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9-030-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5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高雅俐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宜萍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羅仕謙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潘韻如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蔡和儒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渝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蕭亞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瓊苡 其他-兼任助理人員:呂明原 其他-兼任助理人員:余亦湄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09 月 01 日

(2)

精簡報告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本研究主要延續前期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菁英階層家族婦女的音樂生活--以林獻 堂家族與高長家族為中心」之初步研究成果,嘗試進一步拓展研究範圍並深化探 討日治時期西式音樂(包括教會音樂、藝術音樂、通俗音樂)公共活動中女性形 象的塑造、接受與再現等相關議題。本研究除了試圖了解不同社會階層婦女的多 元公共音樂生活經歷,分析台灣近代社會婦女的女性形象、社會地位如何藉由所 參與的音樂公共活動而被型塑與接受,並嘗試進一步從國家政策面了解此期殖民 政府所期待婦女於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本計畫首先將聚焦於日治時期教 會相關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探討。由女子教會學校的教學制度、教學方式、教 師、學生、演出與宗教活動等管道著手,蒐集相關文獻並進行口訪。 日治時期為台灣由農業社會步向前工業社會的過渡時期,婦女的生活形態、社經 地位也面臨了重大的轉變。在傳統的家庭價值中,女性的社會與宗教身分,是由 她與男性的關係來界定。女性的「價值」與「重要性」向來歸屬在家庭/私人領 域中。而台灣近代社會菁英階層家族的興起與基督新教的傳播,使得菁英階層家 族的女眷有著與其他階層婦女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交網絡與社會定位。宗教活動 是婦女從家庭涉入公共領域的重要社會機制,宗教活動帶給婦女較寬廣的社會網 絡與教育機會,兩者都是女性在傳統社會中向來弱勢的社會資源。從目前已獲得 的相關文獻與口訪資訊顯示:日治時期菁英階層家族婦女參與的家族性或公共音 樂活動常與教會活動有密切關連,並受教會思想影響甚多。在步入前工業時期的 台灣,教會成為菁英階層婦女涉入公共領域的管道之一。同時,教會也是婦女接 觸西方文明的的重要窗口之一。許多菁英階層婦女從小便進入女子教會學校就讀, 對於其人格發展、宗教情操、音樂才能的培養與自我形象的建構也有一定程度的 影響,頗值得深入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獻資料分析為主,並以實際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為輔 助,以期對日治時期社會不同階層婦女音樂生活相關資料進行全面性地掌握與 理解。文獻資料部份可分成:1)原始資料:包括日治時期士紳及其女眷日記、 回憶錄、族譜、教會公報、寫真集、樂譜、節目單、海報/宣傳單、報紙、書信、 口述歷史記錄;2)前人研究成果:由於筆者所要探討的台灣菁英階層家族婦女 相關議題在音樂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仍相當有限,尚無直接相關文獻可資討論。 部份台灣音樂菁英傳記、資料性的描寫記錄,則多散見於近年來由國立傳藝中

(3)

