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的印度政策框架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的印度政策框架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的印度政策框架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aiwan-India and Japan-India. 立. 政 治 大 Foreign Policy.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李世暉 博士. 研究生:賴維宏 撰.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 摘要 隨著印度國內經濟及國際政治實力的提升,如何增進與印度的雙邊關係顯得 日趨重要,本論文採取探討臺灣與日本對印度政策的內容與進程作為研究途徑, 透過彙整比較兩國政策在印度的體現成效,試圖藉以歸納出雙方政策的特點與脈 絡,作為未來發展臺印雙邊關係的啟示。 本論文之安排分為三大部分,首先透過回顧臺灣與日本對印度雙邊關係的歷 史沿革,並檢視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以理解臺灣與日本對印度雙邊關係 的現況成因,以及認識兩國政策發展的歷程與內涵;其次,盤點日本對印度各項. 政 治 大 臺灣現行對印度政策的作為比較,梳理出未來發展方向;再者,剖析日本對印度 立 政策綱要,包括雙邊條約(協定)、政府開發援助與產業園區等舉措,並將之與. ‧ 國. 學. 交流網絡的建構,包括語言教育、青年志工、產業人力資源等網絡,並將其與臺 灣現行建構的網絡比較,尋求透過日本的經驗與能量,摸索出臺灣在印度的發展. ‧. 脈絡。. sit. y. Nat. 綜合以上討論,臺灣確實能透過研究日本對印度的政策舉措,以審視臺灣當. io. er. 前政策的優勢與弱勢區塊,進而給予未來政策的精進方向。另盤點出臺灣與日本. al. iv n C U h e n g c h i ,減低臺灣進入印度的風阻, 作進入印度,以日本在印度先行起飛的「領頭雁」 n. 於印度共同合作發展的空間與切入點,利用臺日之間既有的默契與資源,共同協. 共同翱翔於印度廣闊的天空。. 關鍵詞:臺灣、日本、印度、南向. I. DOI:10.6814/NCCU202001409.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界定...................................................................................................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9. 第二章 臺日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與文獻述評......................................................13 第一節 第二節. 政 治 大 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17 立 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13. 文獻述評.................................................................................................22. 第四節. 小結.........................................................................................................27. ‧ 國. 學. 第三節. ‧. 第三章 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綱要..................................................................29 臺印與日印的雙邊條約(協定) ..............................................................29. 第二節. 臺印與日印的政府開發援助.................................................................39. 第三節. 臺印與日印的產業園區.........................................................................48. y. sit. er. io. al. iv n C hengchi U 小結.........................................................................................................53 n. 第四節. Nat. 第一節. 第四章 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交流網絡..................................................................57 第一節. 臺印與日印的語言教育網絡.................................................................57. 第二節. 臺印與日印的青年志工網絡.................................................................64. 第三節. 臺印與日印的產業人力資源網絡.........................................................70. 第四節. 小結.........................................................................................................78. 第五章 結論..............................................................................................................81 第一節. 研究成果.................................................................................................81. 第二節. 政策意涵.................................................................................................86 II. DOI:10.6814/NCCU202001409.

(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89. 參考文獻......................................................................................................................9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I. DOI:10.6814/NCCU202001409.

(6) 表次 表 2-1 臺灣南向政策..................................................................................................17 表 2-2 日印領袖重要互訪時序內容..........................................................................20 表 3-1 臺印簽署條約(協定)時序表..........................................................................33 表 3-2 日印簽署條約(協定)時序表..........................................................................36 表 3-3 臺灣「政府開發援助」機構歷程表..................................................................41 表 3-4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機構歷程表..................................................................44 表 4-1「印度臺灣華語教育中心」設立表..................................................................59. 政 治 大 表 4-3 「日印製造研究所」(JIM)總表........................................................................73 立 表 4-2 印度日語教育歷程表......................................................................................61. ‧. ‧ 國. 學. 表 4-4「日本專修學程」(JEC)總表.............................................................................7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001409.

(7) 圖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11 圖 2-1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中的印度..........................................................................21 圖 3-1「日本工業城鎮」(JITs)位置圖.........................................................................51 圖 3-2 印度鑽石四邊形高鐵網與工業走廊..............................................................51 圖 4-1 「青年海外協力隊」(JOCV)歷年派遣至印度人數.........................................67 圖 4-2「日印製造研究所」(JIM)、 「日本專修學程」(JEC)位置圖..............................7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001409.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001409.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依據國際貨幣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統計 2018 年印度國內 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為 2.68 兆美元,位列世界第七大經濟體 1. 。同時國際貨幣組織於 2019 年 10 月所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otlook)指出,2001 至 2010 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為 7.5%, 並於 2014 年之後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大型經濟體2。另. 政 治 大. 一方面,美國川普政府於 2017 年 12 月發布《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立. Strategy)所提出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ies),也揭示印度身為印太地. ‧ 國. 學. 區大國,其地緣政治的關鍵地位3。衡諸上情,臺灣身處印太地區的樞紐位置,. ‧. 不論是基於地緣經濟還是地緣政治的考量,如何提升與印度在各領域的鏈結理應 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要點。. y. Nat. er. io. sit. 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始自 1993 年公布「南進政策說帖」開始,其後由陳水 扁政府接續推動。政策實施的目標範圍僅止於東協十國(印尼、越南、寮國、汶. n. al. Ch. i Un. v. 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大洋洲的紐西蘭與澳 4. engchi. 洲等 12 國 ,並未及於印度等南亞國家。