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

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局勢」為例

許珮甄

∗ 本篇文章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 不過「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困惑是,到底學 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學生 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真理解」 了嗎? 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 很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 用講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 往往是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 因之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 件事?亦或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 度的工作。 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 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

臺北市金華國中歷史科教師

(2)

學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 的教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 製作講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 以達成理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 達標的,但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 臺灣學生參加 PISA 測驗時,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 本的意義」方面多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現今選擇題型不是不 能訓練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 解、闡述文本」的能力,臺灣學生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 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 判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筆者試著採用以終為始(著重教學目標) 的 UBD 教案格式,來「設計」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教案,試著 思考如何促進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 關鍵詞:歷史理解、UBD 教案格式、多元評量、二戰後 的局勢、冷戰

(3)

一、前言

本文的書寫起源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習領域 精緻師資培育發展計畫」,本計畫的其中一項目標為:配合十二年 國教的實施,研擬一套創意教學方法及多元評量規準。歷史的部 分以增進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材教法研究為重心,分 兩年的計畫逐步執行。第一年以發展「歷史理解」能力的教案為 主,第二年則進一步發展「歷史解釋」的教案。1而本篇文章為第 一年計畫的範疇,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 不過在設計「歷史理解」的教案之前,我們得先定義「理解 (understand)」這件事。「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 困惑是,到底學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 如何確定學生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 「真理解」了嗎? 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很 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用講 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往往是 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因之外, 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件事?亦或 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 許多的教師在以前的求學與師培的過程當中,大多是憑藉著 自己的學習,摸索出一套自身的理解模式(亦即如何記憶理解學 科知識的方法)。在執教後,自然而然將這一套模式直接套用給學

1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習領域精緻師資培育發展計畫〉,計畫主持人:陳國川教 授;共同主持人:陳豐祥教授、林聖欽教授、董秀蘭教授、羅美娥校長。

(4)

生,但是每個孩子的接收能力不同、理解模式不同,學習成效也 會因此有所不同。如何讓理解的模式可以更廣泛的被學習與運 用,並顧及不同學生的學習層面,這也是值得我們去細細思量的 面向。 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 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學 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的教 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製作講 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以達成理 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達標的,但 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還是囫圇吞棗地 死背硬記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 PISA 測驗,2主要是測 驗各國 15 歲學生理解、應用能力,2009 年臺灣學生表現如下:3

2

PISA

測驗,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是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所發展的跨國調查研究。 目的是評量十五歲學生參與社會所需的關鍵知能。以 國際比較方式,提供國家整體教育成效評鑑資訊,作為各國制定教育政策的参 考。其特色採取素養而非成就取向,以貼近真實的情境,評量學生重要知能的 應用與溝通。(詳見〈臺灣

PISA 2009

年結果報告〉: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

)。 3 詳見〈臺灣

PISA 2009

年結果報告〉: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

(5)

很明顯的是,臺灣學生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本的意 義」方面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選擇題不是不能訓練學生理解、 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解、闡述文本」的能 力,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 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判思考的能力。

(6)

二、何謂理解?

1956

年舊版的布魯姆(

Bloom

)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可細 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認知歷程向度。 當中的「理解」是指了解、領悟某些事物或概念的內容、意義。4 是基於建構主義學習(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的觀點,為引導學 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meaningful learning

),

2001

年新版布魯姆 認知目標,則將認知歷程向度分成六個主類別,各主類別又各細 分成若干次類別;而且異於舊版的名詞語態,各主、次類別均以 動詞語態說明其認知歷程。同時將舊版的「理解」、「綜合」層次 改為「了解」與「創造」。5 從下表的整理當中,我們知道「理解/了解」的定義是從口 述、書寫和圖像溝通形式的教學資訊中建構意義。其學習的表現 是能說明、舉例、分類、總結、推論、比較、解釋。所謂的說明 是「由一種呈現資訊方式,轉換成另一種方式」;舉例是「找特定 的例子或對概念或原則的說明」;總結是「將一般性主題或要點加 以摘要」;推論是「根據現有資訊提出一個具邏輯性的結論」;比 較是「檢視兩觀點、事物或其他類似物中的一致性」;解釋是「建 立一個系統的因果模式」。

4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學生書局,1994),頁35。 5 葉連祺、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 刊》,105(臺北,2003.1),頁98。

(7)

表一 2001 年新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之認知歷程向度之 二:了解的定義與示例 主類別/次類別 相關詞 定義 示例

2.

