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不見的微型視窗—細胞系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看不見的微型視窗—細胞系列"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班西畫組 碩 士 論 文. 看不見的微型視窗—細胞系列 Invisible Miniature Window — Cell Series. 指導教授:朱 友 意 研 究 生:徐 欣 健. 2016 年 6 月.

(2) 謝 誌 首先要感謝筆者的論文指導教授朱友意老師,老師因材施教及對於藝術開放 與自由的態度,讓筆者著實感動,也讓筆者可以大膽的嘗試新繪畫的創作,不時 還提供更創新或更突破性的想法(像是將烤漆應用在繪畫上)。朱友意老師會給予 筆者循循善誘,但並不因此而喪失自我,更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得到肯定與啟發, 筆者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老師,萬分感謝朱友意老師給予筆者藝術路上的指引方 向。除了朱友意老師外,另外還要感謝所有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老師的教導(依 姓氏排列),王瓊麗教授、白先銘教授、林仁傑教授、林欽賢教授、林兆藏教授、 洪東標教授、陳淑華教授、陳貺怡教授、郭博州教授、程代勒教授、黃進龍教授、 黃坤伯助理教授、楊樹煌教授、楊永源教授、董心如教授、廖新田教授、謝里法 教授、蘇憲法教授,每個老師在藝術上的指導與建議,都是讓筆者不斷成長的養 分與水分。我也要感謝師大美術研究所在職專班的好同學們,在三年中,互相砥 礪與扶持,同甘共苦中一起進步,藝術的路上有同好者一路相陪,同儕的刺激, 絕對是最大激發潛能的動力。在此也謝謝與筆者聯展的好同學李振松,沒有嫌棄 筆者這半路出家的藝術家,一起聯展一起奮鬥是人生難得的經驗,而這革命情感 真的很珍貴! 最後,感謝我最愛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筆者也無法繼續追求藝術之路, 雖然常提起高中時老爸說的話:「當畫家會餓死,當興趣就好。」,筆者知道這是 父親之愛,至今仍非常感念,所以筆者沒有放棄繪畫的興趣,也因為父親,才有 現在的我。更感念母親在國三時,花了兩千元買了一木箱的油畫用具,當時以家 裡節儉的情況,那真的是省吃儉用買給筆者的畫具,時常想起都會感動莫名,感 謝母親的栽培。還有非常謝謝老婆這三年來的犧牲奉獻,在忙著上班與上課時, 分擔家務及照顧小孩,讓筆者心無旁騖地去完成最初的夢想。 此外還要感謝國二的班導師張月桂老師,當時學校正舉辦校內水彩比賽,她 派閒閒沒事的筆者去參加,雖然當時壓根兒也沒有喜歡畫畫,只是抱著玩樂的心 態去,比賽當時擺了許多靜物給每個參賽者去做水彩靜物的描繪,筆者永遠都忘 不了那時的情景,因此只要提到此事件,逢人就說:「就是條“香蕉”開啟了我 的繪畫之路!」,為何如此說,因為當初就是畫了靜物裡的香蕉,感覺到自己竟 能為此“香蕉”專注不已,而且獲得發自內心的愉悅,發現自己竟能畫得比以前 好太多,起碼像個“香蕉”。因那次筆者由衷地感受到繪畫的樂趣,也就開啟了 嚮往藝術的心靈之窗。一路上要感謝的人太多,族繁不及備載,為了答謝所有支 持的親人與朋友,還有對得起自己嚮往藝術的心,往後筆者會更加努力,未來也 要繼續為藝術奉獻生命與熱情! i.

(3) 摘 要 《看不見的微型視窗—細胞系列》主要是以簡單細胞的形象為基礎,有時先 有想法才去創作,有時是先創作才有想法,在初期的發展是純粹的抽象表現主義 形式,也就是一種動勢繪畫,但發展到中後期,細胞形象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遊走, 感性與理性之間掙扎,漸漸變成半抽象的形式,而發展到最後,屬於哪種形式似 乎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而本研究的重點在於藝術的精神性,也就是內容以及 欲傳達的藝術思維。這份藝術思維與細胞所代表的生、老、病、死有關,象徵著 生與死,是畫生命也是畫人性!. 筆者認為藝術的創作是自由的。因此使用了多種畫風和媒材去表現同一種主 題,也就是細胞,進而從創作中認識與體會生死,並探討身為藝術家心理層面的 轉換與心境。細胞象徵著生命、動態行為與活力,當然也相對地象徵著大自然下 的死亡、靜止與衰敗。創作作品有抽象也有寫實,以抽象表現出純粹的色彩與造 型,以寫實描繪出顯微鏡下真實呈現的細胞樣態。顯微鏡下也就是微型視窗的空 間,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卻不代表不存在,從過去到未來的浩瀚時間洪流中,很 多美學思想與觀念不斷地在改變。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這也就是本研究 想表達的藝術理念。. 關鍵字:細胞、生死、顯微鏡、半抽象、抽象表現主義. ii.

(4) Abstract "Invisible Miniature Window - Cell Series" wa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the image of cells. Sometimes, the idea was prior to the creation, but sometimes the creation was prior to the idea. The development of my study was purely like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early stage that was also called action painting. However, the form of cell creations gradually became semi-abstract patterns between concrete and abstract. Besides, the cell creation series went around the image of emotionality and rationality from the mid to the late stage. Therefore, it isn’t important what form seems to be in the end. Instead, my study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art which were the meaning of the content and the artistic thought. The artistic thought of my study symbolized the life and death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birth,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The cell series not only presented people’s live but also painted humanity.. I believe that the creation of art is free. Accordingly, I use a variety of styles and mediums to express the theme—cells to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life and death from cre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mind and mood of the artist. The cell was a symbol of life, dynamic behavior and vitality. Moreover, it was a symbol of the death, stillness and decay in the nature. The creative works contain the patterns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The works of abstract expressed pure color and shape, and the works of concrete delineated real cells under the microscope. Though the space of miniature window under the microscope is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s, it still exists. There are many ideas and concepts of artistic creations changing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during the vast torrent of time. The research what I want to express is just like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Keywords: Cell, Life and death, Microscope, Semi-abstrac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ii.

(5) 目 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目的........................................................................................ 3 第二章 細胞審美........................................................................................................ 6 第一節 何謂細胞.................................................................................................... 6 第二節 人體細胞.................................................................................................. 10 第三節 細胞與美學.............................................................................................. 24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38 第一節 抽象移情中的生死藝術觀...................................................................... 38 第二節 顯微下的微觀世界.................................................................................. 43 第三節 理性與感性的抽象表現.......................................................................... 46 第四節 生命與死亡的鬥士.................................................................................. 51 第四章 「細胞」系列作品及解析 ............................................................................ 56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2.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關於研究的動機,很多藝術家在嘗試新的作品創作時,除了靈感來源的有計 畫創新,亦有偶發性的發現,筆者在舊有的創作模式下,拜讀藝術家李仲生、朱 德群、趙無極與莊喆等的藝術作品,並受到前輩老師們薰陶與影響下,自行創作 細胞系列畫作,也試著使用多種複合媒材以及多層次的堆疊,來嘗試新的創作表 現,偶然的情形下發現自動技法的抽象畫作,像極了顯微鏡底下的細胞形象,因 為筆者本身是耳鼻喉科醫師,因此在這樣偶然的情況下,畫了第一張細胞畫作 後,就對這樣的創作,感覺既新奇又熟悉,新奇的是這樣的創作以前不曾有過, 而熟悉的是細胞這個東西,筆者從高中到大學甚至一直到現在,都一直在認識它 接觸它與學習它。因此,筆者充滿熱情不斷嘗試多面向的細胞系列創作,這也就 是本次研究的主題。 關於本研究,筆者一直無法界定細胞系列為抽象或者具象,引用台灣前輩畫 家廖繼春對於此問題的看法: 現代畫的問題,並不在抽象或具象,不論有形或無形,最重要的 是要有內容與表現性。1 具象或抽象,都不過是藝術形式的兩大類型,彼此對立但卻不衝突,亦無所 謂誰前衛誰傳統,重要的是,藝術家能否由創作的形象、意象或色彩來表達內在 的真實。台灣前輩畫家廖繼春一開始也只畫具象,後來才轉向半具象,也曾經嚐 試過純粹的抽象,最後融合成半抽象,而在其創作過程與時序上,並無法明顯的 斷然分期。所以具象或抽象,筆者亦認為可以研究討論,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尤 其在變化與創作多元的當代。 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1944)、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及胡安. 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這些偉大的畫家大抵被歸類為抽象畫畫家,但其實 畫家在創作時,內心或許是聯想著一個具體的形象,然後將之簡化與變形,極致 到觀者看不出想不出原來具體的形體,所以會說這是抽象畫,但如果畫家說他是 想著某個具體東西或形象來畫的,也許觀者就會有所同感,但因色彩不同與形象 變形,觀者會把畫作歸類為半抽象或半具象。即便最純粹抽象的蒙德里與康丁斯 1. 林惺嶽,〈跨越時代鴻溝的彩虹-論廖繼春的生涯及藝術〉,《臺灣美術全集,第 4 卷 廖繼春》,台北: 藝術家出 版,1992,頁 27。. 1.

