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國學者對現代中國的歷史解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外國學者對現代中國的歷史解釋"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 文 教 育 算 四 期

:丸

九 九 早 六 月 81

外 國學者對現 代 中國的歷史解釋

:

以 《劍橋 中華民 國史 》第一部為 中心的觀察

林 璀 瑤

一 、前 言

自二十世紀初 以來 ,劍橋史叢書已經在西方世界 中

,樹

立 多卷本歷史著作 的典範 .其特色是在各卷主編 的領導下 ,由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分別撰寫 各章節

,不

但從書 中可區分不同研究領域的成果

,更

在主編 的總導下

,促

成書 中完整體 系的呈現 。所以 ,劍橋史叢書系列

,在

今 日的出版界 中

,享

有其一定 程度的學術價值

.另

外也普 及發行全球

,和

各 國相關譯本的刊行 。 有關 《劍橋 中國史 》的編撰乃在

1966年

開始規劃

,1983年

「中華民 國 史 」部分發行第一版 。編者的 目的是為了向西方的歷史誼者

,提

供一部關於 中 國歷史詳寅的介紹 。西方研究中國史的學者 ,利用現代歷史研究的新觀點 、新 技術

,以

及配合社會科學方面豐碩 的研究成果

,取

得其學術價值的公認肯定 , 相較 以往西方對於 中國的研究只 限於翻譯古籍 ,編寫固定的制度史綱及王朝 更 替史 ,《劍橋 中國史 》可說是具有嶄新的意義 ,同時它也象徵西方在 中國歷史 的研究上

,革

新性 的愛革 力量不斷加強

,推

動 了西方對 中國研究開創新的學術 領域 。 本 文 嘗 試 以 《劍 橋 中華 民 國史 》第 一 部

(RepublicCh㏑

a,1912-1949, Part l)為中心

,觀

察外 國學者對於現代 中國的歷史解釋 。此書原為 《劍橋 中 國史 》

(TheCambridgeHisto叩

UfChina)第

十二卷 ,由美國著名學者費正 清 σ

ohnK.Fairbank9主

,集

結 國外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合作者 成 。全書作 者 、章節如 下 : 第 一 章 導 論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沿 海 與 內 陸 σntrUduction:MaritiiIleand

(2)

歷 文 教 育 第 四 期

continental㏑China’

shistory)由

哈 佛 大 學 歷 史 學 教 授 費 正 清

σ°

hnK.Γ

缸rbank)撰。說明 中國現代化過程 中

,外

來因素的模式 與作用 ,並以通商 口岸為例 ,分析其在此一過程所扮演 的角色 。 第 二 章 經 濟 趨 勢

,1912-1949°

conomictrcnd,1912-1949)由

密 西 根 大學歷史學教授費維愷(AlbertFeuerwerker)撰。說 明此一階段 中 國經 濟發展的特質 .及其導致此種特質的重要因素 ,並分析外來因 素在經濟發展 中的作用 。

第 三 章 外 國 勢 力 在 華 存 在 σ

hefUreign presenceinCh工

na)由

費 維 愷 (AlbertΓeuerWerker)撰。本章針對外 國人對 中國政治 、經濟 〔社 會 、思想的影響進行敘述

,說

明外國勢力之網 的形成 ,以及正 負的 多元刺激 。 第 四 章 革 命 後 的 政 治 生 活

:袁

世 凱 時 代

:,1912-1916Politics in the

aftelIl一athUfrevoluti°n,1912-191Φ由密西根 大學歷 史學教授 楊

(EmestP.Y°

ung)撰

。本章說 明辛亥革 命後 自由主義政府及獨 裁政體 的推行與失敗

,及

其所暴露 出中國在此一時期政治發展的問 題 。 第 五 章 立 憲共和 國

:北

京政府

,1916-1928(Aconstitutional四

public:

thePekinggovemment,1916-l夗

8)由

哥倫比 亞大學 政治 學教 授 黎安友

(AndrewJ.Nathan)撰

。本章介紹

1916-1928北

京政府 的 運作情形

,檢

討組織 成員們的派系鬥爭 ,實是導致憲政體 制無法落 實的重要關鍵 。 第 六 章 軍 閥 時 代

:北

京 政 府 的 政 治 與 軍 人 專 制

,1916-1928仃

he

waⅡord dra: politics and mili㏑

Ism under the Pek㏑

g go﹀

em-ment,191“

1928)由

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薛立敦 σ

ainesE.Sheri-dan)撰

。本章 分析軍 閥的部 隊組織 、派 系 、戰 爭 、與列 強關係 及

地盤控制

,說

明軍閥統治對 中國此一時期政治 、經濟 、社會 、思想 的影響 。

第 七 章 思 想 的轉 變

:從

改 良運 動 到 五 四運 動

,1895-192Uσ

nt.llectual

(3)

ove-外 國 學 巷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史 解 釋

第 九 章 第 八 章

ment,1895-192U9由

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傅樂詩

(Charl。tteΓuΠh9

撰 。本章介紹 1895-192U年

中國思想的轉變 ,從改良派的進化主

,到

新傳統主義 ,以及五四時期興起的社會主義 ,探討思想變化

的內涵 。

五四及五四之後的思想史主題 ㏄

hemes in intell㏄tu狂history:

MayΓ

orthandaner)由

哈佛大學歷史學與政治學教授史華慈

(Be〢

aIninI.Schwartz)撰

。本章介紹五四與五四之後的思想史主

題 ,包括了進步主義 、民族主義 、新文化運動 、新傳統幸義 、馬克

思主義

,以

及思想論爭 。

文學潮流 :追求現代性 ,1895-1927(utcrarytrends:thequost:

for mUdemity,18%-1927)由

芝加哥大學 中國文學教授李取梵

°

Uu-FanLee)撰

。本章介紹 1895-1927年

的文學潮流 ,共可

分為

:曲

95-1911年

的清末文學 、191l-1917年

的鴛鴦蝴蝶派小

說 、及

1917-l夗

7年

的五四時代之文學 ,揭示在文學方面追求現

代性的特色 。

第 十 章

1927年

以 前 中 國 的 共 產 主 義 運 動 ㏄

heChineSeCUⅡ

munist

Movement tUl927)由

約 克 大 學 歷 史 學 教 授 陳 志 讓 σ

erome

Chen)撰

。本章 說 明馬 克 思 主義 的傳佈 以 及 中國共產 黨 的建立經

,以

及在第一次統一戰線 中 ,國共問的緊張關係 ,反映共產黨早 期 發展的情形 。 第十一章 國民革 命 :從廣州到南 京

,1923-1928(ThcNati°

nalistRevolu-Ion:frUmCantUntUNanhng,19羽

-l夗8)由哥倫比亞大學歷史 學教 授 韋慕 庭

(MartinWilber)撰

。本章 介 紹

1923-1928年

國民 革 命的過程

,包

括蘇聯早期資助 國民黨 、軍事 力量的創建 、革命軍 陣營 內的分歧 衝 突 及權 力重整 、武漢 政權 問題 、共產 黨 引發 的暴 動 ,乃至北伐成功 的經過 。 第十二章 中 國 的資 產 階 級

,191l-1937㏄

heChinesebUurgeUisie,191l-1937)由

巴黎第三大學民族學院東方語言與文化教授 白吉爾

(Marie-ClaireBergere)撰

。本 章 特 別 重 視 資 產 階 級 與 政 治 間 的互 動 關

(4)

84 歷 文 教 育 第 四 期

,敘

述 資產 階級 的興 起 、在 辛 亥革 命的次要 角色 、1917-1夗3 年資本主義 的興 盛 、

1923-1927年

資產 階級在政治 上之隱退

,以

1927-1937年

資產階級 的衰落 。

、各章內容介紹

第 一 章 落 論

:中

國歷 史 上 的 沿 海與 內 陸

1912年

1949年

,外

國對 中國的影 響是相 當深刻 的 。如

:仿

效 外 國 模 式的議會 、海外借款風波 、海外學者領導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一 共產黨的 成立 、國民黨的改組

,以

及反帝 的國民革命 。對此費正清特別指 出六點 ,以 定外來因素 的不同模 式作用 :一、中華是獨特文化整體的思想仍普 及 ;二、區 分 外 來影 響與 外 國勢 力的實際存在

;三

、中國歷史 仍以 中國人 的著述 為主 ; 四 、外來影響經 中國語 言與書寫系統進行傳播 :五、外來影響是透過感染 中國 個體 之行為而見效於 中國

:六

、以新 的或舊的非 中國因素來塑造現代的生活方 式l。 中國分為兩區

,一

是居主導地位的農業官僚秩序 ;另一是邊緣地及居於 次 要傳統 的沿海區 。中國沿海區雖然發展早熟

,但

終究是一個次要的附屬物 。西 方勢 力的介入卻扭轉 了情勢

,透

過通商 口岸 的混合社會 ,自外引進交通 、工業 技術 、民族 主義精神 、新的領導方式 、並逐漸擺脫傳統官僚的控制 。因此通商 口岸 可說是西方擴張力與 中國沿海生長力的結合點2。 第 二 章 經 濟 趨 勢

,1912-1949

此時期總產量緩慢增長 ,由龐 大的農產部門及很小的非農業部門構成 。約 四分 之三的人 口在農業部門 ,非農業部門則集 中在通商 口岸城市 。中國的農戶 和 村 莊 為 自然社 會單位 。農村集市的經濟系統 一 以及為供應通商 口工廠的外 銷

,逐

漸促進現代城市的發展 。不過 ,因為運輸 方式 、技術 、組織等方面的受

,所

以農村和通商 口岸 的經濟聯繫是鬆散的 。通過對中國人 口統計資料的調 查和處理

,可

見收益遞 減的經濟現象 ,而人 口職業分佈大致與清末一樣

,農

比重仍大3。在 國民收入方面

,根

據劉大中 、葉孔嘉 ,以及巫寶三的估計

,可

(5)

外 國 學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 解 釋 看 出農業為 國內淨收入之主項

,收

入構 成中屬於現代非農業部門者只 占

12.6%

,而

支 出方面

,處

於典型前工業社會4。 在工業 方面

,第

一次世界大戰 時期的民族工業有很大發展 。外資企業與 中 外 合資在戰 後增 長較 快 。日人控制滿洲時亦快速發展工業

,但

二 次大戰 投 降 後

,撤

走技術 及管理 人員

,生

產一時停頓 。費維愷認為中國手工業

,在

絕對數 量上有增長

,而

手工業發展是取決於 :(l)進口和工廠產品結構 :(2)總需求的規 模和構 成 。此一時期 中國工業發展的特性 :(ll製造業多為外資且分佈在通商 口 岸 ;(2)除滿州外 ,工廠以消費資料部 門突 出 ;(S)工廠平均規模小 ;(●)工廠仍是 傳統 的社 會關係 ;(5)現代工業集 中沿海城市 ,占國民總產值比例很小 。不過 , 此時期 的現代工業為 日後提供了基礎 。 在農 業方面

,其

總產量呈現緩慢地增長

,並

3U年

代世界經濟 大蕭條前 可以 出口農產 品 。然而農業雖然扮演 中國經濟的基礎重心 ,卻有不少 困難與 問 題 。因為私人及政府不能掌握並且分配資金 、資源 、技術