南向發展政策推展的背景涵蓋政治考量、 國際局勢、產業轉型、經貿發展等諸多因素,上述種種因素隨著時間變遷以及 2016 年臺灣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新政府總統蔡英文於 2016 年 8 月 16 日通過《新 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明確揭示新南向政策理念、短中長程目標、行動準則及推 1. 2. 3. 4.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9.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https://is.gd/GiHcv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9.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19: 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 Rising Trade Barriers,<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19/10/01/ 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19> The White Hous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黃奎博、周容卉,〈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 ,《展望與探索》,第 12 卷第 8 期,2014 年 8 月,頁 61。 1.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0) 動架構,目標國家除前述 12 個國家外,另加入了南亞六國(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共計 18 國,其中印度又為 18 個目標國家 中最大的單一國家經濟體,自然是「新南向政策」中的目標重點國家。 印度早期採用混合經濟模式,其中計畫經濟模式缺乏效率的缺點很大程度影 響了印度經濟發展,尤其到了 1990 年波灣戰爭引發的第三次石油危機更是重創 印度國內經濟,於是 1991 年印度總理拉奧(Rao)上任後推行市場經濟模式,以及 面向已經起步的東南亞加強經貿展開全球化的步伐,推動所謂的「東望政策」 (Look East Policy)。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力的提升,2014 年新任印度總理 納倫德拉·達莫達爾達斯·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於緬甸參加東南亞國. 政 治 大. 家協會年會暨東亞高峰會時,喊出「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除持續深化與. 立. 東南亞國的經貿關係外,亦積極參與諸如南海等地區的安全議題,企圖提升印度. ‧ 國. 學. 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角色與地位5。. ‧. 臺灣的「南向」與印度的「東進」除了在政策上的對接之外,尚面對「中國」 此一涵蓋涉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競爭潛在因素。地緣政治方面,臺灣先天與. y. Nat. er. io. sit. 中國有「一個中國」的問題;印度則是身為崛起中的亞洲大國以及兩國邊界領土 糾紛等歷史遺緒,在地緣政治上無可避免的與中國競爭。地緣經濟方面,臺灣受. n. al. Ch. i Un. v. 到中國經濟實力的牽制,與東亞、南亞諸國均無法順利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印度. engchi. 則是因國家經濟發展優勢(市場、勞力)與中國重疊度過高,於 2019 年 11 月 4 日由總理莫迪宣布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清楚揭示印度在地 緣經濟上與中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臺灣與印度在上述種種背景之下,理應期望 成為緊密的經貿與戰略夥伴關係。 然印度在 1949 年 12 月底與臺灣斷交後,因冷戰格局陣營的不同及印度採行 不結盟政策,雖臺印雙方有數次討論互設政府代表處等事宜,惟臺印雙邊關係並 未有進一步發展。隨著蘇聯瓦解、冷戰的結束及印度財政危機,印度於 1991 年. 5. 張棋炘,〈印度對外政策剖析:從「東望」邁向「東進」〉, 《國際與公共事務》,第 4 期,2016 年 7 月,頁 69-70。 2.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1) 啟動經濟改革並推行「東望政策」強化與東亞的交往,臺印關係在 1990 年代初 開始解凍。臺印雙方從 1993 年開始進行設立代表處談判,於 1995 年互設政府代 表處,開啟制度性的官方往來,民間亦開始前往投資,惟此後直至 2016 年蔡英 文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前,不論是政府政策及民間投資,皆未有大規模及具 指標性的發展。是以,如何透過研究他國與印度的互動經驗作為臺印關係未來發 展的基石,即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互動經驗作為研究參照客體,與臺灣對印度之政. 政 治 大 日本於 1957 年由首相岸信介向「亞洲開發基金」提出「岸計畫」(The Kishi 立. 策對比,嘗試彙整出臺灣未來與印度交流可行的方向與作法。. ‧ 國. 學. Proposal),並於同年訪問印度宣布提供日圓貸款,可視為日本針對印度的政策始 點。1977 年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訪東南亞時提出「福田主義」 ,闡明日本二. ‧. 戰後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將致力於該區域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 sit. y. Nat. 貢獻6,儘管當時印度並未出現在「福田主義」的宣示範圍內,然而日本基於擴. io. al. er. 大經濟聯繫的考量,亦將印度規劃於受經濟援助國家之列。2006 年日本首相安. iv n C hengchi U 的價值觀外交,企圖連結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印度、美國、澳洲等民 n. 倍晉三在第一次內閣時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主國家建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推動四國的 戰略性同盟,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2013 年 1 月再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 發表文章〈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正式提出 與美國、澳洲、印度等民主國家聯合,組成「鑽石型」的安保體系抗衡中國,延 續至今,印度仍為日本對外政策的重點國家。 此外,本論文選擇日本作為研究參照客體國家,尚有以下多層意涵:. 6. 李世暉、吳明上、楊鈞池、廖舜右、蔡東杰,2016, 《當代日本外交》。臺北:五南,頁 73。 3.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2) 第一,臺灣與日本同屬自然資源稀缺的島嶼國家,確保海上交通安全與發展 自由貿易理應為國家的重要戰略7,惟在國家戰略發展定位上均經歷「陸權國家」 與「海權國家」的路線爭論與思辯。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即有「征韓論」與「征 臺論」之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侵華戰爭」與「南進政策」路線並進; 至二戰戰敗後,外交政策方針改弦更張為追隨美國發展自由貿易的「海洋國家」 作法。隨著戰後經濟發展逐漸復甦,自 1970 年代起加強增進海上交通安全沿線 東南亞國家的雙邊互動,並於 21 世紀加速對南亞大國印度的經營;另一方面, 臺灣自二戰後延續了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緒,承襲大陸的陸權國家戰略思維,以重 返大陸作為國家戰略發展方針。隨著解嚴、總統民選等政治環境的改變,到 20. 政 治 大. 世紀末方逐漸開始思量身為海洋國家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思維,於 1993 年李登. 立. 輝政府提出的「南向政策」起始經略東南亞國家,並於 2016 年蔡英文政府擴大. ‧ 國. 學. 範圍對南亞大國印度的經營。是故,日本與臺灣同屬島嶼海洋國家而形成的戰略. 對象。. ‧. 發動原點,日本不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南亞地區的先行經驗,應可成為臺灣參酌之. y. Nat. er. io. sit. 第二,日本與大清於 1894 年發生甲午戰爭,並於 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取得 臺灣,再到 1945 年戰敗後放棄臺灣主權,日本在臺灣長達 50 年的殖民統治,歷. n. al. Ch. i Un. v. 經內地延長主義之同化政策,推行臺灣與日本制度上的同步,全面皇民化政策求. engchi. 使臺灣思想與文化認同日本,臺灣於二戰時期還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核心及「南 進政策」工業化的重要基地8。二戰後的冷戰時期,臺灣與日本均身處太平洋第 一島鏈,同屬作為圍堵共產勢力的美國同盟陣營,再到 1991 年蘇聯解體冷戰結 束後,同樣面對中國的崛起至今。臺灣與日本不論是在政治、文化與社會皆長期 保持一定程度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作為共同合作發展的關鍵基礎。. 7. 8. 李世暉, 〈臺日關係中「國家利益」之探索:海洋國家間的互動與挑戰〉 , 《遠景基金會季刊》 , 第 18 卷第 3 期,2017 年 7 月,頁 1-39。 李世暉,〈近代戰爭下的日本與臺灣地緣經濟學的觀點〉,《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 13 卷第 2 期,2017∕夏季號,頁 79。 4.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3) 第三,在經濟發展層面,由於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的工業化,到大日本 帝國時期大量資源支撐而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成為了二戰後經濟迅速復甦的基 底,並在東亞建立了以日本為首的雁行發展模式:即由日本作為雁首,提供核心 技術;亞洲四小龍(臺灣、香港、南韓、新加坡)為雁身,進行代工;中國、東 南亞則為雁尾,進行製造,從而建立起東亞供應鏈。再到 21 世紀以來隨著中國 的市場開放,臺灣憑藉文化及語言優勢提供行銷網絡及管理,與日本提供技術優 勢合作,逐漸成型的經濟分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9,亦說明著臺灣與日本在經貿 與產業上維持一定程度的聯繫,可作為攜手開發印度新市場的互信基礎。 本論文希望透過探究與回顧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爬梳比較兩國在印. 政 治 大. 度的體現,藉以歸納出雙方政策的特點與脈絡,作為未來發展臺印雙邊關係的啟. 立. 示,並希望藉此達成以下研究目的:. ‧ 國. 學. 第一,盤點日本對印度各項政策綱要,包括雙邊條約(協定)、政府開發援. ‧. 助與產業園區等舉措,並將之與臺灣現行對印度「南向政策」的作為比較,希望 可以梳理出臺灣對印度「南向政策」中可進一步發展的區塊。. y. Nat. er. io. sit. 第二,剖析日本對印度交流網絡的建構,包括語言教育、青年志工、產業人 力資源等網絡,並將其與臺灣現行建構的網絡比較,尋求透過日本的經驗與能量,. n. al. Ch. i Un. v. 摸索出臺灣在印度的發展脈絡,甚而結合日本在印度的成果,找尋臺灣與日本共 同合作發展的空間與切入點。. engchi. 第二節. 名詞界定. 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自 1993 年公布「南進政策說帖」開始,包含陸續由李 登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執行推動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 、 《加強對 東南亞及紐澳地區經貿工作綱領》,同時政府對外的政策宣示與臺灣社會均使用 「南向政策」此一用語。2016 年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 9. 童振源、蔡增家, 〈從雁行發展到經濟分工:從臺日經濟合作看東南亞經濟分工模式的轉變〉 , 《國際關係學報》 ,第 24 期,2007 年 7 月,頁 94-98。 5.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4) 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 ,並擴大政策目標國家,增加包含印度在內的南亞六國, 政府對外的政策宣示並以「新南向政策」來區別以往的「南向政策」。