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南市市街田野調查-時空變遷下的「變」與「不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南市市街田野調查-時空變遷下的「變」與「不變」"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師大臺灣史學報》 第7期 頁147-160 2014年12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

臺南市市街田野調查-

時空變遷下的「變」與「不變」

*

林俊宇**

一、前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其行政區的設置為一府(臺 灣府)三縣(臺灣、鳳山、諸羅),1此時的臺灣府城位置、範圍,相當於今日的 臺南市市區。有關府城的記載,大量出現在地方志當中,並在志書內附有輿 圖以供參照,如乾隆十七年出版的《重修臺灣縣志》以及嘉慶十二年的《續 修臺灣縣志》,二者皆附有府城的「城池圖」,並以山水畫的形式,將城 牆、縣門以及城內的街道、官署、宮廟,及其他重要建築繪製成圖,附於書 內。然而,這種山水畫風格的「城池圖」,其精準度不高。與光緒元年(1875 年)由福州船政學堂學員所繪製的「台灣府城街道全圖」相比,該圖運用現代 * 本文為擔任由林玉茹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由臺、閩至東亞:十八至 十九世紀郊貿易圈的構成(二)」兼任助理期間的部分成果,同時感謝謝濬澤學長、黃懷賢學長、 陳柏棕學長,在田野調查期間付出之辛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研究生。 1 丁 紹 儀 , 《 東 瀛 識 略 》 , ( 臺 北 : 臺 灣 銀 行 經 濟 研 究 室 , 臺 灣 研 究 叢 刊 第 2種 〔 以 下 簡 稱 「文叢」〕,1957;1873年原刊),頁1。

(2)

比例尺的概念繪製而成,其精準度套用至現代的地圖仍舊相當吻合,城內的 各式街道含名稱、位置、方位也都記載的相當清晰。該圖的出現,不僅可一 窺清末臺灣府城內的街道樣貌,同時,可以與近代地圖比對,進而還原當時 清代臺灣府城內的樣貌。 此次的田野調查,2即利用「城池圖」、「台灣府城街道全圖」與現代地 圖相互對照,並以日治時期所繪製臺南市相關地圖加以補充,同時參照洪敏 麟編著、潘敬尉主編的《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中有關臺南市區的街 道、建築的調查報告。3透過清代至今地圖比對府城街道樣貌的變化,及其現 狀為何?以及清代所建官署、宮廟、學院等建築,如今是否依舊存在?最後 再透過田調比對的結果,歸納出有關府城樣貌之變遷。

二、由「城池圖」到「市街圖」

本次田調的作法是以清代的府城地圖,與近代所繪製的市街圖相互對 照,觀看府城內街道、建築的改變,因此了解相關地圖的資訊,有助於比對 時的準確性。 有關臺灣府城的街道圖,首次見於清乾隆十七(1752)年,由王必昌所編纂 的《重修臺灣縣志》,當中存有「城池圖」的附圖,該圖繪有臺灣府城的城 牆及城門的樣貌,城中的街道規劃、軍營佈署、官署設置、廟宇位置、各式 建築、河流等,皆是以山水畫的形式,一一載明於圖紙之上。4根據圖中的記 載,當時的府城城牆是屬於木柵城,5東西南北共計七座城門(西門僅有一座, 2 此 次 針 對 臺 灣 府 城 市 街 的 田 野 調 查 , 係 由 林 玉 茹 研 究 員 帶 領 , 參 與 人 員 有 謝 濬 澤 、 黃 懷 賢、林俊宇(筆者 )。分別於 2014年 5月23日、 2014年5月 24日、 2014年11月 1日、 2014年11 月2日南下踏查,共計4次。 3 洪 敏 麟 編 著 、 潘 敬 尉 主 編 , 《 臺 南 市 市 區 史 蹟 調 查 報 告 書 》 , ( 臺 中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79年,以下簡稱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4 王 必昌,《 重修臺灣 縣志》, (臺北: 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 室,文叢 第 113種, 1961; 1752 年原刊),頁4-5。 5 木柵城的建立,是在清雍正三年 (1725年 )。《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3)

