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 學習之成效比較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xts versus Pictures as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Chinese Poetry Learning. 指導教授:朱我芯博士 研 究 生:張閏婷 撰 中華民國 一Ο六年一月.

(2)

(3) 謝辭 我的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朱我芯老師。從研究問 題的發想、研究過程中繁瑣而複雜的實驗設計,一直到論文完稿前,針對遣 詞用字的再三斟酌、反覆修改,在撰寫論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老師的耐 心指導及全力支持,引領著我一步步向前走,直至今日抵達碩士生涯的終點。 就讀研究所的這些年,無論在學術研究或待人處事方面,我都從老師的言行 身教上獲益良多,老師是我求學生涯中最大的貴人。其次,我要感謝口試委 員宋如瑜老師及謝佳玲老師。兩位老師在口試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論文中 的不足之處,讓我更加清楚自己的盲點,並不吝提供許多寶貴而實用的專業 建議,讓我能將論文修改得更加完善。真的非常感謝兩位老師。 這本論文的誕生還要多謝幾位情義相挺的好友。感謝陪我戰勝 SPSS 的 百萱,多虧你不嫌麻煩地與我越洋 Skype,終於成功召喚早已離我們遠去的 統計回憶。要是沒有你,研究結果的分析不會如此順利。感謝陪我練習口試 並提供建議的怡秀,從最初的論文格式設定,到最終的論文口試排演,謝謝 你陪我「有始有終」地度過,怡秀就是論文專業顧問的不二人選!感謝我的 論文好夥伴真安,關於撰寫論文的小撇步,以及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疑難雜 症,你都毫不藏私地與我分享,無論遇到任何麻煩,只要隨時求救,你就在 我身旁。感謝總是走在我前頭一步的書宇,所有關於論文及畢業流程的疑惑, 都能鉅細靡遺地幫我解惑,紓解了我的焦慮和不安。研究所最後的這段時光, 很高興有你陪我一起度過。感謝專業的口試記錄聖芳,你在口試過程中的鼓 勵與支援,猶如一劑強心針,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面對碩士生涯最後的挑戰。 你詳盡又仔細的筆記,更讓我在修改論文時事半功倍。衷心祝福你的論文也 能早日「順產」。 最後,我要感謝碩士生涯中,所有為我加油打氣的家人、師長與朋友。 在我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時,你們毫不吝於表達稱讚與看好;在我對未 來人生規劃感到茫然時,你們總是溫柔而堅定地陪在我身旁。我期許自己, 能夠不辜負這些期待與支持,充分發揮四年來的所學所得,在華語教學的道 路上,走得更長、更遠、更燦爛。.

(4)

(5)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 之成效比較 中文摘要 關鍵詞:對外詩歌教學、圖像輔助教材、專業華語、學術華語 由於全球華語學習的普及,推升了「專業華語」(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學習需求。專業華語可分為「職業華語」 (Chinese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與「學術華語」 (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兩大範疇。目前 有關職業華語的教材及教法研究頗豐,如商業華語、醫學華語、旅遊華語等; 反觀學術華語,則研究不足(翟乃剛,2009;李泉,2011)。 以視覺圖像輔助第二語言學習,為二語教師普遍擅長的教學方法。諸多 研究已證實,在二語詞彙學習及閱讀理解方面,使用文字搭配圖像的輔助教 材,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Chun & Plass, 1996; Kim & Gilman, 2008;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Omaggio, 1979; Pouwels, 1992; Yeh & Wang, 2003; Yoshii & Flaitz, 2002)。然而,當二語學習提升至高階學術知識的階段,學 習內容漸趨抽象且深奧,所用詞彙亦愈趨專業,至此階段,圖像是否仍具有 理想的輔助成效,實待驗證。 本文以「學術華語」中的「詩歌華語」科目作為研究目標,透過實證研 究方法,比較母語、二語(即華語)兩種不同的文字輔助教材,搭配圖像與 否,對詩歌學習後的回憶表現是否造成影響。受測者的表現透過「學術分析 撰寫」 、 「學術分析詞彙」 、 「學術分析論點」三項能力指標進行評估。實驗結 果顯示,輔助教材的形式對於學習者「學術分析撰寫」的篇幅長短,及「學 術分析詞彙」的數量多寡,其影響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學術分析論點」 的闡述能力方面,當輔助教材為華語文字時,搭配圖像確實能提升學習成效。 反之,當輔助教材為母語文字時,搭配圖像則無法發揮正向效果,甚至形成 負面影響。本文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詩歌華語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詩歌華語 教學提供具體建議。. i.

(6) ii.

(7)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xts versus Pictures as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Chinese Poetry Learning Abstract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CSL),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 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 Study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recently. The number of L2 learners of 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 (CSP) has grown every year. CSP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main areas: Chinese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COP) and 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 (CAP).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P. Specific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COP topics such as Chinese for Business Purposes, Chinese for Medical Purposes, and Chinese for Traveling Purpose.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CAP (翟乃剛, 2009;李泉,2011). The use of pictures 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is a common strategy in second language (L2) teach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extual and pictorial materials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L2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hun & Plass, 1996; Kim & Gilman, 2008;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Omaggio, 1979; Pouwels, 1992; Yeh & Wang, 2003; Yoshii & Flaitz, 2002). However, when L2 learners reach an advanced level of academic knowledge learning, the learning contents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abstract. It raises the concern of whether the use of pictorial illustration remain to be effective in an advanced L2 learning context.. iii.

(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y comparing participants’ poetry analytical abilities under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first language (L1) or second language (L2) text only, and combination of picture and text. In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analyze the poetry after the learning sessions. Performances were based on the length of production, density of vocabularies, and density of argum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ype of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have no effect on length of production and the density of vocabularies.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L1 text-only group and L2 text and picture group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density of the arguments. Conclusively, the study partially supports the idea that pictorial material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learning CAP. This study also ha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for TCSL teachers teach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o foreign students.. iv.

(9) 目錄 目錄 ......................................................................................................................... v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學術華語之研究現況 .................................................................. 2 二、 對外古典詩歌之教學問題 .......................................................... 5 三、 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 ..................................................................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8 一、 研究目的 ...................................................................................... 8 二、 研究問題 ......................................................................................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本文架構.........................................................................................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對外華語之古典詩歌教學 ............................................................ 13 一、 詩歌學習之必要性 .................................................................... 13 二、 詩歌學習之難點與對策 ............................................................ 17 第二節 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 .................................................................... 20 一、 圖像應用於華語學習 ................................................................ 20 二、 圖像應用於二語閱讀及聽力理解 ............................................ 21 三、 圖像應用於二語詞彙學習 ........................................................ 23 第三節 圖優效應......................................................................................... 29. v.

(10) 一、 圖優效應定義 ............................................................................ 29 二、 圖優效應相關理論 .................................................................... 31 三、 圖優效應應用於學習 ................................................................ 35 第四節 小結.................................................................................................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0 一、 研究問題 .................................................................................... 40 二、 研究假設 ....................................................................................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42 一、 受測者 ........................................................................................ 42 二、 實驗設計 .................................................................................... 43 三、 測驗工具 .................................................................................... 45 四、 施測流程 .................................................................................... 47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9 一、 能力指標與標記方法 ................................................................ 49 二、 統計分析方法 ............................................................................ 5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母語文字輔助回憶之分析結果 .................................................... 53 一、 學術分析「篇幅」之統計結果 ................................................ 53 二、 學術分析「詞彙」之統計結果 ................................................ 56 三、 學術分析「論點」之統計結果 ................................................ 58 四、 小結:母語文字毋須圖像輔助 ................................................ 62 第二節 華語文字輔助回憶之分析結果 .................................................... 63 一、 學術分析「篇幅」之統計結果 ................................................ 63. vi.

