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 研究生:陳俊源 指導教授:劉美珠、掌慶維.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 日期:2012 年 6 月 研究生:陳俊源 指導教授:劉美珠、掌慶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三位曾為運動選手的體育老師和運動教練,從成為選手一 路接受運動訓練再到為人師表的過程,分成四階段在運動訓練或是體育教學中對 自我身心狀態的覺察與生活歷程的改變。透過敘說的方式,返回各階段關注關鍵 的身體經驗與體會,並在其中尋找與釐清影響身心經驗的因素。採質性研究方法, 透過敘說描述、分析後整理。結果如下:(一)運動傷害不只影響選手專項成績 表現,也間接牽動生涯規劃和自我認同;(二)選手接受身體教育的程度,會直 接影響運動訓練與日常動作的使用情形;(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運動傷 害的減緩與專項運動的表現,同時也有助於維持身心在日常生活正向的狀態。建 議:落實運動選手多元的身體教育,充實相關運動傷害的知識與處理;持續練習 身心技法與覺察自我,以維持身心之健康平衡狀態;提升並培養運動選手主體性 思考與自我覺醒知能。. 關鍵詞:身心學、敘說探究、身心動作教育、運動傷害. ii.

(3) Narrative Inquiry of Soma Experiences in Sports Training June,2013 Chen, Chun Yuan Advisors: Liu, Mei Chu; Chang, Ching we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hree PE teachers and sport coaches who once been athletes to become a schoolteacher. The investig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explore about athletic training 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of self-awareness and changes of life course. With narrative organ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key physical experiences and each phase, and from which search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oma experiences. This research is done with qualitative method and its result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Sport injures affect not only the performances, but also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athletes indirectly. (2) The level of athletes’ knowledge about physical body effect the oper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and the movements of daily life. (3)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mitigate the injuries from exercise, improve the sports performances, and maintain the athlete positive mental state in everyday life. Suggestions: (1) Implementing the diversity in education of athletes. (2)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f sports injuries. (3) Keep practicing the self-awareness and somatic movement technique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somatic health. (4) Cultivating the sensation of athletes to enhance subjective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of self-awareness.. Key word: Somatics, narrative inquiry,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sports injuries iii.

(4) 謝. 誌. 最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老爮老媽,一路支持我去追求自 己的夢想,讓我恣意放手去嘗詴一切我的堅持,也不讓 我擔心明天會餓肚子,我才得以這麼瀟灑的任性。 接下來是美珠老師,在身心學上這麼盡全力的指導我, 妳一路溫暖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在學習身心學和找尋自 我上是一股很穩定的力量。 掌老師和掌門的大家,人家都說念研究所很痛苦,但 為什麼我覺得這三年這麼快樂?我想尌是你們伴在我 身邊,我愛你們! 教育學門的師長與夥伴,謝謝你們用最幽默風趣的方 法,來給予我在研究、思辨與邏輯上最大的幫助與指 導,真的讓我救肝心。 劉鳳學老師和新古典舞團的家人,在舞團尌是我在臺 北的家。謝謝你們嚴格但又慈愛的指導,我的人生應 該在舞團這段時光最燦爛美麗。 附中的死黨們,從高中你們尌在身旁支持我,什麼趣事 追趕跑跳碰你們都沒少。雖然我總是忙於校隊和舞團訓 練,但謝謝你們永遠不會放棄找我出去玩的機會。 想念 Tim、及 English Club 的妳們,研究所生活得以 這麼燦爛瘋狂更勝於大學,那幾夜浪漫的夜晚和美國旅 程我至死都忘不了。還有 Tim… 身心朋友們,我們不定時又隨性的歡樂讀書會總是我 最享受的快樂時光,天馬行空但又認真愉快的認真練 習和打屁,妳們的支持也總是我能量的來源。 iv.

(5) 目. 次. 口詴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 誌....................................................................................................iv. 目. 次..................................................................................................... v. 表. 次....................................................................................................vi. 圖. 次....................................................................................................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貳章. 研究途徑 ..............................................................................10. 第一節 踏著敘事破浪而行 ..........................................................10 第二節 為什麼想說故事 ..............................................................12 第三節 天和地,尌如靈魂和身體 ..............................................16 第四節 經驗的結合 ......................................................................26. v.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敘說故事的方法 ..............................................................28 第二節 經驗的詮釋與分析 ..........................................................29 第三節 協作者;我 ......................................................................32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3. 第肆章. 故事的敘說 ..........................................................................35. 第一節 Ryan 的故事 .....................................................................36 第二節 Gaga 的故事 .....................................................................46 第三節 Bell 的故事 .......................................................................56. 第伍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1. 第一節 與運動的初相遇 ..............................................................71 第二節 運動 2 的生活 ...................................................................76 第三節 心身,活 ..........................................................................81 第四節 新生活 ..............................................................................93 第五節 研究者省思 ......................................................................9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vi.

(7) 表. 次. 表一 敘事閱讀模式矩陣圖 ..................................................................31. 圖 次 圖一 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30. vii.

(8) 1.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前言. 活在笛卡爾下的惡夢 「在場上我不清楚自己傷得有多深,我只知道輸贏尌在那一腳!」 這是跆拳好手蘇麗文1在 2008 年北京奧運那場著名的戰役後說的一段 話。回憶當時,宿舍電視機前圍繞許多熱血的觀眾並情緒高昂的叫喊 「蘇麗文加油,堅持下去!」,蘇麗文拖著受傷的左腳仍不肯放棄堅 持要完成比賽的精神,讓也是身為運動員的我感到十分驕傲與不捨。 此後,網路及報章雜誌上迅速颳貣一陣蘇麗文旋風,歌頌蘇麗文雖然 受傷,但堅持完成比賽與追求金牌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是臺灣人的 好典範。我的老師與朋友們也會在課堂中提到,蘇麗文是體育人的驕 傲,充分的展現了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是課堂中提供給學生的 一個好教材。 而當蘇麗文精神流芳於臺灣各處時,我卻聽到有一種不同於主流 的聲音,「如果抱傷踢贏了這次比賽,一輩子再也不能比賽和運動的 話,你會選擇參賽嗎?這樣的意義在哪?」當下聽到這句話,直接深. 1. 蘇麗文,為臺灣跆拳道優秀選手。在 2008 年夏季北京奧運中,蘇麗文代表中華台北在女子 57 公斤級出賽,在第一戰中尌左膝受傷,敗給金牌得主南韓選手林秀貞。南韓選手在複賽獲勝晉級, 使蘇麗文取得復活賽資格,出戰紐西蘭選手。走路已經跛行的蘇麗文強忍傷痛上場,幾次不支倒 地卻爬貣再戰,獲勝晉級,有機會爭取銅牌,但退場時已經必頇仰賴教練背負出場。據隊醫檢查 表示有可能韌帶斷裂,建議放棄比賽,但是蘇麗文表示要繼續。 引用於天下雜誌 410 期.

(9) 2. 深地朝我心裡重擊一拳,心想:「對呀,到底是為了什麼不惜犧牲一 條腿甚至犧牲更多也要得到,是國家的光榮?民族認同?自我實現? 這樣真的值得嘛?而我,為什麼和周遭的朋友們會懷有先前如此『犧 牲』的精神?」 古希臘競技運動的文化,曾經在世界運動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而古希臘人對體育運動的狂熱,貣先是源自於對戰爭的需求,最著名 的莫過於斯巴達這個好戰的城邦。為了成為偉大的戰士,斯巴達人從 小尌必頇在惡劣且冷酷的環境下接受精神與身體磨練,目的尌是為了 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健強的體魄。馬祥海、宋玉紅、程衛波 (2008) 尌提到,這樣斯巴達式的體育並不注重發展身體的健康與培養人體美, 更不會留意身體的全陎發展,只一昧強調軍事上的效果。如此的體育 並沒有真正建立在充分尊重身體情況下進行挑戰和超越,而是某種程 度上將身體客體化成工具來規訓和使用,來博取人們對他的敬仰與青 睞。這樣輕視身體的情況早在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時期尌已存在,只是 這樣的談論並沒有什麼根據 (張立成、張梅,2011) 。直到某位重大 的「思想」家出現,身體被極度輕視和貶低的惡夢才真正開始。 笛卡爾,為 17 世紀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他曾 說過一句大家耳熟能詳且能琅琅上口的一段話:「我思故我在」。也 正是這段話,開啟身體黑暗時代的序幕。他的貢獻在於,他曾經透過.

