通轉移至地下 1. 地下封閉環境,需有充足之通風空調 原有機動車輛道路空間可以轉換為 設計,空氣品質受污染風險較大 綠色開放空間及行人與腳踏車道 可改善交通噪音及空氣污染,提高環 境安寧、安全及空氣品質等級,減少 相關疾病、降低市民醫療支出 降低管理維護費用 1.污水及排水處理費用增加 使用年限延長 建築物外觀維修費用降地 集約使用降低公用事業相關費用 灰塵落塵量降低,減少清潔人力 容易防止流浪貓狗等動物入侵. 都市空間採取地下建築物的利用方式,均有其不同之優缺點,在 優勢上面,可以節省政府部門的土地成本支出費用及避免土地徵收之 民眾抗爭,恐怕是最被政府優先考量的部分,至於其缺點,如果是經 由規劃設計或者技術設備可以協助解決者,則往往朝向依賴現代科技 21.

(36)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技術解決,而地下建築物同時亦是基於多重原因權衡下採取的政策, 台灣位處地震帶,而台北及高雄都會地區之地質條件普遍不佳,都市 空間地下化之利用方式,雖可節省土地成本,但地下建築工程興建費 用相對較高,對於具收益型公共設施,仍須考量工程之投資成本與收 益之間是否能夠平衡,以下即針對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之優缺點 進行探討。 2.2.3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之優缺點探討 一、都市公園多目標混合使用之社會認知 都市公共設施採取地下空間的利用方式,最重要的功能是將土地 集約利用,除減少政府土地成本支出外,亦可減少地面同面積的公共 設施土地使用,進而增加都市之公園綠地面積,以促進市民生活品 質,同時減少都市生態環境的破壞,惟其須優先考量,不能損及公共 用地之原訂功能,或者是對於遭受損害的公共設施,進行相對補償。 台灣之都市公共設施用地取得,原本即成為政府龐大的財政負 擔,在政府財務狀況日益艱困狀況下,不論在台北或高雄都會地區, 均有許多公共設施保留地遲遲政府無法編足預算購得,公園綠地亦無 法完全開闢,然而公園綠地在都市面積比率上原本就已不足,為解決 市民對於其他公共設施需求,在原本稀少的公園綠地上進行多目標使 用,是否適宜,值得深一層考量。 對於都市公園是否適合多目標混合使用,黃世孟教授(1994)曾 進行過問卷調查,針對大型公園(面積大於 5 公頃)、中型公園(面 積 2 至 5 公頃) 、小型公園(面積小於 2 公頃) ,分別針對專家學者、 行政執行者及公園使用者意見進行調查,其中超過 9 成以上的專家學 者,認為小型公園不適合混合使用,而雖然有相對最少百分比的公園 使用者,認為小型公園不適合混合使用,但也超過一半以上,綜合結 果顯示,超過 7 成的大多數社會民眾認為小型公園不適合混合使用﹔ 此外,有一半專家學者以上認為大型公園適合混合使用,而有超過 95%的行政執行者,認為大型公園適合混合使用,綜合結果顯示,超 過 6 成 7 的多數社會民眾認為大型公園適合混合使用﹔本調查時間雖 然已超過十年,然在近年來環境生態議題日益受到全球及國人重視情 況下,都市公園(尤其是小型都市公園)不適合多目標混合使用之認 知,應已更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22.

(37) 第二章文獻回顧. 表 2.6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1. 專家學者. 大型公園適合混 中型公園適合混 小型公園適合混 合使用 合使用 合使用 53.3% 10% 3.3%. 行政執行者. 95.5%. 45.5%. 4.5%. 公園使用者. 59.2%. 40.7%. 29.6%. 綜合平均. 67.2%. 30.4%. 12.7%. 資料來源:黃世孟,1994. 本研究整理. 表 2.7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2. 專家學者. 大型公園不適合 中型公園不適合 小型公園不適合 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 26.7% 53.3% 90%. 行政執行者. 4.5%. 9%. 63.7%. 公園使用者. 14.8%. 18.6%. 55.6%. 綜合平均. 16.4%. 29.1%. 70.9%. 資料來源:黃世孟,1994. 本研究整理. 表 2.8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3. 專家學者. 大型公園有條件 中型公園有條件 小型公園有條件 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 20% 36.7% 6.7%. 行政執行者. 0%. 45.5%. 31.8%. 公園使用者. 26%. 40.7%. 14.8%. 綜合平均. 16.4%. 40.5%. 16.4%. 資料來源:黃世孟,1994. 本研究整理. 二、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環境影響探討 對於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環境影響,經整理廖育儀等相關 文獻資料,大約可包括下列項目:1.影響公園使用機能、2.公園失去 23.

