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 : 以『百歲人瑞1』口述歷史專題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科技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 : 以『百歲人瑞1』口述歷史專題為例"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資訊科技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 以『百歲人瑞1 』口述歷史專題為例 許紋華* 楊淑晴** 摘要 近年來,資訊科技如排山倒海的姿態般滲透於生活的各層面,其影響力所及 已衝擊既有的教學生態。然而,在此波資訊科技與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卻有明顯 的重自然科技輕人文的現象。職是之故,本文擬以「用科技寫歷史」的概念為出 發點,設計訪談跨越三世紀的百歲人瑞之行動研究方式,來觀察學習者如何善用 學習科技此工具於『百歲人瑞』訪談活動,以及建構屬於團隊的網頁,進而藉此 向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闡述著高雄地區23位耆老們對於世紀交替及時空遷移的 世紀印象。 本研究合作夥伴計有高雄市高中、國中及國小共六所學校,每校計有20位 同學與1至2位老師參加本計劃。研究者以問卷調查及開放式訪問為主要資料蒐 集方式。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覺得參與此活動最大的收穫是:訪問耆老、學習與 人對話、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合作完成一件任務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亦 有學生表示在參與過程中所遭遇最大的問題是:訪問耆老過程中語言上的代溝。 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活動比較起來,有 97﹪的學生回答較喜 歡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但是,亦有學生提出不同看法來表示較喜歡以傳 統的學習活動。 最後,筆者嘗試針對本研究,綜合歸納參與者(學生及老師)的意見提出建 議如下:慎選耆老,一方面以增加訪談內容的廣度及深度,另一方面又可避免溝 通上的障礙;訪問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學生必須對訪問主體所經歷的世代進 行了解,因此,閱讀相關書籍及訪員的訓練是必要的方法。 關鍵詞:資訊科技、歷史教學、百歲人瑞、口述歷史、專題學習. 在人類學習的過程當中,最具體而直接的學習方式為親身體驗的經歷 (Dale,1946). 導論 杜威:「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as growth)」。這一句話不但隱含了教育發 展的歷程,更包含了學生受教育之後的發展潛力。例如:近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研究重點也從「老師如何教」轉向為「學生如何 1. 本研究在此須先聲明:原本我們是真的要進行設計訪談「跨越三世紀」的百歲人瑞,但因為找 不到百歲人瑞(只有一人),所以,在本研究當中的「人瑞」 ,其年齡分布是從 90~100,並非全 部都是「百歲」人瑞。 * 係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 係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頁.

(2) 學」。在跟進多元資訊化社會的同時,教育理應提供學習者更多不同的機會,培 養主動社會學習習慣,體會經驗傳承的可貴,並進一步深思自我生命及社會取 向。葉明政於民 89 年一篇名為『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初探:以六上「我 們的世界」為例』的論文中特別指出,根據其多年的學校現場及教學觀察研究中 發現:許多的社會科課程與教學,仍舊停留於「講光抄」、「背多分」的師生學 習模式,教師以唸課本、寫習作敷衍了事,兒童以記憶片斷、零星知識為能事, 對於如何活用知識,進行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層面,都呈現無知原始的狀態。同樣 的論述在吳翎君(民 90)一篇『口述歷史方法與小學社會科教學』亦有提到, 現階段的國小至國中的歷史教育,大抵而言,著重的是「歷史知識」的獲得,而 不是「歷史意識」 ;這並不是說歷史知識不重要,而是大多數老師將「歷史知識」 的取得,變成「記憶之學」 ,而非培養歷史的思維或是從時間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再者,林紀慧在民 88 一篇名為『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的論文 中亦提到,歷史學科的刻版印象是在引導學生去相信歷史是靜止的也是客觀的, 事實上歷史是一直在演進的,因為在時間的潮流中,沒有一段時間可以獨立分隔 出來看待;歷史也是主觀的,因為它代表著當代的歷史學家對時潮的意見。由此 可見國內社會科教學的瓶頸,正急需大家注入一股新血。 衡諸近年來,自從第四個新興媒體— 繼廣播、電視、報章雜誌之後,網路通 訊科技(Internet)的演進,隨著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的發展與普及, 不但為商業帶來各種新的衝擊與契機,對學校的傳統教學方式也帶來新的啟示 (陳年興,民 85) 。而網路媒體具有的多媒體、超本文、線上對話、互動與同時 性等五大傳播特性,讓網際網路成為極富價值性的學習工具。因此在可預見的未 來,電腦網路將會像現今的電視與電話一樣普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歐陽 誾,民 89) 。而這種發展趨勢,將會對教育生態產生很大的衝擊。也因為這樣的 衝擊,目前國內正吹起一股『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風,而且已累積不少相 關的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的研究文獻(葉明政,民 87a ;葉明政,民 87b;葉 明政,民 89;王曉璿,民 87;白亦方、江偉銘,民 88;黃錫培,民 88;白亦 方、陳宥達、葉明政,民 87;林奇賢,民 88;黃士訪,民 88;江天健,民 88; 林紀慧,民 88;歐陽誾,民 89;黃秀媛,民 89;),儼然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 禦的潮流。 揆諸英、美、澳等國的歷史課程與教學研究,已發展出針對歷史思考能力培 養的教學策略,例如「以問題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An Inquiry-based Approach)就是一種優異的教學典範。而其主要目的之一乃:發展學生提出問 題、解決問題、調查、分析、解釋、溝通與批判思考的技能(黃秀媛,民 87)。 另外,根據英國「公元 2000 歷史教學發展計劃」(History 2000-Develop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從 1996 年起致力於促進、支援創新的教學研究,並 將卓越的研究發現和教學實踐加以傳播,而目前是運用網路將研討會和教學通訊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2頁.