(7) 基,似乎也擺脫不了外在世界具象的影響,畢竟人類是存活在一個真實具象的世 界中。舉例蒙德里安的抽象畫中,最有名就是他<樹>的系列作品,從 1911 年開 始,蒙德里安的<樹>慢慢從有實體的具象轉為抽象,而康丁斯基最喜歡將音樂與 他的抽象畫結合,雖然音樂是沒有形象的,但筆者想像康丁斯基在創作時,仍會 由音樂聯想到音符或者樂器,甚至是他最推崇的奧地利音樂家荀白克(Schoenberg, 1874-1951)2。再舉抽象表現主義先驅阿希爾.高爾基(Arshile Gorky, 1904-1948) 為例,其作品<肝是公雞的冠>被公認是他的第一件傑作,畫中羽毛狀形體的顏色 是紅、黃、綠、藍,畫面的下半部幾乎是棕黃色,在隱含的地平線上方,藍色、 灰色、黃色背景代表天空。畫中某些形體是可詮釋的,例如生物變形、尖爪、陽 具、昆蟲、畫面下方一隻狗,但是仍然無法精確指認某個形體就是某種東西。3. 圖 1-1 阿希爾.高爾基 <肝是公雞的冠> (The Liver is the Cock’s Comb) 1944 油彩、畫布 186.05 x 248.92cm. 紐約 歐布萊特·納克斯藝廊. 所以這種半抽象風格,有時候又可以歸類為純抽象,端看觀者的想像力又或 者是藝術涵養的差別,但有時畫作的歸類會處於灰色的地帶。在《抽象藝術》一 書中也說: 事實上,對許多藝術家而言,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之間的區別似 乎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的作品每日都讓他們面對著一個事實,即在特 定的本質上,所有的藝術都是抽象;同時,所有的藝術也都是具象, 他總代表著某事物----儘管只是一種意圖。4 2. 3 4. 荀白克是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及音樂理論家,曾向亞歷山大.哲林斯基學習作曲,1908 年結識畫家康丁斯 基,並和他共同舉辦享譽一時的藍騎士畫展。 劉麗玲,<高爾基(Arshile Gorky)抽象繪畫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頁 36 。 Anna Moszynska 著,黃麗絹 譯,《抽象藝術》,台北,遠流出版,1999,頁 3. 2.

(8) 因此,當某些畫作要給他一個定位,或者歸為某一類,並非可以做得很精確, 筆者以為細胞系列就是遊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端看觀者對於細胞具體形象熟不 熟悉,各個不同的細胞功能了不了解,而當腦海中有細胞這樣形象的人,就能體 會筆者畫出來的細胞畫作,其所寓含的意義了。.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目的 此次研究的範圍,只要凡是與「細胞」相關,不管是具象還是抽象的細胞形 象,乃至於聯想或潛意識,都是囊括在內,不限制在單一畫風上,也不限制在單 一媒材上,求能多面向且多種表現方法,來呈現多彩多姿的細胞世界。但是,筆 者創作的技法或畫面呈現,受影響最多的是「抽象表現主義」,故在資料的收集 與研究會以抽象及抽象表現主義為主。另外,因為細胞亦代表著生命與死亡,所 以,對於生死議題相關畫家亦會有所著墨。既然研究的範圍是細胞,那就不能不 對細胞作一番研究與說明,以下將對細胞做簡單的介紹。 細胞是構成我們人體最小的單位,我們全身上下共有至少 60 兆個細胞,種 類多達 200 至 300 種,大多數的細胞大小,大約都只有 10~30 微米5,其中,最 小的是男性的精子,頭部的尺寸只有大約 2.5 微米,另外擁有一條長約 60 微米 的尾巴(鞭毛),較大的如女性生殖細胞的卵子,直徑則長達 140 微米,而最長 的就屬神經細胞,有長長的突觸,長度甚至可達 1 公尺。每天約有十億個細胞計 畫死亡與誕生,生生死死的循環,每天一直在我們的身體發生。6 細胞是至今人類都還沒法研究透徹的東西,它可以是生命的起源,也可以是 死亡的開始,在人體內有好的細胞,也有壞的細胞,有青春活力的細胞,也有衰 老痿糜的細胞,有覺醒的細胞,也有休眠的細胞,在細胞小小的世界裡,也像我 們生處的世界一樣,有各式各樣的人,各司其職,各自活動,如果再放大到整個 宇宙來看,我們的地球也許只是宇宙的一顆細胞罷了,甚至更加微小。可喜有知 音之前輩,同樣為細胞抽象形式美所感動的前輩畫家盧金聯先生,在其研究論文 <生命的微觀-細胞的抽象形式美與繪畫創作>中亦提及: 世界似乎是巨大的、複雜的;也是渺小的、簡單的。對蜉蟻來說, 世界之大無從了解起;而駐足太空中,地球只是渺小的微塵罷了!筆者 以為地球真像個細胞,充滿了能量與變化。7. 5. 微米(Micrometre)是長度單位,符號 µm。1 微米相當於 1 公尺的一百萬分之一(10-6,此即為「微」的字義)。 1 微米 = 0.0001 公分(cm) = 0.000001 公尺(m)。 6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06000010KK10119。檢索日期 2016/3/3。 7 盧金聯,<生命的微觀-細胞的抽象形式美與繪畫創作>,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頁 5。. 3.

(9) 在以前還沒有顯微鏡的年代,細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肉眼是看不到細胞的, 而現在,細胞卻是一個很具體的東西,甚至我們可以放大到幾千幾萬倍,用電子 顯微鏡來看得更深入更清楚。這跟我的創作過程很有大的相關,一開始創作的時 候是一種感性的發揮,任由顏料與色彩在自動技法下流動、融合與堆疊,個人主 觀情感是佔主要的成分,而當下畫作看起來就像是一張抽象畫,這也是筆者前面 所說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較深的原因,待第一層顏料乾後,會經過理性的畫面整 理,當下腦海中會浮現著細胞的形象,各式各樣的細胞皆有可能,最後畫作看起 來就會像是半抽象或半具象的細胞作品,因為細胞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創作許多象徵生命與死亡,動態與靜態,新生與衰敗的 細胞作品,在抽象的表現下,純粹感受顏料的色彩、筆觸、形狀、溫度與氛圍, 而在具有細胞形象的畫面中,也希望能帶給觀者各式細胞所能呈現的生命力、流 動力、變化力或者死亡的威脅力。筆者認為藝術是人類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活動, 藝術家的創作,常常是在探討他身處的這個世界,或者是自己以及內心深處精神 層面的東西,像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8。此次研究主 題「細胞系列」時常能帶給筆者這樣的感覺與疑惑,讓筆者想一直研究、創作與 探討下去。 人體由各種細胞組成,聚集成器官,進而成為個體,所以筆者認為畫細胞, 就是在研究人,也可以說是在研究自己,研究內心深處精神層面所面臨的疑惑、 懼怕、歡喜或是憤怒。至於細胞系列這樣的創作對筆者而言,有著怎樣的意義? 筆者認為就是創新,對自己不斷地創新。謝里法認為「從最基本觀念重新認識探 討,將會有意外的再發現。」9,而美學家朱光潛也曾說: 「創造的定義就是:平 10 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 ,連當世的蘋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前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 1955- 2011)也說: 「創造力只不過是 11 連接某種東西的能力。」 以前筆者畫的多是具象或者半具象的作品,有些僅是描繪看到的美麗事物, 有些僅是純粹情感的體悟,但本次細胞系列的創作,卻是能同時給筆者這兩種感 覺,既能描繪顯微鏡下美麗的細胞,亦能把深藏內心的感動與潛意識發洩出來。 藝術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大抵會先經歷模仿以前大師的階段,再來是進入自我內 在探求創作階段,最後才會進入成熟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階段,筆者認為現階段 正是處於自我內在探求創作階段。. 8. 高更於 1897 年創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探討生存的意義。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9 蔡勝全,<廖繼春畫面張力之形式探討——「新航記」創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頁3 。 10 朱光潛,《談美》,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頁 90 。 11 http://umeadesign.tw/18-things-highly-creative-people-do-differently/。檢索日期 2016/3/3。. 4.

