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李維靈

1

施建彬

2

邱翔蘭

1 1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2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51591 彰化縣大村鄉山腳路 112 號

摘 要

退休事件的發生對老人在生活適應、心理調適與社會關係上均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本 研究以高雄市退休老人為對象,主要探究其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間之關係,並加入人格特質 與休閒滿意度等變項,期更進一步了解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之預測力。 本研究以家戶問卷調查的方式,共得有效問卷378 份。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 檢 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 退休老人的休閒活動以「消遣型」及「社交型」的活動居多。 2. 「外向人格」與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三者間均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人格」 僅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 3. 在控制人格變項及主觀健康狀況兩個重要影響老人幸福感的因子後,「消遣型」及「社交型」 活動的參與仍可有效預測幸福感。 文末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提出對退休老人、政府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的建 議。 關鍵詞:退休老人,人格特質,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幸福感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appiness among the

Retired Elderly in Kaohsiung

W

EI

-L

ING

L

EE

,

1

J

IAN

-B

IN

S

HIH 2

and

S

HIANG

-L

AN

C

HIOU1 1

Department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Da-Yeh University 2

Liberal Arts Center, Da-Yeh University

No. 112, Shanjiao Rd., Dacun, Changhua, Taiwan 51591, R.O.C.

ABSTRACT

Issues concerning the elderl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aging society. The retirement event causes great impacts in life adjustment, adapt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derl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in the retired elderly population of Kaohsiung.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questionnaires completed by 378 effective respondents. The analy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2)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two principal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re the “past-time” and the “social” types.

2. Extraversion reveal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whereas, neuroticism reveal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only in happiness.

3. After controlling crucial factors of happiness, such a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tatus, the “amusement” and the “social” types of activities can still validly predict happiness.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Key Words: retired elderly, personality traits,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happiness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由於科技進步以及醫療保健改進,國內的人口結構逐漸 出現老化的現象。依聯合國定義,一個地區65 歲以上人口 超過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即可稱為「高齡化社會」。而根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 歲以上人口在民國 82 年就已達到總 人口數的百分之七,而九十四年更提昇為總人口數的9.62% (內政部戶政司,2005);故老年議題在本世紀將倍受重視。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21 世紀的老年人,可能與 20 世 紀的老年人在生活適應、心理調適與社會關係上有所不同。 在過去農耕時期因社會結構穩定,使得生活變動不大,老年 人可透過生活經驗的傳遞與年輕一代有較多互動。然而,本 世紀的老年人,面臨的是一個快速變動的知識爆炸時代,已 不像過去世代的老年人具有知識上的優勢,且退休後要面對 的社會角色改變及生活的再適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退休者 心理與生活上的衝擊,如何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使退休後 的生活更幸福美滿,是本研究關心的重點。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通常會經過嬰兒期、兒童期、少 年期、青少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等階段,形成一個生命週 期(life cycle)。在生命週期中,退休是一個重大的生活事 件。退休代表個人對生活具有更多的選擇權,能夠有機會做 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再為生活忙碌(Goldberg & Erickson, 1987)。當老年人從職場退出,原本忙碌於工作的時間空出 之後,休閒便可能成為老年生活的重心,如何重新安排其時 間,即成為退休老人生活適應上的重要課題。

而休閒的概念是什麼呢?Bammel and Burrus-Bammel 在休閒的整體觀點中認為:「閒暇時所做的事就是休閒」(休 閒與人類行為,1992/1996,頁 17)。而 Godbey (1997) 認為 休閒是自由選擇的愉悅活動,亦是追求快樂和探索生命意義 的過程。老人退休後會多出許多空閒時間,所以退出職場邁 入老年之轉變可以說是一個重新創造生活意義與價值的時 刻。對退休老人而言,從事休閒活動不僅可以填補退休後的 空閒時間,亦可使老年生活多采多姿。在退休後若能藉著休 閒活動的參與,建立人際互動的關係以及培養不同的嗜好, 不僅能擴展生活圈,提供新的角色定位與足夠的社會支持, 更能產生正向情緒增加幸福感(Argyle, 1992)。因此,休閒 活動的參與對退休老人的生活調適上具有正面意義。 本研究將針對整體休閒活動進行分類,探討不同類型的 休閒活動與退休老人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 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退休老人休閒規劃與設 計之參考,以提升其幸福感。