其他三座城門各有小門一座)聳立於城牆四方,城內重要街道以中央的十字街 為中心,街道呈十字型向外延伸,沿街開始出現如鞋街、帽街、竹仔街等商 業市街,府城、軍營則坐落於城內東北方,巡道衙、海防廳則位在城內的西 南方,其他的寺廟、佛堂、學院等則分別坐落在城內四周。此時的臺灣府城 內的街道規劃,已開始初具規模。(圖1) 圖1 清乾隆十七(1752)年《重修臺灣縣志》之「臺灣縣城城池圖」 資料來源: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1752原刊),頁4-5。 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謝金鑾、鄭兼才纂修之《續修臺灣縣志》問 世,該書中亦有一份臺灣府城的城池圖,與前一時期相比,府城的城牆因為 研究室,文叢68種,1960),頁4。

(4)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事件的平定,從原來的木柵城,改建為土城。6 同時新建大、小西門各一座,總計有八座城門。(圖2) 圖 2 嘉慶十二年(1807 年)《續修臺灣縣志》之「臺灣縣城城池圖」 資料來源: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年; 1807 年原刊),頁 4-5。 光緒元年(1875年),由當時的法國海軍軍官日意格及傑翁達,與福州船政 學堂的學員繪製「台灣府城街道全圖」。該圖與前兩幅圖不同,繪圖風格有 別於傳統的山水畫形式,而是透過近代比例尺(該圖比例尺五千分之一)的繪圖 技術,將臺南府城內的街道、廟宇、官府、軍營等,詳細描繪出來。此外, 透過比對近代地圖後可以發現,不僅街道方位的準確性相當高,同時地圖中 6 謝金鑾、鄭兼才纂修,《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140種, 1952;1807年原刊),頁7。

(5)

的許多名稱,仍舊存在現今臺南市中心。7 從這三張清代所繪製的臺灣府城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不同時間的變 遷,府城內的街道規劃漸趨完整,商品專業化的市街已逐漸形成,顯示出府 城內商業活動相當興盛。

三、田野調查過程與發現

在以臺南府城為主要調查對象的過程中,範圍包含現今臺南市北區、中 西區內的街道。透過田野調查後的結果,進而歸納出以下幾點發現。

(一)產業化市街的形成

清代臺灣府城內的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的以當地居民從事的行業 命名,有的是以街道上重要的商鋪店名,也有以當地仕紳姓名,以及用官 府、軍營的所在地來命名,這種以街道產業性質來命名的情形,將其暫定為 「產業化市街」。 首先觀察府城內重要的十字街街道,清代的十字街道位在今日臺南的民 權路與忠義路的交界帶,沿著民權路,清代的地圖上有武館街、竹仔街、帽 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等以行業命名的街道,在忠義路上則有 以賣香為業的曾振明香舖命名的曾振明街。該香鋪的起源,根據《臺灣私法 商事編》所記: 即補同知直隸州臺灣縣正堂軍功加三級紀錄三次胡為奸徒假冒等事本年四月二十 一日據鎮北坊生員曾邦治呈稱緣治原籍泉州府晉江縣人氏曾祖扶容公自康熙年間 渡臺即置家室在郡禾寮港開張曾振明香舖精製各色香線香珠遐邇馳名歷傳至治已 經五世迄今有百餘年……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給貼,曉諭8 7 有 關該 圖的解說及 其代表意義, 在謝國興 〈福州船政 學堂繪 製的第一幅 現代城市 地圖〉一 文中已有詳細說明。參閱謝國興,〈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 文獻》第4輯(2013年12月),頁106-121。 8 臺 灣銀 行經濟研究 室編,《臺灣 私法商事 編》(臺北 :臺灣 銀行經濟研 究室,臺 灣文獻叢

(6)