(10) 對於這樣遊走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表象,讓筆者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持續 創作細胞系列作品,筆者可以畫抽象又可以畫具象,時而感性時而理性,就像我 們生處的這個世界,很多時候總是沒有清清楚楚的一條界線,而是存在著許多灰 色地帶,常常會有疑問,像是非黑即白?人沒有了生命就是死亡嗎?為什麼繪畫 要被歸類為何門何派何類?這不是人為造成的嗎?藝術家在創作時自己就認為 如此?還是後代世人的誤會?人生有很多很多這樣對立的問題存在,所以從這次 細胞系列作品,筆者可以對藝術的創作做一個完整的探討與自省,因為藝術家唯 有不斷地自我反省反思,才能不斷創造出好的,以及有內涵的作品,也才能為人 類藝術傳承貢獻一己之心力。. 5.

(11) 第二章 細胞審美 第一節 何謂細胞 一、. 生與死的迷思. 在《一粒細胞見世界》一書,開宗明義第一章就這樣寫著: 那裏的溫度始終維持在攝氏零下 196 度(液態氮),這種超低溫可 以凍結所有生物的活力,使原本溫暖、有脈動的生命,進入休眠卻非 死亡的狀態。槽中存著從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生命形式,約有六百億 種。這些生命"冷"靜地等待著,不吃、不睡、不呼吸,甚至連最基本 的化學代謝反應都停止了!根據傳統對"生命"的定義,這些生物已喪失 任何可宣稱為活著的條件。......小瓶中的這些生命體,正是所謂的" 細胞",他是生命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生命皆由細胞構成。......舉例 來說,在編號為"ATCC CCL 72"的試管內,是一九六二年從一名九個月 大的小女嬰身上取得的皮膚細胞,女嬰雖因生理缺陷,在很久以前就 離開了人間,但她的細胞卻存活下來,只要有人取出試管並回溫,她 的細胞將隨時復活。12 這段話讓我們對生命的定義產生了疑惑,何謂生命?何謂死亡?細胞這最小 單位的生命,有著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地方,光是人類身上的細 胞,種類就多達兩三百種,更何況在地球上充滿如此多的物種,相信人們窮極一 生都還有研究不完的細胞。而且,每個細胞功能、形狀、特性及色彩都不一樣, 每一個細胞在生死循環的過程中,都有它獨特而美麗的影像,所以會讓筆者想記 錄下細胞優雅的身影,本章節就讓筆者簡單介紹細胞基本構造與功能,以及為何 細胞如此迷人,更甚者會讓人想為它做畫! 二、. 細胞的歷史與基本結構. 細胞(Cell)一詞是由十七世紀的科學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 所命名的,細胞的發現也是由他所設計的複合顯微鏡所發現,虎克利用顯微鏡觀 察軟木塞薄切片,當時看到許多長方形的格子,這使他聯想到修道院,僧侶們所 居住的地窖(Cell),因此他率先稱這些微小空洞為細胞(Cell)。. 12. Boyce Rensberger 著,涂可欣 譯,《一粒細胞見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頁 2-3。. 6.

(12) 最早主張細胞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單元的人,是法國生物學家杜卓契(Rene J. Dutrochet,1776-1847)13和德國自然學家及哲學家奧坎(Lorenz Oken,1779-1851)14, 但是,後來由德國植物學家謝瑞登(Matthias Schleiden,1804-1881)和德國動物學家 許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分別在 1838 年和 1839 年將基礎的「細胞學 說」向前推進一步,也就是謝瑞登和許旺將細胞的概念,提升為科學最重要的理 論之一。所以,細胞(Cell)該詞被重新定義後,不再是虎克所見的空洞,而是指 填充在空洞中的活物質。15 簡單介紹完細胞發現的歷史之後,接下來要了解細胞的基本結構。首先我們 可以把細胞簡單分為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而植物細胞就是科學家虎克最先看到 的軟木塞細胞,雖然裡面的真正植物細胞已死,留下的是細胞壁形成的空腔,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最大的差異在於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與葉 綠體,其他基本結構與動物細胞並無太大差異,所以為避免過於冗長的介紹,此 章節專對於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做說明。. 圖 2-1 典型的動物細胞內的胞器: 1.核仁 2.細胞核 3.核糖體4.囊泡 5.粗糙內質網 6.高基氏體 7.細 胞骨架 8.平滑內質網9.粒線體10.液泡 11.細胞質12.溶體13.中心粒. 16. 由圖 2-1 我們可見典型的動物細胞內的胞器,有 13 種之多,每個胞器都有 它的功能與存在任務,我們可以把小小的細胞想像成一個城堡,裏頭有許許多多 的小房子、橋樑、流水與道路,更有許多的居民在城堡中生活工作著,每人各司 其職讓整座城堡充滿活力與熱情。以下簡單介紹各個胞器的功能17: 13 14 15 16. 1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i_Dutrochet。檢索日期 2016/3/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enz_Oken。檢索日期 2016/3/6。 Boyce Rensberger 著,涂可欣 譯,《一粒細胞見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1998,頁 5-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0%94%E5%9F%BA%E4%BD%93#/media/File:Biological_cell.svg。 檢索日期 2016/3/6。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1992,頁 1-5。. 7.

(13) 1.核仁: 存在於細胞核中,又名核小體,其成分為核糖核酸(RNA)18、蛋白質、脂 質以及少量去氧核醣核酸(DNA)19,在細胞生長或分裂的某些時期輪廓明顯,大 部分時間是不明顯的,且在某些細胞中,核仁的數目可能會多於兩個。另外,若 是細胞處於疾病階段,核仁形狀就會變得不規則,而且會變大。 2.細胞核: 也就是細胞的核心,內有核仁跟核液,核仁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而 核液中保存著的就是我們生命傳承的密碼-去氧核醣核酸(DNA)。在平常的狀態 下,細胞核是看不到染色體的,只會看到平均散落核液中的顆粒狀染色質,只有 在細胞分裂的時候,漂浮散落的顆粒狀染色質才會聚集形成染色體。 3.核糖體: 由一大一小兩個次單元結合形成,主要成分是相互纏繞的 RNA 和蛋白 質,其中相互纏繞的 RNA 稱為核糖體 RNA(ribosomal RNA,簡稱 rRNA) ,而其中 的蛋白質則稱為核糖體蛋白質(ribosomal protein,簡稱 RP) 。核糖體是細胞內蛋白 質合成的場所,能讀取信使 RNA 核苷酸序列所包含的遺傳資訊,並使之轉化為 蛋白質中胺基酸的序列資訊以合成蛋白質。20 4.囊泡: 體積相對較小的細胞內囊狀構造,這些囊泡外圍由至少一層的脂質雙層 分子膜構成,用來存放、消化或傳送物質,如細胞產物或廢物。 5.粗糙內質網: 粗糙內質網上附著有大量核糖體,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其結 構是由細胞骨架支撐的囊結構。在蛋白質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細胞(如漿細胞、 胰腺腺泡細胞、肝細胞等)以及細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時,粗糙內質網增多。粗糙 內質網的含量高低也常反映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相反,在萎縮的細胞(如飢餓 時)以及有某種物質貯積的細胞,其粗糙內質網則萎縮、減少。當細胞受損時, 粗糙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往往脫落於胞漿內,粗糙內質網的蛋白合成會下降或消 失。21 6.高基氏體: 義大利解剖學家卡米洛.高基(Camillo Golgi, 1843-1926)在西元 1898 年時所發現,高基氏體由膜形成一堆扁平板狀的扁囊,通常靠近細胞核周邊,它. 18. 19. 20 21.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縮寫:RNA)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因為分子由核糖核苷酸組成而得名。 RNA 是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訊息中間載體,並參與蛋白質合成;還參與基因表現調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7%B3%96%E6%A0%B8%E9%85%B8。檢索日期 2016/3/6。 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脫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 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在細胞內,DNA 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對真核生物,如動 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擬核裡。染色體 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 DNA 組織並壓縮,以幫助 DNA 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 轉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4%B1%E6%B0%A7%E6%A0%B8%E7%B3%96%E6%A0%B8%E9%85%B8。 檢索日期 2016/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7%B3%96%E4%BD%93。檢索日期 2016/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8%B4%A8%E7%BD%91。檢索日期 2016/3/6。. 8.