二、文獻探討

由於不同的生命週期具有不同的階段性任務,每個人從 個人經驗中所衍生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亦不相同,因此,階 段的轉換變成個人生活再適應的挑戰。倘若階段轉換順利, 個人幸福感將不受到影響;反之,則個人的幸福感將受到傷 害。對退休老人而言,從職場退出重新回歸家庭生活的適應 過程是最主要的一項衝擊,如何重新安排退休後的生活,將 成為退休老人必須慎重面對的議題。因此,退休老人該如何 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使其退休後的生活更幸福美滿,是本 研究關心的重點。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發現個人背景變項 及人格特質對幸福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本研究將進一步 加入休閒活動參與及滿意度,試圖瞭解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 及人格特質之後,不同類型休閒活動參與及整體休閒滿意度 對退休老人幸福感的影響。 (一)幸福感 幸福一詞有許多不同類似的用語,但一般而言,可分為 兩大類,第一類是用正向情感來形容幸福-快樂、娛樂、狂

(3)

喜;另一類則會用滿意和滿足來形容-生活的整體、工作、 配偶、家庭等,是一種心境上的反映。Argyle (1992) 指出 幸福的三個主要成份包括:1. 體驗快樂情緒的頻率及其強 度;2. 對生活整體滿意程度;及 3. 沒有憂鬱、焦慮或其他 負向的狀態。整體而言,幸福感是個人對整體生活的正面評 價,即高度的正向情感及生活滿意與低度的負向情感。 另一個受到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是幸福感從何而來。一般 而言,幸福並非瞬間發生,並且幸福的感受也可能因人而 異。Csikszentmihalyi (1990) 指出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 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而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 依循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建立起以下解釋幸福感的理論,這 些理論解釋的重點是個人幸福感產生的心理機制。不同的理 論有不同的特性,也個別解釋一部份幸福感形成的原因。常 見的幸福感理論包括: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y)、目標 理論(telic theory)、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及判斷理論 (judgment theory)。 上述理論可由上而下/下而上模式(top-down / bottom-up models)兩種思考模式加以歸納:第一種思考幸福感來源的 方法是由上而下(top-down models)的思考方法,支持這類 思考模式的理論認為幸福是來自整體人格特質影響人對事 物 的 反應 方式, 人 格理 論即為 此 模式 的代表 (Costa & McCrae, 1980)。此理論最大的優點在於合理地解釋人格特 質與幸福感間的關係;但相對的,其缺點則在於無法解釋生 活事件對幸福感所帶來的影響。 第二類思考方式認為幸福感是由短期、微小的生活目標 達成或者是個人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逐步累積而成。這是一種 由下而上(bottom-up models)的思考方法,支持這類思考 模式的典型理論是需求理論。目標理論及活動理論即屬於需 求理論的一環,此兩理論都是將幸福視為一種目標,是個人 努力追求的對象,而幸福感來自於目標的達成(Diener, 1984),經由此過程所滿足的是一種意識的需求。Diener 強 調來自活動的幸福感是一種無意中獲得的幸福感,但實際上 人類主動選擇參與這些活動,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某些需求 的滿足。 而判斷理論的思考模式則認為透過個人的主觀解釋,既 存在著生活事件所帶來由下而上的影響,也肯定個人特質會 產 生 由 上 而 下 的 效 應 (Brief, Butcher, Georhe, & Lonk, 1993)。綜觀以上相關理論,其最大的共通點皆認為個體的 幸福感是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來滿足自我需求所獲至。許多 實證研究結果亦發現(胡家欣,2000;楊雅筠,2003;Argyle, 1992; Diener, 1984),幸福感是由生活事件及人格特質所共 同影響,因此,在探討幸福感之形成因素時,仍需兼顧生活 事件及個人特質的影響,才可提出比較完整的解釋。故本研 究採取活動理論與人格理論的觀點來解釋影響老人幸福感 的主要機制,進一步探討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 意度與幸福感間的關係。 (二)人格特質、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 本部份文獻探討將針對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休閒 滿意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做進一步探討。 1. 人格特質與幸福感 Eysenck (1944) 認為人類大多數的行為是由外向及神 經質兩種主要人格類型共同影響所構成。外向者傾向於社會 性、往外行動、喜歡宴會、有許多朋友、渴望刺激、行動衝 動且草率、主動;而內向者則反之。神經質人格特質傾向高 者,常會出現過度情緒反應的傾向,並且經常抱怨一些身體 上的不適,並且常具有憂慮、擔心、焦慮和一些其他不愉快 的情緒感受。 過去的研究發現,外向人格傾向於採取社會性主動的特 質,對於幸福感具有正向促進的效果 (Headey & Wearing, 1989;Pavot, Diener, & Fujita, 1990);而神經質人格具有情 緒不穩、容易過度反應刺激的特質,此種特質則可能帶來不 利於幸福感的影響(Francis, Brown, Lester, & Philipchalk, 1998)。換言之,外向人格、神經質人格與幸福感之間確實 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在外向人格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 正相關,而在神經質人格與幸福感之間則存在顯著負相關 (Shih, 1999)。在本研究中,人格特質將成為控制變項,以 瞭解休閒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2. 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 休閒是生活最高的價值,它描繪出一種理想的自由狀態 和對精神上與智力上的機會啟蒙。在現代社會中,休閒並不 是為少數人保留的特權,反之,對全體人類而言,休閒可以 調劑身心,充實生活內涵,讓生命更有意義(Henderson, Bialeschki, Hemingway, Hodges, Kivel, & Sessoms, 2001)。對 退休老人而言,其退出職場後不再為工作忙碌,閒暇時間增 多,從事休閒活動的機會也較多。因此休閒活動對退休老人 來說非常重要,其利用閒暇時間參與自己感興趣的休閒活 動,不僅可增強身體健康,更能夠讓退休生活充滿快樂且有 意義。