從中得知,曾振明香舖的先祖為泉州府晉江縣人,約自康熙年間渡船來 臺,並在禾寮老街一帶開設香鋪,其所製香線在當地相當有名,自道光年間 已歷經五代的經營者。 曾振明香舖除了在當地製作、販賣線香外,對於當時的臺南府城地方建 設,亦有資助銀兩。以大觀音亭為例,根據存於大觀音亭內的「重興大觀音 亭碑」所記: ……曾振明、有恆堂……以上各捐銀一大元。9 於道光五年(1825年)所立「嘉慶二十年重修大觀音亭廟橋碑記」則記載: ……貢生張維新、職員徐炳文、曾振明、商船行保、草花郊、郭光殷、黃榮觀、 嘉屬課館、彰屬課館,各捐銀二十大元。…… ……道光五年陽月(缺)日勒石。 此外,包括興濟宮(嘉慶二年捐)、彌陀寺(嘉慶十年捐)、西華堂(光緒二十年 捐)在內的宮廟、寺院、佛堂等,曾振明香舖亦有捐贈的紀錄存在。10 至於「曾振明街」何時出現於臺灣府城內?又為何以店名來命名?目前 尚無法論證,但若從曾振明香鋪活躍的時間推測,曾振明香舖自康熙年間的 設立,一直到光緒年間依舊存在,這樣歷史悠久,信譽良好,並對於地方的 建設有捐獻的商鋪,已變為一種品牌,地方的標誌,或許這正是當地居民願 意以其店名作為街道名的原因。 沿著忠義路往北走,由裕民街接忠義路往崇安街方向,一直延伸至鎮轅 境土地廟止,這一條即是著名的弓箭街與總爺街。根據清代府城的地圖,若 繼續沿著總爺街往北走,會有總鎮衙門以及軍營坐落於此,如今這些建築物 刊第91種,1961),頁84-86。 9 該 碑文 之內容,可 參考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 室編,《臺 灣南部 碑文集成》 (臺北: 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1966),頁537-542。 10原 文參照 臺灣 銀行經 濟研究室 編,《 臺灣 南部碑 文集成》 (臺北 :臺 灣銀行 經濟研究 室, 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1966),頁547-548、181-186、368-370。

(7)

已不復存在。 今日赤崁街一帶,在清代稱為紅毛樓的赤崁樓便坐落於此,此外同樣位 於赤崁街上,從民族路與赤崁街交界口往北,到赤崁街15巷處,該條街道上 在清代人們從事訟師職業的人多聚集在此,因而逐漸形成代書街。沿著赤崁 街3巷往新美街北上至成功路止,此街道即是米街,據探查後發現該條道路上 已經沒有再賣米,現今多以販售線香等祭祀物品的香鋪。 府城內的另一個傳統行業打石業,則是位在今日永福路、民生路交界口 至忠義路、民生路交界口北側的「下打石街」,以及至民生路22巷的「上打 石街」。所謂的打石業指的是以從事石雕、墓園石雕的行業,至今街道上仍 舊有數家店面從事著墓園石雕的工作。 府城內街道的另一個特色,是有著以當地仕紳名作為命名的街道,位在 民族路317巷至忠義路之間,沿民族路走的「范進士街」;以及南自友愛街沿 永福路63巷走,北上至中正路的「黃進士街」;位在米街上,於今日赤崁街 15巷內則是「施進士街」。這三條街都是以當地有功名在身的兩位士紳姓名 作為命名的依據。11

(二)官商之間與當地社會的關係

誠如上述,臺南府城內的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街道上, 出現許多以商品命名的街道,同時,也有以職業別和商號名來命名的街道, 由此可看出整個臺南府城內商業繁榮的景象。 除了比對舊街道外,透過宮廟的建設及重修時所捐銀兩,以及廟中匾 額、香爐等,不僅可用以看出廟宇建設的年代,同時根據捐贈的時間、對 11 在 清 代 擁 有 進 士 功 名 , 並 且 出 身 臺 灣 的 進 士 當 中 , 可 以 發 現 姓 氏 為 「 范 」 、 「 黃 」 、 「施」的進士,包括范學海 (康熙五十年臺灣府臺灣武進士 )、黃驤雲 (道光九年臺灣府臺 灣縣進士 )、施瓊芳 (道光二十五年臺灣府臺灣縣進士 )三人,推測當初便是以此三人的姓 氏與功名來命名「范進士街」、「黃進士街」、「施進士街」三條街。參考孫爾隼等修、 陳 壽 祺 篆 , 《 福 建 通 志 臺 灣 府 》 (臺 北 : 臺 灣 銀 行 經 濟 研 究 室 , 臺 灣 文 獻 叢 刊 第 84種 , 1961),頁6915-716。

