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為 2.68 兆美元,位列世界第七大經濟體

1。同時國際貨幣組織於 2019 年 10 月所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otlook)指出,2001 至 2010 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為 7.5%,

並於 2014 年之後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大型經濟體2。另 一方面,美國川普政府於 2017 年 12 月發布《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所提出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ies),也揭示印度身為印太地 區大國,其地緣政治的關鍵地位3。衡諸上情,臺灣身處印太地區的樞紐位置,

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9.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https://is.gd/GiHcvE>

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9.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19: 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 Rising Trade Barriers,<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19/10/01/

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19>

3 The White Hous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 黃奎博、周容卉,〈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 12 卷第 8 期,2014 年 8 月,頁 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動架構,目標國家除前述 12 個國家外,另加入了南亞六國(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共計 18 國,其中印度又為 18 個目標國家 中最大的單一國家經濟體,自然是「新南向政策」中的目標重點國家。

印度早期採用混合經濟模式,其中計畫經濟模式缺乏效率的缺點很大程度影 響了印度經濟發展,尤其到了 1990 年波灣戰爭引發的第三次石油危機更是重創 印度國內經濟,於是 1991 年印度總理拉奧(Rao)上任後推行市場經濟模式,以及 面向已經起步的東南亞加強經貿展開全球化的步伐,推動所謂的「東望政策」

(Look East Policy)。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力的提升,2014 年新任印度總理 納倫德拉·達莫達爾達斯·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於緬甸參加東南亞國 家協會年會暨東亞高峰會時,喊出「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除持續深化與 東南亞國的經貿關係外,亦積極參與諸如南海等地區的安全議題,企圖提升印度 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角色與地位5

臺灣的「南向」與印度的「東進」除了在政策上的對接之外,尚面對「中國」

此一涵蓋涉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競爭潛在因素。地緣政治方面,臺灣先天與 中國有「一個中國」的問題;印度則是身為崛起中的亞洲大國以及兩國邊界領土 糾紛等歷史遺緒,在地緣政治上無可避免的與中國競爭。地緣經濟方面,臺灣受 到中國經濟實力的牽制,與東亞、南亞諸國均無法順利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印度 則是因國家經濟發展優勢(市場、勞力)與中國重疊度過高,於 2019 年 11 月 4 日由總理莫迪宣布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清楚揭示印度在地 緣經濟上與中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臺灣與印度在上述種種背景之下,理應期望 成為緊密的經貿與戰略夥伴關係。

然印度在 1949 年 12 月底與臺灣斷交後,因冷戰格局陣營的不同及印度採行 不結盟政策,雖臺印雙方有數次討論互設政府代表處等事宜,惟臺印雙邊關係並 未有進一步發展。隨著蘇聯瓦解、冷戰的結束及印度財政危機,印度於 1991 年

5 張棋炘,〈印度對外政策剖析:從「東望」邁向「東進」〉,《國際與公共事務》,第 4 期,2016 年 7 月,頁 69-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啟動經濟改革並推行「東望政策」強化與東亞的交往,臺印關係在 1990 年代初 開始解凍。臺印雙方從 1993 年開始進行設立代表處談判,於 1995 年互設政府代 表處,開啟制度性的官方往來,民間亦開始前往投資,惟此後直至 2016 年蔡英 文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前,不論是政府政策及民間投資,皆未有大規模及具 指標性的發展。是以,如何透過研究他國與印度的互動經驗作為臺印關係未來發 展的基石,即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將日本對印度的政策互動經驗作為研究參照客體,與臺灣對印度之政 策對比,嘗試彙整出臺灣未來與印度交流可行的方向與作法。

日本於 1957 年由首相岸信介向「亞洲開發基金」提出「岸計畫」(The Kishi Proposal),並於同年訪問印度宣布提供日圓貸款,可視為日本針對印度的政策始 點。1977 年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訪東南亞時提出「福田主義」,闡明日本二 戰後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將致力於該區域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 貢獻6,儘管當時印度並未出現在「福田主義」的宣示範圍內,然而日本基於擴 大經濟聯繫的考量,亦將印度規劃於受經濟援助國家之列。2006 年日本首相安 倍晉三在第一次內閣時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的價值觀外交,企圖連結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印度、美國、澳洲等民 主國家建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推動四國的 戰略性同盟,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2013 年 1 月再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 發表文章〈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正式提出 與美國、澳洲、印度等民主國家聯合,組成「鑽石型」的安保體系抗衡中國,延 續至今,印度仍為日本對外政策的重點國家。

