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居住正義-從城市權談起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居住正義-從城市權談起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居住正義-從城市權談起 政 治. 大. 立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Housing Justice: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指導教授:陳起行博士 engchi U. 研究生:楊明瑜.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撰. 六. 年. 五. 月.

(2) 謝. 誌. “I don’t have dreams, I have goals. Now it’s on to the next one.” ---Harvey Specter 在謝詞的最開端,總是要引用一句帥話。在論文中讀了 Harvey 的理論,在 電視劇 Suits 中,則是欣賞另一個 Harvey 的處世態度。這兩位 Harvey 可謂改變 了我一生。在研究所生涯三年,終於到了撰寫謝詞的這個時刻。從一年級開始, 休學與求學的拉扯便不曾停止過,而這個拉扯,也將隨著此篇致謝,降落到地平 線以下。在這三年的跌撞中,很幸運地完成當初對自己的承諾:「在研究所至少 要考上律師,並且完成訓練與實習。」這篇致謝,或許更可以做為在政大求學八 年的句點。. 政 治 大. 首先我要履行承諾,第一個要感謝政大政治系,從大一開始便不斷給我機會 揮灑自己的興趣,能夠完成一個又一個研討會與其他物品的視覺設計,甚至可以 作為副業經營。謝謝詠雯、銀珍助教在這八年來的陪伴與談心,著實讓那個沉默 寡言的學生,成長茁壯了不少,您們都像我在政大的母親一樣陪伴我。謝謝薏瑋 助教,因為您說不能稱呼您媽媽,所以就稱呼您為姊姊,感謝您的照顧,短短一 年的相處,卻讓我覺得好像認識了好久般,沒有距離。.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謝謝政大政治系老師的照顧。即使沒有修過何思因老師您的課,您也總是帥 氣地說我是您學生,跟您好似沒有距離。謝謝湯京平老師總是笑容滿面地給我許 多發揮的舞台。謝謝盛杏湲老師、楊婉瑩老師給予我的溫暖與愛惜。謝謝郭立民 老師每次談話間對我的啟發!謝謝蔡中民老師,雖然與您平常沒大沒小的互動, 但若不是您當初當頭棒喝說著:「不要留後路給自己,快去念書!」我不會一次 就通過考試。謝謝寇健文老師的疼惜,無論在教室中與教室外,都能深刻感受到 您的慈愛。謝謝陳建綱老師,與您的緣分在一次走廊中,您問我:「要不要當我 助理?」就這樣開始了,謝謝在合作期間老師對我的包容,在其間也分享許多對 人生的體悟,與您也似乎完全沒有距離!. Ch. engchi. i n U. v. 謝謝政大政研所學長姐、學弟妹、同學的照顧,謝謝翊夫、定暐、哲昕、乃 新、禮煬,在我這三年遇到的焦慮,與你們談談之後,或噴完垃圾話之後總覺得 好過很多!謝謝怡慧、琹尹、楊光、子堯,這半年來陪伴我焦頭爛額寫論文、準 備口試的時光,能夠在政大最後一個學期遇見你們,是我最大的幸運。謝謝台大 政研所的好夥伴元嘉、若寧,感謝在無處可去的時候,你們的研究室都願意為我 敞開! 謝謝基法中心劉宏恩老師在我進入碩士班時,給了我第一份工作,讓我暫時.

(3) 緩解燃眉之急,跟著劉老師做事情也讓我學會更仔細地處事,這些經驗是不可多 得的,也感謝老師在我犯錯時願意耐心的指正與教導。謝謝江玉林老師在每次的 期末報告時,都願意花很多時間一句一字地與我討論撰寫文章的方法,也讓我深 刻體會到老師治學的嚴謹。也謝謝基法中心的夥伴:斯泙、宛萱、大為等同學; 奕儒、宗儒、李惟、修誠、蘊生、威任、晉維等學弟妹;晏綺、老王、孟如等學 姐。也謝謝法律系辦公室的子欣學姐、弘堯學長,總是願意耐心回答我的廢問題, 然後在我於助理工作緊張時給予一切協助。 謝謝我的指導老師,陳起行老師。每一次與老師的談話,總是能夠感受到滿 滿的溫暖,以及對學術的熱愛。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夠走到現在,也從未覺得自己 有這麼好,因為這份論文的倉促完成也使我常感慚愧,而本論文的文責當然是我 負責。感謝老師陪著我一步步地讓論文成形,也讓我找到未來若走學術的道路時, 主要的方向在哪裡。「我們沒有權力,也沒有銀彈,作為學術工作者,我們能做 的,就是透過思考帶給世界不一樣的反思。」這是起行老師最令我感動的話語, 而這些話語,將是我人生中砥礪自己的座右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謝謝口試委員江玉林老師、張嘉尹老師、莊世同老師,很感謝老師們對我的 論文提出很多具體的建議,這些都有助於讓我了解自己的不足,以及完善這本論 文。. n. al. er. io. sit. y. Nat. 謝謝長江大方國際法律事務所,指導律師吳宏城律師、若婷學姐、本立學長 以及各位的包容與照顧,在實習五個月的時光中,學到了很多法律的實務面,同 時也從中找到論文寫作的養分。謝謝健鼎教育關懷基金會,沒有您物質上及精神 上的協助,我不可能完成大學與研究所的學業,將這份對社會的愛繼續散播,是 我能為您所做的回饋!. Ch. engchi. i n U. v. 謝謝平常與我分享任何事的好朋友雷祐、真漢、奕廷,跟你們的對話內容, 真心認為根本可以稱為文創。謝謝律訓好夥伴黃絜,你的聲音我聽到了,我真的 把你放在謝詞裡面了,下次換你要謝謝我。謝謝準備國考的戰友尚琪,在寫論文 時和你討論千奇百怪的案例,可以讓我的法律知識不致退步,甚至有些啟發!要 謝謝的人太多,如果沒有提到你,一定是我的疏忽,先在這裡致歉。 最後,謝謝 26 年前,毅然決然扛起一個生命的母親,還有充滿慈愛的父親, 事事關心著我的舅舅、阿姨以及所有的家人,謝謝您們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生 活條件,總是拼命地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地念書,沒有您們的愛,就沒有今天的我。 當然,對僅留下一半基因而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生命的人,我不知道對你的感覺是 什麼。不過確實因為你的離開,我擁有了現在。.

(4) 在指南山下歷經了八個寒暑,每一次的季節變換都有不同的感受。從不覺得 這所學校可愛,因為常常下著雨,唯一可以說嘴的是我的雨傘沒有弄丟。每年如 此抱怨著,直到要離開了,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在乎著。雖然大學是開心的,然 而不可諱言地,念研究所是痛苦的,屬於學生身分的目標已經完成,是時候移到 下一個目標了。而「成為更好的人」是我一生在追求的目標。. 楊明瑜 2017.07.19 於政大政治系電腦室.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居住為人的基本需求。近年來,房價高漲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人無法 負擔高昂的房價與租金,只能住在擁擠的房子或流離失所,或因為背負著鉅額的 房屋貸款或租金而犧牲生活品質。因此在選舉時居住正義成為候選人的競選政見 之一,國內也發生以居住正義為口號而發起的許多社會運動。一般而言,學界通 常會以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 11 條以及針對該公約的第 7 號一般性意見作為闡述居住權內涵的文本內容,以及憲法第 15 條關於財產權保 障的角度討論居住權。惟法律研究鮮少針對資本社會進行背後脈絡的剖析。. 政 治 大 (right to the city)理論發展居住正義的內涵。故本研究分二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新 立. 本研究希望先藉由爬梳在資本社會中資本運轉的邏輯是什麼,並以城市權. ‧ 國. 學. 馬克斯主義地理學者 David Harvey 的資本循環理論以及掠奪式積累作為詮釋資 本社會的核心,以及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矛盾的現象解釋反思的房地產市場。第. ‧. 二部分則以城市權理論探討居住正義的意涵,並據以回應 2012 年發生於臺北市. sit. y. Nat. 士林區文林苑的都市更新爭議中所遇到的困境。. al. er. io. 最後,本研究認為處理房價高漲的關鍵,在於房地產不適合作為一般商品販. v. n. 賣。房價與城市剩餘價值的分配密切相關,剩餘價值不應由所有權人獨享。因此. Ch. engchi. i n U. 本質上是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集體問題。城市權理論本身重視住民與城市互動 的政治關係,此為集體的關係,並強調找回城市的使用價值,避免交換價值凌駕 城市的發展。故以此理論發展的思維框架將有助於我們扭轉房價高漲的困境,達 成居住正義的目標。. 關鍵字:城市權、居住正義、David Harvey、Henri Lefebvre.