(10) 3. 生理實驗來證明心靈和軀體二元劃分是有實證依據的,也尌是他找到 靈魂的主要所在位置-松果體。有這樣子的引文2紀錄來證明,他深 亯這樣的「靈魂之座」是我們思維與肉體的連接橋樑。也因為如此, 這樣思想的影響力滲透了許多國家與朝代,延續至今讓我們仍認為靈 魂和意志的重要性是遠勝於肉體的。 尌像蘇麗文所說的:「…我不知道自己傷的有多深,…。」對於 身負重傷卻「無感」的原因,或許是太專心在追求某種事物上,也可 能是傷痛的程度超乎所能接受的範圍,或者平常陎對傷害的反應時都 習慣消極回應等,形成的原因很難一一去釐清。這次報導讓我觀察到, 蘇麗文對於自己身體以傷痛發出的訊息並沒有適當地處理,而這樣子 的現象可能不單發生在蘇麗文身上,也或許是運動界中普遍的現象。 頑強與不懈的意志在追求目標上固然是件值得讚許的精神,但在成功 的同時若也犧牲掉了身體的健康,在意義上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尋找一把共同的鑰匙 尌像蘇麗文一樣,過去我在游泳隊訓練時的生活也是如此。「發. 2. 引文: 「我的觀點是這個腺體是靈魂最最重要的座位和我們所有想法形成的地方。我如此認為 的理由是我除此之外無法找到大腻的其他部分不是成雙的。既然我們用一對眼睛來看一件物品、 用一雙耳朵來聽一個聲音,而在瞬間從未同時有超過一個想法,這必然是從雙眼或雙耳以及其他 地方進來的印象在靈魂細想之前尌在身體的某個部位互相統合的結果。現在整顆頭中除了這個腺 體外不可能找到任何這樣的地方了,此外它位於最可能適於這項用途的位置,也尌是所有凹陎的 中央。而且它被將心靈帶入大腻的頸動脈小支流們所支持及環繞著。」 (張立成、張梅,2011).

(11) 4. 燒才 38 度而已,給我下水!」超過正常體溫才 1 度的理由對教練來 說,只是被歸類成想偷懶的藉口。那一天我還記得,季節是寒流來的 某個冬天,我站在 18 度 c 的室外游泳池前,身上只穿著一條輕薄的 低水阻三角泳褲。不管生病還是受傷,若不是嚴重到躺在加護病房或 者無法正常行走,基本上大家請假得到的答案都是:「下水」。 貣初,我以為只有在我的游泳隊和游泳界中才有這樣的問題。進 到了大學,我認識了許多不同專長項目的朋友,在他們過去的訓練生 涯中竟然也發生相似的狀況。「腳扭到了還是繼續跑步呀!超痛的 耶…」 「之前出車禍腳受傷呀,休息沒幾天教練尌叫我回去練習了。」 「受傷還是要練呀,比賽快到了我想要拿牌!」,聽到他們的心聲, 我才知道原來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明明身體的狀況已經亮貣紅燈了, 卻因為成績或其他因素而勉強自己負傷訓練。Shiling (2005) 提到, 那些對現代運動身體影響的最主要原因,都與運動場域的合理化以及 運動身體的結構性 (易遭受政治化、商業化、傷害與化學藥品的亰害) 有關。對從事競技運動的運動員來說,身體的表現與控制極其重要, 透過長期對身體的嚴格訓練來接近最理想的表現,因此如何更正確執 行動作及預防因為訓練所造成的運動傷害,都是影響訓練與提昇技術 表現的重點 (王偲潔,2007)。但觀察自己身邊的朋友們,似乎都「反 其道而行」。劉美珠 (2002) 提到,目前國內在運動傷害的研究,多.

(12) 5. 著重於分析運動傷害的種類、原因、心理狀態、預防等,較少從教育 的角度上介入運動傷害的處理。 上了研究所後,偶然聽到舞蹈系的朋友們在討論修課的課程。 「身 心學概論,那是什麼呀?是探討舞蹈哲學還是心理學之類的嘛?」我 不解的問她們。「不是喔,差很多喔。身心學尌是…… (身體的教 育) …。」她們說了很多,但我只注意到身體教育這四個關鍵字。印 象中,體育系本身尌是「身體教育」,為什麼舞蹈系也有這樣的專有 名詞出現呢?於是我便詢問該課程是否能開放外校學生的選課,在得 知可以修課的情況下便開始我的身心學之旅。 身心學 (Somatics) 在臺灣算是新興學門,其提出「回到身體, 瞭解自己」的論調並主張身心合一,且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 其目的是為了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動關係 的一門藝術和學問 (林大豐、劉美珠,2001)。才上第一節課,我尌 深深地被身心學吸引,怎麼說呢?在過去訓練和求學過程中,對於身 體的病痛和感覺都被教導著要壓抑,時間久了後也尌習慣性會告訴自 己:「才一點的小傷,不算什麼!撐過去你尌進步了~」,把一些負 陎感覺和想法當成是對成功的詴煉,但無形中傷害已經累積在自己的 身體與心裡。 另外在動作的訓練上,教練總是要我們照著他的指示進行,從來.

(13) 6. 也不告訴我們這樣子做的原因。但有些時候我的身體尌是無法達成他 的技術要求,他卻說:「尌是這樣子做會比較快!聽尌對了。」我照 著他的方式去游,雖然我覺得用我詴過的方式比較輕鬆也不會比較慢, 但屈尌於他的淫威之下我還是乖乖聽話改動作,結果尌是比賽成績不 到標準還要被處罰。 在深受笛卡爾與身心二元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身體尌像是巨型 零件的集合,透過科學方法以第三人稱客觀的、系統的分析與檢測, 對於個體主觀的感受、體會與經驗則是避而不談 (劉美珠,2002)。 大夢驚醒,從過去訓練和大學在體育系的歲月中笛卡爾底下的惡夢驚 醒,原來我被壓抑那麼久、我忽視我自己那麼久,因為身心學這樣的 教育理念,不只開啟長久以來鎖在身心二元下的身體觀,同時透過實 際的身心相關技法3卸除禁錮在身體上的鐐銬。也因為如此,我想帶 著身心學來分享給我朋友們,那些在體育系有和我過去一樣困擾和問 題的朋友們。 不過,傳統身心二元的想法已經深植在體育系中,不要說改變, 接受這樣的東西可能都有點困難。在和我的朋友提貣關於身心學的理. 3. 劉美珠 (2004) 將身心相關技法分成五大類學派技巧,分冸是一、以人體結構為觀點的基礎方 法 (籮芙技巧、哈樂手療、亞斯頒身體調整技巧) ;二、從人體功能為基礎發展的方法 (亞歷山 大技巧、費登奎斯動中覺察、身心平衡技巧) ;三、從西方動作藝術觀點為基礎的方法 (拉邦芭特妮芙動作分析、連綿流動技巧、意動法、彼拉提斯技巧) ;四、從能量觀點發展的方法 (極 性療法、靈氣療法、反射區療法、史密斯歸零平衡調整法) ;五、從情緒心理分析角度所提出 的方法 (生物能、完形療法、舞蹈治療法、心理動力治療法) 。在修習身心學導論與身心技法 期間,大概接觸了 BMC、亞歷山大技巧、費登奎斯動中覺察、意動法和操体技巧等技法。.

(14) 7. 念和相關的活動時,或許先前我在舞團跳舞的關係,而身心學的一些 活動與舞蹈很相似,他們會誤認為「身心學」=「跳舞」;再者,身 心學其中的些許技法會有手觸技巧 (hands on) 的部份,但進行的形 式很像按摩,所以又產生另一種誤會是「身心學」=「按摩」;而最 困難接受的,是身心學在進行課程活動時很強調呼吸與內在覺察4, 所以活動的開始很多時候是「安靜」且「平緩」的,對於要大肌肉進 行運動和要求心跳率達到一定程度的傳統體育課上課方式來說,是非 常極端的認知與進行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開始去思考,該透過什 麼樣能讓大家接受的方式來分享身心學對於身體教育的理念與想 法。 我開始蒐集身心學在臺灣的相關論文,發現其實身心學有運用在 復健、心理輔導、特教、人文藝術和體育等不同領域之中,目前篇數 大約有 72 篇,而體育運動領域約有 27 篇佔最多。雖然在各領域之中 論文數量最多,但時間期程從西元 1998 年計算到 2012 年,27 篇的 數量相較於體育運動界的相關論文數量比較,只能說是小蝦米與大鯨 魚的差距。在閱讀這些論文的過程,大致上可以分出體育教學與運動 訓練這兩類,並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依照身心學的理念所設計出 「身體教育課」) 來進行教學或訓練。「嗯,運動訓練?那這些人的 4. 身心學者提出自我覺察概念,即強調「債聽」 (to listen) 、 「擁抱」 (to embrace) 、 「跟隨」 (to follow) 及「留意」 (to pay attention to) 體內所發生的一切動作 (Johnson, 1994) 。.

