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時. 評.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時評.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 ——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郭武平 前言. 1917 年俄國大革命後積極展開與中華民國之關係。直到 1991 年底蘇聯解 體,近七十四年的雙邊關係(這時期以下簡稱華蘇關係),從來往建交到連串劇 變,關係惡化反目成仇,到關係逐漸解凍,開始有商貿來往。蘇聯解體俄羅斯取 代其國際地位後,中華民國在臺灣與俄羅斯聯邦再度積極展開經貿文化交流(這 時期以下簡稱臺俄關係),雙方互設經貿文化協調委員會,將臺俄關係提升到前 所未有的高度。在全球化聲中,雙方關係仍亟待克服困難突破現狀,迎向未來。 二戰後的華蘇關係. 二戰末期,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希望蘇聯當局能協 助國民政府戰後重建工作,但是事與願違,蘇聯當時支持中國共產黨,升高中國 內戰,中華民國政府退到臺灣後,並於 1948 年 12 月 21 日向聯合國大會控告蘇 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52 年 2 月,聯大通過了控蘇案,譴責蘇聯破壞 1945 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保留向蘇聯要求賠償之權,自此雙方成為仇敵。 中共政權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蘇聯即予承認。蘇聯除協助中共建政工 作外,並支持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此後中華民國在臺灣則推行 「反共抗俄」政策,全面反共並視蘇聯與中共為同路人,施行「反共抗俄」教育 政策。 當 1960 年代北京與莫斯科關係惡化,衝突對立升高後,蘇聯對臺北的態度 有了轉變。在官方媒體上,出現有關中華民國的相關報導,以及中華民國的國號 和國旗。1968 年 10 月 22 日,蘇聯記者維克多.路易斯(Victor Louis)來臺訪 問,展開了中蘇間的祕密外交。路氏希望雙方在第三國建立大使級接觸,中方派 新聞、商務或其他代表至莫斯科,並提出兩個中國的想法。且曾與當時的國防部. 9.

(2) 展望與探索 10. 第 1 卷第 8 期 92 年 8 月. 長蔣經國密談,提及雙方合作與交換情報之事。1969 年 5 月珍寶島事 件發生後, 當時的新聞局長魏景蒙與路易斯在維也納舉行第二次密晤。其後因北京與莫斯科 當時關係緊張而未有進展。 1976 年 9 月毛澤東病故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 國家發展道路,為營造外部穩定環境,1979 年 11 月,中共與蘇聯在莫斯科開始 了關係正常化談判,臺北與莫斯科之間的接觸暫時終止。 1970 年代,美蘇升高軍備競賽與核武對抗,北京與莫斯科關係持續交惡, 華盛頓與北京乃萌生聯手制蘇全球戰略。一時之間形成美中蘇戰略三角關係,中 共成為美國用以制衡蘇聯的王牌。在這種大戰略三角關係下,臺灣、美國、中共 關係以及臺灣、蘇聯、中共關係,就成為戰略小三角關係,尤其是臺灣當局與蘇 聯之間又有過去一段歷史淵源。蘇聯固可利用「臺灣牌」牽制中共,臺灣亦可利 用「蘇聯牌」警示中共告誡美國,當美國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之際,不可忽視在臺 灣的中華民國之利益。 由於國際環境變遷快速,八O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揚棄過去「不是朋友,就是 敵人」的觀點,改為「不是敵人,就是朋友」做法,對社會主義共黨國家開放直 接貿易,對蘇聯等國家則採行間接貿易,臺灣各界開始注意蘇聯。1985 年 3 月, 戈巴契夫(M. S. Gorbachev)出任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對外推動「新思維」 (New Thinking)理念,營造結束全球冷戰氣氛。美蘇緊張關係逐漸緩和,北京與莫斯 科開始快速走向關係正常化,臺灣海峽兩岸關係也由緊張趨向緩和,對中華民國 與蘇聯的關係提供新契機。 在蘇聯對外新思維政策下,臺灣社會開始出現「蘇聯熱」。臺灣商人與一般 民 眾 開 始 前 往 蘇 聯 考 察 或 經 商 。 蘇 聯 公 民 或 官 員 也 開 始 到 臺 灣 進 行 訪 問 。 1990 年初,臺灣對蘇聯開放直接貿易與直接通郵,雙方經貿關係、林漁合作、科技文 化交流於焉展開。 俄羅斯獨立後臺俄關係. 1991 年俄羅斯獨立,蘇聯解體,俄羅斯在國舞台上正式取代蘇聯。本來新 的政治環境應有利雙方實質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但是俄羅斯對臺灣關係基本上還 是延續蘇聯末期的政策。 1992 年 9 月 9 日,臺俄雙方宣布,同時成立臺北與莫斯科間的「經濟文化 協調委員會」,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任命總統專家委員會主席羅波 夫(O. Lobov)為俄方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主席,並於 15 日發布「俄羅斯聯邦 與臺灣關係」命令,賦予雙邊互設非正式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基礎,但該命令指出:.