(6) Abstract Residing somewhere is one of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house prices had become important topic in 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election period, it was one of the candidates’ political reviews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Many social movements dedicated to Housing Justice also arose from civil society. In general, academics often discuss the right to housing in the context of “article 11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nd “general comment No. 7 on the Convention” as a textual expression on the. 政 治 大 on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few legal researches focus 立 meaning of it. Moreover, to discuss it in the context of Article 15 of the Constitution. on the logic of capital society.. ‧ 國. 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what the logic of capital operation in the. ‧. capital society is, and to develop the connotation of housing justice with the theory of. sit. y. Nat. “Right to the City”.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uses the new Marxist geographer. io. er. David Harvey's theory of “circuits of circulation” and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as the co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apital society. Further, using the. al. n. v i n C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se value value to reflec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 eexchange ngchi U.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Housing Justice with the theory of the. “Right to the City” and responds to the dilemma faced in the urban renewal dispute in Wenlinyuan, Shihlin District, Taipei. Finally,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key to high house prices is that real estate is not suitable for general merchandise trafficking. The pri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y's surplus value, and the surplus value should not be exclusive for the owners. Hence, the high house prices is essentially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llective issue. Theory of the “Right to the City” emphasizes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nd urban, which is a collective relationship, stresses.

(7) the use value of the city, and avoids the exchange value dominating the city's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ll help us to reverse the plight of housing prices,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ousing justice.. Keywords: Right to the City, Housing Justice, David Harvey, Henri Lefebvr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第一款、研究動機 ...................................................................................... 1 第二款、問題意識 ...................................................................................... 5 第二節、研究範圍界定與方法 .................................................................. 7 第三節、文獻回顧 ...................................................................................... 8 第四節、重要名詞解析 ............................................................................ 10. 政 治 大. 第五節、章節安排 .................................................................................... 11. 立. 第二章、新自由主義思維下的房地產市場現況 .................................................... 13. ‧ 國. 學. 第一節、新自由主義 ........................................................................................ 13. ‧. 第一款、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背景 ............................................................ 13 第二款、新自由主義的內容與特徵 ........................................................ 16. y. Nat. io. sit. 第三款、對新自由主義的省思 ................................................................ 18. n. al. er. 第二節、David Harvey 的資本循環與掠奪性積累理論 ................................. 19. Ch. i n U. v. 第一款、資本循環理論(circuits of circulation)......................................... 19. engchi. 第二款、掠奪性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 21 第三節、新自由主義下以不動產作為商品的反思 ........................................ 24 第一款、私有財產制的困境 .................................................................... 24 第二款、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 .................................................... 27 第三款、土地作為商品的反思 ................................................................ 30 第四節、小結 .................................................................................................... 31 第三章、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的理論與實踐 ................................................... 33 第一節、城市權理論起源、內容與發展 ........................................................ 33 第一款、城市權理論起源的背景 ............................................................ 33 i.

(9) 第二款、城市權的理論內容 .................................................................... 34 第三款、目前城市權的發展 .................................................................... 50 第二節、城市權的法制化與實踐 .................................................................... 50 第一款、全球性層級的立法嘗試──以世界城市權憲章為例 ............... 50 第二款、地區性城市權的實踐──以巴西為例 ....................................... 55 第三節、小結 .................................................................................................... 61 第四章、城市權理論與居住正義-以文林苑都更事件為例 ................................ 65 第一節、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苑都更爭議案件 ................................................ 65. 政 治 大 第一款、適足居住權 ................................................................................ 67 立. 第二節、城市權理論與適足居住權對本案的回應 ........................................ 67. 第二款、城市權理論與適足居住權對本案的回應 ................................ 69. ‧ 國. 學. 第三節、由城市權構築的居住權內涵 ............................................................ 71. ‧. 第五章、結論 ............................................................................................................ 74. y. Nat. 第一節、本研究之總結與貢獻 ........................................................................ 74. er. io. sit. 第二節、未來之研究展望 ................................................................................ 76 第一款、城市權理論與背後所支撐的民主理論 .................................... 76. al. n. v i n 第二款、公民資格的典範轉移 ................................................................ 78 Ch engchi U 第三款、空間轉向的批判法學 ................................................................ 80 第三節、結語 .................................................................................................... 81 參考文獻 .................................................................................................................... 83. ii.

(10)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一款、研究動機 本文的寫作出發點為筆者的生命經驗。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不可能脫離空 間而獨立存在,空間建構了我們的生命記憶,個體同時建構了空間。筆者從小居 住在狹窄的租屋處中,黑暗、潮濕,以及因狹窄而感到壓迫的感覺,構成筆者成. 政 治 大. 長的回憶。在那個時候總會認為待有經濟能力時得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質,或者一. 立. 走了之到其他城市發展。當偶爾嗅到屬於這個城市,不論是餐飲業者或工廠傳來. ‧ 國. 學. 的各種氣味,不禁回想起兒時各式各樣的記憶。對此城市感受至深,係難以用語 言表達的。然而,城市對於居住者而言,雖然在空間的使用關係密切,但是對於. ‧. 空間的發展,城市與居住者的距離可謂非常遙遠,居住者對城市的發展,似乎完. io. sit. y. Nat. 全無法置喙。. n. al. er. 居住空間對於人而言,是在城市當中開展生活以及建立各式關係(包含人際. Ch. i n U. v. 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基礎,其重要性不可言喻。適足居住權(right to. engchi. adequate housing)的概念從全球層級之規範文本,有 1948 年聯合國之「世界人權 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第 25 條第 1 項 1,以及 1966 年《經 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第 11 條第 1 項,後者因為公約監督機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委員 會受理個人申訴之權限,較前者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參與國家數量少,保障有限 (翁燕菁,2015) 。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關於居住權內涵之詮釋. 全文為:「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a standard of living adequate for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himself and of his family, including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medical care and necessary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right to security in the event of unemployment, sickness, disability, widowhood, old age (粗斜體字為筆者所加。) or other lack of livelihood in circumstances beyond his control.」 1 1.

(11) 為: 本公約之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其與家庭獲得相當生活水準,包括足 夠之食物、衣著與住宅,並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採取適當 的步驟保證實現此一權利,並承認為此而實行基於自願同意之國際合作 重要性 2。 前總統馬英九於 2009 年宣布「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暨「經濟社會與文化 權利國際公約」與其施行法生效成為國內法,期望藉由兩公約的內國法化,促使 公約當中所提及之人權能夠落實。然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於 2009 年由. 治 政 時任院長之吳敦義指示,舉辦「十大民怨」之網路票選, 大 「都會地區房價過高」 立 成為十大民怨之首 ,先不論此票選並未涵蓋非都會區民眾對於房價之感受,缺 3. ‧ 國. 學. 少全國之代表性,惟該調查至少顯示房價過高的問題已經成為台北市民眾普遍憂. ‧. 心的問題。買不起房子成為民眾的夢靨,因為高房價,人們或背負沉重貸款,或 壓縮生活品質,或居住在狹小的空間中。居住於合適且經濟上可負擔的空間是臺. y. Nat. al. er. io. sit. 灣民眾關注的問題,對弱勢階層而言,住在體面的房屋亦為夢想。. v. n. 在城市中有一群人被買不起房子的問題困擾著,同時亦有另一群人在投資風. Ch. engchi. i n U. 氣興盛的背景下,簇擁著非自用住宅,並進行投資獲利,房地產甚至成為階級的 象徵。針對房地產的投資風氣,新馬克思主義學者 4David Harvey (2014)(以下皆 稱 Harvey)認為就在投資性需求日漸高漲之背景下,人們對於房屋交換價值的重. 全文為:「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recognize 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including adequate food, clothing and housing, and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The States Parties will take appropriate step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right, recognizing to this effect the essential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sed on free consent.」 3 票選 10 大民怨 最恨高房價。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91130/32127065/,最後瀏覽日期: 2016/12/4。 4 相較於過去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將研究聚焦討論馬克思文本內容的分析與詮釋,新馬克思主義者 著重於將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與其他領域做結合,例如本研究所引用之主要解釋框架的理論家 David Harvey,其原本的專長領域為地理學,但在其接觸馬克思思想後,其試圖以馬克思理論結 合地理學,發展其批判地理學的研究途徑。 2 2.

