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

Ol: 10.6249/SE.2015.66.2.07 收稿日期 : 2014/3114 修訂日期: 2015/3/18 接受日期 : 2015/4/20

資諷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

後設分析

梁育維*博士候選人

陳芳慶副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昌在探究 2008 年至 2012 年我國教育科技相關研究所產出之教育科技 議題學位論文,以確認資訊融入教學是否能真正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並於其中尋找可能的調節變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運用後設分析研究法對 52 篇( 58 筆資料)符合本研究操作型定義的學位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摘要

如下。

一、資訊融入教學在學習態度面向的平均加榷效果大小值 d=0 .4 22 '顯示資訊 融入教學在學習態度面向之整體成效為約為中度的正向效果,並顯著優於 一般教學。 二、妥善安排各變項可提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如下所述。

(一〉避免全班授課,宜善用全班授課、分組學習與個別指導等多種教學

型態。

(二)選用專業人士製作之精美雙向互動式教材教其。

(三)將教學場域移至戶外實境或混合式的教學場域。 (四)單元學習時間以 1-2 週'每週 2 小時左右或總時數在 10 小時左右為主。 關鍵詞:教育科技、資訊融入教學、學習態度、後設分析

*本3萬論文通訊作者﹒祭育緣,通訊方式:

liangyuweit@yahoo.com.tw

軍。。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2 期

(2)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γa F

ν

DOT : 1O.6249/SE.20 15.66.2.07 Maollscript received

.

Mar 14

,

2014 Modified: Mar 18

,

2015 Accepted: Apr 20

,

2015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Yu-Wei

Li

ang Doctoral Candidate

Fan-Ching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

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octoral and master these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sues from 2008 to 2012

,

so as to certify if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truly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identify the possible moderator variables. To fulfil the above

goals

,

the author conducted meta-analysis of 52 theses (58 data) that complied

with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this thesis. The result is briefly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ize value of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of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ttitude to the

o

teaching program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0

.4

22.

It

showed that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ld produce medium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attitu缸,

which was obviously more superior

than ordinary teaching.

2.

Arr

anging every variable properly to enhance learning attitude of learning

,

as the

followings:

(1)

Avoiding using the teaching styles of the WHOLE CLASS TEACHING

,

and should use properly the ways of multiple teachings - WHOLE CLASS

,

STUDING GROUP and INDIVIDUAL TUITION.

(3)

(2) Selecting exquisite

,

two-way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made by

professionals.

(3) Transfer the teaching field to the augmented reality or mixed one.

(4) The time ofunit learning is 2 hours every I or 2 weeks

,

and add up to 10 hours

totally.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

learning attitude

,

meta-analysi

(4)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教育是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歷程(王 家遇,

2001)

,其功能在於使受教育者 正確了解自己、他人與生活環境,培養 學生的謀生能力,進而提供國家建設及 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人才,使人類的 經驗與文他資產得以傳遞和累積(陳迺 臣,

2001

)。而學習者是否擁有良好的 學習動機與態度,則是成功教育中至關 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如何 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培養良好的 學習態度,便是教育中的重要議題。目 前,教育界已宣揚資訊融人教學多年, 其緣由除了欲透過基礎教育提升國民資 訊素養之外,亦希望藉由資訊科技的特 性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那麼,資訊 科技是否有如預期一般地發揮其作用? 是否真有提升學習者學習態度之效?便 是本研究關注的議題。綜觀國內有關資 訊融人教學的實證研究,雖以探究學業 戶就者居多,但關注於學習者學習態度 者也已累積至一定數量。因此,本研究 試圖透過後設分析法整合這些研究論 文,探究資訊融人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 的一般性結論及其影響變項,提供給第

一線教師參考。

檢視國內有關資訊融人教學對學 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學位論文,目 前約有 9 篇,其中有 3 篇學位論文與本 研究較為類似,皆為分析廣義資訊融 人教學對學習態度的影響,分別為王 珀芬 (2010) 、陳郁雯 (2004 )與蔡 欣嘉 (2006) ;另 6 篇則限制在特定­ 訊科技媒體的應用或特定學習領域的 效果,分別為王思涵 (2013) 、陳羿 伶(

2011

)、楊宛慈(

2011

)、謝彩鳳

(2011

)、洪良興 (2010) 與黃淑敏 (2001) 。上述中,國內最近廣泛分析 資訊融入教學成效的學位論文(王珀 芬, 2010) 中有許多調節變項因樣本數 過少而無法分析,無法給予第一線教師

充足的資訊,且其文獻年代範圍僅至

2008年底2009年初,至今已過五年,在

這五年中,資訊科技的進步、新血教師 的投人與國民科技素養的提升等因素皆 可能對資訊科技的應用效益產生影響。 而其他研究共存的一個現象是樣本數過 少,恐無法完整且正確的分析各調節變 工頁。基於以上緣由,有必要對近年新發 表的相關資訊融人教學學位論文進行後 設分析,且本研究中所採用的學位論文 自 2008年開始承接,至2012年底為止。 具體而盲,本研究之目的條列如下: 一、探討資訊融人教學對學習者學習態 度之整體影響。 二、探討資訊融人教學的相關學位論文 中,不同變項對學習者學習態度之 影響。

(5)

貳、文獻回顧

一、資訊融入教學

教育的特性與教育歷程中所使用 的媒體,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早期最 常用的教學媒體如幻燈片、實物投影 機、掛園、模型與黑白板等。隨著科 技的發展,一部分早期媒體漸漸被新興 媒體取代,如簡報軟體、 3D 建模、單 槍投影機等;一部分早期媒體雖仍被廣 為使用,但已有比之更加環保有效率的 新興替代媒體出現,如電子臼板、電子 書、電子書包等;亦有 20 幾年前完全無 法想像的新興媒體逐一現世,如智慧裝 置、行動裝置、無線裝置、電腦多媒體 系統與雲端系統等。這些新興資訊科技 問世的目的,有些單純是為教育所用, 有些卻是為了教育以外的目的,但教育 者只要是將這些資訊科技應用在教學設 計、教學活動、班級經營與評量的過程 中以促進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或更為 有效的提升教師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者 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進而培養學習者 的資訊素養,這就是資訊融人教學(何 榮桂,

2002

;徐新逸,

2003

;溫嘉榮,

2003 )

二、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反應,是學 習者在學習歷程中所表現出的知覺或風 受。而學習態度對於學業成就具有顯著 的預測力(吳文洪、楊灌園、呂祖臻、 錢清香,

2010

;張玉茹,

1997)

,積極 正向的學習態度使人樂於接受新知,提 升學習效率;消極負向的學習態度,則 使人缺少認真學習的動力(林生傳,

2006

)。因此,若欲使學習者獲得成功 的學習經驗,便需先培養學習者養成積 極正向的學習態度。

三、資訊融入教學成效的影響因素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學生家庭背 景因素、學校管理背景因素、教師教學 背景因素與政府教育政策因素,皆與資 訊融入教學的成效有所關聯(余民寧,