心出版的《台灣資深音樂家叢書》的相關著作中。但相關音樂記錄仍對本研究 在相關歷史事件的了解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仍有其參考價值。而實際各式文本 分析仍須借用婦女研究(women’sstudies)、社會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社會 史學、文化研究等人文科學的分析理論。 有關日治時期台灣婦女問題的探討,目前所知相關研究仍多集中於婦女的婚姻、 教育、政治、經濟等較偏向制度面問題的研究(參閱游鑑明1988;楊翠 1993; 宋錦秀2000;朱德蘭 200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1)。1或許因為華人既 有「男主外,女主內」父權觀念的影響,以往台灣婦女相關資料或記錄常被歸屬 於「私領域」的範圍,婦女非制度性(或非公共性)議題較少在官方或公開的文 獻裡記載或討論。2 也或許受限於私人文獻資料取得不易與研究人力的不足,日 治時期婦女議題的研究,仍有許多待拓展的空間,婦女參與藝文活動的研究尤待 加強。而就現存台灣各類文獻資料觀察,我們仍可隱約了解到:日治時期台灣婦 女參與各式音樂活動的情形並不亞於男性,在部份音樂活動中,如:公眾娛樂、 教會活動與慈善活動,婦女甚至比男性更積極參與。而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 婦女,其生活經歷、個人對性別角色的體驗、從事的音樂活動、所受的社會文化 的影響,皆有差異。但此現象卻鮮少被音樂學者提出來討論或進行研究,殊為可 惜。3基於上述的想法,筆者希望從新近出現的私人文獻資料(如:個人日記、 寫真、文件…)及更廣泛資料的基礎上(如:報紙、教會公報、校刊、校史…), 針對日治時期台灣西式音樂活動(包含教會音樂、藝術音樂、通俗音樂)中不同 階層婦女的自我形象的建構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目前先對於菁英階層家族婦女音 1 參閱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翠(1993), 《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有限公司;宋錦秀(2000),《日治臺中婦女的生活》(中縣口述歷史叢書之六),台中縣:台中縣立 文化中心;朱德蘭(2005),《台灣總督府慰安婦》,東京:明石書店。2011 年,欣逢建國百年,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特舉辦「台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展出時間: 2011.3.29-10.31),為近年來 學術界較全面性地展出與探討台灣女性在歷史上所留下來的形象。難能可貴地是,此次展出也出 現了一些以往較難得看到的檔案,如:契約文書、個人與家族檔案、私人日記、官方檔案、圖像 資料。可參閱 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Index.html。 2 日治時期《台灣民報》為唯一刊登最多有關婦女解放運動相關言論的公開刊物。此刊物為民間 知識份子所共同創辦,其中論述多集中於婦女的婚姻、教育、經濟、參政權力等制度性問題的訴 求(參閱楊翠 1993:170-252)。在 1920-1932 年出版年間,其中專談婦女主題的論述(不含附帶 將婦女議題摻雜於其他議題之下討論之文章)的數量便頗為可觀,共 336 篇(參閱楊翠 1993:171)。 但對於婦女私領域生活或非制度性議題的描述或討論,仍較少著墨。 3 雖然目前有關日治時期台灣社會菁英階層婦女生活的研究並不多見,但近年來,有關日治時期 台灣社會底層婦女生活的研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相關研究有:陳惠雯(1997; 1999)《城市.店. 家與婦女 : 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碩士論文)、《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 年來的變遷》、邱旭玲(1999)《台灣藝妲風華》及莊于寬(2004)《1930 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 --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碩士論文)。上述各文對於日治時期階級問題、兩性關 係、經濟問題、表演的庶民性格與傳播方式,皆有助於筆者了解該時期台灣歷史及社會的基本體 質。對於本研究仍可提供很好的研究參考。

(4)

樂生活進行更廣泛的資料蒐集與更詳細的耙梳整理。在上述研究基礎下,筆者希 望未來能分階段針對不同類型音樂活動進行更細緻的探討。第一階段將著重於日 治時期菁英階層婦女與教會相關活動的關連性的探究,並針對教會相關音樂活動 與教育制度對於婦女形象的塑造、接受與再現等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比較。如前文 所述,日治時期婦女在生活形態、社會地位都因社會形態的變動,面臨著極大的 轉變。不同社會階層婦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或因家庭與教育背景、宗教信仰、 婚姻狀態、在職場工作與否等身分變動,經歷了共同或相異的音樂活動經驗,也 因而產生了各式女性形象認同的可能。而本研究預期達到的研究成果,即在於藉 由不同階段的研究分析,顯示其中動態變化的狀態與運作機制。 本計畫現階段有關日治時期菁英階層婦女與教會相關活動的關連性的探究,因所 涉及的書面與口訪資料量相當龐大,僅先從菁英階層婦女的教育(特別是中等以 上教育)、信仰生活與家庭生活做初步歸納討論。這樣的區分主要也是跟隨婦女 的社會身分改變的歷程而設。如同前期計畫研究中曾提及,日治時期台灣菁英階 層家族常有相互聯姻的情形,此情形也更加鞏固這些精英階層於台灣社會的影響 力。本計畫所研究的日治時期菁英階層婦女,雖然主要以台南地區為主,但這些 家族婦女與台灣其他菁英家族,如:台中霧峰林家、台北板橋林家、台北大稻埕 李家…等都有親戚關係。由於牽涉範圍非常大,筆者僅先就能力範圍所及,並將 重點集中於音樂與宗教生活較為活躍的台南地區菁英階層家族作為研究起點。 根據游鑑明的研究(1988:143-212),1919 年之前,專供台灣女子就讀的中等學校 僅有一所,此後雖漸次增加中等以上教育機關,卻未提供平等開放的教育機會, 致使受教人數相當有限。同時,教育機關僅及於女子中等普遍教育以及訓練專業 人才的職業教育和師範教育。職是之故,部分有志女子以私立學校和留學教育為 進修的另一門徑。本計畫所研究的日治時期菁英階層婦女,主要以台南地區為主, 如:台南高長家族婦女、台南劉瑞山家族婦女均出身教會家庭。她們接受的中等 以上的教育情況,大多採就讀本島私立學校或出國留學方式,而且多是進入本島 或日本教會或音樂學校就讀。4 今台南市私立長榮女子中學於日治時期即為台灣地區相當重要的女子教會學校, 成立於 1887 年,由英國長老教會女宣教師朱約安教士(Miss Joan Stuart)與文安教 士(Miss Annie Butler)所創(《長榮女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1968:7-16),最初 稱為新樓女學校(1887-1922),而後改名為長老教女學校(1923-1937),再改名為長 榮高等女校(1938-1944),戰後改名為長榮女子中學(1945-迄今)。1937 年由日籍 4根據陳三郎(1981)、杜聰明(1955)、游鑑明(1988)等人的資料,日治時期留學日本音樂學校的女學 生包括:陳招治、林秋錦、周遜寬、廖素娟、林善德、蔡淑慧、高慈美、高雅美、高錦花、柯明 珠、陳暖玉、劉燕、李桂香、陳雪卿等人。其中高氏三女皆為高長家族後人。台南劉家則是因為 與長榮高等女學校淵源深厚,因此,家族婦女就讀長榮女校比例非常高,而後亦有多人繼續出國 深造,留學國家包括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及中國(《永遠的劉瑞山(劉家族譜)》2004:121-133)。

