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中古文學中的神話地理及其象徵意涵考察(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中古文學中的神話地理及其象徵意涵考察(Ⅱ)"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中古文學中的神話地理及

其象徵意涵考察(Ⅱ)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410-H-004-136-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高莉芬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靖玟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可馨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葛寶蓮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謝秀卉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0 月 28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

中古文學中的神話地理及其象徵意涵考察(II)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4-136

執行期間: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高莉芬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謝秀卉、黃靖玟、陳可馨、葛寶蓮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

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

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九十九 年 十 月 二十八 日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中古文學中的神話地理及其象徵意涵考察(II) 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4-136- 執行期間: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高莉芬 計畫參與人員:謝秀卉、黃靖玟、陳可馨、葛寶蓮

壹、

中文摘要

中文關鍵詞:神話地理、中古文學、 瑤池、崑崙 本研究計劃以上中古時期傳世 文獻以及地下出土文獻中的神話地 理為研究主軸,破譯神話地理所構築 出的地理空間與人文空間之間的隱 喻關係,以及自然宇宙與心靈宇宙間 的類比連繫。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為 主,參酌運用文獻整理考辨法、文學 人類學三重證據法,以及史蒂斯.湯 普遜(Stith Thompson,1885-1976)的 母題分析法。以上中古時期的傳世文 獻以及地下出土考古資料為主,以具 神話地理性質的神山、聖水或聖地, 如崑崙、瑤池等神話地理進行研究以 及與中古文學神話地理、相應神祇的 象徵意涵考察。

貳、

精簡報告內容

一、 前言及研究目的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空間 記載」的重要「地理」專著之一無疑 就是《山海經》。《山海經》為中國最 早的人文地理誌,也是蒐羅地方神話 傳說最豐富的奇書。《漢書.藝文志》 列入「數術類」的「形法家」中;《隋 書.經籍志》列之於「史部.地理類」; 畢沅亦指出《山海經》之《山經》為 古代之「土地之圖」1 ,清代《四庫 全書總目》則提出不同看法:「然道 理山川,率難考據,察以耳目所及, 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為地理書之冠, 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 古者。」2 故又改列之於「子部.小 說類」。袁珂稱之為「神話的淵府」, 並以之為「神話性質的地理書」。李 豐楙稱之為「神話的故鄉」。現代學 者大都肯定《山海經》在神話、地理、 民俗上的貢獻。今考《山海經》之內 容,《五藏山經》列述諸山方位與地 理自然資源,《海經》則多寫四海之 外的地理想像與風情,說明其具「地 理」書的性質;而言山川又多涉神異 之事,故袁珂的「神話性質的地理書」 一詞不但道出《山海經》的書寫特 質,也道出中國上古文化中以神話語 言、神話材料表述「空間」特質的「地 理識覺」(geographical perception)。這種人文地理識覺下 1 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收入丁錫根編: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96 年),頁 15。 2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全二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卷 142, 頁 1205。

(4)

所創造出的神話地理,又與上古的方 位觀、宇宙觀、博物知識記錄間有密 切的關係。隨著文明的成熟以及地理 知識的進展,《山海經》中的神話地 理被視之為荒誕不經的書寫,但這些 看似「荒誕不經」與真實地理相對的 神話「地理」,如「崑崙」等並未隨 著自然地理的知識開展而被取代消 亡;反而在哲學思辯、文學藝術中日 益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或是成為哲 學家思索宇宙之道的隱喻空間;或是 成為文學家虛擬世界的心靈空間,神 話地理在文學書寫中所展現的空間 思維,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 因此本研究計畫即以「神話地 理」之書寫與象徵為研究對象,在第 一年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以《山海 經》以及《穆天子傳》二書為主,並 旁及中古詩賦以及志怪文本為考察 範圍,進而探討在中古文學中,神話 地理的扮演著何種角色?神話地理 在詩賦文本中僅是做為山水修辭的 語典?或拾遺、志怪中的神異敘事而 存在?抑另有其書寫的功能意旨? 其中又蘊涵著何種宇宙模式與文化 結構?又從上古以來,神話地理中的 神山聖水、方位神祇在哲學、宗教思 維的洗禮下,又被賦予何種象徵意涵 轉化?凡此論題皆必須經由文學、神 話學、人文地理學的交互考察中,始 能深入理解。 二、 文獻探討 在賀學君與櫻井龍彥合編的《中 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 (1999 年),神話研究的分類中,在「專 題研究」項目下,第二類即為「神話 與古地裡」一類研究,在「作品研究」 類的第二類「分類研究」中 2.2 有「《山 海經》神話地理」一類3 ,在此分類 中大都是屬於神話地理的考證研 究,而在「《山海經》與神話地理」 一類中的研究,也大都是《山海經》 中神話地理位置的考釋或現實地理 的徵實研究,如衛挺生《山海經地圖 考》(1975)等,喻權中《中國上古文 化的新大陸──《山海經.海外經》 考》(1992 年)則從訓詁學的角度考 察《山海經.海外經》的歷史地理; 而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 地理考》一書,則指出山海經圖為地 理圖。而饒宗頤《楚辭地理考》(1978) 亦是屬地理徵實考證之作。對於地理 之考證徵實的歷史地理學研究雖非 本計劃研究之重點,但可以提供多元 的視野與參考。 由於《山海經》原為有圖有文之 作,山海經古圖,有禹鼎說、地圖說、 巫圖說以及壁畫說。相關研究成果有 馬昌儀對《山海經圖》的系列探討, 如《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古本山海 經圖說》(2007 年)、王紅旗、孫曉琴 《圖說山海經》(2006 年)等專著皆論 及《山海經圖》性質之考察,亦為探 究上古神話地理的重要參考資料。而 劉宗迪在《失落的天書──《山海經》 與古代華夏世界觀》(2006 年)則指 出,《海經》為述圖之文,而《海經》 其書所本的古圖,則是上古曆法「月 令圖」,凡此成果皆為本研究重要參 考文獻。 而鄭在書、葉舒憲、蕭兵合著的 3 賀學君、櫻井龍彥合編:《中日學者中國神 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名古屋:名古屋大 學大學院國際間發展研究科,1999 年)頁 233。

(5)