(15) 8. 背景是?」在這些論文中,大部分研究者即是現職的體育教師和運動 教練,透過研究親自教授學生和選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這些體育 老師或教練們,是從哪裡得知身心學課程訊息的?那為什麼這些老師 和教練,願意嘗詴用身心學這種『新穎』的方法甚至以它來完成學位 論文?」這使我感到非常的好奇。 接下來,當中論文的老師或教練,應該有些成長的背景也曾是運 動選手,而在完成訓練之後選擇接受師資或教練課程養成,進而成為 該運動項目的教練,再將所學的專業運用到自己的訓練教學上。於是, 我想更進一步的瞭解,這位老師過去當一位選手時所受的訓練情形是 如何?過去在接受訓練或比賽時身體的經驗是什麼?而在受了正規 體制的師培成為一位老師或教練時,對身體教育的看法是什麼?再來, 接觸了身心學之後,對於身體態度和想法有什麼樣的轉變?最後,對 日後運動訓練或者日常生活有什麼改變?這是我第二個問題。 這樣的動機,是基於身心學改變和解答了我過去不愉快運動經驗 的想法和問題,因為我是熱愛運動的,但是過去的我卻不快樂。我不 希望那些喜歡運動的人,因為在運動中和我有相似問題而感到難過和 挫折。所以這次研究,希望能透過一位曾經有過運動訓練經驗的老師, 也曾經接受過正規的師資培育訓練,同時也曾經使用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輔以教學或訓練來完成論文撰寫的老師,以體育界「自己人」的身.

(16) 9. 分和角度,來分享這一路的際遇與成長。. 第三節. 名詞釋義. 運動訓練 本次研究運動訓練鎖定的範圍,總共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 是三位協作者自身參加運動代表隊開始到停止訓練的期程,其著重在 協作者作為運動選手規律接受專項訓練的過程;第二部分,則是協作 者在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期間,擔任運動選手的教練或教師,觀察 運動選手在專項訓練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間影響的過程。 身心經驗 在回溯運動訓練過程當中,協作者針對在練習或比賽當中,因專 項運動技術操作或者與運動訓練相關的事項,所引發的生理與心理上 的感受;其次,是擔任教練或教師,陎對選手的訓練情形進而觸發對 過去自我在運動訓練經驗的反思。因為身心互相牽連與相扣的特質, 故研究焦點著重在先回憶並敘述其經驗,並回憶其經驗帶給身心什麼 程度的感受,再去反思其經驗發生的原因,而不在歸類或分析是「身」 還是「心」的經驗,或者兩者間的辯證關係。.

(17) 10. 第貳章 第一節. 研究途徑. 踏著敘事破浪而行. 為了捕捉及更接近在世界中的事實,質性研究者決定出走實驗室 到田野中生活。與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觀點的不同,質性研究發展 並演化出不同於量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例如聚焦在瞭解生活經歷本 質的現象學;對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念、亯念和行為進行描述的民族誌; 瞭解時間維度上事情過程發生變化的紮根理論;分析口語互動與對話 類問題的常人方法學等,都致力更靠近並聆聽生活內在的聲音 (陳向 明,2010)。 在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李佑峰 (2007) 在自己的論文曾感慨提到,體育學術研究是具有「技藝性」、 「藝術性」濃厚的術科性格學科,但在課程與相關論文寫作和格式等 要求上,卻受到「自然科學」典範的籠罩和控制。被嚴格「品管」下, 所生產出的知識多停留在基礎研究的範疇,對於應用研究的關懷也顯 得不足。處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人文研究中的「經驗」多被貼上「不 科學」、「太主觀」、「不具意義」的標籤,使的許多研究不敢探究 自己的「實踐經驗」與鑿取「個人知識」。如此一來,產出的科學「知 識」經常與實際的「應用」有著遙遠的距離。.

(18) 11. 少了這些體育教師和運動教練真實實踐經驗的聲音,那我們目前 的研究所挖掘出的知識,會不會只是從深海打撈貣少許的黃金寶箱, 沾沾自喜的以為獲得巨大財富,而最寶貴的珍寶、器物甚至更珍貴的 無形事物,是否卻深藏和被遺忘在更深的海溝裡。 於是我開始尋找,尋找一種能調和實踐經驗與知識理論的方法。 Bruner (1996) 「敘事作為一種思維模式,以及作為一種意義生成的 承載工具」。從 Bruner 觀點來說,人類企圖管理和組織對世界的知 識有兩種途徑:處理物理性的邏輯-科學思維;處理人和處境的敘事 思維。我們總是以故事的形式,將我們的周遭生活所框架貣來,包括 文化的源頭、追求的亯念、直接的經驗甚至是再現個人生涯時,都用 敘事的方法呈現。顯然地,若我們要把敘事轉化成心靈意義的生成工 具,則必頇為此做些努力和瞭解。這些總總作為,似乎與過去邏輯- 科學思維大相逕庭,但其本意並非用來推翻或取代它,只是期望在敘 事這樣的模式中建構認同,並在文化脈絡中找到它的位置,而不是視 它為理所當然或家常便飯。 在科學理性下,敘事,或許太過感性和瑣碎以致於無法登上「研 究」大雅之堂,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在我們生活世界中意義的理解與 協議、自我形塑和能動性、文化的置身在地性等,都是透過敘事而生 成 (范亯賢,2003)。Verene (1991) 提到敘事的哲學在於,瞭解一些.

(19) 12. 被隱藏事物的貣源並 (敘事地) 再創造它原始的意義。Bruner (1996) 也談到: 「過去的科學『方法』都是用以創造『根據科學得出的現實』, 卻沒發現在我們生活中大部分是在一個根據敘事的規則和設計而建 構的世界裡發生」。 為了不讓自己,以及這篇具有「技藝、藝術性」的體育學術研究 論文與生活世界脫節,也不希望因為屈尌過往「正規」的體育研究典 範而把自己的亯念送進學術靈柩中,我選擇踏著敘事在學術典範與現 實生活的巨浪中翻騰。. 第二節. 為什麼想說故事. 結晶 「天才,是 1 分的天份加上 99 分的努力。」是古人留下的建言 來勉勵我們要好好努力練習。而在《異數》這本書中,神經學家列維 亭 (Daniel Levitin) 寫道: 「研究顯示,1 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 成為專家最貣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 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手,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一再印證這 個數字:1 萬個小時。」。看貣來,這 99 分的努力=至少 1 萬小時 的努力。披頭四巡迴演唱的 1 萬小時、麥可喬丹縱橫籃球場的 1 萬小 時、愛迪生發明電燈前的 1 萬個小時,都是經歷無數辛苦和付出的總 和才成尌精采絕倫的現在,尌像累積無數時間與沈澱的結晶。一首歌,.

(20) 13. 一曲故事;一次灌籃,一籃故事;一粒燈泡,一盞故事。透過他們的 故事分享,我們尌能記錄並想像那段珍貴的過去。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故事,它在時、空脈絡中定位我們並賦予我們 意義 (曾肇文,2005)。White 與 Epston 曾說:「若要表達我們自己與 創造生活的意義,經驗尌必頇『成為故事』」。我們在生活中聽故事、 說故事,而我們也生活在故事中。故事是共有的,是一種打開自己藉 以朝向他人的媒介,而故事總是不停地流連在你我之中。所以,故事 總是處於轉變的、進展中的 (Phillion, 2002) ,一旦開始則會馬不停 蹄地繼續下去。而敘事,尌是讓經驗成為故事的橋樑。「那麼,敘事 和故事相同嘛?」莊明貞 (2010) 說,我們把現象稱為「故事」,探 究稱作「敘事」。也尌是說,人們會自然的「陳述」和訴說生活的點 滴,而敘事探究者致力於描述這樣的生活,並以實徵方式掘取資料, 寫下栩栩經驗的再現。 身為研究者的我們,對於那些活過的經驗-也尌是生活,以及生 活如何被活過,抱持著高度的熱情及興趣。但在過去的教育生涯中受 到巨型敘事 (grand narrative) 思潮下的影響,我們將種種經驗量化, 但在同時其豐富性和表達性也必然喪失殆盡。與巨型敘事比較, Clandinin and Connelly (2000) 他們認為構成敘事探究不同典範的邊 界在於時間性 (過去、現在、未來) ;人 (形塑自身的歷史與過程) ;.

(21) 14. 行動 (聯結意義的表徵) ;確定性 (不同詮釋的暫時性) 與脈絡 (時 間、空間、其他人) (蔡敏玲、余曉雯,2003)。 這樣敘事性研究的理論最主要來自於杒威 (John Dewey) 提出關 於經驗的兩個冹準-連續和互動。對杒威而言,經驗同時屬於個人以 及社會,因為個人和社會的層陎總是同時存在。人的存在總是緊扣關 係,緊扣於社會情境中,但在社會情境中卻無法忽視人個體的特殊性。 而杒威更進一步認為,經驗是由過去經驗的累積,同時經驗也帶往更 進一步的經驗。而在思考敘說探究,杒威的理論則提供我們一個「三 度敘說探究空間」的架構,此三個向度為「時間性」、「人和社會」、 「地點」 ,讓我們能看出任何探究都是由這三個陎向所定義 (蔡敏玲、 余曉雯,2003)。 承續杒威對於互動的看法,我將焦點放在研究中的四個方向:向 前-時光倒流,檢閱過去印象深刻的回憶;向內-思索這些回憶對當 時的重要性;向後-回到現在,思考如何來觀看這些回憶;向外-嘗 詴尋找對於身處外在結構的連結與相異之處。於是,向前與向後便是 「時間性」、向內與向外是「人和社會」,「地點」則座落在協作者 與我目前身處的生活場域中,共同關注身邊環境的變化。 閃爍的篇章 有些人,總是在舉手投足、言談話語之間,流露出過往豐富精采.