(11) 二、 學術分析「詞彙」之統計結果 ................................................ 66 三、 學術分析「論點」之統計結果 ................................................ 68 四、 小結:華語文字搭配圖像成效較佳 ........................................ 71 第三節 圖像影響力之分析結果 ................................................................ 72 一、 學術分析「篇幅」之統計結果 ................................................ 72 二、 學術分析「詞彙」之統計結果 ................................................ 74 三、 學術分析「論點」之統計結果 ................................................ 76 四、 小結:圖像對華語輔助教材有正向影響 ................................ 79 第四節 總結 ................................................................................................. 80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83 第一節 詩歌華語教學建議 ........................................................................ 83 一、 善用母語輔助理解 .................................................................... 83 二、 搭配圖像呈現情境 .................................................................... 85 三、 討論問題引發思考 .................................................................... 85 四、 提供賞析展示詞彙 .................................................................... 86 第二節 現行詩歌教材評估 ........................................................................ 86 一、 現行詩歌教材簡介 .................................................................... 87 二、 現行詩歌教材評估結果 ............................................................ 90 第三節 詩歌華語教學活動設計 ................................................................ 91 一、 教案設計範例:以〈題都城南莊〉為例 ................................ 91 二、 教案設計說明:以〈題都城南莊〉為例 ................................ 94 第六章 結論 ......................................................................................................... 9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95 一、 圖文材料影響學術分析能力 .................................................... 96. vii.

(12) 二、 善用圖像輔助理解學術內容 .................................................... 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98 第三節 研究展望 ........................................................................................ 99 參考文獻 ............................................................................................................. 100 附錄 ..................................................................................................................... 108. viii.

(13) 表目錄 表 一-1 近五年在臺國際學生修業人數之變化……………………………....4 表 二-1 國際學生古典詩歌的學習難點及教學對策………………………..19 表 二-2 二語詞彙學習相關研究(按年份排序)…………………………..28 表 三-1 六首詩作內容………………………………………………………..44 表 三-2 六種實驗情境………………………………………………………..45 表 三-3 三種不同形式的輔助教材…………………………………………..46 表 三-4 施測流程……………………………………………………………..48 表 三-5 不同研究假設與預期分析結果……………………………………..51 表 四-1 「篇幅總字數」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54 表 四-2 「詞彙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56 表 四-3 「論點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59 表 四-4 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60 表 四-5 「篇幅總字數」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64 表 四-6 「詞彙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66 表 四-7 「論點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68 表 四-8 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69 表 四-9 「篇幅總字數」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72 表 四-10 「詞彙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75 表 四-11 「論點密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完全相依設計)摘要表…77 表 四-12 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77 表 四-13 不同能力指標下之假設檢驗成果…………………………………81 表 五-1 現行三本詩歌華語教材簡介………………………………………..88 表 五-2 現行三本詩歌華語教材評估結果…………………………………..90. ix.

(14) 表 五-3 教案設計:以崔護〈題都城南莊〉為例…………………………..91. x.

(15) 圖目錄 圖 一-1 專業華語教學體系……………………………………………………4 圖 二-1 中國詩歌的創作歷程………………………………………………..18 圖 二-2 中國詩歌的閱讀認知歷程…………………………………………..18 圖 二-3 提供語境之合適圖像………………………………………………..22 圖 二-4 提供語境之假圖像…………………………………………………..22 圖 二-5 僅有文字的註解形式………………………………………………..25 圖 二-6 圖文合併的註解形式………………………………………………..25 圖 二-7 雙重編碼模式………………………………………………………..32 圖 二-8 Nelson 等人(1976)實驗操作之相似性情境………………..….....34 圖 四-1 「篇幅總字數」折線圖……………………………………………..55 圖 四-2 「詞彙密度」折線圖………………………………………………..58 圖 四-3 「論點密度」折線圖………………………………………………..61 圖 四-4 「篇幅總字數」折線圖……………………………………………..65 圖 四-5 「詞彙密度」折線圖………………………………………………..67 圖 四-6 「論點密度」折線圖………………………………………………..70 圖 四-7 「篇幅總字數」折線圖……………………………………………..74 圖 四-8 「詞彙密度」折線圖………………………………………………..76 圖 四-9 「論點密度」折線圖………………………………………………..78. xi.

(16) xii.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詩歌學習屬於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以下簡稱二語)學習的學科之一,無 論在國內語言中心或海外大學系所,「中國古典詩歌」常是高階級至流利級 華語學習者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代的華語教學 研究多偏重於以商業華語、旅遊華語為主的「職業華語」領域,詩歌華語所 屬的「學術華語」領域並未受到太多矚目,相關研究也較為缺乏。即便已有 部分學者提出詩歌華語的教學難點及教學對策,但對於如何運用教學技巧或 輔助教材提升教學成效,仍有許多能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由於前人研究相對缺乏且尚無定論,為了提升詩歌華語的學習成效,有 必要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詩歌華語教學,此即為本文 的主要研究方向。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闡明研究動機,並簡略概述前人研 究成果,指出研究缺口;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介紹與本 文相關的專有名詞;第四節則展示本文架構,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引。.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全球華語學習的普及,高階華語課程的學習需求亦增。高階華語課 程中,除一般語言課程之外,專業華語(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學 習人數亦逐年上升。專業華語可區分為職業華語(Chinese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及學術華語(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兩大範疇,其中, 職業華語的教學及研究成果已豐,而學術華語則相對缺乏。有鑑於此,本文 以學術華語科目之一的「詩歌華語」作為研究目標,結合二語教學中普遍使 用圖像作為輔助教材的教學技巧,透過實證研究方式,探討輔助教材形式對 於詩歌華語習得與輸出之影響,以期對於未來學術華語的課程設計有所貢獻。 本節分為三小節,分別說明學術華語、對外古典詩歌教學,以及圖像應用於 二語學習等議題,並指出研究缺口。. 1.

(18)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一、 學術華語之研究現況 「學術華語」是華語作為二語教學的分支之一,其分類架構雖借鏡於「學 術英語」,然研究現況及缺口卻與「學術英語」並不相同。為釐清「學術華 語」在「學術外語」領域中的定位,並使「學術華語」所包含的研究範圍及 問題更加清晰,本小節分為兩部分進行說明:第一,說明「專業外語」與「學 術外語」的定義。第二,參考「學術英語」的分類方式,建立「學術華語」 的組織架構,並陳述近年學術華語的研究概況及研究缺口。. (一) 「專業外語」與「學術外語」定義 相對於普通外語1(Language for General)而言,專業外語(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在教學內容及方法上,針對學習者群體的特殊目的 及需求所設計的語言課程或教學計畫,適用於某些專業領域、特定範圍及固 定場合(Grosse & Voght, 2012; Halliday, McIntosh & Strevens, 1964) 。近年來, 專業外語由外語教學中的一小分支,逐漸發展成佔有主要地位及關注的應用 語言學科之一,其原因與全球化的趨勢密不可分:受經濟危機影響,工作市 場逐年緊縮,擁有第二語言專業背景能提高就業競爭力;教育全球化的趨勢 使交換學校及海外實習機會增加,亦促進了專業外語的學習需求。此外,網 路技術的普及與發達,解決了母語地區真實材料不易尋得的問題,學習者可 透過網路社群及平台,實際模擬專業外語領域的人際互動。這些時代趨勢的 變化,皆為促使專業外語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Grosse & Voght, 2012)。 專業外語課程在初級階段與一般的外語課程差異不大,多著重於日常生 活溝通及基本語言技能,唯一的差別在於專業外語更加重視語言學習的語境 (context)──大量使用真實材料,並模擬該專業領域中實際的溝通情境, 例如商業文書與信件往來的格式等等(Grosse & Voght, 1991; 李泉,1991)。 而到了高級階段,學習者若欲提升語言水平,除了語言能力本身,還須對二 語文化有深入了解,包括歷史、文學、當代社會議題等。有鑑於專業外語的 教學需求,「學科內容語言教學法」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成為專業外. 1. 一般中文文獻將“Language for General”譯為「通用外語」 ,本文為使詞意明確,且能與「專業外 語」對立,故將其譯為「普通外語」。. 2.