(3) 上的論文,加以傳播推廣 2(引自黃秀媛,民 89)。職是之故,本研究才會萌生 「用科技寫歷史」的概念為出發點,設計訪談跨越三世紀的百歲人瑞之行動研究 方式,來觀察學習者如何善用學習科技此工具於『百歲人瑞』訪談活動,以及建 構屬於團隊的網頁,進而藉此向台灣及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闡述著高雄地區23 位耆老們對於世紀交替及時空遷移的世紀印象。 吳翎君(民 90)更再一次強調:小學的社會科教育,是最早啟蒙兒童「歷 史意識」的殿堂,如何讓學生去「發現歷史」,口述歷史教學提供了這樣的一種 方法,去幫助學生體認歷史中「變遷」的概念,了解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時代落 差,甚至,訪問年長者也往往會讓學生有「社會性的成長」以及學習對話和與人 相處之禮儀,而且進一步去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延續」 概念,那麼,歷史學就不會是一門死去的記憶之學。(p.168) 綜上所述,由於本研究是以學生訪談『百歲人瑞』的方式,所以,我們格外 重視的是:學生在此活動過程當中,彼此間溝通討論及合作學習情形為何?如何 形成訪談問題?如何計劃分工?如何在學校課業兼顧的壓力下分配參與此計畫 的時間?以及在此過程前、中、後,學生將會遭遇到那些挫折?在遭遇到挫折時, 其問題解決情形又為何呢?又,本研究的參與者橫跨了小學、中學、高中,在這 種參與者發展程度不一的設計下,學生的表現是否真能像吳翎君(民 90)所強 調:口述歷史教學幫助學生體認歷史中「變遷」的概念,了解訪者與受訪者之間 的時代落差,甚至,訪問年長者也往往會讓學生有「社會性的成長」以及學習對 話和與人相處之禮儀,進而再進一步去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 的「延續」概念?這些議題、這些觀察重點皆為本研究的範圍。. 研究方法 n.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來自高雄市國中、高中及小學各兩校,每校計有廿位同學 與一至二位老師參加本計劃。同學與老師參加以自願為原則。. n. 教學設計與情境. 參與學生在「百歲人瑞」此計畫中是扮演著一個研究者的角色,意即學生在 參與計劃的過程中將有機會做科技的主人,進而運用到歷史學習上。為了讓參與 學生能夠融入此計畫的情境,本計劃特將分成五個階段:j脈絡:首先,先讓學 生對台灣當時相關的歷史、經濟及政治背景,以及高雄的歷史沿革有初步的認識 k探索:其次,為了能夠了解人瑞們當時的生活,學生透過團隊小組合作的方式 共商如何訪談。而在進行訪談前,學生以參與一天的工作坊方式來熟悉如何運用 學習科技(包括攝影機、數位相機、網頁編輯器等)l邂逅:接下來所面對的是 2. 詳見: (http://www.bathsp.ac.uk/history/2000/HSC.htm)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3頁.

(4) 與人瑞的第一類接觸m研究:在訪談結束後,小組成員把訪談過程中所搜集到的 資料做整合,並將這些資料與當時的歷史脈絡做進一步地連結與統整。例如,這 些人瑞們可說是歷經了清朝、日本統治以及當前台灣的民主政治,學生們就可以 從他/她們身上聽到、看到改朝換代的不同歷史感受n回顧:最後,學生們更進 一步將他們學習的點滴建構成網頁,並透過自評及同儕互評的方式來分享這一段 學習的果實。 n. 「百歲人瑞訪談」活動進行方式. 茲將本研究進行程序詳述於下(詳見圖一): 1. 尋求合作學校 先由計劃主持人尋找一位具有相當熱忱、負責任且又正在國中小授課之教師 擔任學校協調負責人,在由其尋找參與各階段之合作學校及教師,並協調聯絡學 校、學生及老師參與「百歲人瑞訪談」活動有關之各事項。最後再由各校教師尋 找合適之學生來參加本計劃所進行之活動。 2. 尋找人瑞名單 學校協調負責人由當地社會局及戶政事務所取得當地百歲人瑞名單,並根據 所取得資料親自拜訪人瑞,徵得人瑞及其家人同意後便列為「百歲人瑞訪談」活 動受訪對象。 3 .各校老師組織參加之學生 由各校教師尋找合適之學生來參加本計劃所進行之活動。 4 .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利用中山網路大學做為課程教學環境,主要分成相關地方歷史資 料、訪談技巧及訪談題目三大部分。授課老師事先將課程需要講解的部分,利用 影音設備預錄存放在網站上,受訓學生就可以透過網路在任何地點進行本訓練課 程。以下就針對這三大部分舉例說明之。 ¨ 相關地方歷史資料 教材提供有關受訪者所在的相關地方歷史資料,以便進行訪談時能深 入探尋受訪者的時代經歷。 ¨ 訪談技巧 因大部分的學生不曾做過訪談,在課程中特別整理在進行訪談時,應 注意的事項及技巧。 ¨ 訪談題目 訪談課程最後一部份為訪談的參考題目,有了這些參考題目,學生以受 訪對象的不同而稍作修正,能使每份訪問內容有一致性,對初做訪談活動的 同學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5. 進行工作坊 參加工作坊的學生在工作坊中接受基本網頁製作等相關訓練課程。課程除由 專人講授、親自示範外,學生們並且登入中山網路大學(Cyber University)進行實 作練習。額外資源組的同學除了參加上述基本網製作課程外,另外還接受訪談技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4頁.

(5) 巧等訓練課程。此課程包括訪談技巧講解,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百歲人瑞訪 談的過程,其中在訪問人瑞時可能遭遇的困難亦在此段課程中討論。 6. 分配各組訪談人瑞名單 學校協調負責人由隨機分派方式,於工作坊進行前製作各組訪談人瑞名單。 人瑞名單於工作坊結束前分發給各校負責的老師。 7. 進行採訪 各組學生由教師陪同採訪百歲人瑞,並以多媒體方式進行紀錄,寫成文字或 以圖像、聲音、影帶呈現,最後以數位方式集結,建立網路資料庫以供進一步研 究。 8. 資料蒐集及歸納整理 各組學生將採訪百歲人瑞結果作一完整的歸納整理,並進一步利用各種媒介 (如圖書館、網路查詢、訪問 …等)蒐集所需相關資料。 9. 網頁製作 各小組將前述第七項及第八項成果以數位方式集結,傳送至中山網路大學, 建立網路資料庫。 10. 網頁成果評量 當所有組員將網頁傳送完畢後,便進入網頁成果評量。網頁成果評量包含師 長對本校學生作品的評量、師長對他校學生的評量、學生對本組網的評量以及學 生對他組的評量四種。 11.資料輸入 將前項之評量資料鍵入電腦資料檔案,並加以分析及整理。 12. 各校訪談 至各校進行訪談,以了解活動進行時所遭遇之困難,並作為改進下一階段活 動之參考。 問卷 data 輸入. 訪談各校以了 解活動進行時 所遭遇之困難. 尋找人瑞 名單. 尋找合作 學校. 各校老師組織 參加之學生. 網頁製作截止 開始進行互評. 訓練課程各校老師 組織參加之學生. 製作網頁 開 設 網 頁設計工作坊 l 開 設 訪 談技巧工作坊 l. 學生進行蒐資料. 出發訪談人瑞. 分配各組訪談. 蒐集及歸納整理. 人瑞名單. 圖 1:活動流程圖.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5頁.