(8)

象、數目、範圍,可以看出府城內商人以及官員、地方仕紳三者與地方的互 動關係。以下為整理田野調查過程中所看到的碑文及相關文物。 位於成功路上的興濟宮與大觀音亭,此兩座廟並立而建,面對廟宇右邊 為興濟宮,左邊則為大觀音亭。內亦有清代匾額,如道光乙未年(1835年)由王 得祿的所題「保愛生民」的匾額,以及所提楹聯。 位於自強路上的開基天后廟,該廟自稱臺灣最早的媽祖廟,廟裡的媽祖 神像據傳是明鄭時期所留下,背後有「明崇禎十三年」字樣,惟無法轉動神 像關係,尚無緣一見。另外在廟前有兩根龍柱,相傳為臺灣最早的兩根龍 柱,再進去會看到寫有「慈慧」字樣的匾額,為嘉慶年間林朝英所題;另有 書寫「湄靈肇造」字樣的匾額,亦為林朝英所題。廟最深處有座觀世音菩薩 像,為臺灣知府蔣元樞所督造的神像。 同樣位於自強路的元和宮,該宮廟的後方目前存放著原白龍庵的神祇, 因日治時期該廟被毀,其部分神祇由當地人搶救回,後將其供奉於元和宮 內。該宮廟有一道光三十年(1850年)碑文,由內容可以得知當時的郊商、商鋪 以及生員、監生等地方仕紳,多數捐贈銀兩用來重修廟宇,進而顯示出此時 府城內的商業活動相當熱絡。此處額外補充一點,元和宮前的自強路舊稱大 銃街,該街為清代重要商業貿易街道。 位於西門路三段的三山國王廟,由潮州人來臺所建,內有乾隆時期的匾 額,另外正殿梁柱上寫有光緒時期建成字樣,該廟是臺灣現存的潮州式廟 宇。 北極殿,位在今中西區民權路二段,相傳建於明鄭時期,廟中有匾額書 寫「威靈赫奕」四字(圖3),從一旁的石碑上來看,廟裡建設之初有明季寧靖 王的匾額。另有雍正八年所立的石碑,及乾隆五十六年所立石碑。其中有一 塊石碑是同治年間所立,內容是重修北極殿時捐款的人名、商號,還有一塊 是咸豐年間所立,內容亦是官紳捐款商號及捐額。另外,廟中文物有書寫 「辰居星拱」四字的匾額,為康熙年間所書(圖四);書寫有「鷲嶺」二字的匾

(9)

額為嘉慶年間所立(圖5);供桌上則有一香爐,按爐上所刻時間為道光丁酉年 (1837年)所設。(圖6、圖7)在廟正殿之後,有一鐘,為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 設。(圖8)

圖 3 北極殿「威靈赫奕」牌匾 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10)

圖 5 北極殿「嶺鷲」牌匾 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11)

圖 7 香爐左側書寫有「道光丁酉年」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12)

位在新美街巷弄內的慈蔭亭,則有數塊匾額,分別為道光年間,書有 「慈航慧海」四字,直隸州州判丁酉拔貢黃應清所贈;道光戊戌年,書有「幻 空色相」四字的匾額;道光年間,書有「慈悅廣濟」四字,為陳禎祥所贈。 開基武廟位於新美街,該廟立有餘嘉慶年間的石碑,名為「重興開基武 廟臺郡郊舖紳士捐金碑記」,內容是有關為重修開基武廟,包含各郊商、店 舖、仕紳的捐銀名單,其中有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三郊記載「各捐銀一 百元」,此外出現諸如茶郊、藥材郊等郊商名稱,以及其他商號。另有書寫 「行大道」三字匾額於內,根據匾額所述是在嘉慶丙寅年(1806年)時立,落款 是寫「重興首事公立」。 位在開基武廟之後,永福路上的大天后廟,據謝國興所寫〈祀典台南大 天后宮創始淵源〉,12大天后宮建於康熙二十二年,為施琅平臺後依寧靖王府 故宅所建,因此開基武廟的原屋應是建設於明鄭時期。宮廟內有石碑「重興 大天后宮碑記」,為道光年間所立,內容記載著郊鋪捐贈名單金額。此外, 碑文中較為特殊之處在於如臺澎兵備道等官員,皆有出資,甚至遠在鹿港的 頂郊亦有「鹿港頂郊捐佛銀三百大員」的記錄。 廣慈院,位於廣慈街,正門有匾額寫「廣慈院」三字,為康熙三十一年 立,因而可以推斷廣慈院早在清領初期就已設立。內有碑文「重修廣慈院碑 記」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立。根據碑文,該院初為張尹所籌建,並且收取 「年徵香租粟六十五石」,現在為能重修廣慈院,而有諸多「紳商士庶同心樂 助」,遂將捐贈名單刻印於石碑上。在碑文的捐贈名單中,除了有當地郊商 以及外來的「彰邑販戶」外,較特別的是有如「黃師老爺」、「丁師老爺」 等師爺來捐銀。 12 該篇文章為謝國興於大天后廟廟門前所書介紹。