(12) 視逐漸超越使用價值。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所指的是商品間能夠相互交換的 數量,使用價值(use value)則是人們於使用商品時,從商品本身的功能滿足各式 各樣的生活需求。由於房屋商品化的影響,在建商鼓勵人們購買昂貴的房子作為 投資標的時,建商、投資者所著重的已經非上述的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房 屋建造的成本原則上包含勞動力、土地取得(購買土地或設定地上權)以及原物 料等。因為房屋商品化的影響,現在成本還包含了建商預期獲得的利潤。對投資 者而言,購買房屋的主要目的則是轉手房屋所獲得的差價,這與房屋座落地區的 房價漲跌幅有關,因此擁屋者通常不希望房屋周邊的區段房價下跌,並會對於設. 政 治 大 點在於他們皆以房屋的交換價值,也就是透過交易所能獲取的利益。然而替他人 立. 置有可能導致房價下跌的鄰避設施採取反對的政治行動。而建商與投資者的共同. 創造使用價值僅是達成目的的「過程」之一。. ‧ 國. 學. 房地產透過炒作,吸引越來越多人前來購買。因為房屋價格不斐,通常消費. ‧. 者都是向銀行貸與高額借款支付價金,透過不停上漲的房價,轉手所獲得的利益. Nat. sit. y. 既能支付前次交易的借款與利息,又能使自己的資產增加。資產泡沫隨著許多因. n. al. er. io. 素影響的房價逐漸上漲而有破滅的危機,許多人因為房屋價值比他們欠金融機構. i n U. v. 的房貸還低,當無法清償貸款時,房屋被銀行透過債權人制度例如查封等手段取. Ch. engchi. 走。因為不顧後果地追求房屋的交換價值,最後反而不只喪失了交換價值,連持 有房屋的使用價值能力也已喪失(Harvey, 2014)。 「有土斯有財」為華人文化中的重要觀念,認為購置房產是累積財富的重要 手段,當多數人們認同「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買房子成為自己在生涯規劃中重 要的里程碑,擁有房屋與否更是在婚姻市場中成為舉足輕重的衡量指標。曾亦辰 (2014)於研究成果指出在投資市場中, 「有土斯有財」也被認為是投資的真理。房 地產在台灣因為持有成本低,且投資報酬率高,在台灣投資市場並不多樣化的環 境下,加上有土斯有財的想法,人們一旦有多餘的金錢,就把資金投入房地產中。. 3.

(13) 在房地產投資風氣盛行的現在,臺灣目前住宅的分配也處於極度不平均的狀 態。為改善住宅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在各大選舉中,我們可以看到候選人提出 社會住宅政策爭取選票,民間團體也開始動員要求政府應該提供社會住宅。社會 住宅係由政府與民間合作興辦的一種有別於商品化房屋的政策,用來提供社會弱 勢住宅服務,並擴及到沒有能力負擔高房價或高租金的國民。曾亦辰 (2014)發現 目前台灣社會住宅推行主要面臨的批評為「數量少」、「租金高」、「租期短」,且 限制承租對象之年齡。政策施行所遇到的困難在於經費不足、管理維護的成本難 以負荷,以及周邊鄰避設施效應 5的政治溝通問題等。另外,在 Byrne and Diamond. 政 治 大 建集中式住宅,最後衍生的結果為該地區淪為貧民窟,甚至被認為是犯罪、疾病 立. (2007)所闡述的美國經驗顯示,社會住宅(Public Housing)政策,如果為大規模興. 的溫床。如果以房屋價格優惠的方式讓弱勢階層買房屋,其結果是因市場機制的. ‧ 國. 學. 影響,至最後該房屋仍回到市場價格,弱勢階層則又無法負擔。. ‧. 綜上述,居住為人的基本需求,但現在因為房價高漲,許多人無法負擔高昂. Nat. sit. y. 的房價與租金,只能住在擁擠的房子或流離失所,或因為背負著鉅額的房屋貸款. n. al. er. io. 或租金而犧牲生活品質。在資源分配逐漸失衡的景況下,我們可以發現到一個城. i n U. v. 市中同時存在著有人為居住問題而每天處於憂慮的心理狀態,有些人卻住在豪華. Ch. engchi. 的房屋中,且擁有非自住的住宅。社會住宅政策的施行對於解決房價高漲以及未 來泡沫化危機間的關係並不明確,而身處於非極度貧窮與極度富裕的中產階層, 也因為其並非社會住宅的扶助對象,被排除社會住宅的服務對象之外。居住的需 求離每個人都很近,但每個人對於其居住空間的掌控權卻又很小。城市的空間規 劃,包含居住空間與非居住空間,然而這些空間的規劃與使用往往不是同一群人,. 在鄰避設施的議題中,社區住民認為社會住宅因為居住者普遍屬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其帶來的 治安等問題,可能會使該社區的房價下跌,所以排斥社會住宅進駐社區。而有論者認為可能的解 決方式是去標籤化,也就是讓社會弱勢階層與其他人混雜居住,試圖緩解該標籤化的效應,參曾 亦辰論文。另外,臺北市市長柯文哲之政見為「4 年 2 萬戶公宅完工」 ,在與地區居民協調公宅 興建事宜時,必須面臨居民針對公宅是否影響到附近地區房價的質疑。 (參見「學者稱公宅不影 響 房 價 北 投 地 主 : 不 要 再 騙 了 ! 」 自 由 時 報 , 取 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74790,最後瀏覽日期:2017/6/4。 4 5.

(14) 使用者的需求可謂被排除在外。 居住問題也展現了貧富差距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平等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不 應該為自己的出身貴賤負責,認為若要實現平等待人的理想,必須消除那些使某 部分人受損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可能源於天賦與身體健康,甚至是特定的階級、 性別或是種族。只有在個體的行動與選擇,亦即自身努力的結果而獲得的社會益 品,才可以容許因此產生的不平等。無論是 John Rawls 或是 Ronald Dworkin,皆 對促使實質平等的社會福利政策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Kymlicka, 2003)。而 本文所採取的理論依據將從左派的新馬克思主義,藉由其對私有財產制與資本流. 政 治 大. 轉的詮釋,以及對城市權的概念進行填充,希望為法學界對於居住正義提供不同. 立. 的視角。. ‧ 國. 學. 城市權是為了回應城市的居住者對於城市並無實質掌控權的困境,逐漸於學. ‧. 術界興起的討論。城市權係由法國新馬克思學者 Henri Lefebvre (以下稱 Lefebvre) 所提出,其認為「城市並不是為了利益存在,而是為了住民」。此想法促使筆者. y. Nat. io. sit. 想要研究此課題,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民主的程序選出政治社群中的領袖,但是對. n. al. er. 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卻毫無置喙的餘地,只能被動地接受地方政府與財團的設計. Ch. i n U. v. 與規劃。而城市權理論的重要核心為,找回土地的社會功能與使用價值,而非讓. engchi. 個人產權與交換價值凌駕於土地與房屋,重視城市住民的個別差異以及自主性。 故本文希望透過對城市權論述的爬梳,對現今城市發展與房地產市場,在奠基於 新自由主義私有財產制為主的法律研究中,提出不同角度的分析。. 第二款、問題意識 如前所述,本研究的問題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因房價高漲造成居住景況 兩極化的成因為何,房屋是否能作為一般的商品進入交易市場?第二部分為傳統 的居住正義理論上遇到了何種困境?而我們如何使用城市權的理論,回應這種困 5.

(15) 境並建構居住正義的內涵? 就第一個問題,高房價的成因牽涉到新自由主義為基底的政治思想影響,其 認為私有財產的累積應當受到保障,資本積累是受到鼓勵的。然而從前述我們得 以窺見,房地產市場因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倒置,除了使無法負擔高額房價 的人無法享有適足的居住權,亦使房地產市場面臨泡沫化的風險。因此,房屋得 否成為一般的商品進行交易,則不無疑問。 資本的累積過程如何改變地景,改變城市的空間,進而影響房地產的價格, 亦為重要的議題。空間原本是一張白紙,其因資本累積而造就了城市的地景。這. 治 政 展現了是資本主義在各時代以不同生產方式造成的空間性(spatially) 。以此角度而 大 立 言,城市空間規劃的主要驅動能量是「獲利動機」,將資本移轉至工業投資與房 ‧ 國. 學. 地產投資,循環進入新的營造或重建市中心與週遭的郊區(Zukin, 1993)。本研究. ‧. 將以 Harvey 的理論作為解釋的核心,以其於新自由主義下詮釋資本如何循環, 如何進行掠奪式積累,解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高房價問題如何形成,並反思. y. Nat. er. io. al. sit. 房屋是否能夠成為一般商品進入交易市場。. v. n. 就第二個問題,城市權是以反省目前現有資本社會建構的私有財產權體制而. Ch. engchi. i n U. 發展的權利理論。資本主義社會所發展的私有財產權制度分離了土地與居住在其 上的居住者,它抽象化在土地上發生的所有社會連結。且在資本社會中,法律邏 輯是保障個人的權利,個人與個人之間是原子式的關係,資本得以在這種環境下 無限制的積累。然而對新馬克思學者而言,私有財產制無疑是異化了土地與其使 用者的關係,如同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與產品關係被異化一樣(Purcell, 2014)。 因此為了要處理這種異化關係,城市權的理論建構在於將城市發展的決定權重新 交回住民手中,且由住民決定如何分配城市生產的剩餘價值。城市權,是在台灣 法律學界鮮少被提及的權利概念,更遑論付諸於立法,故本研究希望透過介紹城 市權的發展脈絡、巴西的實踐與《世界城市權憲章》的起草,希望能夠以城市權 6.

