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92高一第一次段考歷史題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92高一第一次段考歷史題庫"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2 高一歷史第一次段考題庫 一、單選題 1. ( )某時期,政府呼籲民眾「多吃麵,少吃米」,希望藉此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市場價值 較低的麵粉作為主食,而節約價值較高的白米,來作為對國家有利的用途。請問「多吃 麵,少吃米」是在下列哪一背景下產生? (A)土地改革尚未成功,稻米產量不足以自給 (B)麵粉是美援物資的品項之一 (C)麵食本就是中國北方飲食習慣,外省人大部分源自北 方各省,故有此舉 (D)白米多外銷東南亞,故臺灣缺米 解答 B 2. ( )清朝統治前期,前來臺灣的漢人多會藉由祭祀原鄉守護神,作為團結移民彼此的一種方 式。例如當時祖籍泉州南安的一位移民者,他會與同為南安的其他移民者共同祭祀下列 哪一個神祇? (A)清水祖師 (B)三山國王 (C)開漳聖王 (D)廣澤尊王 解答 D 3. ( )1930 年代,臺灣總督府主導成立一間官民合辦的公司,作為經營或協助各種南洋拓殖事 業的開展。請問這間公司的成立,其目標在實踐下列哪一官方策略? (A)了解臺灣基本 資料,實現生物學統治原則 (B)貫徹日臺一體,內地延長 (C)落實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D)實現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解答 D 4. ( )祖母緩緩道:「yagu,妳要努力好好學習織布。只有這樣在妳過世後,妳才能在彩虹橋的 橋頭讓織布機發出聲音,這樣善於織布的祖靈就會前來迎接妳,保護妳在過橋的時候不 會失足滑落,走向祖靈的世界……」請問 yagu 應該是哪一個族群的女子? (A)魯凱族 (B)達悟族 (C)太魯閣族 (D)賽夏族 解答 C 5. ( )日治初期總督府結束土地調查後,臺灣民間的土地歸屬出現什麼樣的轉變?(→:代表 支付地租或田賦) (A)佃農→總督府 (B)佃農→小租戶→總督府 (C)佃農→大租戶→ 總督府 (D)小租戶→大租戶→總督府 解答 B 6. ( )關於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農業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派遣軍隊到各地駐紮,開 墾土地並進行農耕 (B)為增加農業生產力,大量招募大陸漢人來臺 (C)積極修築水利工 程,擴大耕地的灌溉面積 (D)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 解答 C 7. ( )資料一:臺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來墊付中央政府的各種款項;並以法 幣作為發行準備,且以舊臺幣與法幣之間採取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中國大陸 上的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而輸入臺灣。資料二:自 1946 年起至 1949 年止,舊臺 幣的發行額增加了 367 倍;由於物價上漲過速,臺幣供不應求。面對資料一與二的情 形,政府當時如何解決此一經濟困境? (A)利用法幣政策,廢兩改元 (B)以金為本位, 收集貴重金屬 (C)發行新臺幣,平抑物價 (D)澈底專賣制度,深入食衣住行 解答 C 8. ( )早期臺灣常有人因械鬥或經濟因素客死異鄉,鄉民害怕這些無主孤魂作祟,因此會將其 屍骨收埋,並建廟奉祀。請問這些被奉祀的孤魂在民間的稱呼為下列何者? (A)義民 (B)地基主 (C)阿立祖 (D)有應公 解答 D 9. ( )1950~1960 年代,政府的經濟政策重點為增加外匯收入、減少進口支出,因此積極推動

(2)

