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行研 究報 告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2) PR9903-3657 099301070000G2021.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研 究 人 員: 游 輝. 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行研 究報 告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3)

(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年度. 99.

(5) 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步驟 ................ 2 第二章 現況分析................................. 5 第一節 政府科技發展 ........................ 5 一、政府科技發展政策 ........................... 5 二、政府科技發展計畫預算 ....................... 7. 第二節 政府科技計畫審議與績效評估 ........... 8 一、政府科技計畫審議 ........................... 8 二、政府科技計畫績效評估 ...................... 10. 第三節 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發展 ........... 16 一、歷年推動之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 ............ 16 二、目前執行之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概述 ........ 16. 第三章 文獻回顧................................. 23 第一節 績效評估 ........................... 23 一、績效評估意涵 .............................. 23 二、科技研發績效評估 .......................... 24 三、科技研發績效評估模式 ...................... 24 四、績效衡量方法 .............................. 29. 第二節 資料包絡分析法 ..................... 31 一、效率衡量之概念 ............................ 31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基本理論 .................... 33 三、資料包絡分析法模式種類與適用範圍 .......... 36 四、資料包絡分析法之特性與限制 ................ 37 I.

(6)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五、資料包絡分析法之使用程序 .................. 38 六、資料包絡分析法之結果分析方法 .............. 39 七、資料包絡分析法於科技研發之應用 ............ 41. 第四章 實證分析................................. 43 第一節 評估要項選擇與檢驗 ................. 43 一、評估對象 .................................. 43 二、投入產出項選擇 ............................ 44 三、相關性分析 ................................ 47. 第二節 模式選擇與執行 ..................... 48 一、規模報酬模式選擇 .......................... 48 二、投入導向與產出導向衡量法 .................. 48 三、Malmquist 指數分析......................... 49 四、電腦軟體程式 .............................. 51. 第三節 研究分析結果 ....................... 52 一、效率分析 .................................. 52 二、差額變數分析 .............................. 54 三、跨年期變動分析 ............................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 63 第二節 建議 ............................... 64 參考書目........................................ 65 附錄............................................ 67. II.

(7) 表次. 表. 次. 表 2-1 中央政府各部門科技發展計畫預算編列情形 ........... 7 表 2-2 計畫性質及其必填項目 ............................ 11 表 2-3 績效指標項目初級產出、效益及重大突破 ............ 12 表 2-4 指標項目與佐證資料之對照名稱 .................... 15 表 2-5 歷年建築研究科技計畫一覽表 ...................... 18 表 3-1 績效衡量方法分類 ................................ 29 表 3-2 常用績效衡量方法比較表 .......................... 30 表 3-3 投入產出假設資料表 .............................. 35 表 3-4 國內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於科技研發效率評估之研究 .. 41 表 4-1 96 至 98 年度建築研究科技計畫一覽表 ............... 44 表 4-2 各受評單位之投入產出資料 ........................ 46 表 4-3 投入與產出變數 Pearson 相關分析 .................. 47 表 4-4 效率分析結果比較表 .............................. 53 表 4-5 非效率單位產出差額分析表 ........................ 55 表 4-6 各受評單位效率分析與差額變數分析結果 ............ 56 表 4-7 跨年期技術效率變動 .............................. 57 表 4-8 跨年期技術變革 .................................. 58 表 4-9 跨年期總要素生產力變化 .......................... 59 表 4-10 全期效率及生產力平均變動 ....................... 60 表 4-11 全期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變動 ................... 61 表 4-12 效率變動之跨期比較 ............................. 61. III.

(8)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IV.

(9) 圖次. 圖. 次. 圖 2-1 政府科技政策形成圖 ............................... 6 圖 2-2 100 年度政府科技計畫群組審議作業流程圖 ............ 9 圖 3-1 研究機構研發活動評估系統圖 ...................... 25 圖 3-2 IRCE 模式架構圖 .................................. 26 圖 3-3 IRON 模式架構圖 .................................. 27 圖 3-4 IROT 模式架構圖 .................................. 28 圖 3-5 Farrell 效率衡量概念圖 ........................... 33 圖 3-6 包絡線概念圖 .................................... 35 圖 3-7 相對效率衡量概念圖 .............................. 35 圖 4-1 產出導向之效率衡量概念圖 ........................ 49. V.

(10)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VI.

(11) 摘要. 摘. 要. 關鍵詞:建築研究、科技計畫、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 一、研究緣起 由於國家總體科技預算有限,科技發展經費之有效運用與管 理,便成為政科技發展政策之重要課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78 年配合執行營建自動化科技計畫開始,歷年已陸續執行 24 項建築 研究相關科技計畫,各項科技計畫於各年度結束後皆依國科會規定 辦理計畫績效評估,一方面可了解各計畫執行績效,另方面作為次 年度計畫審議之參考依據。然而績效評估結果雖可瞭解各項科技計 畫執行成果效益,但相對於其所挹注的研究人力與研究經費等資源 是否有效率,則因尚未能提供適切有效的資訊讓計畫管理者與決策 者充分參考,致難以公平有效地分配、運用與管理有限的科技研發 資源,以發揮整體科技研發最大之效率。因此本研究擬以資料包絡 分析法,針對本所目前辦理各項科技計畫之研發效率進行分析,以 瞭解本所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及各項科技計畫之相對效率與改 善方法,期能提高本所科技計畫執行績效爭取政府科技預算,並作 為本所檢討改善與規劃未來科技發展政策之參據。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擬以現況分析、文獻回顧、資料蒐集,以及模式建立與 操作等方法,進行科技計畫績效與管理相關項目之彙整,並針對本 所本期程科技計畫各年度績效評估報告之評估項目作比較分析;同 時亦進行資料包絡分析法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應用分析,再藉由各科 技計畫各年度執行績效之量化評析,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實證分 析研究,經由結果分析,檢視本所科技計畫整體執行效率,以及各 科技計畫之相對效率與改善方法,並進行跨年期變動分析,以瞭解 VII.

(12)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各跨年期科技計畫效率變化情形。 三、重要發現 由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效率分析結果發現,96 至 98 年度 23 項建 築研究科技計畫中,相對有效率計畫計有 10 項,相對無效率計畫 則計有 13 項,進一步分析發現真正純技術無效率之計畫為 3 項, 其餘 10 項相對無效率計畫係因規模無效率所導致,且大多數相對 無效率計畫處於規模報酬遞減狀況。由此說明了在 96 至 98 年度期 間各項建築研究科技計畫規模擴張迅速,而計畫產出卻未能相對增 加情況下,導致計畫有規模偏大而需適度調整,以提升整體效率。 另由跨年期效率變動分析結果發現,96 至 98 年度之 7 項跨年 度建築研究科技計畫之整體效率係呈現進步趨勢,僅技術效率稍有 衰退情形;進一步分析純技術效率變動與規模效率變動,可瞭解造 成技術效率衰退之原因,實際係源自規模效率之衰退,只要進行計 畫規模調整即能改善整體效率。 四、主要建議事項 建議一 選取有代表性之投入產出項目: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投入產出指標是否已完整考慮到所有具關鍵性的投入產出項 目,將影響評估結果,因此未來後續研究可採用科學性之方法選取 真正有代表性之投入產出項目,以確保分析結果之準確性。 建議二 採用適當方法分析各投入產出項之權重: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VIII.

(13) 摘要. 由於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模式眾多,可視評估目的需要選用不同 模式作不同分析,本研究係分別以產出導向之固定規模報酬與變動 規模報酬模式,進行效率分析、差額變數分析,以及跨年期效率變 動分析。建議未來後續研究可另以敏感度分析與虛擬乘數分析等方 法,分析各投入產出項之權重,以了解影響計畫研發效率之主要關 鍵要項。 建議三 對於相對無效率之計畫可依其原因作改善: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參考本研究分析結果,對於相對無效率之計畫可依其原因作改 善,純技術無效率之計畫,係因計畫管理與執行層面較不熟練所 致,故應加強計畫間之觀摩學習與經驗交流;而源於規模無效率之 計畫,則宜適度調整計畫資源投入比例,以改善其效率。 建議四 計畫規劃階段先進行資料包絡分析法模擬分析: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未來擬定科技計畫時,可於計畫規劃階段先以計畫所選取之 KPI 績效指標之初級產出量化值,進行資料包絡分析法模擬分析, 據以調整計畫規模與目標,計畫執行單位亦可依各產出權重,聚焦 加強其產出,以提升整體計畫執行績效。. IX.

(1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X.

