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議題-兩岸研究型大學之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九○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議題-兩岸研究型大學之研究(I)"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兩岸研究型大學之研究(I)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3-H-004-015-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王瑞琦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報告附件: 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1 月 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

兩岸研究型大學之研究(一)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1-2413-H-004-015

執行期間:2002 年 8 月 1 日至 2004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王瑞琦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

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

計畫、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 華 民 國 93 年 6 月 28 日

(3)

中文摘要

自一九八○年代初,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體制,在發展政策從政治掛帥轉向 為經濟建設服務之後,即開始引進歐美大學發展之理念和經驗,進行體質轉換。 高等教育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不斷調整,從商品經濟與競爭機制的引 入,到市場經濟,以至教育產業化,在短短的20 年之間,從蘇聯的國有、大鍋 飯、平均主義的體制,轉型成為一個以學費制度為主、公立大學與民辦大學並存 的體制。一九九○年代初,「211 工程」的出台,以集中資源建立百所大學為目標, 為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開啟新的一頁,至一九九八年又有「985 工程」的推出, 更進一步帶動高等教育的追求卓越。本研究歸納分析歐美研究型大學發展,尤其 是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研究型大學之崛起與發展,指出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基本特質 在於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與大學本身的轉型,而此一轉型的時間,平均至少10 年。 近幾年,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數所菁英大學,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之下,獲 得相對於其他大學優厚的資源,穩立於大陸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但是大鍋飯 制度的包袱仍舊沉重,學術機制仍待健全,自由開放的空間更需擴張,易言之尚 需經歷相當一段時間的轉型。在探討大陸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同時,本研究對台 灣發展研究型大學所面對之挑戰亦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兩岸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研究型大學、大學轉型

英文摘要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long with the shift of focu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olicy from ideolog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Gone are the days of the big-iron-pot system. Instead, a system consisting of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charging tuition, and emphasizing merit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1990s, with the formation of “211 Project” and the “985 Project,” the government had made a bid to build up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before the mid-2001. The nine selected universities have obtained abundant resources as well as policy supports from the state, and have been vying with one another to launch reforms to be transformed into research universities. Bu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famed European and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from the reforms of the 9 elite universities, our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has just begun. Obstacles await, of which

(4)

two are most challenging. One is the old Soviet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massification and seeking excellence.

Keywords: cross-Strait higher education, seeking excellence, research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5)

前言

自一九八○年代初,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的定位從政治掛帥轉向為經濟建 設服務之後,便開始以歐美大學發展之理念和經驗為依歸,進行體質轉換。各項 改革措施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潮流前移,從商品經濟與競爭機制的引入,到市場 經濟,以至教育產業化,在短短的20 年之間,從蘇聯的國有、大鍋飯、平均主 義的體制,蛻變成一個以學費制度為主、公立大學與民辦大學並存的體制。 一九九○年代初,「211 工程」的出台,以集中資源建立百所大學為目標, 為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開啟新的一頁,至一九九八年又有「985 工程」的推出, 更進一步帶動高等教育的追求卓越。 大陸高等教育的追求卓越主要以「跨越式發展」的觀點為基礎。「跨越式發 展」是於一九九○年代中期起於大陸經濟學界,其基本觀點是現今高新技術發展 日新月異,發展週期只有3 至 5 年,在這些高新技術發展上,發達國家不一定比 發展中國家占優勢,因此大陸應集中力量,以其雄厚的人力資源為後盾,一步跨 越某些技術發展階段,以和發達國家一較長短。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之中,大陸名 牌大學均以歐美研究型大學發展,尤其是美國名校的發展為典範。 研究型大學起於十九世紀初柏林大學的成立,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是在十 九世紀後才起步,並於二次大戰之後快速發展,至今執世界之牛耳。「高等教育 不能拋開歷史」,美國名教育學者柯爾(Clark Kerr)指出一個國家的大學教育和 其政府體制與決策模式關係密切1。克拉克(Burton Clark)亦提醒,在世界各國高 等教育體制趨同化發展的潮流中,各國因教育發展背景與傳統不同,各具特色2。 對於建設與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大陸學者坦承剷除舊有體制障礙的挑戰,但 是同時亦強調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可藉國家的強勢介入,進行資源整合。本 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是在國家政策強勢主導之下,大陸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成效如 何?侷限性如何?舊有體制的包袱有那些?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本研究歸納分析歐美研究型大學發展,尤其是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研究型大學 之崛起與發展,指出發展研究型大學有兩個基本要素:充裕的資源和健全的民主 學術競爭機制。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本身是一個制度創新與轉型的過程。近幾年, 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數所菁英大學,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之下,獲得相對於 1