(3) 時. 評.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 斯聯邦不與臺灣維持正式的政府間關係。」將臺俄關係定位在非官方性質,使得 臺俄關係發展受到諸多限制。16 日,羅波夫率領俄羅斯非政府代表團訪臺,舉 行兩國「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聯合會議。雙方簽署了關於發展旅遊事業和航空 運輸方面的協議,以及兩個委員會之間的協議書。1993 年 7 月 11 日臺北莫斯科 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在莫斯科設立代表處;1996 年 12 月 15 日俄羅斯在臺北設 立代表處。至此,臺俄之間己建立了非政府的官方溝通管道。 俄羅斯對臺政策基本立場可由其多次聲明觀知。例如從 1992 年 12 月的俄羅 斯與中共發表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不同臺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 來。俄羅斯與臺灣之間的經濟、科技、文化等聯繫在非官方基礎上進行」 ,到 2001 年『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 「俄方重申 1992 年至 2000 年期間兩國元首簽署和 通過的政治文件中就臺灣問題所闡釋的原則立場不變。俄方承認,世界上祇有一 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期間歷次雙方公報聲明均一 再表明俄羅斯支持中共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一貫政策。 其實早在 1990 年,普京總統在擔任聖彼得堡副市長期間,與當時的臺北市 長陳水扁總統曾有一面之緣,其後於 2000 年兩人雙雙當選為國家總統。1999 年 臺灣發生九二一震災時,當時擔任總理的普京總統立即派遣八十三人的救難隊伍 專機來臺協助救災,也是臺俄的首度「直航」,顯示雙方在許多領域仍有廣大的 合作空間。 在經貿關係方面,臺俄經貿關係始於蘇聯末期,俄羅斯獨立後,繼續發展。 1987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 759 萬 8 千美元,次年增長三倍,至 1995 年已超過 18 億美元,次年降回到 12 億美元,歷年平均約在 12 億美元,且至今未曾超過此一 數字。近十年,臺俄兩國貿易關係雖有進展但不穩定。在雙邊貿易上我國進口多 出口少,互補性高。以 2002 年為例,臺灣對外貿易總額 243,129 百萬美元,其 中出口總額 130,602 百萬美元,進口總額 112,526 百萬美元,臺俄雙邊貿易額約 11.7 億美元,其中對俄出口約 2.5 億美元,自俄進口約 9.2 億美元。對俄羅斯的 出口只占臺灣出口總值的 0.17%,而進口只占 0.66%。而 2002 年俄羅斯對外貿易 達 1518 億,比 2001 年增長 7%,出口 1058 億,進口 460 億,其中臺俄雙邊貿易 額僅占俄羅斯對外貿易 0.7%。在投資方面,截至 2002 年底臺商在俄羅斯的投資 廠商約有 25 家,金額約 350 萬美元。俄羅斯在臺灣投資的廠商亦僅有 7 家。相. 11.

(4) 展望與探索 12. 第 1 卷第 8 期 92 年 8 月. 對於兩國外貿總額與經濟實力,的確遠不成比例,明顯的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在文化交流方面,臺俄文化交流,進展相對順利。臺俄雙方每年以公自費進 修俄語華語,留學或遊學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最近兩年來,實際上我國教育部每 年公費選派赴俄進修的人數超過二十人,可以預期這些人都是未來臺俄文化交流 的生力軍。目前臺灣地區各大學學習俄語的人數也經常維持在八百位左右。在俄 語教學上,俄籍教授應聘來臺經常維持在十餘人以上,在教學上扮演 重要角色。 國內各大學不僅設有俄羅斯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而且也有專門研 究俄羅斯問題的研究所。 兩國之間文藝團體的往來亦很頻繁。一般而言,臺灣人民很嚮往俄羅斯的古 典藝術、芭蕾舞、交響樂、體育運動等。在最近一兩年內,就有不少芭蕾舞團、 交響樂團、音樂家、民歌團體等來臺表演。也有不少俄羅斯科技人才應聘到臺灣 工作,雙方公民營機構還相互簽訂不少個別合作協定。臺俄雙方學者經常出席在 臺北莫斯科舉行的各項國際會議。但臺灣人赴俄羅斯觀光旅遊或求學者,每年不 到 1 萬人次,俄羅斯人到臺灣者更少。