(15) 摘要. Abstract Key words: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 Performance Review,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country’s overall technology research budget is with limited funds;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 is crucial to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has conducted performance review of the building research programs upon completion for years. However, there i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search manpower and research funds invested by the said performance review.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efficiency of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and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corrective action available for the sai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The efficiency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will be compiled in this study with situation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model building and operating. Moreov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ill be made on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pla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ssessment items of the performance review report.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DEA will be conducted accordingly.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wit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efficiency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earch with DEA. XI.

(16)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includ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each technology research plan and corrective action. Conduct trans-year changes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in efficiency of trans-year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rtee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out of twenty-three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in 2007~2009 were relatively inefficient. Three of the thirteen plans are pure technical inefficiency while the other ten plans that are relatively inefficient are a case of scale inefficiency. It show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in 2007~2009; however, plan output is without relative increase; therefore, the scale of the plan is too large and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seven trans-year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 is improving except for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declin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scale efficiency; therefor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adjusting the scale of the programs.. XII.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目的 研究緣起與目的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研究發展與創新已成為驅動產業成 長,促進社會進步之主要原動力,世界各國無不積極規劃科技發展願景與 目標,投入整合龐大的科技資源,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工作,提升國家整體 競爭力。政府為鼓勵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於科技研發之經費逐年成長,目 前 99 年度我國政府科技預算已成長至 941 億元,自 95 年到 99 年平均年成 長率 6.07%;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比率也持續增加中,至民國 97 年已達 2.77%,顯示政府積極推動科技發展的決心。[國科會,2010] 由於國家總體科技預算有限,科技發展經費之有效運用與管理,便成 為政科技發展政策之重要課題。政府為有效分配、運用與管理科技預算, 發展一套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與績效評估作業制度,各部會署所擬定之 中程個案科技計畫或年度綱要計畫,應依規定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審 議,審議結果陳報行政院核定後,列入預算案據以執行。年度結束後,應 辦理年度執行成果或全程計畫成果效益之績效評估,再送國科會複評,以 瞭解各該科技發展計畫之績效,並作為後續計畫規劃之參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78 年配合執行營建自動化科技計畫開始,歷年已 陸續執行 24 項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目前 99 年度辦理之科技計畫計有 8 項,年度科技預算經費已達 2 億 4 千餘萬元。本所各項科技計畫於各年度 結束後皆依國科會規定辦理計畫績效評估,一方面可了解各計畫執行績 效,另方面作為次年度計畫審議之參考依據。 績效評估報告中包括了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經濟效益(經濟產業發 展)、社會影響(民生社會發展及環境安全永續)、其他效益(科技政策管理 及其它)等 5 類構面共 29 個評估項目,各科技計畫依其計畫性質,選擇適 當評估項目,填記計畫之質化或量化成果效益資料。 然而績效評估結果雖可瞭解各項科技計畫執行成果效益,但相對於其 1.

(18)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所挹注的研究人力與研究經費等資源,是否有效率?其效率究有多高?以 及相較於其他科技計畫其相對效率如何?則因未提供適切有效的資訊讓計 畫管理者與決策者充分瞭解,致難以公平有效地分配、運用與管理有限的 科技研發資源,以發揮整體科技研發最大之效率。 同時,由於資料包絡分析法具有可處理多投入、多產出之效率分析, 無須預設函數模型而以數學規劃方法設定權重,可避免人為主觀判斷之誤 差,並能提供效率改善之建議,應用範圍廣泛,早以應用於各方面之績效 評估,國內亦常用來評估科技研發計畫之效率。因此本研究計畫擬以資料 包絡分析法,針對本所目前辦理各項科技計畫之以往各年度之研發效率進 行分析,以瞭解本所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及各項科技計畫之相對效率與 改善方法,期能提高本所科技計畫執行績效爭取政府科技預算,並作為本 所檢討改善與規劃未來科技發展政策之參據。. 第二節、 第二節、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內容、方法與步驟 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擬以現況分析、文獻回顧、資料蒐集,以及模式建立與操作等 方法,進行科技計畫績效與管理相關項目之彙整,並針對本所本期程科技 計畫各年度績效評估報告之評估項目作比較分析;同時亦進行資料包絡分 析法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應用分析,再藉由各科技計畫各年度執行績效之量 化評析,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經由結果分析,檢視本所 科技計畫整體執行效率,以及各科技計畫之相對效率與改善方法,並進行 跨年期變動分析,以瞭解各跨年期科技計畫效率變化情形。研究內容與步 驟如下: (一)研究目的確立 (二)現況分析 1.政府科技政策與科技計畫 2.政府科技計畫審議與績效評估. 2.

(19) 第一章 緒論 3.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發展 (三)文獻回顧 1.科技研發績效評估 2.資料包絡分析法理論與應用 (四)實證分析 1.評估要項選擇與檢驗 2.資料包絡分析法模式選擇與執行 3.研究結果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預期成果包括: 一、瞭解資料包絡分析法理論與應用於本所科技計畫執行績效評估之操 作方式。 二、實證分析本所科技計畫整體執行效率,以及各項科技計畫之相對效 率與改善方法,並進行跨年期變動分析,以瞭解各跨年期科技計畫 效率變化情形。. 3.

(20)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4.

(21) 第二章 現況分析 第二章 現況分析 第一節 政府科技發展 政府科技發展 一、政府科技發展政策 科技政策就是政府為促進科技有效發展,以達成國家整體建設目標, 所採行之各種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針,而整體國家科技政策之形成機制乃涵 蓋政策議題形成、政策規劃、政策執行乃至事後評估,因而需有科技發展 組織體系,包含推動單位、執行單位與企劃評估制度的支援。 我國之科技政策推動機構為國科會、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及其他相關部 會;國科會之職掌包括推動全國整體的科技發展、支援學術研究,以及協 調、聯繫、審議與管制考核各部會年度重要科技計畫,而行政院科技顧問 組的任務包含國家科技研究發展政策及重要科技發展計畫之建議事項、召 開科技顧問會議及策略會議之籌劃事項、行政院指定之有關科技發展方案 或專案計畫之推動事項等。其他推動機構除中央研究院外,以行政院編列 科技預算之各部會署為主,包括內政部、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 部、衛生署、環保署、原能會、農委會、勞委會等機關,透過各部會署科 技預算之編列與執行,引導與落實政府科技發展政策,並由主管科技的政 務委員負責跨部會協調。[國科會,2010] 在執行機構方面,科技發展之基礎與先導性應用研究,主要執行機構 為中研院與國內各大學校院;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則由政府及財團法人研 究機構為主體,而產品開發與商品化研發主要是由公民營企業負責。 在科技發展中為求有效運用有限資源,政府除訂定科技發展政策與發 展重點外,最重要的是中長程計畫之企劃與執行中計畫之評估,及完成研 發後之績效考核,因此科技計畫規劃評審、執行管制與成果考核三聯體系, 成為我國科技發展重要之機制。 依據 88 年公布之「科學技術基本法」規定,政府應每 2 年提出科技發 5.

(22)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展之遠景、策略及現況說明,國科會爰自 90 年起每 4 年規劃訂定「國家科 學技術發展計畫」,復於計畫中期提出滾動修正之「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 皮書」,作為擬訂科技政策與推動科技研究發展之依據。國科會為整體規 劃全國科技發展,自民國 67 年起每 4 年定期召開全國科技會議,針對我國 科技發展之現況、挑戰與願景作成具體建議,並於會後邀集各相關部會, 依據會議建議與共識,研擬我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作為政府未 來 4 年推動科技發展之依據。[國科會,2010] 各相關部會依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及「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 皮書」之國家科技發展總體目標與策略,以及各項重大科技會議結論與建 議事項,擬訂中程個案科技計畫及年度綱要科技計畫,送請國科會審議, 審查結果經陳報行政院核定後編列科技預算,並於完成法定程序後據以執 行。. 圖 2-1 政府科技政策形成圖 資料來源:[林博文,2009]. 6.