(38)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原功能、3.周邊道路服務水準下降、4.產生額外噪音及空氣污染、5. 干擾鄰近居住安寧、6.喪失原有景觀生態、7.影響地下水系循環、8. 影響植生環境、9.促進都市熱島效應等,其相關內容如表。 表 2.9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環境影響 項目. 地下停車場影響環境說明. 1. 影 響 公 園 使 用 機 設置地下停車場為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地下建築 能. 物專章規定,有關地下通道任一點至可通達地面 直通樓梯口不得大於 30 公尺,其出入口、通風 口將影響公園使用功能,公園面積越小可能影響 越大。. 2.公園失去原功能. 公園多目標使用,往往使公園失去原土地使用角 色及功能,常有喧賓奪主之嫌。. 3. 周 邊 道 路 服 務 水 準 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在尖峰時間所增加之人流 下降. 及車流將降低週邊道路服務水準。. 4.產生額外噪音及空 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所增加之人流及車流,將 氣污染(健康). 產生噪音及空氣污染等外部影響。. 5.干擾鄰近居住安寧 停車場將增加隨機使用,出入份子混雜將影響公 園及鄰近周邊安寧 6.喪失原有景觀生態 興建地下停車場,既有公園生態景觀將無法復 (生態). 原,破壞鄰近社區生活品質. 7. 影響地下水系循環 地表之人工地盤,將截斷地面水自然下滲至地下 (生態). 水系,鄰近之自然水循環中斷. 8. 影響植生環境. 因設置地下停車場後,其地表回填土、覆土欠. (生態). 佳、地下水無法循環及排水等問題,均不利植栽 成長. 9.影響公園減緩都市 地下停車場車輛熱排放及覆土欠佳植栽發育遲 熱島效應能力(生態)緩,影響公園減緩夏季熱島效應能力 資料來源:廖育儀等,2001. 本研究綜整. 三、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影響與生態環境功能對照 由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環境影響,比對公園之生態環 境功能,即可發現地下停車場之設置,雖可以解決都市停車需求問 24.