,所

以 中國經濟仍呈 現落後狀態 。農民的窮困

,除

了因為土地 占有 、農村高利貸等因素 ,主要也是 因為其生產 所 得 的 「農 業剩 餘 」

,遭

地租與 土地稅所分 割

,且

因財產 繼承 之 故

,不

斷Bll出小塊耕地

,也

造成一種浪費 。總而言之 ,土地租個 、耕作格局 , 必須配合信用借貸以及市場運行 。雖然剝削性的收購體系

,使

商人得以擺佈農 民

,但

也不能 完全否定商人的地位 。商人的專業化 、分工

,讓

農產 品在傳統經 濟體制上

,發

揮 了很好的功能 。 在運輸方面 ,中國仍未有突 出表現

,舊

式運輸如 :帆舟合、人力車 、獸力車 仍為重心 。中國境 內的鐵路

,里

程短 、分布不均衡 、營運效率低

;且

鐵路建設 向外 國舉 債 、鐵路借 款又 用鐵路 營運 償 還

,加

上 內亂 不斷

,降

低鐵路 營運 成 效

:軍

閥強行 占用鐵路為軍用

,亦

使鐵路發展受到局限 。中 日戰爭期間 ,中國 內地 的公路 建設 ,倒是獲得 了發展的空間 。

1912到

1949年

間政府與經 濟 的關係

,反

映 出國家政權未能通過 中央財 政來管理 國民總收入

,而

導致 中國經濟未能達到現在經濟增長 。不論是北洋軍 閥或 南 京 政權

,都

靠城 市經 濟部 門籌措 資金

,未

注重農 業部 門以及地 方的經 濟

;在

稅收上

,此

時期只能利用關稅 、鹽稅這類型的間接稅 ,未真正普 及直接 稅 ;加上有對外賠款以及償 還貸款的困擾

,經

濟發展仍然受限 。政府在面對財

(6)

歷 文 教 育 第 四 期 政虧空上 ,利用舉借 內債以及發行貨幣的方法來解決 ,仍需靠外國舉債 。雖然

1928年

1937年

間 ,中央政府對財政 的嚴格控 制

,帶

來了財源的增加 , 但仍是一些表象

,還

是維持在間接稅上

,且

未能解決基本的農業問題

,也

沒促 進工業的發展 。至於 中國的銀行體系 ,亦未能為整個經濟負起信用的職能 ,只 是被扭 曲為政府等措資金 的工貝

,對

私營工業企業家不能提供更多協助

,對

農 民 的貸款也不足 。政府以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

,結

果又造成通貨膨脹 ,中日 戰爭使這種情況 更加失控 。 雖 然對外貿易和 外國投資在 中國經濟 中所 占比重甚小 ,卻有重要的意義 。 外資 的流入以及華僑 向國內匯款

,可

以緩和資本的淨流出

,保

持進 口大於 出口 的局面 。外國直接投資集中於通商 口岸

,對

於 中國經濟發展亦有刺激作用 。在 西方為其經濟利益的考量下

,在

中國邊綠建立起規模不大的現代部 門 。不過外 國人依靠低關稅 、治外法權及其 國內高度工業經濟為後盾 ,利用 中國賠款及償 還貸款資金

,也

局部影響 中國經濟的停滯 。 第 三 章 外 國勢 力 在 華 存 在 外國人對 中國的政治 、經濟 、社會乃至人們 的思想產生影響 。外國人在 中 國的通商 口岸 、租界 、租借地

,擴

張勢力之網 ,並且介入海關 、郵局 、鹽政等 政府部 門 。他們可以在條約 口岸享有治外法權以及關稅特權 ,在租界 中

,擁

有 地方行政權 、自治權 。以上海為例

,外

國領事們通過一系列土地章程 、建立工 務部 、獲得警察權 、徵稅權 等行政權 。費維愷指稱外國人在上海生活中

,有

奢 華 、休 閒 的一面

,但

仍有 外 國社 會階級 的問題 。外 國租借領土在民 國依舊存 在 ,日本在滿洲強化勢 力範 圍

,使

關東租借地成了中國大陸上的 日本社曾和文 化島嶼 。外國能在 中國享有司法特權 ,主要是有軍隊和警察為後盾 。所以

,軍

事 力量成了保障外國人的條約權利和財產 、人身安全的手段 ;此外並可透過外 交 官

,以

正規 的外交手段

,謀

取其利益 。 在宗教 方面

,外

國傳教士組織 的基督教傳教 團

,在

中國迅速發展 ,並且參 與 了教育 、醫療和慈善工作 ,如婦女運動 、反纏足 ,反鴉 片 、關注勞工問題 等 活動5。因此 ,中國社 會的改造

,與

傳教 團實有不可分 的關係

,特

別是教育 、 醫療 方面的發展 。

(7)

外 國 學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史解 釋 第 四 章 革 命 後 的政 治 生 活

B袁

世 凱 時代 ,η

912┤

916

關於這段時期

,有

兩種不同論點 ,一是強調軍閥主義的迅速崛起 ,反映革 命後 的危機 :另一是肯 定此時期是更新政治 、社會之民族主義運動的第一個高 潮 。楊格主要採用後者的觀點 。但他也表示第一種觀點可協助解釋 。無論傾 向 那種觀點

