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九章 政治:從戒嚴到解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九章 政治:從戒嚴到解嚴"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九章 政治:從戒嚴到解嚴 第一節 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與中央政府遷臺 一、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一)臺灣的歸屬 1.〈開羅宣言〉 時間:1943年 與會領袖:蔣中正(中)、羅斯福(美)、邱吉爾(英) 內容:支持中華民國在戰後取得臺灣歸屬權 2.〈波茨坦宣言〉 時間:1945年,美、英、蘇領袖於德國波茨坦發表 內容:重申〈開羅宣言〉應被履行,向日本下達最後通牒 3.日本無條件投降 時間: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玉音放送

日本國民收聽玉音放送

(2)

臺灣光復:受降典禮於10月25日於臺北公會堂舉行

國民政府代表陳儀於臺北公會堂接受日軍代表投降書

(二)接收臺灣 1.負責人:陳儀 2.方式:將台灣定位為「特殊統治」 設行政長官公署 行政長官可制定在臺灣實施的行政法規 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

行政⾧官掌握臺灣行政、軍事等大權,權力

不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

(3)

二、臺灣人的期待與失落 (一)政治上 1.軍紀不佳、貪污舞弊頻傳 2.優先任用中國大陸各省人士重要官員少有臺籍人士 3.中國大陸籍與臺籍公務員同工不同酬 我盡量站高身子去看,但那些軍人都背著雨傘,使我產生奇異 的感覺。其中也有挑著鍋子、食器以及被褥的。感到非常奇怪 ,這就是陳軍長所屬的陸軍第十七軍嗎?我壓抑著自己強烈的 感情,自我解釋說:就是外表不好看,但八年間勇敢地和日本 軍作戰的就是這些人啊!實在太勇敢了!然而,這只不過是自我 陶醉的想法而已。

吳濁流對來臺接收國軍的描述

(4)

當時台胞普遍都騎腳踏車,譬如到郵局辦事,都把車停在郵局 前面的車架裏,那些兵一看沒鎖,也沒人看,騎了就走。那時 候沒鐵門,也沒有圍牆,只是用幾塊石頭,圍成院子種些花草 ,也有少數士兵一看屋裏沒人,跑進去拿東西,這在過去從來 沒有的。還有,不守秩序,他們習慣的坐車不買票。搭火車不 走正門,從柵欄上就跳進去;上車也不走車門,從車窗就跳進 跳出。當時只有一家大陸口味的大菜館蓬萊閣,該軍一少校參 謀吃飯時,對女招待動手動腳,惹起反感,乃開槍示威。 高維民口述,福蜀濤記錄,<台灣光復初時的軍紀>,載《中 華雜誌》廿五期,1987。

官兵變強盜

大陸人士壟斷權位之後﹐緊接著是牽親引戚的裙帶關係開始出 現。例如﹐臺中地方法院五十名職員中﹐有一半職員是院長的 親戚﹔農林處檢驗局局長葉聲鐘﹐一上任之後﹐把一位具有三 十年經驗的臺省籍技正范錦堂弄走﹐然後以自己的二房姨太太 來補缺﹔高雄有一所學校﹐新任劉姓校長上任之後﹐竟然聘用 了一位不識字的老師﹐原來這位不識字的老師是校長的岳父。

官員任用方面的不公平

(5)

1.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吞占黃金120公斤

2.臺北縣長陸桂祥吞占公款5億元

3.貿易局勾結商人獲利1億餘元

4.臺北市教育局舞弊千萬以上

官員的貪污行為

(二)經濟上 1.接收日本在臺資產官營企業 2.維持專賣制度、貿易統制壓縮本土資本 3.1945年後中國大陸經濟惡化影響臺灣物價上漲 4.1946年底米價暴漲糧食短缺

菸、酒、樟腦

、火柴…….