(6) n.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及開放式訪問為主,藉以了解學生對參與『百歲人瑞訪談 活動』之觀感。問卷調查採用開放式之問題,主要是請學生回憶並進而描述在進 行人瑞訪談過程前、中、後,其所體驗的心路歷程,以及一連串不同的情意反應 與想法。例如:請學生回答參與此活動是否能提高其自信心、滿足參與的動機, 增進學習興趣與成就感,抑或覺得參與此活動負面地帶來痛苦、緊張、困惑、挫 折及不確定感。在問卷的第六部分是要學習者回答九個屬於自由發揮性的問題, 期藉此了解他們對此活動的意見及反應。例如:請回憶當時你進行「百歲人瑞」 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百歲人瑞」活動對您的學習有何實質上的幫助?請詳細說 明;關於這項任務,我覺得困難的是… … . ;而您或小組是如何克服?;最後, 請學生回答,以您參與「百歲人瑞」活動的經驗來看,您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在 主題的選擇、活動的設計、教學進行、人員或設備等各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或 建議有那些?請詳細說明。. 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資料蒐集過程當中,為了要確保此調查的完整性與可靠性,研究者於問卷 回收後,完全尊重答卷者的感覺,不給予任何評論。首先,將問卷書面資料予於 繕打,再者,為了便於針對資料做內容分析,第二步是將謄寫的資料做簡單的次 數統計及歸納(見表一),以及針對問卷的第六部分做統整(見表二)。隨後根 據這些歸納出來的敘述性(narrative)資料予於再分析,逐漸形成研究結果。. 結果與討論 本文主要探討學習者如何善用學習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此工具 於『百歲人瑞』訪談活動,進而將團隊的訪談結果彙整,透過 WWW(World Wide Web)來建構屬於團隊的網頁。經過研究者對開放式問題的意見與反應予於整 理後,再配合本研究所關切的議題於下面提出討論與闡述。而有關於量化方面的 資料,將另闢專文論述。. n. 參與百歲人瑞過程(前、中、後) ,學習者經歷一連串不同的情意反應. 根據學生的開放式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從參與此計畫、訪問人瑞一直到最後 的資料彙整和寫成網頁此過程(分成剛開始、進行中及完成後三階段)當中,學 生的心情感受可謂百感交集、千頭萬緒。有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充滿信心,中間歷 經挫折、痛苦、緊張與不確定性,直到最後完成的成就感與重捨信心。有的學生 則是一開始就顯得很沒信心,中間也一樣遭受挫折與不安,一直到最後完成的那 一份成就感和滿足,從其字裡行間表露無遺。例如有些學生寫道: a1:剛開始製作時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期待… 可是由於時間正夾在月考前後,在忙著課業之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6頁.

(7) 餘又要做這個活動,時間總令人覺得不夠用… 不過在眾人的辛勤努力下還是圓滿完 成. 了。. a2:因為第一次,所以很興奮,尤其是拿攝影機時更好玩...不過後來因資料不足做的很辛 苦一直到成功才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a3:到了老人家便開始訪問,到樓上看看老人的房間、吃飯的地方,訪問到一半時數位相 機沒電,害我們很緊張。做完這份網頁我知道了古時候戰爭的情景很可怕..生活困苦。 a4:我們遇到很多挫折 , 訪問時手拿 v8 很酸, 做網頁時圖片和字會亂跳。 a5:短短兩個禮拜...完成了感到十分高興..不可思議.......我們太厲害了。. 學 習 者 這 種 學 習 過 程 就 像 是 歷 經 了 「 習 得 無 助 感 」( Learned Helplessness),一直到完成的那一剎那,學生的心理感受(詳見附錄一及附錄 二),就像是 Maslow 需求層次論中所謂達到自我實現前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n. 學生如何形成訪談問題?如何分配時間?以及如何計劃分工?. 由於本研究的教學設計與情境是依據『特殊使命式學習模式』Ý,意即小組 成員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任務分組情境裡(不同的時間條件及資源)。因此,學 生在參與此計畫的過程當中,小組成員所經歷的學習經驗便產生很大的差異。首 先在學生如何形成訪談問題方面。根據開放式問卷的內容分析結果,學生在如何 形成訪談問題時表現出不同的情意反應及不同的心情感受。尤其是在心情感受 上,有的學生對於如何形成訪談問題一點也不感到困擾,反而信心滿滿的( 因為 他們是懷著自願參加、興奮以及相信自己所組成的團隊);有的學生則感到相當 的痛苦、挫折及困惑。例如有學生這樣寫道: b1:想問題想了好久 , 討論好久 , 訪問時間比想像中短。 b2:剛開始想問題時很難 , 結果想到的問題卻沒問到幾個… b3:痛苦的是, 『剛開始』時,想不出問人瑞的問題、沒有明確的方向,不曉得該怎麼進 行… b4:挫折的是, 『剛開始』時,摸不著頭緒、不曉得該怎麼進行,再加上時間有點趕所以 感到有點灰心。 b5:困惑的是, 『剛開始』時,最主要的因素為不知道從何著手?以及找哪方面的資料?. 其次,在如何分配時間以及如何計劃分工上。因為學生在如何形成訪談問題 時的不同情意反應及心情感受,因而影響到如何分配時間以及計劃分工。以下是 學生在分配時間及計劃分工上的感受: c1:時間恰好卡在學校月考前後,有一股怕做不完的感覺。. Ý. 所謂「特殊使命」,是針對學生而言的,學生接受一個使命,責任就是要去完成此一特殊使命,為了要完 成此一使命,學生會進行一連串的活動,至於學生的學習,就是發生在這一連串活動過程裏面,學習如何 運用已知的知識及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完成使命。而且該特殊使命不一定成功,有可能會失敗。學生必 須有接受挑戰,願意冒失敗風險,並經得起挫折的考驗,以發揮自我潛能,堅持到底達成使命。.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7頁.

