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清淨對於天台止觀修證之重要性——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
全文
(2) 第二章,以《摩訶止觀》的持戒內容作詳細的介紹,以戒名、戒 相、持犯不定、犯戒的種類為說明,針對持戒的內容掌握,以此探究 持戒義理之特殊性的基礎。其中輔以智者大師其他止觀著作加以呈 現。. 第三章,以《摩訶止觀》中持戒清淨的第四部份—懺悔之內容梳 理。首先對於懺悔的意義—戒體清淨,以及懺悔的方法—有相持戒之 懺悔、無相持戒之懺悔等內容說明。. 第四章,於前二章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清淨的內容之後,進 一步與從止觀的義理論述其二者的關係。首先,一心三觀與圓頓妙諦 為《摩訶止觀》一書的宗旨,一心三觀即是其圓頓止觀的方法,以即 空即假即中之中道觀為正觀,而中道正觀即是以圓頓妙諦為內涵,中 道亦是不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之圓融無礙。又 一心三觀持理戒,以中道觀心持戒,無戒不備,是以於止觀修證中, 亦是以觀心為主要觀法,是以在圓頓之理觀上,持戒亦得以圓滿,止 觀修證亦是為圓滿,是則戒定慧三者由一心三觀之止觀修證而互融無 礙。於此持戒清淨與止觀的特殊性之處依此而開展。. 第五章,本文以《摩訶止觀》中持戒與止觀為討論,主要探討持 戒於天台止觀的重要性,由前文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的內容,以.
(3) 及《摩訶止觀》中論述止觀修證的思想,並由二者的內涵中發現二者 的關係實是同以觀心為主,又如以此觀心為止觀修證,則法界圓融是 當下圓滿,因為一即一法界,一法界即一,非一非一法界的思想,是 以天台戒學以此為內涵,亦是周備圓融。又在此周備圓融觀法中,戒 定慧三者的關係是相互融攝,此即為天台就學尤重戒定慧融合之特殊 點。另從戒律發展史中呈現智者大師對於戒的定位和意義的闡發,如 以戒和定的結合,而使其將十戒的次序以隨定戒作為最終,且其以圓 頓實相之法,亦將兼攝大小乘諸戒。又持戒與懺悔本為重屬的關係, 「持戒清淨」懺悔而使之清淨,而天台之懺悔思想之深入圓融,影響 後來中國佛教的懺法,以一併說明。. 關鍵詞:持戒清淨、十支戒、中道之戒、有相懺悔 無相懺悔、一心三觀、圓融妙諦.
(4)
相關文件
While in respect of vipa`syanā, the focus is the observation of aggregates, bases, dependent origination, nutriments, truths, elements and sensation. In the
“ Tongming guan” i s a ve r y uni que meditation method, as most of the meditation techniques mentioned in the Cidi Chanmen follow Dazhi dulun, but Tongming guan follows another
相當清楚的是, Avalokiteśvara 這個複合詞是由 avalokita 跟 īśvara 結合而成。avalokita 為觀,而 īśvara 為自在,所以譯為 觀自在。因為連音或連聲 (saṃdhi)的關係,avalokita
A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 『我當往世間趣』 ;或念: 『我 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songkhapa’s meditation thought,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introduction, (2) Tsongkhapa’s exposition of meditation practice,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 時候,在能觀的心上 所現的空相 所現的空相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