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校院休退學之因應:淺談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大學不分系 / 7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校院休退學之因應:淺談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大學不分系 / 76"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專校院休退學之因應:

淺談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大學不分系

何凱維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科專任教師 陳斐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諮商輔導中心主任

一、前言

依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錄取率超過 90%以上的趨勢下,進入大學校園 學習已是多數青少年生涯學習歷程的必經階段;而在大學錄取率提高的同時,每 年卻也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從大學校園中休退學而離開校園;大專校院學生之休 退學率逐年上升,亦顯示當前大學生在其生涯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徬徨與猶豫的 現象,以及大學教育中相關生涯輔導、生涯課程已不符現今大學生之需求。進一 步分析107 學年休退學原因,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原因中休學者有 14.7%為志趣 不合,退學者更有24.6%,顯示每五位退學學生中就有一位認為所學科系與自我 興趣不符合的情形。進言之,大學生應該要在進入大學前即明確自己的志趣,抑 或是透過大學教育以尋求本身的職志,不僅是大學生本身該進一步省思,更是各 校該衡酌其系所學制之規劃與推展。 而在高教環境供需逐漸失衡下,學校面臨少子化的衝擊,除要面臨招生上挑 戰,更要預防每一位學生流失,維持整體校務經營與運作。因此在如何考量大學 生生涯發展歷程建立有效學習制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符應學生學用合一的期 待,降低因自我興趣不合而導致的休退學率,實為學校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之 一。而為提供學生有更多探索志趣、適性學習的機會與彈性,許多大學推出不分 系學士班,期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紓緩學生系科選擇的焦慮,以提供更符合 學生生涯發展需求的學習方式,進而降低越來越高的休退學比例。

二、大學休退學與大學生生涯發展

「系上課程跟我想的不一樣,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不知道自 己為什麼來念大學?是父母要我念的。」這些是筆者多年在大專校院擔任輔導工 作面對休退學學生時,學生常見的回應;李沂蓁、郭瓈灔(2015)指出大學生生 涯未定向之因素中包含對於自我探索的不足及對於教育或職業世界資訊的缺乏 等等因素,對照教育部休退學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其中除了工作及經濟因素外, 「志趣不合」是大學生休退學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逐年升高的休退率及休退學 因素,筆者試從大學生的生涯發展任務來探討大學的休退潮。

(2)

(一) 大學休退學之分析 依據教育部統計,107 學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 124.5 萬人,申辦休學人數計 7.7 萬人,休學率為 6.2%,退學人數計 8.9 萬人,退學率為 7.2%;近 5 年大專校 院學年間申辦休學人數在 7.7 至 8.0 萬人間,退學人數在 8.7 至 9.2 萬人間,觀 察近5 學年休、退學率,休學率分別提高 0.4%及 0.7%。而進一步分析其休退學 原因中,以近三年六個學期為例,因志趣不符而休學比例平均每學年約佔12-13 %;退學比例每學年平均約佔23-24%,近三年因志趣不合休退學比例如下表。 表1 107 學年度休學因素一覽表 因素 工作 需求 志趣 不合 論文 撰寫 成績 不佳 傷病 經濟 困難 兵役 出國 其他 休學 25.1% 14.2% 8.5% 7.1% 5.4% 4.9% 4.3% 3.7% 26.7%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表2 107 學年度退學因素一覽表 因素 逾期 未復學 志趣不合 逾期 未註冊 成績不佳 工作需求 其他 退學 33.2% 24.6% 17.7% 11.3% 3.9% 9.2%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表3 近三學年因志趣不合休退學比例一覽表 學期 105-1 105-2 106-1 106-2 107-1 107-2 休學 11.58% 12.5% 12.69% 13.15% 12.48% 14% 退學 27.79% 19.44% 30.47% 18.49% 28.35% 18.8%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筆者自行整理。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發現大學生休退學原因中,「志趣不合」已是難被忽視的 原因之一,大學階段是個人探索自我生涯方向並能確定生涯目標的階段,因少子 化的現況,目前大專院校錄取率已接近百分百,想要念大專校院並非難事,但能 否知道並選擇符合自己志向的科系卻非易事。薛曉華(2006)研究即發現,有超 過一半以上大學生自覺所讀科系不符合自己原本想像,更有超過三成以上學生想 轉系;這與筆者自身在校園面對休退學學生進行輔導時之經驗相符,學生們在進 入大學階段後仍對於選擇的科系及自我未來生涯感到懷疑,例如發現系所課程與 自己原先所想不同,甚至是不清楚自己的志趣,對於自我產生懷疑與探索,有些 則是在不同的志趣中遊走,進而希望透過不同的學習領域或經驗來滿足自我對於 生涯的探索;因此這些同學往往感受到與自我期待或需求的落差而選擇休退學, 而休退學原因則註記為「志趣不合」。 (二) 大學生的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發展的目標 在對於自我及生涯的認同,並增進生涯規劃與生涯成熟度,是終其一生的行為過

(3)