業股票補償地主 (B)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以換取工業原料及機器的進口 (C)設置加工 出口區,使工業產值超越農業產值 (D)投入汙染較低、技術密集、消耗能源較少與高附 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 解答 B 10. ( )臺灣早期促成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背景為下列何者? (A)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危機 (B)臺 灣退出聯合國,遭國際排擠 (C)美國強勢要求臺灣開放貿易市場 (D)先進國家的勞力密 集產業逐漸外移 解答 A 11. ( )1970 年代,臺灣不少企業主感嘆當時的環境非常不利於投資。請問:當時的投資困境應 該不包含何者? (A)連續爆發多起石油危機,全球景氣不振 (B)退出聯合國後的孤立情 勢,不利對外出口 (C)環境生態保護意識覺醒,反汙染運動頻起 (D)臺灣基礎建設落 後,工業基礎薄弱 解答 C 12. ( )「姜貴的《旋風》承繼了 1940 年代的寫實主義,描寫五四運動經抗戰到太平洋戰爭期 間,共產黨在山東農村裡逐漸發展的歷史。此書批判了中國的共產主義,也代表整個世 界反共抗俄的理想。」所以姜貴的作品最有可能發表於以下哪個時期? (A)1950 年代 (B)1960 年代 (C)1970 年代 (D)1980 年代 解答 A 13. ( )「某場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只有 1.6 億,財政收入只有 8000 萬 元,在數字上來說是遠低於清朝的。但這場戰爭後,日本不但獲得比年度國家預算 (8000 萬日元)的 4 倍還多的賠款,甚至獲得「部分領土」,自此由蔗糖輸入國轉變成 為蔗糖輸出國。「某場戰爭」、「部分領土」應該分別是指 (A)牡丹社事件、琉球國 (B) 甲午戰爭、臺灣 (C)日俄戰爭、東北地區 (D)一次世界大戰;山東 解答 B 14. ( )臺灣的愛國獎劵首次發行時,目的除了提供弱勢團體就業機會以外,也是為政府籌措建 設經費。當時這筆經費與美援、農產品利潤都是要作為投資工業、進口機器與原料所 用。請問此時期的主要經濟策略為何? (A)第一次進口替代 (B)第二次進口替代 (C) 出口擴張 (D)產業升級與自由化 解答 A 15. ( )有關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描述,下列何者為是? (A)1911 年來臺的梁啟超說:「滄桑後, 遺老無所適,相率以詩自晦,所至有詩社」,即是描述其蓬勃發展的情形 (B)以詩的成 就最高,優秀作品甚多 (C)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都是鄉土文學與臺灣 話文的鉅著 (D)張我軍在《臺灣民報》中攻擊舊文學,引發新舊文學論戰 解答 D 16. ( )某地當局在某個時期一直不斷宣導:「物質供需的調整、強化消費節約、獎勵代用品、廢 棄品澈底回收。」請問上述政策最可能發生於何時何地? (A)1820 年代的長崎 (B)1860 年代的淡水 (C)1900 年代的廣州 (D)1940 年代的臺北 解答 D 17. ( )一首讚美臺灣風情的歌謠說:「海岸線長山又高,處處港口都險要。四通八達有公路,南 北是鐵道,太平洋上最前哨,臺灣稱寶島。」介紹物產時指出:「四季豐收蓬萊稻,農村 多歡笑,白糖茶葉買賣好,家家戶戶吃得飽。鳳梨西瓜和香蕉,特產數不了,不管長住 和初到,同聲齊誇耀。」這首歌謠創作的背景最可能是: (A)1890 年代,臺灣慶祝第一 條鐵路通車典禮 (B)1910 年代,日本總督府完成縱貫鐵路建設 (C)1950 年代,臺灣實 施經濟改革,漸有成效 (D)1980 年代,中共統戰歌謠,爭取臺灣民心 解答 C

(3)