,辛

亥革命本 身便具有矛盾性

,徘

徊在成功與失敗之間 。其雖推翻滿 清並建立共和體制

,但

矛盾性也逐一浮現 出來 :首先

,革

命的成功係 由協商和 解 而來

,反

映 出其不牢靠 的基礎 。袁世凱介於這種情形 ,成為 日後隱患‘。另 外

,革

命結果未帶來 國家的實質統一 ,中央與地方仍有隔閡 ,蒙古 、西藏也趁 機 獨立 。列強勢力的介入

,更

呈現 出民族主義的矛盾以及領 導人欠缺挑戰外國 干預 的決心 。辛亥革命除政治激進主義外 ,實兼有社會保守主義

,傳

統士紳 等 社 會上層階級仍控制政權

,在

既要國家統一 ,又要地方 自主的矛盾下

,鬆

散的 政局實不足以面對外 國的壓 力 。 革命後

,各

種政治 團體興起 ,國家統一仍為各方追求的理想 。同盟會採取 妥協 態度

,以

適應激進與保守 的主張 ,所以有國民黨的出現 ;章炳麟領 導統一 蕪

,主

張重組行政機構

,保

障國土完整 :以梁啟超為首的民主黨鼓吹建立統一 國家機構

,取

消省一級行政管理單位 。其後的共和黨 由各小黨聯結而成

,但

未 能長久凝合在一起 。此時國民黨利 用其革命威信 ,較為完善 的組織 以及吸引入 的政治綱領

,獲

得政治 實力 。由於 強烈感受到 國民黨之威脅 ,袁世凱密謀暗殺 宋教仁 ,以使獨攬 大權 ,卻因此起了軍事衝突 :二次革命 。 二次革命 中袁世凱取得勝利

,此

乃他的部隊具有持久的聚合性和機動性 , 並且適度讓 步獲取地方支持 ,以及得到國外貸款的後盾

,有

以致之 ,進一步成 為新的獨裁者 。此後

,袁

世凱壓抑地方勢 力,建立起 中央集權 化的官僚體制 , 但因手段嚴酷

,激

起社 會混亂如 白狠 匪幫 的崛起7。 帝 制運 動前

,袁

世 凱即 已著手推動恢 復傳統 的政治禮儀

,如

祭 孔 、祭天 等 。開始誨備帚制後

,國

內反對 的浪潮 、外交的危機以及心腹部下的背離

,但

袁世凱終告失敗 。然而其失敗未帶來 自由主義的重新伸張 ,而是一種非集權化 的軍事專制主義的 出現 。 87

(8)

第 五 章 立 憲 共 和 國

:北

京 政 府

,lU16┤

928

在軍 閥混 亂 時期 ,北京 政 府 仍是 國家統 一 及主權 的象徵 ,憲法信仰 與 民族 主義 亦支 撐 此 一觀念 。特別是 ,憲法 它為統治 者提 供 了法理 依據 ,一般 人肯 定 憲法 可 以 強 國

,對

精 英 份 子則 具 有 便捷 實用價 值 。國家政治精英 有前清 官僚 及 新興 職 員 (如教 師 、律 師 、工程 師 、記者 、銀 行 家

),但

前 清 官僚 在 民 國早 期 的 政 治 實 屬 重 要 地 位

,新

興 職 員只 是 次 要 的 。憲政服 務 了前 清 官僚 和 政 客利 益 ,另一 方面 也 開啟 了民智

,使

西 方政治觀 念 滲 入 中國思想界 的土壞 。憲法 的 作 用 可使 個 人利 益與 國家利 益相 結 合

,所

以 黎安 友認 為憲法能獲 得群 眾 支持 是 中 國繁榮 強 大 的關鍵 所 在 。

1916年

1928年

,北

京 政 府 大致 是根 據 中華 民 國 臨 時約 法運 作 的 , 但 因權 力問題

,導

致總 統 、國務總理 及 國會 的衝 突 。在軍閥混亂時

,軍

閥為 得 到 正 式 官 職 並 使 地 方 的統 治 合 法 化

,所

以 支 持 國 會 、內閣 實 行 憲政 制 度 。另 外 ,因為 外 國承 認 北 京政府

,公

使館 的存在保 護 了城 市 ;此時北 京政府 向國外 貸 款

,大

多用於 軍 閥部 隊 及政治 。整體說來

,雖

仍無法進 行 有效 的行政 管理 , 但 如教 育 、司法 、內務 、交通 、外 交 等部 門則 有其 作用所在 。當時北京政府 的 特 徵 之一

,就

是 現 代通 商 口岸 的 中國銀行 開始介 入政治

,現

代銀 行 成為政府 債 券 主 要持 有 者

,尤

其 是 北京 、天 津銀 行影 響 北京政府甚 深 8。 北 京政 府 的組織 機 構 看似 合 乎 憲法 :立法 、行 政 }司法 三權 分 立

,決

策 有 法 定程 序

,但

實質 上卻 是 派 系 的 。每個派 系以個 別頭 目為核 心

,加

上其個 人 培 植 的親 信組 成 。派 系 中血親和姻親 的關係是非常重 要的維繫 。此外 ,也有依據 語 言文 化 、教 育歷程 、師徒 或結 拜 等關係

,建

立廣泛 的關係網 。安徽合肥人段 祺 瑞

,因

利 用個 人資歷 、威 望 、政 治 手腕 ,及一批追 隨者

,影

響政 府各 部 門 , 並 通 過 王 揖 唐 、徐 樹 錚 組 織 的安 福 俱 樂部

,將

權 力擴 及 1918年

-192U年

的 國 會’。梁士詒 的交通 系

,影

響政治 、金 融深遠 。大體 而 言 ,民初 的派 系活動 具 多樣性 ,有軍 人 、國會政 客 及御 用 文 人構 成的派 系 。派系構 成的政治體 制可以 在 憲政框 架 中運 行