(14) 的功能是處理並運送細胞所生產的蛋白質,例如酶和激素,並將它們以小泡的方 式分到不同目的地去,故高基氏體有細胞的中心傳送系統之稱。 7.細胞骨架: 顧名思義,它是維持細胞外型的支撐結構,在細胞質中由蛋白質構 成的纖維網狀骨架。雖然說它是骨架,卻不是固定不動,而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所以,藉由骨架的改變,細胞可以變形、分裂與移動。 8.平滑內質網: 平滑內質網的功能多種多樣,既參與醣類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 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肝細胞的平滑內質網具有生物轉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能對一些低分子物質如藥物、毒品、毒物等,進行轉化解毒,並將 間接膽紅素轉化為直接膽紅素。. 22. 9.粒線體: 由兩層膜包被,呈現球形、線型或桿狀的胞器,直徑約在 0.5 到 10 微 米左右,而粒線體在細胞中的數量,少則數個,多則數千個,另外,粒線體擁有 自身的遺傳物質 DNA,算是一種半自主胞器。同時,粒線體也是是細胞內氧化 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場所,ATP 能為細胞活動提供能量,所 以粒線體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稱。23,24 10.液泡: 囊狀的單層膜胞器,在其中有細胞液,為酸性環境。液胞的作用在於存 儲並降解細胞中的廢物和有害物質。液泡也可以參與自體吞噬,以維持許多細胞 內結構的生成和降解平衡。25 11.細胞質: 細胞質是一種使細胞充滿凝膠狀的物質,由水、鹽、有機分子及各種 催化反應的酶所組成,它在細胞膜內包圍著細胞核及除細胞核外的胞器,並使各 種胞器能在其中懸浮及透過脂肪膜聚集一起。 12.溶體: 又稱溶酶體、溶小體,是單層膜的囊狀胞器,內部含有數十種從高基氏 體送來的水解酶,能有效分解生命所需的有機物質。許多透過細胞吞噬的物質, 會先形成內體(endosome),然後跟溶體融合並且進行消化。一旦溶體破裂釋放 出水解酶,細胞就會被分解(又稱細胞自殺)。許多細胞凋亡都與溶體有關。26 13.中心粒: 是中心體(centrosome)的組成部分,一個中心體共含有兩個中心粒, 兩者呈空間垂直狀態。中心粒不具備膜結構,由蛋白質組成,呈顆粒狀。一個中 心粒由 9 組三聯管組成,這些小管是微管蛋白,通常靠近細胞核。中心粒與細胞 分裂、動物的鞭毛和纖毛的形成有關,中心粒的功能之一是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 22 23 24 25 2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8%B4%A8%E7%BD%91。檢索日期 2016/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7%9A%E7%B2%92%E9%AB%94。檢索日期 2016/3/6。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B2%E8%83%9E。檢索日期 2016/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A%B6%E9%85%B6%E4%BD%93。檢索日期 2016/3/6。. 9.

(15) 裂過程中,參與星射線(植物為紡綞絲)的形成。27. 第二節 人體細胞 一、. 博大精深的細胞世界. 根據目前的估計,一個成人的身體是由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這數字是全球 總人口數的一萬倍。在人類身體中約有兩百多種細胞,各有不同的形狀及任務, 但其基本結構和內部組成都很相似。有趣的是,脫離人體的人類某些細胞,仍保 留著獨立生存的原始能力,它可以匍匐於培養皿中,如阿米巴蟲爬行於池塘底 般,覓取水中的養分及以細胞分裂的方式繁殖。28由圖 2-2 可見到細胞正要準備 進行細胞分裂,細胞外表覆滿了突出的纖毛狀構造,而圖 2-3 則顯現出神經細胞 伸出的觸手,醫學上又稱為突觸29,與周遭的神經細胞做溝通與連結。 生命的最根本特質就是處在動態狀態。即使如固定一方的珊瑚或樹木,在他 們的細胞中也都充滿了運動。從堅固連結的皮膚細胞,到隱匿於肝臟的細胞,以 及血流內自由漂移的細胞,生命永不歇止地運動著。事實上,自主性運動在傳統 上一直被視為是構成生命的要素之一。30巨噬細胞平常寄居於血液中,但也可鑽 過血管壁上的小孔,自由地漫遊於身體其他組織。我們由它的名字就可看出它是 個貪吃的大食客!當它進食時,會像它的祖先原生動物般,在棲息地四處爬行獵 食,一旦發現細菌或病毒,便像阿米巴蟲般慢慢地將獵物包圍起來,再整個吞入; 除此之外,巨噬細胞在人體內也擔任清道夫,甚至於葬儀業者的角色,它會吞掉 年老或嚴重受損的細胞,尤其是衰老的紅血球。在一般的人體中,巨噬細胞群一 天大約可清除一千億個紅血球呢!31 藉由了解人體細胞的結構與特性,可以觸發筆者對細胞有更深層的解釋,並 將其象徵的生命與死亡,動態與靜態,新生與衰敗轉化為藝術的創作,而不同的 細胞有著不同的功能,又能夠激起新的思考、想法與另類的詮釋,這些都是筆者 為何詳細說明在本研究論文的原因,所以,下個章節亦會對常見細胞的種類作深 入介紹,但不會流於太過艱深難懂的醫學理論,而是著重各種細胞在人體中擔任 的角色與功能,而這些細胞也是在此次研究中深深影響筆者的特色細胞。. 27 28 29. 30 3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F%83%E7%B2%92。檢索日期 2016/3/6。 Boyce Rensberger 著,涂可欣 譯,《一粒細胞見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1998,頁 13-15。 突觸 (synapse)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亦稱為 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 Boyce Rensberger,《一粒細胞見世界》,頁 37。 Boyce Rensberger,《一粒細胞見世界》,頁 56。. 10.

(16) 圖 2-2 正要分裂的人類前列腺細胞,圓球狀的外表覆滿了突出的纖毛狀構造。. 圖 2-3 神經細胞會向鄰居延伸、溝通,形成基本的神經系統。. 32. 33. 所以單是小小的細胞,可以引領我們進入更深的境界,以為它是一個小世 界,但未料到小世界裡還有更小的世界,只因我們的科技還不夠、視野還不夠, 思想還不夠,現在看不到的,未來或許就能看的到了,就像以前看不到細胞,現 在卻是習以為常的觀念了。筆者以「看不見的微型視窗」為研究的標題,就是要 讓大家知道,很多東西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即便看到了,它是否就是真實,也. 32 33. Boyce Rensberger,《一粒細胞見世界》,頁 21 Boyce Rensberger,《一粒細胞見世界》,頁 21. 11.

(17) 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這其中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等待我們去尋找答案與探 究真實的真諦。杜克大學細胞生物學家艾瑞克森(Harold Erickson) 就說: 生命已不再是秘密了!這二、三十年來我們已了解,跟生命和構築 生命的化學反應比起來,並沒有神秘多少。生命所牽涉的化學反應異 常地複雜,但它們都是可以被了解的,也都有一定的邏輯可循。34 之前所談的自主性運動,雖是生命的標記,但細胞分裂卻是使生命能獨特於 其他物質之外的現象。蒸氣引擎或汽車等無生命的機器,也可四處橫行呼嘯而 過,而受惠於現在的高科技,汽車都可以自動駕駛了,但卻仍無法依照自己的形 象製造另一台新機器,所以自主性運動已不能代表生命或細胞的特質。在所有已 知的宇宙萬物中,僅有細胞能無須假借外界的力量來繁殖自己,因為複製的計畫 和能力就存在每個細胞之中、隱藏在分子之間。法國分子生物學家方斯華.賈克 柏(Francois Jacob, 1920-2013, 1965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就說: 複製成兩個細胞,是每個細胞的夢。細胞分裂是所有細胞最珍貴 的要素,也是生命賴以延續的因子。 所以,細胞這小小的生命基本單位,充滿活力與動能地存活在每個人的體 內,同時它也充滿許多迷人和神祕的特質,值得筆者與科學家們為它深深著迷! 二、. 細胞種類. 人如何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發育成一個細胞種類繁複而完整的個體?這答 案要從受精卵開始分裂複製成三個胚層說起。人體在胚胎時期主要由內胚層、中 胚層及外胚層這三個胚層組成,而這就是各種細胞的源頭與始祖,從這裡開始, 人體以綿密樹枝狀的方式,展開不同細胞的發育與發展,如同巨大神木盤根錯節 的樹根,越往地底深處,則分支越來越細。因為細胞種類過於繁多,在這個小節 筆者只介紹大家耳熟能詳以及與本次研究主題相關的細胞,不足之處還望讀者海 涵,以下是常見的細胞種類與特性介紹:. 1.. 紅血球:. 外觀呈現圓形扁平狀,且兩面中心都向內凹陷,直徑通常是 6~8 微米,比 大多其他類型的人類細胞要小,而如此凹陷的圓盤狀使紅血球易於攜帶氧氣及帶 有柔韌性,使它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圖 2-4,圖 2-5)。紅血球主要由血紅蛋白組成,. 34. Boyce Rensberger,《一粒細胞見世界》,頁 30。. 12.