Clark Kerr,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Is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2

Burton Clark, “The Problem of Complexity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Sheldon Rothblatt and Bjorn Wittrock eds.,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6)

其他大學優厚的資源,穩立於大陸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但是自一九五○年代 發展以來所累積的制度包袱依然沉重,學術機制仍待健全,自由開放的空間更需 擴張。易言之,其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並擠入世界名校之列的旅程才剛開始, 尚需經歷經一段轉型過程。在執行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於台灣發展研究型大 學所面對之挑戰亦進行初步之探討。

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策略,兼論台灣的研究型大學發 展。本研究執行時間自民國九十一年八月至九十二年七月,因 SARS 爆發,延至 九十三年七月。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之分析瞭解歐美研究型大學發展的特質,然 後結合文獻分析和實地訪談,瞭解大陸菁英大學追求卓越之策略,以及所面對的 各種挑戰。本研究從文獻探討和實地訪談兩方面進行。 一、文獻探討的範圍部分包括: 1. 歐美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改革與轉型之模式 2. 大陸學界對歐美研究型大學發展的認知、大陸高等教育菁英發展模式的本 質,九所研究型大學發展政策的演變,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3. 台灣學界對於歐美研究大學發展的探討和建議,以及個別院校對自身定位的 陳述。 4. 兩岸專書、期刊、與各校的網路資訊。 二、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1. 採半結構式訪談方式,就追求卓越、發展研究型大學、學校學術競爭機制建 立等議題與受訪者進行對話。有關大陸部分,訪談的對象包括大陸教育官員、 北大、清華、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基層教師,以及個別重點大學和地 方大學。在台灣部分,則分別訪談了4 位國立大學校級主管。 2. 與總計劃主持人周祝瑛合力籌劃兩岸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促成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系所主辦的「卓越與效能—21 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 會(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七~十月二十八日)。會議後,藉兩天陪同的行程, 直接與參加的大陸教育學者,包括教育官員對話。 關於大陸學者之訪談部分,考量對方之處境,部分有關高教改革較為爭議之 議題,並未納入訪談報告中。基於同樣理由,希望訪談內容不公開。

(7)