2006

)。在這些因素當中,其中有些是 學習者本身與第一線教師無法選擇與操 控的因子,或大多數研究論文並無提供 相關資訊。本著教育科技是在道德倫理 的規範之下,嘗試著去創造、使用和 管理適當的科技程序和資源以促進和提

升學習成效 (Dems句,

Reiser

,

Branch &

Gustafson

,

2008) 的原則下,本研究僅

探討就第一線教師可操弄或可選擇的因

子,使之往後設計資訊融人教學的課程

(6)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時有可依循的原理原則。 (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育亦如是。有許多因素會對學習成效 產生影響,而學生個人投人學習的心 力與行為和學生個人的心理特質即為 其中一項重要因素。例如智力、期望、 自我效能、個人努力、時間管理、學習 方法、應試技巧(余民寧, 2006) 、信

念(余民寧,

2006 ; Valentine

,

Cooper

,

Bettencourt

&

Dubois

,

2002) 、學習策

略(余民寧,

2006

;莊郁芳,

2011 )

認知風格(余民寧,

2006

;樓義翔,

2008

)、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余民 寧,

2006

;陳玉婷、蔡立元,

2009

;莊 郁芳,

2011

)、年齡或學習階段(魏麗 敏、黃德祥,

2001

;樓義翔,

2008 ;

Wilki 凹, 2004) 、居住地區(樓義翔,

2008

)、性別(李默英,

1983

;林碧 珍、蔡文煥,

2005

;莊郁芳,

20ll

;樓 義翔,

2008 ; Wilkins

,

2004) 、參與程度

J( 李文清、陳麗珍, 2009) 等皆屬於學

生個人背景變項,都有可能影響教育科

技融人教學的成效。

(二)教師教學背景因m 美國教育委員會 (The

Teaching

Commission) 於 2004年所發表的一篇教

學風險報告中,提到教學質量是其中的 一個關鍵因素。而學校教育的洗禮是人 在一生中的必經過程,教師更是學生在 學校教育中最常接觸的第一線教育者, 因此有關教師的個人特質、教學行為以 及教師所提供的一切協助,包含教師素 質、教學準備、教學設備、教學媒體的 使用、教師教學風格、教學信念、班級 經營(余民寧, 2006) 、作業指派(余 民寧,

2006 ; Valentine et

址,

2002)

教學方法或策略、教學經驗(余民寧,

2006 ; Ding

&

Sherman

,

2006) 、教師個 性 (Ding

&

Sherman

,

2006) 、教師行

為積極程度(李文清、陳麗珍,

2009 ;

OECD

,

2013) 、教材特性(陳玉婷、

蔡立元, 2009) 、學習地點(樓義翔,

2008

)等、教學時間的長短(蔡季霖,

2010 ; Bangert-Drowns

,

Kulik

&

Kulik

,

1983)

,皆會影響學生個人學習成效的 高低,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因素。 (三)學校管理背景因素 除了上述三個因素之外,提供學生 進行學習的環境與場所也有可能是影響 教育科技融人教學成效的因素,稱之為 學校管理背景因素(余民寧,

2006)

舉凡學校課程設計、輔導措施、教室 設備、學校教學資源、學校規模、校 長的領導風格、校長的辦學理念、校 長的辦學績效(余民寧,2006) 、課外 活動(余民寧,

2006 ; Valentine et

泣,

(7)

2002

)、班級大小(余民寧,

2006 ;

Pong & Pallas

,

2001 ; OECD

,

2013) 等,

都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之間呈現正相關的 情形。 經由上述探討,決定了本研究的研 究變項,包含學生個人背景的學習態度 與成就動機、年齡或學習階段、居住地 區、性別、參與程度等,但因性別在多 數研究中,均已證實並不會對學習態度 產生影響(李默英,

1983

;林碧珍、蔡 文煥,

2005

;莊郁芳,

2011

;樓義翔,

2008)

,故本研究不再分析;教師教學 背景因素則包含學習地點、教學時間的 長短、教學媒體的使用與教材特性,且 實驗研究中的教學者與教學者是否為研 究者會對教師素質、教師教學風格、教 學信念、班級經營、教學方法或策略、 教學經驗、教師個性、教師行為積極程 度等國子產生影響,故將此教學者也一 同納人分析;以及學校管理背景因素的

班級大小。

四、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態

度之調節變項

綜觀歷年資訊融人教學成效芝後設 分析研究,可歸納如表l 之調節變工頁。各 研究探討的變項大同小異,但結果卻不 相同,其因是除王珀芬 (20

J

0) 用以分 析調節變項的資料達 40筆以上,其餘研 究僅有 20筆左右,甚至未達 10筆,資料 量不足恐無法反應真實情況,因此本研 究欲再次驗證:表 l 所列變項是否為資訊 融人教學中影響學習態度的調節變工頁。 此外,大部分研究皆有探討教學實驗的 週數,而有 l 篇研究是探討總時數,此二 變項均納入本研究中,且進一步探討每 週教學時數。由上段文獻中,得知教師 因素亦為影響資訊融人教學成效的重要 因素,但各研究均只探究實驗組與控制 組兩組教學者是否相同,故本研究再加 入教學者與受試者關係與教學者身份兩 個變項。

參、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為了解我國近年來資訊融入教學對

恩習者學習態度的影響,本研究以我國 相關教育科技研究所自 2008年至 2012 年 發表之教學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為分析 資料進行後設分析,探究教學場域中透 過資訊科技的輔助是否確實能提升學習 者的學習態度。為撞上述目的,本研究 教學實證研究為分析資料,採用 Hedges 與 OJkin (1985) 所提出的後設分析法進

行研究,研究步驟如下所述。

一、相關文獻蒐集與探討

蒐集供文獻分析與資料後設分析使 軍。。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2期

(8)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表 l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之調節變項表 王思涵 王珀芬 陳羿伶 黃淑敏 蔡欣嘉 謝彩鳳

(2013)

(2010)

(2011)

(2001)

(2006)

(2011)

X X 發表年代 應用範圍 地區 研究對象 教育科技扮演角色 教育科技應用時機 實驗 設計 教育科技媒體

變項

傳播模t

教育科技媒體 工具來源 兩組教學者 x x v 教學 教學質驗週數 x v x x 方法 教學質驗總時數 x

變項

教學場域

x x x x v 實驗組教學型態 x v x x x 註 v表示該研究中為調節變項、 x表示該研究中非調節變項;空白表示該研究中因樣本過少無 法探討或無探討此變項。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般項一試變要

一變一受者耳 X V X X X 用之相關文獻,並透過探討與本研究有 直接相關的文獻,定義學習態度一詞, 以及了解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中可能影 響學習者學習態度的因素,以利決定研

f其變項。

二、篩選可用之學位論文

初步蒐集的學位論文,需經下列原 則進行篩選,以成後設分析最後資料。 (一)需符合本研究目的:學位論文必 須是資訊融人教學實證研究,且 其中實驗組必須運用到資訊科技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V X X X X X X X V X X X X X X X X 媒體,控制組則是不使用資訊科 技媒體的一般教學。 (二)學位論文中必須提供下列至少一 組統計量,學習態度之1.平均數 與標準差;或2. F值與樣本數;或