(4)

休閒的意義界定隨著不同學者所著重的角度不同而具 有多重觀點。本研究所採取的休閒活動參與定義為 Ragheb and Griffith (1982) 之概念,其認為休閒參與是個體參與某 種休閒活動的頻率,或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的時間長 短及活動總數。然而休閒活動的項目非常繁多,分類類型也 是眾說紛紜,常因對休閒的定義及研究取向的不同,而產生 不同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依照休閒活動性質進行區分將老 人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區分為消遣性、嗜好性、健身型、學習 型以及社交型等五種不同休閒活動型態進行後續研究。 而這五種不同類型休閒活動參與對於退休老人幸福感 的影響並未出現於過去的研究之中,因此,缺乏實證證據加 以支持其中之間的關係。但是,在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滿意 的研究結果中,可以提供推論的基礎。何麗芳(1992)的研 究發現,健身型與社交型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活滿意的影 響最為顯著。而另一個針對台灣樣本所進行的研究也指出健 身型休閒活動對於降低個人死亡率的效果極為顯著(Lan, Chang, & Tai, 2006)。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地探討上述五 種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對退休老人的幸福感所產生之影響。 然而,幸福感是一種主觀對於生活的評估指標,主觀的 滿意指標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關係。Riddick and Stewart (1994) 曾指出:「對休閒感到滿意是一般人心理幸福感的主 要因素,對老年人尤其如此。」因為老年人已從職場退出, 休閒活動取代了工作所帶來的滿足,所以休閒活動對老年人 而言更為重要。研究顯示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滿意間存有顯 著正相關(Ragheb, 1993; Ragheb & Tate, 1993),且二者均 有助於幸福感之獲得(吳珩潔,2002;Ragheb, 1993; Russel, 1987)。在Lu and Argyle (1994) 的研究指出,休閒滿意為幸 福感的預測因子,而休閒滿意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在 研究中被證實(胡家欣,2000;陸洛,1998)。因此本研究 除了測量客觀的活動參與頻率外,對個人從事休閒後內心主 觀的感受亦加入探討。 整體而言,從過去文獻中可以發現人格特質、休閒活動 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對退休老 人而言,從事休閒活動不僅可以填補退休後多出的空閒時 間,透過對空閒時間的再利用來建立新的人際互動關係及培 養不同的嗜好。且透過休閒活動參與,更能夠擴展個人生活 圈,提供新的社會角色定位,得到充份的社會支持,使其更 能產生正向情緒,增加其幸福感。因此,休閒活動的參與對 於調適老年退休生活,應該具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在這樣 的基礎上,除了討論各類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外,將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在控制人格因素的影響之後,哪一 類的休閒活動參與將對退休老人的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 效果以及休閒活動參與這個客觀指標與休閒滿意這個主觀 指標將更有效預測退休老人的幸福感。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及統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之樣本為退休老人,由於樣本底冊取得困難,無 法作完善的隨機抽樣,所以參考高雄市各行政區退休人口比 率分配名額,依所需之樣本進行立意取樣,並使各行政區之 有效樣本數不少於五個。本研究總共蒐集400 個樣本。由於 老人眼力、聽力、體力不便以及研究者本身時間精力之限 制,故施測時由訪員面對面家戶調查,並當場收回問卷,除 避免應答者對問卷內容的意義有不瞭解外,亦可在受訪老人 眼力、識字力不佳時提供協助。本研究所獲得之資料以SPSS 10.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與假設驗證。檢視已回收之問 卷,輸入有效問卷資料,再根據研究假設進行各項統計分 析,分析方法包括次數分配與百分比,Pearson 積差相關分 析與多元迴歸分析。 (二)研究工具 1. 休閒活動參與程度及滿意度量表 本研究採用何麗芳(1992)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 研究中的「休閒活動量表」進行研究,共計三十種休閒活動 項目,並區分為消遣性、嗜好性、健身型、學習型以及社交 型等五種不同休閒活動型態。 本量表以四點量尺測量,依參與頻率分別以0 到 3 分計 算(從未參與得0 分,常常參與得 3 分)。為求避免各分類 型活動項下類別不同造成研究分析問題,量表計分方式為累 加每一類休閒類型中項目的分數之後,再除以此類型的題 數,以此類型休閒活動參與頻率高低,分數愈高者表示此類 休閒參與頻率愈高;反之,則參與頻率較低,做為休閒活動 參與程度測量。 2. 人格量表