(6)

(三)社會文化上

臺灣帶日本色彩

八年抗戰仇日欲去除

臺人「奴化」餘毒

情感面

現實面

政策、官員操守

行政「人治」色彩

臺灣教育程度較高

依法行事

小學生在街頭宣導 交通新規定

戰後初期的國語課本

(7)

三、二二八事件 (一)衝突爆發 1.導火線:查緝私菸事件

廣 播

1947.2.27

專賣局緝菸打傷菸販 林江邁,並誤傷旁觀 民眾

1947.2.28

臺 北 大稻埕 行政⾧官公署 民眾請願, 遭衛兵槍擊 部分民眾遷怒、 毆打外省人 全 臺 2.全臺蔓延與政治交涉(2/28~3/7) 3.武裝鎮壓與清鄉(3/8~) 各地組成 處理委員會 臺北市二二八 事件處理委員會 提出「處理大綱」 要求臺灣高度自 治、進行改革

1947.3.7

民意代表、 地方士紳

1947.3.8

軍隊武裝 鎮壓

3月底

清鄉

秩序大致恢復

清查戶口、 逮捕潛逃 嫌犯 抵達基隆

造成嚴重傷亡

(8)

(二)影響與善後 1.政府的改革 撤廢行政長官公署: 成立臺灣省政府 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出任省主席 人事方面: 儘量選用臺籍人士 同職等公務員待遇平等 經濟方面:減少公營事業範圍私人經濟範圍擴大 2.歷史傷口 1947.7因國共內戰下令動員戡亂二二八事件成為禁忌 事件責任未釐清加深族群隔閡 3.道歉與補償 民間:1987年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政府: 1990年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 1995年 A.李登輝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道歉、立法補償 B.訂2.28為和平紀念日

(9)

四、中央政府遷臺 (一)國共內戰情勢轉變 1.1947.7國共內戰加劇,政府下令動員戡亂 2.1948年中共取得優勢,國內外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和談 蔣中正積極對東南、西南各地重要政、軍人事布局 3.1949年陳誠接任臺灣省主席,掌握黨、政、軍大權

蔣中正下令由武將出身的陳誠

接替魏道明擔任臺灣省主席

(二)中央政府遷臺 1.時間:1949年 2.過程: 1月:國共和談,蔣中正下野 4月:談判破裂 8月:美國發表〈對華白皮書〉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民國政府由廣州→重慶→成都 12月:下令遷至臺北

國共內戰情勢逆轉

歸咎中華民國政府

隨政府來臺的中國大陸各省人士約100多萬人

(10)

臺灣的第㇐座眷村-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四四南村

第二節 強人時代與威權體制 一、威權體制的建立 (一)非常時期的法源依據 1.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背景:因應動員戡亂體制(國共內戰) 對經濟物資、交通工具管制 限制反動集會宣傳,禁止罷工 立法:1948年國民大會制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總統可下令緊急處分,不受憲法限制 原訂實施2年,之後因叛亂尚未平定,延長至1991年

(11)

2.臺灣省戒嚴令 發佈時間:1949年 發佈者:臺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 內容: 嚴禁遊行請願、罷工罷課 宵禁 黨禁、報禁 意圖擾亂治安者,依法處死刑 解除時間:1987年(總統蔣經國) 此為臺灣歷史上第二次實施戒嚴, 第㇐次是二二八事件時 (二)加強控制與白色恐怖 1.原因:中共有滲透內部、顛覆政權的可能 2.法源依據:〈刑法〉一百條、〈懲治叛亂條例〉、〈檢肅 匪諜條例〉 3.對象: 「意圖」反對政府 主張親共或臺獨 4.結果:形成「白色恐怖」(1949~1992年)

交由軍法審判

(12)

1968年,柏楊因翻譯美國漫畫「大力水手」,被以

叛亂罪起訴,判處十二年徒刑

白色恐怖實例之㇐:四六事件

一、時間:1949年 二、原因:臺大法學院和省立師範學院兩位學生共乘一輛腳踏 車,被員警攔下,雙方發生衝突,學生並遭逮捕 三、經過: 1.臺大與師院同學發起聲援行動 2.陳誠下令軍警進入學校逮捕學生19名學生被槍決 四、結果: 1.部分支持學生的教授遭解聘 2.臺大與師院停課並遭整頓,實施軍事化管理

(13)