3.

t值與樣本數,方可進行效果量 的計算。 自 2008 年起至 2012 年止的相關論 文,經上述標準篩選後,總計 52篇學位 論文被本研究納入後設分析研究樣本。 這位篇的學位論文中,有些包含多個實 驗研究,因此會出現一篇學位論文卻提

(9)

供多筆資料的情況。經統計後,有6篇研

究提供了兩筆資料,總計58筆資料。

三、發展登錄表與資料登錄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資訊融入

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登錄 表 J '此登錄表首先由文獻探討的結果 發展而得,具有內容效度。其次,再 交由教育科技領域專家學者陳碧祺(美 國普渡大學教育科技博士畢業,現任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及教 育科技領域專家教師吳婉菁(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育科技組博士 候選人,現任高雄市私立三信高級家事 商業職業學校資料處理科兼資訊應用組 長)審閱並提供修正建議,使其亦具有 專家效度。且為顧及本研究的信度,登 錄編碼程序除由研究者獨立進行之外, 尚有另一位教育科技相關科系吳姓博士

候選人協助登錄資料以進行雙人檢核,

所有學位論文皆由兩人獨立進行登錄工 作,登錄完成後比對兩人登錄之資料,亦 針對其中分類意見歧異之處加以討論直至 達成共識,登錄表如附錄,說明如下: (一)論文的背景資料 包含學位論文的研究題目、編號、作 者、所屬學位、作者學校科系五項資料。 (二)論文的一般變項 包含學位論文的發表年代與應用範圍。 (三)論文的受試者變項 此欄位針對學位論文的受試者背景 資料進行紀錄,包含地區、研究對象、 樣本數。 (四)論文的實驗設計變項 實驗變項的操弄會直接或間接影響 質驗的最後成果,在此所指之實驗設計 變項中,著重教學實驗之前對課程內容 的整體規劃理念,因此在此欄位中將紀 錄學位論文中有關資訊科技媒體扮演角 色、資訊科技媒體應用時機、資訊科技 媒體傳播模式、資訊科技媒體工具來源 等設計變項進行分析。 I.資訊科技扮演角色:資訊科技在教學實 驗中扮演的角色是取代傳統教學或輔助 傳統教學。取代教學與輔助教學的分界 ,在於教師是否身處教學現場當中。若 教師在教學現場中使用資訊科技協助教 學活動的進行,或於學習活動之後,讓 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重複複習與練習學習 內容,皆屬於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但若 學習者是自行使用套裝軟體進行學習、 聽閱影音媒體獲取學習內容、或是網路 遠距教學皆屬資訊科技取代教學。 2. 資訊科技媒體傳播模式:資訊科技在教 學實驗中的使用是單向傳播或雙向互動 車。8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2期

(10)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

fI

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若資訊科技在學習活動中僅是單向的 傳播學習內容,即屬於單向傳播;若資 訊科技在學習活動中除了傳播學習內容 之外,尚有其他人機互動功能即屬於雙 向互動。 3. 資訊科技媒體工具來源:將實驗組授課 教材區分為自編、選用與混合型三類。 若實驗組授課教材教具為教師自行設計 發展即歸類為自編;若教師是直接採用 他人既有教材教真且無任何修正便歸類 為選用;但若是選用他人教材教具,卻 有修正教材教具以符合教學情境則歸類 為混合型。 (五)論文的教學方法變項 教學方法變項也是實驗變項,與實 驗設計變項的不同在於著重教學實驗中的 情境,因此在此欄位中將紀錄學位論文中 有關教學者、教學實驗時間、教學場域、 教學型態等可操弄變項進行分析,期望藉 由實驗設計變項與教學方法變項的分析找 出資訊科技的最佳應用模式。

。(六)論文的相關統計數據

Rosenthal ( 1995

)指出個別研究的 總成果是後設分析所要蒐集的資料,而 不是蒐集像結論一般的文字說明,論文 中必須提供足夠的數據,例如平均數與 標準差、 F值與樣本數、 t值與樣本數,上 述三組數據只需任含一名且,即可進行效 果量的計算,因此紀錄在此欄位中的資 料包含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平均數 與標準差、 F值以及t值等統計數據。

四、計算每一篇學位論文之效果

E皇軍 星星 本研究採用Hedges與Olkin

( 1985 )

後設分析技術'說明如下。

(一)計算Hedges估計值g

(Hedges's

g)

sp

=

~(11. 一 l)(Sj +(l1

c

一 l)(Sy )j(n.

+n

c

-2)

【公式(1)】 註 Sp實驗組與控制組合併的標準差 S.實驗組標準差、控制組標準差 e實驗組樣本數、控制組樣本數

g=(M.-Mc)/S

p 註: g估計母群的效果大小值(即 Hedges'

s

g)

M.=實驗組平均數、 M

c

=控制組平均數 但由於每位研究者所使用的測驗或 量表不盡相同,用以分析與呈現的統計 數據可能也有所異同,因此若學位論文 中僅提供t值與樣本數時,則必須利用公 式(3)反推Hedges估計值g , 學位論文中 僅提供F值與樣本數時,則必須利用公式 (4) 反推Hedges估計值g 。

g=t 吋(n. +nJ/n凡

【公式(3)】

(11)

g= 叫 Fx .,f

(n

,

+

nJ/nene

【公式 (4) 】

註:符號代表意義如公式(

1

)與公式

(2)

利用上述公式 (2)

'""

(4) 其中一 個即可計算出效果大小值,但由於利用

平均數與標準差所計算出的效果大小值

精確度優於其他兩者,因此,若學位論

文中有提供平均數與標準差即採用公式

(2)

,若無才以公式(3)或公式(4)

取代。

(二)計算Hedges

&

Olkin 的不偏估

計值d

使用 Hedges估計值g時需注意當樣本 數較少時,可能會發生些許偏誤,因此 尚需校正成不偏估計d值,以修正誤差, 計算公式如公式 (5) 。此法是目前使用 頻率最高,最受後設分析學者青睞的效 果大小指標。

d

=

[1-3/(4(1叭叭 -9)k

【公式 (5) 】

(三)計算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

為對各個不同的學位論文進行品質 校正,因此必須對各研究的結果進行加

權,以獲得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計算

公式如公式 (6)

'""

(8) 。

V

=

(n

,

+n.)/(n

,

n.))+(d

2

/2(n

,

+n.))