量表是根據Eysenck and Eysenck (1975) 所編製之艾桑 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採用 「外向人格」與「神經質人格」兩個分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因為本研究之施測對象為退休老人,為減少施測所需時間與 題目,採用Lu (1995) 的中文修正精簡版。本版本採用因素

(5)

分析方法,取因素負荷量高者為精簡版量表之項目。量表包 括「外向人格」題目共有 14 題,「神經質人格」題目共有 11 題。計分方式為累加各類型人格題項之分數,勾選「是」 者得1 分,勾選「否」者得 0 分,反向計分題計分方式則反 之;「外向人格」分數愈高,代表人格越傾向外向,「神經質 人格」分數愈高,代表人格越傾向神經質。這份量表不論是 在台灣或是西方的研究中都已經被廣為運用,並具有相當良 好的信度與效度(陸洛,1996;Shih, 1999)。 3. 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將引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CHI)精簡版量 表進行研究(施建彬,1995),總計 21 題,依滿意程度,分 別以1 到 4 分計算(非常不滿意得 1 分,非常滿意得 4 分), 其中1、7、19、21 為反向計分題,整體量表以正偏態形式 評量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程度,亦表示本量表以正向陳述語 句為主,總分分數越高代表個體的幸福感越高。本量表自施 建彬開始編製修定以來,曾多次運用於台灣本土(Lu & Shih, 1997)以及中英跨國研究(Shih, 1999)之中,在本土針對 不同對象的研究中之Cronbach’s α 係數均達 .90 以上(Lu, Shih, Lin, & Ju, 1997),信效度盡皆良好。