(16) 作為討論居住正義的途徑,為居住正義開拓另一種視野。. 第二節、研究範圍界定與方法 本研究之預計貢獻是在居住正義的討論中,以城市權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從左派的觀點探討資本在住宅市場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居住者可以為嚴峻的 住宅市場與狀況做出改變的可能。因此,爬梳城市權相關的文獻是本研究主要之 方法。 城市權,最初係由新馬克斯主義者 Lefebvre 提出的概念,其批判資本主義下. 政 治 大. 私有財產權的體制,惟其並非完全否定財產權,而是希望在財產權與財產的社會. 立. 功能間取得平衡。在了解城市權的發展脈絡時,本研究將以批判地理學者 Harvey. ‧ 國. 學. 的觀點為中心,從城市的發展歷程討論資本如何形塑現代化城市。而以資本作為 驅動力的城市歷史發展是追求無止盡的資本積累,滿足貪婪的慾望。在社會底層. ‧. 的住民,則成為此套遊戲規則的失敗者,雖居住於城市,但對城市的發展卻無從. y. Nat. sit. 置喙。為扭轉這種情勢,住民應該重新奪回城市發展的主導權,城市權就在這樣. n. al. er. io. 的背景下發展。原先僅為規範性的學說,直到近二十年才付諸於制度化,付諸於. i n U. v. 社會實踐,故本研究的文獻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新自由主義下城市發展的解釋、. Ch. engchi. 城市權理論的建構,以及城市權的實踐。. 在文獻的探索上,本文先以 Lefebvre、Harvey 建構城市權論述之文獻進行爬 梳,再輔以二手文獻看其他學者如何看待二者的理論,例如 M. Purcell、P. Marcuse 等,並試圖以自身的架構建立本問題之體系。本研究的自我定位為以城市權角度 觀看居住正義為主題,希望對此問題有另闢蹊徑的觀點,並提出融貫權利、發展 脈絡,以及社會實踐的論述體系。對於其他更為細膩的研究,諸如對於在城市權 理論背後所仰賴的民主理論以及公民資格的再重構,仍留待日後繼續發展。. 7.

(17) 第三節、文獻回顧 過往台灣對於房地產市場與居住正義的研究,主要是從既有的制度下進行, 如張簡淑華 (2015)研究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與房地產市場資訊不對等之問 題,認為不動產交易程序應該以專法規範,建立稽查機制,避免不實價格,另其 也建議應該進行稅制改革,推動實際交易價格作為課稅依據,降低申報不實之誘 因;也有從各種不同因素與房價間因果關係的證立,試圖找尋影響房價的原因, 如彭建文、林秋瑾與楊雅婷 (2004)的研究指出,股價是影響台灣房價之直接因素, 貨幣供給額為間接因素;亦有爬梳台灣歷年來國宅政策變化者,如陳怡伶與黎德. 政 治 大. 星 (2010)認為台灣的國宅政策有獨特的政治背景,與歐美國家經驗不同。在新自. 立. 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化下,英國與美國的住宅政策是朝向私有化發展,國家看得. ‧ 國. 學. 見的手逐漸從市場退出。而民主化則是影響台灣住宅政策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 ‧. 在住宅政策所發揮的主導力量反而是高度擴張,係將市場力量納入國家干預之範 圍內。在解決高房價的政策手段上,有認為應該以健全的稅收制度、建立多元的. y. Nat. io. sit. 投資管道遏止房價上升等(曾亦辰,2014)。上開文獻係於既有的新自由主義框. n. al. er. 架下,思索如何解決居住問題,提出解決之對策,仍具有學術之貢獻。然而並沒. Ch. i n U. v. 有針對現在由新自由主義觀念產生之資本市場進行分析,亦無從城市權的角度處. engchi. 理此問題,故本研究希望能在此部分做出貢獻。. 本研究文獻之回顧順應著問題意識,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先釐清高 房價的成因如何形成,此部分本研究參照 Harvey 的《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資本社會的 17 個矛盾) 、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新自由主義簡史) 、 《The New Imperialism》 (新帝國主義) 、 《The Enigma of Capital: and the Crises of Capitalism》(資本之謎:人人需要知道的資本主義的真相),以 及《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叛逆的城市: 從城市權到城市革命),與 S. Zukin 的《Landscapes of Power》(權力地景:從底 8.

(18) 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等文獻,這些文獻對於資本如何在空間中積累,進而形塑城 市、住民的居住空間等,皆有理論性的闡述。Harvey 係以唯物史觀的觀點建構出 資本在空間所形成的迴路,Zukin (1993)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文化資本迴 路理論。 第二部分則是著重在國外城市權理論家 Lefebvre、Harvey、Purcell 等,分別 從傳統馬克思理論如何發展到論述資本如何在空間中流轉,以及透過論證城市權 幫助城市中弱勢者奪回政治權力的理論,本文將於此部分探討城市權理論中,權 利的內容以及主體為何?另外,作為一個具有可實踐性的理論,城市權在數十年. 政 治 大. 發展以來已經成為國際組織著重的對象,例如聯合國人居署以及教科文組織. 立. (UN-HABITAT and UNESCO),試圖以致力於法制化該理論內容,目前已經起草. ‧ 國. 學. 世界城市權憲章(World Charter for the Right to the City),希望於未來成為國際簽 署的公約,並透過內國法化影響簽約國。該憲章之目標是在城市的治理中,達到. ‧. 正義、包容,以及永續經營等價值。除此之外同時也有許多法制化的努力,包涵. Nat. sit. y. 歐洲城市權憲章(European Charter for Human Rights in the City),以及蒙特利爾權. n. al. er. io. 利與責任憲章(Montreal Charter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在巴西,於 2002. i n U. v. 年甚至已成為國內施行之法律-城市法(the City Statute)(Purcell, 2014)。近年來也. Ch. engchi. 有許多著作討論巴西因為歷史發展的影響造成對財產權的想法不同,以及立法背 後的脈絡(Brown, 2013; De Souza, 2001; Friendly, 2013; Pindell, 2006; White, 2013), 其中 Friendly (2013)則詳細說明城市法中有許多實踐理論內容的機制,以及這些 機制在實踐上因為拉丁美洲的政治文化而遇到的困境。中文世界亦有與城市權相 關之文獻,例如徐進鈺 (2011),透過簡介城市權為相關的住宅平權政策遭到的污 名辯護;王增勇 (2011)雖然並無直接以城市權為討論的核心,但也強調住民的參 與,是健全體制的重要因素,透過住宅的社會化,讓社會住宅政策可以涵養更多 元的社群。惟這些文獻,似乎僅見於住宅、社會學以及地理學領域,在法學領域 內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的預計貢獻是希望將這些東西引薦到法學界當中。 9.

(19) 關於社會正義的概念,本研究參照 Harvey 於 1973 年所著之《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其將政治、資本主義放進地理理論建構的範疇之中,認為地理學 不能於面對城市貧窮與相關問題時保持客觀。Harvey 在本書中分析城市規劃、就 業政策與房屋等等問題,其研究方向並非尋找在自由主義下的解決方案,而是推 向革命地理學,希望超越現有空間的結構性限制。嗣後,Harvey 於 1992 年發表 的〈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一文中,將社會正義的概念納入 後現代的元素。本文認為其對社會正義的詮釋不同於一般政治思想的定義,將空 間因素加入正義的思考,城市權理論係由此思維發展出獨特的正義觀與治理觀。. 第四節、重要名詞解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資本的定義. 資本得以用來創造國家的財富,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爬梳. ‧. 不同對資本的定義。資本在最早的中世紀,擁有兩個內涵,其一為表示資產的物. y. Nat. sit. 質存在,例如家畜,其二為它們創造剩餘價值的潛能。而到了 18、19 世紀,資. n. al. er. io. 本在經濟學被視為市場經濟中,提供動力的發動機。Adam Smith 認為資本為「一. i n U. v. 種為了生產用途而積累之資產儲備」。而資本並非積累下來的資產,而是潛藏在. Ch. engchi. 資產中,能夠開發新生產的潛能。因此,資本是一種抽象的、無實體的事物。貨 幣,只是資本多種形式的表現之一,其為一種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儘管貨幣擁 有一定的用途,但其並無法被用來確定某種特定資產中,開發新生產的潛能。我 們得以第三世界國家與前共產主義國家作為例證,國家利用貨幣造成通貨膨脹, 結果反而使經濟發展瀕臨崩潰,且無法創造出大量資本(De Soto, 2005)。 Harvey (2011)以血液在人體中的循環做為比喻,一旦血液於人體中停止循環, 該個體將面臨養分與廢物無法代謝的困境,最後將造成個體死亡。資本對 Harvey 來說,是資本主義的生命泉源,它就像血液一樣在其中流淌,由於資本的流動, 10.