(19) 第一章 緒論. 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幫助學習者整合語言習得及核心知識,以期 在二語文化中完整而有效的發揮自身長才(Brinton, Snow, & Wesche, 1989; Luke, Comber, & O’Brien, 1996; Moje, Dillon, & O’Brien, 2000)。 在各語種之中,專業外語教學與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當屬專業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學者將專業英語區分為兩次領域:學術英 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及職業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Carver, 1983;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Robinson, 1991)。學術 英語是基於特定領域的學術研究而成立的學科,早期的發展重心為科技英語, 其次為醫學英語與法律英語。職業英語則有別於學術研究,更專注於該領域 中與「實務操作」切身相關的英語學習,其大宗為商業英語。Hutchinson & Waters(1987)指出,學術英語與職業英語之間並非全然獨立,學習者可能 同時學習及工作,也可能由於學習階段改變,由學術英語進入職業英語。 Jordan(1997)根據「學術英語」的特性,將其再區分為「普通學術英 語」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與「專業學術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兩次分類。前者意指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學術 研究時,口語交流及書面語寫作能力之訓練;後者則是以某一特定學科的知 識性內容為主的英語教學,如「法律英語」、「醫學英語」等。. (二) 學術華語之研究缺口 隨著全球華語學習的普及,專業華語2亦開始受到重視。與專業英語類 似,專業華語在語言方面與普通華語差異不大,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方 面:其一,專業詞彙的運用及特定的表達方式。其二,語言的使用目的、溝 通場合及應用範圍(李泉,2011)。 專業華語的早期發展重心與專業英語相似,皆以科技專業的華語教學為 開端(張黎,201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華語教學界開始關注專業英語理 論,並將其引入華語教學領域(李泉,2011)。雖則如此,專業華語的理論 依據及教學體系至今仍尚未成熟,若依循專業英語的分類模式,可將專業華 2. 臺灣普遍使用「專業華語」的說法,中國大陸則稱之為「專門用途漢語」。本研究為易於閱讀及 理解,統一使用「專業華語」的說法。. 3.

(20)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語分為「職業華語」與「學術華語」兩大範疇,而「學術華語」之下亦可再 區分為「普通學術華語」與「專業學術華語」 (高增霞、劉福英,2016) ,如 圖一-1 所示。 職業華語 普通學術華語. 專業華語 學術華語. 專業學術華語 圖 一-1 專業華語教學體系. 近 30 年來,專業華語教學除了理論、體系尚未成熟,亦存在內部發展 不平衡的問題(翟乃剛,2009) 。各種專業的教材教法之所以未能平衡發展, 主要是由於中外經貿交流的擴大乃是促進「全球中文熱」的重要因素,隸屬 於職業華語中的「商業華語」遂呈現一枝獨秀的趨勢,無論是教學研究或是 教材編寫,皆有豐碩成果,此外,「旅遊華語」的教材數量亦逐年增加(李 泉,2011;翟乃剛,2009;張黎,2013)。相較之下,學術華語並未受到足 夠關注,相關的研究及教材數量亦顯不足。 隨著華語學習人數的增加,另一發展趨勢亦不容忽視──在華語地區修 習正式學位(以華語為課堂語言)的國際學生人數,亦逐年上升。表ㄧ-1 為近五年在臺國際學生修業人數的變化。其中,學位生在全臺國際學生中所 佔的比例近乎四成,而在學位生中,又以修讀學士的人數居多,高達半數。 中國大陸亦有類似的現象(高增霞、劉福英,2016)。 表 一-1 近五年在臺國際學生修業人數之變化. 學年度. 國際學生 總數. 學位生 人數. 所佔 比例. 博士. 碩士. 學士. 100. 18,343. 10,059. 35%. 1,497 (15%). 3,603 (36%). 4,947 (49%). 101. 19,464. 11,554. 37%. 1,706 (15%). 4,113 (36%). 5,726 (50%). 102. 22,544. 12,597. 36%. 1,870 (15%). 4,113 (33%). 6,603 (52%). 4.

(21) 第一章 緒論. 103. 23,067. 14,063. 38%. 2,092 (15%). 4,213 (30%). 7,737 (55%). 104. 27,146. 15,792. 37%. 2,353 (15%). 4,398 (28%). 9,024 (57%). 資料來源:全國大專院校境外生生活資訊網>統計資料. 根據高增霞與劉福英(2016)的觀察,近年在華留學的大學生背景出現 新的趨勢:越來越多人屬於正常升學,沒有工作經歷;而另一方面,他們的 華語程度越來越高。然而,即使學生的華語程度已達高階級至流利級,他們 在專業方面的學習依舊存在障礙,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僅著重於普通華語的學 習,缺乏專業詞彙及語法的訓練。高增霞與劉福英(2016)認為欲改善此現 況,首先應該形成重視學術華語教學的意識及氛圍,並突出大學階段華語專 業素養的培養與訓練。由此可知,學術華語的需求正在逐年上升,然而相關 研究及教材的缺乏卻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缺口。. 二、 對外古典詩歌之教學問題 「詩歌華語」屬於學術華語之中「專業學術華語」的範疇,通常是以中 文作為主修的華語學習者必須修習的科目之一。古典詩歌同時包含了中國語 言及文化的特色,有其學習價值,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避免因其特 性有別於一般華語課程而形成的教學難點。 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對外古典詩歌學教不僅有助於國際學生增進對 華人傳統思維的瞭解(朱我芯、王兆華,2010),還有助於提升國際學生的 現代華語能力(宋曉航,2013;孫荔,2009;唐清輝,2007;錢汝琦,2010)。 在朱我芯(2013)針對美國華語教師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高達九成的 華語教師皆認同古典詩歌在華語教學中的必要性。曲桂敏(2011)及涂文暉 (2002)的教學實驗也證實了唐詩在華語課堂的作用,以唐詩作為教材,能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雖然對外古典詩歌教學對第二文化或現代華語的習得皆有助益,然而, 其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不容忽視。無論是對於華語教師或是國際學生而言,古 典詩歌的教學問題皆包括「詩歌背誦」 、 「字句解釋」 、 「情境體悟」等等(錢. 5.