為統一名 詞定義,本論文中將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與蔡英文政府所推行的上述政策視 為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以軍事行動為主所推行的「南進政策」,隨著日 本戰敗,二戰後日本政府所推行的對外政策宣示上,為避免造成他國反感,通常 以當時首相名稱作為政策名稱,諸如吉田茂的「吉田主義」 、岸信介的「岸計畫」、 福田赳夫的「福田主義」等等。然不論日本在 1977 年福田赳夫政府的「福田主 義」,乃至後續安倍晉三政府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亞. 政 治 大. 洲民主安全之鑽〉等對外政策,其目標國家(東南亞、紐澳、南亞國家)與相對地. 立. 學. 定義為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 研究途徑與方法. sit. y. Nat. 第三節. ‧. ‧ 國. 理方向(南向) ,與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大致吻合,因此在本論文中將上述政策. io. al. er. 本論文採取探討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南向發展政策內容與進程作為研究途. n. 徑,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i Un. v. 本論文採用的第一個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根據研 究目的蒐集有關的市場資訊、調查報告、產業動態、成果數據等文獻資料,執行 靜態性的分析研究,以瞭解問題可能的發生原因、解決過程及可能產生的結果10。 換言之,經過文獻的蒐集、分析與歸納做出系統性的客觀描述,以利釐清發展狀 況、背景事實與具體方向,進一步加以研究11。. 10. 11. Ranjit Kumar 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臺北:學富文化,2000 年),頁 130。 葉志誠、葉立誠著,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 年),頁 138-156 6.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5) 本論文利用文獻分析法,透過蒐集臺灣與日本對印度政策相關書籍、期刊、 論文、媒體報導、政府機關文件與記錄、國際組織研究報告、新聞報導及網路資 訊等資料進行文獻分析,以明瞭過去研究者對於臺灣與日本對印度政策的相關研 究成果,並據此深入研究。. 二、比較研究法 本論文採用的第二個研究方法為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比較 研究法有助於解釋和理解不同文化及社會的差異,與其對政治、經濟和社會演變 的影響,透過資料內容的對比,進而掌握其樣貌12。. 政 治 大 邊條約(協定)、政府開發援助、產業園區、語言教育、青年志工、產業人力資源 立 本論文以系統性陳述臺灣與日本對印度政策所蒐集而來的文件資料,包含雙. ‧ 國. 學. 等資訊,並解釋其與本論文的研究關聯,從而將上述文件的描述與解釋資料,進 行併排與製作圖表,以比較找出其異同處,進而導出最後的研究結果。. ‧. n. al. y. er. io. 一、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與限制. sit. Nat. 第四節. Ch. i Un. v. 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在不同政府時期有各別的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 engchi. 環境,其政策推行所側重的對象國家也因而有所相異,本論文選定日本安倍內閣 政府(2006 年至 2020 年 6 月)及臺灣蔡英文政府(2016 年 2020 年 6 月)在印度的政 策體現作為研究範圍,其意涵分述如下: 日本於 2006 年在首相安倍晉三第一次內閣時(2006 年 9 月 26 日-2007 年 9 月 26 日) ,由時任外相的麻生太郎出版《自由與繁榮之弧》一書,首相安倍晉 三於 2007 年訪問印度,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組成「自由與繁榮之弧」 的願景,並表示為成功達成此目標,日印兩國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是關鍵重點。. 12. Tim May, Social Research: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Bucking:Open University Press,3rd Ed,2001) 7.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6) 2008 年接任首相的麻生太郎亦於該年的聯合國大會演說中提及此目標,同年與 印度簽訂《日印安保共同宣言》。另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二次內閣時期(2012 年 12 月 26 日任職),於 2013 年發表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文章,再次提出與美國、 澳洲、印度等民主國家聯合,組成「鑽石型」安保體系抗衡中國。雖首任安倍內 閣政府因國內政局及健康因素下野,然基於政府的政策延續性,安倍內閣政府於 第二次內閣又再一次政策宣示印度為日本對外政策的重點國家,是故本論文將日 本安倍內閣政府(2006 年至 2020 年 6 月)對印度的政策體現作為研究範圍。 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自李登輝政府於 1993 年起開始,再由陳水扁政府及馬 英九政府接續推動《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 、 《加強對東南亞及紐澳地. 政 治 大. 區經貿工作綱領》等政策舉措,惟其政策實施的目標國家範圍僅止東協十國及大. 立. 洋洲的紐西蘭與澳洲等 12 國,並未及於印度等南亞國家。直至 2016 年蔡英文政. ‧ 國. 學. 府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始將目標國家外擴及至南亞六國,首度將印度. 對印度的政策體現作為研究範圍。. al. er. io. sit. y. Nat. 二、研究限制. ‧. 列入南向發展政策對象國家,是故本論文將蔡英文政府(2016 年至 2020 年 6 月). iv n C hengchi U 度尚未有邦交,導致在國家間的互動項目上往往無法依循國際間所通用的名稱及 n. 由於臺灣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尚有與中國的「一個中國」議題,是故臺灣與印. 規範,在日本與印度互為邦交國情形的基礎上,臺印有許多項目可能無法直觀比 較,而需注重在實質的互動內涵上。另目前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屬於長期 概括性的國家發展戰略,涉及的政策項目較為發散,在資料的蒐集及整理有一定 的難度,其中臺灣與日本的國家經濟規模、文化民情、產業結構,國內政治環境 以及在推行南向發展政策的時間有一定的差距,故於資料的併排比較上,可能產 生無法等量齊觀的情狀。再者,由於印度幅員遼闊,政府對國內各項數據掌握不 易,又如資料涉及跨國甚而轉經第三國(如經模里西斯、新加坡投資印度)13,難. 13. 模里西斯(Republic of Mauritius)由於設立及運作公司流程簡易,又與印度簽有雙邊投資保護協 8.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7) 免存在程度上的黑數。最後,本論文將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作為統整性比 較的主體,其個別項目因果關係的深入研究較無備全。以上皆為本論文的研究限 制,需在撰寫論文的同時加以注意與控制。.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一、章節安排 第一章為緒論,首先就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論述此研究題目的緣起與預 期研究成果,並透過名詞界定來確立本論文中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政策」一詞. 政 治 大. 的意涵。接續闡明切入問題的研究途徑,與所採取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等研. 立. 究方法。以日本與臺灣對印度的政策重心轉移時程,劃定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並. ‧ 國. 學. 剖析面臨的研究限制,最後論述檢視本論文研究架構。. 第二章主要為背景描述及文獻述評,透過回顧臺灣與日本對印度雙邊關係的. ‧. 歷史沿革,理解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下,臺灣與日本對印度雙邊關係的演化歷程,. Nat. sit. y. 以及兩國對印度雙邊關係的現況成因。另一方面透過檢視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 n. al. er. io. 政策,對兩國政策發展的內涵有進一步的認識。文獻述評則是閱覽有關「臺灣的. i Un. v. 南向發展政策」 、 「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及「臺日合作南向發展」研究文獻,從. Ch. engchi. 而檢閱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本論文的立論基礎與發展方向。 第三章為處理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綱要。第一節就臺印與日印簽署的雙 邊條約(協定)比較,包括商業協定、航空服務協定等項目的簽署內容與時序對 比,嘗試明晰臺灣與印度未來在簽署雙邊條約(協定)可能的發展方向。第二節 就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府開發援助」比較,其中包括兩國於有償貸款、無償 贈與、技術援助等項目,藉由日本推動「政府開發援助」的歷程經驗,對臺灣的. 定及租稅協定,各跨國企業基於節稅等原因,常透過模里西斯進入印度投資,截至 2018 年前, 模里西斯常居印度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首位。2018 年模里西斯修訂 新財政法案,要求境外企業需於國內投入一定經濟實質,各跨國企業開始轉經新加坡投資印 度,從而自 2018 年起新加坡躍居印度外國直接投資(FDI)首位。 9.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8) 「以 ODA 模式推動海外公共工程執行計畫」提出想法。第三節就臺灣與日本於 印度發展的產業園區比較,借鏡日本以往由東南亞而至印度的「日本工業城鎮」 (JITs)發展產業園區的成熟經驗,給予臺灣在印度發展產業園區的啟發。 第四章為針對臺灣與日本對印度各層面交流網絡建構的比較。第一節並列對 比臺印與日印的語言教育網絡,包括臺灣的「印度臺灣華語教育中心」(TEC)與 日本的「日語教師培訓中心」,藉由日本在印度的語言網絡建構發展,給出臺灣 未來發展建議方向。第二節為臺印與日印的青年志工網絡比較,藉由日本的「青 年海外協力隊」(JOCV)模式,提供臺灣「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於印度發展方 向的建議。第三節有關臺印與日印的產業人力資源網絡比較,包括討論臺灣的「新. 政 治 大. 南向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以及日本的「日印製造研究所」(JIM)、 「日本專修. 立. 學程」(JEC)與「技能實習制度」(TITP),試圖就未來臺灣於印度建構產業人力. ‧ 國. 學. 資源網絡的作為方向提出看法。. ‧. 第五章為結論,藉由綜理第二、三、四章的彙整與比較資料,產出第一節的 研究成果。第二節呼應第一章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找尋臺灣與日本在印度南向發. y. Nat. er. io. sit. 展政策中的共通與歧異,以及審視兩國政策中的優勢與弱勢區塊,爬梳其政策意 涵,以期能夠提供臺灣未來對印度的南向發展政策中些許的參考建議。第三節就. n. al. Ch. i Un. v. 本論文未能觸及或深入研究的部分,給出後續研究的建議。. 二、研究架構. engchi.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設計上,係以臺灣與日本於印度政策之體現與成效分做 「政策綱要」與「交流網絡」兩個區塊,其中「政策綱要」區塊細分為「雙邊條 約(協定)」、「政府開發援助」與「產業園區」加以研究探討;而「交流網絡」 區塊則細分為「語言教育網絡」 、 「青年志工網絡」與「產業人力資源網絡」加以 研究探討,最後得出研究成果、政策意涵與後續研究建議(請見下頁圖 1-1)。. 10. DOI:10.6814/NCCU202001409.