《山海經的文化尋踪》(2004 年)一 書第五章〈《山海經》方位模式與書 名由來〉、第六章〈司南:《山海經》 方位與占卜咒術傳統〉二文,即是由 《山海經》方位順序與神話圖式探索 其成書之由來。對於《山海經》的神 話地理有較全面探索者有李豐楙《神 話的故鄉:山海經》(1983),書中的 〈神話信仰之篇〉中的神話分類,符 合上中古知識系統中「山川原隰」為 「地理」系統的範疇,又特別標明「四 方之神-空間神話」以為論述,凡此 研成果,當為本研究重要參考資料。 神話地理在上中古文學與文化 中除了以神話、文學等傳世文獻記錄 書寫外,在出土文獻中如簡帛資料、 漢代畫像石中亦存有相關的圖象,反 映出上中古時期對神話地理、神話空 間的象徵思維,凡此皆為本研究計劃 探討的對象。以期在神話思維、宗教 情感、文學與圖象的互文網絡中,在 地理與人文的通感互訓中,尋繹出中 國文字與文化之宇宙觀與現世生命 對存在與秩序的思考與安頓。有關崑 崙與王母圖象研究者有 Michael Loewe,Way to paradise: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

(1979);Suzanne

E.Cahill,Transcendence & Divine Passion: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1993)。有 關漢代畫像石研究者有,日本的長廣 敏雄《漢代畫像石》(1969 年)、巫鴻 《武梁祠:中囯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 性》(2006 年)、《禮儀中的美術:巫 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2005 年)、 楊愛國《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 研究》(2006 年)、李立《漢墓神畫研 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 分析》(2004 年)、信立祥《漢代畫像 石綜合研究》(2000 年)、李淞《論漢 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2000 年), 國內學者李豐楙、刑義田亦有相關研 究。凡此成果皆可提供本研究進行神 話空間與神祇對應關係及其象徵意 涵之考察。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劃以先秦兩漢以來 傳世文獻以及地下出土文獻中的 神話地理為研究主軸,進而探討 神話地理所開展的空間論述、空 間觀、方位觀神話地理的地景空 間、神祇空間、方位空間以及空 間意象在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書 寫與想像轉化。破譯文學、宗教 心靈中神話地理所建築出地理空 間與人文空間的隱喻關係,以及 自然宇宙與人文宇宙以及心靈宇 宙間的類比連繫。研究方法參酌 運用文獻整理考辨法、文學人類 學三重證據法,以及史蒂斯.湯 普遜(Stith Thompson,1885-1976) 的母題分析法,進行上中古文獻 中神話地理的系統建構與闡釋, 以神話地理為主,並集中文本與 論題,以《山海經》與《穆天子 傳》中的神話地理為主,考察神 話地理的空間觀在文學書寫中的 傳承變異與轉化。 四、 研究成果與討論 本案為「神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 像書寫──方位神話與文學空間書 寫(I)」之延續性計劃,題目為「神 話地理論述與空間想像書寫:中古文

(6)

學中的神話地理及其象徵意涵考察 (II)」(NSC 97-2410-H-004-136 -)計畫執行具體成果,可分以下三 大點論述: (一)《山海經》、《穆天子傳》中神 話地理的空間書寫與象徵考察(參見 【附件一】) 由於上中古文獻中之神話地理 之相關記載既片斷又複雜,無法一一 全面檢視,故依「審查意見」修正為 集中文本與論題處理。本案第一年已 進行《山海經》中神話地理與相應神 話之建構與研究。第二年則在此基礎 上集中以神話地理「崑崙」與「瑤池」 進行探究。研究文本以《山海經》、《穆 天子傳》為主,旁及中古詩賦文獻進 行考察,以見神話地理與中古文學空 間書寫中的象徵轉化與宇宙思維。 (二)中古詩賦中的神話地理與空間 想像書寫 神話地理提供了文學空間與地 方之想像;而文學創作書寫又反過來 重塑了神話地理的象徵意涵。先秦以 來,神話地理所開展的空間觀,又歷 經在漢代宇宙論的重塑,在進入文學 書寫時,已不僅是做為地理的修辭語 典而被記錄,實具有豐富的象徵意 涵。本研究第二年將在第一年對《山 海經》神話地理的分類整理與建構 上,進一步探討中古文學中神話地理 與文學空間書寫的關係及其象徵意 涵的發掘與考察,主要關注三大方 面: 1. 神話地理「瑤池」的空間書 寫與象徵意涵考察 2. 神話地理空間與相應神祇之 關係研究 3. 神話地理與文學空間之想像 書寫與重詮 (三)具體研究成果 本專題研究計劃執行期間,除了 進行上中古神話地理資料庫之建置 外,並出席三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研 究成果計有三篇論文,茲分述於後: 1. 〈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 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 間文學年刊》第二期增刊 (2009 年 2 月),頁 135-156。 2. 〈瑤池宴:會見西王母的儀 式與空間象徵之考察〉,《臺 灣王母信仰文化世界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勝 安宫管委會,2009 年),頁 53-69。 3. 〈《山海經》的閱讀與重 述:陶淵明讀《山海經》的 多重文本〉,《魏晉南北朝文 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里仁書局,2010 年),頁 283-309。 以上三篇論文分別涉及為「神話地 理」與「文學空間象徵書寫」之研究 成果,大致與先前擬訂計劃之預期目 標相符,三篇論文亦已經審查通過, 正式收錄於期刊或專書中,可提供學 界相關論題研究之參考。

(7)

參、

參考文獻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收入﹝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 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晉﹞郭璞:《玄中記》,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0 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四部叢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年據上 海涵芬樓影印。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北京:龍門書局,1961。 小川琢治,《地理學序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 年。 王 青,《漢代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 年。 王 庸,《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王文進,《洛陽伽藍記:淨土上的烽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年。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年。 王紅旗、孫曉琴,《繪圖神異全圖山海經》,北京:昆侖出版社,1996 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 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王善才主編,《《山海經》與中華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 年。 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年。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史作檉,《空間與時間》,新竹:仰聖出版社,1984 年。 任德淳,《文化地理學》,漢城:法文社,1996 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朱炳祥,《伏羲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 年。 江曉原,《周髀算經譯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刑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年。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何 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5 年。

(8)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 4 月三版。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 呂子方,《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0 年。 呂 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 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1998 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8 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 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 年。 李豐楙,《神仙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 年。 李 震,《宇宙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0 年。 李 零,《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李 零,《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年。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李 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出版公司,1967 年。 李 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李 淞,《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李 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4 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年。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一版 年。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年。 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原》,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 年。 高有鵬,孟芳著:《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金健民,《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自然科學思想》,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1984 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4 年。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 年。 周桂鈿,《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 周春堤,《地理現象與地理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年。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年。 胡太玉,《破譯《山海經》》,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 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2004 年。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臺北:南天書 局,2000 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 《南陽漢代天文畫像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年。 南陽漢畫像石編輯委員會編,《南陽漢代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 年。 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年。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 年。 袁 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 年。 袁 珂,《中國古代神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年。 袁 珂、周明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內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年。 郭郛,《山海經注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 年。 張 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張振犁,《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年。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2006 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10)