(5)

女牧師植村環與日籍牧師番匠鐵雄擔任校長,戰後 1945 年則由台南劉家劉主安 擔任校長。 在長老教女學校(1923-1937)和長榮高等女校(1938-1944)時期,學校即非常重視文 藝教育。在長老教女學校時期,音樂方面聘請林秋錦女士擔任專任教師,負責教 授聲樂、詩歌合唱等課程。此期學校學生多為本島中南部名門望族的閨秀,學生 大多住校,整個學校帶有濃厚的家庭氣氛,師生間也有休戚相關的感情。教師多 為基督徒,對於教育富有熱忱,並對於促進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教養,貢獻極 大(《長榮女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1968:10-12)。在長榮高等女校時期,學 校更加注重特殊技藝教育,設有風琴與鋼琴個別指導,美術書法,英語會話,珠 算及簿記法,插花,理化實驗等課外特別指導。此期尤為注重女性情操的陶冶教 育,每年舉行兩次音樂大會,每周舉行一次音樂欣賞。校內音樂氣氛濃厚,師資 與設備完善,大部分學生喜愛音樂,課餘時間進修音樂學生頗多,校園瀰漫了不 絕於耳的琴聲,並組織聖歌隊,學生合唱團,教職員合唱團(《長榮女子中學八 十週年校慶特刊》1968:12-13)。由於多數學生都是寄宿學校,因此,學校也非常 重視生活教育。又因為是教會學校,學校成立初期,星期日上下午全校師生都會 整隊,由校長帶領到太平境教會參加禮拜。1938 年起,則改為每天作禮拜,在 禮堂集合舉行。學生自行攜帶聖詩與聖經參加。每周三早晨六點,在宣教師宿舍 舉行祈禱會。每年聖誕節前夕,舉行教師與寄宿生聚餐會及慶祝晚會(《長榮女 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1968:107-111)。此校內宗教生活方式仍延續到戰後(至 少 1968 年仍維持著),每日早晨八點全校師生集合於禮堂進行早晨禮拜約 20 分 鐘,每周一、三、四邀請教會牧師來講道,或由校內基督徒教師輪流主理禮拜。 每周二、五、六校內學生基督徒團契輪流主理。校內寄宿生,每天有晨禱,下午 晚飯前有夕禱,由學生輪流主持。每周日上午,列隊至東門教會參加禮拜。某洲 也舉行一次短歌演唱與查經會。每年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母親節均舉行歌 頌崇拜會,並捐贈特別獻金給慈善機關(《長榮女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 1968:105-106)。 根據台南劉瑞山女兒劉秀華(1921-)5回憶,從小生長在充滿詩歌的教會家庭,家 人最深的記憶便是經常一起聚會唱聖詩,在唱聖詩的同時,感受到上帝是心中堅 定的信仰,心中滿是歡喜與安全感。又因為其二哥劉主安曾為長榮女子中學的校 長,對於學校內的宗教與音樂生活充分結合,認為是相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6 此外,台南高長家族後人高慈美(1914-2004)與高雅美(1919-)從小便留學日本,小 學畢業後則先後進入日本下關的梅光女學院7 就讀。梅光女學院是一所教會辦的 5 劉秀華為劉瑞山最小的女兒,後與楊基銓結婚,育有一子。 6 個人訪談,2010.7.20 7 梅光女學院於二戰期間遭盟軍轟炸,今已不存。高雅美因為戰事,成為梅光女學院最後一屆未 畢業的學生。個人訪談,2009.4.15