(18) 約占紅血球的 90%,血紅蛋白含有血紅素,紅血球外觀艷麗的紅色,就是來自於 血紅素。紅血球是人體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球,同時也是主要運送體內氧氣 到身體各個組織的重要角色,當結合氧氣時,含氧的血紅素分子會呈現鮮豔的紅 色;而當紅血球釋放氧氣至組織後,缺氧的血紅素分子則會呈現暗淡的暗紅色, 從血管壁外看,還會帶點微紫的藍。而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 120 天,紅血球短暫 而輝煌的一生(三個月),對它本身而言,死是輕如鴻毛,死了一個紅血球,還有 千千萬萬個紅血球,每毫升血液中約有五百萬個紅血球,但對人體而言,它的死 是有重如泰山,沒有它,人體無法繼續呼吸與生存下去。. 圖 2-4 顯微鏡下大量的紅血球(中央較大有核是白血球,散布的小碎片是血小板). 圖 2-5 電子顯微鏡下色彩修正後的紅血球 35. 36. 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8%A1%80%E7%90%83#/media/File:Reactive_lymph.JPG。 檢索日期 2016/3/8。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5/20/c_123132554_2.htm。檢索日期 2016/3/8。. 13. 35.

(19) 這些特徵都是成為筆者創作細胞系列的分支系列中,紅血球系列的靈感來 源,筆者不一定會寫實的描繪這些特徵(當然想寫實描繪亦可),只因紅血球的特 點會帶給筆者延伸的聯想,像是血液中的鮮紅與暗藍,含氧與缺氧,圓盤與凹陷, 在血液中不斷流動與供給氧氣的特性,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等特性,在在都影響著 筆者創作的思緒,因為它,想畫出鮮豔的紅,流動的紅,含養與缺氧的紅。 另外還要提及紅血球相關的疾病,疾病會改變紅血球的特性與外觀,常見的 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以及鐮刀型紅血球。 缺鐵性貧血顧名思義,是因為缺鐵而造成血紅蛋白(含鐵)無法合成,因此 造成貧血現象。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種先天的血液疾病,紅血球外 觀會呈現蒼白靶型,而且脆弱生命周期短。鐮刀型紅血球(圖 2-6)則是血紅蛋白 相關的遺傳性疾病,會導致紅血球發生形變,就像鐮刀的形狀,而形變的紅血球 會導致其功能喪失。以上僅簡單介紹,不作深入的探討,主要重點還是在於這些 不一樣的紅血球,對本研究論文造成的靈感激發與創作動能。 這些與疾病相關的紅血球疾病,對筆者而言的確是另外的靈感發想,缺鐵的 紅血球筆者該如何用色彩去表現它?蒼白脆弱呈現靶型的紅血球,筆者又該如何 表現外觀與內在都改變的紅血球?而變成鐮刀型的紅血球,是否像就拿著鐮刀的 死亡使者,漸漸的剝奪人體生命的能量?這些都將是未來創作的素材,囿於筆者 能力與時間有限,未能於本次研究中呈現出來。. A. B 圖 2-6 A. 紅血球外形變為鐮刀型. 37 38. 37. B. 圖中央為不可逆的鐮刀型紅血球. 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8%A1%80%E7%90%83#/media/File:Sicklecells.jpg。檢索日期 2016/3/9。 Vinay Kumar、Ramzi S. Cotran、Stanleyl Robbins 合著,鄭永銘編譯,《基礎病理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 1999, 頁 389。. 14.

(20) 2.. 白血球 白血球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是我們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幫助身體抵抗細菌. 病毒以及其他外來的入侵者。平常狀態是呈現圓球形(圖 2-7),直徑約 8~21 微 米,但當白血球發現入侵者時,則會開始呈現如變形蟲爬行的變形蟲外觀。所以, 白血球利用這樣的變形運動,可穿透血管壁,並吞噬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另外, 也利用這樣的能力,還擔任清除體內凋亡細胞的角色。. 圖 2-7 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畫面中央圓球形的白血球(另有圓盤型的紅血球和較小散落的血小板). 39. 但是,白血球除了保護人體免於感染外,它也會有變異引發疾病的時候,所 以當白血球本身產生病變,血液內的白血球總數或細胞分類百分比就會發生變 化。像是白血球的異常增生,就會引起的我們所說的血癌,一種惡性的白血病, 另外若是異常的減少,也可能是當今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白血球的種類簡單可分為以下七種(圖 2-8): 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嗜鹼性 球、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狀細胞40. 39 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8%A1%80%E7%90%83#/media/File:SEM_blood_cells.jpg。檢索日期 2016/3/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8%A1%80%E7%90%83。檢索日期 2016/3/12。. 15.

(21) 嗜中性球. 淋巴細胞. 嗜酸性球. 單核細胞. 巨噬細胞 圖 2-8 白血球的種類. 16. 嗜鹼性球. 樹狀細胞.

(22) 3.. 血小板. 血小板(圖 2-9)是為我們體內的小功臣,在我們受傷流血的時候,擔任凝血 的功能。平時血小板是平均的分布在血液當中,但當血管破裂時,就會大量聚集 凝結,達成止血的效果。. 圖 2-9 左起依次為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 4.. 41. 皮膚細胞. 皮膚在人體是最大的器官,皮膚的基本結構有表皮、真皮以及皮下組織(圖 2-10)。重要性在於它是阻隔身體和外界環境的直接接觸,擋住外來的侵入,是人 體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另有保暖、保濕、溫度調節、儲存脂肪、感覺及產生維生 素 D 之用。. 圖 2-10 皮膚三層基本結構: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utaneous tissue) 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5%B0%8F%E6%9D%BF。檢索日期 2016/3/14。. 17. 42.

(23) 圖 2-11 顯微鏡下皮膚的組織切片,可見長條如流星墜落的毛髮及毛囊. 圖 2-12 顯微鏡下的皮膚切片,其中真皮層富含血管(圖片中央圓形中空的構造). 43. 42. http://katelee0508.pixnet.net/blog/post/375711940-%E3%80%90%E6%BF%95%E7%96%B9%E7%9A%84%E8%A5%BF%E9%86%A B%E6%B2%BB%E7%99%82%E3%80%91%E8%AA%8D%E8%AD%98%E6%83%B1%E4%BA%BA%E7%9A%84%E6%BF%95% E7%96%B9-%E2%98%85-%E6%BF%95%E7%96%B9。檢索日期 2016/3/15。 43 http://fengnian1211.blog.sohu.com/85552763.html。檢索日期 2016/3/15。. 18.

(24) 5.. 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nerve cell),也可稱為神經原或神經元(neuron)44,是神經系統 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細胞佔了神經系統約 10%,其他大部分由膠狀細胞 所構成。神經細胞基本構造由細胞核、樹突及軸突組成(圖 2-13)。 人腦中,神經細胞約有 860 億個,骨骼、肝臟、肌肉等其它器官或組織損傷 後,可利用細胞分裂增殖來修復與回復原來狀態,唯獨腦細胞不可再生,一旦發 育完成後,再也不會增殖。所以,腦細胞是處在一種連續不斷死亡,但永不複製 增殖的狀態,死一個就少一個,直至消亡殆盡。. 圖 2-13 神經元(neuron)細胞. A. 45. 圖 2-14 科學家所畫的神經細胞,1899 年. B. 圖 2-15 A. 臂神經叢及其延伸的周邊神經,在解剖下神經束呈現淡黃色的樣貌 B. 顯微鏡下的周邊神經束,就像盤根錯節的樹根散開. 47. 44. Vinay Kumar、Ramzi S. Cotran、Stanleyl Robbins,《基礎病理學》,頁 783。. 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6%93%E5%85%83。檢索日期 2016/3/16。. 46. 神經(Nerve)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經纖維所構成。而神經纖維本身是由多個神經細胞構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檢索日期 2016/3/16。. 19. 46.

(25) 6.. 脂肪細胞. 脂肪細胞是構成脂肪組織的主要細胞,專門儲存人體未用完的能量。它有兩 種分類:白色脂肪與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細胞為人體主要與常見的脂肪細胞,包 含有一個被細胞質所環繞的脂滴,而細胞核形狀扁平且位於邊緣,也稱作單房細 胞。一個普通成人大約有 300 億個脂肪細胞,其重量重達 13.5 公斤。通常,當一 個成人體重增重時,脂胞細胞數量在不變的情況下,其體積大小可增長近四倍, 但若是不斷增重,脂肪細胞數量就會分裂及增加了。. 圖 2-17 顯微鏡下的脂肪細胞. 48. 圖 2-18 電子顯微鏡下的脂肪細胞(色彩經過修改). 47 48 49. 4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檢索日期 2016/3/16。 http://www.hatchobori.jp/blog/2015/03/74-94763.html。檢索日期 2016/3/18。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10/24/body-fat-facts_n_4143567.html。檢索日期 2016/3/18。. 20.

(26) 7.. 肌肉細胞. 肌肉細胞也稱為肌肉纖維,可以在肌肉組織中見到,這些細胞型態上屬於長 型且管狀,肌肉細胞是從肌肉母細胞發育而來。肌肉細胞在人體上主要有三種特 化的型態,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肌,這些肌肉各司其職,負責不同的工作。. 圖 2-19 人體三種肌肉組織: (a) 骨骼肌 (b) 平滑肌 (c) 心肌. 50. 5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scle#/media/File:414_Skeletal_Smooth_Cardiac.jpg。檢索日期 2016/3/18。. 21.

