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

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6-2411-H-004-028- 執 行 期 間 : 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2 月 28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鄭文惠 報 告 附 件 : 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22 日

(2)

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關鍵詞:晚明版畫、《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性別想像、空間美學 計畫摘要 本文以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中文學/圖像互文修辭所再現的性別 想像與空間美學為論述主軸。《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是一複合詩、詞與書、 畫、刻印等不同美學創作形式,由民間工匠與文人創作合力完成之詩/詞意圖像 化的版畫文本。在公開、流通與傳遞、領受的文化空間中,《唐詩畫譜》、《詩餘 畫譜》是一兼具知識性/啟蒙性、藝術性/娛樂性、商品化/消費化的大眾化文 本形式。《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作為晚明商品化/消費化的大眾化文本形式, 為了營造追慕古雅的風雅化懷舊情緒,並兼顧世俗大眾追新求異的視覺享樂,創 制者不免在世俗性/商品化之文化消費行為的接受──反饋機制中,及藝術性/ 娛樂性的疆界空間中,強化視覺圖像化的動人魅力,並複製風雅化的懷舊記憶, 以創構出迎合消費大眾的世俗心理與佔有欲望。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 詩/詞意圖像化的互文修辭再現,不僅滿足了世俗大眾的心理佔有欲望,同時也 啟蒙了世俗大眾對唐宋詩詞的知賞接受行為和風雅化生命風格的建構方向 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中詩/詞意的圖像化,是以詩/詞作為繪畫 互文/轉喻的話語符鏈與抒情/敘事的意象底本,其中涉及詩/詞意與圖像之互 文修辭與轉喻機制,因而本計畫先掌握《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圖像 化的互文修辭與轉喻機制中慣常出現的套語結構及其象徵體系,再分析其中文學 /圖像互文修辭所再現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分從仕宦與家國空間、閨怨與禮 教空間、情慾與風月空間、相思與懷鄉空間、懷古與歷史空間、閑情與幽隱空間、 野趣與市庶空間、信仰與修道空間等向度,釐析《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 詞意的圖像化如何透過互文修辭與轉喻機制,依違擺盪於禮教/情慾、自我/他

(3)

者、觀看/被看、聖性/俗性、山林/城市、雅/俗、男/女、士/庶、公/私、 古/今、家/國等疆界空間中而再現出獨特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為了展現、發揮、凸顯詩/詞意之圖像化視覺效 果與享樂化之世俗趨向,圖像中尤集結多種創作形式與美學風格,並題注倣王 維、王蒙、沈仕、周臣、李咸熙筆意等,以標顯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至於文學/ 圖像互文修辭的疆界空間中,也往往以一種集體主體所共同熟悉的套語化慣性圖 式,再現出晚明世俗大眾的心理情感與感覺結構。 套語結構的修辭方式,既有其賴以存在的文化展演情境,又在特定文化情境 中涵具情感共鳴與身分認同的功能與價值,是世俗大眾集體主體思維方式與生活 樣態複製、傳承、流衍的重要展演方式,並展現為世俗大眾集體主體普遍接受的 成規化價值系統。(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 (台北:里仁書局,2005 年初版,頁 51-53。)《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 詞意圖像化的文學/繪畫互文修辭策略,往往呈現出一種召喚世俗大眾集體記憶 的套語化慣性圖式,並表現為一系列的類同形象,以展演相似的主題元素和情境 單元,精要而直接的再現出世俗大眾集體主體普遍接受的生活樣態與心理情感, 如《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的圖像化結構中松、芙蓉、水等物質性審 美形象序列之隱喻圖式;不同建築形制與衣飾所指向的社會層級與身分地位;美 人/美物的抒情/敘事符鏈、男/女、士/庶、公/私、古/今、家/國、山林 /城市等空間的象徵圖式等,均再現出晚明性別意識形態的獨特想像形式,並營 造出具象徵意義的空間形式。尤其,晚明因人性情感、文化風尚、美學思潮等文 化情境的變異,文學/圖像互文修辭不免再現出新變的主題內涵與美學風格,而 不斷孳衍、變異出不同主題意蘊的本題變體和同類變體,而具體呈現出晚明世俗 大眾集體主體新的人性情感圖式。晚明新的人性/文化/美學範式的移位與裂 變,在《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圖像化的互文修辭機制下,往往呈現 為一系列獨特而新異之性別想像、空間美學,乃至於戀物體系、懷舊消費等修辭 策略的裂變,及男/女、公/私、禮教/情教等範域的移位,而呈顯出晚明世俗