(8) c 2 :因為時間有點緊迫怕趕不出來。 c 3 :因為快月考月了… ..中午不能睡覺。 c 4 :不能請公假,我們須利用上午早自修時間外出,怕時間很趕 … .。 c 5 :小組的分工合作很難… .同學分工不平。. 從學生在分配時間及計劃分工的感受上可以約略看出,時間點的問題是大部 分學生最感困擾的部分。研究者從歸納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現,學生在如何分配時 間、以及如何計劃分工的表現則反應在學生遭遇挫折時的問題解決上,所以,這 部分將留於學生在「問題解決」情形來討論。 其實,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時間點的問題」,研究者覺得這有絕大多的因素 是因研究情境的設計而造成時間運用上的不足。但這種現象在本研究的研究情境 設計裡是屬於因情境設計所反映出來的範疇,並不是學生參與此計畫「真正」的 問題所在;「真正」的目的是要透過這種時間點的壓迫下,觀察學生在面對這種 情境時所展現出的問題解決能力。(反思筆記,01.8.19). n. 學生在遭遇到挫折時,其問題解決情形又為何呢?. 承上所述,關於學生在遭遇到挫折時,其問題解決情形為何?這部分的描述 是綜合學生在如何分配時間、如何計劃分工的表現,以及針對本研究開放式問卷 設計當中的兩個問題所歸納而成;分別是「參與計劃階段及主要原因」、和「關 於這項任務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我如何解決」。經內容分析結果是在『剛開始』 佔(48%)及『進行中』佔(25%)此兩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挫折的。而 表現出挫折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做不出來;分別是『剛開始』時,摸不著頭緒、不 曉得該怎麼進行,再加上時間有點趕所以感到有點灰心,以及『進行中』感到挫 折的主要原因是,訪談時聽不懂人瑞所講的話進而造成我們資料蒐集上的不足 (語言上的障礙) (如: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怕台語講不出來,所以努力練習台 語),以及『完成後』網頁的架構讓我們倍感吃力。以下是學生所描述的問題克 服方法: d1:我們只好利用放學、午休及自習課時間來做..以補月考前後所花掉的時間。 d2:我們只好問他(人瑞)的家人有關他過去的一些記憶、以及向圖書館、歷史老師、孔 廟和上網搜尋解決資料不足的問題。 d 3 :大家都不會講台語,所以老師為我們在星期一、三上台語課。 d 4:在訪問後所掌握的資料不多以至於難以著手製作網頁,所以我們小組以電話再訪問和 搜尋更多相關資料作為製作用途。 d 5 :解決方法是研究好幾本製作網頁的書(如 FrontPage 2000) ,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摸索, 還有請教會電腦的老師並請老師多示範幾次。. 從學生對於問題解決方法的描述當中可以看出,學生除了針對時間問題配 合學校作息來彌補外,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問題都是來自訪談人瑞的過程 當中。從學生這種問題的反應及解決方法可以進一步的發現,其實,學生這些問 題的產生、及問題產生後的解決方法都是環環相扣的。但是,在了解到學生參與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8頁.

(9) 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問題解決方法後,這些遭遇、這些經驗又帶給學習者什樣 的幫助呢?. n. 參與百歲人瑞訪談對學習者的幫助. 此部份主要是針對開放式問卷設計當中 「參與百歲人瑞活動對您的學習有 何實質上的幫助?請詳細說明」所做的內容分析。以下是研究者針對學生的描述 所做的歸納: ¨. 方法上:j了解如何完成一個計劃(分工合作、團隊學習)並學習如何使用工具來幫 助;k 嚐試別種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進而增加學習興趣;l對於如何運 用網路查資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m 學會了更多資料蒐集方法及更有系統 的整理資料; n我學到作一份報告時要有事前大體的規劃,最好能有進度 表跟著進度作才不會手忙腳亂;o我借了一本 FrontPage 2000 的書使我解開 了許多疑問也充實了製作網頁的技術. ¨. 經驗上:j讓我了解更多的歷史,也讓我對 228 事件有了新的看法 3以及老人小時候的 說法; k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更深一層的體會;l體認工作上的忙 碌及真實感、可以作為以後辦事能力的參考(如:訪談技巧、電腦能力);. m我在這活動中開始對歷史有興趣(讓我們知道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歷史故 事) ;n 認識了許多平常學不到的人事物(對於口才有很大的助益、在待人 處世方面有長遠的進步) 。. 以上是研究者嘗試將學習者所描述的參與後實質幫助所歸納的兩大面向,分 別是方法上的實質幫助,以及經驗上的實質幫助。若進一步從學習者在方法上所 獲得的幫助來看,其實,這些方法是不是” 以前 ”學校教育所缺乏、所不足的地 方,以及正是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的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精神呢?再進一步從學習 者在經驗上所獲得的實質幫助來看,學生普遍都反映出兩大經驗上的實質幫助, 一者是訪談人瑞後,對於一些以前的歷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及引發更進一步 的認識;另一個是人際間的溝通、相處及待人接物。 從學習者對於參與此計劃後的實質幫助引發研究者更進一步地去思考,難 道,這些經驗、這些方法是要從參與此計畫才能獲得的嗎?學校教育就不能夠讓 學習者有這種體會嗎?或許,研究者這樣的疑問、反思有點武斷,但這是否是乎 應著近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研究重點將從「老師 如何教」轉向為「學生如何學」呢?(反思筆記,01.9.4) n. 3. 這種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活動比較起來:(1) 您 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2) 您認為哪一種對於學習較有幫助?為 什麼?. 可惜我們沒有再進一步的去訪談學生對 228 事件什麼樣的新看法。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9頁.