,卻

無法避 免現 實 中派 系間 的衝 突 。各派 系不能產生壓倒性 的組 織 力量扼 制 對 手操 縱 政 府 ,即使 一派取得總 統 或 國務 總理 的職 位 ,其對 手 仍 在 政 府各 部 、國會 、銀 行 保 留 勢 力 ,並繼桿控 制地方軍隊

,貿

際上仍是摧 毀

(9)

外 國 罃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 解 釋 憲 政 機 體 的 派 系政 冶 。由於 其 成 員 醉 心於 派 系 鬥 爭

,憲

政體 制 也 因 此耗 盡 活 力 。

第六章

軍閥時代

s北

京政府的政治與軍人專制 ,1916┤

928

軍閥控制私人軍隊 ,並控制一定的地盤 。由於軍閥部隊有一種建制上的獨 立性

,為

避 免被其他指揮 官接管

,所

以軍閥便透過傳統私人紐帶關係 (如師生 與 同鄉關係

),來

維繫和部屬的關係 。軍閥部隊的士兵則 多從貧困的農民中招 募而來 。 軍閥的部隊既然是個獨立的基本組合單位 ,因此控制地盤的安全基礎以及 稅收 、物資和 人力是必要的 。地盤 的控制更可取得合法性及參政頭銜 ,擔負起 政府的職責 。雖然軍閥政府在性質與效率各有不同的作風

,但

仍反映出政府軍 人化的情形 。政權的經費

,靠

稅收或專賣

,甚

至有時會壟斷或壓榨商人 、橫徵 暴 斂 。 軍閥的派 系是在利益共識的基礎上聚合的

,私

人關係與交情紐帶在此發揮 作用

,親

疏程度可以反映軍閥間的整合情形 。軍閥發生戰事 ,可能為控制行政 區或為地方性 、區域性 的經濟網絡而引起 ,不過正式的戰事仍以爭奪北京政權 為重心 。軍閥們相信 中國終為一統

,但

他們是以擴展個人權 力為軸心而發展 , 因此薛立敦指 出

,此

時期 的高度動盪

,在

於 派系 目標 的暫 時性與短期性 lU。 軍閥混戰削弱 了北京政權 力量

,也

使面對外部侵略時變得脆弱 。總而言之

,軍

閥為 中國帶 來恐懼與 剝削 。雖然 軍 閥行為助 長 了 中國民族 主義 的強 烈尚武傾 向

,但

未能形 成 國家 的政治權 力

,其

軍事 化傾 向也終究不是根 本性 和 永久性 的 ,中國文官統一體仍保存著 。薛立敦指 出,由於軍閥沒控制住知識界 ,因此 促 成

1921年

共產 黨的建立及

1924年

國民黨 的組 成

,此

乃在相 當程 度上歸 因 於精神上的成熟 。所以軍閥時期一方面標誌了中國政治統一與民族實力的最低 值 ,另一方面也表現 出思想與文學 的巔峰 。 第 七 章 思 想 的轉 變

s從

改 良 運 動到 五 四運 動

,1895-192。

1898年

的改良運 動及

1919年

的五四運 動是 中國思想史上與儒 家文 化價 值觀決裂 的兩個分水嶺 。前者表現 出放棄華夏中心觀 ,大規模接受西方新學 ;

(10)

後者 的 目標是創建科學與民主 的新文化

,與

傳統決裂 。此時期的知識精英有結 構 上 的變化

:聯

繫 的新方式有報紙刊物 、研究會 、黨派 ;知識活動漸職業化 、 專業化 ;知識階層也 日益遠離政治權 力的主流 ;在教育上仿效外國模式

,並

造語 言 ,俾能與 人民大眾有溝通 的橋樑 。 傅 樂詩是以 中國人 「發現西方 」為背景來研究

189U年

後 的思想轉變

,因

1895年

1898年

,有

改 良派學 會傳 播肯 定西 方文 明 的著作 ll。如 王 韜 、鄭 觀應 、薛福 成 、郭 嵩燾 等人在早先 的推 動

;其

並逐漸 發展 出進 化宇宙

,作

為 「回應西方 」思想的契合 ,代表人物有康有為 、梁啟超 、譚嗣同 、嚴 復 四人

d大

體說來

,改

良主義思想家的進化宇宙觀 ,從強調宇宙 力量到肯 定以 人為 中心的力量對世界的影響

;強

調現代 國家是進化過程 中的積極 因素

,從

道形而上學 的進 化模 式

,轉

向富有 自然主義色彩 、歷史化傾 向和世俗意味的進 化模 式 。 值得注意者 ,中國改良主義以進 化宇宙論作為宣揚西方文明的基礎

,改

主義者卻對西方了解甚為有限 ,並且受到傳統基本價 值體 系的影響 。如西方的 憲法 、議會制是為 了制衡君主專制

,但

改良派則從試圖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達 形 式上的平等 出發

,將

之視為可將二者團結一致的共 同體 古這種思想更展現了 文 化民族主義

,不

僅結合了中國固有的大同觀 ,並且運用孔子 、孟子 、老子等 先賢的部分想法理念

,作

為落 實理想的支持 力量 。 改 良主義 除 了遭 到 主張革 命 的同盟會攻擊外

,也

要面對保存 國粹 者 的挑 戰

,因

而改良主義逐步萎縮

,其

後新傳統主義 出現 ,主要是 國粹派 、國性派 、 孔教派各 自提 出使儒家傳統和等級制度適應現代條件的策略 。傅樂詩認為二十 世紀初期 中國新傳統主義的發展是儒家哲學逐漸西化的過程 ,其在文化上與西 方的抗衡態度