(39) 第二章文獻回顧. 題,但也降低部分公園的生態環境效益,或可藉由提升其他的規劃 設計或管理方式予以強化,彌補其失去的功能。 表 2.10 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影響與生態環境功能對照表 功能項目. 子項次. 實質內容. 休閒遊憩 應具有充滿綠 植栽綠化品質良好 意的自然環境 生態保育 水土資源保育 1.保存基地原有土壤結構以維持土壤中營養物之循環 2.避免表土裸露 3.應增加雨水入滲以補充地下水 4.減少地表逕流輸出 保護生態敏感 1.利 用 公 園 綠 地 之 劃 設 以 保 存 生 態 敏 感 區 區 提供生物棲地 1.公 園 面 積 應 大 於 1.5公 頃 環境 2.增 加 公 園 植 層 垂 直 分 佈 之 多 樣 性 3.公 園 內 盡 量 減 少 水 泥 建 物 及 步 道 密 度 4.多 種 植 本 地 植 物 5.增 加 水 域 環 境 6.增 加 水 域 環 境 避 免 活 動 使 用 空 間 過 於 頻 繁 7.公 園 地 形 應 有 垂 直 空 間 上 之 差 異 提供生物物種 以 景 觀 生 態 為 考 量,具 有 通 道 或 屏 障 功 能 之 帶 狀 嵌 遷之廊道 體,並 具 有 聯 繫、阻 隔 及 提 供 棲 地 之 功 能。且 廊 道 寬 度 大 於 12公 尺 始 具 生 態 意 義 。 環境保護 淨化空氣及降 1.種 植 樹 木 以 利 用 樹 葉 表 面 黏 濁 及 截 留 懸 浮 塵 埃 低環境噪音 2. 種 植 樹 木 使 空 氣 中 之 有 害 氣 體 可 以 藉 由 樹 木 之 呼 吸 作 用 由 葉 部 氣 孔 吸 收 囤 積 葉 內,再 藉 由 落 葉 回 歸土地 3.可 配 植 高 低 林 帶 以 減 少 道 路 活 環 境 噪 音 量 。 改善都市之微 1.採 用 適 當 之 植 栽 設 計 手 法 以 降 低 地 區 之 風 速 氣候 2.利 用 植 栽 夏 天 遮 蔭 、 冬 天 降 低 風 速 3.種 植 植 栽,藉 由 植 栽 的 蒸 發 作 用 消 耗 熱 能,並 由 植栽吸收二氧化碳來達成減少溫室效應 社會文化 環境教育 1.保 留 基 地 原 有 小 型 棲 地 2.以 人 工 方 式 營 在 小 型 棲 地 3. 以 生 態 設 計 手 法 保 留 公 園 內 最 自 然 之 狀 況 以 利 自然環境發育 節能減碳 降 低 碳 能 源 之 機 動 車 輛 使 用,提 高 使 用 少 碳 無 碳 工 具如公共運輸、自行車、步行之往返意願 其他 安全. 公園地下停車 場之環境影響 影響植生環境 1. 影響植生環 境 2. 影響地下水 系循環 一 般 公 園 無 直接影響 1. 影 響 公 園 使用機能 2. 公 園 失 去 原功能. 喪 失 原 有 景 觀生態 產 生 額 外 噪 音 及 空 氣 污 染. 影 響 公 園 減 緩 都 市 熱 島 效應能力 無直接影響. 周 邊 道 路 服 務水準下降. 對於使用者或公園昆蟲鳥類動物提供安全活動及 干 擾 鄰 近 居 棲息環境 住安寧. 資料來源:本研究綜整. 25.

(40) 地下建築物綠建築規劃設計要項之檢討研究--以台北市公園地下停車場為例. 第三節. 小結. 生態城市的建立,綠色生態網絡極為重要,有城市綠色生態網 絡,才有助於城市之生態多樣性及生物棲地的建立,進而穩定都市生 態系統,而生態系統穩定亦與生物遷徙、基因交流、物種繁衍之推展 維護有關,都市綠地公園能夠提供的生態資源雖也有其限制,但相對 於其他都市建設用地,卻也是建立都市綠色生態網絡的基礎,公園綠 地的生態環境損失,將會對都市綠色生態網絡造成影響。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設置地下建築物,除在公園用地設置之 外,從土地集約用地之方向探討,可以降低都市向郊區擴張壓力,減 少向都市外圍自然綠地開發的動能,同樣符合生態永續的發展原則, 惟其在都市公園設置地下建築物,尤其在較小的社區鄰里公園多目標 使用是否適宜,依據相關資料顯示,仍有探討之空間。 另在「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中有規定公園建築物之容積 率在五公頃以下為不超過 45%、建蔽率不超過 15%,顯示在台灣有 限的都市公園綠地裡,仍可能持續減少綠地面積,公園多目標使用設 置地下停車場,雖然其建蔽率與容積率表面上增加有限,但由公園設 置地下停車場之影響與生態環境功能對照表可發現,同樣可能對都市 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於改善都市綠網系統品質,如何提 高公園整體綠覆率及綠化品質,或可為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綠建築 規劃設計要項之思考方向。. 26.