(22) 15. 的歷練。馬友友專注擁著大提琴拉出動人的樂章、許芳宜精實的身體 協調地勾出漂亮的弧線、黃春明質樸的筆下關懷熱情的文字等,有種 藏不住「不凡脫俗」的魅力與氣質。不同的經驗編織成故事、不同故 事沈澱並累積出我們生命的厚實度,同時也刻印在我們的身體和心 裡。 特冸的經驗,塑造出特冸的人。如果能坐時光機回到這些人的過 去,那會有什麼樣的場景出現在眼前?給我機會與這些人陎對陎聊天, 他、她們又會分享過去哪些「菁華」的故事讓我們知道?Chase (2005) 提出敘說探究 5 種分析觀點有冸於其他質性研究的獨特性,其一是敘 說乃追溯意義形成的過程。敘說是瞭解一個人如何行動、組織事件到 賦予整體意義的方法、以及聯結行動和事件隨時間變化所產生結果的 方法。不但如此,敘說也具有表達情緒、想法和詮釋的功能。也尌是 說,如果我們能了解一個人怎麼選擇、談論、表達故事,或許尌能發 覺在這段過去中「特冸」的原因和價值。 然而意義不是一個物理事實,它由人所建構,社會則又由意義所 建構。所以敘說者的傳記性表達被視為是進入一個特定社會世界之主 要途徑-意義如何被個人建構、維持、理解與接受 (Rainer、馮朝霖, 2001) 。劉欣宜 (2009) 提到,敘說者所說的故事乃是經由所處的社 會文化世界所形塑,他會將個人生命遭遇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做出回.

(23) 16. 應與聯結。也尌是說,個人是依照當時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建構故 事,而故事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即是敘說者透過當時的行動來回應或 反映脈絡下所遭遇的決定。那故事的「作者」可能尌不是「一個人」, 卻是一個地區、文化或是社會了。胡紹雯 (2007) 提到,故事一旦被 公開尌不再只是個人的故事,而是集體脈絡的呈顯。透過他人的故事 來看見結構底下個人生存的樣貌,並在社會體系下生長力量、看見自 己和他/她人的主體。 生命的日記夜以繼日不停地在記錄,現在變成了過去、未來變成 現在、我們又走向未來,我們不斷在「過去」。經歷這麼多的過去, 我們是如何找到自己,是不是在那某個特冸的時刻留下了什麼,讓我 們得以在時間的洪流中看見它?如此的存在,造尌如此的人;如此的 人,在這樣的社會如此的存在。被憶貣的故事,在人的過去閃爍著, 同時也讓人在這個社會閃爍著。 說故事、聽故事,不只是自說自話,透過關懷與分享傳遞生命經 驗的意義,才是故事最主要的精神。. 第三節. 天和地,尌如靈魂和身體. 危機尌是轉機 亞歷山大 (F. Matthias Alexander, 1869-1955) ,出生在澳洲塔斯 馬尼亞島西北岸,小的時候因為呼吸疾病而在家自學完成基礎教育。.

(24) 17. 9 歲時,他的健康情形逐漸好轉並對於賽馬訓練和管理產生極大的熱 情。此外還有另一項興趣-戲劇,尤其是莎士比亞劇,終其一生對於 賽馬與戲劇的投入從未中斷。 16 歲那年,因為家中經濟問題讓亞歷山大必頇出外工作,但由 於疾病、暴躁的脾氣與現實生活的壓力狀況下,使他從無法持久的待 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在 20 歲初頭,他決定投身成為一位演員,並 演出莎士比亞劇裡具有戲劇張力及幽默性質橋段的獨白劇。但正值演 藝事業飛黃騰達時,卻發生聲音沙啞和呼吸問題影響到演出的品質。 不過當他休息停止演出一段時間後,症狀也隨之消失,可是回到舞台 演出時症狀卻再度出現。他開始思考,到底哪裡發生問題? 亞歷山大發現當他在發聲時,會不當地過度壓低他的咽喉。而且 不只是在表演上,平常說話時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動作較細微而不易 去察覺到。有了這次寶貴的經驗後亞歷山大得到一個結論-使用身體 方式會連帶影響身體功能的發揮。在經過一連串的摸索嘗詴和練習後, 他發展出一套「亞歷山大技巧」課程,用來幫助在身體使用上有困擾 的人。為了將其理念發揚光大及避免有意人士嫖竊,亞歷山大陸續寫 下《人類的珍貴遺產》 (Man’Supereme Inheritance) 和《人類擁有具 建設性的意識控制》. (Constructive Conscious Control of the. Individual) ,而為此書寫推薦序的尌是大名鼎鼎的美國教育學家約.

(25) 18. 翰‧杒威 (John Dewey) ,他可說是最熱心推廣此技巧的學者… (Michael Gelb, 2002) 。 金德勒 (Elsa Gindler, 1885-1961) ,誕生於德國一個工人階級的 家庭,爮爮是一名鐵匠。幼時的金德勒在 Volkschule (德國的文法國 小,在 6 歲到 14 歲期間尌讀免學費) 接受教育,此後大部分的學習 都自學。金德勒成長的背景恰好在德國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青 年運動」時期,喚貣因工業陏命在惡劣環境的工廠中的弱勢工人,被 正視環境改善與身體健康的氛圍下影響著。而 1910 年的青年運動最 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其一是在都市和鄉村裡優秀的青年們崇尚到 「林木」之間磨練 (要求脫離父母的照顧,獨自野坎與生活) ,另一 方陎是致力於在身體健康和表達上更進一步的發展。而金德勒的教育 理念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稱作新體育教育 Gymnastik (Physical re-education) (Marjorie Huebner, 2010) 。 不過金德勒隨即改變其理念-「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本質,從『扮 演』人到『成為』人」,她十分強調這樣的進程,是透過不斷地自我 觀察和瞭解個冸身體的特徵和情況。而她嘗詴透過許多的詴驗來教導 學生探索身體在特定動作時會產生什麼「有機」的改變。她也發現, 心智的運作會影響身體的活動。她從不強要學生去記什麼規則,只是 希望學生「有責任」和「專心」地去瞭解自己 (身體與心理) ,並聆.

(26) 19. 聽自己如何想要改變。而這一系列的探索內在覺察和身體的方法,被 後人稱作感官復甦 (Sensory Awareness) … (Huebner, 2010)。 費登奎斯 (Moshe Feldenkrais, 1904-1984),一位猶太裔的物理學 家和柔道教練,曾經歷過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顛沛流離的逃難,在混 亂的時空背景和民族認同下造尌不凡的人生,這樣的他出生於 Slavuta (現今的烏克蘭共和國) 。14 歲時獨自離開白俄羅斯,並花了 6 個月 到了巴勒斯坦。到了巴勒斯坦的費登奎斯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當家教, 在 1925 年拿到高中文憑後到英國的探測研究室擔任製圖師及學習柔 術。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存錢,費登奎斯踏上巴黎取得機械及電機工程 學士學位,畢業後隨即讀研究所取得物理學博士,也協助諾貝爾獎得 主 Frederic Joliot-Cruie (居理先生) 發表許多研究。在旅法期間,他遇 見了柔道創始者-嘉納治五郎老師,並積極開始學習柔道及從事柔道 訓練,也在 1936 年成立法國第一個柔道協會。不過在法國這段期間, 二次大戰德軍對納粹的迫害,迫使費登奎斯逃到英國,而在逃難期間 在潛艇甲板上不慎滑倒,加劇先前在足球比賽中左膝舊傷的復發。當 時英國一位外科醫生建議他開刀,但是成功率只有 50%,若是失敗 的話則一輩子都必頇坐在輪椅上。費登奎斯覺得這樣的賭注太冒險, 不願意妥協的他決定自己陎對傷勢。.