(22)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汝琦,2010;朱我芯,2013)。詩歌的詞彙涉及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與民俗 器物,句法則具備高度精練的特色,已與現代華語書面語大不相同,故對國 際學生而言不易理解。若輔以淺顯易懂的母語或白話譯文,可幫助學生迅速 掌握字句意涵,此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然而,掌握字句的表面意涵,並不代 表能體悟詩歌的情境。由於「寓情於景」 、 「情景交融」為中國詩人慣用之文 學表現手法,詩人往往經由描寫景物以寄託自我情志,學生若不能「依詩思 境」、「即境悟情」,便難以真正地體會詩歌的旨趣。故國際學生對詩歌情境 的掌握與否,往往影響其詩歌學習之成效。(朱我芯,2013) 縱然對外古典詩歌教學存在著不少教學問題,相關的教學研究成果卻十 分缺乏。在臺灣地區,僅有朱我芯等人(王兆華、朱我芯,2010;朱我芯, 2013;Chu & Wang, 2013)針對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古典詩歌教學進行。在 中國大陸地區,也僅有為數不多的期刊論文或學報就此議題進行探討,且多 半篇幅短小,長篇論述僅限部分碩士論文。既已知對外古典詩歌教學的問題 所在,現存的研究成果亦不豐富,故有必要對此議題進行更多的研究。. 三、 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 以視覺圖像輔助二語學習,為二語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 當今全球科技進步、網路普及,適用於教學的多媒體材料不僅數量豐富,且 易於蒐集,教師如能善加運用,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在已 知的前人研究基礎上,可將圖像相關輔助效果主要區分為兩方面:詞彙學習 及文意理解。在詞彙學習方面,諸多研究成果證實,文字加上圖像的輔助教 材形式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Chun & Plass, 1996; Kim & Gilman, 2008;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Pouwels, 1992; Yeh & Wang, 2003; Yoshii & Flaitz, 2002; Yoshii, 2006)。因為僅有文字翻譯或說明對學生來說未必能夠理解, 而圖像能將詞彙的定義視覺化,使學習歷程較有意義。尤其當文字形式為不 易理解的二語時,圖像更能體現出其重要性(Yoshii, 2006) 。此種圖文合併 優於僅有文字的現象屬於「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的一種, 歷年來是許多認知心理學家關注的議題之一,他們試圖對此現象做出解釋,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 Paivio(1971, 1986, 1991)提出的「雙重編碼理論」 (Dual Coding Theory)。. 6.

(23) 第一章 緒論. 在文意理解方面,無論是閱讀或是聽力理解,運用圖像作為視覺輔助教 材,都能達到良好的理解成效(Bransford & Johnson, 1972; Borges & Robins, 1980; Jalilehvand, 2011; Lin, Chen, & Dwyer, 2006; Mueller, 1980; Omaggio, 1979)。其中,圖像的「內容」及「呈現順序」是發揮輔助效果的關鍵:在 「內容」方面,若將文意理解段落視為一簡短故事,描繪故事前段劇情的圖 像,較描繪故事中後段劇情的圖像更有幫助。這是因為圖像能提供適當的語 境,幫助學習者對陌生的二語文章段落做出正確預測(Omaggio, 1979) 。而 在「呈現順序」方面,先呈現圖像再呈現文字能達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為 圖像的內容簡單易懂,能幫助先備知識不足的學習者建構心智模式,有助於 應付後續較為複雜的二語文字內容(Eitel & Scheiter, 2015)。 有別於其他語種,圖像應用於華語學習的相關文獻數量並不多,僅有部 分與漢字學習相關之內容,如 Kuo 與 Hooper(2004)及 Soemer 與 Schwan (2012)的研究,皆證實圖像有助於漢字的理解及記憶。學術華語方面的研 究成果則更為缺乏,僅有 Chu 與 Wang(2013)的詩歌華語教學平台設計研 究,透過多媒體動畫還原詩歌意境,輔以詩中生詞的英語註解及白話翻譯, 幫助國際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此教學平台雖未推廣普及,然已初步得到 學生的正向滿意度回饋。上述研究成果,驗證靜態圖像或視覺動畫對於促進 華語學習的效果。 本節的三個小節,分別針對學術華語、對外古典詩歌教學,及圖像應用 於二語學習議題,進行簡單的文獻回顧,發現學術華語需求人數有逐年上升 之趨勢,對於詩歌華語等相關科目,無論是研究或教學的探索必要性皆刻不 容緩。此外,前人文獻亦證實了在二語學習的某些面向中,圖像作為學習輔 助教材的應用價值,然而在詩歌華語等高階知識的二語學習過程中,圖像是 否仍具備應用價值,能達到理想的輔助成效?由於缺乏相關研究,至今未能 得到解答,此疑問遂成為本文的關注焦點。. 7.

(24)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在部分華語教學研究中(如漢字學習),視覺圖像已被證實有其輔助效 果,然而在學術華語的面向上,相關研究十分不足,詩歌華語亦不例外。本 研究針對詩歌華語此一學術華語科目提出研究問題,進行實驗設計,試圖探 究圖像和詩歌學習後的回憶表現之關聯。以下分為兩小節,分別說明研究目 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一) 確認圖像在學術華語中的應用價值 綜觀過往學者的研究成果,已證實在二語學習中的詞彙學習、文意理解 及字形記憶等面向,使用圖像作為輔助教材可有效提高學習成效。然而,當 二語學習提升至高階學術知識的階段,學習內容漸趨抽象且深奧,詞彙與句 式亦愈趨專業,於此階段,圖像是否仍有理想的輔助效果令人存疑。 在圖像的輔助成效相關研究中,二語詞彙學習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值得 注意。學習二語詞彙時,文字註解通常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前人研究指 出,除了提供文字註解,搭配圖像能產生加成效果(additional effect) ,幫助 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及記憶二語詞彙的意義。在學術華語的學習過程中,也常 面臨需以大量文字說明,幫助國際學生理解學術知識的處境。然而,成段的 華語文字容易造成國際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若能借助二語詞彙學習的研 究成果,確認圖像在學術華語中的應用價值,或有助於降低學習負擔,達成 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 探究輔助教材形式對詩歌華語學習後回憶的影響 在學習高階學術知識時,由於學習內容通常較為抽象、不易理解,故需 借助於其他的輔助教材。以詩歌華語為例,學習古典詩歌時,應避免僅止於 單調而枯燥地背誦詩句,而是能真正地理解詩歌的意涵,並能進一步賞析作 者「寓情於景」的言外之意。欲理解由古漢語所寫成的詩歌,必然需要翻譯 精準的母語文字,或是淺易的現代華語文字作為輔助。因此,無論是詩歌教 材本身,或是教師用於課堂教學的投影片與紙本講義,皆充斥著大量的母語. 8.

(25) 第一章 緒論. 或華語文字說明。然而,過量的文字訊息可能造成學習負擔,若能適度加入 圖像作為輔助教材,或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二語詞彙學習的相關研究亦指出,當文字訊息為二語時,圖像的 加成效果優於文字訊息為母語時(詳本文第二章第二節之三)。因此,有必 要探討在詩歌華語教學中,不同圖文組合形式造成的輔助效果是否有所差異。 故本研究透過實證研究方法,分別比較圖像、母語文字、二語文字(即華語), 以及圖文搭配下產生的不同圖文輔助教材,對於學術知識理解後回憶的輔助 成效。 (三) 發展圖文有效搭配之詩歌教學活動 綜觀市面上的詩歌華語教材,多數以文字說明內容為主,缺乏豐富多樣 的插圖,較為枯燥乏味(教材分析詳本文第五章第二節)。若能經由本研究 的實驗結果,歸納出圖像應用於詩歌華語的教學建議,並發展圖文有效搭配 之詩歌教學活動,不僅能解決詩歌教材重文字、輕圖像的現有問題,也能使 課室氣氛更加活潑生動,提升詩歌華語的學習成效。. 二、 研究問題 為確認圖像在學術華語中的應用價值,並深入探討輔助教材的不同圖文 組合形式,對詩歌學習後的回憶表現是否造成影響,本文提出以下四個研究 問題。 (一) 以母語文字輔助回憶時,搭配圖像與否,是否影響詩歌學習後的回 憶表現? (二) 以華語文字輔助回憶時,搭配圖像與否,是否影響詩歌學習後的回 憶表現? (三) 在母語、華語兩種不同語言(文字)的輔助教材中,搭配圖像的影 響力有無差異? (四) 如何應用本研究所得之成果,設計圖文輔助教材,以提升詩歌華語 的學習成效?. 9.