四、結果

(一)樣本特性 本研究以退休老人為對象,共發出 400 份問卷,回收 395 份,有效問卷 378 份,有效率 95%。根據表 1 發現研究 對象之性別比例相當,男女比例約為 1:1;在退休年數的 分析上,以退休1 至 5 年者最多,佔整體受試樣本之 32.7%, 但退休年數5 年以下與 5 年以上約為 1:1;教育程度以高 中職為最多,佔整體受試樣本之30.3%,但平均受教育年數 高於一般老人樣本;婚姻狀況以已婚者最多,佔整體受試樣 本 之 81.6% ; 自 覺 健 康 狀 況 良 好 者 佔 整 體 受 試 樣 本 之 43.5%,而可自理生活者則佔樣本多數;居住型態以與配偶、 子女同住者最多,佔 54.3%,獨居老人僅佔 3.5%;應答者 退休前的個人所得普遍在20,001 至 40,000 元之間,屬較高 收入樣本。整體而言,本受試樣本屬較高教育程度者,其退 休前收入較佳、健康狀況良好,且多為非獨居之退休老人樣 本。 在休閒活動參與方面,本樣本退休老人以「消遣型活動」 的參與程度最高;其次是「社交型活動」。在消遣型活動中, 以「看電視」的參與程度最高,其次是參與「聊天」;在社 表 1. 研究樣本個人背景資料 變項 / 組別 次數 有效百分比(%) 性別 男 191 50.5 女 187 49.5 合計 378 100.0 退休年數 未滿1 年 79 21.7 1~5 年 119 32.7 6~10 年 55 15.1 11~15 年 46 12.6 15 年以上 65 17.9 合計 364 100.0 教育程度 國小(含)以下 101 27.1 國中 33 8.8 高中職 113 30.3 專科 66 17.7 大學(含)以上 60 16.1 合計 373 100.0 婚姻狀況 未婚 19 5.1 已婚 306 81.6 喪偶 34 9.1 離婚 16 4.3 合計 375 100 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良好 163 43.5 有病,但生活可自理 91 24.3 有病,部份生活需依賴他人 121 32.2 合計 375 100 居住型態 與配偶、子女同住 203 54.3 與子女同住 73 19.5 與配偶同住 66 17.6 與親友同住 19 5.1 獨自居住 13 3.5 合計 374 100 個人所得 20,000 以下 78 21.3 20,001~40,000 157 42.8 40,001~60,000 50 13.6 60,001~80,000 60 16.3 80,000~100,000 8 2.2 100,001 以上 14 3.8 合計 367 100 註:因應答者漏答某些題項之故,致使各項變數之總數並不相同。 交型的活動中,以「拜訪親友」的參與程度最高,其次是「與 兒孫玩樂」;健身型活動中以「旅遊」的參與程度最高,其 次是「運動」;嗜好型活動中以「品茗」的參與程度最高, 其次是「園藝」;學習型活動中以「讀書報雜誌」的參與程 度最高,其次是「各種進修」。

(6)