了解 (

understanding

從口述、書寫和 圖像溝通形式的 教學資訊中建構 意義

2.1

說明 (

interpreting

) 釐清(

clarifying

) 釋義(

paraphrasing

) 陳述(

representing

) 轉釋(

translating

) 由一種呈現資訊 方式,轉換成另 一種方式(如數 值轉換成語文) 畫出日蝕的成 因

2.2

舉例 (

exemplifying

) 舉例(

illustrating

) 舉實例(

instantiating

) 找 出 特 定 的 例 子,或對概念、 原則的說明 舉出端午節的 重要活動

2.3

分類 (

classifying

) 分類(

categorizing

) 歸類(

subsuming

) 決定將某些事物 歸屬為同一類 將中秋節視為 中國傳統節慶

2.4

總結 (

summarizing

) 摘要(

abstracting

) 建立通則(

generalizing

) 將一般性主題或 要點,加以摘要 摘要提出賞月 記的文章大意

2.5

推論 (

inferring

) 推斷(

extrapolating

) 插補(

interpolating

) 預測(

predicting

) 根據現有資訊, 提出一個具邏輯 性的結論 依資料推斷端 午節也是中國 傳統節慶

2.6

比較 (

comparing

) 對照(

contrasting

) 模比(

mapping

) 配對(

matching

) 檢視兩觀點事物 或其他類似物中 比較中秋節和 端午節的異同

2.7

解釋 (

explainging

) 建構(

constructing

) 建立模式(

models

) 建立一個系統的 因果模式 解釋颱風發生 的原因 資料來源:葉連祺、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 育研究月刊》,105(臺北,2003.1),頁100。

(8)

因此根據上表,當我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應盡可能規畫讓 學生能說明、舉例、分類、總結(摘要)、推論、比較、解釋的教 學活動與機會。

三、何謂歷史理解?歷史理解的學習成就表徵

瞭解了「了解/理解」的定義與表現後,接下來再談談何謂 歷史理解。歷史理解是「歷史思維」的範疇。所謂的「歷史思維」 可以分為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我國高中課綱清楚說明歷史理解 即「學生能夠對史實的歷史脈絡與意義加以掌握」,包括「能夠認 知與掌握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義」、「能夠就一歷史事件進行設身 處地的認知」兩個層面。6 至於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社會領域分段能力指標, 其中與「歷史思維(理解與解釋)」相關的條目如下: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分段能力指標(4-國中階段)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美國歷史教育「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強調歷史思維能力的 重要,並制訂相關教學目標。7其中一項教學目標為「歷史理解」, 其內涵如下:

6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8),頁 86。 7 美國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中歷史思維的 五項教學目標包括:編年式思考、 歷史的理解、歷史的分析與解釋、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議題的分析與決定。 其中歷史的理解又可以分出七種內涵。參閱郭實渝譯,《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 準:探討美國經驗》(臺北:教育部,1996),頁 21-22。

(9)

歷史理解的內涵 1. 對一段歷史的變遷重建其精確的意義 2. 指認歷史敘述所討論的中心問題 3. 以想像力閱讀歷史性敘述 4. 觀察歷史性的立場 5. 在歷史地圖上尋找資料 6. 展開對表格、圖表、圖形及柱狀圖例、流程圖及其他圖表的應用能力 7. 應用視覺、文字、及音樂方面的資料能力 1991 年英國「歷史科國定課程」的認為歷史科成就目標有三: 歷史的知識與理解、歷史的解釋、史料的運用。8其中「歷史的知 識與理解」這部份的內涵包括: 歷史的知識與理解內涵 1. 變遷與延續 2. 原因與結果 3. 知道並理解過去情境的重要特徵 綜合三國的課程目標得知,歷史的理解有共同的學習成就表 徵--能夠以想像力、設身處地去體會與重建過去的歷史:以及 了解歷史發展中的變遷與延續性、歷史發展的因果關係。 在確立了上述各國的學習成就目標以及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 後,歷史理解的課程教案,便可以此為中心展開,並搭配其他可 行的學習成就目標來進行理解型教案活動的設計。為了讓課程設 計不失焦,筆者放棄舊有的教案格式,採用美國魏金斯(Grant Wiggins)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教案模式,以逆向思考、以 終為始的設計方式,期許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確切達成「歷史理