(19) 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的印度政策框架研究架構圖. 雙邊條約(協定). 立. 研 究 成 果 、 政 策 意 涵 與 後 續 研 究 建 議. 政府開發援助. 產業園區.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政策綱要. Nat. 臺 灣 與 日 本 於 印 度 政 策 之 體 現 與 成 效. 政 治 大. Ch. iv. 語言教育網絡 Un. engchi. 交流網絡. 青年志工網絡. 產業人力資源網絡 圖 1-1 研究架構圖 11.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2.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1) 第二章. 臺日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與文獻述評. 欲研究一個國家的政策,必先就其背景成因著手,本章首先透過回顧臺灣與 日本對印度雙邊關係的歷史沿革,理解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下,臺灣與日本對印 度雙邊關係的演化歷程,並透過檢視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對兩國政策發 展的內涵有進一步的認識。其次,透過文獻述評閱覽有關「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 、 「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及「臺日合作南向發展」的研究文獻,從而檢閱前人的 研究成果,建立本論文的立論基礎與發展方向。. 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 政 治. 第一節. 大. 立. 一、臺印關係. ‧ 國. 學. 印度在 1949 年 12 月 30 日與臺灣斷交,並於 1950 年成為繼英國後第二個與. ‧. 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在中國與印度的建交公報中,印度也承諾會遵循「一 個中國」政策,壓縮臺灣與印度斷交後官方交流的空間。即便中國與印度一度因. y. Nat. er. io. sit. 英屬印度時期所劃定的邊界「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1有爭議,於 1962 年 10 月在中印邊界(中國藏南地區、印度阿魯納恰爾邦)爆發中印戰爭,致使中. n. al. Ch. i Un. v. 國與印度雙邊關係惡化。且印度在中國與蘇聯交惡後,於 1971 年 8 月與蘇聯簽. engchi. 訂準軍事同盟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在當時美蘇對立的冷戰格局下,又壓縮 臺印雙邊關係發展的可能性。同時,臺印斷交後並未保留非官方的派駐人員與代 表處,影響雙邊的直接交流,雖臺印雙方曾於 1960 年代與 1980 年代數次討論互 設政府代表處等事宜,惟均未有進一步發展。 20 世紀末蘇聯瓦解宣示冷戰的結束,印度國內因長期採取「混合經濟模式」 2. ,其中蘇聯式計畫經濟體制效率低下,加上 1990 年波灣戰爭引發的第三次石油. 1. 2. 1914 年英屬印度政府外務秘書麥克馬洪與西藏噶廈政府代表以協助西藏獨立為條件,簽署「西 姆拉條約」割讓部分西藏土地劃設麥克馬洪線,惟事涉中國主權而不被中國政府承認,至今領 土爭議尚未解決。 試圖仿效社會主義國家推動計畫經濟,但是卻又不那麼徹底;公部門所負責的領域包山包海, 13.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2) 危機造成財政危機,印度總理拉奧於 1991 年啟動經濟改革,改採自由市場經濟 制度,並推行「東望政策」強化與東亞的交往,印度遂於 1993 年開始嘗試與臺 灣接觸討論互設辦事處事宜。 臺灣與印度於 1994 年初就雙方互設官方代表處達成協議,復印度於 1995 年 7 月至臺灣設立「印度臺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臺灣則於同年 9 月 於印度首都新德里,派駐首任駐印代表鄧備殷設立「駐新德里臺北經濟文化中心」, 從而開始發展臺印雙邊關係。隨著臺印關係逐漸發展,2012 年 12 月「駐新德里 臺北經濟文化中心」更名為「駐印度臺北經濟文化中心」(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n India,TECC)。並同時在印度設立第二個辦事處,即印度東南. 政 治 大. 方的臺商經貿重鎮清奈的「駐清奈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立. Cultural Center in Chennai)。. ‧ 國. 學. 雖臺灣與印度建交事宜受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框架影響,然臺印雙邊交. ‧. 流隨著臺印恢復官方代表處後持續進行3。1999 年 11 月,時任印度人民黨秘書長 莫迪(現任印度總理)訪問臺灣;2002 年臺灣經濟部次長尹啟銘率團赴印度訪問,. y. Nat. er. io. sit. 並於同年與印度簽署《促進投資暨保障協定》,作為推動雙方經貿發展的法律基 礎;2005 年 5 月,臺灣經濟部次長尹啟銘再次率團訪問印度,與印度商工部次. n. al. Ch. i Un. v. 長舉行「第 1 屆臺灣印度次長級經濟對話會議」,臺印雙邊經貿關係於此時期建 立基礎。. engchi. 2007 年 6 月,時任臺灣總統參選人馬英九(2008 年就任總統)訪問印度,並 與印度資訊技術暨通訊部長 Dayanidhi Maran 及工商部長 Kamal Nath 交換有關經 貿與資訊產業合作意見;同年 8 月印度商工部次長率團訪臺招商並舉行投資印度 說明會;2010 年 12 月印度卸任總統卡蘭(A.P.J.Abdul Kalam)訪問臺灣,為歷. 3. 囊括絕大多數;但卻又不因此而消滅私部門,私部門依然繼續保有並經營那些受政府嚴密保護 的中小企業;並限縮外國直接投資。 依據外交部「92 年中國阻撓我國際空間事例」, 「第五屆亞洲安全會議」於 1993 年 1 月 27 日 至 29 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臺灣由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召集委員張旭成及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丁樹範聯袂出席,中國亦派員參加。會中,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參贊毛四維於張委員發言時向印 方抗議,並宣稱臺灣代表出席該會係對「一個中國」政策之違反,惟印方未予理會。 14.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3) 年來印度訪問臺灣最高層級的政界官員。其後臺灣馬英九政府政策重心著重兩岸 交流上,臺印雙邊關係進展相對緩慢。 2016 年臺灣新任總統蔡英文政府宣示並執行「新南向政策」 ,首度將印度納 入臺灣對外加強重點經貿及雙邊交流的重點國家。2016 年 4 月,臺灣立法院成 立「臺灣與印度國會議員友好協會」 ,並於 2017 年 2 月由多名立法委員組團訪問 印度;2017 年 3 月,臺北市長柯文哲出訪並在新德里舉辦「臺北與新德里產業 論壇」 。臺灣與印度官方增加許多實質互動交流,並陸續洽簽各項備忘錄及協定, 臺灣與印度雙邊關係持續深化進入新的篇章。. 二、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 政 治 大 臺灣自 1990 年代起經濟發展積累大量外匯儲備與投資資金,解嚴後放寬外 立. ‧ 國. 學. 匯管制及投資渠道,對外貿易順差導致新臺幣大幅度升值,進而影響出口,土地、 勞動力成本緩步增加,同時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 Nations,ASEAN)單一市場逐漸成型。在上述的環境背景下,加強與東南亞國. sit. y. Nat. 家的經貿合作顯得日趨重要。緣此,1993 年 12 月李登輝政府由時任經濟部長江. io. al. er. 丙坤宣布將東南亞列為未來加強投資地區,並公布「南進政策說帖」,於 1994. iv n C 4 hengchi U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東協七國 。另一方面, n. 年至 1996 年推動第一期《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 ,實施範圍國家包含. 隨著蘇聯瓦解、冷戰的結束及印度財政危機,印度於 1991 年啟動經濟改革,並 推行「東望政策」強化與東亞的交往,臺印關係在 1990 年代初開始解凍,於 1995 年臺印雙方互設政府代表處,開啟制度性的官方往來,民間亦即開始前往投資, 惟此後直至 2016 年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前,臺印雙方不論是政府政 策及民間投資,皆為未有大規模及指標性的發展。 東南亞國家協會 1994 年 9 月於泰國清邁舉行第 26 屆經濟部長會議決議,東 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AFTA)計劃由原定 2008 年實施的日期 4. 黃東煬,〈我國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顧與展望〉 ,《展望與探南》,第 6 卷第 12 期,2008 年 8 月, 頁 41-42。 15.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4) 提前到 2003 年實施,即在 2003 年 1 月 1 日前對東協內部貿易徵收的關稅必須降 低到 5%以下,在此背景下,臺灣必須加強並加速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是 以,1996 年底於第一期《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實施屆滿後,即宣 布自 1997 年 1 月起沿續推動第二期至 1999 年 12 月止,並擴大實施範圍國家, 在原先東協七國的基礎上,增加寮國、緬甸、柬埔寨及大洋洲的澳洲與紐西蘭等 國,全名亦更改為《加強對東南亞及紐澳地區經貿工作綱領》。 1997 年 12 月,東南亞國家協會與中國、日本、韓國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發表 聯合聲明,成立東協加三(ASEAN Plus Three Cooperation,APT)合作機制。2000 年臺灣政黨輪替,2002 年 7 月陳水扁總統於亞洲商會聯合總會重提「南向政策」,. 政 治 大. 於是政府各部會再一次的加強「南向政策」工作,同時沿續《加強對東南亞及紐. 立. 澳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第三期(2000 年至 2003 年)、第四期(2004 年至 2006 年)、. ‧ 國. 學. 第五期(2007 年至 2009 年)。. ‧. 臺灣 2008 年至 2016 年馬英九政府時期對外政策實施外交休兵,將重心放在 與中國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y. Nat. er. io. sit. Framework Agreement,ECFA),雖同時沿續《加強對東南亞及紐澳地區經貿工 作綱領》第六期(2010 年至 2012 年)、第七期(2013 年至 2015 年),惟政府對外政. n. al. Ch. 策宣示未再高呼「南向政策」。. engchi. i Un. v. 2016 年臺灣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新政府總統蔡英文於 2016 年 8 月 16 日召 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 ,並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 ,明確揭示新南 向政策理念、短中長程目標、行動準則及推動架構,目標國家除前述 12 個國家 外,另加入了南亞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共 計 18 國。至此,印度明確列入政府南向發展政策中的目標國家,與印度的雙邊 發展亦加速的進行(請見下頁表 2-1)。. 