白色恐怖實例之二:澎湖七㇐三事件

一、時間:1949年 二、原因:國共內戰後,八千多名的山東省流亡學生到達澎 湖,安置於馬公的「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 三、經過: 1.陸軍39師師長韓鳳儀強迫學生入軍,同時又虐待學生, 因而引發衝突 2.拒絕配合的校長被判處死刑 ,部分學生被裝布袋丟入海 1980年2月28日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位在 臺北市的住家發生一起震驚國內外的兇殺案件,林義雄60歲 的母親及7歲雙胞胎女兒被刺殺身亡,9歲長女受重傷,此案 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 血案當中被殺的雙胞胎姊妹 淡出政壇的林義雄

白色恐怖實例之三:林宅血案

(14)

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在美 國遭到臺灣國防部情報局僱用的黑道份子刺殺身亡。臺灣方面 雖然承認江南案為情報局官員主使,然而當時民間認為蔣經國 的長子蔣孝武可能是主謀,但並無確切證據。 被殺害的作家劉宜良 軍事法庭審訊陳啟禮、吳敦

白色恐怖實例之四:江南案

(三)威權體制的建立 1.黨國體制 背景:面對中共挑戰及中國大陸的失利 政策: 1950年蔣中正復行視事 著手改造國民黨 A.貫徹以黨領政、以黨領軍 B.蔣氏父子相繼領導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期主政

排除國民黨內立場不同的其他勢力

(15)

身分 1949年國民黨為爭取美國支持,延請美國普林 斯頓大學博士吳國楨擔任臺灣省主席 衝突原因 吳國楨的自由民主傾向與國民黨的威權體制有 衝突 經過 1.1953年4月吳國楨請辭省主席並赴美 2.國民黨透過傳言影射其貪污,吳國楨則透過 媒體闢謠並批評國民黨專制 結果 遭撤銷其黨籍及職位,不得返國

吳國楨事件

身分 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校,深受美國支持 衝突原因 1.部分美國官員有意在臺建立親美政權,孫立 人為理想人選之一,因而受蔣中正忌憚 2.孫立人反對蔣經國主導的軍中政戰系統 經過 1955年6月,陸軍軍官郭廷亮等人被指控涉嫌 叛亂,身為長官的孫立人以監督不周引咎辭職 結果 遭軟禁,直至1988年才恢復自由

孫立人事件

(16)

2.總統擴權 國防會議開始運作 時間:1954年起 運作模式: A.由總統擔任主席 B.行政院總預算案及重大國家政策,均由此會議審查 修改〈臨時條款〉 1960年:總統連任不受限制(蔣中正連任五屆) 1966年:由總統主持國家安全會議(取代國防會議,目 前仍有),決定國家大政方針、調整中央行政 及人事機關 二、國際情勢的演變 (一)美國的支持 1.時間:1950年韓戰爆發 2.原因:美國認為臺灣戰略位置重要,改變對華政策 3.美國的作為:希望將臺灣納入東亞防禦體系 派遣第七艦隊執行臺灣海峽中立化政策 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同意協防臺灣、澎湖 未經美國同意,不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動軍事行動 恢復對中華民國的軍事及經濟援助

韓戰救了臺灣!!

(17)

美國在東亞

的防禦體系

(18)

(二)國際地位與外交空間 1.對日和約的簽訂 1951年《對日和平條約》 地點:舊金山 內容:日本放棄臺灣與澎湖主權 1952年〈中日和約〉 地點:臺北 內容:未說明臺、澎讓與何國致使出現「臺灣地位未 定論」的討論

兩個中國皆未參加

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 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 之㇐切權利、名義與要求。」 中華民國在美國支持下維持國際 地位,但支持中共國家持續增加 2.「漢賊不兩立」與外交情勢逆轉 外交困境的形成原因 國際間漸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法首先與其建交 1960年代我國採取「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 退出聯合國 時間:1971年 原因:美國希望拉攏中共與蘇聯對抗 結果:我國代表團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 影響:許多國家紛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

(19)

紅色:支持中華民國(35國)

綠色: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76國)

藍色:棄權(17國)