(20) 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才能夠獲取各式各樣的財貨以滿足生活所需。也正是因為資 本的流動,我們才得以經由教育性、支持性、娛樂性的服務中創造財富,各國政 府能夠提升在國防、政府職能,以保障國民能夠維持高水準之生活。不過,一旦 資本流動發生了停滯,資本社會就像血液停止循環的個體一樣,將面臨著崩潰的 危機。 因此,資本在 Harvey 看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靜態的物。各式各 樣的資本家在此過程中使資金不斷追求增值,創造更多資金。金融資本家以借貸 資金的方式賺取利息;商業資本家則賺取交易間的差價;房地所有者則是收取地. 政 治 大. 租,其之所以能夠收取地租,乃是由於土地、房屋乃屬於稀缺資源;知識產權者. 立. 則是透過版權與智慧財產權利獲取利潤。最後,國家也可以像資本家一樣,透過. ‧ 國. 學. 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刺激經濟成長為自己帶來更多收益。而資本如何循環,則 詳如本文後述。. ‧ sit. y. Nat. 第五節、章節安排. n. al. er. io. 本研究希望建構「權利、發展脈絡,以及社會實踐」的論述體系,因此思考. i n U. v. 進程是:城市權理論發展的背景,該權利理論的內涵,以及該權利於社會實踐的. Ch. engchi. 現象上是如何,接著與居住正義的內涵對話,最後提出結論。 首先是城市權理論發展的背景,城市權的理論是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反省資本 主義下城市發展所遇到的問題,試圖以新的框架賦予城市發展新的內涵。因此自 第二章開始,說明新自由主義在什麼樣的背景受到支持,進而讓市場自由化、金 融化,國家在此思想指導下應該在最大限度內退出市場的控制,並相信透過市場 的力量可以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率的配置。資本就在這個市場中積累,積累的過程 中,如何改變地景,改變城市的發展,及影響房地產市場等。. 11.

(21) 第三章為本研究介紹城市權理論的專章,其中包含城市權理論的起源理論家 Lefebvre 之簡介,其發展城市權理論的背景為何。再者,城市權的內涵包含什麼 樣的權利,權利主體涵蓋範圍等,在近期的發展中又遇到了什麼挑戰。關於城市 空間的正義,Harvey (1992)認為正義應加入空間與後現代的觀點闡釋,當在各種 議題間談論時,皆離不開該議題所座落的時空與行動者。緊接著是城市權的制度 化實踐,全球性的法律實踐有聯合國人居署與教科文組織起草之世界城市權憲章 (World Charter for the Right to the City),地方性的制度設計則有巴西,其於 2001 年通過了城市法(the City Statute),成為將城市權理論法典化落實於巴西社會之中,. 政 治 大 城市權理論付諸實現,探討其背後特殊之歷史背景,以及其實施之後與理想之間 立. 其主要的精神是找回土地的社會功能與使用價值,本研究將簡介何以巴西可以將. 的距離。. ‧ 國. 學. 在第四章中,本文以先前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苑的都更案件為例,闡述適足居. ‧. 住權與城市權理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的議題,本案係都市更新同意戶與不同意戶. Nat. sit. y. 間捍衛財產權與居住權的角力,房屋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因為都市更新而提升. n. al. er. io. 也在本案中受到利害關係人的重視。故本研究將深究在城市權的框架底下,居住. i n U. v. 權的內涵為何,試圖使二者進行對話。並於第五章提出本研究之結論,除了提供. Ch. engchi. 法學界關於居住正義的,一個城市權的理解,另外亦提供未來於此領域中能夠繼 續發展的研究方向。. 12.

(22) 第二章、新自由主義思維下的房地產市場現況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透過以「市場至上」的意識形態建立以世 界為舞台的政治經濟制度之計畫(夏傳位, 2014)。其強調市場的功能及個人的自 由,希望透過促進經濟全球化,讓資本能夠肆無忌憚的在世界各地流動。 本章將針對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背景,其意識形態的內容,以及造成的影響說 明。其中解釋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框架以 Harvey 為核心,包含資本迴路理論對於 資本累積的詮釋以及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地理發展不均衡的結果,說明在全球化的. 政 治 大 場帶來的影響是全面的,包含房價居高不下,甚至面臨未來可能崩盤的危機,2008 立. 過程中,資本社會所面臨的困境。此困境對城市的發展計畫,乃至於對房地產市. ‧ 國. 學. 年發生的金融海嘯即為一例。並藉由 Harvey 對資本社會危機的關切,將焦點轉 移到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思維下,將不動產作為商品販賣的反思。此種反思,. ‧. 正好得以作為城市權理論發展的背景。. y. Nat. n. 第一款、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背景 l. Ch. engchi. er. io. a. sit. 第一節、新自由主義. i n U. v. 1930 年代所採行的凱因斯 6 政策,成功應對美國於彼時所面臨的經濟大蕭 條。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透過一連串的新政(New Deal),利 用國家對於經濟的管制,以發放失業救濟金、創造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降低國 內的失業率。相關的措施如透過興建大量的公共工程。其背後的邏輯在於透過雇 用工人,受雇者便有多餘的金錢可以負擔消費,此舉能夠增加有效需求,進而帶. 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係以英國經濟學家 John Maynard Keynes 的學說作為經濟 政策的指導方針,其理論強調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13 6.

(23) 動景氣發展,脫離衰退的經濟困境。此外,也透過財政赤字政策 7、通貨膨脹 8、 發行公債,以及租稅政策等。以國家積極介入經濟領域的政策方針,帶領國家走 出自 1920 年代開始的經濟大恐慌。而凱因斯式的總體經濟學,奠定了社會福利 國家體制的基礎。因為在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模式,不可避免的是體制下的失敗者, 透過國家干預讓失敗者能夠在競爭風險下仍擁有最低生活保障,不致使資本主義 體制崩潰,這樣的經濟制度,亦被稱為「鑲嵌式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 (Hickel, 2012)。 自此之後,由於凱因斯式的政策有效降低國內的失業率,並帶動經濟發展,. 政 治 大. 有效地消弭潛在的政治衝突,決策者認為這套經濟體制可以推廣至世界,確保經. 立. 濟穩定與社會福祉,進而避免下一次的世界大戰,於是世界各國建構「布列敦森. ‧ 國. 學. 林體系(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隨後成為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世界貿易組織(WTO)),執行歐陸戰後的重建與發展計畫(Hickel, 2012)。. ‧. 1970 年代初期,凱因斯式的政策方針施行了三十年,雖帶領美國、歐洲渡過. y. Nat. er. io. sit. 自 1930 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但在此時 卻開始面臨了「停滯性通貨膨脹 (stagflation)」的問題,其結合了高度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例如,在美歐地區,. n. al. Ch. i n U. v. 通貨膨脹率從 1965 年的 3%竄升到 1975 年的 12%,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原因在當. engchi. 時存在著爭議 9。當時,國際上成功的例子是 Augusto Pinochet 治理之下的智利, 智利的經濟政策當時係由美國資助其國內的經濟學者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培訓,作. 政府在進行許多公共工程時,以舉債方式為之,以赤字預算創造公共投資,雖然政府在支出增 多,收入減少(因為籌措資金並非以增加稅收) ,產生了財政赤字,但這樣的支出有助於有效需 求的增加,對當時經濟不景氣的情形,係度過危機的關鍵。 8 以增發貨幣作為政策手段,凱因斯認為除了可以彌補財政赤字,更能夠壓低利息率,降低工人 的實際工資,擴大商品的貨幣需求,這將有助於處理就業問題。 9 主要分為兩派爭議,首先為經濟學者 Paul Krugman 指出,停滯性的通貨膨脹起因於美國於越 戰的高額花費使收支出現赤字,這使得國際投資者感到擔憂,進而拋售美元,導致通貨膨脹。而 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支付因為戰爭而不斷增加的花費,其於 1971 年將美元與黃金脫鉤,這使得 黃金的價格不斷攀升,相較之下美元則不斷下跌,造成通貨膨脹加劇的結果。再加上石油危機於 1973 年發生,這使得物價升高,生產活動與經濟成長受到了影響。另一派學者則反對這樣的說 法,認為停滯性通貨膨脹導因於繁重的富人稅及過多的經濟管制造成的,認為凱因斯式的經濟管 制制度已不符現實的需求,應該走向更放任,國家的管制應該要退出經濟發展的軌跡當中。 14 7.