16.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5) 表 2-1 臺灣南向政策 政府. 政策宣示. 內容. 1994 年通過《加 強對東南亞地 李登輝 區經貿工作綱 領》 陳水扁. 目標範圍國家. 政府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各國建立各 項官方與非官方關係,包括簽署投 東協十國、 資保障協定及雙邊設立代表處,同 紐西蘭與澳洲 時鼓勵臺商前往東南亞設廠投資。. 2002 年重啟「南 強調臺灣勿將中國視為唯一市場, 東協十國、 向政策」 鼓勵臺商重視東南亞的投資。 紐西蘭與澳洲. 以人文為核心,廣泛推動臺灣與目 東協十國、 2016 年提出「新 蔡英文 標國家人才、文化、經濟與產業的 紐西蘭、澳洲 南向政策」 連結。 與南亞六國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政 治 大. 第二節. ‧. ‧ 國. 學. 一、日印關係. 立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 歷史上,日本與印度因佛教而在宗教文化層面有著淵遠流長的連結。到近代,. y. Nat. er. io. sit.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將印度納入大東亞共榮圈的擘畫中,並支持錢德拉· 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所領導的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與印度國民軍協作. n. al. Ch. i Un. v. 對抗英國軍隊尋求印度獨立。二戰後在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印度代表拉. engchi. 達·比諾德·帕拉德(Radha Binod Pal)法官宣稱該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係依據 「事後法」 ,而違反不溯及既往原則,因此主張日本所有被告戰犯無罪5。兩國之 間的歷史互動奠定日後的建交基礎。 隨著印度於 1947 年 8 月 15 日宣布獨立,印度共和國於 1950 年 1 月 26 日正 式成立,到 1952 年 2 月印度首次民選總理選出尼赫魯政府,日本於 1952 年 4 月 28 日與印度簽署《和平條約》建立外交關係。1957 年日本首相岸信介(現任 首相安倍晉三外祖父)訪問印度宣布提供印度日圓貸款,1958 年印度從日本獲. 5. Embassy of India, Tokyo (Japan),2019. India-Japan Bilateral Relations,< https://www.indembassy-tokyo.gov.in/bilateral_brief.html#> 17.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6) 得第一筆「政府開發援助」,此後日本一直位居印度的援助大國。惟此一時期由 於美蘇對立的冷戰格局,印度倡導不結盟運動,其後隨著中蘇關係惡化及美中關 係的改善,印度更於 1971 年 8 月與蘇聯簽定軍事同盟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 種種因素造成日印關係無法進一步發展。 1990 年代蘇聯瓦解宣示冷戰的結束,印度國內在計畫經濟低效率和石油危 機造成的財政問題背景下,印度總理拉奧於 1991 年改採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啟動 經濟改革,同時推行「東望政策」強化與東亞的交往,日印關係一度升溫。然由 於印度於 1998 年進行核武試驗,日本宣布加入國際對印度制裁的行列,暫停雙 邊關係並實施凍結「政府開發援助」、擱置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對印度融資. 政 治 大. 案件等制裁措施。直至 2000 年 8 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訪問印度後,日印雙邊關係. 立. 始再次恢復6。. ‧ 國. 學. 21 世紀日印關係急速升溫,日本首相森喜朗於 2000 年 8 月訪問印度時,與. ‧. 印度總理瓦杰帕伊(Atal B. Vajpayee)締結「21 世紀日印全球夥伴關係」 (Japan-India Global Partn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開啟日印關係在 21 世紀的. y. Nat. er. io. sit. 新篇章,此後日印雙方領袖及部會級首長密切互訪交流。尤其於 2005 年 4 月日 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印度後,更進一步確立日印兩國領袖每年互訪的慣例。. n. al. Ch. i Un. v. 2006 年 9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組成第一次內閣,同年 12 月印度總理曼莫. engchi. 漢·辛格(Manmohan Singh)訪問日本締結「日印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 ,將日印關 係進一步提升至戰略夥伴地位。2007 年 8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於印 度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日本將致力確保以日本、印度、美國和澳洲等民主國家在 歐亞大陸外緣組成「自由與繁榮之弧」,並強調日印兩國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是 成功達成此目標的關鍵重點。2008 年 10 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日本發表 《日印安保共同宣言》 ,深化兩國在安全保障議題上的交流7,同時日本宣布給予. 6 7. 林賢參,〈日印關係與印度太平洋戰略〉, 《戰略瞭望》 ,第 4 期,2018 年 7 月,頁 47-56。 劉泰廷、洪銘德, 〈劍指中國:日本對亞洲的安全戰略〉 , 《全球政治評論》 ,第 46 期,2014 年 4 月,頁 139-152。 18.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7) 印度相當於 45 億美元的日圓貸款,以建設印度新德里-孟買的鐵路項目,為目前 日本史上最大的對外單一貸款投資項目。 2012 年 12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組成第二次內閣時期,於 2013 年發表一篇 名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的英文文章,呼應前先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 再次提出與美、澳、印等民主國家聯合組成「鑽石型」安保體系以抗衡中國。印 度總理莫迪於 2014 年 5 月就任後,旋即於同年 9 月訪問日本,締結「日印特別 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此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印度總理莫迪分別在擔任日印 兩國領袖的位置上,持續深化日印雙邊關係迄今。 2016 年 8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出席第六屆「非. 政 治 大. 洲開發會議」(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Development,TICAD),. 立. 並在會中提出與印度合作「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Free and Open. ‧ 國. 學. Indo-Pacific Strategy)構想8。2016 年 11 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日本,在日印共同聲. ‧. 明中提及將日本「印太戰略」與印度「東進政策」相結合,透過整合日本的資金 與技術成立「日印製造研究所」(JIM)與「日本專修學程」(JEC),配合印度的. y. Nat. er. io. sit. 高度經濟成長空間與充沛人力資源,推動「亞洲與非洲成長走廊」(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AAGC)的構想。強調透過印度太平洋沿岸區域整體自由開放的. n. al. Ch. i Un. v. 發展,加強印度洋、太平洋兩個大洋以及亞洲、非洲兩個大陸塊的連結,讓亞非 連結成經濟成長的大動脈。. engchi. 2017 年 9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發布日印聯合 聲明,宣示兩國領袖體認擴大印度日語教育,對實現更廣泛和更緊密產業合作的 重要性。預計在印度共同建立的「日語教師培訓中心」,規劃未來 5 年內於 100 所高等教育機構開設日語證書課程與培訓 1000 名日語教師,作為日印雙邊擴大 商務和人員交流的基礎,同時呼應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製造」 (Make in India)、 「技能印度」(Skill India)等政策。2018 年 10 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日本,宣. 8. 林賢參,〈日印關係與印度太平洋戰略〉, 《戰略瞭望》 ,第 4 期,2018 年 7 月,頁 54-55。 19.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8) 布雙方就簽署日本自衛隊與印度軍方相互融通物資與勞務的《物資勞務相互提供 協定》進行協商溝通,同時宣布建立日印「外交國防 2+2」部長會議,計劃擴大 日印兩國國防之間的聯繫,並於 2019 年 11 月兩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首次「外 交國防 2+2」部長會議。日印雙邊關係近年來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印度總理莫 迪的領導下,促成日本「印太戰略」與印度「東進政策」的契合,進而在政治、 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持續深化(請見表 2-2)。 表 2-2 日印領袖重要互訪時序內容 互訪領袖. 2000 年 8 月. 森喜朗訪印. 2005 年 4 月. 小泉純一郎訪印. 2006 年 12 月. 辛格訪日. ‧ 國. 締結「日印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 安倍晉三訪印. 於印度國會提出建構「自由與繁榮之弧」. 辛格訪日. 發表《日印安保共同宣言》. 辛格訪日. 完成《日印全面經濟夥伴協定》(IJCEPA)談判 宣布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印度海軍實施雙邊訓練. y. ‧. 2010 年 10 月. 治 政 確立日印兩國領袖每年互訪慣例 大 學. 2008 年 10 月. 締結「日印全球夥伴關係」. Nat. 2007 年 8 月. 立. 發表共同聲明. sit. 時間. 2014 年 9 月. 莫迪訪日. 締結「日印投資促進合作夥伴關係」. 2016 年 11 月. 莫迪訪日. 宣布於印度成立「日印製造研究所」(JIM). 2017 年 9 月. 安倍晉三訪印. 宣布於印度成立「日語教師培訓中心」. 2018 年 10 月. 莫迪訪日. 宣布建立日印「外交國防 2+2」部長會議. iv n C 安倍晉三訪印 h簽署《日印防衛裝備與技術轉移協定》 engchi U n. 2015 年 12 月. al. er. 野田佳彥訪印. io. 2011 年 12 月.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日本外務省官網, 〈国・地域 アジア インド 過去の要人往来 ・会談〉 ,《外務省》,2020 年 2 月 11 日(檢索), <https://www.mofa.go.jp/mofaj/area/india/visit/index.html>。. 20. DOI:10.6814/NCCU202001409.