8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臺北:龍騰文化,2001),頁 90。

(10)

解」的學習目標。並利用布魯姆的認知歷程向度來評斷與檢視教 案設計是否符合「了解」向度的學習表徵。

四、歷史理解的 UbD 教案設計示例:以國中第六

冊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一)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模式簡介

所謂的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其設計過程可以分成三階段: UbD 的教案設計重點在於,不管是在哪個階段的教案設計, 都要時時回扣「既有目標」,才不會讓教案失焦。教案設計的表格 與內容提示如下:9

9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著,賴麗珍譯,《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臺北:心理 出版社,2008),頁12。

(11)

階段一:期望的學習結果 既有目標G【

Established Goals

】 如學科學習標準、課程目標、學習結果 理解事項U【

Understandings

】 哪些是大概念 期望學生了解哪些具體大概念 哪些錯誤概念是可以預測的 主要問題Q

Essential Question

哪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增進 探究、增進理解、增進學習遷 移?

學生將知道K【

Students will Know

】 學生將習得哪些關鍵的知識和技能 習得這些知識和技能,他們會有甚麼樣 的能力表現

學生將能夠 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 *學習遷移的能力 階段二:評量結果的證據 實作任務 T【

Performance Tasks

】 學生將透過哪些真實的實作任務來表現 期望的學習結果 理解能力的實作表現會以哪些效標來判 斷 其他證據OE【

Other Evidence

】 學生會透過哪些證據(如隨堂測 驗、開放式問答、回家作業、觀 察報告)來表現期望的學習成果 學生將如何反省及自評其學習 階段三:學習計畫 學習活動 L【

Learning Actives

W

=幫助學生知道這個單元的方向(

where

)和對學生的期望(

what

H

=引起動機(

hook

)與維持(

hold

E

=使學生做好準備(

equip

)、幫助他們體驗(

experience

)與探索(

explore

R

=提供學生重新思考(

rethink

)與修正(

revise

)他們的理解

E

=允許學生評鑑(

evaluate

)自己的學習與學習意涵

T

=因材施教(

tailored

(12)

緊接著,根據表格中的要義,筆者開始設計「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的局勢」這個單元,以下為初步構想的教案。 階段一:期望的學習結果 既有目標G【Established Goals】 歷史理解的相關能力指標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理解事項U【Understandings】 1. 冷戰的定義 2. 冷戰期間區域戰爭與影響 3. 第三世界的形成因素與影響 4. 共產世界的瓦解過程 5. 區域統合的出現 6. 全球化時代的特色 主要問題Q【Essential Question】 1-1 什麼叫冷戰?冷戰中有沒有戰爭? 1-2 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對立對世界的 延續性影響有哪些? 2-1 危機與戰爭的差別 2-2 柏林危機與古巴危機的爆發過程 2-3 韓戰、越戰、以阿戰爭的爆發過程 與影響是? 2-4 從出征到反戰,美國六○年代反 戰聲浪的理由 3-1 第三世界形成的思維 3-2 第三世界現今的影響力 4-1 共產世界瓦解的關鍵人物是? 4-2 蘇聯瓦解的歷程與關鍵人物是? 5-1 冷戰時期區域統合的類型有哪些? 5-2 後冷戰時代區域統合的演變 6-1 全球化時代的特色有哪些? 6-2 什麼是大眾文化?今日大眾文化有 哪些? 6-3 什麼是全球化? 6-4 多元文明的衝突,該如何化解與立?

(13)

學生將知道K【

Students will Know

1.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

2.

能夠體會冷戰的對立與現今社會 生活的聯結

3.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危機與戰爭 的不同,及其爆發的過程

4.