程和影響,導引出個人的工作價值、職業選擇、生涯型態、角色整合、教育水準 和相關現象等(呂春嬌,2012)。因此在連續不斷的生涯發展歷程中,不論在哪 一生涯階段中都有其任務及所需建構達成的目標。 依據Super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個人的生涯發展是持續變動的,而大學時期 是個人在「探索期」的階段(吳芝儀,1996),在此階段中個體最重要任務即在 於透過認識自我、認識外在環境、蒐集生涯資訊,並能做出生涯決定展開生涯行 動;金樹人(1997)對於大學階段中四年的生涯議題學習,分為大一新生定向與 適應,大二自我評量與探索,大三設定目標與接受現實考驗,以及大四謀職準備 並為自我生涯決定負責等。而從逐年升高的大學生休退學比例,及因為「志趣不 合」而產生的休退學現象,都顯示大學生亟需對於自我生涯發展、志趣有進一步 探索與釐清;Kelly 和 Lee(2002)指出生涯未定向是當個人沒有能在教育上或 職業上做出選擇。 綜合不同學者所述大學階段即是個人開始進行職業的試探活動,發展職業技 能,設定職業目標,以作為就業準備之階段,由此可見,大專校院學生在大學階 段生涯發展仍處在探索、生涯轉換的過程,其生涯的發展目標仍然在對於自我內 在的職業興趣、外在的職業環境再做探索,並且透過內外在資源的掌握以設定未 來目標,因此在生涯發展上仍有許多的變動與不確定性,對於自己的生涯仍是未 定的。綜合上述,大學階段的學生對於個人的價值、興趣與性向仍然感到疑惑, 急需要在此階段中探索發展自我的生涯定位,並建立自我認同。

三、大學生涯課程限制及大學不分系規劃

「學業志趣」因素在學生休退學原因中實為一重要的影響關鍵,我們亦可發 現現今學生之學習定向較為模糊且延遲,許多學生仍不知自己的興趣在哪,甚至 不知道自己所修讀的科系是否符合自己的志趣,以及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 發掘自己的學習方向,而協助學生如何定向自我「學業志趣」更已成為大學教育 中,教學單位及輔導單位應共同協助學生的目標之一。大學生涯輔導教育的重要 目的之一,即在於協助大學生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建立目標,並能成為自己理想 中的人(柯今尉,2012),然而當前各大學階段之生涯發展課程能否協助大學生 之生涯發展,以下從當前大學生涯課程的限制及大學不分系的規劃來探討大學生 的生涯輔導。 (一) 大學生涯課程之限制 田秀蘭(2000)對大學生涯規劃課程研究指出,大學生涯課程已不能僅止於 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以及決策計畫或謀職技巧的教導,更應重視對於生活

(4)

志趣及生命意義的探尋。劉麗薇(2006)針對大學生涯課程的探討指出,目前大 學生涯課程面臨無法滿足學生多元需求、時間不足及課程與系所合作不足等問 題。依據目前多數大學生涯規劃、生涯發展等相關課程多由通識教育中心開設, 授課對象非單一科系學生,故實無法針對不同需求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亦無 法深化對於每位學生的生涯輔導,其次因課程多為通識課程,修課人數多屬大班 級授課,更容易影響每位學生參與程度,此外目前大專校院開課的方式,通識教 育中心即為單一運作教學單位,甚難契合不同系所學生的不同生涯需求。筆者以 自身開設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之經驗,其所遭遇之限制可從「課程面」、「教學 面」、「學生面」來說明。 1. 課程面 生涯規劃、生涯發展等相關課程多定位在通識課程,因此在課程規劃下涵蓋 的是多元生涯議題,然也因此較難深入針對某類群或科系學生探討其個別化的生 涯需求,此外課程的開設也較難跨領域不同系科。 2. 教學面 課程雖積極連結業界師資資源,但在每學期時數固定、開課資源固定情形下 較難廣泛連結不同領域師資共同參與;此外課程的開課人數相對較多,在教學上 多為講述式或分組討論方式進行,對於學生個別化的問題,較難有實質且深入的 探討。 3. 學生面 學生生涯探索需求除越來越多元外更有個別差異而有所區別,因此當學生因 個別差異而衍生的個別化需求越來越高時,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是當 前對於大學生生涯輔導所急需滿足的。 因此當現階段大學生所需的生涯發展、生涯轉換甚或是生涯抉擇時,較難以 從所修習的生涯發展相關課程中獲得所需的協助,大學教學與輔導環境中,對於 生涯輔導應有更多的資源整合性與服務持續性。 (二) 大學不分系規劃 在面對逐年升高的休退學比例,建立大學初期階段不分系教育方式,協助學 生在大學階段仍能持續探索其生涯興趣,建立其跨領域多元學習;臺灣大學規劃 最快於111 學年將設不分系學系,此外成大、清大、交大、政大及陽明及多所科 技大學都有學院陸續推動不分系的學位學程,顯示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與生涯 探索,打破原有的教育制度更能培育符合現代社會多元跨域的學習方式。

(5)