(10) 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活動比較起來有將近 97%的學生 回答較喜歡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例如:大部分喜歡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 的學生寫道:因為較生動活潑、較有趣、新奇吸引人、速度較快較正確、有效率、 資訊無限、較多元化、比較好玩,至於其它原因詳見附表二。但亦有少數學生覺 得傳統的學習活動較好,更有學生覺得應相輔相成;值得令研究者目光為之一亮 的是,”部分 ”學生反映出對於傳統學習與網路科技輔助學習間的”獨到 ”看 法4。例如持這種看法的學生寫道: e1:我覺得各有利弊,因為網路學習比較輕鬆,但這樣可能會使學生容易懈怠。 e2:我覺得用網路有時會找不到要的資料,又因為有些網路的內容太少了。 e3:傳統學習的資料是書內容較豐富,但是網路是簡單的介紹,而書本的對話較深入。 e4:因為網路取得快速但不是最完全,傳統是自己親自去做。 e5:網路科技輔助的部份畢竟不多(那只是一種工具)但工具就是工具,背後隱含的精神 其實沒有差異。. 研究者嘗試再從這 97%學生的看法去歸納後發現,學習者似乎很熱衷於參 與此計劃過程中的學習科技(包括攝影機、數位相機、網頁編輯器等)。雖然這 對於學習者來講很新鮮、較能夠引發他/她們參與整個計劃的熱度,但這不免令 研究者擔心,到底「運用科技寫歷史」的出發點在哪?到頭來,學生學到的是科 技,還是訪談人瑞過程中啟發了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呢? (反思筆記,01.9.3) 或許,當我們正如火如荼地推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時,到底,這個 運用科技輔助學習的用意為何?融入動作的本質又在哪?(反思筆記,01.9.5). n. 口述歷史教學除了幫助學生體認歷史中「延續」、「變遷」的概念,並 引發學生的反思. 關於參與此計劃後,學生是否能體會到『訪談人瑞』過程所帶來的歷史延續、 歷史變遷等概念呢?首先必須先聲明:我們並沒有把「口述歷史教學幫助學生體 認歷史中「變遷」的概念」放到開放式的問卷設計當中,但研究者從學生對於開 放式問卷的描述當中可隱約看出個端倪,以下是歸納學生所做的描述: f1:做完這份網頁,我知道了古時候戰爭的情景很可怕生活困苦 f2:到人瑞家與人瑞對談,在對話內容中使我們了解到阿祖年輕時的生活背景與小時故事, 讓我們對當時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f3:我很喜歡那個人瑞,因為她告訴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 .有一些是我很想去求證的 f4:聽老人敘述以前的事情,像 228 事件時,老人敘述很多台灣人民的慘狀,非常可憐. 4. 經研究者進一步的檢視後,寫出這些看法的都是高中生(三位雄中、兩位附中) 。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0 頁.

(11) 另外,研究者從雄中學生的網頁中 5看到兩個令人非常感動的區塊:一個是 「未來展望」,另一個是「歷史出入」。在「未來展望」此區塊中學生這樣寫道: 雖然說科技的進步和道德的低落並不能畫上等號,但多多少少也造成了某些影響,所以我們 期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在科技發展與道德維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社會在全心發展科技 與改善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能夠遵守老祖宗們所遺留下來的禮教結晶,使未來的社會更安樂更詳 和。. 在「歷史出入」區,學生藉此區來反應他們對訪談過程中的反思;分別是對 國父 所推行的勸禁纏足6 、以及前人對於共產黨的印象7 表現出不一樣的看法。 還有,研究者更在明誠國中學生的成果網頁裡8 發現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將科技融入在生活中,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能趕上這股潮流,融入這股潮流,讓我們真 正體會到“科技”帶來的福祉。科技生硬嗎?不!科技冰冷嗎?當然不!“科技”傳達了我們共 同的喜悅、共同的震撼,“科技”讓我們分享共同的成果、共同的績效。我們在活動中走的每一 步,得到的每一份收獲都在在證明著“科技”與“歷史”是漂亮的契合!. 誠如吳翎君(民 90)所強調:將口述歷史方法帶入教學領域,即是希望提 供一種親近歷史的方法,並讓學生在訪談計劃中發現歷史,進行思考和判斷。雄 中學生與明誠學生這種感觸、這樣的體會,就像是餘音繞樑般深深烙印在研究者 心坎上。因為,他們不但從訪談過程中發現與歷史不符的地方,而且體會到「過 去」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禮教結晶,反思「現在」社會的道德低落,甚至展望「未 來」的社會生活。. 反思:代結語 回顧整個研究進行的過程,本研究將新穎的史學工作-「口述歷史」方法帶 入國小、國中與高中的教學領域,同時運用網路科技作為輔助學習歷史的工具, 以及運用社會資源從事教學活動,期使學生在歷史訪談之旅中,藉由親近歷史, 進而發現歷史、進行思考和判斷。而在這種運用學習科技及全球資訊網的強勢威 5. 內容詳見:http://km.nsysu.edu.tw/3c/display/one/1/ 一般而言,國父 孫中山先生所推行的勸禁纏和足被認為是一項廣受好評的德政。但是,孫老 先生的看法:就我所看到的而言,我們這一代的人大都認為纏足是一種美化的功能。不止是男人 這麼認為,就連屬於當事者的女人也認為是這麼回事。在我們的眼中纏足就跟化妝一樣,因此, 纏足被禁對於當時保守的社會是一件非常不自然的行為所以常有婦女偷偷地纏足,政府為了推廣 不惜使用重刑因此德政其實變成了怨政人民心理反而因此充滿怨恨。 7 對於共產黨的看法一般而言,我們一向形容的十惡不赦到處燒殺打劫。孫老先生的看法:當時 我所記得的情形是國軍每逢進駐或撤退都是連雞羊一起帶走而且絲毫都不禮貌,軍紀很差,反而 共產黨進駐時連借個井水都非常的禮貌,而且還順便把別人水缸的水打滿。要吃一頓飯還發一張 飯借票,答應太平之後就還一頓飯。因此那時的民心都傾向共產黨,大陸之所以會這麼快淪陷可 能跟這個有關。 8 網頁內容詳見:http://km.nsysu.edu.tw/3c/display/one/3/html/main.htm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1 頁 6.