(6)

女學校,注重學生的信仰生活陶冶和生活常規的培育。高慈美晚年回憶這段學生 生活,認為對於自己的為人處事態度和堅定的宗教信仰有深遠的影響。高慈美也 是在梅光女學院正式學習鋼琴,她也在學校聚會唱聖歌的場合司琴(《恩典之美: 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2008:15)。高雅美雖然不曾像其姊高慈美活躍於台灣 音樂界,但也是從小學習音樂,專攻聲樂。婚後退出樂壇,專心相夫教子。根據 高雅美回憶,寄宿梅光女學院期間,每天早晨也是全校集合在禮堂舉行晨禱和禮 拜。全校師生集合時便是一路唱著英文聖詩由宿舍走到禮堂,這段生活經驗成為 高雅美幼年時期非常深刻的記憶。8 此外,在林獻堂日記中有關台南高家的音樂家,名字出現最多次的首推高錦花。 高錦花為霧峰林家專屬的鋼琴家庭教師,除此之外,高錦花也參與一新會的許多 公開展演,同時也在教會聚會中扮演司琴的任務。1926 年自台南長老教女學校 畢業,高錦花隨即負笈東瀛,進入東京日本音樂學校鋼琴科攻讀,在學期間和新 營郡白河庄的教會同道陳明清先生結婚。1929 年 3 月高錦花自日本音樂學校畢 業,畢業後雖然滯留東京,但常應台灣本島各團體之邀返台參與慈善音樂會演出。 1935 年台中新竹發生大地震死傷兩萬餘人。台灣新民報發起籌辦「震災義捐音 樂會」,高錦花當時剛好返台省親,因此義不容辭參加此次慈善音樂會,於全省 巡迴演出,博得各地人士好評。遺憾的是,目前高錦花所留下的文字或圖像資料 非常有限。9筆者嘗試找尋更多資料,並進行家族親友訪談,所得結果有限。10 親友的口中,11高錦花是一位相當嚴格的鋼琴老師,畢生致力於鋼琴教學。同時, 她也是一位演奏技巧非常好的鋼琴家,經常參與各式音樂演奏活動。婚姻生活似 乎並未影響其音樂教學與表演活動。婚後,她仍然活躍於音樂界。除此之外,她 也是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在《台南高長家族族譜》的家族寫真中,高錦花的身 影總是出現在教會或家庭聚會裡,並擔任司琴工作。戰後,高錦花成為「台灣省 文化協進會音樂文化研究會」的委員,並舉辦多次音樂會表演與全省音樂比賽。 12 台南高長家族最為活躍的音樂家首推高慈美,她除了活躍於音樂界之外,也活躍 於菁英階層社交圈中。因為夫家也是台灣顯赫的富商家族,高慈美經常隨夫婿出 國或接待外國賓客。又因曾在日本留學,任教於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 8個人訪談,2009.4.15 9有關高錦花的簡單生平介紹曾出現在王子妙編著的《台灣音樂發展史》(2002)與《台南市音 樂發展史》(2006)。較為豐富的資料則收錄在白鷺鷥基金會的「台灣前輩音樂家圖像資料庫」 中。http://140.113.39.98/collection/Egret/inSide.html / 2009.10.31。筆者則是找到「台灣新民報」中對 於高錦花的報導(昭和 7 年 1 月 1 日)。文中推崇高錦花為台灣藝術界的新人,為前途頗受矚 目之女鋼琴家。 10高錦花於 1988 年逝世,家人都已定居美國,甚少回台。高錦花曾教過的學生較為著名的有高 國香、陳冠宇等人。 11高國香口訪資料,2008.12.3,未刊稿。 12 http://140.113.39.98/collection/Egret/inSide.html / 2009.10.31。