(23) 第二章 現況分析 二、政府科技發展計畫預算 我國政府科技預算從民國 95 年 797.42 億元成長至 99 年 941.93 億元, 民國 99 年之年成長率為 1.47%,近五年之年平均成長率為 6.07%,政府近 五年科技發展計畫預算編列情形如附表列。[國科會,2010] 表 2-1 中央政府各部門近五年科技發展計畫預算編列情形 機關名稱 國科會 經濟部 中研院 衛生署 農委會 教育部 原能會 交通部 內政部 勞委會 法務部 研考會 經建會 行政院 環保署 客委會 故宮博物院 新聞局 國史館 體委會 工程會 原民會 僑委會 人事局 文建會 合計 年成長率. 95 33,848 25,883 8,531 4,215 3,995 839 827 711 270 184 24 94 50 43 55 105 38 31 79,742 13.24%. 96 35,007 25,509 8,938 4,396 4,264 889 992 818 373 217 47 81 49 43 77 64 31 11 25 20 81,853 2.65%. 97 36,686 27,515 9,293 4,709 4,033 1,535 1,137 841 456 221 81 82 54 45 67 56 43 36 10 20 20 5 86,946 6.22%. 單位:百萬元 98 99 39,385 40,494 29,364 29,033 9,858 10,330 5,089 5,160 4,142 4,255 1,560 1,691 1,292 1,090 888 922 363 347 241 255 85 89 107 87 84 75 74 72 66 68 50 45 42 43 32 28 25 24 20 20 18 20 18 12 12 19 11 13 8 92,830 94,193 6.77% 1.47%. 資料來源:[國科會,2010]. 7.

(2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第二節 政府科技計畫審議與 政府科技計畫審議與績效評估 審議與績效評估 一、政府科技計畫審議 依據「中央政府總預算編製辦法」規定,各部會署所擬之科技發展計 畫,應依「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先期作業實施要點」規定送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審議,科技發展計畫包括以下範圍: (一)依據行政院施政方針所擬訂之科技發展計畫。 (二)依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及「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中之各 項研究發展課題所擬訂之科技發展計畫。 (三)國科會委員會議核定之科技發展計畫。 (四)行政院科技會報、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及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 決議之科技發展計畫。 (五)行政院交辦之科技發展計畫。 (六)中央政府各主管機關因施政業務發展需要擬訂之科技發展計畫。 目前國科會辦理政府科技發展計畫之整體審議作業,分「中程個案計 畫」、「總體說明書」、「年度綱要計畫」三部份進行審議。 (一)「中程個案計畫」係依據「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 要點」所訂定 2 至 6 年期程之個案計畫,應於前一年年底前提送國 科會審查,審查結果獲通過者,免再提報「年度綱要計畫」 ,惟計畫 經費仍應併其他各「年度綱要計畫」於部會總科技經費額度內調配; 審查結果未獲通過者,可依部會需要另提「年度綱要計畫」送審。 (二)「總體說明書」係說明各科技計畫內容與部會施政方針之關聯性, 約於每年 1 月底前提送國科會審查,審查意見供各部會提報「年度 綱要計畫」參考。 (三)未通過中程個案計畫或未提中程個案計畫者,可於 5 月初另研擬「年 度綱要計畫」提送國科會審查,審查結果包括各項科技計畫之審查 意見及經費建議核定數,於國科會委員會議討論通過後陳報行政院 8.

(25) 第二章 現況分析 核定。. 圖 2-2 100 年度政府科技計畫群組審議作業流程圖 資料來源:[國科會,2009]. 9.

(26)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二、政府科技計畫績效評估 政府科技計畫績效評估 過去政府科技計畫著重在申請時的審查機制,對政府各部會署所擬訂 科技計畫之執行成果評估作業,缺乏一套完整的回饋制度與配套措施,以 致難以評估整體科技政策是否落實。因此國科會開始有系統地建構政府科 技計畫績效評估指標與評估作業模式,並建立具體化、系統化之衡量準則 與評估機制,以作為國科會與主管機關評估科技計畫執行績效與資源分配 決策之依據。 目前國科會已建立完成一套完整的「政府科技計畫績效評估作業」機 制,各項政府科技計畫皆需配合其規定辦理,其作業方式可概分兩階段。 (一)繳送計畫成果效益報告 政府科技計畫執行單位之計畫主持人,應於年度結束完成計畫後, 於翌年 1 月底前,上網至國科會「科技計畫績效管考平台」填報完成「計 畫成果效益報告書」、「科技計畫績效指標實際成果」以及佐證資料,並 上傳至「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 。 「計畫成果效益報告書」是計畫整體 性說明,內容包括以下 8 個項目:(格式參如附錄一) 1.基本資料 2.計畫目的、計畫架構與主要內容 3.計畫經費與人力執行情形 4.計畫已獲得之主要成果與重大突破(含量化成果 output) 5.主要成就及成果之價值與貢獻度 (outcome) 6.與相關計畫之配合 7.後續工作構想之重點 8.檢討與展望 國科會將科技計畫性質分成 10 類,並將績效指標分成學術成就(科 技基礎研究) 、技術創新(科技整合創新) 、經濟效益(產業經濟發展)、 社會影響(民生社會發展、環境安全永續) 、其他效益(科技政策管理及 10.

(27) 第二章 現況分析 其他)等 5 大構面共 29 項指標。各計畫填記「科技計畫績效指標實際成 果」時,係依據計畫之性質,填記各規定必填與自行選填之績效指標項 目之初級產出量化值、效益說明與重大突破等資料,同時應依所選填之 指標項目,另填記相對應之佐證資料表。. 表 2-2 計畫性質及其必填項目 計畫性質. 必填之指標項目. 學術研究. • • •. A 論文/著作 C 博碩士培育(人才培育) D 研究報告. 創新前瞻. • •. A 論文/著作 D 研究報告. 技術發展(開發). • • •. G 專利(智慧財產) H 技術報告 J 技術移轉及智財授權. 系統發展(開發). • • •. G 專利(智慧財產) H 技術報告 J 技術移轉及智財授權. 政策、法規制訂(規劃). • •. D 研究報告 K 規範/標準或政策/法規草案制訂. 研發環境建構(改善). • • •. B 研究團隊養成 D 研究報告 F 形成教材/手冊/軟體. 人才培育(訓練). • • •. D 研究報告 F 形成教材/手冊/軟體 O 共通/檢測技術服務. 研究計畫管理類. •. D 研究報告. 調查研究. • • •. D 研究報告 Y 資料庫 Z 調查成果. 其他 註:除必填項目外,可自由加選其他適合其計畫性質之指標項目 資料來源:國科會(2009),政府科技計畫成果效益報告操作說明. 11.

(28)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表 2-3 績效指標項目初級產出、效益及重大突破 構面. 績效指標 A 論文. 初級產出量化值. 效益說明. 重大突破. 論文發表數量、國內外期刊 論文發表在國際上重要 發表數量、重要期刊(SCI、 研討會或期刊(篇數) 、 SSCI、EI、AHCI、TSSCI 等) 被引用次數及影響係 發表數量等. 數、論文獲獎(次數). 學術成就(科技基礎研究). B 研究團隊養成. 系內、校內跨領域、跨校或 形成研究中心或實驗室 跨組織合作團隊數目 數目. C 博碩士培育. 參與計畫執行之碩士研究 生及博士研究生數量. 研究生畢業後從事之相 關行業人數. D 研究報告. 數量. 引用. E 辦理學術活動. 辦理國內、雙邊或國際之研 辦理主要之國際研討會. 產值(薪資). 討會 workshop、學術會議 場次 symposium、學術研討會 conference、論壇 forum 次 數。出版論文集數目 F 形成教材. 製作教材或自由軟體授權 釋出教材(件數). 引用次數、其他個人或團 體之加值利用次數. 其他. 技術創新(科技整合創新). G 專利. 申請、獲得國內或國外之專 應用、引用、移轉(授權 產值(形成 利(件數) 金、權利金) 產業). H 技術報告. 數量. 授權使用(授權金). I 技術活動. 發表於國內或國外研討會 (場次). 發表於主要之國際研討 會(場次). J 技術移轉. 可移轉技術(件數) 、先期 技術移轉(移轉金、授權 產值(形成 技轉(項數、家數、金額)、 金、權利金) 、應用、引 產業) 釋出軟體執行檔、自由軟體 用、技術獲得國際認證數 授權(項數、家數) 、引進 技術(件數). S 技術服務. 技術服務(項數、家數、金 金額 額) 、委託案及工業服務次 數. 其他. 12. 授權金.

