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漢語變化表達法之對比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漢語變化表達法之對比分析"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日漢語變化表達法之對比分析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04-050-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 蘇文郎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1 日

(2)

I 一、摘要 1、中文摘要 本計劃主要在探討日語和漢語各種變化表達法之類型及其用法,語意特徵, 並透過對比分析,剖析兩種語言動詞與結果補語構造的對應關係。探討的主題分 下列四點: 1)日語動詞“なる”的多重語意結構 2)日漢語“~化”的對比分析 3)日語變化他動詞句「X ガ Y ヲ Z(連用語)スル」之研究 4)結果語併入之派生動詞及複合動詞的探討 每項研究都獲得具體的結論,相信這些成果對日語語法研究都具有相當意義與價 值,對於日語語言教學,翻譯技巧也能多所貢獻。 關鍵詞:自動變化、他動使役、なる、する、多重語義結構、形式動詞、結果語 併入動詞

(3)

II

2、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i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language, concerning the expression of “change-of-state”, from the viewpoints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The following patterns a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1) A study of the polysemic structure of naru

2) A contrantive analysis of the derivational verb “~kasuru”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3) A study of transitive verb sentence with change-of-state constructions (X ga Y o Z (adj / NV) ku / ni suru)

4)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ant-state incorporated verbs

I finally believe the conclusions resulting from these studies will be able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 application in analysis about Japanese grammar and even to the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

Keywords: unaccusative, accusative, naru, suru, polysemic structures, formal-verb, resultant-state incorporated-verb

(4)

1 二、報告內容 1.前言(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計畫主持人在過去二年來,針對日語的變化表達法前後相繼發表 6 篇論 文,透過一系列之研究,發現日語的變化表達句在句子內涵上表示多種不同的 意義,且和其他的表達法(如:被動、使役、可能、認知及名詞述語句)具有 密切之連續性。另外,日語的變化自動詞「なる」,除表示實質的「變化」的意 思外,還含有各種不同的附加意義。惟以往日本及國內對日語變化表達法之研 究,常偏重其中一種特定的句法結構或語法範疇作深入分析,因而難免忽略了 整個句子結構與功能的周延描述與探討,結果這些研究成果往往無法有效運用 於實際教學上。本計畫以既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透過對比分析、剖析日漢語 的變化表達法的類型特徵,並深入討論這兩種語言裡動詞與結果補語結構之間 的相關性與表現異同。希冀對日語相關問題之研究及教學有所貢獻,並對台灣 的日語學習者在這方面的學習有所助益。 2.研究方式 透過過去所發表的 6 篇有關日語變化表達句的論文,在基本語料的蒐集與 基本結構的分析上已經有相當穩固的基礎,在 6 篇論文所探討的主題皆以述語 動詞為中心,先從變化動詞所具有的自他性、形態和意義特徵及動詞所要求的 結果補語(包括<名詞+格助詞>、<形容(動)詞連用形、副詞)討論變化 動詞的語法功能與次類畫分。本計畫依這些已建立的日語變化表達句的基本結 構體系為參照基架,探討日語及漢語的對應結構,剖析日漢兩言間的典型和非 典型對應用法,並加以分整理。 所採用的方法是依構句述語為自動詞或他動詞及其所要求的必須補語 (primary complement)的數量、種類作為分類根據。探討的主題包括(i)變 化動詞的型態特徵與次類劃分、(ii)變化動詞補語的結構與功能、(iii)變化動 詞句法結構的基本原則與限制,以及這些原則、限制在兩種語言的適用情形、 (iv)探討這兩種語言的變化表達法類型特徵與彼此間之關係和其他表達法之 關連性、(v)研究成果對於兩種語言間的對比分析、語言教學、翻譯技巧等的 可能貢獻。 本計畫的理論架構採取不同的語言理論模式(如格文法、認知文法、語彙概念 結構、生成文法等)理論與實際兼顧,以便理論、分析與應用三者並重且能彼 此相輔相成。

(5)

2 本計畫的研究主題將句子依述語動詞是變化自動詞或他動詞,分為下列三 種類型,依序先進行日語相關用法之分析,再進行日漢語對應關係之探討: ①変化自動詞文 ②“~化”による自動、他動表現 ③変化他動詞文 3.研究成果 本計畫分別以上述三個主題對日語的自動變化和他動使役變化表達句及日 漢兩語的對應關係進行了研究分析,獲得具體的結論與成果,並已將研究成果 發表於如下刊物: (1)「なる」的多重語義結構 (「ナル」の多義構造) 『台大日語文研究』第 8 期 P.125~144 2005 年 6 月出版 (2)日漢語“~化”之對比研究 (「日中両語の“化”の対照研究」) 台灣日語教育學會、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辦 『日語教育與日本文化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P.73~87 2005 年 2 月出版 (3)有關日語變化他動詞句「X ガ Y ヲ Z(連用語)スル」之探討 (「変化他動詞文「X ガ Yヲ Z(連用語)スル」についての研究)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辦 『2005 年日語教學國際會議』論文集 P.179~200 2005 年 4 月出版 (4)有關日語結果語併入之派生動詞及複合動詞的探討 (「日本語の結果語編入動詞をめぐって」) 投稿 『政大日本研究』第 3 號 (約 20000 字) 4.研究成果自評 本計畫的研究內容大部分皆按原計劃所設定的目標進行,並獲得具體的成 果,原計畫所設定的主題有三: ①変化自動詞文 ②“~化”による自動、他動表現 ③変化他動詞文 典型對應關係,然而亦存在不少互異獨自的用法。此外,為了使探討的對象更 具整體性,論述更加周延,本計劃又追加了一個研究主題,即“日漢兩語中的

(6)

3

結果語併入的現象之探討”。

本計劃除參考了多數的先行研究成果外,亦借用其有效的分析方法,並嘗 試導入了格文法(case grammar)、認知語義論(cognitive semantics)、語彙概念 結構(lexical conceptual structure ;LCS)及生成文法(generative grammar)之相 關理論架構來詮釋並從對比分析的觀點剖析了日漢語兩種語言在有關變化動詞 類型、句法結構類型上的特殊性及異同點。

經過以上問題的分析與討論,所獲得的結論對於日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 的理論與應用,應具有相當意義與價值,對國內日語的語言教學亦能多所助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畫分語言範疇(language categories),分析學者由於對語言的研究,發現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內政部於本月 11 日公布了「107 年簡易生命表」,內容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

工作內容與進度:部長需在二籌前規 畫好洄瀾週時布置攤位與宣傳的東西 ( 如攤位價目表,小海報,可掛於單車 的小宣傳表之類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

1900年, Bachelier以數學方法分析巴黎股票交易的價格變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