(27) 8.. 癌細胞. 與上述一些正常的細胞不同,癌細胞又名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 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造成疾病與死亡。癌症有許多 類型,以及在醫學上值得研究的地方,但這不是本研究論文想要研究的範圍,主 要在於它象徵著「死亡」步步進逼的威脅。人們活在世上,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 面對種種的威脅,癌症占有極大影響的地位,從癌症 33 年來一直是台灣十大死 因的第一位,就可以知道。而癌症在 2012 年全世界的統計上,大約有 1,410 萬人 得到癌症,可見這個代表死亡威脅的細胞,會在筆者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圖 2-20 血癌中的何杰金氏淋巴瘤. 圖 2-21 顯微鏡下的癌細胞. 51 52. 51. 5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dgkin%27s_lymphoma。檢索日期 2016/3/20。 http://technews.tw/2016/02/04/cancer-riddle-solved-how-cancer-cells-form-tumors/。檢索日期 2016/3/20。. 22.

(28) 9.. 卵子與精子. 卵子與精子其實只能算是半個細胞,因為它們只帶著半數的遺傳基因,只有 結合成受精卵,才能真正地算是一個完整的細胞,也才能最後發展成真正的一個 「人」!. 圖 2-22 生命的誕生--精子與卵子的受精作用. 53. 其他還有許許多多的細胞種類,像是內胚層延伸發展的唾液腺細胞、乳腺細 胞、汗腺細胞,胰臟腺體細胞、胃腺細胞、子宮內膜細胞、前列腺細胞、前腦垂 體細胞、胃腸道及呼吸道細胞、甲狀腺細胞、腎上腺細胞及卵巢卵泡內膜細胞等 等;中胚層延伸發展的肝膽腎細胞、胰管細胞、軟硬骨相關的細胞、胸腺細胞、 生殖細胞及其他特異的血球、免疫、肌肉細胞等;外胚層延伸發展的則是角質上 皮細胞、嗅覺、聽覺、痛覺、觸覺、溫度覺及本體感覺相關的神經細胞等。太多 太多細胞種類無法一一詳述,用文字來表達都有相當的難度,想當然爾,就更無 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全部相關的細胞創作,所以,現階段只能從筆者較感興趣,以 及有相關靈感的細胞去作創作。不過,未來這些都可能是筆者靈感創作的來源, 細胞系列的創作有著無限延伸的可能,就怕生命短暫無法完美呈現罷了,此乃人 生一大憾事也。. 53. 受精也稱作配子結合、懷孕或受胎,指來自同一物種的生殖細胞(配子)結合並形成新生物個體的過程。對動物來 說,這個過程是由精子及卵子融合,最後發育形成胚胎。 引用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7%E7%B2%BE。檢索日期 2016/3/21。. 23.

(29) 第三節 細胞與美學 此章節要延伸探討為何筆者要畫細胞?細胞它有何迷人之處?細胞所構成 的美在哪裡?細胞與美學的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美麗的火花?就讓筆者於此章節 詳述與說明。 一、. 何謂美?. 何謂美?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 這問題就像我們問:「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一樣,即便如此,這卻仍是很多人(包括筆者)的疑問?但是,這問題大到我們沒 有辦法一時片刻可以回答得詳盡,並且合每個人的意。這也就代表問題的答案有 很多種,有些是恆久不變的,但也有些是隨著時空而改變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說: 「美沒有任何外加目地,只是單純地被它的美的形式與內在所吸引。」 德國美學大師黑格爾(Hegel, 1770-1831)說: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說: 「美可以讓我們忘卻人生之苦,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純潔無罪 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說: 「祇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美國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 1902-2001)說: 「事物被稱為美時,可能指其具有令人讚賞之美,或是令人愉快之美。」 抽象大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說: 「這個東西很美,因為它源自內在的需要。 這個東西很美,因為它內在是美的」。54 東方美學大師朱光潛(1897-1986)則說: 「美是形象的直覺,並和人生有一個適當的距離。」. 54. Wassily Kandinsky 著,吳瑪悧 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5,頁 91。. 24.

(30) 從康德到朱光潛,從西方到東方,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皆對美有不同的體會與 定義,康德認為有存在於自身的「純粹美」(也稱自由美),另有涉及慾望和目的 的「依存美」(有條件的美),還有優美與壯美55。而黑格爾卻認為藝術美高於 自然美,因為藝術是由心靈產生,只有心靈才是真實,才能是真正的美。叔本華 則認為在審美觀照中,由於主體(也就是個人)暫時的忘記了自己,也忘記了表象 的世界與自我意志,忘卻所有的慾望和煩惱,進入一種獨立而自我滿足的境界, 叔本華稱此境界為「自失」,即主體「自失」於對象之中,也是我們常說的「忘 我」,人生苦痛可以因藝術審美的愉悅而被淡忘,這正是藝術的神奇力量。56 尼采是深受叔本華所影響的,但他不像叔本華那樣悲觀,而是更明確地肯定 了藝術之美,因為藝術之美將對心靈有所昇華,人生有所體悟,尼采認為人生充 滿了痛苦與衝突,真理是醜的、殘忍的、令人恐懼的。為了戰勝真理,人只有求 助於藝術之美,因為他認為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57 朱光潛則將美分為機械觀與有機觀。機械觀來於自牛頓的物理學,物理學的對象 本來是可以拆散開來分零件研究,把零件合攏起來又可以還原的。有機觀來源於 生物學和有機化學,有機體除單純的物質之外還有生命,這就必須從整體來看, 分割開來,生命就消滅了。解剖死屍,就無法把活人還原出來。德國大詩人歌德 (Goethe, 1749-1832)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內在聯繫各種能力的統一體。 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 複雜。所以朱光潛認為以前對美的分析偏向機械觀,而他則認為美是人與形象互 相交融而至物我兩忘的境界,是一個整體並且不能拆開來說的有機觀。58 所以,美沒有一定的答案,我想將細胞的美以筆者個人的看法簡單詮釋,故 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細胞與美學的關係。前一章節我們認識了簡單的細胞結構跟 種類(頁數 6-23),這章節我們來認識美與細胞如何做結合。雖然前面討論了一些 美的理論與哲學觀,而且沒有得到一個令每個人都滿意的答案,所以,筆者想將 細胞之美配合幾個簡單「美的原則」來呈現。普遍上,人們認為美的事物有幾個 簡單、普遍共通的原則,也就是所謂「美的十原則」。當然有些美麗的事物是符 合多項的原則,但筆者就直覺上占最多成分來做分類,以下就一一介紹,並在次 小節配合細胞的圖片來驗證細胞之美。. 55 56 57 58. 優美是「質」上具有吸引人的特色,而壯美是還加上「量」的特質。 Arthur Schopenhauer 著,石冲白 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頁 258。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周國平 譯,《悲劇的誕生》,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6,頁 2。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7475.html。檢索日期 2016/3/22。. 25.

(31) 美的十原則 1. 2. 3. 4. 5. 6.. 反覆(Repetition) 漸層(Gradation) 對稱(Symmetry) 均衡(Balance) 對比(Contrast) 比例(Proportion). 7. 調和(Harmony) 8. 律動(Rhythm) 9. 統一(Unity) 10. 單純(Simplicity). 二、 1.. 細胞與美的十原則. 反覆(Repetition). A. B 圖 2-23 A. 血癌中的何杰金氏淋巴瘤. 59. B. 徐欣健 <The Cell IX--細胞系列 9 號>. 由圖 2-23-A 可見細胞反覆複製聚集的畫面,而由圖 2-23-B 對照筆者作品<The Cell IX--細胞系列 9 號>,亦是表現這種反覆之美,正所謂「數大便是美」,這是 最常見也是最常應用在美學上的美的十原則。. 59. A.V. Hoffbrand、P.A.H. Moss 合著,林正修、羅仕錡、謝舜婉、陳重光、鄭文誠、詹一秀、徐思淳、鍾桂彬 編譯, 《血液學精要》,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 2012,頁 248。. 26.

(32) 2.. 漸層(Gradation). A. B 圖 2-24 A. 陰道上皮細胞及纖毛菌. 60. B. 徐欣健 <The Cell VI--細胞系列 6 號>. 由圖 2-24-A 可見細胞在特殊染色下,與纖毛菌呈現漸層色彩的美感,而由 圖 2-24-B 對照筆者作品<The Cell VI--細胞系列 6 號>,其背景就是應用這種漸層 之美,淡淡的黃色漸層與淡粉色的橄欖綠,在帶有些許深褐與白的底色下交互堆 疊呼應。 3.. 對稱(Symmetry). A. B 圖 2-25. C. A. 骨髓化生不良中的環狀含鐵紅芽球. 61. B.支氣管原位癌(正在進行細胞分裂). C. 徐欣健 <The Cell XXIII--細胞系列 23 號>. 60 61 62.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52。 A.V. Hoffbrand、P.A.H. Moss,《血液學精要》,頁 218。 A.V. Hoffbrand、P.A.H. Moss,《血液學精要》,頁 217。. 27. 62.