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 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1 年。 常徵,《山海經管窺》,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陶 陽、鍾秀編,《中國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年。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 葉國良等,《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 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喻權中:《中國上古文化的新大陸—《山海經.海外經》考》,哈爾濱:黑龍江人 民出版社,1992 年。 馮 時,《中國考古天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 游琪、劉錫誠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 董英哲,《中國科學思想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 董楚平,《楚辭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年。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年。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 彭 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楊 堃,《社會學與民俗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 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7 年。 蒙培元、鄺柏林主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 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 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 文哲所,2002 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年。 劉志遠、余德章、劉文杰編著,《四川漢代畫象磚與漢代社會》,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3 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

(11)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2005 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出版社,2005 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鮑覺民主編,《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天津: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 年。 蕭 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與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社,2006 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局,1997 年。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饒宗頤,《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 年。 饒宗頤,《楚辭地理考》,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 年。 (法)保羅.柯拉法樂(Paul Claval)著,鄭勝華等譯《地理學思想史》,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三月版。 (法)列維.布留爾(Levy-Bruhl, Lucien)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1 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薩滿教》,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ting, 1974 年。

(12)

附件一

會見西王母:

《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

高莉芬

 摘 要 在《穆天子傳》中,「瑤池」此一地理「空間」,是事件發生的「地方」;而 周穆王與「帝女」西王母在瑤池宴飲的謠歌中又隱涵著宇宙生死的訊息。「瑤池」 參與了東西方首長相會的重大事件,是東方人間帝王與西方「帝女」西王母的宴 會聖所。於是「瑤池」不再僅是崑崙山上的一湖美麗池水,一個西部地理名詞, 它承載著豐富多重的象徵意涵,日益受到重視,與西王母之間的連結也日益重 要。但「瑤池」究竟是甚麼樣的地理空間?是何種地貌地景?是「山」?是「池」? 還是「湖」?但在《穆天子傳》、《列子》等文獻中西王母與周穆王會面行觴之地 ──瑤池,卻較少為學界所探究。本文即以《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為 探索對象,以見「瑤池」以及「瑤池宴」的象徵及其文化意涵。 關鍵詞:瑤池宴、西王母、瑤池、《穆天子傳》、周穆王 * 本文為 97 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補助部分研究成果,謹此致謝。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3)

To meet with Hsi-wa-mu:

The Hsi-wa-mu and banquet of Yao-chi

of the Mu-Tien-tzu Chuan

Li-Feng,Kao

Abstract

The “Yao-chi” of the Mu-Tien-tzu Chuan is not only a geographic space but also a place where something have happened. The poems of the banquet of the Hsi-wa-mu and Mu-Tien-tzu implied the message of life and death. “Yao-chi” is a sacred space where Mu (king of Cho Dynasty) to meet with Hsi-wa-mu (The daughter of God). Since than “Yao-chi” is not merely the beautiful lake of Kun-lun mountain. It carried rich and multiple cultural meanings. “Yao-chi” have transformed into a symbol of sacred place. 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Hsi-wa-mu and the banquet of Yao-chi, which the early studies relatively paid little attendance.

Keywords: banquet of Yao-chi, Hsi-wa-mu, Yao-chi, Mu-Tien-tzu Chuan,Mu (king of Cho Dynasty)

(14)

會見西王母:

《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

高莉芬

一、 崑崙與瑤池:西王母的空間符號

「崑崙」在中國古代地理學與神話學研究中,引起的真實地理、或是想像地 理的爭辯,近年來又隨著西王母研究的日益興盛而受到關注。與西王母有關的崑 崙、弱水、赤水這些地理空間,不但在先秦文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又屢見於後 代史傳、文集中,一直為學者關注考察的重點。但在《穆天子傳》、《列子》等文 獻中西王母與周穆王會面行觴之地──「瑤池」,卻較少為學界所探究。「西王母」 除了與「崑崙」有密切的關係外,另一個重要的地理空間即是「瑤池」,而「瑤 池金母」更成為道教諸神世界中重要的女神。在道教信仰中,「金母」即「西王 母」,西王母與「瑤池」之關係十分重要。「瑤池」,實是除了「崑崙」以外,西 王母的另一重要空間符號表徵。 在《山海經》的記載中,西王母所居處的空間地形地貌,多為山岳,分別有 玉山、蛇巫之山、龜山、王母之山、崑崙之丘等名,分別見於〈西山經〉、〈海內 北經〉和〈大荒西經〉中: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山經〉)4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東向立。一曰龜山。西王母 梯几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海內北經〉) 5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 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 4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頁 50。 5 同上註,頁 305-306。

(15)

騅、璇瑰、瑤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 舞,爰有百獸,相羣是處,是謂沃之野。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 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大荒西經〉)6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 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 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7 《山海經》中之西王母不但居於山,又有山岳直接以「王母之山」而命名,其中 又有「沃之國」、「沃民」,而「沃之野」更是一處充滿了金玉寶藏、植物鳥獸的 樂園。因此有學者研究指出西王母具有「山神」的性格,其原相為崑崙山神8 在先秦戰國時代的文獻中,王母雖常與「山岳」連結,但其所居之山,並未限定 在崑崙山,西王母也只是《山海經》中西方眾多神靈之一。大約在漢代以後,西 王母才專處於崑崙山。 除了崑崙與西王母有重要的連結外9,另一個與西王母關係密切的地理空 間,即是「瑤池」,但「瑤池」並未見於《山海經》的記載中。而「瑤池」據司 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引〈禹本紀〉所言:「瑤池」乃在「日月所相避隱為光 明」的「崑崙之上」: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 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10 在〈禹本紀〉中以「瑤池」位於「崑崙」高山之上,並未載有「瑤池」與「西王 母」的相關敘事。「瑤池」與「西王母」之重要聯結,見於《穆天子傳》、《列子》, 分別載有「西王母觴周天子於瑤池之上」的敘事。《穆天子傳》云: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 □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 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將子無死, 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願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為羣,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 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名迹于 6 同上註,頁 397-399。 7 同上註,頁 407。 8 劉錫誠:〈神話崑崙與西王母原相〉,《西北民族研究》2002 年第 4 期(總 35 期),頁 176-185。 9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22 期(1966 年秋季),頁 215-255。 10 ﹝日﹞瀧川龜太郎等著:《史記會注考證》,卷 123,頁 1315。

(16)