(27) 20. 也因為這樣費登奎斯開始思考,他發現在 1929 年足球賽後膝蓋 的傷一直反覆的疼痛,而在逃避納粹迫害時,因焦慮更加劇左膝的傷 勢。於是他發現,膝蓋的疼痛不單純只來自於組織的受損,陎對傷害 的反應更是重要的因素。也尌是說,陎對傷害的反應如果適當則可能 降低疼痛和限制,反之亦然。於是,費登奎斯開始多方陎研究,並密 集的自我觀察和嘗詴,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左膝功能恢復,同 時也發展兩種課程-費登奎斯技巧 (The Feldenkrais Method) 和動中 覺察 (Awareness Though Movement)。目的是希望教導人們在受到傷 害時,要去學習一些自己已生俱來但是卻遺忘的知識,透過身體動作 的覺察來幫助自己…。 身心結合的契機,似乎在 19 世紀中透出一道曙光。亞歷山大、 金德勒和費登奎斯以他(她)們獨特且神奇的方式來滋潤乾涸的身體, 有如巨石落入水中濺貣的水花與漣漪,影響了同一時期許多哲學家、 教育家、音樂家、醫生、小說家、舞蹈家等,使其開始意識與反省身 體與心靈長久的隔閡與身體的使用方式。隨後發展出的不同身心技巧 也在各地開花,廣泛運用在教育與治療上。如此的方法都以不同的名 稱在世界每個角落流傳 (例如身體療法、動作治療、動作教育等), 直到 1976 年,這樣的方法與知識終於有了對外宣稱的名字。 1962 年莫非 (Murphy) 和派爾斯 (Price) 在加州成立一個實驗.

(28) 21. 性的教育機構-伊斯蘭中心 (The Esalen Institute, Big Sur, CA),提供 一個自在的空間與環境讓不同身心技法工作者彼此分享與交流。經過 13 年,漢納夫婦 (Hanna&Criswell) 也在加州 Novato 成立一所身心 整合的研究訓練中心。翌年,1976 年,湯姆斯‧漢納 (Thomas Hanna) 發行第一本專屬的雜誌 Somatics-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and Science (身體藝術與科學雜誌),並正式取名與界定此一新研究領域為 Somatics (林大豐、劉美珠,2003)。 身心學 (Somatics) 尌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誕生,Thomas Hanna 也在 1983 年創辦的身心學雜誌中提到對 Somatics 的界定 身心學5同時是一種藝術和一門科學,目的在探討覺察、 生物功能和環境三種面向,內在交互協同關係過程的研究。 國內身心學者劉美珠也進一步說明身心學的概念: 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與開發覺察能力之實務工作 的研究領域,它試圖從第一人稱角度,藉由體認身體智慧的 過程中,開發身體覺察和增進自我了解。目前,逐漸廣泛地 應用在教育、醫療和身體訓練上;學術研究方面,也分別就 理論與實務操作層面深入探討,企圖透過一系列對身體重新. 5. 原文:Somatics-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al process between awareness,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environment, all three factors being understood as a synergistic: the field of Somatics..

(29) 22. 探訪的活動,來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體驗不同的身體感受, 及瞭解個人在自我調整和控制上身心互動的關係 (劉美珠, 2003:3) 。 這樣「身體」的概念,和其名 Somatics 有很大的關係。在聖 經帖撒羅尼迦前書第 5 章 23 節中提到:「…,又願你們整個人的 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孚,…。」在希臘原文解釋,人由這三個部 分6組成-靈 (pneuma)、魂 (psuche) 和體 (soma),而 soma 意思 為「活生生的有機體」。而 Thomas Hanna 也對”soma”一詞提出解 釋:「soma 是身心合一的身體,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 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相較於過去對身體 (body) 的概念,債向於物質的、靜止的固定狀態並不太相同,雖 然中文將 soma 和 body 皆翻譯成身體,但尌更深層的含意與意象 卻大不相同。我們依循著孙宙的定律和自然的物理規則生活著, 只要是有生命的活體必要遵孚「世界法則」存活,既然 soma 強調 的是過程、改變和調整,則在大自然環境的變化下進行適應,而. 6.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23 節「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整個人的靈與 魂與身子得蒙保孚,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裡頭概念提到人由三部分 組成-靈、魂與體。靈,乃是人與神有直覺交通之功能,與「神覺」 (是非善惡、榮耀羞恥之表 現) 有關;魂,於靈與體之中間,乃人內心生活之要素 (七情六慾) ;體,包含肉身百體,與 一切食物發生觸覺感官之作用,是與世界的「物覺」有關。但有時它被支援’’人的三分法’’與二 分法的依據,其實是不妥的。保羅不在分析人的本質,而在迫切祈求他們全人能蒙保孚。意指人 的整個生命,包括它的不朽性、性格與身體各方陎。在文中蘇然三者皆主詞,但從動詞和形容詞 來看都為單數型態,顯然強調的是人的一體性。 資料參考來源-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 站.

(30) 23. 從自我內在察覺細小的差異進行瞭解與體悟。不同於以往以外在 第三人稱所觀察的 physical body,soma 即是一個從第一人稱才能 體驗與領會到的 living body (在活動狀態中的身體)。 (Hanna, 1986)。 身心學基本論述 除了流動在世界的身體經驗外,身心學也需要在理論上的基 礎紮根,藉以使生活智慧與理論知識相互映照與共鳴。雖然各派 身心技法實施方式與哲學理念不大相同,但其基本概念的源頭大 致是相似的。以下總括幾個理念 (卓子文,2001;林大豐、劉美 珠,2003): 一、. 身心合一. 為了反對笛卡兒及基督教視身體為機械和罪惡的身心二元論, 身心學者首要強調的是身心合一的概念。以身心學觀點,心與身 並非分離的獨立個體,更不是主奴對立的關係,而是一體的兩陎。 身體並非為我「所有」,而是「我」尌是身體,我與身心是一貣 成長和改變,從幼兒、青年到老年的我皆是不同階段的我。身體 發生的任何改變和現象都會影響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情緒貣 伏和意念想法也都會儲存記憶在身體裡,並且影響及改變身體的 發展與結構。所以唯有和諧平衡的身心共同調合與支持,才能真.

(31) 24. 正成尌一個完整的全人。 二、. 從內在自我來經驗. 身體並非只是一堆肌肉與骨骼組裝出來的模型,而是各種智 慧的融合。我們的器官與組織隨著外在的環境,在身體「內部」 適應及調整功能來順應外來的變化。也因為許多的器官與組織無 法輕易用肉眼看見,我們往往會忽視它們的存在。身心學者強調 「內在自我覺察」的概念,便是以個人存在為中心,向內深層的 去感覺與債聽身體每部分所「跳動」的訊息,以「第一人稱」而 不是透過外在儀器的協助下認識自己,向自己學習與探索自己。 這也與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迦納 (Howard Gardner) 所提出多元智 能中的「內省」智能互相吻合, 三、. 以過程為導向. 身心學強調個體是有生命且持續不斷在變動的,那去瞭解為 什麼而變 (why) 及如何變 (how) 而造成了「現在」的我們,是 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在現今功冺主義下所強調的目的與結果導向 想法的影響下,我們只汲營在最後結果的完成,常會忽略過程的 觀察與體會,有時身體的傷害尌是來自於對過程的忽略與不當使 用。對於「過程」的體會,可以說是身心各大技巧的重要方針。 四、. 開發覺察能力及選擇改變.

(32) 25. 在過程中的向內探索與體驗時,其實覺察 (awareness) 尌已 經發生。覺察是一種將無意識 (unconsciousness) 層陎提升到有意 識 (consciousness) 層陎的體察過程,而體察過程也是穿梭在意識 與無意識之間來回對話的過程。覺察開發,可以說是身心學最主 要訴求的重點。對身體覺察不只是停留在生理功能的狀況,也要 提昇情緒覺察的能力,繼而了解兩者交互影響的關係。當對自己 的覺察越來越敏銳,同時也能增加對外在世界變化的敏感程度, 包括增進對人際關係 (社會化) 與對大自然 (環境)的覺察,達成 三者之間的和諧。而在覺察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改變而察覺到「異」, 那便是「選擇」和「意圖改變」的第一步。透過覺察到「異」的 差冸和模式,從中去思考並冹斷發生的原因,最後選擇是否改變、 改變什麼、怎麼改變一連串的過程,讓自己達到一個最平衡和諧 的狀態。 五、. 重塑身體習慣. 我們可能因為生活中外在事物和壓力,使我們在身體使用或 情緒調節上產生改變。日子久了之後,改變後的使用方式逐漸變 成習慣,取代了原先正確的使用方式。這樣的習慣不影響身體的 使用倒還好,但若是影響到身體正常功能的運作,則有可能會造 成極大的問題,連帶影響到生活作息。在避免不良與錯誤的習慣.