(29) 第二章 現況分析 構面. 績效指標. 初級產出量化值. 效益說明. L 促成廠商或產 業團體投資. 研發投資(件數、金額) ; 生產投資(件數、金額) ; 新創事業(家數、金額). 產品上市(項數、產量、 金額) 、量產(產量、產 值) 、智財權授權(件數 金額). M 創新產業或模 式建立. 成立營運總部(家數) ;衍 生公司家數、或參與產業團 體數;創新模式衍生產品 (品項數、產量、產值) ;. 增加台灣產業運籌電子 化擴散面積;衍生公司 (生產投資金額、研發投 資金額、產值) ;衍生產. 建立產業發展之環境或體 系、營運模式件數. 品(品項數、產量、產 值) ;環境改善或體系建 立;提高產品競爭力,促 進產業發展. 經濟效益(產業經濟發展). N 協助提升我國 產業全球地位或. 重大突破. 建立國際品牌排名、相關產 相關產業(品)產值國際 業產品世界排名 排名前三名. 產業競爭力 O 共通/檢測技術 輔導廠商或產業團體(品質 個人獲得相關專業證照 服務 保證、技術標準認證、實驗 (人次) 、衍生之國家/ 室獲得認證數、申請與執行 國際證照(項數) 、提升 主導性新產品及關鍵性零 專業能力、產業競爭力國 組件等件數、家數、配合 內二級校正衍生數 款) ;技術操作教育訓練(次 數、人次)作業準則之技術 服務、輔導、講習(次數、 人數) ;提供國家級校正服 務(件數) T 促成與學界或 產業團體合作研 究. 合作研究件數、研究金額. U 促成智財權資 金融通. 輔導診斷、案源媒合(家數) 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 及保證(家數、金額). 產品上市(項數、產量、 金額) 、降低成本金額(件 數、金額) 、提升產品附 加價值(件數、金額). 其他 民生社會發展. 社會影響. P 創業育成. 家數. 廠商研發投資、生產投資. Q 資訊服務. 設立網站、提供客服. 訪客人數、人次. R 增加就業. 人數. 降低失業率,提昇國民生 產毛額 13.

(30)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構面. 績效指標. 初級產出量化值. 效益說明. W 提升公共服務. 旅行時間節省(換算為貨幣 價值). 運輸耗能節省金額;減少 二氧化碳排放量. X 提高人民或業 者收入. 受益人數、金額. 受益人數、增加收入(金 額). 重大突破. 其他 O 共通/檢測技術 輔導廠商或產業團體(品質 個人獲得相關專業證照 服務 保證、技術標準認證、實驗 (人次) 、衍生之國家/ 室獲得認證數、申請與執行 國際證照(項數) 、提升 主導性新產品及關鍵性零 專業能力、產業競爭力國 組件等件數、家數、配合 內二級校正衍生數 款) ;技術操作教育訓練(次 環境安全永續. 數、人次)作業準則之技術 服務、輔導、講習(次數、 人數) ;提供國家級校正服 務(件數) V 提高能源利用 率. 技術應用或產品開發之能 源效率提升百分比. 技術或產品上市銷售帶 動節約能源量;減少二氧 化碳排放量. Z 調查成果. 調查結果圖幅數、面積、調 1.調查面積與精密度 2. 查點筆數、資料量、影像資 即時映像環境可輔助決 料量 之準確度. 其他 K 規範/標準制訂 參與制訂政府或產業技術 規範/標準(件數) 、共同發 其他效益(科技政策管理及其它) 14. 表政府或產業技術規範/標 準(件數)、參與政策或法規 草案之訂定(件數). Y 資料庫. 採用標準之廠商家數、產 國人使用 品種類等;制定或建立政 相關產品 府或產業技術、標準;訂 數量估 定或完成政策或法規標 計;撰寫之 準之規定 規範/標準 被採納為 國際標準. 新建資料庫(資料庫數目、 1.資料庫整合服務加速 資料筆數、資料量) ;新建 (分鐘)2.資料庫之資料 資料庫關聯數量、使用人數 量與查詢介面方便度 與好評數. XY 性別平等促. 性別或弱勢族群的受益情. 性別或弱勢族群的受益. 進. 形. 比例.

(31) 第二章 現況分析 構面. 績效指標 AA 決策依據. 初級產出量化值. 效益說明. 重大突破. 新建或整合流程、重大統計 1.流程整合之效益數目 訊息與政策建議、決策支援 2.重大統計訊息 3.節省 系統及其反應加速時間、節 公帑數目 省經費. 其他 資料來源:同表 2-2. 表 2-4 指標項目與佐證資料之對照名稱. 代碼 A A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1 O2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指標項目名稱 論文/著作 決策依據 研究團隊養成 博碩士培育 研究報告 辦理學術活動 形成教材/手冊/軟體 專利(智慧財產) 技術報告 技術活動 技術移轉及智財授權 規範/標準或政策/法規草案制訂 促成廠商或產業團體投資 創新產業或模式建立 協助提升我國產業全球地位 共通/檢測技術服務(1)-經濟產業促進 共通/檢測技術服務(2)-環境保護安全 創業育成 資訊服務 增加就業 技術服務(含委託案及工業服務) 促成與學界或產業團體合作研究 促成智財權資金融通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升公共服務 提高人民或業者收入 資料庫 調查成果. 佐證資料表名稱 A 學術成就表 AA 決策依據表 B 研究團隊表 C 培育人才表 D 研究報告表 E 學術活動表 F 製作教材表 G 智財資料表 H 技術報告表 I 技術活動表 J 技術移轉表 K 規範標準表 L 廠商投資表 M 創新產業表 N 提升產業地位表 O 檢測服務表 O 檢測服務表 P 創業育成表 Q 資訊服務表 R 增加就業表 S 技術服務表 T 促成產學合作表 U 智財資金融通表 V 能源利用表 W 提升公共服務表 X 提高收入表 Y 建置資料庫表 Z 調查成果表. 資料來源:同表 2-2 15.

(32)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二)提送計畫績效評估報告 政府科技計畫主管機關依據執行單位所提報之計畫成果效益報告, 聘請學者專家進行審查彙整後,於 3 月底前填報完成「計畫成果績效評 估報告書」及給予評等,並上傳至「科技計畫績效管考平台」。「計畫成 果績效評估報告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 6 個項目及其評分權重: (格式參 如附錄二) 1.執行之內容與原計畫目標符合程度 (20%) 2.已獲得之主要成就與成果(outputs) 滿意度 (30%) 3.評估主要成就及成果之價值與貢獻度(outcomes/impacts)(30%) 4.與相關計畫之配合程度 (10%)(Bonus) 5.計畫經費及人力運用的適善性(15%) 6.後續工作構想及重點之妥適度(5%). 第三節 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發展 本所為配合國家政策及本部「建構公民參與、安全無虞、福利照顧、 服務便捷與永續發展的優質生活環境」之施政願景,本於本所職掌推動各 項建築研究相關科技發展計畫,主要著重於維護公共安全與增進民生福祉 相關科技之研究發展與推廣應用,以推動節能減碳生態城市與永續綠建 築,加強建築與都市防災及建築防火之研究與創新,發展智慧化居住空 間,提昇整體建築產業技術,建置全人關懷生活環境,創造安全、健康、 便利、舒適、節能與永續之優質生活環境。 一、歷年推動之 歷年推動之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 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 本所自民國 78 年配合「中華民國產業自動化計畫」執行營建業自動化 科技計畫開始,迄今已執行完成下列 24 項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 1. 建築物防火性能檢驗測試及應用研究計畫(84 年度至 87 年度). 16.

(33) 第二章 現況分析 2. 建築物防火安全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計畫(88 年度至 93 年度) 3. 建築物防火安全工程與創新技術(94 年度至 95 年度) 4. 建築防火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5.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究專案計畫─第一期(88 年度至 92 年度) 6.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究專案計畫─第二期(93 年度至 97 年度) 7. 都市及建築防災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8. 防災國家型計畫─國土與城鄉安全防災科技計畫(92 年度至 95 年度) 9. 防災國家型計畫─建築耐震科技研究計畫(92 年度至 95 年度) 10.營建業自動化計畫(80 年度至 83 年度) 11.建築工程自動化計畫(84 年度至 87 年度) 12.營建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應用推廣計畫(88 年度至 93 年度) 13.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研究計畫(88 年度至 95 年度) 14.創新營建材料科技計畫(93 年度至 95 年度) 15.風工程科技應用整合計畫(95 年度) 16.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17.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18.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產業之應用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19.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中程計畫─第一期(87 年度至 90 年度) 20.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中程計畫─第二期(91 年度至 95 年度) 21.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科技綱要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22.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科技計畫(92 年度至 95 年度) 23.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與活用計畫(96 年度至 99 年度) 24.全人關懷建築科技計畫(97 年度至 100 年度) 本所各項科技計畫之起承關係,以及各年度科技計畫預算數成長情形 如附表 2-5。目前本所 99 年度共執行 8 項科技發展計畫,法定預算數總計 為 240,447 千元,近五年之年平均成長率為 15.76%。. 17.