年代 重要斷交國家 1971 智利、奧地利、土耳其、伊朗、比利時、祕魯、墨西哥 1972 阿根廷、希臘、日本、澳洲、紐西蘭 1973 西班牙 1974 巴西、馬來西亞 1975 葡萄牙、菲律賓、泰國 1979 美國 1992 南韓 邦交國最多時期1969年,共70國 目前邦交國20國(中南美洲:11國、大洋洲:6國、非洲:2國 、歐洲:1國)

(20)

臺美斷交 時間:1978年12月 宣布者:美國總統卡特 斷交後措施:美國國會制定〈臺灣關係法〉維繫雙方關係 A.向臺灣軍售防衛型武器 B.成立「美國在臺協會」(AIT)

(21)

3.保釣風潮 原因: 二戰後釣魚臺被劃歸琉球,由美國占領1971年,美國 決定移交給日本 釣魚臺附近蘊藏石油臺海兩岸及日方皆宣示具有釣魚 臺所有權 結果:我國政府抗議無效,國內外掀起保釣風潮 三、民主發展與政治改革 (一)有限的民主與地方自治 1.地方自治 推動背景: 相對於中共政權,以民主自許,爭取國際支持 本土精英強烈要求參與地方事務 開始時間:1950年起 實施內容:進行臺灣地區縣、市、鄉、鎮首長及省以下 各級民意代表選舉(省、縣、市議員,鄉鎮 民代表)

(22)

2.萬年國會(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民大會代表) 形成原因:政府遷臺後,為維護法統 作法:不改選1947年選出的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 (二)民主改革方興未艾 1.雷震與《自由中國》雜誌 背景:1950年代,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批評時政 主張落實地方自治 保障基本人權 成立反對黨 反對蔣中正總統擴權三連任 發展:1960年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 結果: 政府以涉嫌「為匪宣傳」將其逮捕 中國民主黨流產,《自由中國》被禁

(23)

2.增額代表選舉與「黨外」的形成 背景:中央民意代表長期未改選,與臺灣社會現實脫節, 無法充分代表民意 改選: 1969年舉行中央民代增補選 1972年開始定期改選 延攬多名臺籍人士進入中央服務 影響: 反對派人士透過選舉,逐漸形成「黨外」勢力 197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爆發「中壢事件」 蔣經國任行政院⾧時 的「吹臺青」政策

脫離國民黨參選的桃園縣⾧候選人許信良

(24)

1.時間:1977年(民國66年)11月 2.過程:舉行地方五項公職選舉 中壢民眾因不滿桃園縣長選舉舞弊爆發警民流血衝突 「黨外」頗有斬獲,除許信良當選桃園縣長外,台中市長 高雄縣長、台南市長均由黨外當選,省議員方面得到 21席,臺北市議員亦獲6席 結果:政府對黨外開始轉向壓制與緊縮

中壢事件

3.美麗島事件 時間:1979年底 原因: 1978年臺美斷交,政府決定停止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黨外人士轉而利用群眾集會和辦雜誌的方式擴張影響力 過程: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群眾大會 結果:爆發警民衝突,多名黨外菁英遭逮捕 影響: 透過媒體報導,黨外的政治主張得到傳播機會 威權體制正當性面臨更強烈挑戰

(25)

美麗島大審被告出席

(26)

第三節 政治改革與當代兩岸關係 一、解嚴—新時代來臨 (一)突破黨禁 1.1980年代:黨外人士逐漸整合 2.1986年: 民進黨成立蔣經國總統既不承認也不取締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首次出現多黨參與 3.1989年:政府開放人民組織政黨、社會團體 1986年民進黨在圓山飯店成立 (二)解嚴 1.背景:衡量國際情勢與國內政治改革呼聲蔣經國總統 決意解嚴 2.時間:1987年7月15日起 3.後續:開放赴大陸返鄉探親兩岸交流日趨密切

(27)

二、向自由化、民主化前進 (一)國會全面改選 1.契機:1990年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 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要求加速民主改革 李登輝總統允諾將以憲政改革的方式推動

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

2.萬年國會終結 時間:1991年底,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全部退職 後續: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展開國會全面改選 1991年底資深國大代表辦理退職

(28)

(二)憲政改革開展 1.回歸憲政體制: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2.思想、言論自由得到保障:終結白色恐怖 1991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1992年,修正〈刑法〉一百條