(33) 由圖 2-25-A 可見畫面中細胞呈現對角線的對稱排列,而圖 2-25-B 則是支氣 管原位癌正在進行細胞分裂複製,相對照筆者作品<The Cell XXIII--細胞系列 23 號> (圖 2-25-C),畫面正中央呈現的是一個細胞原型,而漂浮在其周圍的光暈細 胞則是同樣以對角線的方式排列,從對稱中展現美感。 4.. 均衡(Balance). A. B 圖 2-26 A. 紅血球血紅素疾病(特殊染色讓紅血球狀似高爾夫球). 63. B. 徐欣健 <The Cell VIII--細胞系列 8 號>. 由圖 2-26-A 病變的紅血球在特殊染色下,讓紅血球內部呈現出均勻分散的 顆粒狀,形狀像是高爾夫球,而畫面整體為一個均衡的狀態,平靜而柔美,而圖 2-26-B 則是筆者作品<The Cell VIII--細胞系列 8 號>,灰色背景帶有一種虛無飄渺 的空間感,而藍色為主體的細胞則使人平靜而閒逸,畫面整體營造的亦是一種均 衡的態勢。. 63. A.V. Hoffbrand、P.A.H. Moss,《血液學精要》,頁 94。. 28.

(34) 5.. 對比(Contrast). A. B 圖 2-27 A. 子宮頸原位癌. 64. B. 徐欣健 <The Cell XXV--細胞系列 25 號>. 由圖 2-27-A 可見兩個主體細胞一前一後,兩者一大一小,呈現形狀的對比, 顏色一褐一綠,呈現色彩與冷暖的對比,兩者間似乎在彼此追逐,亦帶有速度上 的對比,而圖 2-27-B 則是筆者作品<The Cell XXV--細胞系列 25 號>,這是筆者細 胞系列中,嘗試呈現完全寫實的細胞作品,但創作過程同中求異,在畫面表面加 上厚噴烤漆,呈現類似磁磚表面材質的質感,與顯微鏡下的原始畫面,亦可說是 一種質感上的對比。 6.. A. 比例(Proportion). B. C. 圖 2-28 A. 合體細胞型滋養細胞. 65. B.紅色框線是黃金比例 1:1.618. C. 徐欣健 <The Cell XXII--細胞系列 22 號>. 64 65.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87。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68。. 29.

(35) 由圖 2-28-A 及圖 2-28-B 可見發現細胞大小呈現黃金比例 1:1.618,而圖 2-28-C 筆者作品<The Cell XXII--細胞系列 22 號>,亦是以類似比例去表現細胞的比例之 美,白色的框線與橘色的框線,還有群聚的部分細胞,皆是以具有美感的比例原 則去呈現的。 7.. 調和(Harmony). A. B 圖 2-29 A. 周邊血幹細胞. 66. B. 徐欣健 <The Cell XIX--細胞系列 19 號>. 圖 2-29-A 是顯微鏡下的周邊血幹細胞,在畫面中以調和均勻地排列聚集, 帶有一種穩定而和諧的狀態,而圖 2-29-B 則是筆者作品 <The Cell XIX--細胞系列 19 號>,畫作上與下以及細胞之間,亦以和諧調和的姿態共處,動中求靜,靜中 求動,有如太極圖騰,雖為陰陽兩極,但能彼此調和而和諧共存。 8.. 律動(Rhythm). A. B 圖 2-30 A. 子宮頸原位癌. 66 67. 67. B. 徐欣健 <The Cell XXIV--細胞系列 24 號>. A.V. Hoffbrand、P.A.H. Moss,《血液學精要》,頁 301。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92。. 30.

(36) 由圖 2-30-A 可見大大小小、前後錯置的細胞占滿整個畫面,可以感覺到每 個細胞似乎在呼吸震動著,像是哼著美麗的樂曲,帶著細胞的形與色律動,而圖 2-30-B 則是筆者作品<The Cell XXIV--細胞系列 24 號>,這同樣是筆者細胞系列 中,嘗試完全寫實的細胞作品,與作品<The Cell XXV--細胞系列 25 號>相同,在 畫作表面加上厚噴烤漆,除了增加表面材質的質感,亦能製造空間與律動感。 9.. 統一(Unity). A. B 圖 2-31 A. 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切片. 68. B. 徐欣健 <The Cell XV--細胞系列 15 號>. 圖 2-31-A 是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的切片,可見畫面細胞呈現形狀的統一, 線條的統一,以及色彩的統一,整體來看也是一個統一的狀態,而圖 2-31-B 則 是筆者作品徐欣健 <The Cell XV--細胞系列 15 號>,顏色統一的背景,樣式統一 的細胞與其內含物,在色彩以及半自動技法的變化亦求統一的美感。. 68. A.V. Hoffbrand、P.A.H. Moss,《血液學精要》,頁 290。. 31.

(37) 10. 單純(Simplicity). A. B 圖 2-32 A. 子宮體內膜線體細胞. 69. B. 徐欣健 <The Cell XXVI--細胞系列 26 號>. 圖 2-32-A 清楚地表現細胞的單純之美,單純的灰色,單純的形狀大小,以 及單純的排列,雖簡單卻富有內涵,而圖 2-32-B 則是筆者作品<The Cell XXVI-細胞系列 26 號>,亦是使用最單純的單一色彩,以噴槍均勻地表現單純的紅色, 另外形狀單純的立體紅血球,朝著單一的方向前行,也是意圖製造絕對單純的視 覺美感。 三、. 有機抽象與細胞. 筆者在文獻的調查中並無大量與細胞相關的藝術創作,大多是以有機的抽象 畫居多70,著名的畫家有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 1866-1944)、阿爾普(Jean Arp, 1886-1966)與米羅(Miro, 1893-1983)。我們從圖 2-33 可以發現,生物學家變形蟲的 圖形與康丁斯基有機抽象的創作對照,發現到了一些相似的端倪。而從圖 2-34 可見阿爾普的雕塑實現了全面抽象化,但他也是從有機人體的形象得到啟示而轉 變生成。另外,圖 2-35 則是米羅特有的風格,帶有童趣與有機體色塊的構成, 可見<藍色一號>、<藍色二號>與顯微鏡下的細胞或微生物型態非常類似,而<蔚 藍的金色>與<夜間的女人和鳥>則有幻化成細胞形體的生命動感。. 69 70. 楊辰夫、李淑美,《細胞診斷學》,頁 41。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出版,1991。頁 124。. 32.

(38) 圖 2-33 巴勞斯, 《普通生物學》 (1935)的變形蟲型態. A. 71. B. C. D. 圖 2-34 阿爾普有機抽象雕塑 A. Constellation,1932,B.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 1928,C. Overturned Blue Shoe with Two Heels Under a Black Vault,D. Constell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 71. Paola Rapelli 著,陳靜文 譯,《抽象畫先驅康丁斯基》,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頁 116-117。. 33.

(39) A. B. C. D. 圖 2-35 米羅抽象畫作 A.藍色一號 (Blue I), 1961,B.藍色二號 (Blue II), 1961,C.蔚藍的金色,1967, D. 夜間的女人和鳥, 1947. 在台灣則有前輩畫家盧金聯先生對細胞有相關的創作研究,在 1997 年的研 究所碩士論文<生命的微觀-細胞的抽象形式美與繪畫創作>中寫道: 本文擬從生物學為切入點,探討生命在孙宙時空中創生、維護、 毀滅的過程中,其內部原質(如細胞)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原質的微觀, 善體生命根源的力與美。進而探討其組織結構和形勢變化,分析其彼 此之間的殊異性、統一性、能動性,來與繪畫作一感通,試著嫁接生 命現象與繪畫創作之結構準則、規律,使繪畫更具生命力。72 文中亦引用《造形的生命》一書來詮釋細胞的抽象形式美: 有機生命設計出螺旋線、蜿蜒的曲線及星形……研究這些生命必 須借助造形與數字。然而一旦這些形觸及特屬於藝術的空間及材料, 他們便有了全新的價值,同時創生出全新的系統。……造形會不會只 是一個空殼?或者只是遊蕩空中的數目?無盡的追逐一個永不可及的 72. 盧金聯,<生命的微觀-細胞的抽象形式美與繪畫創作>,頁 3。. 34.