表 3. 退休老人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之關係 休閒活動參與 N = 378 消遣型 嗜好型 健身型 學習型 社交型 整體休閒 滿意度 幸福感 外向人格 0.25 *** 0.14 ** 0.14 ** 0.25 *** 0.34 *** 0.32 *** 0.44 *** 人格特質 神經質人格 -0.14 -0.05 -0.08 -0.05 -0.08 -0.10 -0.51 *** 整體休閒滿意度 0.33 *** 0.73 *** 0.73 *** 0.79 *** 0.47 *** 幸福感 0.21 *** 0.20 *** 0.24 *** 0.20 *** 0.31 *** 0.31 *** ** P ≦ .01 *** P ≦ .001 在本研究中,三十項退休老人參與休閒活動頻率最高的 前五項分別是:看電視、聊天、散步、拜訪親友、品茗。值 得注意的是退休老人最常從事之休閒活動傾向以「靜態活 動」為主,且前三項皆為「消遣型」的休閒活動,詳細休閒 活動參與程度請參見表2。 (二)相關分析 此部分首先呈現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結果。本研究發 現,外向人格與所有的休閒活動參與、整體休閒滿意度與幸 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係;神經質人格與五類休閒活動參 與型態及整體休閒滿意度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但與幸福感 之間則呈現顯著負相關。詳細相關係數請參見表3。 其次是整體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結果。本 研究結果發現,每種類型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與幸福感之間 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相關程度最高為「社交型」休閒活 動參與,其次為「健身型」休閒活動參與,「消遣型」休閒 活動參與再次之,「嗜好型」休閒活動參與與「學習型」休 閒活動參與相關則最低。 而在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滿意度之間的分析則發現,各 類型休閒活動參與頻率與整體休閒滿意之間也出現顯著的 正相關。休閒滿意度與「學習型」休閒活動參與相關度最高, 「健身型」及「嗜好型」休閒活動參與次之,接下來為「社 交型」休閒活動參與,最後則為「消遣型」休閒活動參與(詳 見表3)。 (三)幸福感的預測因子 由於過去文獻指出外向與神經質兩個人格變項對幸福 感具有顯著預測力(陸洛,1998;胡家欣,2000;Hill & Argyle, 1998);此外,個人主觀健康狀況亦是整體幸福感的一個重 要來源(黃郁婷,1995;楊雅筠,2003;Argyle, 1987)。因 此,本研究在進行多元階層迴歸統計分析時,在模式一放入 「人格變項」及「個人主觀健康狀況」以控制其對幸福感之 影響力;在模式二中放入「休閒活動參與類型」,藉以瞭解 表 2. 五類休閒活動之參與程度 休閒活動 平均數 標準差 消遣型 2.22 0.48 看電視 2.69 0.55 聊天 2.37 0.66 散步 2.19 0.75 聽收音機 1.63 1.00 嗜好型 1.18 0.52 下棋、玩牌 0.93 0.96 打麻將 0.64 0.96 園藝 1.62 1.14 養動物 1.14 1.20 蒐集、剪貼東西 1.05 1.08 彈奏、歌唱 1.00 1.01 欣賞平劇、音樂會 0.89 0.94 玩股票 1.55 1.09 品茗 1.82 1.04 健身型 1.30 0.61 運動 1.65 1.09 登山健行 1.43 1.06 健身術 0.67 0.99 舞蹈 0.56 0.88 游泳 0.97 0.97 旅遊 1.73 0.90 逛街 1.56 0.98 學習型 1.05 0.66 攝影 0.86 0.93 各種進修 0.87 0.94 讀書報雜誌 1.81 1.12 寫作、繪畫 0.70 0.87 手工藝 0.83 0.92 社交型 1.47 0.57 與兒孫玩樂 1.59 1.17 宗教活動 1.46 1.07 拜訪親友 2.00 0.75 志願服務 1.37 1.00 參加社會、政治團體 0.90 0.95 休閒活動參與所能預測退休老人之幸福感程度;而模式三中 加入了「整體休閒滿意度」,以檢視休閒活動之主觀與客觀 指標何者較能預測退休老人之幸福感。 多 元 階 層 迴 歸 分 析 結 果 發 現 , 模 式 一 達 顯 著 水 準 (F=82.63,P=0.000),調整後 R2則為0.40,約可解釋 40% 之變異量;模式二加入了「休閒活動參與程度」後,分析結 果顯示模式二亦達顯著水準(F=35.80,P=0.000),約可解 釋44% 之變異量,且 ΔR² 為 0.04;然而,在控制「人格變

(7)

項」及「個人主觀健康狀況」後,模式二中投入的五類休閒 活動參與類型,僅「消遣型」及「社交型」休閒活動達顯著 水準。最後,於模式三中增加「整體休閒滿意度」,分析結 果顯示模式三亦達顯著水準(F=31.87,P=0.000),但其調 整後R² 仍為 0.44。由此可見,模式三投入「整體休閒滿意 度」變項後,其解釋變異量百分比並無增加,且未達統計顯 著。本研究最終預測幸福感因子為外向人格、神經質人格、 社交型休閒活動參與與消遣型休閒活動參與。結果請參見 表4。