(7)

大學)音樂系後,也經常與日本武藏野音樂院教授交流互訪。此外,由於家族人 脈廣闊,高慈美非常樂於為家族親友或學生做媒,也經常於婚禮中擔任親友或學 生婚姻的介紹人。較為幸運的是,高慈美女士生前自幼便積極收藏個人資料,內 容包括於梅光女子學校就讀時期的日記、書信、各年報紙報導、音樂心得、演奏 會相關資料、個人學經歷相關證明文件、社團及演奏活動參與相關資料、家族資 料、寫真(1078 張),時間橫跨1913-2006 年,資料保存完好。目前上述相關 資料已由家屬全數捐給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進行典藏與研究。中研院台史所正在 進行「高慈美女士史料解題計畫」,由於資料龐雜,預計分多年逐步完成。13 慈美最初接觸音樂,是來自於教會家庭的音樂氣氛與家庭成員的啟發。正式開始 學習鋼琴,則是在梅光女子學院時代,但此時期所學仍十分粗淺。而後進入帝國 音樂學校後,高慈美正式主修鋼琴,並修習德文。值得注意的是,1935 年高慈 美學成返台後,便與實業家李超然先生結婚,開始豪門深宅的生活。根據高慈美 媳婦郭月如女士表示,14高慈美於1935 年婚後,演奏與教學生涯頗受影響。高 慈美仍須嚴守家族規定,暫停所有的教學與演奏,專心持家,相夫教子。隨著兒 子年紀漸長,高慈美才又陸續恢復教學、演奏與社交生活。1948 年高慈美在戴 粹倫教授的邀請下,前往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擔任副教 授,正式開始音樂教育的生涯,1953 年兼任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音樂 科副教授。1970 年 8 月升任教授,1984 年退休,在音樂界執教三十餘年,期 間亦曾多次擔任教育部資賦優異兒童出國甄試評鑑委員、台北市、台中市、台灣 省音樂比賽評審。晚年,高慈美除了成為國際扶輪社區總監夫人與台北仁濟院常 務董事,同時,也勤於參與教會活動。在親友的口中,高慈美是特別享有「上帝 恩典」的人,宗教與音樂成為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新婚前後雖然她不得 不暫時放下音樂的活動,但在善盡人妻與人母的職責後,也使得她日後更可以享 有完整的音樂事業與家庭生活,讓眾人羨慕不已。 此外,高慈美的姊姊高智美,長高慈美2 歲(但早逝),也是位音樂老師,妹妹 高雅美則是位聲樂家,她們卻相對地不甚活躍。高雅美小高慈美5 歲,同樣進入 梅光女子學校就讀(但當時高慈美已經畢業),也是自幼受宗教與音樂教育薰陶。 由於個性較為拘謹,也較少與音樂界往來。高雅美成年後與黃天縱先生結婚,從 此也是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而後隨夫婿定居美國。15相較於赫赫有名的美女姊 姊高慈美,高雅美幾乎是被音樂界遺忘的音樂家。但在家族聚會時,高家姊妹仍 會共同演出,並留下演出的身影。16 13中研院已於 2008.12 出版《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此書為「高慈美女士史料 解題計畫」初步研究成果發表,以圖像說明為主,分童年回憶、學生時代、演奏生涯、新婚前後、 家族親友、音樂教育與晚年生活七大部分。因寫真中牽涉人士包括高家親友與李超然博士家族親 友甚多,高慈美媳婦郭月如女士正試圖協助辨識寫真中人物,也嘗試藉此拼湊出高慈美女士的一 生事蹟。 14郭月如口訪資料,2008.12.19,未刊稿。 15高雅美口訪資料,2009.4.15,未刊稿。 16參閱《台南高長家族族譜》1996:308-318; 355-364。

(8)