(24) 為冷戰時期抗衡拉丁美洲左翼計畫的一部份,透過重組智利的經濟結構,將公共 財產、社會保險私有化,開放自然資源給私人開採(並在期間刻意忽略剝削的事 實),促進國外直接投資以及貿易自由化,智利在當時的經濟成長率、資本積累 的確快速復甦。因此隨後 1980 年代美國的雷根政府以及英國的柴契爾內閣遂決 定採用古典經濟學派作為政策思考的良方(Harvey, 2007; Hickel, 2012)。 在學術界方面,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 10係由信奉古典自由主義的 經濟學家、企業領袖所組成,其提倡自由市場經濟政策,主張市場應該去管制化、 進行私有化。另外,尚有由企業支持贊助或成立的美國遺產基金會、胡佛研究所,. 政 治 大. 美國商業研究中心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智囊團,透過論文寫作進行經驗研究與政. 立. 治哲學的論辯,為新自由主義政策進行理據的背書。例如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 ‧ 國. 學. (NBER)近半數的資金來源是來自許多握有龐大資本的企業。再加上美國芝加哥 經濟學派的影響力,使得學術界與政治界在經濟政策的主要指導方針上有了共識. ‧. (Harvey, 2007)。. y. Nat. io. sit. 於是 1979 年 Paul Volcher 被卡特總統(Jimmy Carter)任命為美國聯邦儲備系. n. al. er. 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席,並於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任內繼續擔任此. Ch. i n U. v. 職位。在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者的建議下,藉由提升利率以壓制通貨膨脹。具體的. engchi. 作法是箝制貨幣供給、增加儲蓄,進而增加幣值。雖然當時利率從個位數一路提 升至 20%,但這卻引起超過 10%的失業率,以及工會能量的瓦解。Volcher 的作 法對勞工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但不可否認地,其解決了通貨膨脹(Hickel, 2012)。 1980 年代開始,雷根總統任內的經濟政策有三個元素,一個是前述的「貨幣 緊縮政策」 ,第二個則是「供給端的經濟(supply-side economics)」 。當時執政者認 為應該給富人更多錢以促進經濟的成長。其背後的假設是:「富人擁有許多金錢. 朝聖山學社主要圍繞著奧地利的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等奧地利經濟學派, 其中知名人物包含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以及著名的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 (Harvey, 2005a)。 15 10.

(25) 會投資以及提升生產能量,進而創造更多財富,接著透過『涓滴』(trickle down) 效應,將經濟成長的果實由社會全體共享。」因此在稅制的改革上,雷根總統任 內將社會最頂層的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從 70%削減到 28%,並且減少最大 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s tax)至 20%,是大恐慌以來的最低。在此同時,雷根總統 也提高了勞動者的薪酬稅(payroll tax) 11,完成了共和黨單一稅(flat tax) 12的目標。 最後,第三個元素是金融部門的去管制化. 13. ,而對金融的去管制化則導致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失去家園(Hickel, 2012)。 綜上所述,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背景主要可以區分兩個方面來探討,第一個是. 政 治 大. 國內外政治經濟因為凱因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所遇到的困境,另一個則是有關於美. 立. 國學術界的大力倡導。此二因素相輔相成地造成 1970 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思. ‧ 國. 學. 想成為國家設計政治經濟政策的指導方針。從重視社會總需求的凱因斯經濟模式, 轉向至供給型的經濟模式,亦即藉由控制貨幣供給量,解決通貨膨脹成為政府管. ‧. 制經濟的首要考量(Harvey, 2007)。. y. Nat. n. er. io. al. sit. 第二款、新自由主義的內容與特徵. i n U. v. 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其所論述的自由是要反對自凱因斯經濟政策以來,政府. Ch. engchi. 對市場的干預。因此為了禁止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新自由主義國家須具備尊重個 人的財產權,以及促使市場與貿易得以自由運作的法律框架。在這個法律框架之 下,必須具備清晰的財產權界線,否則會造成阻礙經濟發展和減損人民幸福的後. 薪酬稅所指的是雇主按規定須自勞工工資中扣除並移轉州或聯邦政府的稅,其用來支付當勞 工殘障、失業或退休時因符合資格而領取的社會福利。 12 單一稅是指以在同一性質的稅基之下(例如收入、財產或其他課稅的客體) ,無論實際的金額 為多少,蓋均為同一、固定稅率而負稅的一種稅制,其具有減少逃漏稅與降低徵稅成本的考量。 相較而言,累進稅則係按照課稅對象區分不同等級的稅,其納稅義務人的負擔程度與負稅能力成 正比,具有公平負擔的考量。 13 Paul Volcher 本人並不支持這項政策,故雷根於 1987 年改任命 Alan Greenspan 為聯準會主席, 後者為貨幣主義者,其支持並推動減稅以及對社會保險進行私有化。 16 11.

(26) 果 14。唯有保持市場的自由運作,人們才得以有效率地分配資源。 在新自由主義的思維中,競爭是一種德行,包含個體間的競爭、企業體間的 競爭,地區實體間的競爭(城市、區域、民族等)。因為競爭,個體在追求利潤 極大化的過程當中,將資源做最適當的配置。商業與企業法人,在此為自由貿易 所建立的法律框架中,其運作的自由被稱為根本的善。這種法律框架也承認市場 上的個體之間擁有自由協商的契約權利,並尊重契約的神聖性,保障個人的言論 自由與行動自由。因此,新自由主義理論者(特別是涓滴理論的支持者)認為, 貧窮的問題可以透過自由市場解決。甚至有認為日益漸增的社會不平等是必要的,. 政 治 大. 因為這樣能鼓勵冒險與創新,並增加經濟活動者的競爭能量,最後刺激經濟的發. 立. 展。如果底層的階級生處在惡劣的條件下,係由於其個人不努力或文化上的原因. ‧ 國. 學. 使自己的技能資本未能提高。易言之,缺乏競爭力、在個人、文化、政治上的缺 陷,是底層階級無法翻身的主要原因。新自由主義的思維因此營造出適者生存的. ‧. 世界(Harvey, 2007)。. y. Nat. io. sit. 國家的角色在此具有兩個面向:消極面為既然將自由作為國家應該退出干預. n. al. er. 市場的理由,那麼先前由國家提供的服務,都必須轉換為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 Ch. i n U. v. 要為自己的行為與生活安適負責。因此,先前所提供的社會褔利,都應該取消。. engchi. 醫療、教育,甚至是公營事業,都能夠透過私有化,讓國家的控制權限退出,由 市場進行資源的最適配置;而積極面則係為使資本積累更為便利,國家應該藉由 建立金融制度與製造貨幣,促進資本投資環境以及大型基礎建設,亦可藉稅捐制 度將勞動力再生產的資本引入社會支出(教育、健康及科技研究等)。. Harvey 對新自由主義的定義為: 「在我看來,新自由主義是指自 19 世紀 70 年代的經濟危機以 來形成的一股經濟思潮,它標榜私有制,反對公有制;主張自由化,反對政府干預,提倡自由市 場和自由貿易;制定嚴苛的政策以重塑或鞏固資本所有者階層的權力。」(Harvey, 2011) 17 14.

(27) 第三款、對新自由主義的省思 新自由主義首先以「自由」作為資本累積的正當性來源,追根溯源到以 John Locke 與 Adam Smith 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累積財富是一種實現自我,擁有自 我的象徵,而這與勤奮、努力等美德是有關係的。國家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提供 人們追尋成就的環境。因此國家應該抽離管制的手,讓個人可以在市場當中自由 追尋自己的人生。但是將市場與國家截然區分在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架構而言 是站不住腳的,當人們認為市場能夠帶來自由,但實質上國家的強制力卻是無所 不在。Harvey (2014)說道:. 政 治 大 「Any struggle for freedom and liberty must be prepared to confront at the 立. ‧ 國. 學. very outset that which it is prepared to dominate. It also has to recognise that the price of maintaining its freedoms is eternal vigilance against the return of. ‧. either old or new forms of domination.(任何爭取自由和自主的鬥爭,一. io. n. al. er. 持自由的代價是防範新舊宰制形式的永恆警覺。)」. sit. y. Nat. 開始就必須正視它準備好要宰制什麼的這個問題。它也必須認識到,維. i n U. v. 如上述,新自由主義的思維雖然使國家決策者消除經濟的管制,但實際上,. Ch. engchi. 國家的角色仍然無所不在,市場原則成為國家治理的首要方向,國家不再成為市 場外的調節角色,國家將權力下放給民間的市場行動者,運用量化的結果進行操 控,採取間接的統治方式(陳怡伶、黎德星,2010)。而若是有人反對這一套思 想體系與制度,那麼就如同 Harvey 所講述的,國家將立即擔任起積極鎮壓的角 色。 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實質性成就並不是生產出新的財富與收入,而是透過掠奪 性積累進行財富與收入的再分配(Harvey, 2007)。虛擬貨幣. 15. 其所指的是脫離金本位後的貨幣。 18. 15. 的影響而在這種金融.