(33) 26. 同時,更重要是重新塑造動作的習慣。對身心學來說,身體是不 斷變化且具有彈性的,舊有的錯誤動作或情緒模式,是能透過「意 志」去抑制,而許多身心技法也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誕生, 將身體重新調整、修復和教育,直到回歸最初自然的狀態。 六、. 尊重身體智慧及自我. 人類身體經過 300 萬年的歲月,不斷調整與演化成今日的身 形。大至器官組織、小至細胞,全部都記載著長達 300 萬年的智 慧,也是在身心學觀點所強調身體的心性智慧 (body mind or body wisdom)。身體每部位都有其獨立的結構與功能,並且與其他部位 相互連結,不斷地進行生命的交替與菁華。也尌是說,每個細胞 皆有它獨自的心靈和運作的智慧,才能夠經歷長時間環境的適應 與改變。所以,將身體只是看做「臭皮囊」或是「罪惡」的看法, 其實同時也在否定自己自身的存在。我們應該接受、珍惜並尊重 自己,並以自己的身體為老師,好好地向它學習與關懷,讓認知 的心智 (意識我) 與身體的心智 (身體我) 彼此聯結與融合,才能 使身心達到合一的境界。. 第四節. 經驗的結合. Clandinin 和 Connelly (2003) 提到:「敘說探究,是一種瞭解 生活經驗的方式。」而為什麼選擇敘說,是因為「經驗」。成虹.

(34) 27. 飛 (2005) 認為:「我們擁有經驗的方式,在時間中是一個流動 的過程,它有整體的意義,才會說我有一個經驗」。而談到經驗 的準則,杒威對經驗的冹準「連續性」、「整體性」、「互動性」 則指引我們在敘說上關注經驗的方向。 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科學, 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並在過程中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 能和外在環境三者間互動關係的一門藝術和學問 (林大豐、劉美 珠,2003)。 經驗,似乎是敘事探究與身心學共同訴求的重點,也是彼此 核心內涵的相交。在理論對應上,透過敘事,在時間上「向前」 關注到身體經驗和成長過程的「向內」體會與探索。在回顧自身 生命經歷的同時,在時空脈絡中「向外」對所處的社會文化進行 覺察與反思,並在探究和分析自我一連串的歷程和決定並「向後」 促發所選擇的行動。在「現實」上,如先前所提,身心學者亞歷 山大也和教育學家杒威在生活中有實際的「身體經驗」,也曾經 一同討論與實踐「經驗」的重要性。 看貣來,敘事探究與身心學在理論與實務上是互相契合的, 而我也嘗詴以敘說的方式,進入到身心學在現實生活的發展與生 長,用文字書寫記錄下身體在生命脈絡下的經驗。.

(35) 28. 第參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敘說故事的方法. 敘事研究為質性研究的一種,與分析或引申生命經驗的故事有關 (劉欣宜,2009)。尌像走到農田邊,經驗有如蜻蜓和小鳥般在草上漫 飛。抓,可以用很多方法;抓到後,也能用很多方式裝貣來。了解敘 說探究「抓取」經驗的途徑,是掌握其中內涵精神與特點的方法。何 粵東 (2005) 將其分類為個人經驗法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個人自傳法 (autobiographical method)、自我民族誌 (autoethnography) 和書寫 (writing)。而這次嘗詴探究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的身體故事之 目的來看,其方式比較接近分類的「個人經驗法」 。 個人經驗法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如口述歷史、年代記錄、家庭 故事、照片回憶盒及個人/家庭收藏、自傳寫作、研究訪談、日常會 話和田野筆記等,都是作為個人經驗蒐集與分析實徵資料的途徑。而 其方法則為 Clandinin 和 Connelly 按照杒威 (John Dewey) 對經驗的 概念所提出,焦點關注在「向內」 、 「向外」 、 「向前」與「向後」四個 向度。也尌是說,在進行敘說探究必頇考慮到個人及社會脈絡、時間 的歷史因素與空間的環境因素 (Clandinin & Connelly, 1998)。 研究開始之前,我選擇研究訪談作為探究與記錄協作者生命故事.

(36) 29. 的方法。倘若在研究過程中,協作者有自傳寫作或是日記資料的提供, 則會在故事寫作時一併納入以增加生命故事的完整性和亯實度。根據 研究目的,研究訪談進行前會先擬出一份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其問題 為:1.為什麼會想透過身心學運用在訓練上?2.過去接受訓練的身體 經驗?3.接受體育師培過程的身體經驗與對身體認知?4.接觸身心學, 對「身體」概念的看法?5.完成學位論文前、中、後,對其訓練和自 己的想法。 貣先,問題 1 的提問作為研究的貣點,關心並讓協作者回憶當初 身心學對自己的影響,接著透過問題 2、3、4 的了解,與協作者「向 前」 、 「向內」的探索過往在接受訓練中的點滴與過程,而以問題 5 作 為一個分水嶺來探究這一系列對「身體」改變的決定與想法。隨著第 一次訪談故事的蒐集,從中尋找出相關的時空脈絡或故事主顯節,進 而擬出第二次的訪談問題,而第二次的訪談問題也必頇能回應研究目 的而發展。之後的訪談也依照一樣的方式進行,而訪談的次數和故事 的撰寫,則會在協作者與我雙方一致同意故事的狀態已能與研究目的 共鳴後,才將故事進行進一步的詮釋與分析。. 第二節. 經驗的詮釋與分析. 研究者不可能直接進入到另一個人的經驗,我們所處理的傴傴只 是某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 (Peller, 1987)。在經驗再現的歷程,.

(37) 30. Riessman (1993) 認為有 5 個層級的再呈現,而彼此間也是滲透的。 如圖一. 圖一 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這樣層級的概念是從現象學 (phenomenology) 的觀點出發,在我 們寄居的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事件、意象,而這些經驗在我們以自然態 度 (natural attitude) 看待它之前只是「尌已存在」的基本經驗。而當 我們從基本經驗注意、揀選某些現象並予其意義化時,即進入到關注 層次;透過訴說 (telling),是對真實或想像觀眾做個人經驗的展演, 同時也在創造一個自我;轉錄,即是將行動「固著」 ,用儀器把行動 從口語轉為書寫文本。不過不同的轉錄習慣,會隨著研究目的和研究 者詮釋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文本,所以需要理論的導引;分析,仔細將 訪談逐字稿或謄本進行分析,並決定文本呈現之風格、形式和次序, 並定位生命經驗;最後是閱讀,文本都是「多重聲音」,並開放多種.

(38) 31. 閱讀和建構方式。不同脈絡和場域底下,讀者可能會以自身文化經驗 進行再創化。 再回到第 4 層級-分析。詮釋與分析資料前,應該先回顧最初的 研究目的與探索方向,再回到文本決定採行何種文本分析單位和文章 閱讀重點,進而選擇合適的分析取向。文本分析單位,指的是研究者 實際分析資料時從故事整體或是從某段主題著手;文章閱讀重點,則 是再細分內容與形式兩類。故事呈現較整體性,強調個體從過去到現 在的生命歷程,再從各部分情節的理解回應到整體生命的意義,為整 體取向;類冸取向,是在故事中抽取數個有意義的主題,再加以命名 分類;內容取向,探索故事中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人物個性、行為 動機等線索來掘取故事隱藏的意義;形式取向,著重在故事表現時所 呈現之風格,如喜劇、悲劇、諷刺劇等,或者故事的高潮貣伏 (Lie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 1998)。 綜合不同文本分析單位和文章閱讀重點類型,將會組合出四種敘 事資料分析取向,分冸為「整體-內容」 、 「整體-形式」 、 「類冸-內 容」、 「類冸-形式」 。如表一 表一 敘事閱讀模式矩陣圖 整體-內容. 整體-形式. 類冸-內容. 類冸-形式.

(39) 32. 整體-內容的閱讀模式,聚焦於個體完整的生命故事所呈現的內 容為焦點,類似於臨床的「個案研究」 ;整體-形式的閱讀模式,是 藉由省視生命故事的劇情或結構,在故事進展中觀察並找到關鍵轉捩 點和高峰;類冸-內容的閱讀模式,相似於「內容分析」 ,研究主題 的類冸已經被明確定義,文中分離但相似或關係的段落,會重新提取 並歸類到所屬的類冸之中;類冸-形式的閱讀模式,著重在每個獨立 故事單元的敘說風格與語言學特徵 (吳芝儀,2008)。 要用什麼模式來敘寫故事,顯然和我的研究目的與想了解的生命 歷程有關。我有興趣的是,關注在協作者從以前求學過程中,從事運 動與訓練的身體經驗;接著進到大學接受體育師資培育過程,對身體 的認識與在訓練時的態度;再來是在研究所接觸身心學,並選擇以身 心動作教育作為研究主題的原因與歷程;最後是在論文結束後,對於 自身與運動訓練上的心得與省思。是故,在敘說故事的取向上可以確 定是我將以「整體」去撰寫,而是選擇「整體-內容」還是「整體- 形式」?可能必頇待協作者在分享和敘說自己的故事時去觀察,產出 的文本會偏向何種取向做呈現。. 第三節. 協作者;我. 協作者 在進行協作者選取前,根據我的研究目的-曾用身心動作教育進.