能夠體會六○年代的反戰理由

5.

能夠理解第三世界的形成過程

6.

能夠理解共產世界的瓦解歷程

7.

戈巴契夫對世界的貢獻

8.

能夠分辨現今區域統合的不同類 型

9.

區域統合如何隨著時代演變

10.

能夠體會全球化的特色,並舉出 現實生活的實例

11.

能夠理解多元文明衝突的原因

學生將能夠 S 【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 *學習遷移的能力

1.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當時的國際關係, 並與現今國際關係、社會狀態做出聯 結

2.

能夠清楚了解前人的行為,在當代與 後世的評價可能不同,建立多元面向 的價值觀

3.

能夠動手尋找過去生活與現今生活 的相關史料與照片,感受歷史變遷

4.

能夠分析現今文明衝突現象,並提出 支持自己看法的理由與依據 階段二:評量結果的證據 實作任務 T【

Performance Tasks

1.

分組桌遊遊戲:發下眾多圖片(飛 機、毒氣、潛水艇、電腦、原子彈、 網路、人造衛星、衛星電話、太空 梭……),要學生挑出哪些科技文 明是冷戰時期發展出來的

2.

鮑伯狄倫反戰歌曲經典

“Blowing

in the wind”

的歌詞分析與欣賞

3.

美伊戰爭十周年之我思

4.

蒐集父母的

1960-70

年代的陳年照 片或唱片,勾勒與重建當時的大眾 流行文化 其他證據OE【

Other Evidence

1.

能 夠 挑 出 冷 戰 時 期 的 發 明 與 產 物,並和現代生活產生連結

2.

欣賞與理解反戰歌曲的時代背景

3.

能體會在戰爭下,不同的立場與思 維,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4.

能蒐集

60

年代資料,拼出當代的 社會概況

(14)

階段三:學習計畫 學習活動 L【Learning Actives】 W=幫助學生知道這個單元的方向(where)和對學生的期望(what) 幫助學了解冷戰(Cold War)的定義與冷戰時期的發展與現今世界有直 接相關 H=引起動機(hook)與維持(hold) 利用學習共同體的模式,請小組閱讀第一章節的文章,並摘要冷戰的定 義 E=使學生做好準備(equip)、幫助他們體驗(experience)與探索(explore) 學習單設計、準備相關圖卡與照片、播放歌曲讓學生感受時代氛圍、備 妥相關短文請學生摘要與討論 R=提供學生重新思考(rethink)與修正(revise)他們的理解 發表意見後再做綜合討論,聽聽其他同學不同的思考方式 E=允許學生評鑑(evaluate)自己的學習與學習意涵 發表討論與上台分類,請其他組別發表評論 T=因材施教(tailored)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教學相長,老師在提問時,可以提出由低至高 層次的問題意識 O=教學活動有組織(organized),使學生學習效能達到最好 講述法進行課文講解、利用 PPT 輔助。段落講解完後再進行活動。並依 照實際授課時數,進行教學活動的刪減

(二)階段一的設計概念

UbD 的教案設計重點在於教學設計者在不同階段的課程設計 時,必須時時緊扣教學者原初設定的既有目標。而本教案著重在 歷史理解的層次,因此關於歷史理解的既有目標(九年一貫能力 指標)有三:2-4-4、2-4-5、2-4-6。接下來將本單元的章節內容置 入,大致說明本單元的重點,分析其內容符合哪幾項既有目標。

(15)

理解事項U 既有目標G 冷戰的定義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 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冷戰期間區域戰爭與 影響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第三世界的形成因素 與影響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共產世界的瓦解過程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區域統合的出現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全球化時代的特色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 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其次,因應這些理解事項,教學者需設計出有意義的提問, 並再次確認這些提問是否能呼應既有目標。 例如,我們期待學生能知曉「冷戰的定義」,除了「非戰非和、 亦戰亦和」的基礎觀念之外,筆者還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冷戰時 期發展出的軍備競賽,在今日卻成為日常生活中便利的科技發 明,呈現歷史發展的多重因果與歷史解釋的多元特性。而這樣的 教學期待,呼應了 2-4-5、2-4-6 的既有目標。 然後再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必須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提 問,因此衍生出「什麼叫冷戰?冷戰中有沒有戰爭?」「冷戰時期 兩大陣營的對立,對今、昔世界的影響有何不同?」其次,「冷戰