(12) 力下,我們看到它提供了學生另一種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度及動機, 深信在未來的日子裡,它確實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及一個值得我們努 力開發的領域。 由於本計畫是參與卓越計劃研究團隊與學生在課外活動上的初次嘗試,雖然 學生的學習成結果尚令人滿意,但仍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茲將此次參與的經 驗與學生的回饋,提供下列幾點省思與建議,供後續研究引以為鑒。 ¨. 是學科技,還是訪談人瑞的啟發?. 從本研究的出發點到整理參與此計畫學生的表現來看,研究者覺得,學習科 技此工具在此研究中實足扮演著一個憂喜參半的關鍵性角色。喜的是,樂見學生 訪談過程中及製作網頁時那股對於工具使用的新鮮感及激發他們更進一步學習 的動機;憂的是,學生對於參與此計畫的印象是---學到很多新鮮好玩的科技(因 為有將近 97﹪的學生一再的在開放式問卷當中表示對於學習科技的好奇、喜 歡、新鮮、好玩………),而不是是訪談人瑞過程中啟發了學生對於歷史的思 考!? 或許研究者這樣寫太過武斷,因為畢竟這個研究才短短的三個月,要在這短 時間內看到學生對於歷史的思考、反思…可能太過牽強;但是,鑒於學生對科技 的好奇性與 motivation ,我想,在後續的研究裡,我們可以擅用此種動力來設 計課程、催化學生的學習。(書寫後記,01.9.9) ¨. 學習者心智年齡不一,教學設計尤須著墨. 其實,站在教學的立場來看,從研究結果裡可以明顯的看到:學生苦思著不 曉得從何下手、不明瞭訪談的目的、不清楚當代人瑞的時朝脈絡,而這些現象又 以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的學生尤為顯著。心想,這種現象是否是催使著到頭來, 學生學到的是科技,而不是是訪談人瑞過程中啟發了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呢?因 此,對於後續的研究,在這方面教學設計的思考不得不讓研究者深思熟慮! 最後,筆者嘗試針對本研究,綜合歸納參與者(學生及老師)的意見提出建 議如下:慎選耆老,一方面以增加訪談內容的廣度及深度,另一方面又可避免溝 通上的障礙;訪問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學生必須對訪問主體所經歷的世代進 行了解,因此,閱讀相關書籍及訪員的訓練是必要的方法。.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2 頁.

(13) 參考書目 王曉璿(民87)。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我季刊,39(3),頁41-48。 白亦方、江偉銘(民88)。多媒體教學在小學社會科課程設計上的應用:以六上 「傳統思想與變遷中的社會」單元中的孟子思想為例。發表於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八十七學年度論文發表會,4 月12 日。 白亦方、陳宥達、葉明政(民87)。網路資訊與社會科課程與教學。研習資訊 , 15(3),頁83-94。 江天健(民88)。電腦光碟軟體與歷史學習環境---以美國發展經驗為例。教學科 技與媒體,44 期,頁36-46 。 林紀慧(民88)。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 期, 頁2-12 。 林奇賢(民88)。向資訊科技借力,讓教學活起來。曉騰資訊報,14 期,第一 版。 吳翎君(民 90) 。口述歷史方法與小學社會科教學。花蓮師院學報,12 期,157-172 頁。 葉明政(民 87a)。社會科教師如何利用全球資訊網尋找教學資源。教師之友, 39(3),頁 41-48。 葉明政(民 87b)。網路資訊與社會科課程與教學。研習資訊,15(3),頁 83-94。 葉明政(民 89)。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初探:以六上「我們的世界」 為例。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2000 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 際研討會」。 陳年興(民 85) 。網路在電腦輔助學習上的運用-WEBTITLE。民 90 年 5 月 6 日, 取自 http://www.nsysu.edu.tw/nschen。 黃秀媛(民 87) 。培養學生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4 期,165~189。 黃秀媛(民 89)。建立卓越的歷史教學心典範:創造思考、合作學習、網路互動 與教學支援系統。中學教育學報,7 期,124~139。 黃士訪(民88)。資訊科技融入地理科教學之應用。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 8804 期,頁83-98 。 歐陽誾(民 89):網路科技對國小學生學習的影響之個案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33 期,153~178。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1995).National Standards for United States History and 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 The History Teacher,28(3),297~386..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3 頁.