(29) 二、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背景 印度最早出現在日本南向發展政策視野,可回溯至 1940 年代日本「大東亞 共榮圈」的地圖中。日本自 1853 年受「黑船來航」事件影響,從而引發 1868 年起的「明治維新」,開始產生重視「利益疆域」建立國家安全保障論證思維, 進而有透過軍事力量推行「南進政策」,並在東亞地區發動「太平洋戰爭」企圖 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作為9(請見圖 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2-1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中的印度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社(1944:2). 9. 李世暉,〈戰後日本的經濟安全保障:理論與政策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6 卷第 1 期,2015 年 1 月,頁 102-103。 21.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0) 由於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於美國主導下制定《和平憲法》及與美國簽 署《日美安保條約》,日本透過軍事力量建立國家安全保障的方式終止。戰後初 期,日本對外政策採行首相吉田茂提出的「吉田主義」,對內全力發展經濟,對 外則依循配合美國的外交政策。隨著日本的經濟復甦及國際的冷戰格局,1957 年 日本首相岸信介向「亞洲開發基金」提出「岸計畫」,開始透過經濟影響力建立 國家經濟安全保障的南向發展政策,岸信介並於同年訪問印度宣布提供日圓貸款, 可視為為日本針對印度的政策濫觴。 1977 年日本由時任首相福田赳夫出訪東南亞時提出「福田主義」 ,闡明日本 二戰後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宣示日本不會尋求成為軍事強權,將致力. 政 治 大. 於東南亞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並透過經濟援助等方式加強與東南亞. 立. 國家的雙邊關係,同時期雖然印度並未出現在日本「福田主義」的宣示範圍內,. ‧ 國. 學. 然日本基於擴大經濟聯繫的考量,印度亦在受經濟援助國家之列。. ‧. 2006 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一次內閣時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價值 觀外交,企圖連結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印度、美國、澳洲等民主國家. y. Nat. er. io. sit. 建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推動四國的戰略性同盟,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安 定與繁榮。2013 年 1 月再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發表英文文章〈亞洲民主. n. al. Ch. i Un. v. 安全之鑽〉,正式提出與美國、澳洲、印度等民主國家聯合,組成「鑽石型」的. engchi. 安保體系抗衡中國,延續至今印度為日本對外政策的重點國家。. 第三節. 文獻述評. 透過回顧整理本論文相關的文獻,將其區分成「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 、 「日 本的南向發展政策」及「臺日合作南向發展」研究文獻等三個部分來做探討,下 面為相關文獻回顧內容:. 22.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1) 一、臺灣的南向發展政策 徐遵慈的「臺灣與印度經貿關係:回顧與前瞻」文章中,回顧印度的經濟與 產業發展情況、臺印經貿關係及印度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背景。從盤點 印度主要產業概況(通訊電子零件組、汽機車相關零件組、紡織人工纖維、食品 加工等產業)角度切入找尋臺印合作前景,進而作出「推動臺印合作研究與交流, 提供國內各界印度資訊」 、 「加強印度臺商協會的功能,爭取建立與印度相關產業 與主管機構間之聯繫窗口」、「善用印度 FTA 網絡,建立從印度進入第三國利基 市場的跳板地位」 、 「審慎評估印度投資環境,選擇最適合的投資地點和營運型態. 政 治 大. 與策略」 、 「掌握印度產業發展政策方向與優惠待遇,爭取投資或產業合作之最大 優勢」等政策建議10。. 立. ‧ 國. 學. 蘇怡文的「新興開發中援助國加入後對當代 ODA 發展之影響」文章中,講 述「政府開發援助」的發展沿革,及其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DAC). ‧. 中的定義與種類。從而論述二戰後英、法、美等傳統援助國除重視「政府開發援. sit. y. Nat. 助」所帶來的政治利益外,同時也將其視為促進本國產品出口和拓展企業海外投. io. al. er. 資的工具,作為拓展開發中國家市場、獲取海外資源的重要手段。進而描述當代. iv n C h e n g、c「外國直接投資」與「貿易」等概念 援助」的操作特色在於將「政府開發援助」 hi U n. 從受援國轉換援助國的中國大陸、韓國、巴西等「新興援助國」,其「政府開發. 串聯在一起,緊密連結「政府開發援助」與投資和發展議題的關係,使援助國開 始將受援國視為合作夥伴,透過援助計畫共謀彼此發展的趨勢。最後提出臺灣為 因應當代「政府開發援助」的發展與國際潮流變化,應積極思考在達成國際參與 目的之外,如何進一步利用「政府開發援助」作為先導工具,透過策略與規劃, 為國內廠商培養良好的對外投資環境與有利投資機會之政策建議11。. 10 11. 徐遵慈, 〈臺灣與印度經貿關係:回顧與前瞻〉 , 《貿易政策論叢》 ,第 15 期,2011 年,頁 97-137。 蘇怡文, 〈新興開發中援助國加入後對當代 ODA 發展之影響〉 ,2012 年 8 月, 《中華經濟研究 院台灣 WTO 中心》,<https://www.roc-taiwan.org/in/post/43.html> 23.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2) 陳牧民的「新南向政策中的印度與南亞」文章中,就印度於臺灣「新南向政 策」中的角色進行分析。指出印度的經濟成長背景及臺灣於印度的機會,並點出 臺印之間發展雙邊關係的困境,包括政治因素干擾,印度禁止部長與邦長級以上 官員訪臺、經濟合作協定談判停滯;基礎建設不足、科層官僚、聯邦體制各地法 令稅制不一等因素影響經商環境;風俗文化差異大,印度缺少華僑或通曉中文之 代理人,交流與進入印度市場不易。藉由盤點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各部會 對印度的政策作為,包括簽署「中小企業合作備忘錄」 、 「航空服務協定」等雙邊 條約(協定),作為臺印經濟合作協定當前的替代選項;在教育領域方面,包括 選送華語教師赴印度進行教學、補助「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等計畫。最後提出. 政 治 大. 臺灣應就促進經貿與擴大教育類合作,以及重視政府跨部會政策協調平台等政策. 立. 二、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 學. ‧ 國. 建議12。. ‧. 林賢參的「日印關係與印度太平洋戰略」文章中,爬梳自 1952 年日本與印. sit. y. Nat. 度建交起,歷經冷戰時期、印度核試爆時期,乃至 21 世紀印太戰略時期日印雙. io. al. er. 邊關係的發展。協助本論文藉由回顧日本與印度各時期的雙邊關係,理解日本各. iv n C hengchi U 李世暉的「戰後日本的經濟安全保障:理論與政策之研究」文章中,解釋二 n. 時期對印的政策背景13。. 戰後日本在各時期建立經濟安全保障的理論與政策思維,包括二戰後初期,藉由 「政府開發援助」政策支持雁行理論在東亞地區的發展,實現保障自由貿易體制 與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石油危機後提出「綜合安全保障」政策,以確保日本資 源與能源的穩定供給;至區域經濟整合時期(後冷戰時期) ,透過「經濟夥伴協 定」( EPA)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政策,保障日本國家的競爭力及提供國. 12 13. 陳牧民,〈新南向政策中的印度與南亞〉, 《全球政治評論》 ,第 55 期,2016 年,頁 19-23。 林賢參,〈日印關係與印度太平洋戰略〉, 《戰略瞭望》 ,第 4 期,2018 年 7 月,頁 54-55。 24.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3) 民安定的生活環境。協助理解日本在制定對外政策時,所採行的手段工具與其核 心理論思維14。 王簫軻的「安倍政權對外援助政策之重構」文章中,闡述日本於二戰後的「政 府開發援助」政策,所提供的開發援助長期以日圓貸款為主,大抵利用援助為槓 桿,促進出口和確保資源供應,並使得其援助領域集中在經濟基礎設施和工業部 門,與日本的投資與貿易結合,將之歸納為「經濟開發型」援助。至日本安倍政 府時期,在「積極和平主義」理論指導下,於 2015 年修訂「開發合作大綱」 ,重 構「政府開發援助」政策,將其戰略功能的擴大,從而使之服務於日本「正常國 家化」的戰略目標。