(41) 第三章公園地下建築物法令及綠建築規定與國外案例. 第三章 公園地下建築物法令及綠建築規定與國外案例 第一節. 公園設置地下停車場之相關法令探討. 3.1.1 都市公園地下停車場之都市計畫法令規定 我國並未針對都市公園之設置訂有專門之法令規定,而可從營建 法令之都市計畫法系,及地方政府之地方性法規進行規範,對於我國 公園設置停車場之法令規定,則可從營建法令工具之都市計畫公共設 施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與建築法體系,及停車場法,獎勵民間 參與交通建設條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等共同進行探討。 一、都市計畫法相關法令規定 都市計畫法系對於都市公園之設立,最直接的法源依據就是「都 市計畫法」中第42條第1款的規定「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 情況,分別設置左列公共設施用地:一、道路、公園、綠地、廣場、 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場所、河道及港埠用地。」而該法第 43條及第45條則規定公共設施用地之項目、位置與面積之劃設原則, 並對於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規定其佔用土地 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10%。另該法第30條規定:「都市計畫 地區範圍內,公用事業及其他公共設施,當地直轄市、縣(市)(局 )政府或鄉、鎮、縣轄市公所認為有必要時,得獎勵私人或團體投資 辦理,並准收取一定費用。…公共設施用地得作多目標使用,其用地 類別、使用項目、准許條件、作業方法及辦理程序等事項之辦法,由 內政部定之(即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 此外,在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第36條針對公共設施公園等 用規定地建蔽率有頂蓋之建築物,用地面積在五公頃以下者,建蔽率 不得超過百分十五;用地面積超過五公頃者,其超過部分之建蔽率不 得超過百分之十二。另第37條規定都市計畫地區容積率公園面積在五 公頃以下者不得超過45%,公園面積超過五公頃者不得超過35%。 二、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相關規定 在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第16條第2項將公園納入遊憩 設施用地檢討標準,係以人口為面積劃設標準依據,其內規定「公園 :包括閭鄰公園及社區公園。閭鄰公園按閭鄰單位設置,社區公園每 27.

數據

表 2.1 臺北市推動民間參與停車場建設情形‧‧‧‧‧‧‧‧‧‧‧11  表 2.2 都市公園層級及服務水準表‧‧‧‧‧‧‧‧‧‧‧‧‧‧‧ 12  表 2.3 日本都市公園種類‧‧‧‧‧‧‧‧‧‧‧‧‧‧‧‧‧‧‧13  表 2.4 都市社區公園生態環境相關功能項目內容表‧‧‧‧‧‧‧‧‧15  表 2.5  使用地下建築物優缺點比較表‧‧‧‧‧‧‧‧‧‧‧‧‧‧ 21  表 2.6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1‧‧‧‧‧‧‧‧‧‧‧23  表 2.7  都市公園混合使用適合性認知調查表 2‧‧
圖 3.23 城址公園招致非議之地下停車場通風塔‧‧‧‧‧‧‧‧‧56  圖 4.1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空拍照片‧‧‧‧‧‧‧‧‧‧‧‧‧61  圖 4 . 2 前 港 公 園 地 下 停 車 場 入 口 ‧ ‧ ‧ ‧ ‧ ‧ ‧ ‧ ‧ ‧ ‧ ‧ ‧ 6 1  圖 4.3 前港公園地下 2 樓停車場內部停車空位‧‧‧‧‧‧‧‧‧‧61  圖 4.4 前港公園地下停車場上方之喬木胸高徑較小‧‧‧‧‧‧‧‧‧63  圖 4.5 前港公園榕樹之根系相當發達‧‧‧‧‧‧‧‧‧‧‧‧‧‧‧64  圖 4.6 前
圖 2.5 日本都市公園的配置基準(資料來源:日本宮崎縣,2009) 台北市之都市公園分類,並未如日本之詳細分類,參酌相關 資料,廖育儀提出可分為(1)全市性公園(具綜合性功能提供 全體市民利用面積 5 公頃以上)、(2)社區性公園(社區公園面 積 2 至 5 公頃服務範圍約 1600 公尺及鄰里公園面積 2 公頃以下 服務服務範圍約 800 公尺)、(3)自然公園(通常係為山坡地河 濱濕地自然度較高)、(4)隙地公園(都市計畫畸零地以綠美化 為主)、及(5)特殊公園(主題公園如植物園動物園交通公園) 等五
圖 2.9  Bulla Regia 地 表下住房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香港建築信息模擬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 ESO created by five Member States with the goal to build a large telescop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Belgium, France, Germany, Sweden and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簡稱

That is to say, while the building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工’ shaped architectural plan is the common building typ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Vietnam, building layout in

important to not just have intuition (building), but know definition (building block).. More on

• involves teach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 (e.g., the sound /k/ can be represented by c, k, ck or ch spelling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fumes / smoke Management”, followed by “waste recycling”, and finally “green energy”. Mean value of the Green restaurant on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are agreei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