【公式 (6) 】

w=

1/

V

【公式(7)】

d=(L 叫)/(L

W

)

【公式 (8) 】 註:各個研究值的變異數;加權權重 d 平均加權效呆大小值 ;d加權前各 個研究的效果大小值

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初步判斷標

準為 0.8 左右代表效果量高; 0.5 左右代 文效果量中等; 0.2 左右代表效果量低

(Cohen' 1977)

,若欲更加精確解釋

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則可透過Cohen

(1988) 所發表的不重疊量數。不重 疊量數相當於 2 在常態分配曲線中的 位置,經由此位置的對照,可得知實驗 組超越控制組的百分比(黃寶園、林世

草,

2002)

五、同質性考驗

在前述步驟計算一系列的不偏估計 d 值時,在建立在它們是來自同一個母 群(是同質的)的假設之下,是在估計 同一個母群的效果大小。但若這個假設 是不成立的,那麼對結果的解釋需要相 當小心,此時,去尋找調節變項是更有 意義的做法。而要考驗此一系列的不偏 估計d 值是否同質時,可使用公式(9

)

(Hedges

&

Olkin

,

1985

,

p.12

7) :

(12)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Q=

L:

((d-dJ

Iv)

程序則是先選擇可能的調節變項,分別 【公式 (9) 】 計算 Qb 與 Qw後,再參考卡方分配表判斷 當每個學位論文的樣本數夠大時 其是否達顯著水準,若弘達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與控制組至少都超過 10人)

'Q

即表示該調節變項對整體平均加權效果 的分配就會接近卡方分配,

df=k-1

'因此 大小值有顯著影響。 若計算所得的Q值超過所定顯著水準的卡 方值,就必須拒絕虛無假設,此時即表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示這些b學位論文之間是異質的。 本研究以我國相關教育科技研究

六、調節變項考驗

所,自 2008年至2012年發表之博碩士學 位論文為分析資料進行後設分析,旨在 當同質性考驗Q 值達顯著水準時, 了解教學場域中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是 代表各學位論文間的效果量是異質的, 否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以及尋找 此時必須再利用一種類似變異數分析 可能的調節變項,結果如下。 (ANOVA) 的技術,來探討可能的調 節變項之解釋力。而本研究的自變項

一 、資訊融入教學之學習態度整

為類別變項,因此選用Hedges

&

Olkin

體成效分析

(

1985) 所提出的固定效果模式(

fixed

52 篇的實證研究共提供58 筆資料

effect

model) 進行調節變項的考驗,詳 進行分析,各研究的效果量d 主要以學 細公式如下: 習態度量表的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計算

Qj =

L:((d 一刀Iv)

得知,但其中有 3 筆資料並無提供平均 【公式(

10)

>

數與標準差,故改以利用 F{直或 t值計算

Qw

=

L:

Q

j

效果量

d' 摘要如表2所示。由表發現兩 【公式 (11) 】 件事實,其一,劉晏佐(

2010

)的效果

Qb=Q-Qw

量與其他研究差異過大,若一併與其他 【公式(

12)

>

研究進行綜合討論恐會出現推論錯誤的 其中 Qw為組內變異數指標 'Q為整體 情形,故將其排除在外,剩餘 57 筆資料 變異數指標,即公式 (9 )所指之 Q

'

Qb

進行討論與分析;其二,資訊融入教學 為組間變異數指標,也、 Q\II與 Q,等值在大 學生學習態度的效果量 d 介於 -1.046

'"'-'

樣本中皆可視為卡方分配。進行考驗的

(13)

1. 237 之間, 7筆資料效果量 d是負值(占

12.3%)

, 50筆資料效果量d是正值(占

87.7%)

,顯示資訊融入教學對於學生的 學習態度大多有正向的幫助。為對各不 同的學位論文進行品質的校正,本研究 以各研究效果量變異數的倒數為加權權 重進一步計算整體的平均加權效果大小

值 d ' 經計算後得 d

=

0

.4

22 '

95%信賴

區間為 0.354"-'0 .4 90 (不包含 0) ,顯示 在學習態度方面資訊融入教學的成效顯

著優於一般教學,又依照 Cohen

(1977)

所制定的分級標準'可解釋為資訊融人

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態度的整體正向幫助 接近中度效果;並利用Cohen (1988) 所 發表的不重疊量數與線性內插法計算得 知接受資訊融入教學的學生超越接受一 般教學的學生達66.292% 。 將本研究獲得之整體平均加權效果 大小值0 .422與相關研究進行比較,王珀

芬(

2010

)為0.584 、陳郁雯 (2004 )為

0 .442與蔡欣嘉 (2006 )為0 .4686 ;而6篇

限制在特定資訊科技媒體或特定學習領 域的研究,王思涵 (2013 )為0.383 、陳 羿伶 (2011 )為0.3466 、楊宛慈 (2011

)

為 0.3825 、謝彩鳳 (2011 )為 0.3178 、洪

良輿 (2010 )為 0.3123 、黃淑敏 (2001

)

為 0.3448 。發現4篇(含本研究)廣義分 析資訊融人教學影響學習態度的研究其 整體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區問在 0 .4

"-'

0.6 之間,另 6 篇則在 0.3"-'0 .4之間,形 成明顯的分界。但此兩類研究採用的樣 數各有高低,排除樣本數因素造成此 現象,應是要在焦在特定資訊科技媒體或 特定學習領域造成其整體平均加權效果 大小值相對較低,惟仍顯著優於一般教 盟主。 可』

二、影響資訊融入教學學習態度

之調節變項分析

本研究所採用的學位論文中,對教 學效果之學習態度進行探討的有52篇,

扣除 l 筆效果量差異過大的研究後,共57

筆資料。經計算得知 57筆資料間的考克

蘭Q值(

Cochrane

Q

test) 為 Q

177.649 '

df= 呵,查詢卡方分配值表後發現此 Q值

大於95%的卡方分佈,顯示此 57筆資料間

存在有異質性,因此研究者進一步從本

研究所界定的一般變項、受試者變項、 實驗設計變項與教學方法變項中尋找可 能的調節變工頁,考驗結果摘要如表 3 '茲 說明達到顯著影響之調節變項如下:

(一)資訊融入教學一般變項對學習

者態度之影艷

57 筆 2008 年至 2012 年發表的學位

論文資料中,以 2010年效果量最高,此 調節變項為賞驗處理時較不可操弄的變 項。其次,在應用範圍變項中,皆顯示

資訊科技融人的成效顯著優於一般教

112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14)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表2 資訊融入教學學生學習態度效果量摘要表 研究者 實驗組 控制組 F或t 效果量 效果量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 王怡萱(2009)

32

4.110

1.187

31

3.324

1.212

0.652

0.067

王明輝(2009)

48

51

t=-1.

813

-0.357

0.041

王澤祐 (2010)

31

3

.4

70

0.660

30

3.050

0.570

0.671

0.069

王;學祐(2010)

31

3.690

0.630

30

3.050

0.570

1.

046

0.075

江玄宏(2011)

26

3

.4

80

0.800

22

3.540

0.580

0.187

0.084

余宗樺(2008)

28

4.150

0.530

28

3.860

0.390

0.611

0.075

吳兆全(2010)

26

136

.4

23

12.785

27

124.741

19

.4

85

0.700

0.080

吳宗翰(2012)

31

63

.4

84

13.236

28

54.536

10.57

I

0.730

0.072

李壯翔(201I)

30

97

.4

00

16.580

30

84.840

14.960

0.790

0.072

李昆霖(201I)

13

22.898

5.370

13

19.948

3.630

0.620

0.161

李璧瑩 (2012)

22

22

F=17.60

1.