,避

免把 中國價值世俗化

,充

分表現 出復興 的力量 。新傳統主義 對 改良主義反動 的同時

,革

命運動也在推行 中 ,並且加入對抗改良主義的陣營

,牽

引出激進派 的思想理念 :如虛無主義 、無政府主義及社 會主義的宣揚 。

1915年

創刊的 《新青年》正式揭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並且企圖調合之

前的各家主義 ,然而到了後期 ,陳獨秀 、李大釗將其改為共產主義運動的宣傳

工具 。

(11)

外 國 爭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 解 釋 第 八 章 五 四及 五 四 之 後 的 思 想史 主題 五 月四 日的學生運動事件 ,引發了政治 、思想 、社會的重大變故 ,反映 中 國青 年民族 主義 的政治 熱情

,更

觸動了對民生的重視 ,因而有馬克思列寧主義 的傳 入 。其在 日後不斷興盛

,取

得 中國思想界統治地位 。 五 四時期顯 現 出各 學說 的衝 突

,如

胡 適與李 大釗 「問題與 主義 」 之論 辯 12。五 四時 期 全盤 的 否 定傳 統

,促

使 新傳 統 主義 更 執 著於 從傳 統 中尋 找 真 理 。例如梁啟超

,他

將 中國思想的核心歸溯於 宋明儒學 :其他新傳統 ,又如梁 漱溟

,他

在佛教與王陽明學派 中找尋慰藉

,從

實踐面強化張君勱 「科學與人生 論戰 」中的某些觀點

,可

見傳統思想的諸種類型仍然遍布

,且

對知識份子發生 影 響 13。 探討五 四對未來的影響

,不

可避 免要論 及馬克思主義 的興盛 。由於革命以 後

,知

職份子對於無政府主義的接受 ,以及 自由主義 的傾 向 ,均使馬克思有其 發展 的空間

,也

因此促成 日後 中國歷史的變化發展 。 第 九 章 文 學 潮 流

B追

求 現 代 性

,1895┤

927

中國現 代文學 的特 點

,乃

是從道 德 角度把 中國看 成一個精衶 上 患病 的民 族

,因

而造成了傳統與現代性 的對立性 ;中國現代文學有反傳統的立場

.此

乃 出於對 中國社 會政 治的考量 :雖反映對社 會政治 的強烈痛苦感受

,惟

這種批判 觀 念 實具 有蒗 厚 的主觀性 14。其起源則可以追溯到 清末 。文學報刊 的 出版 , 新小說理論與 實踐

,希

冀對社 會 、政治的改革 ,發揮影響或是藉 由諷刺 的批評 觀 念 來倡 導 改革 。

1912年

徐 枕 亞 《玉梨魂 》開創 鴛鴦 蝴蝶 派 小說 的流行 風 潮

,似

乎清末改良派 的衝擊和小說嚴肅的內容 ,也隨王朝 的崩潰而逐漸消失 。 與 駌鴦蝴蝶派可匹敵的是 「南社 」,它仍保有古典的文風 。

1917年

2月

文學革命正 式發動前

,思

想革命已逐漸在成熟 中

,如

陳獨秀 的 《新青年 》

,及

胡 適 的提倡新文學 。新作家的崛起與新社團 、刊物的興盛 , 呼應著五四所激發的熱情奔放情緒 。此外

,五

四也帶來浪漫主義 、個人解放 , 以 及展現 出強 烈 的主觀性

,其

中並有 外 國文學 的影 響 。李歐梵曾以魯迅為代 表

,說

明五 四時期以來作家追 求現代性的一個例 子 。 大體而 言

,五

四時期的現代主義 ,反映了中國現代作家不是轉 向藝術

,而

91

(12)

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他 的個性

,並

把這種個性色彩嵌在外部現實上面 ,因而中國 文學 中那種對現代性 的追求

,遂

產生了一種悲劇意味 。不過 ,現代性也未能 真 正勝利過

,在

中 日戰爭爆發以後 ,這種現代追求中的藝術性 方面

,更

是被政治 的緊迫需要所排擠

,創

造性文學 的價值降到 了政治的附屬地位 。從共產黨崛起 的過程 來看

,可

知儘管文學常有社會政治層面 ,現在性也不是其文學的中心特 點 。 第 十 章

1927年

以 前 中 國的 共產 主 義 運 動 在持續 不斷的道德墮落 、政治動亂 與經濟衰敗的情況下 ,中國試圖復興 , 卻 不斷受外 力侵犯 。從世界範 圍來看

,歐

戰暴露 出西方文明的固有弱點

,而

布 爾 什維 克 (BUlshev伙s)的勝利 及隨後 聲明廢止帝俄 時代在 中國特權一事

,卻

給 中國的解救 ,指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在五四時期思想混亂的局面 中,出現 了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如北京的 《新青年》,馬克思 、恩格思 、列寧著作的 日 文譯本

;與

法 國馬克思主義者接觸

,強

調反現狀 的實踐 、重視農工勞苦大眾 、 提倡革 命的主張

,均

吸引著人們的參與 。尤其以北京大學為中心

,陳

獨秀和李 大釗 等領導人物

,更

為之宣傳並提 出理論支持 。 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型態在推動全世界的革命事業 。若中國能根據蘇聯的共 產 主義原則

,建

立一個新 國家 ,則是符合蘇聯 的 目的 。共產 國際派將魏金斯基 (V。itinsky)和馬林(Maring)到中國來 ,協助 中國共產黨成立

,初

期 的共黨加 入統一戰線 中

,但

參與 的成果不能與 國民黨相匹敵 。

1927年

,蔣

介石開始對 南京 、上海共產黨員採取血腥鎮壓

,使

中共更體驗到擁有 自己的軍隊 、領土和 政府之重要性

,所

以陳志讓稱 中共需要努力創造一個 「國中之蔮」15。 第 十 一 章 國民 革 命

3從

廣 州到 南 京

,1923┤

928

2U年

代 的中國

,動

員了龐 大的人 力及物 力資源

,完

成國民革 命的 目標 。 這一場統一 中國

,廢

除外國特權 、革除社會不平等的革命運動 ,其中並有蘇聯 的指 導與援助 。北伐結合軍事力量

,然

激進與保守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內戰亦未 嘗停止 。孫逸仙是民族革命的首要倡導者