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11 《列子.周穆王》則云: 別日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 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12 在《穆天子傳》、《列子》中,「瑤池」此一地理空間,明確標誌了「西王母」與 人間君王周穆王相會的地點。最重要的是,在《穆天子傳》中,「瑤池」上的「西 王母」,截然不同於《山海經》中處於「玉山」或「崑崙之丘」上「蓬髮、戴勝、 虎齒、豹尾、穴處」、「司天之厲及五殘」半人半獸的形象13,而是與周穆王宴飲 對歌的「帝女」14「崑崙」西王母與「瑤池」西王母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 象系統。 在《穆天子傳》中,「瑤池」此一地理空間,參與了東西方部族首長相會的 重大事件,是東方人間帝王與西方「帝女」西王母的宴會聖所;而周穆王與「帝 女」西王母在瑤池宴飲的謠歌中又隱涵著宇宙生死的訊息。於是「瑤池」不再僅 是高山上的湖水,一個西部地理名詞,它承載著豐富多重的象徵意涵,日益受到 重視,與西王母之間的連結也日益重要。到六朝以後,隨著西王母的道教神祇化 發展,以及道教的傳播,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崑崙丘」上的「西王母」, 也轉化為道教信仰中的最高女神──「瑤池金母」。「瑤池」成為標誌著西王母形 象的重要空間符號。從「崑崙西王母」到「瑤池西王母」,不僅是地理空間的不 同,也是西王母形象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 但「瑤池」究竟是甚麼樣的地理空間?是何種地貌地景?是「山」?是「池」? 還是「湖」?是在新疆天山博格達峰山的天池?還是青海青藏高原上的孟達天 池?而「瑤池」與「崑崙」間又有密切的關係,《史記.大宛列傳》云: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 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15 瑤池是在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的「崑崙山」之上?還是在崑崙山之周?還是「瑤 池」根本就是「崑崙」的古地名?這個西王母與周穆王的宴飲之地,究竟是真實 地理?還是浪漫的想像神話地理?歷來中外的地理學者、歷史學、旅行家在進行 11 ﹝晉﹞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第 735 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卷 3,頁 15-16。 12 [晉]張湛注:〈周穆王〉,《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頁 33。 13 西王母的形象,在司馬相如〈大人賦〉中,是「低徊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 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喜。」 見﹝清﹞嚴可均校輯:《全漢文》卷 21,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 局,1995 年),頁 244-2。 14 本文採用[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校本。顧實曾指出:「近世穆傳校本,以洪氏此校為第 一。」收入顧實編:《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年),頁 24。 15 ﹝日﹞瀧川龜太郎等著:《史記會注考證》,卷 123,頁 1315。

(17)

西域探尋崑崙的路線中,「瑤池」也成為探查的重點。學者們或是稽考文獻,或 是實地勘查,更有甚者,編繪地圖,標明方位16。但對於瑤池的探求,正如尋訪 崑崙一般,仍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二、 真實或想像:《穆天子傳》與瑤池地理之考察

穆天子於「瑤池」會見西王母之敘事文本,在現存文獻中最初見於《穆天 子傳》。與《穆天子傳》同時出土的汲冢《竹書紀年》中亦載有穆王西征見西王 母一事: 十七年,西征崑崙邱,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 人。西王母來見, 賓于昭宮。 十七年西征崑崙邱,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於昭宮。17 今存《穆天子傳》六卷,又名《周王游行記》、《周穆王傳》,此書為晉武帝太康 二年(284A.D.),一說晉咸寧五年(279A.D.),在汲郡(今河南衛禪市)魏襄王 墓中出土的先秦竹簡古籍,世稱《汲冢書》。《晉書.束皙傳》云: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 車。……《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詩》 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 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18 《汲冢書》於晉代出土後,和嶠、由束皙等人奉詔撰次編校,寫成定本。晉人郭 璞亦曾為《穆天子傳》作注。此書自出土以後,其史料文獻性質,頗有爭議,《隋 書.經籍志》云: 《穆天子傳》,體制與今起居正同,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也。19 但在歷代著錄中《穆天子傳》由起居注而傳記,而雜史,到清修《四庫全書》時 以其列入「小說」類中。清代以來,對於《穆天子傳》的文獻性質又有了廣泛的 討論。 學者從地理、歷史、民族、交通等視角重新檢視《穆天子傳》,論證周穆王 16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考》(臺北:中華學術院,1976 年)「第三編」。衛挺生於書中考證穆天 子西征時間,並蒐羅方志,編修地圖,共計有七十六幅,以論證《穆天子傳》為真實地理。 17 《竹書紀年》採大事紀的形式,記載簡略,文本中未言周穆王西征見西王母的地點。而《穆 天子傳》中則明確指出相會之地為瑤池。參王國維撰:《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 書館,1974 年),頁 14。 18﹝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卷 51,頁 1432-1433。 19﹝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年),卷 33,頁 966。

(18)

西征史迹的真實性,並指出其中保存了的西周史料,反映了先秦中西交通及沿途 部族分布的史迹。在此前提下,學者甚至編排歷譜、繪製周穆王西征與東歸的地 圖。而「西王母之邦」與「瑤池」自然被落實為真實地理,學者們紛紛展開了周 王西征之路的考察,以及西王母與瑤池今地考的研究,但瑤池仍是若隱若現在西 部高山峻嶺中20。歷來對於「瑤池」真實地理的考察眾說紛紜,相關說法可表列 如下。 《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與瑤池的地理位置考察 現今位置 西王母地理 瑤池地理 提出者 1. 波斯說 西王母為極西古國,蓋西膜之轉音為 西母,緩讀之則中有助音。古人以中 土字音迻寫之則為西王母。猶今塞米 種或書賽爾迷亞也,唇喙發音。隨地 土而岐稱名稍殊,故擬之音亦異。今 波斯附近,在西周時為阿西利亞國所 宅,此之西王母殆古亞西利亞與(後 之安息國即阿西之轉音)瑤池、龠山、 溫山、溽山均在其地。 瑤池、龠山、溫山、溽山均在其地。 劉師培21 2. 亞西里亞說 (Assyria) 西王母為西方大國,其國上古時名加 勒底,炎黃時名巴比倫,至于商周時 名亞西里亞。……中國與西王母邦, 交通最久。穆王之往見,並非創舉, 放蔥嶺以西諸國史,西曆乾元二千三 百年來足以當西王母邦稱號者,最先 惟加勒底,一名加爾特亞,與黃帝同 時。繼之為巴比倫,與堯舜同時。又 繼之者為亞西里亞,與穆王同時。此 三國者,皆興盛於底格力士幼發拉的 兩河之間,為古代西亞各國之領袖, 中國人種,即由其地遷徙而來。 瑤池當在其都內。 丁謙22 3. 烏拉嶺東 其去事實不遠者惟沈曾植《穆天子傳 後書》云:「卷四末里西土之數,與《漢 書》《西域傳》、《魏書》《西域傳》大 略相符。所謂自宗周至西北大曠原萬 四千里,以今里法減折算之,大曠原 蓋今裏海、鹹海之間大沙漠,東迤北 至烏拉嶺東吉里吉斯高原也。」 岑仲勉23 4. 新疆說 西王母之邦……在大夏之都也(按: 即建國於巴克地利雅 Bactria 的伊蘭 民族,中國稱之「大夏」)。 關於「瑤池」,攷縛喝近郊有澤陂而 無大池。然瑤池之宴,原不云在大 池上。半畝一畝三畝五畝之池皆池 也,皆可能為穆王觴西王母處也。 縛謅河中游,既多陂池,大夏之都 衛挺生24 20 李崇新:〈《穆天子傳》西行路線研究〉,《西北史地》1995 年第 2 期,頁 41-52。戴良佐:〈《穆 天子傳》中的瑤池今地考〉,《西北民族研究》2004 年第 1 期(總 40 期),頁 148-152。 21 劉師培:〈穆天子傳補釋〉,《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京華出版社,1970 年),卷 3,頁 8a-b。 22 [清]丁謙:〈凡例〉,《穆天子傳地理考證》,收入《蓬萊軒地理學叢書》第三冊(臺北:正 中書局,1962 年),頁 1303、1344-1345、1349。 23 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收入《中外史地考證: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頁 29。 24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考》第二冊內篇(臺北:中華學術院,1970 年),頁 254-272。