18. ( )1960 年代,因為「某些因素」,政府調整經濟策略,轉為勞力密集型產業出口型態,先後 在高雄、楠梓、臺中等地設置加工出口區。關於「某些因素」,下列何者正確? (甲)國 內市場飽和;(乙)國際爆發石油危機;(丙)國人環保意識抬頭;(丁)對美國貿易出超持續 擴大;(戊)越戰的補給與美援停止 (A)甲乙 (B)乙丁 (C)丙戊 (D)甲戊 解答 D 19. ( )某一時期中,一位政治人物表示:臺灣經濟仍以農業為主,農民占人口總數 60%以上, 而佃農戶約占總農戶總額的 68.8%。如想要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必須實施此項新政 策。此項新政策應是: (A)三七五減租 (B)漲價歸公 (C)土地國有 (D)肥料換穀 解答 A 20. ( )過去臺灣主要農作物分布大致呈現「南糖北米」的現象。20 世紀初,總督府積極發展糖 業,甘蔗的種植區開始往北臺灣發展。1920 年代,由於 ,引發農民大量種植稻米 的風潮,使得稻作區也開始向南臺灣發展,於是導致了「米糖相剋」的問題。請問 中應填入下列何者,才符合正確史實? (A)新式糖廠的出現 (B)嘉南大圳的完工 (C) 指定原料採取區域的政策 (D)蓬萊米的研發成功 解答 D 21. ( )沈光文曾著有〈番婦〉一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 勝纏紅錦,新妝掛白垳。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請問沈光文詩中所見的應該是哪 一族原住民的生活寫照? (A)凱達格蘭族 (B)泰雅族 (C)西拉雅族 (D)噶瑪蘭族 解答 C 22. ( )我國自 2002 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依入會承諾逐年將第進口產品之關稅。在其他 條件不便的情況下,何種情況最可能出現? (A)將使我國產品在國外的售價下降,促使 我國出口貿易依存度提高 (B)將帶動進口產品在我國售價下降,但也對國內相關產業帶 來打擊 (C)以貿易促進成長,臺灣藉此發展勞工趨向的產業,吸引外資投入 (D)以農業 培養工業,臺灣以關稅保護紡織、食品、肥料等民生工業 解答 B 23. ( )在某次土地改革推動以後,不僅解決農村租佃問題外,同時也削弱了以土地為基礎的地 主力量;政府則取得農民支持,鞏固統治基礎。請問:這項土地改革政策最有可能是? (A)劉銘傳的減四留六 (B)後藤新平廢除大租戶 (C)陳誠的耕者有其田 (D)蔣經國的農 地重劃 解答 C 24. ( )學者提出某時期臺灣電影的特色如下:「基本上都圍繞著對日抗戰題材。這樣的選材,無 非是在過去歷史中尋找勝利的記憶,藉以忘卻生活中的挫敗,建立一種心理的防衛機 轉。」請問「生活中的挫敗」應與哪一史實有關? (A)接收時對於祖國高度的期待 (B) 美援停止後的經濟衰退 (C)國際外交的連續失利 (D)解嚴後失序的社會運動 解答 C 25. ( )兩岸分治後,中共除了文攻武嚇,也不斷打壓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在此背景下, 位於臺北新生南路的清真寺,1960 年完工,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宏偉的清真寺。請問:根 據上述說法,當時建造此座清真寺最主要目的為何? (A)提供臺灣人接觸與認識伊斯蘭 文化 (B)招待伊斯蘭教邦交國貴賓拓展外交 (C)作為在臺傳播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 (D)穩定東南亞移工使其安心在臺工作 解答 B 26. ( )在臺灣傳統的漢人社會中,民間信仰可以說是百姓的精神寄託,而宗教建築「廟宇」則 是百姓的生活中心。關於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較為恰當? (A)臺灣的民 間信仰,呈現神明少、寺廟少、拜拜多的現象 (B)早期來臺的漢人為了拉近彼此距離, 多祭祀如媽祖、關公等共同信仰,而非祭祀原鄉神明,以免引起衝突 (C)臺灣一直存在

(4)