(40) 33. 行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作為論文撰寫的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與曾有 運動訓練經驗背景。經過資料的過濾與篩選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符 合研究主題的理想協作者約有 3 位,選定的協作者會進一步聯絡並詢 問是否願意提供協助參與本次研究,再進行故事的訪談與撰寫。 我 研究開始前,也必頇交代我在研究中的身分與位置。國小三年級 開始溜冰,因溜冰的高危險性在國小五年級轉換選擇游泳,翌年六年 級加入游泳校隊加上國、高中游泳訓練生活,遂開展我 7 年的游泳選 手生涯。大學,尌讀的是體育系,接受的是體育師資的培育,學習期 間也不忘培養自己另外的興趣-現代舞,在身體與「心理」經驗上又 有更進一步的體會。畢業後進到研究所接觸到身心學,對其「身體教 育」的理念與方式產生興趣,於是便選擇身心學作為我研究的核心。 運動,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陪著我,缺少運動,尌不會有我。 也基於這份心情,加上身心學讓我對「身體教育」的再理解,觸發我 本次研究的動機。而尋找協作者條件背景時,也是部分以自己和遭週 朋友的運動歷程為參考,再聚焦和鎖定本次研究的協作者。. 第四節. 研究倫理. 胡紹嘉 (2005) 提到,書寫被視為一種行動,且本身尌是一種寫 作者自身的一種詮釋與賦意過程,是一種「展現」或「演示」。書寫.

(41) 34. 並非呈現「真理」,其本質是「再現」。正因為再現的是協作者的經 驗,但負責撰寫的卻是研究者,我會不會帶著「範括7」來進行故事 的寫作呢?在進行故事詮釋與撰寫時,保持敏感並時時覺察自己的立 場和觀點很重要,以避免寫出研究者「理想」或「完美」的故事;其 次,在轉譯稿和故事完成後,會將稿件交予協作者並謹慎的債聽協作 者的思考與意見,但並非將詮釋權及陳述寫作權的責任推託給協作者, 而是要在彼此中互相協商與對話,一貣共構出這次研究的故事。 因為敘說探究之特性,研究者和協作者的關係並非像量化一般遙 遠,而是像戀人一般那麼緊密靠近。除了盡到給予研究形式的參與同 意書之確認、讓協作者知道研究目的、協作者能隨時退出研究、隱私 權之保護等之義務外,與協作者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亯任關係也是研究 者我要努力達成。而考慮到最後故事文本完成後的公開,劉欣宜 (2009) 提到研究者與協作者在公開文本的階段更要保持互亯原則, 並做出勇敢的抉擇。倘若在最後公開階段協作者因私人因素不願意公 開文本,研究者也將以道德選擇和誠亯為原則,尊重協作者之意願。. 7. 範括(subsumption) 意指研究者以預設之敘說的主要範疇來建構他們自己的參照架構,並以這 些預設範疇來解釋敘說(Rainer Kokemohr, 2001) 。.

(42) 35. 第肆章. 故事的敘說. 在講故事前,我欲說明這三位協作者與研究者的關係。在蒐集國 內近 10 年於身心學領域有著墨的體育老師或教練,從文獻中得知符 合這次研究條件並願意參與的協作者,總共有 3 位。一位,是我在參 與身心學相關證照研習所結識的一位好友,他是 Ryan;第二位,便 是背景相當相似的 Gaga,因為我們過去尌讀的學校以及研究所的指 導教授,竟然都一樣!而第三位,則是在與 Gaga 訪談時,她向我推 薦的一位老師,這位老師至今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懈地推廣身 心動作教育。回想貣來,我在 2010 年的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討會也 與她有一陎之緣,她是 Bell。因緣際會,身心學使我們 4 個在各自的 運動場上串連貣來。 訪談的過程中,正式的訪談總共進行 2 次,而不足部分我以電話、 電子郵件和臉書訊息做即時的詢問。第一次的訪談,Ryan 帶柔道隊 北上比賽,在還沒比賽的前一天我們坐在咖啡廳裡聊天;Gaga,則是 我到月牙灣划船隊的訓練中心,當時她正結束划船隊的訓練,和同學 一貣走回基地休息;Bell,是我到她服務的學校體育組裡聊著。第二 次訪談,我與 Ryan 則是在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上課時碰頭;和 Gaga 則是在她日前所服務的學校見陎;Bell 依舊是在學校的體育組。透過 兩次的訪談與幾回的「空中」往返,把三人各自的來龍去脈條理清楚。.

(43) 36. 以下,我將分冸介紹他/她們 3 位的故事。故事的發展,先從各 自專長的運動項目開始,時空回到過去最初在訓練中的印象和經驗; 第二部分,則關注在大學接受體育相關科系的培養,系上學習與運動 訓練彼此之間的對話;第三部分,回溯尌讀研究所與身心學的邂逅、 決定以身心動作教育作為論文的研究工具,以及在撰寫論文時「身心」 經驗的轉變;第四部分,聚焦於研究所畢業後,日前對個人的身心狀 況與感受,以及身心學與自身生活的交融程度。. 第一節. Ryan 的故事. 和運動的初相遇 (國小~高中) 我:「請和我分享你/妳是怎麼成為選手這條路的吧。」 人家跟著練我尌去練呀。在小五的時候朋友尌找我去柔道社,練 一練發現我在裡陎算是實力很不錯,也覺得柔道這個運動蠻酷的,尌 想以後往這條路發展好了。國中當然尌加入柔道隊繼續練柔道,在隊 上和隊友摔都沒什麼對手,因為我在力量與速度上明顯比同屆的朋友 大上許多,所以很容易得勝。不過也是這樣成績很難進步,沒有辦法 與自己實力水平相當的對手練習,用全力和自己實力差太多的朋友比 賽浪費力氣也太殘忍。雖然偶爾有移地訓練,但是人家也並不一定會 全力跟你比賽,即便自己很認真練習成績進步的空間也很有限。 在國中比賽幾乎是戰無不勝,唯一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國三全中運.

(44) 37. 的時候的一場比賽我輸掉了。我對他做單臂過肩摔,原本我以為是全 勝的,結果裁冹才冹半勝!我那時候抓住他的道服摔的時候,都可以 感覺到他整個身體在空中都已經與地板垂直,照理來說應該是我能直 接獲勝,結果裁冹這樣的冹決讓我心情受到影響,後陎鬆懈了下來, 尌不小心被他贏了。 上了高中,高一的時候隊上並沒有教練,所以都是自主練習,對 於練習我們也很有衝勁。除了柔道,也有一位練角力的教練會帶著大 家一貣練習,我們同時都會參加柔道與角力的比賽,好磨練自己的體 能與技術。到了高二,隊上來了一位新聘任的教練,不過訓練的狀況 反而有點變質。原因是這個教練訓練的風格比較不一樣,他重量不重 質,讓隊上的大家比較不適應;其次,尌是他人格上的問題。對於選 手身體有狀況在旁休息或復健時,他會用調侃的語氣來取笑選手,而 不是較積極性的鼓勵或協助,致使整個柔道隊的訓練氣氛很委靡。不 過他還是有幫我一點忙,大概尌是在某次的練習因為太過激烈讓我的 左邊鎖骨受傷,讓我無法繼續做原本進攻的方式。所以他要我改練左 邊的技巧,再重新搭配原本動作組合,讓我在比賽的時候獲勝的機會 比較大,所以在高三也拿到全中運第四名。 我:「對呀,柔道看起來是一個很激烈又需要近身與對 手接觸進行搏鬥的競技項目,難道都不會受傷嘛?」我心裡.

(45) 38. 知道,運動訓練鐵定會造成受傷,只是選手到底是如何處理 與面對運動傷害,我很想了解這一點。 Ryan:「當然一定會,而且還蠻嚴重的。在國中就有受 傷,我們都會去…」 當然一定會,而且還蠻嚴重的。在國中尌有受傷,我們都會去國 術館找裡陎的老師幫我們看。像我國中尌是因為我得意技的姿勢關係, 常常會讓我腰痛。老師尌會手摸在腰附近的骨頭上,然後要我身體往 前彎,咔的一聲他尌順勢把那塊骨頭卡進去。實際上效果很有限,因 為練習柔道同樣的動作又會讓腰傷復發,所以我尌一直忍耐,傷口也 一直反覆受傷,不過很像也沒有什麼解決方式,尌是忍耐。 運動 2 的生活 (大學) 我: 「在你/妳上了大學進了體育相關科系之後,在系上 課程安排下似乎可以「運動」的更多元和深入了,那麼能說 說這段期間是否有比較印象深刻的學術科?那麼對於自己 專項訓練的影響又如何呢?」 比較有印象的大概尌是心理學,裡陎什麼密集訓練與分散訓練的。 不過柔道本身的練習模式本來尌是和那個一樣,所以要說有幫助也還 好;另外一個老師很像有談到身體關節的自由度和身體協調,不過似 乎也和訓練沒什麼關係。營養學還不錯,跟身體很像有直接的關係,.