(28) 化的運動之下,幾乎是新一波的「圈地運動」,讓所有的資源在以全球作為競爭 的場域中,進行資本的累積(Harvey, 2003)。Harvey 認為奉行新自由主義的強國, 憑恃著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運用「自由」 、 「促進經濟發展」等語彙逐漸蛻變成 新帝國主義,將剝削帶往另一個區域。其利用掠奪性積累的概念,解釋全球因新 自由主義的地景改造,最終將會邁向不均衡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而其具體的理解框架本文將於下節繼續簡介。. 第二節、David Harvey 的資本循環與掠奪性積累理論. 政 治 大. 第一款、資本循環理論(circuits of circulation). 立. 隨著生產力上升,一個地區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與累積的資本也隨之提高,. ‧ 國. 學. 直到當該區域的資本或人口相對於承載量以及需求而處於過剩狀態時,可能會造. ‧. 成當地的經濟危機。而資本社會將會找尋補救的方式。Harvey (2003)以資本的循. y. 方式 Harvey 一共分為三種:時間修補、空間修補,以及時空. io. sit. 16. 修補 17。而資本的循環一共分為三種循環:. n. al. Ch. engchi. er. 的框架。該修補. Nat. 環理論(circuits of circulation,或譯為資本迴路)為這種修補方式提供一個理解. i n U. v. 資本的初級循環(the primary circuit of capital)是傳統上馬克思主義者所理解 的經濟生產活動,也就是資本家投入資本、雇用勞工生產商品。其中的行為可能 包含購買新生產工具、更新技術,與以更惡劣的勞動條件迫使勞工工作,如此作 為都是為獲取最多的剩餘價值,進而獲取利潤與累積資本。當利潤降低時,此生 產模式的資本循環將會回到資本家投入資本、壓迫勞工的循環,直到因為累積大. 此處的修補(fix)有兩層意涵,第一個意涵是物品定著於土地上,不能夠被移動或修改,例如公 共教育與醫療服務,因為國家的承諾而無法任意移動;其另外的意涵是解決問題(fix a problem)的 意思,亦即透過時間的遞延與空間的擴張,以應對資本主義危機的解決之道(Harvey, 2003)。 17 時間修補(fix):亦即將資本投資於需要長時間才能夠產生報酬的資本投資項目,延後資本價值 重新循環的時間,例如巨大的公共建設、教育、科學研究等。空間修補:試圖尋找或開發新的市 場、資源以及勞動力等,產生空間置換。時空修補:即為以上兩者的結合運用。 19 16.

(29) 量資本而無法消耗時,造成資本主義的危機,為解決此種資本閒置的危機,資本 將會進入次級循環。 資本的次級循環(the secondary circuit of capital),是 Harvey 將資本流向固定 資產以及長期投資的過程稱為資本的次級循環。承上所述,當資本與勞動力相對 於現時的生產與消費需求而言,有大量的剩餘,產生資本閒置的危機,為了緩解 這種危機,資本便流向長期性的資產形塑,例如城市環境的建造。而長期性資產 的投資環境需要國家角色與金融機構的介入,國家在此時通常需要透過財政工具 以及大規模的經濟計劃來建設環境,其中政策工具包含貸款、房屋抵押,以及政. 政 治 大. 府舉債等,建設環境的例子則為交通、住宅、公共設施等項目的興建。. 立. 在次級循環的論述當中,Harvey 以空間重新解讀資本主義危機,當資本主義. ‧ 國. 學. 體制產生危機時,其解決方案之一是透過地理擴張的形式重新調節危機,而. ‧. Harvey 以「空間修補」作為資本主義以空間擴張解套積累危機的暫時性方法。空 間修補運作的基本邏輯是,將過剩的勞動力或資本移轉到其他地理區域,而這些. y. Nat. io. sit. 新的地理區域通常是資本體制尚未成熟的地方,或是全新的市場。透過如此的危. n. al. er. 機處理對原本地理區域的效果是緩解利潤的閒置、資本的貶值甚至於資產價值全. Ch. i n U. v. 面崩潰;對於新的地理區域而言,因為帶來新的資本投資,帶來了經濟成長,達. engchi. 到了「創造性破壞」的效果。地景就在資本對空間的改造與重建中形成。然而對 於新的地理區域而言,利用移入的資本興建的硬體設施也有耐用年限,因此資本 過度累積的危機對於新的地理區域而言仍然存在,僅有暫時解決問題的意涵。 第三循環(the tertiary circuit of capital)是指當資本流入次級循環時,仍不能解 決資本積累的危機,雖然同時以地理擴張的方式持續消耗過剩資本,但仍有資本 處於閒置或貶值的狀況。此時資本可能會開啟第三循環,流入醫療、教育,或是 科學研發的項目上,這些項目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且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故有助 於緩解資本、勞動力過剩的危機。投資這些項目對勞動力的品質提升也有助益, 20.

(30) 也能夠透過教育形塑意識形態,以整合壓制勞動力投資的能量。 在資本的次級與第三循環中,由於大型的公共建設支出與教育、科研項目需 要國家政策的配合,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國家政策扮演了為資本服務的角色。而 資本於時間、空間擴張的過程中,會造成地景的改變。由於各個地方對於資本累 積的區位有所差異,若區域由於資源稀缺、市場發展潛力有限,故資本流入的意 願與可能性較小,反之,則會成功地吸引資本的流入,緩解原先地區的過度積累 造成的資本危機,然而這將造成了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現象。在同一個空間中,次 級循環與第三循環有助於提升該地區的機能,然而多年後待硬體設施老舊後,過. 政 治 大. 度累積的資本將回到初級循環,到時會需要另一波硬體與社會基礎設施之投資. 立. (Harvey, 2003)。. ‧ 國. 學. 在新自由主義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下,資本以全世界作為流動的平台。然而資. ‧. 本流動的過程當中,並沒有透過涓滴效應讓窮人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使貧 富差距加劇,Harvey 透過掠奪性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想法,說明. y. Nat. er. io. sit. 新自由主義注定讓全世界邁向不均衡的發展,以下將說明掠奪性積累的概念。. n. al 第二款、掠奪性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iv Ch. n U engchi. 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下,資本係以全球作為平台進行流動,資本能夠往世界 任何一個地方自由移動,但是對於減少貧窮的承諾,其實並沒有實現,而是邁向 了不均地理發展(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Harvey, 2005b)。在空間與時間 進 行 修 補 的 過 程 , Harvey (2003) 提 出 了 「 掠 奪 性 積 累 」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概念,說明資本流動必須借助國家力量對法律與暴力的壟斷進行 掠奪,掠奪是資本主義存活的必要條件,資本透過不斷掠奪可供生產剩餘價值的 自然資源,由於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例如原油的蘊藏地點以及土地的農業生產 力,都會產生不均地理發展。資本家階級的興起,是不斷的佔用剩餘,將剩餘當 21.