(19)

城內,及其近郊又多河流,隨在可 造成一風景水池也。……故瑤池亦 可能為昔有而今無之人造池。 5. 西宛說 今西王母殆亦為西宛之緩音,顯於漢 之大宛,想與西宛為同一民族,而比 西宛更遷于遠方者乎?……而所謂 「王母」不過為普通名詞……非女之 主權者之義。 小川琢治25 6. 新疆哈密說 其實本書作者自己說,從宗周(洛陽) 到陽紆(河套)三千四百里,從陽紆 到西北的終點才七千里,算起來至多 只有到新疆哈密呢! 顧頡剛26 7. 天山天池說 筆者認為,對《穆天子傳》所記遙 遠的周代的瑤池,由今人考證已十 分困難,從唐朝瑤池都督府的設置 來推斷比較實際。唐朝的瑤池正是 今天的阜康境內的天山天池,因為 唐代瑤池都督府設在距阜康天池的 直線距離不足 20 公里的庭州莫賀 城(遺址在今吉木薩爾縣慶陽湖鄉 雙河村)。 戴良佐27 8. 布倫托海說 瑤池都督府,處庭州莫賀城。(注: 莫賀城當在庭州之北,與耶邏斯相 近,疑即布倫托海,故有瑤池之目。) 陶葆廉28 9. 巴爾喀什湖近 處說 唐代設置的第一個瑤池都督府應在 碎葉─千泉一帶。……第二次瑤池 都督府的設立地點為碎葉。 蘇北海29 10. 塞里木湖說 「西王母之邦」應當在准噶爾盆地或 鄰近地區。 筆者認為,比較符合《穆傳》所描 寫的「瑤池」周圍自然景象的是塞 里木湖。這裡「藍天白雲」的天氣 較為多見。它雖然也是位于天山的 山間盆地中,但湖面寬闊,周圍的 山地相對高度顯得很低,好像是丘 陵。另外,塞里木湖位于交通要道 上,從准格爾盆地到伊犁河谷,塞 里木湖是必經之地。同時,湖泊周 圍有美麗的草地。 王守春30 11. 古代印度說 西王母古國的地理位置,在唐代前後 的中國史料上已經非常明確,當時指 印度半島諸國為「崑崙」,「崑崙」是 古代印度。 「玉山」、「瑤池」是崑崙地區的古 地名,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庫爾班‧外 力31 12. 昆侖山說 1、《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 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 也。」《穆天子傳》:「乙丑,天子觴 西王母于瑤池之上。」王逸《離騷》 裡注「望瑤台之偃塞兮」為「石次 劉維鈞32 25 [日]小川琢治:〈穆天子傳考〉,收入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 年),頁 199-206。 26 顧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時代〉,《文史哲》1951 年第 1 卷第 1 期,頁 68。 27 戴良佐:〈《穆天子傳》中的瑤池今地考〉,《西北民族研究》2004 年第 1 期,頁 151。 28﹝清﹞陶葆廉:《辛卯侍行記》(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卷 6,頁 111。 29 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 年),頁 216-218。 30 王守春:〈穆天子傳與古代新疆歷史地理的研究〉,《西域研究》1998 年第 2 期,頁 16-17。 31 庫爾班‧外力:〈西王母新考〉,《新疆社會科學》1982 年第 3 期,頁 77-79。 32 劉維鈞:〈瑤池春秋〉,《西域史話》(上)(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2 年),頁 104-109。

(20)

玉曰瑤」故作者認為:瑤池、瑤台 和群玉之山實際指一個地方。 2、司馬遷《史記‧大宛傳》指出瑤 池在昆侖之上。 3、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 測》,認為玉山就是今天的密爾岱 山。 4、博格達山從古至今不產玉而昆侖 山以產玉馳名。 5、三條玉河都發源於今昆侖山上, 每當山洪就把玉石沖進河裡,故古 人看來山上是有一個玉(瑤)池。 13. 塔什庫爾幹說 西王母之邦即漢之烏托、唐之朅盤 陀、玻士來麻斯之喀西王國地也。 黃文弼33 14. 甘肅涇川說 回中山(又名宮山),山上有王母 宮,瑤池在焉,相傳為周穆王游幸 處。 高良佐34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酒泉南山 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即謂此 山。」 錢伯泉35 15. 酒泉(肅州)說 《肅州志》卷五:「州城西南二百五十 里,有雪山,名曰昆侖山,周穆王朝 西王母之處。」 錢伯泉36 從圖表中可見,對於瑤池之探尋,必涉及對「西王母」名稱及地理位置之考 察。歷來對於上古時期「西王母」之研究,有以下說法:一、以卜辭中所見之「西 母」即戰國以來文獻中的「西王母」。殷墟卜辭: 壬申卜,貞: 于東母、西母、若。 陳夢家即認為,此西母即西王母37,張光直等人亦傾向此說38。卜辭中的「西母」 是否即是戰國以來的「西王母」?此尚待文獻資料進一步論證。二、以「西王母」 為神祇之名,從《山海經》考察,西王母為半人半獸與山神、圖騰神特質之神祇。 三、以西王母為國名、部族名、西方邦國之名,凌純聲曾對歷來研究進行分析探 討。39四、以西王母為地名。《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 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40 王孝廉即指出:「戰國時代的西王母國應該在戰國時代人們的地理知識範圍之 內,漢代西王母也是如此。」41亦採西王母國為出現在中原周邊的西方部落或部 33 黃文弼:〈古西王母考〉,《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頁 108-113。 會科學》1982 年第 3 期, 36 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1936 年第 19 期,頁 91-155。 說法,見〈昆侖丘與 40 文印書館,1982 年),頁 113-2。 ), 34 高良佐:《西北隨軺記》(南京:建國月刊社,1936 年),頁 138。 35 錢伯泉:〈先秦時期的「絲綢之路──《穆天子傳研究》」〉,《新疆社 頁 91-92。 同上註。 37 陳夢家:〈 38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年),頁 265。 39 凌純聲研究指出「西王母」一詞歷來有神名、國名、王名、族名等四種 西王母〉,《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23 期,1966 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 41 王孝廉:〈西王母與周穆王〉,《中國神話世界》(下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05 年