(13)

四、結語

建立於清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城,直至今日已將近有三百多年的歲月。城 內的街道,則多數改變為以三民主義或是忠孝仁愛等字詞來命名,舊街道名 已不復存在。此外城牆、城門以及官衙、軍營等也多已被拆除。然而,幸運 的是城內街道,不論街道的位置、走向,仍與清代所修築相同,宮廟依舊完 整的保存在府城內的各個巷弄之中。 本次田野調查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清代所繪製的臺灣府城的相關街道 圖,與現代地圖進行比對,觀察府城街道樣貌的變化,以及清代所建官署、 宮廟、學院等建築是否依舊存在。透過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 變與不變。 變的部份,位在今日民權路與忠義路的交界帶的十字大街,在清代時自 大街是條貿易相當繁盛的一條街,街上有著以街道產業性質來命名的街道, 例如武館街、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打石街。然 而,在現代的街道上這些街名已經不在,僅剩下幾間從事打石業的店舖,仍 然繼續營業著。清代時期的米街,現今也多改為販賣祭祀物品的街道。 位於今日忠義路上,原本以曾振明香舖作為命名的曾振明街;赤崁街一 帶訟師多聚集於此的代書街;以當地仕紳姓氏命名的范進士街、黃進士街、 施進士街;清代府城內以公家機關的所在地命名的弓箭街、總爺街,以及相 關公署,這些街道名及建築物多已不在,但幸運的是現今的房舍,依舊是延 照清代府城內的街道樣貌建造。位在現今自強路的元和宮,宮廟後方存放著 白龍庵的神祉,原因是因為日治時期該廟被毀,其部分神祇由當地人搶救 回,後將其供奉於元和宮內。 不變的部份,主要是位在府城內的諸多寺廟,包含早在明鄭時期所建的 北極殿以及開基天后宮;清代時所建立的大天后廟、廣慈院、開基武廟、慈 蔭亭、興濟宮、大觀音亭、三山國王廟,宮廟內存放著諸多由清朝皇帝親題

(14)

的牌匾,以及由各地郊商、官員、商鋪所捐贈的牌匾、香爐、銅鐘,並有記 載這些郊商、官員、商鋪的石碑鑲嵌於宮廟的石壁上、廟門前。這些宮廟, 至今依舊矗立在臺南的巷弄,見證著近三、四百年的歲月痕跡裡,臺南府城 的歷史演變。

數據

圖 4  北極殿「辰居星拱」牌匾  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圖 6  道光丁酉年(1837 年)北極殿香爐  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圖 8  道光十七年(1837 年)  北極殿所遺留之大鐘。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虛偽不實之方式申請原產地證明 書,或使用該原產地證明書,且該 貨品遭進口方政府展開關務詐欺調

地方政府訪查人員應填寫外籍勞工業務訪查表;經入出國管

本分署服務範圍包括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轄下設置臺中、彰化、員

(一)月薪約新臺幣 24,000 元,如遇臺中市政府預算調整時,均依臺中市

三、

說明 闡明目的或原因/弄清事物之間的關係/說出原因和/或方式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

當兒童以自由叙述形式披露事件後,如 內容的資料不足,調查員可用開放式問 題澄清事件的時、地、人、性質及發生 經過.. 呢件事係點發 生,幾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