修正後的〈刑法〉㇐百條

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 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 者,處無期徒刑。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共不再被視為叛亂團體

(三)總統直選 1.總統直選 時間:1996年起 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

1996年第㇐次總統民選

(29)

(四)政黨輪替:突破黨禁後,臺灣走向多黨競爭 1.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 2.二次政黨輪替: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當選總統 3.三次政黨輪替: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當選總統

2000年第㇐次政黨輪替

(五)外交上的努力 1.奧會模式 背景:在中共排擠下,我國在外交和國際事務遭受阻力 時間:1981年 決議:我國和國際奧會達成協議,以「中華臺北」的名義 參加國際體育活動

2004年跆拳道國手陳詩欣代表我國

於雅典奧運贏得史上首面奧運金牌

(目前共5面金牌)

(30)

2.突破外交困境 代表:李登輝總統的「務實外交」 內涵: 承認兩岸對等、分治現狀下,逐步拓展國際活動空間 積極爭取加入國際組織與活動 3.實際作為 爭取免簽證國給予中華民國免簽 或落地簽證共161國(大陸為58國) 高層首長多次出訪無邦交國 提升我國與無邦交國的實際關係(成立代表處) 三、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軍事衝突(1949~1978年) 1.兩岸政策: 臺灣:反攻大陸 中國大陸:解放臺灣 2.兩次臺海危機: 1955年:中共攻占中華民國政府在浙江沿海島嶼據點 1958年:八二三炮戰 1958年8月23日,共軍向金門 展開密集砲擊

毛澤東決定自10月起採取單打雙不打

持續至1979年1月(中美建交)

(31)

(二)政治對峙(1979~1987年) 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在外交上取得優勢 2.兩岸政策:1979年元旦中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中國大陸:三通四流、一國兩制採和平攻勢 臺灣:三不政策、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83年「六義士」劫持民航機降落南韓漢城,後被遣送至臺灣 (三)民間交流與官方政策(1987~1991年) 1.開放返鄉探親 時間:1987年11月2日起開放申請 背景:解嚴後,基於人道考量 後續發展:開放觀光旅遊,民間也私自進行貿易、投資

1988年第㇐個返鄉探親團登上⾧城

(32)

2.成立交流機構 臺灣方面: 1990年:總統府設置國家統一委員會(2006年陳水扁 總統裁示終止) 1991年: A.通過〈國家統一綱領〉(2006年陳水扁總統廢止) B.設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C.以民間名義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中國大陸方面:1991年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 (四)協商與危機(1991~1999年) 1.辜汪會談 雙方代表: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時間、地點: 第一次1993年於新加坡 第二次1998年於上海 內容:民間事務性的協議 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 1998年上海辜汪會談

(33)

2.「江八點」與「李六條」 時間:1995年 內容: 「江八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發表 A.強調在一國兩制下,建構和平統一條件 B.不承諾放棄武力 「李六條」: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回應 A.兩岸為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 B.在此前提下才能討論國家統一的可能方式 3.飛彈危機與特殊國與國關係 背景:1995年6月李登輝總統赴美演講 中共反應: 召回駐美大使 中止準備中的第二次辜汪會談(1998年才恢復) 在臺灣近海實施導彈試射 危機再起:1999年李登輝總統將兩岸定位為「特殊國與 國關係」(兩國論)中共再次中止協商機制 至1996年3月臺灣第㇐次總統民選前夕,關係陷入低潮

(34)

(五)二十一世紀的發展 1.陳水扁總統時代:兩岸關係政治冷經濟熱 2.馬英九總統時代: 政策: 政治上「不統、不獨、不武」,「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經濟上進一步開放 結果: 兩岸互動日益熱絡 密切的經貿連結也 造成部分國人疑慮

2014年「太陽花學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2 本協定中, 「巴黎公約」指保護工業財產權之巴黎公約。 (一九六七年)巴黎公約,指一九六七年

十三、得標人應繳之履約保證金,除本須知第十八點另有規定外,應於決標 後三十日內(即民國 年 月

一、 時間:108 年○月○日(一) 9:00~15:00 二、 地點:○○就業中心(○○市○○路○○號)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政府支出憑證處理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自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訂定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