(16)

期間區域戰爭與影響」這個理解事項當中,我們期待學生學習完 此段落後,能夠了解往昔國際社會之間的互動之外,更希望學生 能夠了解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為了達到此既定目標,就必 須設計相關的重要提問:「從出征到反戰,美國六○年代反戰聲浪 的理由」。 其他的項目依此類推。因為每個設計者心中的教學期待不 同,所發展出來的教案也會不同,故不再一一贅述。 主要問題Q 理解事項U 既有目標G 1-1 什麼叫冷戰?冷戰中有沒有戰爭? 1-2 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對立,對今昔世界 的影響有何不同? 冷戰的定義 2-4-4 2-4-5 2-1 危機與戰爭的差別? 2-2 柏林危機與古巴危機的爆發 2-3 韓戰、越戰、以阿戰爭的爆發過程 2-4 從出征到反戰,美國六○年代反戰聲浪 的理由 冷戰期間區域戰 爭與影響 2-4-4 2-4-6 3-1 第三世界形成的思維 3-2 第三世界現今的影響力 第三世界的形成 因素與影響 2-4-4 2-4-6 4-1 共產世界瓦解的關鍵人物是? 4-2 蘇聯瓦解的歷程 共產世界的瓦解 過程 2-4-4 2-4-6 5-1 冷戰時期區域統合的類型有哪些? 5-2 後冷戰時代區域統合的演變 區域統合的出現 2-4-4 2-4-6 6-1 全球化時代的特色有哪些? 6-2 什麼是大眾文化?今日大眾文化有哪 些? 6-3 什麼是全球化? 6-4 多元文明的衝突,該如何並立? 全球化時代的特 色 2-4-5 2-4-4 2-4-6

(17)

緊接著設想,學生透過這樣的提問後,教學者期待學生能夠 知道什麼? 學生將知道K 理解事項U 既有目標G 1.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 2. 能夠體會冷戰的對立與現今社會生活 的聯結 冷戰的定義 2-4-5 1.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危機與戰爭的不 同,及其爆發的過程 2. 能夠體會六○年代反戰聲浪的提出 冷戰期間區域戰 爭與影響 2-4-4 2-4-6 1. 能夠理解第三世界形成過程與影響力 第三世界的形成 因素與影響 2-4-4 2-4-6 1. 能夠理解共產世界的瓦解過程 2. 戈巴契夫對世界的貢獻 共產世界的瓦解 過程 2-4-4 2-4-6 1. 能夠分辨現今區域統合的不同類型 2. 區域統合如何隨著時代演變 區域統合的出現 2-4-4 2-4-6 1. 能夠體會全球化的特色,並舉出現實 生活的實例 2. 能夠分析多元文明衝突的原因 全球化時代的特 色 2-4-4 2-4-6 綜合這些教學提問與教學期待,我們最終希望學生在教學活 動過後,能夠將所習得的歷史知識,如何遷移與應用、得到怎樣 關鍵的技能?將這些構想條列出來後,逐一審視這些預期結果, 是否符合一開始的既有目標。

(18)

學生將能夠S 既有目標G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國際社 會關係,並與現今國際社會 做出聯結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 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能夠清楚了解前人的行為, 在當代與後世的評價可能不 同,建立多元面向的價值觀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 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能夠動手尋找過去文化生活 與現今文化生活的相關連結 與各種資料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 互動關係 能夠分析戰爭或文明衝突的 發生原因,並思考和平的解 決之道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 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基本上,只要不斷反覆檢視教師預期學生將學會的U K S,是 否符合歷史理解的既有目標,整個教案的設計就不會偏離。而這 也是 UbD 教案設計格式的最大優點。