五、討論與結論

本節將就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型態、幸福感的相關與 預測因素依序進行討論。 首先,在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型態上,本研究之研究 結果與過去研究非常接近,以靜態的休閒活動參與為主要的 活動(林宗毅,1994;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 仔細分析本研究樣本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可以發現,「消 遣型活動」的參與程度最高,「社交型活動」居次。探究其 原因,退休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型態其實深受現實環境限制 及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概念的影響。在現實環境上,自農業社 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後,台灣人民出現聚居都市現象,而都 市生活環境的密集化加上台灣地狹人稠,使得戶外休閒活動 場地受限頗多,在人們難以尋得一處良好的休閒環境與設施 表 4. 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投入變項 β β β 人格特質 外向人格 0.36 *** 0.28 *** 0.28 *** 神經質人格 -0.44 *** -0.43 *** -0.43 *** 個人主觀健康狀況 0.14 ** 0.07 0.06 休閒參與 消遣型 0.08 * 0.10 * 嗜好型 0.06 0.10 健身型 0.08 0.12 學習型 -0.05 -0.02 社交型 0.15 ** 0.18 ** 休閒滿意度 -0.11 R 0.63 0.66 0.66 R² 0.40 0.44 0.44 ΔR² 0.04 *** 0.00 F 82.63 *** 35.80 *** 31.87 *** 註:* P ≦ .05, ** P ≦ .01, *** P ≦ .001 的前提下,「健身型」休閒活動的參與面臨阻礙,自然就會 由現實環境參與門檻較低的「消遣型活動」取而代之。這樣 的結果與行政院主計處所進行的調查一般民眾休閒內容偏 向於靜態休閒活動的結果相當類似(行政院主計處,1997)。 而這樣的現象也可以由文化價值觀的觀點來加以說 明。台灣傳統價值觀對於休閒的概念偏於靜態,並不重視及 鼓勵參與動態活動,民眾參與動態休閒活動的頻率偏低(文 崇一,1990)。而相同的結果也在以大學生為研究樣本的實 證研究中再次獲得驗證(施建彬,2006)。這些現象在在說 明了台灣民眾可能具有高靜態、低動態的休閒活動參與傾 向。這樣的休閒類型參與傾向與文化價值觀之間的關係,是 值得以實證研究設計,進一步深入探討。 其次,在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以及幸福感之間的相 關研究,也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當接近(吳珩潔,2002;胡 家欣,2000;陸洛,1998;Hill & Argyle, 1998)。由於人格 特質是一個人長久以來的穩定特性,在外顯方面可能會影響 個人休閒活動參與傾向,內隱方面可能影響其心裡的幸福感 受,這些都是人格特質對個人的長期穩定影響。一般而言, 愈外向的人,個性較積極活潑好動,接觸社交層面較廣,能 培養多元嗜好與興趣,參與各類休閒活動之程度也會較高; 而這樣的關係就無法出現在神經質人格與休閒活動參與之 間,神經質人格與休閒活動的參與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的顯著 關係。但對幸福感而言,不論是外向人格或是神經質人格都 具有顯著的相關存在。相對照於幸福感本身的定義,幸福本 身就具有正負向不同的影響因子存在,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 機制極有可能與外向人格一般,透過對正向情緒的提升,增 進個人的幸福感。這樣的結果也呼應了活動理論所提出之透 過休閒活動參與以提昇個人幸福感之理論(Heinztman & Mannell, 2003),證實退休者可藉由參與休閒活動所帶來的 滿足,進而增加其幸福感。 此外,在迴歸分析上也發現,在控制退休老人之人格特 質及個人主觀健康狀況後,「社交型」及「消遣型」休閒活 動參與程度仍然可以有效的解釋幸福感,其中以參與「社交 型」休閒活動的影響力較高,「消遣型」休閒活動次之,而 「健身型」、「嗜好型」與「學習型」等三種休閒活動參與則 無法進入最後的預測模式中。此部份結果與過去研究並不相 符(何麗芳,1992),本研究推論,從過去針對台灣樣本進 行的幸福感研究中發現,台灣人的幸福感與社會因素之間一 直存在相當緊密的關連。不論是社會關係的滿意或是社會支

(8)