237

0.108

李麗娟 (2010)

31

121.520

2

1.

710

31

120.350

29.600

0.662

0.068

阮宏展(2009)

32

2.980

1.

066

32

2.980

1.243

0.000

0.063

周孝俊(2008)

28

41.345

4.287

28

40.193

5.827

0.227

0.072

林大森(2009)

24

67.210

8.387

23

60.090

1

1.

004

0.718

0.091

林勝賢(2010)

28

124.360

13.317

28

115.290

21.667

0

.4

93

0.074

施保成(2010)

56

73.660

16.368

55

73.

380

14.607

0.020

0.036

范綱正(201I)

20

89.250

6.370

20

86.350

8.320

0.382

0

.1

02

孫宜旺(2008)

20

3

.4

10

0

.4

30

20

3.560

0.390

0.559

0.104

徐美雲(201I)

19

14

1.

050

11.220

19

135.050

17.310

0

.4

01

0.107

翁聖恩(2008)

45

78.930

12.540

47

62.850

14.150

I.I

90

0.051

馬紀禎 (2008)

65

15.280

2

.4

91

63

15.000

2.918

0.099

0.031

高旺平 (2008)

30

76.970

28

.4

79

30

68.130

29.845

0.296

0.067

高俊豐(2009)

28

93

.3

20

15

.4

80

29

8

1.

690

17.000

0.700

0.074

張珈(20II)

17

25.940

5.202

17

19.000

6.708

1.

133

0.137

O 張夏暖(2010)

31

3.580

0.580

31

3

.4

00

0.550

0.316

0.065

張夏暖 (2010)

31

3.230

0.520

31

3

.4

00

0.550

-0.316

0.065

張家慈(2012)

46

23.050

4.342

42

19.940

4.745

0.684

0.048

張家慈(2012)

43

21.850

4.715

42

19.940

4.745

0.396

0.048

張淳茹(20I

0)

12

4.200

0.210

11

4.100

0.160

0.511

0.180

張淳茹(20I

0)

12

4.140

0.160

11

4.100

0.160

0.241

0

.1

76

張隆慶(2008)

27

10

1.

630

8.290

26

97.880

9.890

0

.4

04

0.077

張維仁(20I

0)

33

90

.4

50

18.102

33

83.390

18

.4

93

0.385

0.062

許培恩(2010)

60

14.500

2.920

52

10.630

3.740

1.152

0.042

許湘宜(2012)

33

4.050

0

.4

80

33

3.870

0.510

0.356

0.062

陳佳穗(2011)

31

3.250

1.

130

31

3.700

0.920

-0

.4

34

0.066

(15)

陳佳穗(2011) 30 3.450 0.810 31 3.700 0.920 -0.286 0.066 陳碗玲(2008) 34 90.790 13.330 36 84.190 15.940 0.445 0.059 陳瑤成(2008) 16 16 F=0.282 0.185 0.126 資彥穎(2010) 24 22.170 2.530 24 19.830 4.820 0.600 0.087 黃靚芬(2012) 20 4.010 0.780 21 3.700 0.680 0.412 0.100 黃馨儀(2008) 32 15.657 7.441 32 12.708 6.449 0.415 0.064 葉可嘉(2009) 50 3.982 0.607 51 4.075 0.838 -0.129 0.040 廖嘉民(2010) 31 3.895 0.467 32 3.306 0.791 0.889 0.070 劉承翰(2009) 25 68.880 11.928 27 67.370 13.779 0.118 0.077 劉晏佐(2010) 32 111.590 1.604 35 76.120 4.854 9.528 0.737 鄭千佑(2008) 30 4.036 0.954 30 3.424 0.735 0.711 0.071 鄭千佑 (2008) 30 3.593 1.020 30 3.424 0.735 0.188 0.067 鄭賈仁 (2012) 21 4.549 0.527 20 4.410 0.377 0.294 0.099 鄭家家(2011) 15 5.280 0.305 15 4.947 0.427 0.876 0.146 蕭翠玲(2009) 32 64.660 7.360 31 65.550 10.450 -0.099 0.064 謝承洲(2009) 30 106.520 8.807 28 94.680 13.400 1.036 0.078 謝披梅(2008) 32 33.530 6.237 35 30.030 6.909 0.524 0.062 羅久芳(2010) 33 106.240 9.416 32 99.190 8.570 0.771 0.066 羅成婷(20II) 30 49.320 5.090 30 54.390 4.440 -1.046 0.076 羅芸慧(20J0) 65 37.940 0.860 63 37.060 0.870 1.014 0.035 蘇恰如 (2010) 32 3.652 32.772 29 3.855 41.722 0.168 0.066 蘇亮豪(20I0) 22 5.230 0.530 24 4.580 0.530 1.209 0.103 平均加權效果大小值 2 0.422 效果量中位數 0.445 效果量範圍 -1.046--1.23 7 效果量標準差 0.453 95%信賴區間 0.354-0.490 實驗組總人數 1754 控制組總人數 1734 資料筆數 58-1=57

114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16)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學,其中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以 及其他領域達到中度效果;在學習者學 習階段變項中,學生接受資訊科技的輔 助後,其學習態度表現均顯著優於一般 教學的學生,其中國小高年級學生達到

中度效果。

(二)資訊融入教學實驗設計變項對

學習者態度之影響 教學實驗設計變項中,雙向互動 的資訊科技媒體效果量,顯著高於單向 傳播的資訊科技媒體,這是由於雙向互 動的資訊科技媒體可設計一些讓學生覺 得有趣的教學資源(吳致維,林建仲,

2009)

,如拖曳圖片、遊戲式學習、 或借助行動學習載具的可移動性,將 學習者放置於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透過 實際操作與互動的方式吸引學習者的的 注意力,使專注力保持在良好的上課狀 態(王澤祐,

2010

;楊惠雯,

2010)

藉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此外,資 訊科技媒體工真來源也會對學習態度產 ‘一調節作用,本研究發現教學者若選用 既有的資訊科技媒體工具進行教學活 動,其效果量顯著高於自編資訊科技媒 體工具或修改既有資訊科技媒體工具的 效果量,此現象可歸因於各級教師對於 科技的使用,以文書處理及網路搜尋的 能力最強(徐式寬、關秉寅,

2011

;劉 正達、李孝先, 2010) ,溝通工具次之

(劉正達、李孝先, 2010) ,但對於自

行研發教學媒體所需的科技素養及能 力卻普遍不足(范瑞東,

2005

;徐式 寬、關秉寅,

2011

;劉正達、李孝先,

2010)

,以及由專業人士研發的資訊科 技媒體通常較為豐富精美或包含較多的影 音媒體或互動介面,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劉永蕙, 2008) 或營利性商業網 站(謝慧民、李鴻源、李達春,

2011 )