宗教與科技發展的衝突,因此在網路科技的發展下,臺灣傳統民間信仰逐漸沒落 (D)臺 灣民間信仰的特色之一是祭祀無主孤魂,呈現臺灣人的人道關懷 解答 D 27. ( )附表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專賣收入,關於此表之解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年代 實際金額 總財政收入金額 專賣占總財政收入的比例 1897 164 532 30.85% 1907 1594 2885 55.26% 1945 27064 54875 49.32% (A)專賣收入所占比例愈來愈高,代表臺灣財政已能脫離日本而獨立 (B)專賣收入所占比 例愈來愈高,代表鴉片在臺灣已經能夠廣泛種植 (C)總財政收入金額愈來愈高,代表臺 灣作為國際貿易轉運站的成功 (D)總財政收入金額愈來愈高,代表日本資本家在臺的投 資不易成功 解答 A 28. ( )一名商人曾經向當局政府建議:與其買麵粉,不如單純進口小麥。進口小麥不僅可以發 展麵粉工業,價格也較低廉,而麩皮也有助於發展畜牧業。因此這位商人順勢經營,如 今成為聯華神通集團。這位商人提出建議的背景最可能是 (A)1947 年臺灣發生動亂,美 國計畫穩定臺灣局勢 (B)1960 年美援時期,臺灣欲以美援物資發展工業 (C)1972 年能 源危機,政府擴大內需、發展重工業 (D)1980 年環保意識抬頭,鼓勵民間投資科技產業 解答 B 29. ( )鄉土文學的論戰在臺灣曾發生過兩次,試比較前後兩次論戰的相關敘述,哪一項正確? (A)前者發生在 1920 年代;後者發生在 1960 年代 (B)前者由張我軍發表提倡新文學而導 致;後者由余光中發表〈狼來了〉而導致 (C)兩者都同樣主張以臺灣白話文從事鄉土文 學的創作 (D)前者因無法獲得交集而落幕;後者促使社會寫實文學的產生 解答 D 30. ( )1980 年代以前,臺灣所依賴的國際貿易結構主要是和甲、乙兩國進行三角貿易。1950 年 代,臺灣對甲國出口農產品,進口硫酸亞等原料和消費品,由乙國進口援助物資。1970 年代,由甲國進口電子原料、零件等的數量大為增加,在臺灣加工後以乙國為主要市 場。在此結構中,臺灣對甲國貿易逆差,對乙國貿易順差。甲、乙兩國分別是: (A) 日、美 (B)中、美 (C)美、日 (D)日、中 解答 A 31. ( )澎湖馬公市北辰宮在二次大戰後廟瓦遭戰火破壞,但若仔細觀察碑文上 1949 年的募款金 額,每位捐款人竟然動輒捐款數十萬到數百萬。請問此歷史現象應如何解釋? (A)媽祖 信仰深遠,信徒眾多 (B)戰後通貨膨脹,幣值下跌 (C)澎湖未受到戰後經濟牽連 (D) 碑文不可信,數字為誤植 解答 B 32. ( )十七世紀與十九世紀均曾出現基督宗教的海外傳教士來臺傳教的情況,有關這兩次傳教 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十七世紀時來臺傳教的背景是臺灣開港通商 (B)這兩 次的傳教方式,主要都是透過國家軍隊的力量 (C)這兩次的傳教規模,以十七世紀時的 規模較大 (D)這兩次基督宗教的傳入,均有傳教士翻譯《聖經》 解答 D 33. ( )某時期臺灣歌謠大量出現「流浪」的主題,抒發流浪異鄉者對故鄉的懷念。如陳芬蘭 〈孤女的願望〉:「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阮想要 來趕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文鶯〈流浪的馬車〉:「飄浪的女兒/雖然勞苦日連暝/應 該提出著勇氣/無論怎樣來拖磨/總是也會出頭天」此主題出現的背景為何? (A)對日

(5)