(14) 表一. 參與百歲人瑞過程中,學習者經歷一連串的不同情意反應 參與計劃階段及主要原因. 有信心的. l. l. 挫折的. l l l. 痛苦的. l. 緊張的. 困惑的. 樂觀的. 滿足的. 解脫的. 成就感. l l l l l l l l l. 在『完成後』佔(40%)、『進行中』佔(28%)『剛開始』佔(24%)。 分別是『完成後』時,害怕不知作品是否趕得出來、老師的評價為何?是否受大家的讚賞? 『剛開始』時,因為時間較緊迫,並且夾雜著初次參與活動、以及沒見過人瑞的忐忑心情。 『進行中』,訪談時因為害怕與人瑞講話(語言上的障礙)、以及怕人瑞聽不懂。 在『剛開始』佔(48%)及『完成後』佔(28%)、『進行中』佔(10%)。 分別是『剛開始』時,最主要的因素為不知道從何著手?以及找哪方面的資料? 『完成後』,不知如何把 v8 的影像及錄音棒傳進電腦?不知作品好不好?評價為何? 『進行中』,不懂得如何訪問人瑞?不知如何整理資料及撰寫內容?不知如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l l. 在『剛開始』佔(52%)、『完成後』佔(28%)、及『三階段』佔(10%)。 分別是『剛開始』時,因為覺得此計畫一定很有趣、以及對自己和組員們充滿信心,再加上大家的 投入及參與度,因而使計劃能順利完成。 『完成後』,因為學到如何做網頁以及覺得自己做的很滿意、網頁內容也很充實。 『三階段』,與『剛開始』的原因相同,大家無論對此計畫或自己和組員們都充滿信心。 在『剛開始』佔(42%)、『完成後』佔(38%)及『進行中』佔(12%)。 分別是『剛開始』時,因為能夠藉由參與此活動學到許多、收穫許多而覺得滿足。 『完成後』,因為辛苦的作品終於完成了,而且覺得做的很好。最重要的是學到許多新東西及知識。 『進行中』,藉由訪談過程中可以知道以前的歷史,而且與人瑞的談話過程中,人瑞的親切、開朗、 及樂觀精神深深的感動我們。 在『完成後』佔(70%)、『進行中』佔(16%)。 分別是『完成後』,因為工作結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所以之前的辛勞和壓力都解除了。 『進行中』,原因是緊張的訪問終於結束了。 在『完成後』佔(70%)、『剛開始』佔(16%)及『進行中』佔(10%)。 分別是『完成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到我們辛苦做完的網頁(不敢相信竟然會做),我們竟然能在 短時間內完成,而且在此過程中讓我們學到很多、也獲得許多。 『剛開始』時,因為很榮幸有機會參與此活動,而且大家也都很努力的一起把它完成。 『進行中』,喜見組員們個個都很努力,而且在此活動過程中,讓我比沒有參與此計畫的同學學到了 許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 失去的 v8 和數位錄音棒終於找回來了。 不知道如何上傳網頁? 無法忘記的 忙亂的,繁重的學校功課也要開始了 學到許多攝影的技巧。.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其他. 在『剛開始』佔(48%)及『進行中』佔(25%)此兩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挫折的。而最主要的 的原因是怕做不出來。 分別是『剛開始』時,摸不著頭緒、不曉得該怎麼進行,再加上時間有點趕所以感到有點灰心。 『進行中』感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訪談時聽不懂人瑞所講的話(語言上的障礙),以及組員間的合作 作問題(沒有做好充分溝通和分工),所以遭遇許多困難。 在『剛開始』佔(40%)及『三階段』佔(30%)此兩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痛苦的。而最主要的 的原因是數位錄音棒及數位相機不見了。 分別是『剛開始』時,想不出問人瑞的問題、沒有明確的方向,不曉得該怎麼進行。 『三階段』,顯示出學生整個活動過程都感到痛苦的,原因有:數位錄音棒及數位相機不見了所產生 的焦慮之苦、沒午休、語言上的障礙導致無法充分表達要問的問題及人瑞回答不清楚、言不及意。 在『剛開始』佔(50%)及『完成後』佔(25%)此兩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較確定的。 分別是『剛開始』時,因為有明確的目標及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那一組是最好的、對成員都抱持 著信心),因此大家都信心滿滿的。 『完成後』時,知道如何做網頁及對於所呈現出來的網頁感到非常有成有就感,所以覺得確定的。. l l 確定的. 在『剛開始』佔(60%)及『完成後』佔(15%)此兩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表現出較有信心;尤其是『剛剛 開始』更為明顯。而男生的信心則略高於女生。經事後內容分析的結果,得出學生為何在剛開始及完成完成 後表現出較有信心。 分別是『剛開始』時,學生對自己及小組成員充滿信心,而且對於參與此計畫是出自於自願所以很感 興趣,並且相信他們的團隊一定能定會勝任此任務和圓滿成功;尤其是男生較為明顯。『完成後』時, 對於所呈現出來的網頁感到非常有成有就感,所以覺得很有信心。. l l l l l.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4 頁.