(3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表 2-5 歷年建築研究科技計畫一覽表 年度. 84. 85. 86. 87. 建築物防火性能檢驗測試及應用. 計 畫 項. 88. 89. 90. 91. 建築物防火安全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究專案(一) 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研究 營建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應用推廣. 建築工程自動化. 92. 93. 94. 預算數 (千元). N.A.. 15,151.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18. 58,842. 67,472. 97,670. 96. 97. 98. 99. 建築物防火安全工 建築防火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程與創新技術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 究專案(二) 都市及建築防災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防災國家型計畫─國土與城鄉安全防災 防災國家型計畫─建築耐震科技研究 建築自動化與電子化 創新營建材料科技. 目. 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一). 95. 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二) 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 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風工程 科技應 用整合. 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產業之應用 計畫 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科技綱要計畫 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與活用計畫 全人關懷建築科技計畫. 163,803 121,051 113,659 130,275 140,012 125,180 153,251 236,393 251,709 256,264 240,447.

(35) 第二章 現況分析 二、目前執行之建築研究相關 目前執行之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概述 建築研究相關科技計畫概述 (一)建築防火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本計畫內容包括: 1.充實建築材料基本火災特性資料,發展探測及滅火新技術,以研 發建立火災預防技術。 2.配合性能化防火法規與設計需求,發展火災延燒控制、結構耐火 創新技術及評估檢證規範,並研發結構火害後修復技術。 3.發展提昇避難行動安全與順暢性防火、煙控技術,加強人命安全 保障。 4.加強建築材料、構件、消防物品與設備驗證能力,發展性能設計 與驗證技術,發揮防火實驗中心功能。 (二)都市及建築防災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本計畫旨在推動建築及都市安全防災科技研發,強化國土與城鄉減 災功能,增進防災技術與防災計畫之整合應用,賡續落實防災業務 法制化工作,普遍提昇國土、都市、社區減災應變能力。計畫內容 包括: 1.環境變遷調適與都市安全防災。 2.山坡地社區災害防制。 3.都市及建築洪災防制。 4.建築工程施工災害防制。 5.防災研究共通事項及新興課題。 (三)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本計畫旨在推動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建築自動化、風工程科技應 用整合、創新營建材料研發等工作,藉以提昇國內建築技術水準, 確保建築結構安全,強化建築物耐久性能,增進建築工程品質與產. 19.

(36)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能,同時引進並研發新式建材,促進建築永續利用,創造安全無虞 之居住生活環境。計畫內容包括: 1.建築物地震災害防制 (1)耐震技術開發與規範研修。 (2)耐震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研發。 2.建築自動化 (1)e 化管理與資訊整合。 (2)開放住宅系統研發。 3.風工程科技應用整合 (1)風力規範研修。 (2)風洞實驗技術發展。 4.創新營建材料研發 (1)新材料與技術開發。 (2)創新營建材料檢驗與認證制度建立。 (四)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計畫 本計畫目標為透過 e 化與高科技領域的應用與創新,結合國內生 態、人文、科技、建築、健康照護、安全防災、永續節能等元素, 創造出符合安全、健康、便利、舒適及永續的智慧化居住空間是未 來的發展與推動重點。因此在發展智慧化居住空間時,在空間層面 上須考量相關系統、設備、產品與線路佈設等建置問題;而在功能 應用層面上,除了數位產業的應用外,相關後端服務應用亦必須同 步成長,藉由智慧化居住空間平台的整合運用,解決目前智慧化所 遭遇之課題,藉以發展創造完備之智慧化生活空間。計畫內容包括: 1.持續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之運作。 2.智慧化居住空間情境模擬建構。 3.辦理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發展推廣與人才培育。 4.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示範應用發展。 20.

(37) 第二章 現況分析 5.探討智慧化居住空間之創新整合應用。 6.促進智慧化居住空間系統建構與法規研修。 (五)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產業之應用計畫 本計畫透過運用 RFID 技術將工程生命週期中設計、施工及維護階段 等相關資訊做一有效整合,經由辨識系統的應用可以追蹤構材來源 規格、施工品質,將促使生產製作廠商,更加嚴謹看待建築工程品 質技術,帶動建築工業化之新產品的開發。同時強化公共安全與防 災的機能,便利有用構材之拆組與再利用,延長建築物之使用年期, 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耗費,並提升 RFID 系統整合應用能力。計畫內容 包括: 1.RFID 於建築循環再生階段之應用發展。 2.RFID 於 MEGA House 永續建築創新示範應用。 3.RFID 與無線感測網路在建築物之整合應用。 4.RFID 技術與智慧生活空間之結合應用。 5.進行研究成果宣傳及加以推廣,推動本計畫之相關成果於公領域 之具體應用。 (六)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科技綱要計畫 本計畫主要政策目標為積極發展符合台灣亞熱帶及熱帶氣候條件與 生態環境之綠建築,並強化綠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俾達到國土永續 建設之整體政策目標。本計畫係配合上述推動綠建築之政策方針、 行政院核定實施之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以及本所國家性能實 驗中心設施營運與本土綠建築及綠建材檢測技術開發等議題詳予規 劃,以既有綠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主軸為基礎,賡續 規劃加強節能等相關法規提升、基準研訂、以及擴大綠建築與永續 環境推動政策施行之有效策略。計畫內容包括: 1.敷地生態環境科技研究。 21.

(38)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2.建築節約能源科技研究。 3.建築廢棄物減量與資源有效利用研究。 4.室內環境品質科技研究。 5.綠建築評估系統 EEWH 家族之擴充與研發。 (七)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與活用科技中程綱要計畫 本計畫呼應國家政策,落實「優質生活環境」之行動,應用本所於 建築研究上之專業與資源,以科技手法、適應建築相關法規,來保 存維護古蹟並強化地方特色。計畫內容涵括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 前、中、後各環節與科技相關之研究課題,包括:劣化檢測、修復 技術、修復工法與程序規範、保存環境建議、保存環境檢測評估、 災害防治、再利用與永續發展等。其特色是結合建築與其他領域之 專才,以科技手法投入修復保存工作,為國內此方向研究之開端。 內容架構包括修復研究、保存研究、技術推廣三方面。 (八)全人關懷建築科技計畫 本計畫為推動建置關懷全人之生活環境,引導建築與都市環境規劃 及相關產業發展,在應用研究部分,著重於配合行政院相關政策, 研究及推動無障礙居住環境;在基礎研究部分,則配合國科會相關 計畫,進行國內人體工學等資料之研究調查及資料庫之建置,作為 建築及相關科技研發之基礎。計畫內容包括: 1.推動建置全人關懷之生活環境。 2.整合照顧服務相關政策及研究。 3.推動無障礙設備及材料檢測認證。 4.建置本土性人體工學基礎資料。. 22.

(3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績效評估 一、績效評估意涵 任何組織經營之基本理念,均希望以較少之投入獲得較大之產出,或 提供較多服務,衡量此投入與產出間相對表現之過程,統稱為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較目標管理更重視組織整體價值與質化的績效指標,有必要結合 衡量與追蹤機制,使其成為一種管理工具。 早期對績效的定義是強調員工與組織所承擔任務與目標之達成程度, 往後學者亦廣泛應用於各種不同的管理層面,也因此造成各方對績效的看 法不一。學者 Kast 認為績效應包含三項內容:效能(effectiveness)、效 率(efficiency)及組織成員之滿意度,其中效能為預定目標之達成程度, 而效率則為達成目標之資源使用程度;學者 Cordero 則以活動投入與產生 兩種構面分析研發活動之績效;學者 Szilagyi 認為應就目標之層面、時間、 目的與衡量方式等四部份加以考量。綜合各方看法,績效評估是依據計畫 特性,以適當科學方法,對計畫執行前之預期成果,或是計畫執行過程中 與計畫結束後之成效加以衡量,藉以提供執行者與決策者相關資訊,以協 助其能更有效的管理計畫。 進行績效評估需有指標作為績效衡量基準,營利性組織較在意經營利 潤,因此常用之績效指標有營業額、利潤、投資報酬率等等。但對於非營 利組織,由於許多服務項目無法以貨幣單位表示,只能以服務量表示,但 在多種服務項目情況下,如何將不同項目整合,以便與其他單位作整體相 對比較,就顯得困難了。 評估績效除了有多屬性不易以共同基準衡量之困難外,還有評估角度 之差別,最常被討論的就是「效能」與「效率」兩者。由於效能是衡量目 標達成情形,當產出與服務量愈大時,表示效能表現愈理想,並不在乎必 須投入多少人力、財力、物力資源;而效率則是一方面探討產出數量,一 23.