較容易吸引學習者的學習注意力。

(三)資訊融入教學方法變項對學習

者態度之影響 教學方法變項中,教學型態、教 學實驗週數、每週教學時數、教學實驗 總時數,以及教學場域均會對學習態度 產生調節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混 合式的教學型態(含全班授課、分組學 習、個人學習等) ,以及在混合式的教 學場域(含普通教室、電腦教室、戶外 實境、隨時隨地〉進行教學活動者,效 果量明顯較高。進一步探究其原因,發 現這些學位論文多為採用遊戲式學習或 適性學習之教學理論,故學習者的學習 態度明顯提升應與此二教學理論的內涵 有關。而教學時數與頻率對學習態度的 影響,本研究發現教學實驗週數在 1'"'"'2 週的效果量顯著較高,之所以有如此現 象可歸因於新奇效應,到了 3'"'"'8 週因新 鮮戚逐漸消失,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也漸

(17)

漸滑落, 9週以上的學習者可能因己適應 此教學方式故學習態度則有回升趨勢, 但未達 1""2 週新奇效應的水準;此外, 本研究亦發現每週教學時數約在 2 小時 左右或總時數在 10小時會產生較佳的成 效,顯示教學時數太短或太長均非理想, 故資訊融人教學應在適當的時機加以運 用,使學習者慢慢適應科技的輔助,以收 長期提升學習者學習態度之效。 將本研究找到的調節變項與相關研 究進行比較與討論。與王珀芬 (2010) 所發現的共同調節變項有學習階段與 實驗時間,顯示此二變項在影響資訊 融人教學學習態度之成效上具有舉足 輕重的角色;但本研究呈現顯著,王珀 芬 (2010) 研究顯示不顯著的調節變 項,則有應用範圍與資訊科技媒體傳播 模式,其原因可能為王珀芬 (2010) 的研究中,數學科占分析樣本數的一 半,其他科目均不足 10筆資料。陳羿伶

( 2011

)與本研究均顯示使用分組或混 合式的教學方式,更能有效提升學習者 的學習態度。王思涵(

2013

)發現學校 位置也是一調節變項,且位於北部的學 校明顯優於南部學校,但本研究結果未 呈現學校位置是一調節變項,這可能是 王思涵(

2013

)將研究分析樣本設定在 數位遊戲式學習所獲得的特殊結論,因 此北部地區的學校未來在進行資訊融人 教學時可優先考慮數位遊戲式學習。除 上述以外,研究者在與其他相關研究進行 比較時,發現本研究所獲得的調節變項較 多,這應是本研究樣本數較多所致。

恆、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的結果,將依次說明研究 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學者、學 校機構與研究者作為未來從事相關活動 時的依據。

一、研究結論

(一)資訊融入教學能更有效的提升

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在分析學習態度的57筆資料中,有 50筆 (87.7%) 的效果量為正值,平均加

權效果大小值依Cohen (1977) 分級標準

約為中度效果,顯示資訊融人教學對於

學生的學習態度亦多有正向的幫助,且 整體正向幫助約為中度效果並顯著優於 一般教學,再由不重疊量數可推估接受 資訊融入教學的學生超越接受一般教學 的學生達66.292% 。意即,相較於傳統的 一般教學,資訊融人教學能透過資訊科 技媒體的特性與吸引力使學習者脫離較 為枯燥的學習環境,培養與刺激學習者 的學習態度,如此一來,學習者的心將 更能專注於學業。

116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18)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

“.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表3 學習態度各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調節變項 個數

d

95%信賴區間

Qw

Qb

解釋力 發表年代

43.358*

24

.4

07%

2008年

13

0

.4

43

0.305-0.581

18.883

2009年

9

0.194

0.032-0.357

30.724*

2010年

18

0.672

0.549~0.796

39.713*

2011年

10

0.050

-0.123-0.222

37.843*

2012年

7

0.563

0.368-0.758

7.128*

地區

5

.4

86

北部地區

24

0.354

0.254-0

.4

55

78.810*

南部地區

25

0.521

0

.4

14-0.628

68

.4

93*

其他地區

8

0.359

0.175-0.544

24.860*

應用範國

27.801*

18.553%

國語文

8

0

.4

00

0.206-0.594

4.253

英語文

6

0.216

0.019-0

.4

13

13.

710*

數學

15

0.236

0.104-0.368

69.740*

自然與生活科技

II

0.7l2

0.568-0.857

28.919*

其他

l7

0

.4

68

0.337-0.598

33.226*

研究對象

20.609*

1

1.

60l %

國小中年級學生

14

0.265

0.133-0.396

65.211*

國小高年級學生

29

0.557

0

.4

61

-0

.652

53.187*

國中學生

7

0.237

0.03

4-Q.4

39

18.955*

其他

7

0.38l

0.178

-0

.583

19.687*

教學型態

22

.4

15*

]7.525%

O

全班教學

19

0.217

0.1

03-0.331

52

.4

45*

分組教學

17

0.505

0.381-0.629

55

.4

18*

學生自學

6

0.513

0.288

-0

.738

2

.4

82

混合

12

0.644

0

.4

86

-0

.802

17.559

資訊科技扮演角色

1.006

取代學習

5

0.547

0.294-0.801

2.147

輔助學習

52

0

.4

13

0.342-0

.4

83

174

.4

96*

資訊科技應用時機

0

.4

75

課間

49

0

.4

l4

0.343-0

.4

86

169

.4

91 *

其他

8

0

.4

95

0.277-0.713

7.683

(19)

調節變項 個數

d

95%信賴區問 Qw Qb 解釋力 資訊科技媒體傳播模式

7.899*

6.653%

單向傳播

17

0.291

0.178-0

.4

05

63.854*

雙向互動

40

0

.4

95

0

.4

10-0.580

105.896*

資訊科技媒體工具來源

12.524*

7.585%

自編

36

0.335

0.249-0

.4

21

108.176*

選用

17

0.610

0

.4

84-0.736

4

1.3

41 *

混合

4

0

.4

18

0.180~0.655

15.608*

兩組教學者

1.

936

相同

36

0

.4

27

0.343-0.511

117

.4

27*

不同

7

0.325

0.134~0.516

4.952

無教學者

5

0.547

0.294~0.80

1

2.147

兩組教學者

5.263

皆為本班教師

11

0.551

0.394-0.708

13.649

皆非本班教師

4

0.386

0.152-0.620

6.575

JJt日bA仁E立A

5

0.251

0.019~0 .4 83

15

.4

33*

無教學者

5

0.547

0.294-0.801

2.147

兩組教學者

1.228

皆為研究者

27

0.392

0.296~0 .4 87

88.660*

皆非研究者

8

0

.4

23

0.247-0.599

20.512*

混合

5

0

.4

31

0.197~0.665

9.110

無教學者

5

0.547

0.294~0.801

2.147

教學實驗週數

17.563*

10.031%

1~2週

17

0.608

0 .4 84~0.732

38.001*

3~4週

15

0

.4

01

0.268~0.533

84.541 *

5~8 週

16

0.227

0.099~0.356

28.236*

9週以上

6

0

.4

28

0.216~0.640

6.754

每週教學時數

15.525*

8.903%

l

小時以內

10

0.179

0.037-0.322

2

1.1

05

l 小時以上未滿 2小時

23

0

.4

88

0.378~0.597

69.260*

2小時以上未滿3 小時

11

0.558

0 .404~0.7

13

48.657*

3 小時以上

7

0

.4

07

0.203~0.611

19.823*

118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20)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境 調節變項 教學實驗總時數 2小時以內 2小時以上未滿4小時 4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 6小時以上未滿8小時 8小時以上未滿10小時 10小時以上 教學場域 普通教室 電腦教室 隨時隨地與戶外 J 日.6. l~bD 個數