(三)「階段二:評量結果的證據」的設計概念

當教學者掌控了教學目標與教學重心之後,接下來根據這些 目標,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並設想有哪些評量證據可以證明學 生已習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以下的教案活動設計概念,受限於實際教學現場的時間有 限,不可能完全派上用場。筆者的構想是,提出多種有效達到教 學目標的教學活動設計,並檢視這些活動是否達成歷史理解。再 由第一線的老師根據教學現場的狀況,自行刪減或重組活動,成 為一種靈活應用的教學模組。 首先老師必須先思考如何確切實踐教案中「學生將知道 K」、

(19)

「學生將能夠S」的目標,根據這目標再去架構單元的教學活動。 然而此一章節有太多瑣碎性的記憶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針對比較 有意義或難以理解的部分,去設計教學活動。 筆者事先篩選出幾個重要的單元核心概念,而且是容易讓老 師發揮的部分來設計活動,包括:冷戰的產物、能同理反戰的主 張、體會戰爭的無情、重回 60 年代、多元觀點與包容。篩選的標 準是:(1)如果是偏知識性的概念,可以用講述或 PPT 呈現的, 就不再設計相關活動。(2)部分與公民科、地理科重疊的知識概 念也會加以省略。 另外搭配美國國家課程標準對於歷史理解內涵的解釋,來決 定歷史理解教學活動的形式。(見下表,因為美國課程標準的歷史 理解內涵,相較於臺灣與英國,較為具體。) 歷史理解的內涵 1. 對一段歷史的變遷重建其精確的意義 2. 指認歷史敘述所討論的中心問題 3. 以想像力閱讀歷史性敘述 4. 觀察歷史性的立場 5. 在歷史地圖上尋找資料 6. 展開對表格、圖表、圖形及柱狀圖例、流程圖及其他圖表的應用能力 7. 應用視覺、文字、及音樂方面的資料能力

(20)

活動一:小小桌遊 每組發下圖卡(飛機、毒氣、潛水艇、電腦、原子彈、網際 網路、人造衛星、衛星電話、太空梭),最先答對的小組加分。 Q1:哪些科技文明是因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而發展出來的? 飛機 毒氣 潛水艇 太空梭 電腦 衛星電話(黑金剛) 網際網路 原子彈 人造衛星 ◆活動設計說明 →教學核心概念:冷戰的定義 →能力指標: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美國標準課程歷史理解內涵:對一段歷史的變遷能夠重建其精 確的意義。 →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理解/分類 →學生將能夠S: 能夠動手尋找過去文化生活與現今文化生活的相關連結與各種 資料。

(21)

活動二:閱讀短文 問題一:根據上文網際網路發明最初的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二:現今的網路主要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波尼克,時 值冷戰時期,美蘇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軍備競賽。蘇聯的人造衛星 飛越美國上空的事實,對美國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使得美國決 定開始以國家力量來主導科學發展。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 進研究計畫署」(

ARPA

,於一九七二年改名為

DARPA

),希望能 把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 由於當時正值冷戰時期,任何電子線路都可能在核戰時遭到 嚴重的破壞,無法正常運作。故在一九六九年,由美國國防部出 資,

BBN

Bolt, Baranet and Newman

)公司架設了

ARPANET

網 路。

ARPANET

網路研究計畫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創造出一個通訊 網路,這個網路即使遭到部分的破壞,還是可以互相聯繫,並強 調「各電腦主機間平等的對等通訊」。

(22)

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 問題三:你認為現今網路對於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有 哪些?書寫於下

◆活動設計說明

→教學核心概念:冷戰的定義與影響 →能力指標: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 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美國標準課程歷史理解內涵:指認歷史敘述所討論的中心問 題、觀察歷史性的立場 →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理解/說明、推論、比較 →學生將能夠S: 能夠理解冷戰時期的國際社會關係,並與現今國際社會做出聯 結。 能夠清楚了解前人的行為,在當代與後世的評價可能不同,建 立多元面向的價值觀。

(23)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人究竟要經過多少旅程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夠成長蛻變

Yes, ‘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白鴿要經過多久的翱翔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夠重返地面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砲彈要歷經過多少次試射

活動三:反戰歌曲欣賞。1963,鮑伯狄倫,Blowing in the Wi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WwgrjjIMXA

鮑伯狄倫現場演唱「Blowing in the Wind」 英文歌詞與中譯:

(24)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會被人們所禁用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這答案顯而易見,但卻被吹散在風中沒人看見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這答案顯而易見,但卻被吹散在風中沒人看見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高山矗立了多少年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才被雨水沖刷到海面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受苦的人被囚禁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有獲重自由的感覺

Yes, ‘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人要轉過頭去多少次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去假裝視而不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顯而易見,但卻被吹散在風中沒人看見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人要抬頭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見天空的美

Yes, ‘n’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25)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聽得見求救呼喊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生命要經過多少的犧牲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會了解活著的可貴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顯而易見,但卻被吹散在風中沒人看見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這答案顯而易見,但卻被吹散在風中沒人看見

Q1

:鮑伯狄倫創作此首歌曲的時代背景,正值哪場戰爭與危機的 爆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2

:原本支持戰爭的美國,六○年代民間出現反戰聲浪,這首歌 是當時最著名,影響力也最大的一首歌曲,請將歌曲當中具 有反戰意味的英文歌詞圈選出來,各組各派一人上台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和平反戰標誌小檔案

五十多年前,一位叫做

Gerald Holtom

的英國商業藝 術家設計出一個標誌。剛開始,它是為反對美國與蘇聯在 冷戰期間大搞核武比賽,造成世界人民對戰爭與核戰的巨 大恐慌,進而創造出來的反核武標誌。 設計概念來自海軍旗語,信號員手執兩個旗子,兩面 旗向下成

45

度角表示

“N”

字母;接著一面指向上,另一面 向下表示

“D”

字母。兩個字母

“ND”

“Nuclear Disarmament

(核裁軍)

的縮寫,表示希望能裁撤核子武器與軍備。 因為它線條簡單易於辨識,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 地點輕鬆畫出這個標誌來表示自己對和平的訴求。於是, 這個標誌逐漸成為和平運動的代表。曾經被使用的場合包 括越戰、綠色和平組織……等。你必須認識這個標誌,因 為,它代表所有人民對和平最純粹的渴望。

(27)

◆活動設計說明 →教學核心概念:冷戰期間區域戰爭與影響 →能力指標: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美國標準課程歷史理解內涵: 應用視覺、文字、及音樂方面的 資料能力 →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理解/說明 →學生將能夠S:能夠分析戰爭或文明衝突的發生原因,並思考和 平解決之道。 活動四:孩子眼中的戰爭 2013 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十周年,而處於幸福的台灣孩子們,你 看到了他國不幸的孩子眼中的哀傷了嗎?你,體會了嗎? 「我想陪著爸爸」 美國小男孩坐在戰死父親遺照前發呆10 崔西(Traci Wise)的丈夫 2012 年 1 月 15 日戰死在中東阿富汗戰場,四個 月後的某一天,她找遍全家也沒見到小 兒子路克(Luke),最後才發現他獨自 坐在沙發旁,靜靜望著爸爸的遺照發 呆。她不忍心打擾父子倆的相處時間, 只能流著眼淚,拍下這令人難過的一 幕。

10「我想陪爸爸」美國小男孩坐在戰死父親遺照前發呆,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國 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3.6.24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24/229401.htm

(28)

「我們不可能遺忘,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難以承受的失去。」 崔西最近將這張照片上傳至臉書,很快被分享了上萬次。一名

Reddit

用戶說,「我沒有失去過父親、連失去祖父也沒有。我完全 無法想像這個孩子心裡有多痛……」。 路克的父親,一等士官長班傑明懷思(

Benjamin B. Wise

),隸 屬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他曾經獲得銅星勛章、紫心勛章、北約 陸軍勛章、伊拉克戰役勛章、全球反恐戰爭服務勛章,戰功彪炳。 然而他在阿富汗的一次任務中受了重傷,並在一個禮拜後離開人 世,得年