台南高長家族由於是台灣第一代基督徒,因此在台灣教會資歷久遠,影響力也非 常大。高慈美與高雅美的父親高再祝,是高長的四男,之後習醫,後來在岡山開 業。高長家族不僅在台灣教會影響力很大,同時在醫界與音樂界也有舉足輕重的 地位,是個非常特殊的家族。根據高慈美的五弟高耀明表示,17 高再祝家有 11 名 子女,四位兒子都是醫師,兩位兒子是牧師,三位女兒學音樂,一位女兒學料理 (家政)。高耀明表示這樣的工作分配(或生涯規劃)是來自祖父的規定:只要是高 家族人,女性就是要學音樂或料理,男性就是要習醫或當牧師。不論職業為何, 最終的目的便是支援教會的工作。根據高安理表示,18 高家的直系男生都沒有學 過樂器,可是他們的太太大多是牧師娘、醫師娘,都學過樂器,也都在教會有音 樂服事,詩班或司琴(《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2008:154)。事實上, 高長家族,雖然在第二三代族人仍遵守著高家祖訓,第四代之後的直系男性或姻 親,也有非常多的醫師、音樂家、甚至政治家。而高氏直系女性或姻親,也有擔 任教會學校董事的情況。翻開高氏族譜,可發現當今台灣樂壇和教會的重要牧師 或長老列名其中。19 綜觀而言,高氏家族音樂家雖多,但較受矚目的仍以高錦花與高慈美為主。在家 族婦女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教會家庭與音樂薰陶的影響。宗教與音樂成為高氏 家族婦女「必修」的人生學分,同時也是高氏家族婦女參與社會的主要手段。以 音樂為教會與社會服務,是高家家族婦女須嚴守的重要祖訓。即使進入婚姻生活, 宗教與音樂仍是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相對於霧峰林氏家族婦女而言,台南高 長家族婦女毋寧是更為幸運的。除了自幼在教會與音樂的環境中長大外,成年後 仍被鼓勵以音樂為教會與社會服務。無論是從事教學或演奏活動,或是從事教會 的侍奉,在高家都是備受肯定的。同時,由於高氏家族婦女積極以音樂為人群服 務,在教會與社會上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力。高家至今仍是台灣西式音樂發展史中 最具影響力的家族,家族婦女投身音樂工作者眾,如:高錦花、高智美、高慈美、 高雅美、高國香、高滿香、高安香、…。媳婦輩或高家婦女外嫁後的子嗣如:郭 月如、陳美滿、陳美如也都是音樂教授。她們除了投身音樂專業工作外,也都在 教會擔任音樂的侍奉。除了高家的婦女投身音樂事業之外,高家的男嗣也有許多 醫師或牧師投身護持音樂事業,如:高聰明醫師組台南3B兒童管絃樂團,造就 更多音樂人才。高家的女婿們也有非常多的音樂家,如:蕭泰然、徐家駒…。第 五代年輕輩的音樂家人數也不少,如:宋如音、謝艾琳、楊呈偉…,值得廣泛進 行訪談,深入探討研究。在此,雖然我們尚未能完整建構高氏家族音樂家的個別 傳記或系譜,但透過我們初步的整理,我們的確可以發現台灣西式音樂發展在高 氏族人身上逐漸由業餘步向專業的過程。高氏家族婦女投身音樂工作前大多先由 17個人訪談,2008.《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2008:144。 18 高安理為高耀明之女。 19 高家目前最著名的牧師為高俊明牧師。

(9)

家族人士或在教會啟蒙接觸音樂,而後接受專業音樂教師的授課,甚至遠赴重洋 到國外深造音樂,回國後大多擔任國內大專院校音樂科系的教授或在教會擔任音 樂的職工。藉由高氏家族婦女的婚姻關係與教會的侍奉,也讓她們構築了廣闊的 音樂與教會人際網絡,同時,也大大增加她們在兩個領域的影響力。 在台南高家婦女音樂生活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婦女並非被動地屈從,而是動 態地適應著社會的變遷。家庭與教會構成婦女生活的重心,也是這一中心為她們 提供了有保證的、靈活運作於外部的基礎。在家庭與教會以外的空間,如女主人 之間的拜訪、交往,家庭的聚會,教學或演奏,參加社團組織,在劇院觀看節目 等活動,這些都是展現她們與社會關係的廣泛交流。雖然日治時期,社會仍強調 “女性的位置在家庭中”,在法律、制度、習俗、生理等方面相對地對婦女較為 不利的情況下,台南高家家族婦女們仍然充分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建構著自己 在文化中與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為台灣西式音樂發展寫下重要的一頁。 相較而言,台南劉瑞山家族在音樂界的影響力未及高長家族,但是劉家音樂生活 幾乎等同於宗教生活的情況下,音樂、家庭與信仰,甚至一般社交生活反而可以 融合在一起,也增加了家族的向心力,在台灣基督教會中,更是扮演著主導的地 位,教會學校對於音樂能力的重視,宗教情操的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女性基 督徒。台灣基督教界重要的資深女性領導人物,幾乎都是由長老教女學校與長榮 高等女校所培養出來,其中也包含了高長家族的婦女。劉家婦女展示了不同於高 家婦女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形象。如同前文所言,日治時期婦女生活形態、社會地 位都因社會形態的變動,面臨著極大的轉變。不同社會階層婦女在不同的人生階 段,或因家庭與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婚姻狀態、在職場工作與否等身分變動, 經歷了共同或相異的音樂活動經驗,也因而產生了各式女性形象認同的可能。本 階段因時間人力限制,僅就台南高家與劉家家族女性進行討論,藉此為起點,日 後將擴及範圍,努力針對其他不同背景與階層婦女的音樂生活與形象進行討論, 以期為更多台灣婦女留下歷史的紀錄。