8

5

13

9

8

II

17

21

6

5

d

0.548

0.373

0.290

0.379

0.655

0.348

0

.4

11

0.340

0.507

0.774

95%信賴區間 0.387~0.709 0.149~0 .5 97 0.148~0 .431 0.203~.554 0 .469~0.841 0.190~0.505 0.287~.534 0.227~0.4 52

0.301-0.713

0.519-

1.

030

Qw

20.904*

3

1.

963*

50.392*

14.042

12.090

34.558*

67.122*

79.827*

3.730

6.363

Qb

12.990*

10.029*

解釋力

7.342%

6.000%

領域效果量最高)與教學型態。昆合工

(二)不同變項在資訊融入教學研究中

會對學習態度的成效產生影響 一最高) 、應用範圍(自然與生活科技 每一篇學位論文並非皆會說明本研 究所設定之調節變項的操弄方式,研究 者亦不便任意猜測造成研究失真,故在 每一個調節變項的分析上,僅採用有對 該調節變項進行說明的學位論文。

經分析後,發現發表年代、應用

範團、學習階段、教學型態、教育科技 的教學型態效果量最高) ;其次為學習 階段(大學學生效果量最高)、教學實

驗週數(

1

'"""2 週效果量最高)、每週教

學時數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效果量最 高〉、教育科技媒體工真來源(選用既 有工具進行教學效果量最高)、教學實 驗總時數 (8 小時以上未滿 10小時效果量 媒體傳播模式、教育科技工具來源、教 最高) 、教育科技媒體傳播模式(雙向 學實驗週數、每週教學時數、教學實驗 總時數與教學場域等變項均會對教育科 技融人教學在學習態度方面的整體成效 產生影響。在上述的調節變項中,解釋

力較強者依序為發表年代 (2010年效果

互動的效果量顯著高於單向傳播的效果 量)與教學場域(混合型教學場域效果 量最高)

(21)

二、研究限制

期刊論文與研討會論文等常受限於 篇幅,無法完整交代研究情境與統計數 據(黃淑敏, 2001 、蔡欣嘉,

2006)

且品質參差不齊,恐造成本研究相關變 項分析之繆誤,故本研究採用較嚴謹的 學位論文 (Glass, 1981) 為研究對象,如 此較不會產生上述情形。另外,以國內 16個教育科技相關研究所發表之資訊融 入教學相關博碩士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 的目的,在於選擇由教育科技素養與專 業性較高的人員所撰寫之學位論文,使 分析相關變項時所產生的結論有更高的 信效度。因此,若將本研究的結論推論 至教育科技素養或專業性較不足的人員 所進行的資訊融人教學方案,其結果可 能會有所不同。 除上述之外,由於後設分析法本身 的限制,研究者必須根據特定的條件篩 選適合的學位論文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 象。換吉之,未符合本研究設定條件之 學位論文並不涵蓋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之內,並非所有有關資訊融人教學議題 的學位論文皆為本研究探究資訊融入教 學成效的研究對象。此外,本研究蒐集 大量學位論文以找尋影響資訊融人教學 成效的調節變項,但其中某些調節變項 細項的樣本數較為不足,其原因來自於 每位研究者寫作習慣不完全相同或關注 焦點不同導致並未描述該項訊息,此現 象或許會造成本研究在分析或推論影響 資訊融人教學相關調節變項上的偏誤。

三、研究建議

(一)對教學方面的建議 本研究獲得資訊融入教學的成效 顯著優於一般教學,且能明顯提升學習 者學習態度的一般性結論,因此在教學 現場中若出現合適的機會或情境,教學 者便可大方使用資訊科技來協助教學, 以獲得一般教學無法得到的額外效益。 但教學者在設計資訊融人教學時必須注 意,本研究的成果發現某些教學變項的 操弄會對學習態度產生影響。 學習態度方面,應避免全班授課的 方式,宜善用全班授課、分組學習與個 別指導等多種教學型態,資訊科技媒體 工具的選擇以選用專業人士製作之較為 精英的雙向互動式教材教具為佳,若能 將教學場域移至戶外實境或混合式的教 學場域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 時間則以1----2週,每週2小時左右或總時 數在 10小時左右會產生最佳的效果。 若教師在設計資訊融入教學方案時 能妥善安排上述調節變項,在資訊融人 教學課程中將可更有效的提昇與培養學 12。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22)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習者的學習態度,使學習者能夠以正向 積極的態度面對課業,走在成功學習的 道路上。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雖然本研究已獲得資訊融入教學的 成效顯著優於一般教學,且能明顯提升 學習者學習態度的一般性結論,但其中 可能仍有一些是以影響資訊融入教學成 效高低的調節變項尚未找到,或是某些 調節變項的子變項在本研究中樣本數太 少而無代表性。因此建議未來從事資訊 科技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可繼續尋找可能 的調節變項,或充實本研究的不足樣本 後再次進行分析,使未來教學者在設計 資訊科技教學方案時有更多的原則可以 依循。

參考文獻

王思涵(

2013

)。數位遊戲式學習對中 小學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

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珀芬(

201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 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 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 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 王家通 (2001) 。教育的涵義。載於 王家通(主編) ,教育導論(

1-25

頁)。高雄,麗文文化。 王澤祐(

2010

)。不同概念構圖教學模 式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臺南。 何縈貴 (2002 )。資訊科技融人教學的 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

89 '

1-2 。 余民寧 (2006 )。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 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3 '

11-24 。 吳文洪、楊灌園、呂祖臻、錢清香

( 2010

)。學生基本背景、家庭經 濟能力、家庭互動、學習支持、學 習態度與學生學知評量行為之關條 研究。醒吾學報,訓,255-294 。 吳致維,林建仲 (2009 )。互動式電子 白板在國小教學之探討。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 42(6) '14-詣。 李文清、陳麗珍 (2009 )。探討網路專 題式學習之學習成效影響因素。商 業職業教育,

114 '

48-56 。 李默英(

1983

)。性別、年級、數學學 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

2006

)。教育研究法。臺北 市:心理。 林碧珍,蔡文煥 (2005) 0

TIMSS 2003

(2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 刊,

285 '

2-38 。 洪良興(

2010

)。以後設分析法探討資 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學習成效。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臺北。

范瑞東 (2005 )。資訊科技融人教學教 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

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

3 '