,在

廣州時常面 臨困境

,如1923年

返 回廣州後 ,由於缺乏實力未能穩 固控制南方

,財

政收入亦非常有限

,所

以孫

(13)

外 國 小 春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解 釋 逸仙 開始考慮使 國民黨恢復生機 ,並且接受蘇聯 的協助 ,開始進行 國民黨的改 組計劃 ,並創造了革 命的軍事 力量 。但革 命陣營 內部也漸漸 出現衝突

,孫

逸仙 死後 ,中國發生五 慘 案 、沙基事件 ,大量激起民族主義運動

,分

裂了革命渾 動 的領 導 。國民黨內有兩種分化

,而

共產黨亦滲透到 國民革命軍之中,進行組 織 與宣傳 的工作

,奠

定其廣泛 的基礎 15。蔣介石為統一 中國 ,開始北伐

,爭

取到 民眾 的參與

,激

發反帝運動 ,並且收復部分外國特權

,但

革 命陣營 內部分 裂加劇 ,發生左右派 之爭 ,以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決裂 。

1928年

國民黨推翻 了軍閥所控制的北京政府

,代

之以 由受過 良好教育和 具有愛 國熱忱 的人組 成的新政府 。但 中國共產黨不再是國民黨的夥伴 ,它反對 國民黨 ,並準備社 會主義的革命 。此外 ,北伐後雖然 中國統一

,但

地力勢力的 割據 依舊存在

,並

且過去遺留下來的棘手問題 ,如混亂的幣制 、導致貧窮和腐 敗 的納稅制度 、及不完整的交通 系統 、農工問題以及有待普 及的教育和公共衛 生

,凡

此都對新政府構 成了挑戰 。 第 十 二 章 中 國 的交 產 階級 ,19●●

-1937

白吉爾說 明此時間的資產階級 ,主要從其誕生 、辛亥革命中無形的資產 階 級革 命 ,中國資本主義黃金時代

(19lT-1923),到

資產階級的政治失敗並走 向 衰落來探 討 。 中國資產階級 的誕生

,可

追溯 自

19世

紀末以來的經濟劇變

,尤

其是西方 的介入帶來技術革新和管理 方式

,使

中國的新型城市產生 了資產階級 。此外 , 中國傳統的紳士結合了商人

,適

逢 國家政權和官僚 的控制 力減弱

,讓

商 人團體 有發展的空 閒

,在

租界 及條約 口岸保障商人的財產 及人身安全

,亦

促成資產階 級 的形 成 。 由吉爾認為

1911年

的辛亥革命 ,資產I.HL級只扮演一個 次要的角色 17。 革 命成功後

,雖

確立了發展商業的趨 向,但資產階級並未獲得實權 ,官僚體制仍 是地方勢 力重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促

成中國資本主義 的活躍 。因為民族 工業興起

,原

料需求增長

,加

上銀幣 升值的優勢

,讓

中國經濟增長進步 。都市 的迅速發展

,使

近代知識份子和資產階級從傳統紳商 中崛起

,形

成城市精英 , 一方面穩定了社會

,一

方面也發展了革新和主動的精神 。

(14)

資產階級參與政治 ,並希冀經濟發展結合民族主義 、工業增長及社會和

諧 ,所以參與非常熱切

,並

且籌劃抵制外貸的群眾運動

,以

促成資產階級的經

濟發展 。但資產階級終究缺乏政治成熟

,又

缺乏堅持的恆心 ,加上自由主義未

能傳播到大部分的內陸區 ,使資產階級只能維持短暫的黃金時期 。

1923-19乏7

年 ,面對帝國主義的捲土重來

,民

族主義產生危機 ,而國民黨發起的統一戰線

政策與資產階級未能產生共識且有衝架

,加

上資產階級內部分裂的表面化 ,在

孫逸仙死後

.,資

產階級與革命黨的裂隙更加擴大 。

白吉爾認為 1927至

1937年

資產階級地位走向衰落

,並

被官僚政治所取

代控制 。南京政府採取分化和互相牽制的方法使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活動力

縮減 ;銀行家與政府採合作態度 ,但工商業者不被拉攏且課稅重 。大體說來

,

此時期資產階級被整合到國家的機構之中 ,強制的手段對企業家打擊最大 ,特

權則讓銀行家受惠最多 。由南京政府建立一種以官僚的專業化為基礎的新國家

資本主義 ,發展出官僚與資產階級的共生關係 。不過

,白

吉爾不認為官僚化是

牽制現代經濟的最終因素

,應

該說是中國本身的國家因素太弱了 ,導致資產階

級力量不足 。雖是如此

,資

產階級所遺留下來的特性

:都

市性 、現代性 、民主

性 、世界性 ,仍繼續激勵中國未來的現代發展

18。

三 、結

雖 然歷史 的真象只有一個

,但

歷史研究者的背景 、論述的筆法以及著重點 的不同,往往產生的歷史解釋 ,因此 ,我們面對歷史 ,除了以客觀 的方式來理 解認知 之外

,更

重要還是要廣泛閱讀 ,方能更趨近於歷史的真相 。 以五四運動思想史的主題來說 ,史華慈除了分析出其有進步 、民族主義 、 革 命 、新文化的內涵外

,也

論述五四的影響 :包括 了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宣揚 、 大眾文 化的重視 ,「新傳統主義 」的出現等 。其在看待五四運動時 ,並未以西 化為主軸