(26)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上述研究問題及對應之研究假設,將於第三章「研究方法」進行更為詳 細的說明,並於第四章「結果與討論」回應第一至第三個研究問題,驗證研 究假設是否成立,並探討造成結果的原因為何;於第五章「教學應用」回應 第四個研究問題,並設計教學活動範例。.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文以下章節將多次出現某些專有名詞,如「圖像」 、 「詩歌華語」等等。 由於圖像影響華語教學的相關研究相對缺乏,以及專業華語的架構建立尚未 穩定,概念也仍未普及等因素,本節將針對這些專有名詞進行更詳細的定義 及說明,以便於後續章節之閱讀與理解。以下分別說明四個專有名詞:一、 學術華語;二、詩歌華語;三、輔助教材;四、圖像。 一、學術華語 「學術華語」屬於「專業華語」的範疇。「專業華語」為對外華語教學 的分支之一,與「普通華語」相對應。專業華語在語言方面與普通華語差異 不大,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於專業領域的詞彙、特定的表達方式,以及語言 的使用目的、溝通場合、應用範圍等等(李泉,2011)。專業華語研究發展 較晚,其理論體系尚未成熟,故目前的分類架構借鏡於專業英語,將專業華 語再區分為「職業華語」與「學術華語」兩次分類,並將「學術華語」再區 分為「普通學術華語」與「專業學術華語」,前者著重於使用華語進行研究 所需之口語溝通及書面表達能力,後者則為特定科目的華語學習,如「法律 華語」、「醫藥華語」,本研究的「詩歌華語」亦屬於此一類別。 二、詩歌華語 「詩歌華語」乃是以中國古典詩歌作為教學內容,針對華語程度為高階 級至流利級的二語學習者所設計的學科,屬於「專業學術華語」的科目之一。 教學範疇涵蓋中國歷代詩歌,但以「唐代詩歌」為主要內容,因為中國文學 以詩歌為主流,而詩歌發展又以唐代最為鼎盛,名家輩出,傑作迭現,堪為 中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因而值得二語學習者欣賞。教學對象通常是以華. 10.

(27) 第一章 緒論. 語與文化為專業的漢語系、東亞系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以及對漢學或中國文 學感興趣者。 三、輔助教材 輔助教材意指在正式教科書之外,教師額外補充,用以輔助學習的內容。 來源包括為提升學習成效而特別設計的圖、文、影音等材料,及語言環境中 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sources),例如報章雜誌、網路訊息或影片等等。輔 助教材的用途包括:取代或補足教科書上不適宜的內容、提供適用於學習者 特定目的或興趣的材料、給予學習者額外的語言技能訓練、增加教學活動的 多元趣味等等。輔助教材的形式種類極為廣泛,諸如教師手冊、學生練習本、 電子教材、教學網站等,皆屬之,且各有其優缺點。本文所指的「輔助教材」 近似收錄於教師手冊或學生練習本中的文字或圖像材料,作為教學輔助教材, 目的在於輔助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解詩歌內涵,或輔助學生練習詩歌賞析。 四、圖像 廣義的「圖像」 (picture)包含許多不同的種類,如照片(photograph)、 線條畫(line drawing)、組織圖(graphic organizer)、科學圖解(scientific diagram)等等。本研究關注之重心在於以圖像作為視覺輔助教材,對於母 語或二語文字之理解、記憶能否產生加成效果,文中所指涉的「圖像」,意 指描繪具體事物、能表現情境的照片及線條繪畫,黑白或彩色圖像皆包含在 內。 以上說明之「學術華語」 、 「詩歌華語」 、 「輔助教材」 、 「圖像」等專有名 詞,將於後續章節頻繁地出現。本節針對專有名詞的定義及範疇詮釋,可協 助讀者更易於掌握全本論文的論述內容。. 11.

(28)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文共計六章,本節簡要介紹每一章所包含的節數及內容。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並概述前人研究成 果,指出研究缺口。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定義本文 中出現的重要專有名詞。第四節,展示本文架構,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引。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古典詩歌教學之必要性、 教學難點及教學對策。第二節,說明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的過往研究成果。 第三節,介紹圖優效應及其認知心理機制。第四節,小結本章要義,整合前 三節的研究成果及缺口。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問題,並提出假設。 第二節,說明研究設計,包括受測者、實驗設計、測驗工具,及施測流程。 第三節,說明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如何選取能力指標並進行標記、採用何種 統計方式等等。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分為四節:第一至三節分別回答本文的第一 至三項研究問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再就結果進行討論。第四節為總結, 以表格方式說明各研究假設是否成立,並概述本研究所得之成果。 第五章為教學應用,分為三節:第一節,將本研究所得之成果,結合前 人研究所得之詩歌華語教學難點及對策,提出詩歌華語的教學建議。第二節, 簡介現行的三本詩歌華語教材,並使用前述之教學建議作為評估指標,對教 材進行評估,指出教材不足之處。第三節,結合詩歌華語教學建議,設計與 圖像相關的教學活動,彌補現行教材之不足。 第六章為結論,分為三節:第一節,總結本文的研究結果,回應研究目 的及研究問題。第二節,指出本研究的限制及不足之處,以及未來研究中可 以如何改進。第三節,提出可供後續發展的研究方向。. 12.

(2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關注圖像與文字輔助教材對古典詩歌學習成效的影響,涉及的領 域包含對外古典詩歌教學,及圖像於二語學習的應用,相關文獻分為四節回 顧討論:第一節,說明古典詩歌教學之必要性、教學難點,及教學對策。第 二節,說明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的既有研究成果。第三節,介紹圖優效應及 其認知心理機制。第四節,小結本章要義,整合前三節的研究成果及缺口。. 第一節 對外華語之古典詩歌教學 古典詩歌的學習價值為何?國際學生在學習古典詩歌時,容易遭遇哪些 學習困難?教師的相應對策為何?以上皆為詩歌學習的文獻論述重點,本節 分為兩小節回顧分析之:第一小節,說明詩歌學習的必要性;第二小節,說 明國際學生學習古典詩歌容易遭遇的問題,及因應的對策。. 一、 詩歌學習之必要性 學習語言最主要的目標在於溝通,美國語言學家 Sapir(1921)曾說: 「語 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傳承下來的習俗與信念。」不同文化 族群的成員在溝通過程中,若以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對方所表達的意思, 就可能形成溝通障礙,又稱為「文化缺項」 (梁淑芳,2011) 。比如中華文化 傳統中的「龍」是神聖的象徵,而西方文化中的「龍」則通常表示邪惡或恐 怖。若僅學習語言,而不理解文化,則恐因文化差異而導致誤解,甚至形成 文化衝突。Robinson-Stuart 與 Nocon(1996)指出,若以為第二語言的學習 者理所當然了解第二文化,是錯誤的觀念。許多二語學習者──尤其是在非 目標語環境的學習者──對二語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抱持較為負面的態度。 他們亦指出,成功的第二文化習得能促使學習者對二語的態度趨為正向,亦 有助於二語習得。由此可見,二語教學必須納入文化教學。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元素,目標語文學作品適合用以輔助第二文化教學。 Chen(2009)觀察以文學作為教材的初級華語課堂,發現文學作品若依程. 13.