(10)

參考資料

《台南教會報》(Tai-lam Kau-hoe-po)(1906-1913 年)

《台灣教會報》(Tai-oan Kau-hoe-po)(1913-1932 年)

《台灣教會公報》(Tai-oan Kau-hoe Kong-po)(1932-1942 年)

林關關寫真,原稿(20 張),未出版。 高錦花寫真,原稿(10 張),未出版。 高慈美寫真,原稿(1078 張),未出版。 《楊水心日記》手稿,未出版。 《高慈美日記》手稿,未出版。 台南私立長榮女子中學校刊編輯委員會(編) 1968,《長榮女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1968 年),台南:台南私立長榮女子 中學。 王世慶.王詩琅.陳漢光.陳俐甫.黃富三(編撰) 1991,《霧峰林家之調查與研究》,台北縣: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朱德蘭 2005,《台灣總督府 慰安婦》,東京:明石書店。 宋錦秀 2000,《日治臺中婦女的生活》(中縣口述歷史叢書之六),台中縣:台中縣立文 化中心。 李毓嵐 2008,〈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於 2008.12.3「2008 年林本源中華文 化教育基金會年會」發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吳文星 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解讀) 2000-2006,《灌園先生日記》(共 12 冊),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 高昭義(主編)

(11)

1996,《台南高長家族族譜》,台北:自刊發行。 高雅俐 2008,〈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 1920~1930 年代霧峰地方士 紳的音樂生活〉,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日記與台灣史研究〉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p.841-902。 莊于寬 2004《1930 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 台北: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常惠等(編著) 1989,《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共 2 冊),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共 2 冊),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許雪姬(編著) 1998,《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頂厝篇)、(下厝篇), 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郁秀編 1997《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 陳惠雯 1997《城市.店.家與婦女 : 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 化。 游鑑明 1988,《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晨聲 2004,《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研究(1872-1956)》,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三 2004,《林獻堂傳》,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2)

楊翠 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劉克全 2004,《永遠的劉瑞山(台南劉家族譜)》,台南:自刊發行。 安田寛,赤井励,閔庚燦編纂委員 2000,《原典による近代唱歌集成》,東京都:ビクター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13)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09/01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計畫主持人: 高雅俐 計畫編號: 98-2410-H-009-030- 學門領域: 音樂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4)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高雅俐 計畫編號: 98-2410-H-009-030-計畫名稱:日治時期西式音樂活動中的女性形象(I)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5)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本計畫階段性資料蒐集整理已具初步成果 但仍需要後續研究 才能發表完整 論文 部分初步成果將於 2011 台灣音樂學論壇發表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6)
(17)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日治時期台灣西式音樂活動 尤其是教會音樂部分(涵蓋 當時台灣與日本教會學校音樂教育制度 學校寄宿生活 與宗教音樂實踐情形) 透過資 料蒐集與口訪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也是了解此期西式音樂發展的重要發現之一 對於 台灣日治時期音樂史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此期教會培養的女性菁英分子對於台灣西式音 樂的發展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同時藉由家族女性生命史研究 台灣女性於當時社會所扮 演的角色 有了更多元面向的勾勒與了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mbast in this Don Giovanni production by Martin LIM, 21 May 201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活動前 活動後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中文科 英文科 數學科 常識科 音樂科 體育科 電腦科 視藝科.. 中文科-遊蹤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