(21)

族名。 圖表中學者大都以「西王母」為古邦國名稱,「西王母之邦」之所在地則有 波斯說、巴比倫說、印度說、新疆說、甘肅說等地,而「瑤池」即為邦國境內一 高山湖泊;或是天山天池,或是塞里木湖,或是崑崙山上玉池。因此歷來學者對 瑤池地理的考察,大多以中國西北或新疆或甘肅、青海一帶為其所在地。這些研 究大都是以《穆天子傳》為信史的前提下,對「瑤池」真實地理的考察結果。 明清以來,頗多學者認為《穆天子傳》為穆王或西周的史官所記,純粹為西 周前期作品,如胡應麟《四部正譌》: 《穆天子傳》六卷,其文典則淳古,宛然三代范型,蓋周穆史官所記。雖 與《竹書紀年》、《逸周書》並出汲冢,第二書所載,皆訖周末,蓋不無戰 國語參之,獨此書東遷前,故奇字特多,缺文特甚,近或以為偽書,殊可 笑也。42 胡應麟以《穆天子傳》為西周史官所作之信史,並力斥偽書之說。丁謙、岑仲勉、 衛挺生、常征43、楊寬44等皆採此說。但近年來亦頗多學者對書中人名、國族名, 及至今於禮制、貢品、數字、方位進行考辨,在與傳世文獻古籍史冊的比較分析 中,見其中虛妄不實之處。如黎光明即言:「穆天子傳中所記載的傳說,並非周 穆王實際所有的事情。」45呂思勉研究指出此書:「妄造穆王遊行之事,支離滅 裂,全不可通。」46常金倉在〈〈穆天子傳〉的時代和文獻性質〉中分從別禮制、 地名、人物舉出十八條例記《穆傳》的文物制度不全於西周與戰國文化特徵吻合。 47楊善群亦細考書中敘述指出: 由《穆傳》原本為西周史官所記,而至戰國時又經三晉之人加工偽造這一 成書過程,可知《穆傳》中是真偽雜參,重要的史料和浮誇的虛構共存。 48 因此對於《穆天子傳》一書,不應如衛挺生以信史態度一切落實:「今乃反覆詳 細攷此書中之無一事不實,無一物不實,無一地不實,而且合于經典所在之事實。」 49,但亦不宜如茅盾以《穆天子傳》一書為「偽作」50。學者對於《穆天子傳》 42 麟:《四部正譌》(下),收入《少室山房筆叢》(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 43 ──《穆天子傳新注》序〉,《河北大學學報》1980 年第 2 期,頁 44 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572。 週刊》第 2 集第 24 期(1928 46 ,《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頁 135。 -133。 頁 288。 ﹝明﹞胡應 卷 32〈丁部〉,頁 411。 常征:〈穆天子傳是偽書嗎 42-47。 楊寬:《西 45 黎光明:〈穆天子傳的研究(續)〉,《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 年 4 月),頁 727-728。 呂思勉:〈夏殷西周事迹〉 47 常金倉:〈《穆天子傳》的時代和文獻性質〉,《社會科學戰線》2006 年第 6 期,頁 126 48 楊善群:〈〈穆天子傳〉的真偽及其史料價值〉,《中華文史論文學報》1996 年第 54 輯,頁 227-251。 49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攷》第一冊(臺北:中華學術院,1970 年),頁 113。

(22)

一書的文獻性質有不同說法,但大都以此書完成於戰國時期:即公元前五─六世 紀,則較無異議。 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具載史籍,其本事發生時間應於西周時期。在戰國時 期,周穆王令造父為御,駕八駿馬西行的故事,應已廣為流傳,在《竹書紀年》 這部作品記述的單調和千篇一律使得作品呈現出某種修辭的程式化。53 李福清進一步徵引蘇聯謝維奇之說,指出《穆天子傳》中保留部分民間傳說的痕 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澤。以釣於 中亦載有:「西征至崑崙邱,見西王母。」51一事。但《穆天子傳》中記周穆王 遊行天下會見西王母之事,應是在戰國時期編纂者編纂文獻史料和口傳資料而 成。故事的口傳者據楊寬考證為:「河宗氏遊牧部族的人」,而這也是《穆天子傳》 的歷史敘事中涉及神話傳說的原因52。楊寬的研究已指出《穆天子傳》在歷史實 錄中又滲入神話傳說口頭敘事的特色。俄國漢學家李福清(B.Riftin)則從文學 角度探討《穆天子傳》指出: 跡。因此,李福清推論:「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作品反映了從編年史家記實性的 文字轉向根據文學創作規律的藝術散文的過渡階段。」54正如李福清所論,今考 《穆天子傳》文本,的確呈現出句式語法的程式化書寫特色,舉例如下: 水,曰珠澤之藪,方三十里。爰有 □隻□角之一□三 戊戌,天子西征。辛丑,至于剞閭氏。天子乃命剞閭氏供食六師之人于鐵 雚葦、莞蒲、茅萯、蒹葽。乃獻白玉, ,可以□浴……, 因獻食馬三百,牛羊三千。55 山之下。壬寅,天子祭于鐵山,祀于郊門,乃徹祭器于剞閭之人,溫歸乃 膜拜而受。天子已祭而行,乃遂西征。丙午,至于鄄韓氏,爰有樂野溫和, 穄麥之所草。犬馬牛羊之所昌,珤玉之所□。丁未,天子大朝于平衍之中, 乃命六師之屬休。己酉,天子大饗正公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 鄄韓之人無鳧,乃獻良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千,牥牛二百,野馬三 50 茅盾:「《穆天子傳》紀周穆王西征,相傳是晉咸寧中從汲冢(戰國魏王之墓,在汲縣)裡挖 出來的(周時並得《竹書紀年》),自然也是偽作,但也許是戰國時文人的手筆。」見氏著:《中 國神話研究初探(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頁 33。 51 王國維撰:《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頁 14。 52 楊寬:「由於這個穆天子西征史蹟,河宗氏世代口頭相傳,直到戰國初期為魏國史官採得而記 錄,傳說者所傳的神話,就不免要涉入戰國時代神話的特質。原為遊牧的河宗氏歷代相傳的祖 先傳說,理所當然地和神話相結合,這正是它真實的來歷,這是戰國時代中原的文人學士所想 像不到的。」同前註 41,頁 586。 53 李福清:〈從文學角度看《穆天子傳》〉,收入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頁 7。 54 同上註,頁 11。 55 ﹝晉﹞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卷 2,頁 7-8。