以此呈現出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政策,由「經濟開發型」. 政 治 大. 向「戰略支持型」轉變之勢。協助理解日本「政府開發援助」政策的轉化過程,. 立. 三、臺日合作南向發展. 學. ‧ 國. 及其近年於印度的政策體現15。. ‧. 童振源、蔡增家的「從雁行發展到經濟分工:從臺日經濟合作看東亞經濟分. sit. y. Nat. 工模式的轉變」文章中,闡述日本從二戰後 1960 年代以來,以日本為雁頭、以. io. al. er. 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為雁身的「雁行理論」產業發展,東亞經濟發展呈現傳. iv n C hengchi U 漸成型的經濟分工模式,臺灣藉此運用雄厚製造能量及完整產業鏈優勢,結合日 n. 輸擴散與聯動互補效應的現象。進而論述隨著 1990 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趨緩,漸. 本經營幹部育成能力、品牌形象、商譽、技術與研發優勢,以及國際化經營與拓 展國際市場優勢,進行臺日之間緊密營運合作及策略聯盟。沿續經年累月而來的 層次性分工體系戰略聯盟關係,在臺日雙方企業的互補性與合作意願的基礎上, 將新合作模式擴大到研發、生產、行銷、與服務等領域,推動簽訂臺日貿易投資 便利化協議(Trade and Investment Convenience Agreement,TICA),以促進雙邊的. 14. 15. 李世暉,〈戰後日本的經濟安全保障:理論與政策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6 卷第 1 期,2015 年 1 月,頁 101-142。 王簫軻, 〈安倍政權對外援助政策之重構〉 , 《全球政治評論》 ,特集 005,2017 年,頁 93-113。 25.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4) 貿易與投資關係,建立「臺日經濟合作戰略伙伴關係」,朝共同市場前進,提供 臺灣與日本未來合作進入印度的立論基礎16。. 四、過往文獻所缺少的資訊 經蒐集檢視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過往文獻在臺灣與日本南向發展政策的模 式與建議皆有觸及。在「臺灣與日本之於印度的雙邊關係」方面,爬梳臺灣與日 本在政治、經貿等領域與印度的互動與交流;在「政府開發援助」方面,聚焦於 如何藉此實現國家利益與增進他國雙邊關係;在「南向發展政策」方面,彙整出 臺灣對印度的政策作為及未來建議方向,並剖析日本制訂相關政策背後的思維與. 政 治 大 的立論基礎。惟在切合本論文的主軸中,尚缺少以下資訊: 立. 理論;在「臺灣與日本合作南向發展」方面,提供臺灣與日本未來合作進入印度. ‧ 國. 學. (一)臺灣蔡英文政府(2016 年至 2020 年 6 月)與日本安倍晉三政府(2006 年至 2020 年 6 月),隨時空背景與環境的轉化,對印度政策作為的更新與異動。. ‧. (二)臺灣與日本針對印度單一國家,其相關政策綱要與交流網絡建構具體作為. sit. y. Nat. 之關注與研究。. io. al. er. (三)臺灣與日本於第三國(印度),其相關合作的實踐與方式。. iv n C hengchi U 的文本均較為稀少。爰本論文認為如能探究臺灣與日本於印度在政策綱要與交流 n. 無論是在臺灣與日本的相關文獻中,針對印度單一國家做具體政策實踐研究. 網絡建構的具體作為,進而討論臺灣如何就日本的經驗學習甚而結合,將有助於 未來臺灣「南向發展政策」的推展與臺印雙邊關係的提升。. 16. 童振源、蔡增家, 〈從雁行發展到經濟分工:從臺日經濟合作看東南亞經濟分工模式的轉變〉 , 《國際關係學報》 ,第 24 期,2007 年 7 月,頁 87-112。 26.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5) 第四節. 小結. 臺灣於 1949 年 12 月 30 日與印度斷交後,雙方並未保留非官方的派駐人員 與代表處,致使臺印雙方常時間未有交流互動。1990 年代臺灣與印度為因應國 內與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不約而同的推行「南向發展政策」與「東望政 策」 ,從而形成兩國之間的交集,進而於 1995 年 7 月及 9 月臺印雙方互設官方代 表處,開始發展臺印雙邊關係。然臺印雙方雖開啟制度性的官方往來,臺灣民間 亦即開始前往印度投資,惟臺灣不論是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 其南向發展政策皆未將印度納入目標國家。直至 2016 年臺灣新任蔡英文政府,. 政 治 大. 方將包含印度其中的南亞六國加入南向發展政策的目標國家中。至此,臺灣與印 度雙邊關係進入新的篇章。. 立. ‧ 國. 學. 日本與印度不論是在宗教文化的連結,還是在二戰期間及戰後的互動,均成 為兩國於 1952 年 4 月 28 日建交的基礎。1957 年日本首相岸信介向「亞洲開發. ‧. 基金」提出「岸計畫」,並於同年訪問印度宣布提供日圓貸款,可視為為日本針. sit. y. Nat. 對印度的政策濫觴。日本雖自 1957 年起即成為提供印度「政府開發援助」的援. io. er. 助大國,惟其後因冷戰格局及印度進行核武試驗,影響日印關係進一步的發展。. al. iv n C hengchi U 球夥伴關係」 ,2005 年 4 月日印兩國確立領袖每年互訪的慣例。日本首相安倍晉 n. 日印關係至 21 世紀急速升溫,日本與印度於 2000 年 8 月締結「21 世紀日印全. 三自 2006 年 9 月起的兩次內閣期間陸續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四方安全對 話機制」 、 〈亞洲民主安全之鑽〉 ,並先後與印度締結「日印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 及「日印特別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 ,其與 2014 年 5 月就任的印度總理莫迪分別 在擔任日印兩國領袖的位置上,促成日本「印太戰略」與印度「東進政策」的契 合,持續深化日印各領域的雙邊關係。 文獻述評分別在「臺灣與日本之於印度的雙邊關係」 、 「政府開發援助」 、 「南 向發展政策」 、 「臺灣與日本合作南向發展」等方面,以前人的研究成果提供本論 文的立論基礎。惟於切合本論文的主軸中,無論是在臺灣與日本的相關文獻中, 27.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6) 針對印度單一國家做具體政策實踐研究的文本均較為稀少。爰本論文認為如能探 究臺灣與日本於印度在政策綱要與交流網絡建構的具體作為,進而討論臺灣如何 就日本的經驗學習甚而結合,將有助於未來臺灣南向發展政策的推展與臺印雙邊 關係的提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8.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7) 第三章. 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綱要. 本章為處理臺灣與日本對印度較為綱要性、結構性的政策作為,首先就臺印 與日印簽署的雙邊條約(協定)比較,包括商業協定、航空服務協定等項目的簽 署內容與時序對比,嘗試明晰臺灣與印度未來在簽署雙邊條約(協定)可能的發 展方向。其次,就臺灣與日本對印度的「政府開發援助」比較,其中包括兩國於 有償貸款、無償贈與、技術合作等援助項目,藉由日本推動「政府開發援助」的 歷程經驗,對臺灣的「以 ODA 模式推動海外公共工程執行計畫」提出想法。最 後就臺灣與日本於印度發展的產業園區比較,借鏡日本以往由東南亞而至印度的. 政 治 大. 「日本工業城鎮」,其設立產業園區的成熟經驗,給予臺灣在印度發展產業園區 的啟發。. 立. ‧ 國. 學. 第一節. 臺印與日印的雙邊條約(協定). ‧. 依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第. Nat. sit. y. 二條規定,所稱之條約是「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不論. n. al. er. io. 其載於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內,亦不論其特定名稱為何」。. i Un. v. 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常見名稱有較為正式的條約. Ch. engchi. (Treaty),以及常用於行政或技術場合的協定(Agreement)1。 因條約或協定所規範協議事項較為細瑣,且所需談判時間較長,諒解備忘錄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常作為在完整條約(協定)簽署之前,紀 錄階段性談判成果,以及框架性呈現雙方未來的合作方向。是以,臺灣與印度近 年來加速雙邊交流,於雙邊條約(協定)談判和簽署過程中,可常見諒解備忘錄 的出現。又由於臺灣特殊的國際地位,臺灣常以半官方機構或民間團體的名義, 以諒解備忘錄的形式與他國簽署協議事項。故本論文將諒解備忘錄列入臺印簽署 的雙邊條約(協定)討論之中。 1. 丘宏達著、陳純一修訂,《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2017 年)。頁 167-190。 29.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8) 一、臺灣與印度簽署的雙邊條約(協定) 印度與臺灣在 1949 年 12 月 30 日斷交後,並未保留非官方的派駐人員與代 表處,很大程度影響雙邊的直接交流。