(40)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方面也要衡量投入資源量,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等量的產出,或以等量 的投入獲得最大量的產出。[高強等(2003)] 二、科技研發 科技研發績效評估 研發績效評估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研究發展的解釋: 「研究發展係一種 為增進科學、文化及社會各方面知識之存量,所做的系統性創造活動」 。因 此學者認為研發的過程分為發明、創新與擴散三階段,並將研發工作性質 區分成三類: (一)基礎研究:為理論性或實驗性之創建工作,通常不具商業目的,且 其研究過程中未預期有任何特殊應用。 (二)應用研究:為基礎研究所發現新知識之實際應用研究,其特色在於 導向某一特定實用目的。 (三)技術發展:為有系統應用新發現或新發明知識的工作,包括新產品 開發、作業程序改善,以及提高生產效率之方法。 科技研發不但是社會進步之動力,亦為判斷國家競爭力與經濟建設之 重要指標,由於政府預算有限,如何將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是當 前政府施政之重要課題。透過研發績效評估制度之實施,不但可降低政府 研發資源不必要浪費,以增進效率,更可作為政府在研發策略目標達成之 標竿,以求資源投入所產生效用之極大化。[簡禎富等(2001)] 三、科技研發績效評估模式 科技研發之績效評估應先建立概念性架構,然後在評估架構下選擇適 當的評估方法工具,並作資料蒐集。由於研發部門生產力不易衡量,因此 許多機構組織未針對其研發部門做一套完整的評估模式,因而無法掌握研 發之效用。因此 Brown 及 Sevenson 兩位學者提出一套研究機構研發活動評 估系統概念,將整個研發活動視為一個系統,其中分成 5 個階段:投入 (Inputs)、執行系統(Processing system)、產出(Outputs)、接收系統 24.

(41) 第三章 文獻回顧 (Receiving system)、成果效益(Outcomes),即所謂 IPORO 流程;並分為 3 個不同時點的績效評估,即計畫進行中之執行回饋、研發產出產生時之產 出回饋,及成果效益產生時之效益回饋。[林月珠]. 圖 3-1 研究機構研發活動評估系統圖 資料來源:[林月珠(2002)]. Brown 及 Sevenson 認為有效的評估系統,方法上應強調評估程序,使 績效評估系統保持簡單及客觀,評估焦點應強調研發成果及效益,並兼顧 數量、品質與成本。此評估系統清楚分出科技研發計畫各階段投入產出項 目,亦指出應依計畫特性選擇適當評估指標,並需長期追蹤驗證,才能真 正評估計畫之績效。 目前國內科技研發計畫績效評估模式大致與IPORO模式類似,均包含投 入、過程、產出、擴散、效益等基本評估流程,常見的評估模式有以下三 種:1. 研究專案對產業影響追蹤分析模式(IRCE);2. 大型工業技術研 發績效評估模式(IRON);3. 科技專案計畫追蹤驗證評估模式(IROT), 此三種評估模式皆曾被經濟部技術處所採用,做為評量科技專案研發績效 的指標或參考。此後IROT 模式又隨著績效評估準確性的需要,演化成具量 化指標之IROT 應用模式及配以權數之IROT 修正模式。[耿筠等(2008)]. 25.

(42)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一)IRCE模式 IRCE模式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於1987 年首先提出,該模式主要針對大 型工業研發成果與績效提供評估方法,其模式程序歷經研發活動投入、 成果運用、擴散通路及效益等全程評估,屬於半數量型績效評估模式。 其優點是強調研發的過程及所創造的效益加以量化,並將業界效益分成 貨幣型與非貨幣型效益;缺點則是對研發投入、研究結果及擴散通路等 構面如何評估,研發活動及研發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並無明確交待。. 圖3-2 IRCE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耿筠等(2008)]. (二)IRON模式 IRON 模式由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於1990 年提出,該模式建議對研發 績效的評估,應從研發活動投入、研究成果、成果運用及重視效益予以 全程評估,屬於半數量型績效評估模式。其優點是重視技術的發展階段、 國家競爭地位及潛在效益,並可以計算總效益以評估整個科技專案的價 值;缺點是重視最終效益,不易察覺各階段資源的使用過程是否有效運 用,以便提早調整資源運用。. 26.

(43) 第三章 文獻回顧. 圖3-3 IRON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同圖3-2. (三)IROT 模式 IROT 模式是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於1991 年提出,該模式的特色是修 正IRON 模式中的潛在效益使其具體化,並強調階段效益,亦即根據不同 時點追蹤評估,採產品生命週期觀念,將研究成果分為運用階段與時程 效益,並根據不同時點將效益區分為有形效益與無形效益,並兼顧技術 擴散、人才擴散及技術移轉,屬於半數量型績效評估模式,評估結果可 提供後續專案計畫參考。其優點為完整的歷經投入、研發成果、成果應 用及階段效益,並經由有形及無形效益來計算科專計畫總效益,使易於 瞭解與評估;其缺點則是並未能明確說明如何進行績效評估及各階段應 包含那些績效指標。 由於上述的三種模式,皆以投入、產出、成果運用及效益等不同階段 的衡量,且各階段又包括多項評估指標,因此若要完整的評估研發績效, 必須針對以上四個階段及細部指標加以評估。然而個別科專計畫基於目 的、技術及產業別的差異,所選擇的績效評估項目與方法也隨之不同,因 此只能採用專家評鑑的方式針對個別計畫進行績效評估,但由於專家的專 業領域、能力及素質差異大,績效評估結果僅能了解個別計畫的執行成效, 並無法做為跨計畫間之比較基礎。 27.

(4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圖3-4 IROT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同圖3-2. (四)IROT應用模式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楊千教授1995年進一步提出以研發成 果、業界合作、技術擴散等系統,做為IROT 評估之重要構面,並萃取 16 個績效評估指標,做為計畫績效評估之依據。並建議整個科技專案 計畫績效評估可以技術移轉廠商比率、廠商滿意度、專家評鑑及規格 達成率等四項做為績效評估的基礎指標,另如專利、著作權、技術創 新、先期技術移轉、成果移轉及工業服務等指標,亦可依計畫特性與 需要選擇採用。此評估模式雖已建立16 項績效評估指標,但各項指標 的重要程度不同,且部份指標無法量化計算,因此仍須配合專家評鑑 方式,來決定科技研發計畫的執行成效。 (五)IROT修正模式 臺灣科技大學劉代洋教授在2004年以IROT模式加上權數的概念,建 構IROT的修正模式,以計畫執行成效及資源技能累積為主要評估構 面,計畫執行成效又可區分為獲得計畫成效、達成機構使命及符合公 眾期望,資源技能累積又可區分為資源累積及專業技能提升等構面, 各項構面下又有多項評估指標,各項評估指標以其相對重要程度來決 28.

(45) 第三章 文獻回顧 定權數,再將各指標之得分乘以權數加總計算其分數,最後由專家實 地訪查,以了解及確認最後績效成果與得分。然而此修正模式之量化 分數係由專家所評定,因此應注意專家的組成與評鑑方式,以儘量降 低專家個人主觀意識;另專家參訪意見等非量化建議仍是績效評估的 參考重點,將會造成跨計畫間績效評估的困難。 四、績效衡量 績效衡量方法 衡量方法 由於科技研發計畫具有創新性、利他性、長效性、不確定性、效益多 樣性等特性[鄒篪生(2009)],故學者 Pappas 及 Remer 認為研發績效之衡量 技術應該依據研發活動之類型,而採用不同的衡量方法,屬於基礎研究之 研發類型,可採非數量性分析之績效衡量方法;屬於技術服務之研發類型, 較適用數量性分析之績效衡量方法。[林月珠(2002)]. 表 3-1 績效衡量方法分類 分類 非數量性分析. 績效衡量方法 1.檢核表法(Check List) 2.專家審議法(Panel Review) 3.德菲法(Delphi Procedures Method) 4.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半數量性分析. 1.計畫目標成果四級評估法(Project Goals Achievement) 2.評分法(Scoring Model) 3.同事互評法(Peer Rating Approach) 4.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5.多準則決策法(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數量性分析. 1.比率分析法(Ratio Approach) 2.迴歸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 3.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4.多變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5.灰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 6.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資料來源:[林月珠(2002)]. 以下將幾種常用的績效衡量方法整理後,列表比較。 29.