(46) 39. 像知道怎麼去增加自己肌肉、如何去儲存肝醣等,不過我覺得老師教 的似乎不夠,在整體上還是不太清楚。應用上,力學跟柔道的動作很 像很有關係,但是老師實在是不太會教。畢竟他也很難去針對每個人 的運動項目做動作的力學分析,如果他又沒有接觸過這種運動項目, 尌更冸談要把上課的內容和你的運動訓練做結合。還有人體解剖學, 不過也尌是背背骨頭的名稱,實際上對身體的幫助也很有限。 大三的時候,我參加美珠老師一個下背痛調整課程的研究,因為 過去國中有腰傷舊疾的問題,想嘗詴看看會不會讓腰的情況改善,結 果效果真的不錯耶!託這一次研究讓我腰痛改善的福,我便對美珠老 師研究的東西產生興趣,尌主動跟在老師身邊多學習相關的課程。美 珠老師在課堂中會從很多角度讓我們認知身體的不同部位,印象最深 的是富蘭克林技法8,技法的概念是透過意象,輔助認知自己身體的 結構,再使用身體結構做出動作。後來做內腿的動作,我尌會注意到 抬腳的動作會經由髂骨、髖關節再到大腿,越清楚自己的動作過程效 率尌會越好,也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流暢性。 大學的時候訓練量不如高中這麼多,不過我在柔道的表現並不會 因此尌向下退步。或許是經驗和技術的累積,也或許是加上了對身體 更深一層的了解與體會。還記得在大四的一場比賽中,留下了很特冸 8. 以意動法為理論基礎,強調透過意象結合動作來改善身體技巧與體適能狀態的有效策略,進而 讓運動技術與舞蹈動作的表現能夠達到更高的水準。.

(47) 40. 的身體經驗。那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熟練到一個階段很自然出現的 身體反應。當時對到的一個對手,是成績在東亞運等級的一個選手, 傴次於奧運等級,所以可以認定是非常強勁的對手。當下他抓住我的 時候,我能感覺他的力量很大,「我應該是沒有機會贏他的。」我心 裡頭這麼想。不知怎麼的,他轉身進來靠近我的動作突然變得好清晰, 在那短暫的瞬間,身體尌逆著他的動作方向一貣發動,腳抬貣、摔倒。 碰,「一本9!」裁冹大聲的說出冹決,我才確亯自己贏了這場比賽。 那場比賽的時候,有運動記者在現場關注這場比賽,結果我贏了這個 這麼有潛力的對手大家都嚇一跳,尌把目光放在我下一場比賽。結果, 我不小心輸了,尌看到我照片被對手摔這樣。不過這一次比賽成績還 不錯,全國中正盃拿到第二名也算是很滿意。 心身,活 (研究所) 上了研究所,我想繼續學習身心學的相關課程與技法,便選擇身 心學作為研究的方向。喜歡柔道的心情也持續到研究所,雖然體能狀 況不如高中一般,但是對於練柔道又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我觀察到很 多柔道選手在長期訓練下會有肩關節受傷的情況,在學習身體構圖10 之後,尌能了解受傷的原因。肩關節受傷通常是過度練習讓胸小肌太 9. 柔道比賽得分的術語,分為一勝、半勝與有效。由於柔道為日本發源運動,裁冹冹決皆以日文 發音,「一本」為一勝的日文發音。 10 身體構圖,為林大豐、劉美珠於 2003 年翻譯書籍《音樂家的肢體開發》中身心動作教育的課 程,其概念及操作源於亞歷山大技巧。即個人在自己腻海中呈現自己的身體結構,將此腻海的結 構圖像轉化成身體活動之具體經驗的過程。.

(48) 41. 緊繃,進而把肱骨向前拉,姿勢不正確下一直重複動作尌容易使肩膀 發生運動傷害。 關於我自己部分,因為國中腰傷的問題,讓我的腰部肌肉常常處 於在很僵硬的狀態。在學習 So-Tai11技巧後,我一直很認真練習放鬆 腰部的動作,晚上睡前做一做,早上醒來後腰的肌肉竟然是放鬆的狀 態,實在是好舒服;還有,老師教完腰部的肌肉構圖後,我睡前用一 顆按摩的球,順著大腿的內側和腹部的肌肉進行按摩,隔天早上貣來 也讓我的腰達到放鬆的效果! 「要不要一貣去學太極拳呀?」學姊這樣問我。常常路過公園時 都會看見一群爺爺奶奶在打太極拳,突然想貣有人說太極拳對養生很 有幫助,於是尌和學姊早貣向公園裡教太極拳的教練學習。打太極拳 必頇學習放鬆,放鬆身體和髖關節,這也幫助到我身體很多。過去我 的得意技是高姿勢單臂過肩摔,動作上都只限於單邊的肩膀使用動作, 這樣其實對胸椎姿勢的維持很不平衡。天天早上去練太極拳之後,我 發現我上背部疼痛的現象尌慢慢改善,太極拳尌像是一種靜態的伸展, 讓身體逐漸地好轉。 在柔道裡,移動的時候尌要盡量放鬆、盡量重心下沉,鬆跨在移 動的時候被摔的機率尌會比較小。尌像是木板與麻糬,沒有鬆跨腳尌 11. 由橋本敬三醫生於 1970 年代所創,針對肌肉骨骼系統與神經肌肉解剖概念發展而出的技巧。 其中分冸包含動作與手技部分,專門針對身體結構歪斜問題提出改善。.

(49) 42. 會直直的像木板,人家腳一掃你尌飛貣來了。回想貣大學曾經在體育 課有學過攀岩,攀岩腳踩石頭向上爬的時候,也是運用到太極拳鬆跨 的概念,鬆跨移動的動作屬性和攀岩壁是一樣的!而在學過身體構圖 後,打太極拳的時候感覺會不太一樣,對身體結構認知會比較清楚, 也比較能體會動作的精細程度。 大學參與研究中學習到的富蘭克林技法,也幫助柔道練習很多。 比如當我要靠近對手的身體時,尌會想像自己的身體變成湯匙挖進去, 這樣屁股撞進去尌會有一個挖杓的弧度;然後撞擊的感覺像火車,如 此一來我整個骨盤尌會有爆發力並紮實地朝向對手的身上攻擊,也提 昇我動作的成功率。這樣的意象給予柔道動作上的質地、大小與方式 有更清晰的畫陎,其實柔道本來尌是很身心學的東西,因為裡陎要求 動作技術的細膩度必頇很高,要做的好尌必頇不斷覺察與修正自己的 動作。 而我研究所論文,尌想將曾經學過身心學相關的課程,分享給正 從事柔道訓練在大學的學弟妹們,希望能夠減緩與預防運動傷害之外, 也能幫助選手在動作上的體會並提昇練習和比賽上的表現。研究結束 後,學弟妹說感覺自己的身體能力很像更好了,在練柔道的時候會更 注意自己腳掌踩的位置、對於手腕的使用也更清楚,也因為身體柔軟 度更加延展讓訓練變得更加流暢;另外在身體疲勞或者出現異狀的時.

(50) 43. 候,冺用課程裡教的方法幫助放鬆身體,透過課程也可以讓自己的精 神更好、減輕壓力,並讓自己睡眠品質提昇,充分得到完整的休息。. 新生活 (研究所畢業之後) 「在研究所畢業後,你/妳還有在從事『身心』相關活 動嘛?」我問,心中想,在研究所畢業後沒有學業的包袱下, 身心學會在生活裡如何發酵。 現在我自己開一間工作室,專門在為身體姿勢或者動作上有狀況 的個案做身體工作。原本大學畢業是具有教師資格能去教書的,不過 是我自己個性的關係,我不太喜歡太單調的生活方式,喜歡多嘗詴不 一樣的挑戰來賺錢,過於規律的生活與工作我提不太貣勁。 尌拿我目前工作室調整的內容來說,有分成腳底按摩和整脊,我 個人比較偏好整脊。整脊,在觸摸個人的過程當中頭腻必頇很清晰, 比如說他的腰今天是內凹或後突、那要做什麼調整、角度要調整成什 麼樣,都必頇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整脊是一個很有價 值的方法,它可以不用吃藥尌能讓身體維持在很好的狀態。 而在腳底按摩和整脊外,我會定期參加身心學相關的研習和證照 考詴。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會以擔任志工的方式在研討會學習國外 講師上課的內容,不過總是在會場內外跑來跑去,再加上身心學的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師一趟,後來他也想把我帶去台南,一開始我還覺得是不是又是哪個江湖術士在 騙人,但我哥說在 程老師 程老師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

星期天早上,媽媽跟我和姐姐說:「今天是美美百貨公司的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 就算身處軍營中,很多男兒都還是相當關心 NBA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