若與歐美、日本、東南亞、中國等地與臺 灣交流人數比較,顯然是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十年臺俄關係. 關於如何發展臺俄關係,莫斯科方面存有不同觀點:有認為與臺灣交往應面 對臺灣,不受中國大陸北京的阻撓。另一觀點則認應持保守立場,此觀點是處在 「一個中國」架構下,且大都是政府結構內的成員。至於未來俄羅斯會不會被捲 入臺海兩岸問題衝突中,一般俄國學者多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可能性不大。有的俄 國學者認為即使中共以武力解決,也不會引起俄國的反對,莫斯科甚至可以從 中、美之間的衝突獲得利益。臺海兩岸問題不可避免地使許多與兩岸有龐大經濟 利益的國家陷於複雜的情況。現存狀況可能不僅被視為對次區域安全的威脅,在 某種情況也可作為俄羅斯制衡中共的活棋,在重要關鍵時刻可能發揮意想不到的 作用,這也是北京難以放心之處。但是基本上莫斯科支持「一個中國」立場是很 清楚不變的,無形中也弱化了臺俄雙方積極制定有利臺俄經貿發展政策的態度。 2002 年 7 月,陳水扁總統在臺俄協會成立大會致詞時即曾強調,俄羅斯與 臺灣互補性高,對臺俄雙邊交流充滿期待。近些年來臺俄雙邊關係雖有較往日活 絡的趨勢,但在「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大架構下,俄中關係明顯制約著俄 臺關係。如俄羅斯不斷出售機艦給中共,不啻在強化中國大陸軍事對臺灣安全之 威脅;普丁總統一再重申「一中」政策,不與臺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俄羅斯代 表在世界 衛生 組織(WHA)大 會甚 至發言反 對臺灣入 會。 事實上這些 都有礙於臺俄雙邊關係發展,如要突破臺俄關係現狀,尤其是經貿關係,臺俄雙.

(5) 時. 評. 從華蘇關係到臺俄關係——臺俄建立關係十年回顧與展望. 方當局就要先從這些基本面去思考。 基本上政經關係的不對稱,相互溝通的不順暢,是雙方實際交流受阻的主要 因素。事實上,任何國家要把政治和經濟關係斷然分開是十分困難的。很多問題 不能由兩國政府作正式協商,而由民間或非正式的談判常無結果,臺俄直航問題 是一個具體而明顯的實例。更不必說臺俄這兩個隔絕對立數十年的社會,語言溝 通不良,雙方人民很難推誠相見。 過去十年中華民國政府對一些俄羅斯左派勢力保持距離,特別是對俄羅斯共 產黨未積極聯繫爭取。其實俄羅斯共產黨等左派政黨,在本質上已走向愛國的民 族主義,跟許多民主化後的東歐國家的社會民主黨派相近。2002 年 1 月 20 日俄 羅斯共產黨黨代表大會召開,當時普京總統曾拍電祝賀,稱許俄羅斯共產黨是代 表俄羅斯社會許多人民利益的一個大型政治聯合組織,其活動具建設性和創造 性。連普京總統都如此看待俄羅斯左派政黨,我們更應調整觀念積極爭取與俄羅 斯一些主流政黨發展實質關係。 十多年來,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係的發展是:有進步,但無突破。主要 原因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未來雙邊經貿發展應從發揮經濟互補特點、加 強科技合作、共同發展中小企業、直航與能源合作著手,甚至可在 WTO 與 APEC 等國際多邊貿易體制架構下,經由中國大陸發展正常的經貿關係,當然俄羅斯也 應在改善商貿投資環境方面加油,這是一相當樂觀的期待,願雙方加油。 雖然,要拉近臺俄地理空間距離,只要飛機直航即可。但是要拉近臺俄雙方 人民心理距離,恐非短暫時間能見效。臺俄關係目前基礎還相當薄弱,許多俄羅 斯人根本不認識臺灣,未來應透過文宣、邀訪,以加強讓俄羅斯人認識臺灣。 俄羅斯國會通過決議「請議員儘可能不要赴臺訪問」,莫斯科對北京的「過 度顧慮」,實為自我設限壓縮了臺俄合作的空間。臺灣官員及議員可以赴大陸訪 問並受到熱情接待,臺灣在大陸的投資額已超過五百億美元,兩岸貿易額更超過 臺俄貿易的二十倍以上,約達二百六十億美元。北京能與臺北經貿文化交流,卻 阻礙臺灣與他國交流,俄羅斯是一個大國,俄羅斯對臺政策似可站在國家利益立 場上作多面向思考。 結語. 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初葉,國與國之間界線愈來愈模糊,全球各地區各民 族,無不卯足全力想盡辦法以圖民族生存發展。歐盟之區域整合是一 明顯案例, 與十八九世紀時的歐洲發展成鮮明對比,且已成全球趨勢。對未來臺俄關係之發 展,如何面對中國大陸「一個中國」政策,而不影響臺俄兩邊人民的生存發展, 是一需要優先思考並找到出路的首要課題。. 13.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一)月薪約新臺幣 24,000 元,如遇臺中市政府預算調整時,均依臺中市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