(46)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表 3-2 方法. 概念. 常用績效衡量方法比較表 優點. 限制. 適用性. 分析 以層級結構分析複 可將複雜問題簡化。 指標權重主觀性 用於不確定情況,及 層級 雜之問題,並建立 具理論基礎,應用範 高,致分析結果因人 具有多個評估準則 程序 成對之比較矩陣, 圍廣。 而異。 之決策問題。 法. 求取指標間之相對 權重。. 評估標準不易訂定。. 多準 確定效率是由多項. 可用於多投入產出。 各屬性之分數與權. 適用於多項投入與. 則決 因素組成,再將評 策法 估標準設定為多屬 性或多目標之形 式。. 可解決不確定性問 題。. 重難以客觀訂定。. 多項產出之決策性 問題。. 比率 利用各指標值作相 分析 互比較,以衡量單. 衡量效率值明顯易 懂,使用簡便。. 僅為單一指標,無法 適用於單一投入與 判斷整體效率。 單一產出問題。. 法. 評估結果可明確分 辨效率好壞。. 結果無法單獨評定 營運成果及績效之 單一比率值。 衡量與比較。 投入與產出項需考 慮衡量單位同質性。. 具統計學理論基 礎,分析結果較客觀 嚴謹。 可作為差異比較與. 自變數與應變數間 需具線性函數關 係,否則不準確。 只能設一個應變. 預測工具。. 數,無法處理多產出 問題。. 一投入項與產出項 間之比率關係。. 迴歸 藉迴歸因子數據求 分析 取參數值,建構自 法 變數與應變數間函 數關係,藉比較與 殘差項差異以評估 效率。. 適用於多項投入與 單一產出問題與預 測。. 產出之指標無執行 將組織目標與策略 納入衡量模式,使能 面內涵。 與資源配置相配合。 分數評比不夠客觀。 強調財務性與非財 務性指標。. 適用於多項投入與 單一產出問題。 組織策略與管理體 系架構衡量。. 多變 以機率理論之隨機. 理論基礎完備,操作 需大量樣本資料。. 應用於受評單位數. 量分 過程為基礎,依目 析 的不同設定對應指 標,以因素分析選. 容易。 資料分布必須符合 以較客觀方法選取 常態分配。 較句代表性之指標。. 量大且欲快速獲得 評估結果。. 平衡 以財務、顧客、組 計分 織內部流程、學習 卡 及成長等四個構 面,衡量組織績效 與企業營運表現。. 取指標共同因素, 並以集群分析作歸 類。 30.

(47)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灰關 利用因素間之相似 聯分 或相異度,判斷指. 對樣本數量無太高 要求。. 灰關聯係數門檻值 會影響指標分群結. 僅有少量數據或資 訊不完整時。. 析法 標間之關聯性,並 作分類。. 樣本資料不需符合 常態分配。. 果。 無法直接處理質化 指標。. 資料 以效率前緣之觀念 包絡 衡量各決策單位間 分析 的相對效率。 法. 可同時處理多項投 入與多項產出之效 率衡量。 無需預設函數及估. 受評單位同質性愈 適用於多項投入與 高,分析結果才愈有 多項產出之組織績 意義。 效評估。 投入與產出項目過. 計參數。 不受人為主觀意識 影響。 評估結果為綜合指. 多會造成衡量結果 偏差。. 標,易作效率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資料包絡分析法 一、效率衡量之概念 經濟與管理學者長久以來以來一直努力發展各種模式,以期能客觀合 理地評估經營績效,評估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決定投入與產出因子之相對 重要性,才能整合各因子成為單一評比指標。決定因子重要性方法有事前 主觀與事後客觀兩類,事前主觀方式是由專家或決策者依經驗主觀決定各 因子之相對權重,無需蒐集資料作分析;事後客觀方式是根據觀察資料以 數量方法決定各因子權重。一般而言,受評單位總希望採用一組對其最有 利之權重,因此由資料客觀決定權重之方法較恰當。[高強等(2003)] 義 大 利 經 濟 學 者 伯 瑞 圖 Pareto 於 1927 年 提 出 「 非 凌 駕 解 (non-dominance solution)」概念,例如橘子與蘋果雖不能相比,但若某 甲有二個橘子與三個蘋果,則優於某乙的一個橘子與二個蘋果,非凌駕解 現今常稱為「伯瑞圖最佳境界(Pareto optimality)」,此觀念是對受評者 最有利的評比方式,因此專家學者一直努力由此觀念發展評比方法。 31.

(48)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經濟學中將「不同投入組合下所能獲得之最大產出」稱為生產函數, 所有生產單位在現有技術下,以任一投入組合所能獲得之產出,限於經營 效率難達百分之百原因,不可能超過生產函數所定義之最大產出,此生產 函數所定義之最大產出即稱為「生產前緣(production frontier)」。一般 以投入與產出觀點來衡量生產效率之理論,即由此觀念發展出不同的效率 衡量模式。[高強等(2003)] Farrell 於 1957 年首先透過數學規劃方法,並利用「非預設生產函數」 發展出所謂效率前緣(efficiency frontier)理論,來衡量受評估單位之生 產效率,其理論基於以下三項假設:[林子玄(2007)] (一)生產效率前緣係由最有效率之單位所構成,較無效率的單位皆位於 此前緣曲線外。 (二)投入與產出間呈現固定規模報酬,每增加一單位投入可得到一等比 例產出。 (三)生產效率前緣曲線凸向原點,各點斜率皆為負值。 利用實際受評單位與效率前緣之相對關係,可求得各單位的技術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TE)與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AE)。 所謂技術效率是指在現有技術水準下,既定的投入資源所能達到的最大可 能產出;而配置效率則是指在固定產出下所使用最經濟之生產投入組合, 兩者差別在於技術效率為一種條件效率,在給定條件下尋求產出極大化, 而配置效率則是尋求最經濟的投入要素組合。技術效率與配置效率相乘, 即可求得單位的總體效率(Overall Efficiency, OE): OE=TE×AE Farrell 理論架構可於下圖 3-5 中以二項投入(X1,X2)一項產出(Y)來說 明,圖中二軸(X1/Y, X2/Y),表示欲生產一單位 Y,X1 及 X2 所須投入的數 量,SS’曲線為等產量線(isoquant),係由生產一單位 Y,X1 及 X2 最少投 入生產之可能組合點所集合而成,該等產量線即為生產效率前緣曲線,線 32.

(4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上每個點之效率值皆為 1;AA’為等成本線(isocost),係相同要素投入比 率之點集合。[林子玄(2007)]. 圖 3-5 Farrell 效率衡量概念圖 資料來源:[林子玄(2007)]. P 點為生產一單位 Y,X1 及 X2 投入量之組合點;Q 點為 P 點在等產量 線上之投影點,具有與 P 點相同產出量,但其為投入 X1 與 X2 之最低成本 組合點;R 點為 P 點在等成本線上之投影點。P 點之技術效率為 OQ/OP,配 置效率為 OR/OQ,總體效率即為技術效率與配置效率兩者乘積 OR/OP。 若 P 點欲改善技術效率值,在相同產出下必須調整投入組合,使 P 點 移至 Q 點,但此時配置仍無效率;唯有將投入組合點移至 Q’點,才可使技 術效率與配置效率達到最大,亦即總體效率達到最大。[林子玄(2007)] Farrell 以此觀點利用數學之線性模式,建立以無母數的方法進行效率 評估,成為後來資料包絡分析法之評估基礎。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基本理論 資料包絡分析法基本理論 Farrell 模式僅限單一產出,雖簡易且不受函數式限制,亦無須估計生 產函數之參數,但運用在多重生產要素之生產效率分析時卻十分困難,因 此 Charnes、Cooper 及 Rhodes 於 1978 年根據 Farrell 效率衡量概念,將 33.

(50)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其擴充為固定規模報酬下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效率評估方法,因其係以 包絡線(envelopment curve)取代傳統的生產函數,從而計算出一群具高度 同質性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 DMU)之效率前緣,故稱為「資料 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DEA 之效率衡量係建立在伯瑞圖最佳境界之效率觀念上,意指: (一)除非增加資源的投入或減少其他產出項之產量,否則一產出項之產 量無法增加。 (二)除非減少產出項之產量資或增加其他投入項之資源投入,否則一投 入項之投入量無法減少。 基於伯瑞圖最佳境界之效率觀念,只要求得生產效率前緣,即可將實 際生產情形與之比較而衡量各決策單位(DMU)之相對效率。位於效率前緣之 DMU 其投入與產出組合最有效率,效率值為 1;而位於效率前緣外之 DMU 則 相對無效率,效率值介於 0 與 1 之間。DEA 之基本假設如下: (一)固定規模報酬,投入一單位生產要素,則可產生固定比例單位產出, 不受生產規模影響。 (二)邊際生產率固定不變,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出均相同。 (三)投入與產出之間具有線性生產關係。 以單一投入及單一產出為例,假設五個決策單位 A、B、C、D、E 投入 產出如圖 3-6 所示,則可找出曲線 BDE 包絡所有的單位,該曲線即為包絡 曲線,曲線上之 B、D、E 點即為 Farrell 所指的技術有效率點,而 A、C 點 便是技術無效率點。 另考慮兩項投入 X1、X2 與單一產出 Y 的效率評估時,假設五個決策單 位 A、B、C、D、E 投入產出資料如表 3-3 及圖 3-7 所示,A、B、C 三個決策 單位在效率前緣上,其相對效率值皆為 1,即視為有效率單位;而不在效率 前緣上的 D、E,其相對效率值皆小於 1,視為無效率單位。. 34.