,而

是從 中國本 身所發展的文化思想切入 ,同時也注意了中國傳統思 想文化的反撲 。如前所述

,本

書係劃分主題章節 ,由專長的學者分別論述 ,其 中除 了歷史學教授之外

,亦

有政治學 、文化學 、文學各科教授參與

,透

過分工 的合作

,組

織 成完整 的歷史 回顧

,就

此而言也可說是一種科際整合的努力 ,它

(15)

外 國 學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 解 釋 提供讀者從不同角度來思考 中國現代歷史的發展情形 。 歷史是一 門繁富的學科

,所

以在分析問題時 ,從不同角度來看 ,才能趨 向 客觀 、理性

,並

且獲得完整 、圓融的答案 。以研究者立場來說 ,不同的背景 , 其所強調 的部分亦有所差異 。費正清在第一章導論

,便

以中國沿海 、通商 口岸 為切 入點

,討

論 外 國勢 力對 中國歷 史 的影響 。其以外 國人的身份分析這個 問 題

,難

免對外 國人的影響力特為突顯 。這種從不同立場來進行論述 ,自然也提 供 了讀者其他思考的面 向 ,自然也拓展了我們的本國歷史視野 。 國外學者對於近現代 中國的研究 ,在探討歷史傳統與社會現代化間的關係 上

,有

不同的基調論點 。

5U-6U年

,西

方研究 中國大多傾 向於把 中國的傳統 社 會視 為一個少變 、穩 定平衡的社 會 ,而對於現代化的挑戰

,傳

統社會 自身無 法產生變革之能 力建立現代社會 1’ 。

7U年

代時 ,則重新檢討傳統和現代的關 係

,認

為兩者非絕 對 的對 立與衝 突

,傳

統 因素和現 代 因素 之間存 在複 雜 的關 係

,有

相融合的可能

,且

傳統 中有朝 向現代化的潛在存在 η 。並且到 了8°

,西

方學者開始把現代化理論 系統地應用到 中國問題研究上

,有

總結意義的 嶄新 成果

,亦

即 「找 出中國社會中有助於或 已經有助於現代化的因素和阻礙現 代化的因素 」 。

8U年

代 出版 的 《劍橋 中華民 國史 》

,從

不同面 向思考了中國由傳統朝 向 現代化變遷 的過程 。就整體而言

,此

書大體延續 了各個作者的早期著作

,除

對 外來因素與 中國現代化關係作進一步的剖析外 ,並且說明了傳統力量是對此一 過 程 的制 約 、調 適 作 用 。基本 上仍不脫

6U年

代 「挑戰 一反應 」說 的論 述格 局

,特

別強調 外來因素 的重要性 以及傳統文化對 中國現代化的限制 。其雖提供 歷史誼者不少 的思考空 間

,唯

在近 年以來 ,有關 中國現代化的研究 ,已日益精 進 。事實上在

9U年

代的今天

,大

部分研究 中國近現代歷史變遷 的學者 ,均已 能接受 內 、外因皆不能偏廢 的觀點 。這是吾人閱誼此書不可不特別注意者 。 (本文作者為 田立 台污 師範大學歷史系三年 級學生)

(16)

主 檡

l

費正清主編 、幸建剛等訐,《劍橋 中華民國史》(上:人民出版社

;1991年

1l

),頁

2-lU。

2前

引書,23。

3前

引書,頁39-41。

4

工穿三rWuPaU-san)《中國的資本形成和消女者的支出》(CapitalfUmat㏑

nand

consl1meroutlayinChina’

)(哈

佛大學

,1948年

),頁

2U4-21l;劉

大中(Liu Ta-山ung)和紊 孔 嘉 (YehKung-chia9《中 國 大 陸 的 經 濟 :國民 收 入 與 經 濟 發 展

1933-1949 》 (The ecUnomy Uf ihc Chinese Inainland: naion income and

econo㏕cdeveloPment,1933-1949)(普林斯頓大學

,19656543-47。

5

《劍橋 中華民國史》,頁17σ18U。有關基督教各大傳教田姓,見同書,頁

182,

表33。

6

前引書,頁241-259。

7

比林斯利PhiIipⅢchardBillingsIΨ)《中國的盜匪活動 :關於河南省的情況,

191l-1928》(Ban山t〃

inCh㏑

a,191ltUl928,withpamcularreferenceto

HenanPIovince’

)(利

茲大學

,1974年

)。 《劍橋中華民國史》,頁254-255。

8

《劍橋 中華民國史》,頁3-加5。

9黎

安友

fAndrewJ.Na山

an)《北京政治

,1918-1923:派

別活動與怎政的失敗》

(Perking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lismand thefailuIeofconstitutionalism)

(加州大學

,1976年

),頁

lU6-l1U。《劍橋中華民國史》,頁289-293。

lU

《劍橋 中華民國史》,頁31〦U。

ll前

引書,頁341-359。

12前

引書,頁461留63。

13前

引書,頁468-474。

14前

引書,頁481683。

15前

引書,頁57U。

16前

引書,頁6U3-6U6。

17前

引書,頁78U-788。

18前

引音,頁878。

19如

李文孫 σUsePhR.LevensUn9《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Unfudanc㏑

na蟲

d its modemfate)(柏克來大學

,1968年

)。

(17)

外 國 學 吝 對 現 代 中 國 的 歷 文角孕釋

2U如

柏金斯 (Dw㎏htPerk二ns)《中國現代經濟的歷史考察》 (China,s

modemecon-omyinhistUricalperspective9(史丹佛大學

,1975年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投資 保障勞工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公會有權與資方談判各項福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