王秀槐(2016)對國內外大學前段不分系制度的探討中,針對國內 37 所實 施前段不分系的大學科系進行課程分析,目前國內實施模式可歸納為三類: 1. 前段不分系,後段分系:採前段不分系,後段分系的方式設計,前段統一招 生,後段則在院內或跨院選系。 2. 前段不分系,後段選主修:採前段不分系,後段提供多元學程的方式設計, 前段以專班方式招生,後段則在院內或跨院選主修的方式進行。 3. 整合領域學程:採跨領域性質以學位學程方式設計,打破原有科系建置,將 以往不同科系的相關課程整合成一學程。 從上述不分系規劃模式發現不論何種模式,其大學不分系的價值就是希望能 讓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透過多元探索的方式去確認,而老師的責任是在於 引導而非只是教導;從促進大學生生涯發展與探索的面向觀之,不分系的設計能 打破過往單一學科領域限制,課程結構能更強調跨領域的自主規劃與學習,讓學 生能透過多元探索來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內涵,進階以跨領域的實作,最後能專精 於特定領域的選擇,符合大學生生涯發展之需求。

四、結語

本文從休退學率檢視大學生因各項原因中止求學,更偏重「志趣不合」因素 之探討,並據以檢視大專校院輔導機制及其可改善之處,期能透過不分系之規 劃,讓尚未確認志向的大學生稍有彈性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大學不分系的規劃以 減緩分流,藉以促進不同領域跨專業的知識交流,這也是反映了全球化、知識經 濟下創新知識與跨越學科疆界之趨勢,更符合先進國家大學課程跨越界線與統整 的潮流(薛雅慈,2013)。大學階段不論在生涯發展、探索上仍是持續探索、釐 清與轉換的重要階段,如何在適應發展、多元化知識學習的趨勢下,降低大學生 因自我興趣、志趣不合而導致的生涯與學習中斷,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 規劃「跨領域專業」的不分系課程,打破原本科系建置,透過不同領域及專 業的不分系課程讓學生能在大學階段探索不同領域的學習。 2. 改善大學科系分流制度,規劃前段不分系學程,以大一、二不分系或分學院 不分系方式,提供學生更多元化、跨界的探索學習機會。 3. 結合通識課程和學生生涯諮商輔導,培養學生通識素養及奠定基礎,並強化 校內學生生涯諮商輔導單位角色與功能,落實個別化的生涯輔導需求。 隨著現今數位化與變遷的時代,強調多元與跨領域的學習,教育方式更需要 與時俱進,高等教育從過往培育「專才」的教育模式走向培養「通才」的模式,

(6)

給予學生更大的自我探索、學習和選擇的空間,「跨領域」學習已是教育的趨勢, 大學「不分系」便是因應教育變化及個人生涯發展的趨勢。然而我們亦當慎思在 在「跨領域」學習的趨勢下,雖然能提供學生更多元的生涯探索與生涯進路的選 擇,但畢竟在臺灣現有強調「學歷」,各專業科系本位建制的制度下,學校應考 量各校不同的校園文化與校務經營,設計更嚴謹的不分系制度與配套措施;教師 們也應打破原本專業間的藩籬,透過跨專業合作改進已漸趨僵化的教學方法提昇 自身「跨領域」的教學能力;而大學生們則必須瞭解「不分系」的設計是在提供 自我更多元的生涯探索選擇契機,以讓自我找到適性的生涯發展。主動休學與被 動退學都是學生在人生道路的抉擇,然而在可掌控的因素下,高等教育體制與大 專校院學程設計、課程規劃、輔導機制如何提供學生適時適當協助,發揮實質效 能。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協助學生們找到志趣所 在,確認方向,實屬教育工作者的職志,也是必須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 王秀槐(2016)。適性探索與知識統整:國內外大學前段不分系制度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資源網。取自https://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 _detail.php?bgid=2&gid=19&nid=458  田秀蘭(2000)。大學生,你在想什麼?──談大學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 想法。輔導季刊,36(2),24。 林曉雲、吳柏軒(2020)。史上新高 13.38%大專生休退學。自由時報(2020 年4月27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68596  吳芝儀(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  呂春嬌(2012)。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李沂蓁、郭瓈灔(2015)。國內大學生生涯猶豫現況與相關輔導策略。「2015 性別、家庭與生涯學術研討會—翻轉家庭與職場失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書局。  柯今尉(2012)。政策論述:生涯輔導與職涯探索。高教技職簡訊,66,8-10。  教育部(2020)。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概況及就學穩定情形。教育部統計 簡訊,第124號。

(7)

 劉麗薇(2006)。探討大學生涯規劃課程是否符合大學生生涯發展的內涵-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止善,創刊號,65-80。  薛曉華(2006)。大一新生實施延緩分流制度析論-從當代知識信念與大學生 選系現況談起。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3,1-12。  薛雅慈(2013)。臺灣高等教育各學門實施前段不分係課程的知識理念探討-全球化之事生產模式轉變之分析。課程與教學,16(4),1-34。

 Kelly, K. R., Lee, W. C. (2002). Mapping the domain of career decision proble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61,302-3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