此外,本論文選擇日本作為研究參照客體國家,尚有以下多層意涵:

6 李世暉、吳明上、楊鈞池、廖舜右、蔡東杰,2016,《當代日本外交》。臺北:五南,頁 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一,臺灣與日本同屬自然資源稀缺的島嶼國家,確保海上交通安全與發展 自由貿易理應為國家的重要戰略7,惟在國家戰略發展定位上均經歷「陸權國家」

與「海權國家」的路線爭論與思辯。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即有「征韓論」與「征 臺論」之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侵華戰爭」與「南進政策」路線並進;

至二戰戰敗後,外交政策方針改弦更張為追隨美國發展自由貿易的「海洋國家」

作法。隨著戰後經濟發展逐漸復甦,自 1970 年代起加強增進海上交通安全沿線 東南亞國家的雙邊互動,並於 21 世紀加速對南亞大國印度的經營;另一方面,

臺灣自二戰後延續了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緒,承襲大陸的陸權國家戰略思維,以重 返大陸作為國家戰略發展方針。隨著解嚴、總統民選等政治環境的改變,到 20 世紀末方逐漸開始思量身為海洋國家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思維,於 1993 年李登 輝政府提出的「南向政策」起始經略東南亞國家,並於 2016 年蔡英文政府擴大 範圍對南亞大國印度的經營。是故,日本與臺灣同屬島嶼海洋國家而形成的戰略 發動原點,日本不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南亞地區的先行經驗,應可成為臺灣參酌之 對象。

第二,日本與大清於 1894 年發生甲午戰爭,並於 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取得 臺灣,再到 1945 年戰敗後放棄臺灣主權,日本在臺灣長達 50 年的殖民統治,歷 經內地延長主義之同化政策,推行臺灣與日本制度上的同步,全面皇民化政策求 使臺灣思想與文化認同日本,臺灣於二戰時期還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核心及「南 進政策」工業化的重要基地8。二戰後的冷戰時期,臺灣與日本均身處太平洋第 一島鏈,同屬作為圍堵共產勢力的美國同盟陣營,再到 1991 年蘇聯解體冷戰結 束後,同樣面對中國的崛起至今。臺灣與日本不論是在政治、文化與社會皆長期 保持一定程度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作為共同合作發展的關鍵基礎。

7 李世暉,〈臺日關係中「國家利益」之探索:海洋國家間的互動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8 卷第 3 期,2017 年 7 月,頁 1-39。

8 李世暉,〈近代戰爭下的日本與臺灣地緣經濟學的觀點〉,《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3 卷第 2 期,2017∕夏季號,頁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三,在經濟發展層面,由於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的工業化,到大日本 帝國時期大量資源支撐而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成為了二戰後經濟迅速復甦的基 底,並在東亞建立了以日本為首的雁行發展模式:即由日本作為雁首,提供核心 技術;亞洲四小龍(臺灣、香港、南韓、新加坡)為雁身,進行代工;中國、東 南亞則為雁尾,進行製造,從而建立起東亞供應鏈。再到 21 世紀以來隨著中國 的市場開放,臺灣憑藉文化及語言優勢提供行銷網絡及管理,與日本提供技術優 勢合作,逐漸成型的經濟分工模式進軍中國市場9,亦說明著臺灣與日本在經貿 與產業上維持一定程度的聯繫,可作為攜手開發印度新市場的互信基礎。

本論文希望透過探究與回顧臺灣與日本的南向發展政策,爬梳比較兩國在印 度的體現,藉以歸納出雙方政策的特點與脈絡,作為未來發展臺印雙邊關係的啟 示,並希望藉此達成以下研究目的:

第一,盤點日本對印度各項政策綱要,包括雙邊條約(協定)、政府開發援 助與產業園區等舉措,並將之與臺灣現行對印度「南向政策」的作為比較,希望 可以梳理出臺灣對印度「南向政策」中可進一步發展的區塊。

第二,剖析日本對印度交流網絡的建構,包括語言教育、青年志工、產業人 力資源等網絡,並將其與臺灣現行建構的網絡比較,尋求透過日本的經驗與能量,

摸索出臺灣在印度的發展脈絡,甚而結合日本在印度的成果,找尋臺灣與日本共 同合作發展的空間與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