(30)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度、句式、用語等標準,經過謹慎地挑選,學生的習得效率及課堂參與度反 而較純會話、溝通式的教學方法為高。文學作品之所以能輔助文化教學的原 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文學作品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材料,可供學 生進行口語練習。第二、文學作品反映出當代社會氛圍與人情思想,可使學 生了解並掌握目標語的文化背景。第三、文學作品通常具有豐富的意涵,能 培養並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後,文學作品多半饒富趣味,能引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宋玲玲,2005;楊俊峰,2002;朱我芯,2013)。 中國文學最具代表性地位的便是詩歌。袁行霈(2005)曾言:「中國文 學的長河,是以詩歌為主流的。」其中「唐詩」更是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成 就。在中國歷史上,唐代無論政治、經濟或是文化交流皆十分繁榮,因此不 僅唐文化對海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唐詩」亦能引發華語學習者的極大興 趣(王冬霞,2009;涂文暉,2002)。即便不論文學地位,古典詩歌的情思 優美、溫柔敦厚等特點,亦能彰顯中華文化特質,有助於增進二語學習者對 華人傳統思維的瞭解(朱我芯、王兆華,2010)。 除上述基於第二文化教學的考量之外,學習古典詩歌還有助於提升現代 華語的能力,學者認為,其助益主要體現於語音、詞彙、句法、修辭等四個 方面(宋曉航,2013;孫荔,2009;唐清輝,2007;錢汝琦,2010):. (一) 鞏固發音 朗誦詩歌有助於鞏固華語語音的發展(宋曉航,2013;孫荔,2009;唐 清輝,2007)。孫荔(2009)指出,透過略顯誇張的詩歌朗誦過程,能幫助 學習者掌握華語語音的三大要素: 「聲母」 、 「韻母」及「聲調」 ,故許多華語 教材皆在課後練習的部分設置了詩歌朗誦的環節,如《漢語教程》 (楊寄洲, 1999)、《漢語高級口語教程》(楊寄洲、賈永芬,2007)等。對國際學生而 言,華語聲調的困難在於調值的音高及長短的掌握,比如第一聲不夠高、第 二、四聲不夠長而難以到位等等。經過選材的古典詩歌,可成為聲調練習的 最佳材料,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4.

(3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其中韻腳「光」 、 「霜」 、 「鄉」皆為第一聲,利用詩歌朗誦時必然的停頓 節奏,可幫助學生掌握第一聲的音高及音長;此外,該詩中第二、四聲的出 現頻率高,有助於練習(孫荔,2009)。詩歌朗誦亦有助於學習者掌握聲母 及韻母的發生特性,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中「煙」 、 「川」 、 「天」的韻母皆為「an」 ,而「望」的韻母則為「ang」, 可幫助學生區別前鼻音韻母及後鼻音韻母(錢汝琦,2010)。再比如杜牧的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其中「近」、「酒」、「家」、「江」的聲母是不送氣音「j」,「秦」則是送 氣音「q」 ; 「知」的聲母是不送氣音「zh」 , 「唱」則是送氣音「ch」 。朗誦這 首詩可以練習送氣及不送氣的聲母發音(宋曉航,2013)。最後,由於古代 漢語中絕大多數詞彙為單音節詞,即一個音節就是一個意義單位,這種音節 與語義密切結合的特性,使古典詩歌的語音節奏與語義節奏協調、達成一致, 從而形成豐富多樣的詩行節奏(唐清輝,2007)。綜上所述,可見詩歌的確 是華語語音教學的有力輔助工具。. (二) 擴充詞彙量 學習詩歌對於理解並掌握現代華語的詞彙,無論在實詞或是虛詞方面, 皆有助益。以實詞中的「量詞」為例,詩歌中含有豐富的量詞,如「紅豆生 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登鸛雀樓〉) 、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杜甫〈不見〉)中的量詞「枝」、 「層」 、 「杯」等等,都是現代華語中常見的量詞,透過優美生動的詩境理解 並背誦詩句,可強化國際學生對於量詞的掌握能力(孫荔,2009) 。再以「名 詞」 、 「動詞」 、 「形容詞」為例,詩歌因為對偶的關係,常會在上下句中出現 詞性相同、詞義相關的詞彙,能使學生易於理解詞意,並加強聯想能力。比 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中, 「明月」和「清泉」 對應為兩名詞詞組, 「間」和「上」為兩方位詞, 「照」和「流」為兩動詞等. 15.

(32)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等(錢汝琦,2010)。 除了實詞之外,詩歌中亦有許多虛詞的用法古今皆同。虛詞的詞性變化 多端,以「自」為例,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王維〈雜詩〉)中「自」 為介詞,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楊炯〈從軍行〉)中的「自」為副詞,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自」為 代詞等等(孫荔,2009)。這些用法和現代書面語並無二致,國際學生在學 習詩歌的同時,也能增進現代華語的書面語能力。. (三) 增進句法理解 唐代之後的詩歌已具備與現代華語極其相似的句法成分,以唐詩為例, 其語序、句構與現代華語大致相同,皆為「主─謂─賓」結構,如「君自故 鄉來,應知故鄉事」(王維〈雜詩〉 )的句構分析: 主語 君. 謂語. 賓語. 狀語. 中心語. 定語. 中心語. 自故鄉 應. 來 知. 故鄉. 事. 由此可知,唐詩無論從句法或語義上分析,皆與現代華語差別不大(孫 荔,2009)。學習唐詩能幫助國際學生鞏固對華語語序的認識。. (四) 培養修辭欣賞能力 古典詩歌常展現典型的修辭效果,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 白〈靜夜思〉)的「譬喻法」 、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 都城南莊〉)的「映襯法」等等。對於修辭的理解不僅能為詩歌閱讀過程增 添趣味,也能幫助記憶經典詩句,進而運用於寫作方面(孫荔,2009)。 由教師觀點出發,亦認為詩歌教學有其必要性。朱我芯(2013)針對美 國的華語教師,進行關於古典詩歌的問卷調查,發現高達 99%的教師皆認 為華語學習內容有必要穿插部分比例的古典詩歌。在曲桂敏(2011)以唐詩 作為教材的華語教學實驗中,發現如果選材合宜,唐詩能大幅提高學生的學 習積極性,尤其是對於初級至中高級班級而言。涂文暉(2002)就自身的教. 16.

(3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學經驗,提出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唐詩最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又以 名家名句尤為理想。 詩歌教學,針對程度不同的華語學習者,教學重點亦有不同側重。在初 級階段,詩歌可作為語音教學的輔助工具,透過詩句抑揚頓挫的朗誦,能提 升華語四聲的語感,建立對華語語音系統的基礎認識;此階段無須要求學生 了解每一首詩的內容。到了中級階段,可透由字詞句意的講解,擴充當代華 語的詞彙量,也可鼓勵學生背誦名言佳句,以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高級階 段則藉由賞析古典詩歌,進而瞭解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有助於第 二文化習得與跨文化溝通(曲桂敏,2011;孫荔,2009;錢汝琦,2010)。. 二、 詩歌學習之難點與對策 運用古典詩歌輔助文化教學雖於學理上已毋庸置疑,然具體落實於教學 仍存在若干難點。根據朱我芯(2013)的古典詩歌問卷調查結果,對華語教 師而言,詩歌教學的難點依序為:詩歌背誦(73%) 、情境體悟(71%) 、字 詞句意的解釋(59%)。錢汝琦(2010)針對國際學生學習詩歌的難點進行 問卷調查,發現主要問題有四:首先為詞彙問題,約八成的學生皆認為「詞 彙」是學習古詩最大的挑戰;其次,古詩所表現的情感與現代人不同,因而 難以體會;再者,教師的教學方式多半較為沉悶,難以引發學習興趣;最後 則是在背誦方面有困難。由以上調查結果,可知教師及學生所認為的詩歌學 習難點差異不大。除了詩歌背誦較不符合國際學生的學習風格,以及字詞句 意等語言本身的問題之外,還可發現「情境體悟」──即學生所謂「體會古 人的情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學習難點,也正是詩歌教學有別於一般古 代漢語(文言文)教學的特點:要求學生在理解字詞句意的基礎之上,還能 學會欣賞、領會詩歌意境中的美與深意(高惠敏,2002)。 朱我芯(2013)針對二語學生的詩歌學習難點,由中國詩歌的創作歷程 (圖二-1)及閱讀認知歷程(圖二-2),進一步分析了「情境體悟」之所以 難學的原因。中國的文學藝術,以不直露為美,往往藉由外在景物以寄託情 感,此即所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讀者必須突破字面語義的限制, 透過對詩歌所描繪之情境的感悟,才能與詩人情志交會,達成有效的閱讀理. 17.