(51) 第三章 文獻回顧. 圖 3-6 包絡線概念圖. 表 3-3 投入產出假設資料表 決策單位. 投入. 產出. 投入係數. X1. X2. Y. X1/Y. X2/Y. A. 32. 8. 8. 4. 1. B. 12. 12. 6. 2. 2. C. 14. 56. 14. 1. 4. D. 24. 36. 12. 2. 3. E. 18. 12. 6. 3. 2. 圖 3-7 相對效率衡量概念圖 此時 D、E 兩單位之效率值計算,即為決策單位到原點距離,與效率前 緣到原點距離之比值,決策單位 D 之相對效率值為 OD’/OD,決策單位 E 之 相對效率值為 OE’/OE。[董鍾明(2001)] 35.

(52)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三、資料包絡分析法模式種類與適用範圍 資料包絡分析法模式種類與適用範圍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最原始模式是由 Charnes、Cooper 及 Rhodes 三位學 者於 1978 年所提出,稱為 CCR 模式。其後 Banker、Charnes 與 Cooper 於 1984 年將 CCR 模式中要求規模報酬為固定之限制取消,另提出 BCC 模式。 由於這兩種模式在使用上極具彈性,亦可將專家與決策者之主觀意識融合 在模式中,不但可客觀評估各決策單位之績效,同時可主觀引導各決策單 位遵循決策者所訂定方向加強,故此兩種模式被學界公認為 DEA 領域中最 具影響之模式。 [邱淑惠(2006)] (一)CCR 模式 CCR 模式是資料包絡分析法的基本模式,以 Farrell 之效率衡量觀 念為依據加以延伸,可作為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效率評估模式,其假 設受評估之決策單位具有固定規模報酬特性,將評估所得資料繪成等產 出曲線,可找出最大產出效率之受評決策單位,構成效率前緣,再利用 效率前緣評估其他決策單位之相對效率。 (二)BCC 模式 BCC 模式是將 CCR 模式加以修正,放寬原來規模報酬為固定之假設 條件,另提出變動規模報酬模式,在該假設條件下之效率,不同於 CCR 模式定義之技術效率,另稱為純粹技術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PTE),並進一步藉由技術效率與純粹技術效率,計算衡量決策單位之規 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 SE): SE=TE/PTE 純粹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主要用於在技術缺乏效率情形下,區分究 為純粹生產技術問題,或是規模大小之問題。規模效率則可衡量生產單 位是否保持在最適生產規模狀態下從事生產。 資料包絡分析法除了前述之 CCR、BCC 兩基本模式外,隨著資料包絡分 析法的迅速發展,已相繼發展出許多不同模式,以應不同分析目的或資料 36.

(53) 第三章 文獻回顧 屬性之應用。例如,效率分析若需要探討隨時間變動之情形時,可採用視 窗分析模式或 Malmquist 指數模式,視窗分析是將多期資料中的若干期歸 為一個視窗,即可將受評決策單位在不同時期之資料,當作不同受評決策 單位來作評估分析。Malmquist 指數模式則是應用跨期縱橫斷面資料,建構 參數生產邊界,並以跨期技術效率變動與技術變革之乘積來衡量總要素生 產力變化,可用來觀察受評單位在該跨期期間,呈現進步或衰退趨勢。 四、資料包絡分析法之特性與限制 經參考綜整各種研究報告與相關文獻,資料包絡分析法有以下特性: (一)可用於處理多項投入及多項產出之評估問題,而且不必預設投入產 出間之函數關係。 (二)具有單位不變之特性,評估結果不受計量單位影響。 (三)以 DEA 評估效率結果為一綜合指標,適可描述經濟學上總要素生產 力之概念。 (四)DEA 模式中之權重係由數學規劃產生,權重之決定不受人為主觀因 素影響,滿足公平原則。 (五)不僅可處理比率性資料,亦可處理順序尺度資料,在資料處理上較 具有彈性。 (六)因 DEA 具有同時處理比率資料及非比率資料之特性,因而可同時評 估不同環境下 DMU 之效率。 (七)由 DEA 模式中之隨機變數及效率值可瞭解組織資源使用狀況,進而 提供管理者決策之參考。[董鍾明(2001)] 基於資料包絡分析法具有以上之特性,以被各界公認為評估效率的優 良方法,但此方法亦有其限制: (一)效率前緣是由衡量對象中最有效率之決策單位所構成,前緣表示所. 37.

(54) 建築研究科技計畫整體執行績效之研究 有衡量對象效率所能達到的極值。因此衡量對象的改變、不同投入 產出項之選取,以及項目數值的變動或誤差,均會影響效率前緣。 (二)資料包絡分析法較易受偏離單位之影響,當樣本中有偏離單位時將 導致分析結果顯著改變。 (三)資料包絡分析法之區別辨識力較差,因而在一群相對效率較佳的決 策單位中,無法分辨更細微的效率差異。 (四)依經驗法則,受評單位之個數應為投入項與產出項個數和之兩倍以 上,否則將導致評估結果呈現多數決策單位均為效率單位之情況。 [邱淑惠(2006)] 五、資料包絡分析法之使用程序 學者 Golany and Roll 於 1989 年提出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之程序,主 要包括以下步驟: (一)決策單位之界定 決策單位之選擇首先需考量其同質性,否則不相關之決策單位比 較,無法分辨是單位間之外在差異或是內部管理無效率,評估結果將不 具意義。同質性之要求包括: 1.各決策單位有相同目標,執行相似的工作。 2.各決策單位在相同之市場環境條件下運作。 3.影響決策單位績效之投入產出項目相同。 其次需考量受評決策單位數量,一般而言受評決策單位愈多愈好, 依經驗法則,受評單位之個數應為投入項與產出項個數和之兩倍以上。 (二)投入產出項之選取 投入產出項之選擇直接影響評估結果,評估者應依組織目標、資料 性質、投入因子與產出項目關係,以及投入與產出項個數等,決定投入. 38.

數據

圖 2-2 100 年度政府科技計畫群組審議作業流程圖
表 2-3  績效指標項目初級產出、效益及重大突破  構面  績效指標  初級產出量化值  效益說明  重大突破  A 論文  論文發表數量、國內外期刊 發表數量、重要期刊(SCI、 SSCI、EI、AHCI、TSSCI 等) 發表數量等  論文發表在國際上重要研討會或期刊(篇數) 、被引用次數及影響係數、論文獲獎(次數)  B 研究團隊養成  系內、校內跨領域、跨校或 跨組織合作團隊數目  形成研究中心或實驗室數目  C 博碩士培育  參與計畫執行之碩士研究 生及博士研究生數量  研究生畢業後從事之相關行
表 2-5 歷年建築研究科技計畫一覽表  年度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建築物防火性能檢驗測試及應用  建築物防火安全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建築物防火安全工 程與創新技術  建築防火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究專案(一)  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研 究專案(二)  防災國家型計畫─國土與城鄉安全防災  都市及建築防災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  防災國家型計畫─建築耐震科技研究  建築物
表 3-2  常用績效衡量方法比較表  方法  概念  優點  限制  適用性  分析 層級 程序 法  以層級結構分析複雜之問題,並建立成對之比較矩陣,求取指標間之相對 權重。  可將複雜問題簡化。 具理論基礎,應用範圍廣。  指標權重主觀性 高,致分析結果因人而異。  評估標準不易訂定。  用於不確定情況,及具有多個評估準則之決策問題。  多準 則決 策法  確定效率是由多項因素組成,再將評估標準設定為多屬 性或多目標之形 式。  可用於多投入產出。 可解決不確定性問題。  各屬性之分數與權 重難以客觀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the defects of the safety control in the semiconductor electric circuit indus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warm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ECI model, th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BL and Zuvio IRS in Japanese pedagogy are trending, no related research has been found in Japanese

Learning Path Construction in PBL based on Moodle to facilitate Japanese Culture Pedagogy – Zuvio IRS Education Research.. CHIEN Shiaw-hua*,

Potential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st theory,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into an online adaptive test system developed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