123-155 。 徐式寬、關秉寅(

2011

)。國民中小學 教師資訊融人教學素養評量表之 建構與調查。科學教育學刊,

19

( 4)

,

335-357 。 徐新逸 (2003 )。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 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 體,駒, 68-84 。 張玉茹(

1997

)。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 相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 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莊郁芳(

2011

)。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 科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7

年TASA資料庫分析。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 論文,臺北市。 陳玉婷、蔡立元 (2009 )。從科技接受 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人學習。 臺南科大學報,詣,217-236 。 陳羿伶(

20 11

)。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 於國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 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郁雯 (2004 )。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 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

陳迺臣(

2001

)。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載於王家通(主編) ,教育導論

(

27-50頁)。高雄,麗文文化。 黃淑敏 (2001) 。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 且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

黃寶圈,林世華 (2002 )。合作學習對 且習妓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

34

(l)

'21-42 。 楊宛慈(

2011

)。我國網頁主題式探究 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諾夫碩士論文,臺 jt 。 楊惠雯 (2010) 。虛擬教真應用於國中

學生學習多項式展開與因式分解之。

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 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溫嘉榮 (2003 )。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 學科成為教學工真。教育研究月

IZZ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2期

(24)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刊,

105 '

75-81 。 劉正達、李孝先(

2010

)。國中小教師

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

學校行政,

66 '

61-83 。

劉永蕙 (2008 )。數位典藏融入小學教 學之研究一一以臺北市立國小教師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樓義翔 (2008 )。網路學習中影響學習 成效之模式一一以資訊科技角度探 討。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高雄。 蔡季霖(

2010

)。數學線上教材精緻他 之研究。北縣教育,

71 '

91-92 。

蔡欣嘉 (2006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 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新竹。 謝彩鳳(

20

II

)。數位化補救教學對且 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臺北市。 謝慧民、李鴻源、李逢春(

20

II

)。河 川輸砂模式數位學習網站建置之研 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

3 ( I )

62-85 。 魏麗敏,黃德祥(

200

I

)。國中與高中 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人狀況與自 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 導學報,

10 '

63-118 。

Bangert-Drowns

,

R.

L.,

Kul汰, J.

A.

,

&

Kulik

,

C.

-L.

C.

(1

983). Effects of

coaching programs on achievement test

performa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

h,

53 (4)

,

571-585.

Cohen

,

1.

(1

977).

Statisti臼1

power analysi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

Rev. ed.

ew Yor

k:

Academic Press.

Cohen

,

J.

(1

988).

Sta仿的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

2nd. ed.

Hillsdale

,

NJ: Lawrence Erlbaum.

Demsey

,

J.

,

Reiser

,

R.

,

Branch

,

R. M.

,

&

Gustafson

,

K.

L.

(2008).

Instructional

design review.

Retrieved October

23

,

2009

,

from

http://idete

l.

blogspo

t.

co

m/2

0 0 8/02/trends-and - iss

ues-chapter-l.html

Ding

,

C.

&

Sherman

,

H. (2006) Teaching

e缸ectiveness

and student achievemen

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E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

y,

29(4)

,

39-50.

Glass

,

G. 叭,

McGaw

,

G.

,

&

Smith

,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

CA: Sage.

Hedges

, L. v.,

&

Olkin

,

I.

(1

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

(25)

OECD (2013).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DEeD indictor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

t.

Pong

,

S.

L.

&

Pallas

,

A.

(2001). Class size

and eighth-grade math achie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

a1ys

,

23

,

251-273.

Rosenthal

,

R.

(1

995). Writing meta-analytic

review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18

,

183-192.

Valentine

,

1.

C.

,

Cooper

,

H.

,

Bettencourt

,

B.

&

Dubois

,

D.

L.

(2002). Out-of-schoo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belief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37(4)

,

245-256.

Wilkins

,

1.

L.

M. (2004). Mathematics and

cience self-concep

t:

an international

in v est i gat ion.

The J

0

urn a1

0

f

Experimental

Educatj仰,

72(4)

,

331-346.

ζ

(26)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

The Meta-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附錄

我國教育科技博碩士論文後設分析登錄表

研究題目: F |編號: 作者:

|口碩士論文

|口博士論文

作者學校科系: 一般變項 1.發表年代:曰2008 囝2009 囝2010 囚2011 囝2012 2 應用範聞:曰國語文回英語文回鄉土語文 回健康與體育回數學回社會白藝術與人文 固自然與生活科技囝綜合回資訊教育回其他 受試者變項

l

地區:日北部地區(基陸、臺北、桃園、新竹) 回中部地區(苗票、臺中、南投、彰化、雲林) 回南部地區(嘉義、臺南、高雄、屏東) 回東部地區(宜閩、花蓮、直東) 因外島地區(金門、澎湖、馬祖) 回國外地區(臺灣華僑學校〉 2. 研究對象曰國小低年級學生回國小中年級學生回國小高年級學生 回國中學生回高中職學生回大學學生白特教學生 回學校教師回學校組織回社會人士 3. 樣本數:總樣本人數 實驗組人數 控制組人數 質驗設計變項

l

教育科技扮演角色:曰取代傳統教學回輔助傳統教學回未說明 2 教育科技應用時機:日課前回課間回課後囚補救囝職前訓練囝混合 3. 教育科技媒體傳播模式:曰單向傳播回雙向互動回未說明 4. 教育科技媒體工具來源:曰自編回避用囚混合囚未說明 教學方法變項 1.兩組教學者:曰相同白不同囚未說明 2. 教學者與受試者關條:日本班教師回非本班教師因無教師回混合因未說明 3 教學者身份:曰研究者由非研究者囚無教師回混合回未說明 4 教學實驗過數:曰 1~2 週囝3 -4週囝5~8 週囚9-12 週囝 13 週以上

5

每週教學時數:曰 1hr 以內回 1~2hr 曰2~3hr 曰3-4hr 囝4hr 以上因未說明

6

教學實驗總時數: 7 教學場域:囚普通教室回電腦教室曰戶外質境回隨時隨地回混合 8. 實驗組教學型態:日全班教學回分組學習白自學回擅距教學回混合 統計數據 質驗組 控制組 t 值 f值

平均數

|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F

U

數據

表 l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之調節變項表 王思涵 王珀芬 陳羿伶 黃淑敏 蔡欣嘉 謝彩鳳 (2013) (2010) (2011) (2001) (2006) (2011) X X 發表年代 應用範圍 地區 研究對象 教育科技扮演角色 教育科技應用時機 實驗 設計 教育科技媒體 變項 傳播模t 教育科技媒體 工具來源 兩組教學者 x x v 教學 教學質驗週數 x v x x 方法 教學質驗總時數 x 變項 教學場域 x x x x v 實驗組教學型態 x v x x x 註 v表示該研究中為調節變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六 單利息、複利息和金錢的時間值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與通訊系. 107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

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 (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 於二零零二年發佈並推行至今,初中 課程的學習元素已於二零一三年作出檢視及增潤,詳情請參閱「科技教育學習領 域課程指引課程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