成果與討論

本研究計畫,因SARS 延後一年。兩年之中,完成三篇論文。 1.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追求卓越與金字塔發展模式的形成:從菁英大學的轉 型與發展論之」(附件 1),中國大陸研究,第 47 卷第 2 期(民國 93 年 6 月), 指出中國大陸菁英大學的建立始自於1950 年代重點大學的設置,但因平均主 義、教學一體化的制度,以及中共對於學術研究的壓制,直到1980 年代之後, 因「重中之重」的發展策略,方得展現其菁英的角色與功能,大陸高等教育 的發展亦自此走向菁英。1990 年代之後,先有「211 工程」的推出,繼而是 1998 年的「985 工程」,數所特定的重點大學,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獲得 龐大的專項經費,競相以發展研究型大學為最終目標,推出一系列內部體制 改革,成為大陸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指標。大陸高等教育金字塔的發展模式 亦在此過程得以確立。本文研究指出,1990 年代末,大陸高等教育的追求卓 越主要在於大學結構層的調整,各大學的改革至今尚侷限在年輕、資淺的族 群,並未延伸至管理階層。蘇聯體制所遺留的包袱依然沉重,學術機制也仍 待完善,各大學向研究大學的轉型實在起步階段,而其是否能夠轉型成功, 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終至擠入世界名校之流,不僅仰賴各校的不斷地自我 提升、學術機制的完善,更在於其是否能夠從傳統的「由上而下」、基層為主 的改革模式,逐漸導入到「民主的」、「市場競爭」的模式,並藉之跨越國家 的統一框架,找尋到自己的定位,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2.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從國家介入的角度論之」,已獲中國大陸研 究期刊兩位匿名審查人以修正後刊登通過,正在修正當中(附件2)。一九九 ○年代中期,由於大陸地區發展失衡加劇,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提出「全面小 康」,作為新世紀國家發展的方針,強調同時發揮經濟發達與非發達地區的積 極性,使兩者之間的差距在發展中不斷縮減,以達到「全面小康」的最終目 標。在均富與協調發展論述的基礎上,自一九九九年起,大陸高等教育的發 展質與量同時並進,前者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將大陸高等教育帶向卓越, 後者是快速擴張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本論文分析指出在國家的介入之下, 兩者均展現了顯著的進展,但是也因國家的介入,採取開放地方大學,保護 國家級的發展策略,使得大陸高等教育發展失衡的現象持續惡化,資源分配 不均的矛盾加劇。 3. 「加州模式的移植與台灣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的 「卓越與效能—21 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十

(8)

月二十七~十月二十八日)會議論文。附件 3,修正本「台灣研究型大學的發 展與挑戰:從移植美國經驗的角度論之」指出,雖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 比柏林大學晚半個世紀多,最後卻能後來居上,主要歸之於眾多名校不斷地 體制創新和向上提升,雄厚的經費支援,以及學術規範與機制的建立,形成 一個美國高等教育特有的良性循環的市場競爭。以美國大學發展經驗為例, 台灣的大學欲追求卓越,首要在於學術機制的完善和找尋出自己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3 篇之研究,大致可以看到兩岸對於追求卓越的基本差異。其一,大 陸以人力資本發展為出發點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台灣則是以大學教育本身的 提升為主軸。其二,大陸以國家機器推動,與多元化社會台灣的環境相比較,效 率相對顯著。但是如一位不願具名的受訪台灣學者指出,由於文革的破壞,大陸 高等教育從零開始,又在威權體制之下,在破與立的發展上,擁有相當大的空間。 至於台灣高等教育,主要在提升,在突破現況,因民主化體制,成效不若大陸顯 著。 其三,在台灣,「菁英」二字顯然偏向負面意義。在去年十年底會議,一位 受邀知名學者在主持研討會時,對於會議以「追求卓越」四字為題提出異議。菁 英與大眾發展模式也是教改爭議的焦點之一。相對的,於一九五○年代以平均主 義為指導方針的中國大陸,轉向以建設金字塔頂大學為第一要務,前總書記江澤 民不諱言,大陸已形成一批菁英大學。在建立金字塔架構之中,決策者亦以國家 之力,給予不同層級之定位,如在第一批「985 工程」的 9 所當中,賦予北大和 清華不同於其他 7 所的定位和目標,同時又將和各省共建的學校數從 7 所增至 30 多所,一方面任由各校以發展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另方面避談「研究型大學」, 而以「世界一流」代之,對於降低其餘眾多大學反彈具有相當大的功效。環境不 同,台灣無須仿照大陸,但是對岸菁英大學高速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 近幾年大陸教育學界出現尋根熱潮。關於清末西式高等教育建立之過程、民 國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者眾,並多能持守學術客觀的立場。由這些論著所提 供之資訊,佐以台灣相關著述,可看到自清末科舉考試廢止,現今高等教育制度 建立之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政者均是在菁英模式和大眾模式兩者之間找尋 平衡點。在找尋的過程之中,高等教育的體制和個別大學均歷經多次的轉型。因 此,本人於去年底即以大陸菁英大學的形成、發展與轉型」為題撰寫專書。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 RFID 安全性的研究,2003 年首先由 Weis 等 學者提出了 RFID 認證協定之論文,開啟了 RFID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