(15) 表二. 關於【百歲人瑞之回憶】. 一、請回憶當時你進行「百歲人瑞」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l 剛開始:一開始大家都很認真、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期待、組員們個個信心滿滿;但是想問題想了好久、討論好久, 剛開始想問題真的很難;這活動是我自願參加的。(屬自發性動機). l 過程:由於時間正夾在月考前後,在忙著課業之餘又要做這個活動,時間總令人覺得不夠用;訪談過程中老爺爺 對於自己的過去並不是記得很清楚,因而資料不足做的很辛苦;訪問時既緊張又興奮;訪問人瑞小時候都 做什麼、對二二八事件有什麼看法…等,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他都答得出來(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與老 人間的代溝及問談中的陌生感) ;過程很辛苦、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而且進行中遇上了一些小困難大家意 見不一致。 l 結果:短短兩個禮拜..完成了感到十分高興..不可思議.......我們太厲害了;由於組員都很努力而順利完成;看到自 己和大家做的網頁好有成就感;每天都做中午沒有睡好很辛苦,做完後很輕鬆解脫了;不太了解這個活動的 主旨,但隨著活動的進行也漸漸了解此活動且對它產生認同感,當看到成品時,心中可謂是百感交集啊!. 二、關於這個計畫,我好喜歡… … … .. l 訪談:那種感覺就像記者一樣,而且平常在學校也沒有做過類似的活動所以很新鮮(較能表現出此計畫的真正情 操);藉由人瑞告訴我們以前的事,讓我們很想去印證(能從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知衝突);訪談時與老人 之間的互動和她的笑容、開朗、樂觀精神;聽到老人說以往的歷史故事和許多感心的事物(如:228 事件)。 l 儀器:用各種方式如:v8、數位錄音棒、數位相機等聲音影像呈現出訪談內容;增強電腦的能力(尤其是做網頁)。 l 團隊:我最喜歡能夠與同學一起完成任務,尤其是小組一起同心協力的做報告和訪談、喜歡團結合作的感覺。 三、 「百歲人瑞」活動對您的學習有何實質上的幫助? 請詳細說明 l 方法上:了解如何完成一個計劃(分工合作、團隊學習)並學習如何使用工具來幫助;嚐試別種教學方法及學習 方法,進而增加學習興趣;對於如何運用網路查資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學會了更多資料蒐集方法及更 有系統的整理資料;我學到作一份報告時要有事前大體的規劃,最好能有進度表跟著進度作才不會手忙 腳亂;我借了一本 FrontPage 2000 的書使我解開了許多疑問也充實了製作網頁的技術( 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 l 經驗上:讓我了解更多的歷史,也讓我對 228 事件有了新的看法以及老人小時候的說法;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溝 通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體認工作上的忙碌及真實感、可以作為以後辦事能力的參考(如:訪談技巧、電 腦能力);我在這活動中開始對歷史有興趣(讓我們知道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歷史故事);認識了許多平常 學不到的人事物(對於口才有很大的助益、在待人處世方面有長遠的進步)。. 四、關於這項任務,我覺得困難的是… … . ;而您或小組是如何克服? l 困難處:時間的問題是最需克服的;老伯伯對於自己的過去並不是記得很清楚、且講話也不清楚、再加上訪談時 語言上的問題(如: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怕台語講不出來,所以努力練習台語),進而造成我們資料蒐 集上的不足;;最困難的是想問題問人瑞;小組的分工合作;網頁的架構讓我們倍感吃力。 l 克服方法:我們只好利用放學、午休及自習課時間來做.以補月考前後所花掉的時間;我們只好問他的家人有關 他過去的一些記憶、以及向圖書館、歷史老師、孔廟和上網搜尋解決資料不足的問題;大家都不會講 台語,所以老師為我們在星期一、三上台語課;在訪問後所掌握的資料不多以至於難以著手製作網頁 所以我們小組以電話再訪問和搜尋更多相關資料作為製作用途;解決方法是研究好幾本製作網頁的書, 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摸索,還有請教會電腦的老師並請老師多示範幾次。 五、關於這項任務,我覺得最令我驕傲的是… … l 應該就是寫了五百多個活動感想吧 l 當在網路上看到自己上傳的網頁時 , 心中的歡樂真是無法言形 , 這也是我驕傲的地方 l 大家的合作努力和電腦的使用 , 感覺自己不再是科技時代的書呆子 l 完成了網頁,克服了問題,讓網頁的內容豐富,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後,有說不出的成就感 l 我們的內容有深入去思考,以不同角度來看這件事,很充實,我們的採訪題目很多 l 大家的團隊精神,雖然過程中挫折很多,也有好幾次徒勞無功,但大家仍是努力以赴. 六、您覺得參與「百歲人瑞」活動最大的收穫或成就感是甚麼? l 讓我學習到團體合作的經驗並不是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而且妥善運用時間也不容忽視 l 最大收穫在於過程辛歷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 也同時有了成就感 l 由於需要借了一本 FrontPage 2000 的書讓我受益良多, 除了用在本計劃,在網頁設計上我又有了新一層的認識 l 也有位同學這樣寫到:對我的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我現在才知道有一些人瑞是不做輪椅的啊 l 認識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也學到許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感覺比同其它同學幸福 l 了解老人的想法、與現代人的想法不同處,而且無形中訪談的技巧也進步粉多喔! l 讓我學到以前的人民是如何過生活,以及在日本人的壓破下,有沒有受過苦 l 自己完成了這個活動後覺得,其實有很多事想像中跟實際去做時,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收獲應是我肯定了自己 l 對自己環境產生真實和歷史的感受,也和團隊一起合作,感覺到共同做出東西出的成就感 七、這種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和傳統的學習活動比較起來:. (1) 您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2) 您認為哪一種對於學習較有幫助?為什麼? (1)有將近 97%的學生回答以網路科技輔助學習的方式,其原因如下: l 因為較生動活潑、較有趣、新奇吸引人、速度較快較正確、有效率、資訊無限、較多元化、比較好玩以.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5 頁.

(16) 及因為我對電腦較有趣。 l 因為這是結合現代科技與過去歷史的方式我很喜歡 l 不像傳統死背東西、不會流於枯燥乏味,因為較能引起學習興趣 l 因為能較廣泛吸收自己所需的資訊才能學以致用 l 壓力感較小 l 因為未來是重視電腦科技的時代,應提早讓學生接觸 l 網路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分類、整理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l 自然科,因為自然比較需要影片或動畫來呈現 (2)但亦有少數學生覺得傳統學習較好,更有學生覺得應相輔相成,其原因如下 l 我覺得各有利弊,因為網路學習比較輕鬆,但這樣可能會使學生容易懈怠 l 因為用網路有時會找不到要的資料,又因為有些網路的內容太少了『可能是個人預期與結果之間的落 差、搜尋受挫、迷失方向、無法融會貫通 intellectual indigestion、資訊超載』。 l 傳統學習的資料是書內容較豐富,但是網路是簡單的介紹,而書本的對話較深入 l 因為網路取得快速但不是最完全,傳統是自己親自去做 l 網路科技輔助的部份畢竟不多(那只是一種工具)但工具就是工具,背後隱含的精神其實沒有差異,甚 至傳統學習會因為少了科技憑的緣冒出火花 八、為使這個計畫更好,可以… … l 可以多訪談幾次,因為通常訪談完以後才會比較了解其狀況,也才會發現許多問題進而作出較好的內容 l 做更多的事前準備,閱讀有關資料書籍與觀摩前面幾波的作品! l 各組給予相同條件,不應有任何一組有較優或較吃虧之待遇(因為這是實驗設計上的安排) 九、以您參與「百歲人瑞」活動的經驗來看,您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在主題的選擇、活動的設. 計、教學進行、人員或設備等各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或建議有那些?請詳細說明。 l l l. l. 時間:1.多一點時間, 因為時間太短沒有辦法做的很好 2.有將近 80%的學生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設備:1.不一定每個人每間學校都有足夠的設備,常因設備的不足而多少影響學習的成果 2.因為學校無法轉換 v8 的畫面, 使我覺得有點可惜; 因為這是我在雄中學到的方法所以有點遺憾 主題:1.我覺得應該選擇更活潑的主題 2.主題不該選老人,因為老人什麼都不記得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3.慎選主角,本活動我們去訪問的人瑞並沒有受過教育使的我們的到的資料大為減少 4.訪談的人不限於高雄或台灣人 5.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有關的主題、活動的設計和教學進行及人員或設備可以配合主題來調整 其它:1.能夠多策劃一些讓青少年覺得有興趣的活動 2.建議先和訪談對象事先約定並提供一些資料 3.應該要多跟老人活動例如:一起吃飯、多多了解他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所以要再提出更多 的問題 4.須有事前說明,便參加者能更明確的了解此活動的目的緣由. 2001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地點:逢甲大學 時間:民國 90 年 10 月 19~21 日 第 16 頁.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 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停課期間,學校利 用Zoom視像教學,並以Google Classroom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