(23)

百,牛羊二千,穄麥三百車。天子乃賜之黃金銀嬰四七,貝帶五十,朱三 百裹,變□雕官,無鳧上下乃膜拜而受。56 今本《穆天子傳》之結構句式可大致歸納如下: 時間-天子征-舍於某地-祭祀或當地活動(當地物產)-獻禮-天子賜 禮 從文本書寫形式考察,除了李福清教授所言的程式化修辭外,文本中以「征」與 「游」為主的敘事中,作者不厭其煩地逐一羅列標示西征之地的山川地理、部族 物產,又具有承自〈禹貢〉、〈職方氏〉以來的地理博物的書寫傳統。因此《穆天 子傳》實是一部在真實史料基礎上增添傳說想像色彩,又承襲了地理博物書寫傳 統之著作,其內容同時具有真實與虛構的成份。 《穆天子傳》所載若非全屬信史,是則《穆天子傳》中的「瑤池」,亦不宜 做現實地理的落實。而瑤池上周穆王與西王母的對歌宴飲,亦無法簡單視之為周 穆王與西方部落長的國際外交宴會的歷史事實。而且在今本六卷《穆天子傳》卷 三「天子賓于西王母」的敘事中,有獻禮、有拜受、有行觴、有謠歌、有祝願, 在全書敘寫穆王的他方征游中,情節相對豐富;明顯不同於周穆王會見其他部落 邦國領袖之情節敘事,在《穆天子傳》中應有其重要的敘事功能與象徵意義。

三、 游行天下:帝王巡游與宇宙秩序

綜觀《穆天子傳》其自始至終以周穆王巡遊為敘事主題,以周穆王為中心人 物,以異域巡遊為中心事件。雖然採用按日記事的起注形式,應非帝王之實錄, 而是在周穆王西征巡遊的史實上所增添編創而來。據史家考證,此書出土時原本 無題,今本題名為整理者荀勖所加。晉時另有題作《周王游行》或《周王游行記》 之本。從題名可見,游行,無疑是《穆天子傳》最重要的主題。 周穆王巡遊天下之事,史傳古籍多有記載: 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屈原〈天問〉)57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 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左傳》昭公十二年)58 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騼耳之駟,西巡狩,樂 56 同上註,頁 12-13。 57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 年),頁 110。 58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2 年),頁 795-1。

(24)

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史 記.秦本紀》)59 造父幸於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 王。 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 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史記.趙世家》)60 從史籍中所見,周穆王西征巡遊應是確有其事。但在以上三則文本,其敘事重點 與《穆天子傳》頗有不同。屈原〈天問〉中指出,穆王「巧梅」,聞一多釋「巧 梅」為「巧牧」,即善駕,言穆王善駕,但為何要「周流天下」?又「夫何索求」? 已道出對周穆王「善駕」、「周流天下」的疑惑;在《左傳》昭公十二年中亦指出 穆王「周行天下」,乃在「肆其心」的動機下而完成,故其後有祭公、謀父作詩 「以止王心」之諫;而且《史記.趙世家》中更指出穆王「西巡狩,見西王母」 其結果為「樂之忘歸」,其後有「徐偃王反」之亂。從周穆王之「肆其心」、「見 西王母」到「樂而忘歸」,不論是屈原在〈天問〉中的質疑、叩問,還是《左傳》 強調穆王之「肆其心」,祭公、謀父作詩「以止王心」的描述,《史記.趙世家》 強調「樂之忘歸」的結果,其敘事重點都在強調的是周穆王之「周行天下」、「索 求」、「肆心」以及「樂之忘歸」的肆心巡遊。而《太平御覽》卷八十五引《歸藏》 曰:「昔穆王天子筮出於西征,不吉。」61似乎也透露出對穆天子西征的負面評 價。這種對穆天子西征的負面評價,甚至成為後代詩人藉古諷今、託言興感的題 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十六云: 荒哉穆天子,好與白雲期。宮女多怨曠,層城閉娥眉。 日耽瑤池樂,豈傷桃李時。青苔空萎絕,白髮生羅帷。62 陳沆評此詩乃詩人藉耽溺巡游四方之樂的穆天子以諷唐高宗李治之作。63陳子昂 以「好與白雲期」、「日耽瑤池樂」咏穆天子,應是採《穆天子傳》中周穆王拜會 西王母於瑤池的情節。但詩人卻著眼於「宮女多怨曠,層城閉娥眉」之悲,開篇 即道「荒哉穆天子」,以穆天子西征拜會西王母之事為荒忽之舉,明顯又採史傳 觀點,乃以穆天子西征為肆心巡遊之樂的負面評價。 但細考在《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形象,卻與史傳文獻中所「肆心」、「忘歸」 的形象頗有不同。在第一卷本寫周穆王與七萃之士對話: 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樂,後世亦追數吾過乎?」七 59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秦本紀〉第五,《史記會注考證》,卷 5,頁 90。 60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趙世家〉第十三,《史記會注考證》,卷 43,頁 685-686。 61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85,頁 530-2。 62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第 2 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卷 83,頁 893。 63 陳沆箋曰:「此追歎高宗寵武昭儀,廢皇后、淑妃之事也。故用穆王、王母瑤池之事。」見﹝清﹞ 陳沆著:《詩比興箋》(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卷 3,頁 102。

(25)