抗戰爆發後的家破人亡 (B)國府遷臺後對於故鄉的感念 (C)現代文學中對流浪議題的抒 發 (D)1970 年代工業化發展下的抒發 解答 D 34. (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公布實施「臺灣米穀輸出管理令」,內容:為達成臺灣對帝國 全體經濟所特有的產業使命,島內重要產業必須調整,臺灣米的輸出有必要併入臺灣總 督府管理。繼米穀管制後,總督府也公布「臺灣糖業令」,開始插手管制製糖會社的經 營。總督府公布這兩條法令的背景應是: (A)1901 年為推行新式製糖管制會社 (B)1925 年為避免米糖相剋管控原料 (C)1929 年因應經濟大恐慌自籌財源 (D)1939 年 提升總戰力實施戰時體制 解答 D 35. ( )一位作家有感於家裡附近的城牆被拆除,於是開始寫文章紀念,內容第一段提到:「有來 到敝地的人,我敢信一百個之中有九十九,無有人無去到公園。所以大家都知道公園的 所在,公園是東門外沿太極山腳一帶地域。這樣講來,雖是未有去到的人,也應該約略 知道才是。『喂!你怎講虛詞 ,現在哪有城的影跡?』……自早,在現在的囝仔未出世 以前就拆去了。」依照文風與主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全文使用白話文,應是 1920 年代張我軍的作品 (B)文章內容充滿了 1920 年代蔣渭水式的左派味道 (C)雙語混 雜並關懷鄉土,應出自 1930 年代的賴和 (D)充滿對日本現代化的仰慕,是典型的皇民 文學 解答 C 36. ( )資料一:某地區的居民有義務參與地方性的共同祭祀活動,其祭祀對象包含各種神靈, 但有一位主祭神;祭祀活動與村莊組織密不可分。 資料二:信徒以某一神明或其分身信仰為中心,形成志願性的宗教組織,且其範圍以超 越地方社區,常舉辦跨地域的宗教活動。 關於兩筆資料敘述,何者正確? (A)資料一比資料二晚出現 (B)資料一和資料二在臺灣 約同時出現此現象 (C)媽祖信仰屬於資料二 (D)資料一狀況並未在臺灣的社會出現 解答 C 37. ( )附表顯示的是日治時期臺灣糖業發展的狀況,根據表中數據,下列解釋何者正確? 年度 舊式糖廍 新式糖廠 1901 1117 1 1910 499 21 1915 217 35 1926 115 45 (A)顯示臺灣糖業出現衰退 (B)顯示蔗糖價格愈來愈貴 (C)顯示新式糖廠逐漸衰落 (D) 顯示日資逐漸掌控糖業 解答 D 38. (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 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 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上文依詩風以 及敘述內容判斷,這是哪一時期臺灣文壇上盛行的風格? (A)光復初期十年間 (B)1956 年至 1960 年代中期 (C)1970 年代中期以降 (D)政黨輪替之後 解答 B 二、非選擇題

(6)

資料一:西漢元帝時,有一年發生嚴重天災,人民死傷無數。元帝因此下詔,承認他的統治出了 嚴重問題,應為此事負責。 資料二:董仲舒認為天人一體,人就是一個小型的天,人身上有三百六十六根小骨節,等於一年 的天數,有十二根大骨節,等於十二個月分。人有五臟,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 時,人眼睛一開一閉,正像晝夜替換。 (1)資料一、二,都在說明漢朝的儒家思想中摻雜了哪一家的思想? (2)資料一中所描述的情形是受漢朝哪一流行思潮的影響? 答: 答案:(1)陰陽家;(2)天人感應說 2. 史書上記載一段君臣間的對話。 甲大臣曰:「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 乙大臣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親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 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 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皇帝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 息,豈不難哉!」 請問: (1)上述資料中,君臣為何事而進行討論? (2)承上題,皇帝贊同哪一位大臣的言論? 答: 答案:(1)實行封建或郡縣制度;(2)乙 3、黃宗羲:「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吾以謂有宰相 之實者,今之宮奴也。蓋大權不能無所寄,彼宮奴者,見宰相之政事墜地不收,從而設為科 條,增其職掌,生殺予奪出自宰相者,次第而盡歸焉。」請問: (1)文中所謂的「宮奴」應該是指哪些人? (A)郎中 (B)采女 (C)宦官 (D)常在。 (2)文中「宰相之政事墜地不收」到何事件後最為嚴重? (3)你是否同意黃宗羲:「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宰相始也」的說法?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 答案:(1)(C);(2)明朝廢中書省和丞相後;(3)○1同意;○2明太祖罷去中書省和丞相後,傳統 的中央政治體制遭到破壞,大權集中於皇帝手中,若皇帝昏愚怠惰,權臣與宦官容易藉機竊 權,政治遂陷入動盪不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 地。炮臺平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

/ 22K

歷史科課程綱要 (1996) 歷史科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稿).

按圖索證 ────從圖象考證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 初中及高中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圖片集:徐宗懋藏品選 初中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