34

歲。

班傑明曾經接受軍方媒體訪問,稱大學時期就想要服務國 家。但是他也提到,海外戰爭是辛苦的,「那裡每天都有很多令人 沮喪的事情發生,當一天結束之後,我必須告訴自己這是個工作, 我們被派來全是為了完成任務」。 戰爭也許是一時的,但它帶走一個年輕女人的丈夫、三個年 幼孩子的爸爸,留給他們的悲傷卻要好久好久才能復原。 我覺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戰火餘生下伊拉克孩童的獨白 炸彈轟炸時真的很恐怖,換做是你,你會有什麼感受?我們 會擠在一間房間裡互相擁抱,然後一起等死。直升機在屋頂上盤 旋,感覺地板在震動,也聽到四面八方不斷傳來爆炸聲。在電影 上看過戰爭的人會以為他們知道打仗的情況,其實他們根本不知 道。如果他們真的知道,就不會讓戰爭發生了。只有非常變態、 邪惡的人才會想發動戰爭。 我跟美國的孩子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他們在和平、歡樂、 安全的環境下長大,沒甚麼好憂慮的。而我們的成長過程卻伴隨 著戰爭和恐懼,差別大得很。他們不會知道要怎麼跟我談話,我 也沒什麼話要跟他們說,如果真的要說,我可能只會對他們說: 你們應該讓美軍留在美國。 -摘自《伊拉克戰爭的兒童難民》11

11 戴柏拉.伊莉絲,張雅淳譯,《伊拉克戰爭的兒童難民》(臺北:狗狗出版社, 2011),頁12。

(30)

我覺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臺灣的孩子,請你睜開雙眼看世界! 戰爭中的贏家是誰?武力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嗎?你覺得你可 以有什麼具體行動參與維護世界和平,或是如何協助各國戰火下 的兒童?(依自己能力可及去思考) ◆活動設計說明 →教學核心概念:全球化時代的特色 →能力指標: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 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美國標準課程歷史理解內涵:觀察歷史性的立場、 →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理解/比較、解釋 →學生將能夠S:能夠分析戰爭或文明衝突的發生原因,並思考和 平解決之道。 我的具體行動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活動五:復刻年代

1960 年代~70 年代,您的父母正值青春,請搜尋相關的資料 照片或父母照片,貼於下方,拼湊出屬於他們的時代。也請你把 自己這個年代的流行拼湊出來,和父母的時代兩相對照,看看有 何相同或不同。

(33)

◆ 活動設計說明 →教學核心概念:全球化時代的特色 →能力指標: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美國標準課程歷史理解內涵:對一段歷史的變遷重建其精確的 意義、應用視覺、文字、及音樂方面的資料能力 →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理解/說明、舉例 →學生將能夠S: 能夠動手尋找過去文化生活與現今文化生活的相關連結與各種 資料。

(34)

六、結論

教學者到底該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的「理解歷 程」,最後又該如何透過多元評量的方式來分析學生的「理解狀 態」?本文試著透過新版布魯姆認知歷程向度中理解的表現方 式,以及美國課程標準中歷史理解的內涵,逐一檢視教學活動是 否達成教學目標。並且以「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 教案模式緊 扣九年一貫課綱的能力指標,期望能夠透過多元的學習活動(書 寫、發表、動手搜集資料),來建構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 不過再次強調,教案中的教學活動都是奠基在企圖建構學生 歷史理解能力,但是礙於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們可斟酌教學現場 情況加以增刪與執行。這樣的教案模組設計的好處是,在執行上 較無進度壓力,比較彈性、執行度高,也不會偏離歷史理解教學 的既有(最終)目標。當中幾個活動是筆者曾經在課堂上實際操 作過的,學生的反應熱烈,但是並沒有特別針對「歷史理解」這 個目標去設計與留存作業,因此無相關實踐佐證的影片、照片提 供教師參考,加上配合第一年計畫的進程,筆者先著重在以 UbD 教案模式,設計歷史理解的教案類型模組,期待來年課程實踐後 的成果,可以進一步印證與呈現學生學習歷史理解的景況與困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理解句子的 意思 理解句子前 後銜接關係.. 理解段落 理解句子的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學生需理解《愛蓮 說》中「菊」的象 徵意義,也需通過 掌握《陋室銘》的 中心思想,理解劉 禹錫的人生態度。. •

二戰是至今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衝突,有 30 多個國家直接涉入、200 多個國家捲 入其中,奪走了 5000 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