(34)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解。因此,詩歌的學習必須先「依詩思境」(依據詩歌的景物描述還原當時 情境),而後才能「即境悟情」(就此情境體會詩人當時感受),最終達到與 詩人情志交會的境地。上述的認知歷程,對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教育習染 的華語母語者而言,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然而,國際學生所受中華文化的影 響相對較少,尤其「寓情於景」並非西方文學主要的藝術特色,故多數國際 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僅止於字面,而難及於情境的感悟。此外,詩歌語言本具 有高度精煉及思維跳躍之特色,詩中所描繪的事件及情景往往並非線性發展, 凡此特點皆加深了詩歌閱讀理解的難度。簡而言之,學習者對於詩歌情境的 掌握能否得宜,是影響詩歌學習成效的關鍵,故應以此作為首要的教學重點 (王冬霞,2009;朱我芯,2013;高惠敏,2002)。. 抒情. 即景抒情. 寓情於景. 情景交融. 敘事. 借事寓意. 寓褒貶 於敘事. 諷意自現. 意在言外. 圖 二-1 中國詩歌的創作歷程(朱我芯,2013). 依詩思境. 即境悟情. 感知作品意志 與詩人情志交會. 圖 二-2 中國詩歌的閱讀認知歷程(朱我芯,2013). 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王冬霞,2009;朱我芯,2013;宋曉航,2013; 高惠敏,2002),試將已知的詩歌學習難點及教學對策進行整理,呈現如表 二-1。. 18.

(3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表 二-1 國際學生古典詩歌的學習難點及教學對策. 學習難點. 教學對策. 1. 古典詩歌往往涉及複雜的歷史背 使用華語或英語簡單地解釋,不做 景及典故,學生難以理解詩意。. 繁複的說明,避免形成學習負擔。. 2. 詩歌語言具高度精煉與思維跳躍 提供英語或學生母語的譯文,力求 的特色,有別於一般書面語的句法 迅速掌握句意。 結構。 3. 詩歌蘊藏了諸如譬喻、誇飾、對比 於每首詩中取其獨特手法一、二種 等較為艱澀的文學表現手法。. 稍作說明,旨在喚起學生對文學手 法的已有認知。. 4. 詩歌常透由「寓情於景」的手法來 善用多媒體輔助教材(圖像或影片 寄託詩人情志,學生難以融會貫 等等)創造情境,將詩句內容形象 通。. 化。並透過提問,引導學生融入情 境、帶入詩人情感與立場,進而體 悟詩歌所欲傳達的宗旨。. 5. 學生不熟悉古典詩歌的內容分析 於教材內提供賞析範文,包含分析 方法,對專業詞彙及句式亦缺乏認 手法及專業詞彙、句式的範例,鞏 識。. 固學生的現代華語能力並提升寫 作能力。. 本文將透過實證研究,驗證上述提及之詩歌華語的學習難點,並結合上 述教學對策與本文的實驗結果,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及教案設計範例,以其 對於未來的詩歌華語教學有所貢獻。. 19.

(36)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第二節 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 在二語學習中,圖像的應用價值為何?對於不同層面(如閱讀理解、詞 彙學習)的二語學習,圖像的效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而在華語學習方面,圖 像的應用效果又為何?以上皆為圖像應用於二語學習的文獻論述重點,本節 分為三小節回顧分析之。第一小節,說明圖像應用於華語學習方面的研究成 果;第二小節,說明圖像對二語文章閱讀或聽力理解的影響;第三小節,說 明圖像對二語詞彙學習的輔助成效。. 一、 圖像應用於華語學習 在視覺材料輔助二語習得方面,前人研究成果豐碩,然其中與華語教學 相關的研究並不多,主要展現在漢字及詩詞學習方面。Kuo 與 Hooper(2004) 研究母語翻譯、文字說明及象形圖像等不同輔助教材對漢字字義記憶的影響。 Kuo 與 Hooper(2004)操作五個不同的實驗情境,分別為:僅有字義的母 語翻譯、僅有文字說明、僅有象形圖像、有文字說明及象形圖像、沒有任何 提示(但鼓勵受測者自行衍生記憶策略),在學習情境之後對受測者進行回 憶測驗及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使用圖像或文字輔助教材對於回憶 分數的影響並無差別,但問卷調查發現,沒有任何提示的組別在記憶漢字字 義的過程中,多數受測者會透過產生心像(mental image)的方式來幫助記 憶。研究者指出這是由於漢字具有高度圖像化的特性,故能幫助記憶字義。 Soemer 與 Schwan(2012)使用靜態圖像及動態畫面來輔助日本漢字 (Sino-Japanese)的字義配對聯想(Paired Associative Learning)。研究結果 發現,靜態圖像組在字形字義的再認及回憶測驗中,都有顯著優於動態畫面 組的表現,而兩種情境的認知負擔並無差別,可見靜態圖像在記憶編碼方面 比動態畫面更具優勢。此外,無論是靜態圖像或動態畫面組,表現皆比僅有 漢字的控制組更為出色,研究者認為可由雙重編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 進行解釋──圖像為訊息編碼提供更多線索,因而促進記憶。 Chu 與 Wang(2013)以〈天淨沙:秋思〉為例,分析詩詞中出現的元 素,包含景象及人物動作,建構情境再現的多媒體動畫,並提供字詞的英語 解釋與白話翻譯以引導學生學習,結果得到學生的正向滿意度回饋。. 20.

(3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二、 圖像應用於二語閱讀及聽力理解 諸多學者發現,運用圖像作為視覺輔助教材,確能增進二語閱讀、聽力 的理解(Bransford & Johnson, 1972; Borges & Robins, 1980; Jalilehvand, 2011; Lin, Chen, & Dwyer, 2006; Mueller, 1980; Omaggio, 1979)。為此研究首開先 河的 Omaggio(1979),針對初級法語的學習者,研究母語(英語)及二語 (法語)的故事閱讀歷程,探討圖像在閱讀理解歷程中的貢獻。結果發現, 輔助圖像的有無,並未影響母語的閱讀理解,但對於二語卻影響顯著,有圖 像輔助時的閱讀理解成效較高。此外,圖像的內容亦為關鍵之一,只有描繪 故事前段場景的圖像,具有明顯的正向效果;至於描繪故事中段或後段的圖 像,則並無作用。該文結論指出,描繪故事前段場景的圖像,能提供充分且 適量的資訊,幫助讀者對即將到來段落中的陌生詞句做出正確預測,因而有 其成效。Omaggio(1979)的研究亦顯示,圖像所傳遞的資訊量極為關鍵, 倘若圖像挾帶過多資訊,反而易使讀者混淆。該研究還發現,對於高級階段 的學習者而言,圖像顯得多餘,並無顯著助益。Jalilehvand(2011)針對英 語作為二語的伊朗學習者,進行閱讀理解研究,亦得到與上述研究相同的結 果。他探討文章的長短及輔助圖像的有無,是否影響英語的閱讀理解。結果 顯示,文章的長短並無影響,但輔助圖像的有無卻有顯著效果,當閱讀的文 章搭配圖像時,受測者的閱讀理解表現較為優異。 Lin 等人(2006)除了驗證圖像的輔助成效之外,亦就圖像的多媒體形 式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效,作更進一步的探究。他們使用靜態圖像及動態畫 面,幫助受測者閱讀以學科內容為主(心臟部位及功能介紹)的二語文章, 並透過四種不同類型的測驗,探究這兩種多媒體形式對記憶及理解能力的影 響,四種測驗分別為:屬於「低階學習產出」 (lower level learning outcomes) 的繪圖測驗及選擇測驗,以及屬於「高階學習產出」 (higher level learning outcomes)的專業術語測驗及文意理解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在「低階學習 產出」測驗中,動態畫面比靜態圖像佔有優勢,然而在「高階學習產出」測 驗中,則沒有差別。意即在較複雜的學習任務中,靜態圖像與動態畫面有相 同的輔助成效。. 21.