持的獲得,都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這樣的現象是 一種個人對文化價值觀的回應,從接受傳統中國文化價值, 崇尚家庭組織與家人的互動的觀念中,台灣人獲得了屬於自 身文化的幸福感(Shih, 1999)。因此,「健身型」、「嗜好型」 與「學習型」等三種休閒活動參與無法預測幸福感。 在最終的迴歸模式中,「社交型」休閒活動參與和「消 遣型」休閒活動參與是兩個可以預測個人幸福感的休閒活動 類型。「社交型」的休閒活動主要以拜訪親友以及與兒孫玩 樂為主要參與活動;而「消遣型」休閒活動其實也包含了像 聊天這樣與維繫社會關係相當密切的活動在其中。這樣的研 究結果再次說明台灣人的幸福感與社會關係之間難以切割 的關係。對於退休老人而言,在失去工作舞台之後,仍然可 以藉由家庭互動及社會活動參與而得到家庭及社會支持,從 而提高其自尊及獨立感(Zimmer, Hickey, & Searle, 1995), 進而提升其幸福感。因此,退休老人在脫離工作者的角色之 後,如何仔細思量重新適應家庭生活並且經營家人關係,促 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並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將會 影響其退休之後的生活適應。 此外,研究結果亦發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無關,探究 其原因為幸福感是種長期穩定的感受,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 以參與休閒活動取代原來的工作時間,而退休前的工作滿意 度,可能影響其對幸福的感受。因此,建議在測量休閒滿意 度與幸福感之關係時,可加入其他變項如退休前工作滿意度 等。 另外,本研究對象是以高雄市之退休老人為抽樣對象。 若將本研究結果推論至全國退休老人時,由於地域性及生活 習慣等不同之影響因素恐有偏誤產生。因此,建議未來研究 者可著重於抽樣設計,將樣本母群體設定為全國或其他地域 之退休老人,更進一步地探討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意及幸 福感之間的關係,是否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總括上述研究結果,在控制人格因素的影響之後,休閒 活動的參與對退休老人的幸福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休閒 活動參與中的社會關係因素更扮演了維繫個人幸福感非常 重要的角色。但相對於目前大家庭型態逐漸減少,親子之間 互動頻率降低的現代小家庭居住型態發展,退休老人的幸福 感是否進一步受到衝擊將是下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議題。然 而,如何妥善運用資源,協助退休老人與子代之間維持良好 互動關係,將是協助退休老人維繫其幸福感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05 年 9 月 30 日)。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 析。2006 年 11 月 8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 Survey/94old.doc。 文崇一(1990)。工人青年的休閒問題。台灣居民的休閒生 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1996)。台北:桂冠。(原著 出版年:1992 年) 行政院主計處(1997)。國民時間運用相關調查。中華民國 台灣地區調查統計資料季報,25,40-45。 何麗芳(1992)。台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林宗毅(1994)。台中市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 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建彬(2006)。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 大葉大學為例。研究與動態,13,131-143。 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 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社區發展刊,92,346-358。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 格特質的影響。國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陸洛(1996)。社會行為之科學研究。台北:巨流。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8(1),115-137。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 係。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 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9)

Brief, A. P., Butcher, A. H., Georhe, J. M., & Lonk, K. E. (1993). Intehrating bottom-up and top-down theori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ase of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46-653.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Eysenck, H. J. (1944). Types of personality−A factorial study of 700 neurotic soldiers.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90, 851-861.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 (1975). Manual for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Francis, L. J., Brown, L. B., Lester, D., & Philipchalk, R. (1998). Happiness as stable extraversion: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Oxford Happiness Iventory among students in the UK, USA, Australia and Canad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4, 167-171.

Goldberg, V. P., & Erickson, J. R. (1987). Quantity and price adjustment in long-term contracts: A case study of petroleum cok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0(2), 369-398.

Godbey, G. (1997). Leisure in your life (4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31-739.

Heintzman, P., & Mannell, R. C. (2003).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s, 25, 207-230.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 Hemingway, J. L., Hodges, J. S., Kivel, B. D., & Sessoms, H. D. (2001).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ill, P., & Argyle, M. (1998). Positive moods derived from leis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appiness an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 523-535.

Lan, T. Y., Chang, H. Y., & Tai, T.Y. (2006).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nents of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Taiwan older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43(1), 36-41.

Lu, L., &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0, 89-96.

Lu, L.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 351-357.

Lu, L., & Shih, J. B. (1997).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249-256.

Lu, L., Shih, J. B., Lin, Y. Y., & Ju, L. S. (1997).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 453-462.

Pavot, W., Diener, E., & Fujita, F. (1990). Extraversion and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299-1306.

Ragheb, M. G. (1993). Leisure and perceived wellness: A field investigation. Leisure Sciences, 15(1), 13-24.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1), 61-70.

Riddick, C. C., & Stewart, D. G.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older female retirees: A comparison of blacks to whit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75-87.

Russell, R. V (1987).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agesegregated retire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73-283.

Shih, J. B. (1999).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Brookes.

Zimmer, Z., Hickey, T., & Searle, M. S. (1995).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people with arthritis. The Gerontologist, 35(4), 463-471.

數據

表 3.  退休老人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之關係  休閒活動參與  N = 378  消遣型  嗜好型  健身型  學習型  社交型  整體休閒 滿意度  幸福感  外向人格  0.25 ***  0.14 **  0.14 **  0.25 ***  0.34 ***  0.32 ***  0.44 ***  人格特質  神經質人格  -0.14   -0.05   -0.08   -0.05   -0.08   -0.10   -0.51 ***  整體休閒滿意度  0.3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impact of promotion activity, consuming experience and impulsive purchasing is examined among different personality consumer group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femal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