萃之士,□天子曰:「後世所望,無失天常,農工既得,男女衣食,百姓 富,官人執事,故天有時,民□氏響□,何謀於樂?何意之忘?與民共利, 世以為常也。」天子嘉之,賜以左佩玉華,乃再拜頓首。64 在此段文字中,周穆王先有「不盈於德,而辨於樂」的自省,進而引發七萃之士 「何得於樂?何意之忘?」的反思,在「後世所望,無失天常」、「與民共利,世 以為常」的頌揚中,消解了穆天子「後世亦追數吾過」的隱憂。在此段文本中, 周行天下巡遊西征之「樂」,無疑是論辯自省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傳》的敘事與史傳記載頗有不同,作者書寫周穆王 的自省與自警,頌揚周穆王的治績功德,轉化了《左傳》、《史記》中「肆其心」、 「樂而忘歸」的周穆王形象,淡化周行巡遊之樂,強化了君王治國的功績。因此 在《穆天子傳》中所書寫凸顯的行游乃是聖王巡遊,而非縱慾恣意之樂遊。 《穆天子傳》中周穆王的聖王巡遊,是伴隨著浩浩蕩蕩的六師、隨行隊伍、 神駒八駿馬,以及大量的金玉寶物而行,每征一地,或祭祀,或接受部族首領獻 禮,或賜贈金玉寶物。周穆王之游,並非如屈原的獨游、神游,而是浩蕩盛大的 皇家巡游。65這種皇家的巡遊,除了征伐取寶,顯示國威與權力外,從象徵層面 來考察巡遊,實有其重整宇宙秩序的象徵意義。美國人類學家克里福德.吉爾茲 (Clifford Geetz,1926-2006)從古印度爪哇的政治文獻,十四世紀的敘事詩〈納 伽拉卡達伽瑪〉探討皇家巡遊的意義指出: 印度尼西亞治世經邦之本的一個根本原則即王朝統治應該是宇宙和諧秩 序的翻版,王土則應是朝廷統治和諧秩序的翻版。那麼,作為介乎其中的 國王,他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一個中介,是一個在雙方面調節者的形象。作 為核心和頂點的是國王,環繞著他的足下的是宮殿;環繞宮殿的,是“可 以依賴的、順從的”首都;環繞著首都的,則是“無助的、鞠躬的、屈從 的、卑微的”國土;環繞著國土的,是“時刻準備著去顯示遵從”的外面 的世界,這一切都是依據羅盤所指的秩序有致地安排的,這種依其自身為 中心的構築形象不僅描繪了其社會的結構,而且昭示了其政治上的曼陀 羅,亦即整體的宇宙觀。66 64 ﹝晉﹞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卷 1,頁 6。 65 葉舒憲從周穆王西征以獲取美玉的角度研究指出:「《穆天子傳》所講述的穆王西游故事,既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巡狩、封禪,也不是尋常的旅游、探險,而是西周帝王對華夏版圖以西的 西部邊地所特有的神玉源頭的一種朝聖之旅。」,參見〈西游的文化範式及其轉換〉,《陜西師 範大學學報》第 37 卷第 4 期,頁 17-23,2008 年 7 月。今考《穆天子傳》中的確涉有周穆王 西征取玉之事,取玉應是周穆王西游目的之一。但若從《穆天子傳》全書以「游」為中心的 書寫特色,以及作者對周穆王與西王母宴飲對歌的詳盡敘事來判斷,尚可看出《穆天子傳》 作者創作的其他動機。 66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著,王海龍、張家瑄譯:《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 版社,2000 年),頁 170。

(26)

皇家的巡遊,昭示了政治的宇宙圖示與權力的空間,而史詩作者則頌美了這種帝 王的巡遊。《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也是對「外面世界」──遠國異人、他者異 邦的巡遊,在浩浩蕩蕩地皇家巡訪中,或賜寶,或取寶,或祭祀,或宴飲,重新 描繪了其政治版圖上的輿圖。這種宇宙巡遊,亦見於宗教儀式以及薩滿信仰中, 巡遊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想像的,巡遊者可能是巫師,也可能是君王。巫師 成功的宇宙巡遊可以獲得神力成為宇宙的主宰,支配宇宙間的神祇;而帝王成功 的巡遊則可以獲得世俗的權力和宗教神力雙重能量,憑著神所賦予的權利統治天 下67 。 若從巡遊的宗教儀式考察《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確實具有巫師長以及人 間帝王的雙重角色性格,其巫師長的性格在《竹書紀年》中表現較為鮮明: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黿鼉以為梁。(《竹書紀年》)68 穆王南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鴞。(《竹書紀年》)69 在《列子.周穆王》中更記載「化人」與周穆王「神遊」的敘事: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 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赭堊之色,無遺 巧焉。五府為虛,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 居亡幾何,謁王同遊。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迺止,暨及化人之宮。 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望之若屯 雲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 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自以居數十年不思其國也。化人復謁王同游, 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 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 化人移之,王若磒虛焉。既寤,所坐猶嚮者之處,侍御猶嚮者之人。視其 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 自失者三月而復。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游也,形奚動哉?」70 王孝廉即據此推論周穆王具神巫性格,而祭公謀父可能即是巫師,因而論證: 《穆天子傳》中的穆王見西王母之旅,只是巫幻的天國之路,而不是歷史 記實的旅行遊記。71 67 ﹝美﹞大衛.霍克斯:〈神女之探尋〉,收入莫礪鋒主編:《神女之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4 年),頁 37。 68 王國維撰:《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頁 14。 69 同上註。 70 ﹝晉﹞張湛撰:《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卷 3,頁 31-32。 71 王孝廉:〈西王母與周穆王〉,收入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7)

《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是否為巫師長,異域巡遊是否只是一場精神巫幻之旅? 尚待進一步論證;但王孝廉之說卻也點出周穆王巡遊的巫術意義。不論是政治上 的巡狩,還是宗教上的神游,《穆天子傳》的作者在對巡遊的程式化書寫中,也 頌美了周穆王的西征巡狩之遊,重繪了另一個與史傳有別的聖王形象與政治輿 圖。

四、 宴飲對歌:會見西王母與宇宙之秘

在《穆天子傳》程式化書寫帝王巡遊中,卷三「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 為最具浪漫色彩的情節敘事,不同於書寫周穆王與其他邦國會見之敘事: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 □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 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將子無死, 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願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為羣,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 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名迹于 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72 在這段文本中,天子作賓,執白圭玄壁見西王母,「獻」錦組百純,天子觴西王 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天子對歌,寫周穆王作賓、執玉、獻錦、進酒、對歌,頗 類戰國中晚期燕禮的社交禮儀活動。 《周禮.春官》記載,古代有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與嘉禮,其中 嘉禮內容廣泛,包涵有飲食、婚冠、賓射、燕飲、脤膰、賀慶等。其中「燕饗禮」 為嘉禮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周禮.春官.大宗伯》云: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73 注云: 賓客,謂朝聘者。74 在主賓燕饗之禮中藉以達到友好邦國,和諧君臣,施恩犒賞,分別君臣等目的。 考之《穆天子傳》中周穆王會西王母之禮,雖具有燕饗之禮的儀式過程,卻透露 出微妙的訊息。在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瑤池宴飲中,周穆王與西王母的主賓關係, (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年),頁 318。 72 ﹝晉﹞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卷 3,頁 15-16。 7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 年),頁 277-2-278-1。 74 同上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約西元前一世紀的 《周髀算經》 相傳畢氏定理是商代由商高發現的, 全書第一節就記載著 一個名叫商高的人, 對周公講了這樣一段話: 「折矩以為勾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由於教科書必須考量市場接受度,前述各地區教科書中對於數學文化元素不同的詮釋方式

單元八:奉獻與感恩 跨文體 小五、小六 單元九:聯想 童詩 小四、小五 單元十:堅持理想 童話 小五、小六 單元十一:敘述 童話.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