直至 1990 年代隨著冷戰結束及印度推行 「東望政策」 ,臺印開始接觸恢復雙邊關係的交流。印度於 1995 年 7 月至臺灣設 立「印度臺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臺灣於同(1995)年 9 月於印度首都 新德里派駐首任駐印代表鄧備殷設立「駐新德里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從而開始 臺印之間雙邊條約(協定)的談判與簽署。 2001 年 7 月,臺灣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與印度航空公司簽署《民. 政 治 大 備忘錄於 2006 年 7 月再次修訂,完成換文修約且正式生效 。2002 年 10 月,臺 立. 航通航瞭解備忘錄》 ,雙方就航權部分達成協議,2002 年臺印兩國開始直航;該 2. ‧ 國. 學. 印兩國簽署《投資保護協定》 ,並於 2005 年 1 月及 3 月由雙方正式換文生效,為 推動臺印雙方投資與經貿發展建立法律基礎3。2007 年 4 月,臺印兩國就金融監. ‧. 理資訊、法規制度等交換機制簽署《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印度證管會瞭解. sit. y. Nat. 備忘錄》 ;並同時簽署《科技合作瞭解備忘錄》 ,建立由臺灣國科會與印度科技部. io. al. er. 組成之聯合科技委員會,每年輪流召開會議,辦理學術研討會及合作研究計畫案. iv n C hengchi U 2010 年 3 月,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FICHET)與印度大學聯盟(AIU) n. 等,展開科學與技術合作。. 簽署《教育合作交流備忘錄》,確立臺灣與印度高等教育學歷相互承認,進而增 加雙方留學生交流。2011 年 1 月,臺印兩國完成簽署《臺灣印度經濟合作協議 可行性聯合研究小組合作備忘錄》,雙方經濟智庫開始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 接洽談判,惟印度於 2012 年 11 月開始加入由中國與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 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談判,其後有. 2. 3. 中華民國外交部,〈我國與印度關係〉 ,2008 年 8 月,《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外交年鑑》,< 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almanac/almanac2007/html/08-1-1.htm> 中華民國外交部,〈我國與印度關係〉 ,2007 年 8 月,《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外交年鑑》,< 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almanac/almanac2005/WebPages/MICO/08/08_01_ 01.htm> 30. DOI:10.6814/NCCU202001409.

(39) 關臺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進度緩慢停滯4。2011 年 7 月,臺印兩國簽署《關 務互助協定》,除增進雙邊關務的互通性外,亦對後續洽談優質企業(AEO)相互 認證事宜提供法源依據5;另同時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 ,將雙方 跨境投資企業稅法予以制度規範。2013 年 3 月,臺印兩國簽署《貨品暫准通關 證協定》,以簡化雙方供展覽、會議或招商等活動陳列或使用之貨品進出口通關 手續。2015 年 12 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 9 屆臺印次長級經濟諮商會 議」 ,臺印雙方代表簽署《中小企業合作瞭解備忘錄》 ,朝雙方中小企業建立制度 化合作交流平臺前進。 2016 年臺灣在新任蔡英文政府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下,將印度納入臺. 政 治 大. 灣對外加強重點經貿及雙邊交流的重點國家,以中央政策的力度加速談判及簽署. 立. 各項雙邊條約(協定)。2016 年 9 月,臺灣與印度兩國針對 2001 年 7 月簽訂的《民. ‧ 國. 學. 航通航瞭解備忘錄》增加證照承認、航空安全等條款,並提升層級由雙方代表處. ‧. 簽署《航空服務協定》;另同時簽署農業領域雙方相互訪問、資訊技術的培訓合 作,以及農業貿易拓展和減少貿易壁壘的《農業合作備忘錄》6。2016 年 12 月,. y. Nat. er. io. sit. 臺印兩國於臺灣嘉義市阿里山車庫園區簽署《鐵道遺產合作意向書》,針對臺灣 「嘉義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 、 「西姆拉鐵路」 、 「尼吉. n. al. Ch. i Un. v. 里鐵路」等四條於 19 世紀末興建的高山森林鐵道,就維護及管理鐵道遺產建立 7. 合作關係 。. engchi. 2017 年 12 月臺印雙方簽署《推動產業合作瞭解備忘錄》,以促進雙邊產業. 4. 5. 6. 7. 陳牧民,〈剖析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台灣能在印度做什麼?〉,2015 年 10 月 15 日,《獨 立評論》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409> 中華民國財政部,〈關務互助協定〉 ,2019 年 12 月 12 日, 《國際財政服務資訊》 ,< https://www.mof.gov.tw/multiplehtml/189#a_C>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及印度完成簽署《航空服務協定》及《農業合作瞭解備忘錄》 〉, 第 203 號,2016 年 9 月 12 日, 《新聞稿》 ,<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8742DCE7A2A28761&s=DAF942D1F5AD767B > 中華民國外交部, 〈我國與印度簽署《鐵道遺產合作意向書》〉 ,第 290 號,2016 年 12 月 24 日, 《新聞稿》 ,<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FAEEE2F9798A98FD&s=D38B1A1A04CE0681 > 31. DOI:10.6814/NCCU202001409.

(40) 技術及經貿投資合作關係8。2018 年 12 月,為因應 ICT 產業新投資樣態及產業 投資保障範圍更新 2002 年所簽署的《投資保護協定》 ,臺印兩國簽署《臺印度雙 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另同時簽署《優質企業相互承認 協定》(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Respective 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ion Programs)藉由 互相承認雙方所驗證的優質企業,得享有便捷通關等優惠措施, 以提升雙方企業競爭力,有助於臺印雙方的經貿投資增長9。2019 年 7 月臺灣科 技部與印度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簽署《臺印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備忘錄》,將成為 臺印學者、社會科學家、專家交流合作的平台,為臺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注入新 活力10(請見下頁表 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與印度完成簽署《推動產業合作瞭解備忘錄》〉 ,第 240 號,2017 年 12 月 18 日,《新聞稿》 ,<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FAEEE2F9798A98FD&s=55BEEBA53ADF6C32 > 9 中華民國外交部, 〈我國與印度簽署「雙邊投資協定」及「優質企業相互承認協定」 ,持續深化 兩國關係,厚實『新南向政策』推動成果〉 ,第 327 號,2018 年 12 月 18 日,《新聞稿》,<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8742DCE7A2A28761&s=5B0D2AFFE7977C14> 10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處,〈臺印度合作展開新頁,雙方首度簽訂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備忘錄〉 , 2019 年 8 月 13 日,《本處活動》 ,<https://www.roc-taiwan.org/in/post/6677.html> 32 8. DOI:10.6814/NCCU2020014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