(38)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聽力方面的研究發現亦與閱讀相似。Bransford 與 Johnson(1972)探討 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在二語聽力理解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指出透過 合適的圖像提供「語境」 (即先備知識) ,能去除文章段落的模糊性,達到良 好的理解效果。實驗操作不同的圖像呈現情境,分別為:無圖像、合適圖像 (參照圖二-3)出現在聆聽短文之前、假圖像(參照圖二-4)出現在聆聽短 文之前、合適圖像出現在聆聽短文之後,以及聆聽短文兩次等五種實驗情境, 使受測者進行回憶測驗,並填寫關於理解能力的自評量表。其中合適圖像與 假圖像的差別,在於合適圖像呈現的景物乃根據短文的前情提要所描繪,能 提供理解陌生文章所需的先備知識;而假圖像雖呈現與合適圖像相同的場景 及物品,但物品之間的相對關係與前情提要的故事情節不符。. 圖 二-3 提供語境之合適圖像. 圖 二-4 提供語境之假圖像. (以上兩圖皆出自 Bransford & Johnson, 1972). 假圖像的設計能排除提取線索(retrieval cues)數量造成的誤差,因為 假圖像提供與合適圖像相同的物品作為提取線索(氣球、吉他、電線等), 若提取線索的數量多寡會對回憶表現造成影響,則假圖像組的測驗結果應與 合適圖像組一致。 Bransford 與 Johnson(1972)的實驗結果顯示,合適圖像出現在聆聽短 文之前的組別,無論在理解或回憶分數上都顯著高於其他四組,且幾乎是其 他組別的兩倍。在無圖像的組別中,即使受測者能理解短文中每個二語詞彙. 22.

(3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的意義且熟悉二語句構,回憶測驗的表現仍然非常差,由此實驗結果可知「語 境」的重要性。然而,是否只要提供語境,就能增進對陌生文章的理解及記 憶能力?Bransford 與 Johnson(1972)認為並不然。若是語境本身即有影響, 那麼合適圖像出現在短文之後應也有相似的輔助效果,然而該組別的回憶表 現並不出色。由此可知,語境固然有其影響力,然而呈現的「順序」才是決 定語境能否成為「先備知識」的關鍵。Mueller(1980)就英語母語者對德 語文章的聽力研究,亦支持了「圖像呈現順序」對於聽力理解的影響。他發 現在聆聽文章段落之前先看圖像,比在聆聽過程之中或是之後來得更有幫助, 此現象在初級學習階段尤其明顯,並與學習者的程度成負相關。另有 Borges 與 Robins(1980)的研究,除了再度驗證 Bransford 與 Johnson(1972)的 實驗結果,證明圖像有助於理解以外,亦提出若干新發現:在「理解能力」 方面,除了提供圖像之外,事先提供前情提要式的文字閱讀材料,亦能增進 隨後的聽力理解能力;然而,在「回憶表現」方面,只有提供圖像能產生促 進效果,前情提要文字則未見成效。 總觀上述研究成果,不難發現,二語資訊輸入(包含聽力及閱讀)對學 習者造成困難,是源於對相應語言符碼的不熟悉,故難以對輸入的資訊做出 正確預測。因此,透過圖像或影片等視覺輔助教材,提供額外的語境資訊, 能幫助學習者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相應的基模(schema),使理解過程 變得較為容易。(Omaggio, 1993). 三、 圖像應用於二語詞彙學習 詞彙學習向來是二語學習研究中,最受關注的重點之一。近年來,諸多 研究證實,文字加上圖像的註解形式能達到最佳的二語詞彙學習效果(Chun & Plass, 1996; Kim & Gilman, 2008;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Pouwels, 1992; Yeh & Wang, 2003; Yoshii & Flaitz, 2002; Yoshii, 2006)。 詞彙學習可區分為「偶然學習」 (incidental learning)與「有意識學習」 (intentional learning)。有別於學習目標明確、並具有較強動機的「有意識 學習」 , 「偶然學習」意指學生在閱讀文章或觀看影片的過程中,不經意地習 得新的二語詞彙。 「偶然學習」情境的主要學習目標通常是閱讀或聽力理解,. 23.

(40)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 提供詞彙註解僅為輔助,詞彙學習亦僅為附加的成效。 Chun 與 Plass(1996)使用多媒體工具 Cyberbrush,研究當主要學習目 標為閱讀理解時,二語詞彙的偶然學習成效。他們提供三種多媒體形式的註 解,分別為:僅有文字(以母語寫成的詞彙定義)、文字及圖像、文字及動 畫,讓受測者自由選擇需要的註解形式。多媒體工具會記錄受測者選擇的註 解及花費的時間,並透過回憶測驗(recall)及再認測驗(recognition)以檢 測詞彙的偶然學習成效,前者是產出(production)測驗的一種,受測者必 須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搜尋相關記憶並產出相應物件,在此實驗中為 呈現二語詞彙,請受測者用母語回答定義;後者則是確認某一物件是否符合 之前儲存的記憶,在此實驗中為呈現圖像或動畫,請受測者從六個選項中選 出正確的二語詞彙。 Chun 與 Plass(1996)的研究成果指出,詞彙學習在回憶測驗中約有 25% 的正確率,在再認測驗中更高達 75%,此數據略高於前人研究。Chun 與 Plass 認為這是由於註解形式具多樣化、容易查詢等特點,鼓勵了受測者主動查詢。 他們也觀察到,「文字及圖像」形式的註解,其輔助效果顯著高於「僅有文 字」與「文字及動畫」,表示圖像能有效幫助詞彙學習。受測者在之後的訪 談中,亦表示圖像最容易作為他們在提取詞彙記憶時的線索。 Kost 等人(1999)對英語母語者在德語詞彙方面的偶然學習成效進行 研究,並操作實驗情境,對比文字與圖像的輔助效果。他們使受測者閱讀德 語寫成的文章,並在文章旁提供文字(英語翻譯)、圖像、或圖文合併等不 同的註解形式(如圖二-5 及圖二-6),以回憶測驗及再認測驗的方式,檢測 受測者的詞彙學習成效。前者要求受測者寫出德語詞彙的英語翻譯,後者則 要求辨識(選擇)德語詞彙的英語翻譯或圖像。. 24.

(4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圖 二-5 僅有文字的註解形式. 圖 二-6 圖文合併的註解形式 (以上兩圖皆出自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實驗結果顯示,在回憶測驗中,三個組別的受測者皆表現不佳,且其間 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再認測驗中,「圖文合併」組的表現顯著優於「僅有 文字」與「僅有圖像」組。可見在二語文章閱讀過程當中,圖文合併的註解 形式,比起只呈現兩者之一,更能幫助學習者理解並記憶二語詞彙。 Yoshii 與 Flaitz(2002)則調查在「多媒體環境」進行閱讀理解時,上 述的三個實驗情境效果是否仍有差異。整體實驗設計同 Kost 等人(1999), 惟受測者背景及實驗材料的呈現形式有所區別:此實驗的受測者並非來自單.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LE) Sec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ii. Drama as a Second Language: 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 Trust. Drama Techniqu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 Resource Book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If care was not take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exts,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describing Chinese mathematical thought solely in terms of ‘Chinese didac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