(40) 數字?絕不是。造形有意義—不過,造形有的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意義。 有自己的意味,也容許詮釋,本身就有價值。它們在相貌上的特質也 許和自然神似,卻不該混淆。73 雖然前輩畫家盧金聯先生是國畫創作為主,但其仍創作出不少呈現細胞形象 之美的畫作(圖 2-36)。. A. B. C. D. 圖 2-36 盧金聯: A.混沌 宣紙 68x70cm 1995,B.深淵 宣紙 85x90cm 1996,C.蟄伏 宣紙 68x70cm 1996,D.連綿(一) 宣紙 91x97cm 1995. 然而,當代紐約著名抽象畫家特里.溫斯特(Terry Winters, 1949-),則是最接 近筆者細胞畫風的生物有機體畫家,早期溫斯特是以自然生物為主角,作品中充 滿了堆疊與重複,侷限去觀看單一小區塊,則又能展現出獨特的小生物樣貌,而 73. Henri Focill 著,吳玉成 譯,《造形的生命》,台北,田園城市出版,2001,頁 4-5. 35.

(41) 在近期作品中,他則專注於研究生物學以及科學,例如細胞、基因或昆蟲形狀的 圖形概念(圖 2-37)。溫斯特尤其擅長抽象隱喻的手法,運用自然有機生物的圖像, 在畫面做塊狀的切割。作品會讓人聯想到各式細胞、菌類、孢子以及種子,漂浮 聚散在作品的畫面中,溫斯特營造出一個生命力與動感十足的幻想世界。. A. B. C. 圖 2-37 特里.溫斯特(Terry Winters) : A. Album #2, 1988,B. Album #3, 1988,C. No title, 1989. 另外由圖 2-38 我們不難發現,無數藍色小格像是洋蔥切片下的細胞方格, 排列如蜂巢般的塊狀,另外由圖 2-39 亦可見,數個球狀物糾結成團,聚散漂浮 於虛無的空間中構成,也讓我們聯想到受精卵的有絲分裂,像極了八顆細胞的胚 囊原型。. A. B 圖 2-38 特里.溫斯特(Terry Winters) : A. Lapis, 2014,B. CrimsonLake, 2013 36.

(42) A. B 圖 2-39 特里.溫斯特(Terry Winters) : A. Double Gravity, 1984,B. In Blue, 2008. 此章節末,筆者想引述傅佩榮先生(1950-)在《談美》一書他序中的一段話: 人生不僅是有限的,並且充滿災難與疾苦,化解之道就是表現創 意。朱先生引述貝多芬的心聲:「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 有未盡之蘊要譜於樂曲,他早已自殺。」這句話聽來消極,但是正好 提醒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創造,並且唯有藝術的創造是最值得珍視 的。74 朱光潛先生(1897-1986)在《談美》文中亦說:「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 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 的。」75 筆者感同於藝術創造的重要性與藝術的不朽,在細胞系列中,亦想呈現出生 命與死亡的議題,生死本是一體兩面,因為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讓人更著重於生 命的創作與傳承,對藝術而言何嘗不也是如此,也正因為有了藝術的創造與傳 承,才能造就不朽。從細胞的觀點來看,也一樣呼應這樣的藝術精神,從小小細 胞的細胞核中,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遺傳的基因(DNA),細胞也是如此複製傳承 給下一代,生生死死,循環不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下,應全力燃燒藝術創造 與不朽的火焰,活著就是要創造與傳承,每個世紀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傳承著 上一代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傳承並創造,這也是筆者細胞系列所想表達的精神之 一。. 74 75. 朱光潛,《談美》他序,頁 9。 朱光潛,《談美》,頁 9。. 37.

(43)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第一節 抽象移情中的生死藝術觀 一、. 未知生焉知死. 生與死,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生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以及窮其一生最想探 究與了解的,所以宗教、哲學、生理學、心理學還有醫學都在研究這個議題,即 便先人憑藉他們的智慧已給了我們很多的答案,但每個人活著似乎還是會時常疑 惑著,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步向死亡?還是有其他更重要的? 筆者在畫細胞的同時,時常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也思考著觀者看了畫作之後 的想法,會感受到生命的悸動?死亡的威脅?還是單純美感的愉悅?生與死的答 案,也許很多哲學家、宗教家或累積多年智慧的長者,往往都有他們一番的答案, 但這些答案若是沒有經歷體驗過,即便聽了也不能體會,是故每個人仍然不斷地 再找尋屬於自己生與死的答案。本研究的創作理念就是在探索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同時「細胞」也是與死亡緊密相連的,故為避免讀者混淆,本研究僅 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探討生死以及藝術。筆者將細胞作品的創作前期定位在抽象表 現主義的範疇,而同一作品的創作中後期,則為帶有簡化細胞自然外貌的「浪漫 的」 「有機的」熱抽象。除了希望觀者能感受細胞單純的抽象形式與色彩之美外, 更能體會筆者內在的「藝術意志」,亟欲傳達生命與死亡之心靈觸動。 二、. 藝術與生死. 根據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的思想與學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都是由對性和愛的追求,以及對生死的恐 懼而來,生、死、愛、性支配著人的一生,而在佛洛伊德的家鄉奧地利維也納, 最為人知與著名藝術家也都是依這四大方向創作,像是兩大維也納畫家古斯塔 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和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 他們的作品就充份演繹了佛洛伊德的學說。 所以,藝術與生死有很大的關聯性,在了解他們之間的關聯性後,我們仍需 要先了解藝術與美學對人的重要性。 《抽象與移情 : 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一 書中提到: 探討 19 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德國美學研究,在當時興盛的自然科學 精神的影響下,普遍倡導一種不同於黑格爾(Hegel, 1770-1831)思辨 38.

(44) 方式的經驗方法,被譽為近代美學之父的德國美學家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在其 1896 年出版的《美學入門》一書 中,就把當時美學界所倡導的新方法歸納為「自下而上」的經驗方法。 在方法更新的同時,美學研究的觀點也從客體對象本身轉到了主體審 美活動上,德國美學界出現了美學研究要關注主體的一致呼聲。76 也就是說以前在審美活動中總是只注意作品(客體)本身,對於主體在參與藝 術的過程中並無特別研究與著墨,這說明當時藝術對於「人」而言,並沒有特別 去思考它的重要性,但實際上,藝術對於人是關乎生死一般地重要的,所以研究 美學問題的人,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在審美中主體的內心活動上,並從心理學的角 度去揭示與說明,審美活動中主體本身內部思考與活動的狀況,由此便形成了黑 格爾之後的德國美學潮流--「經驗主義心理學」。「經驗主義心理學」這股潮流 分成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由我們前面提到的費希納開創,之後由屈耳佩(Oswald Kulpe, 1862-1915)、齊亨(Theodor Ziehen, 1862-1950)繼之的「實驗論美學」;另一種 則是渥林格(Wilhelm Worringer, 1881-1965)發展出的「移情說美學」,而渥林格的 「移情說美學」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抽象與移情 : 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 一書又提及: 渥林格(Wilhelm Worringer, 1881-1965)以極大的熱情去專注移 情說美學,尤其是移情說美學的著名代表李普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的理論。渥林格緊緊抓住了李普斯「審美享受是一種客觀 化的自我享受」這一核心命題,李普斯認為,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享 受的對象和獲得審美享受的原因並不是同一回事,審美享受的對象是 客體形式,而引起審美享受的原因並不在對象上,而在自我,在自我 的內部活動上,這種內部活動包括主體在自身所感到的企求、歡樂、 活力等狀態,審美活動就是把這種自我內部活動移入到對象中去,對 對象做人格化的觀照,從而產生審美享受。77 從那時起哲學家、藝術家與心理學家眼中的「藝術」 ,不再只是注重作品(客 體)本身,也開始專注在本體的心理活動,關於藝術對人的重要性則更加的確認。 藝術對人的重要性已確認,再來我們就要來談「生死」。人的一生,從一開始的 「生」 ,一步一步邁向終點的「死」 ,如此循環不已,如果人從生到死的意義,就 只是一段生老病死苦痛的悲劇,那還真的沒有活下的力量,但是為何人類仍然充 滿熱情與活力地傳承與繁衍?筆者認為答案只有一個,讓人類活下去的這股力量 就是「藝術」,也可以說是「真善美」。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認為:「解救的途徑具體有二:其一就是徹底根除意志、否定生命,從而達到印 76 77. Wilhelm Worringer 著,魏雅婷 譯,《抽象與移情 : 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1992,頁 10。 Wilhelm Worringer,《抽象與移情 : 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頁 10-12。.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是當舖業的生存利基所在。典當人的信用借貸選擇,在一般效用

Keywords: Ant Colony System (ACS), Farthest Insertion Metho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 第一章

Keywords :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Project Schedule Performance Index, Resource Leveling...

 在商業方面,乾洗店的乾洗油(主要是四氯 乙烯) 、加油站的汽柴油、瓦斯分裝及鋼瓶

另外,1970 年代起,美國推行最廣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中包括 Project WILD (野生計畫)及 Project Learning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lect

本篇論文的後面章節,便對 ERP-PBCC 所產生四種速率的兩個編碼器做深入 的研究。第二章前半段詳細介紹 ERP-P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