(31) 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並透過將剩餘投入資本循環。 所謂掠奪式積累,包含將土地、勞動力、文化產物、地方習俗、社會網絡等 等皆予以商品化,透過圈定成為能夠賺取利潤的商品,而奪取的主體包含國家、 商人、跨國企業、以及殖民勢力 18等。例如最近掠奪文化歷史、收集以及博物館 的開展,都是以地方作為某種獨特環境的行銷,成為營利的手段之一。再者,透 過貶值獲得資產,當資本主義產生危機實際就會產生貶值,而此危機提供了機會 使其他資本累積者獲得廉價的資產,掌握力量而安然度過危機者,將變得更富裕, 例如過去世界上霸權中心從義大利城邦國家,經過荷蘭、英國,最後到了美國 19。. 政 治 大. 最後透過金融化來掠奪資產,由於在地方與國家對於金融市場的管制逐漸鬆綁,. 立. 透過合併與資產掠奪進行奪取,透過債務進行金融控制,也是目前將其他地區資. ‧ 國. 學. 本貶值的主要手段。. ‧. 總的來說,Harvey (2007)認為新自由主義所建構出的資本掠奪性積累,大致 可區分以下四點特徵:. sit. y. Nat. al. er. 私有化與商品化(Privatiz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在新自由主義的思維下,. io. 1.. v. n. 私有化與商品化是最主要的特色。私有化與商品化能夠為資本累積建立了大. Ch. engchi. i n U. 平台。各種形式的公共服務(諸如水、電、交通)、社會福利措施(如社會 住宅、教育、醫療設施、年金制度等都民營化)、公共機構(例如大學、研 究中心,甚至監獄),甚至戰爭等等都能夠被私有化。知識產權諸如專利與 著作權制度的建立,可以讓基因科技、物種血漿,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產品 私有化而成為私有財產。歷史、文化、思想創造力一樣可以成為商品化的客 體,我們可以透過旅遊產業的建立,將歷史文化包裝成商品販賣,透過音樂. Harvey 觀察到,深受資本蹂躪之苦的社會可能會認為,如果無法擊敗資本主義的話,那麼只 好加入他。例如在明治維新的日本,利用國家力量動員內部的生產剩餘,投入世界的資本循環當 中累積更多資本與國際影響力。 19 然而「決定誰或哪個區域要承擔貶值的衝擊」 ,便是集團與疆域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和權力鬥 爭。於此情形,透過權力(必要時使用武力)使他人掌握的剩餘發生貶值,甚至將其摧毀。 22 18.

(32) 工業攫取與剝奪市民文化與創造力。各種私有化與商品化的背後,都需要健 全的私有財產制度支持。Harvey 觀察到對於管制的撤銷會帶來權利的損失, 例如以福利權而言,是透過經年累月的階級鬥爭贏得的公共財產權,但現在 都恢復到私有領域。這些過程,皆相當於把資產從屬於公共與大眾領域,轉 移到私人和特權階級手中。 2.. 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金融體系因為新自由主義下國家對經濟採取鬆綁 的態度,進而得以透過投機活動成為資產再分配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本身並 沒有進行實質上的生產活動。例如交易的經紀人因為可以從每筆交易中獲取. 政 治 大. 酬勞,他們便有誘因透過頻繁利用短線操作而買賣,而不問貿易本身是否能. 立. 夠增加價值。證券交易的蓬勃發展反映的僅為市場上的炒單操作,並非市場. ‧ 國. 危機的管理與操控(The Management and Manipulation of Crises):國家與金融. ‧. 3.. 學. 信心。同時,金融化也為以全球為範圍的掠奪性積累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業可以透過債務管理,作為掠奪性積累的主要方式。債務危機透過製造、管. y. Nat. io. sit. 理、控制,將體系合理化,而重新分配資產。在此主要以國際政治經濟的角. n. al. er. 度觀察,藉著歐美政府以及跨國金融機構的合作,向發展中國家出手,衝擊. Ch. i n U. v. 當地的社會經濟,而資本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回到少數人手上。 4.. engchi. 國家再分配(State Redistributions):新自由主義化的國家,將成為再分配的政 策行動者。國家透過私有化的過程與降低社會工資的支出,造成資金從下層 階級流向上層階級的現象。例如在柴契爾治理下的英國,透過私有化社會住 宅,這看起來像是有利於下層階級,他們乍看之下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從 租屋者成為擁屋者。然而,社會住宅的私有化造成市中心的房地產投機開始 發展,低收入人口到最後只能被迫遷到城市的邊緣地帶,過去工人階級的住 宅區域因此轉變成奢華的豪宅區。少數人負擔得起市中心的房屋,造成低收 入者不是無家可歸,就是只能忍受長距離的通勤路程上下班。新自由主義國 23.

(33) 家也透過稅制的改革,進行財產與收入之再分配,造成的結果係有利於投資 收益,而非工資收入,例如為企業進行減免稅及補貼的政策等。 掠奪式積累於何時、何地發生,以及如何進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 Harvey 認為資本主義若要穩定地維持,就必須持續進行規模龐大的掠奪性積累。 透過奪取而造成不均衡地理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維持穩定的因素。 Harvey (2003)也以美國住宅市場說明掠奪式積累的例子,賣方先以低廉價格 購買屋況不佳的房屋,再於其表面施加修繕,然後在藉由賣方安排的抵押貸款的 配套下,以相較於買進高出許多的價格,賣給擁有自有住宅夢想的低薪家庭,一. 治 政 旦此家庭無法如期還款,則貸方實行抵押權,房屋將被收回。Harvey 認為這種行 大 立 為等於是掠奪低薪家庭,壓榨其僅存的微薄儲蓄。 ‧ 國. 學. 第三節、新自由主義下以不動產作為商品的反思. ‧ er. io. sit. y. Nat. 第一款、私有財產制的困境. John Locke,作為古典自由主義的開端,以勞動混合理論描述自然資源成為. n. al. Ch. i n U. v. 私有財產的正當性何在。其首先論證自然資源為上帝給予所有人類所共有的,目. engchi. 的是為了讓人類可以過得更美好的生活,土地上養育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及鳥獸, 人們可以依靠土地與其上自然發展的資源維持生活之所需。接下來,在使用自然 資源上,Locke 認為勞動作用於自然資源可以使自然資源脫離自然環境而成為私 有財產。因為個人對其身體擁有所有權,將勞動混雜(mix)於自然資源中,也等於 將所有權混於自然資源上,從而獲得該自然資源之所有權。在這種勞動混雜說的 理論之下,Locke 因此認為土地的所有權也是和其上的鳥獸果實一樣,都可以透 過勞動取得所有權。一個人能夠在多少的土地上施加多少勞動力,其就有獲得該 土地所有權的正當性。Locke 也認為,在未經施予勞動的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 但是經過勞動的混摻,會大大地提升自然資源的價值,這會對人們的生活有所助 24.

(34) 益(Locke, 1994)。 Locke 並不認為人們可以毫無限制地累積自然資源,其理論中對於財產積累 設下的限制是,必須留給他人足夠且一樣好(as enough and as good)的同等自然資 源,也就是足量限制;而且不能放任該所獲得的自然資源腐敗,或謂腐壞限制。 每個人使用自然資源是為了生存以及建立美好舒適的生活。如果放任一個人基於 其私心盡力攫取自然資源而毫無節制,導致自然資源腐壞而產生浪費,進而使其 他人無法使用自然資源營造美好生活的話,Locke 認為這就是掠奪他人。如果每 個人都能依照自己所需要的質量取得自然資源,不會過多的使用與浪費,則自然. 政 治 大. 而然的會留下足夠同樣好的資源給其他人(Locke, 1994)。. 立. Locke 的說法,捍衛了當時英國圈地運動的正當性。如果不承認人們可以透. ‧ 國. 學. 過勞動私有化土地,那麼大家墾殖公地時,由於沒有使用上的限制,一方面沒有. ‧. 誘因使人努力的耕種,促使土地的生產力最大化;一方面使用者會過度的剝削自 然資源,而沒有考慮到未來發展,反而會造成公地的悲劇。因此私有化的優點是. y. Nat. 使所有人都可以獲得好處(Kymlicka, 2003)。.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可以使人愛惜資源,並試圖找尋能夠使生產力更高、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進而. i n U. v. 另外,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出現之前,人類於自然界取得的資源皆因保存期 限不長,只要攫取過多就會造成資源的閒置進而腐敗以及浪費,從而牴觸 Locke 所設下的財產權腐壞限制,因此在這個情形下,人類無法累積資產。貨幣的出現, 解決上述保存期限短暫的問題,人們可以透過交換,獲得其他種生活必需品,也 可以透過貨幣這種不易腐壞、變質的交易媒介,逐漸累積、擴大自己的財產,而 沒有違背 Locke 對取得私有財設下的限制(Locke, 1994)。透過貨幣的累積,形成 了一個商品市場經濟,人們可以透過此市場累積財富。當所有的自然資源都可以 轉換成資本,生產才可謂有效率,這樣的市場經濟增加了生產力,甚至可以連帶 造福沒有資源的人。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 Draw the graph of as a function of and draw the secant lines whose slopes are the average velocities in part (a) and the tangent line whose slope is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Valor acrescentado bruto : Receitas do jogo e dos serviços relacionados menos compras de bens e serviços para venda, menos comissões pagas menos despesas de ofertas a clientes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1) principle of legality -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law (2) separation of powers - disputes as to legality of law (made by legislature) and government acts (by

The long-term solution may be to have adequate training for local teachers, however, before an adequate number of local teachers are trained it is expedient to recruit large numbers

(a) A special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appoint 1 additional non-graduate resource teacher in its primary section to provide remedial teaching support to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