(4)
(5)

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 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晚明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思想、美學等相關研究,在國際間早 已蔚為顯學,但大量文學性版畫、文人畫家/職業畫家之繪畫文本如何透過文學 /圖像的互文修辭與轉喻機制,展演出晚明士/庶不同的文化想像,而呈顯出世 俗民情與文化風尚的新變等議題,仍未受矚目。 本計畫主要探析《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圖像化所再現的性別想 像與空間美學:除論述《唐詩畫譜》、《詩餘畫譜》在互文/轉喻的修辭再現機制 中所呈現的套語結構,及其涵具的象徵意義、美學功能與文學/繪畫記憶系譜 外,並分析其中文學/圖像互文/轉喻修辭機制所再現的性別意識形態與空間美 學及其隱涵權力結構。再者,《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像互文修辭所 再現詩/詞意的圖像化結構,實與戲曲小說等文學性版畫及文人畫家、職業畫家 詩意圖有所差異,又有其暗合之處。 筆者長期研究文人畫、詩畫理論及詩意圖、題畫詩文學/繪畫之互文再現機 制與美學意蘊,近兩年又主持國科會〈空間權力與意識形態──晚明文學性版畫 性別疆界的文化書寫〉、〈套語結構與互文疆界──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 的文化再現策略〉計畫,建構了較為豐富而完整的文人畫、職業畫家畫、版畫等 數位化圖像檔,因而本研究分析時擬以文人畫家/職業畫家之畫作及戲曲小說等 文學性版畫為參考基軸,凸顯《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圖像化所再現 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之獨特處,及其所承載文學/圖像互文修辭、記憶系譜的 傳承與衍異,期能在文學/圖像跨文類、跨領域研究上,走出一條不同的研究路 向。 二、 文獻探討與研究概況

(6)

晚明文學性版畫研究多聚焦於版畫的插圖作用、美學功能與敘事圖式等,如 胡萬川〈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中外文學 16 卷 12 期,1988 年 5 月)一文,分 析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作用、功能與圖式:小說版畫插圖為市民大眾提供休閒愉 悅的閱讀情趣,故往往凸顯主體人物,構圖如「戲臺格局」,並以剖面圖式使讀 者「好似掀開隔牆,讓人得以觀照屋宇中真實人情世界的設計」。毛文芳〈從俗 世中雅賞──晚明《唐詩畫譜》圖像營構之審美品味〉(收於中興大學中文系編: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 學系,2001 年初版)一文,認為《唐詩畫譜》將古雅的詩意轉譯為當代俗世圖 像,為一般世俗大眾提供類似觀看戲劇──小說搭配影像視界的文娛作用,發揮 了影像世俗化的功能;又如其《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 北:學生書局,2001 年初版)一書,分析《青樓韻語》、《吳騷合編》、《詩餘畫 譜》等書,多著重鋪陳「幽期歡會、惜別傷情的圖像細節」。宋莉華〈插圖與明 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 年第 4 期)一文,論析明清小說插圖 對文本閱讀的引導性作用::一者形象化的提示故事情節;二者對人物形象具刻 畫和展示作用。此外,又論析小說插圖版畫藝術,不僅是小說文本傳播的重要媒 介,更促進了小說文本的流傳與接受。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 點〉(《國文學誌》第 5 期,2001 年 12 月)一文,分析小說插畫中的觀看機制, 強調觀看是一種心理欲求的滿足。蕭麗玲《晚明畫中戲曲和繪畫的關係》(中國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1 年碩士論文)、〈戲曲插圖──戲曲批評的一種形式: 容與堂本《琵琶記》〉析論晚明版畫中戲曲與繪畫的關係,及文本中的忠孝矛盾 如何透過插圖作為戲曲批評的一種形式而呈現。王璦玲〈以情造境──明清戲曲 中之敘事與時空想像〉(輯入熊秉真編:《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初版)一文,則論述戲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類似於繪畫的空間邏輯與音樂的 時間邏輯,並結合戲曲版畫插圖分析舞台時空之「表現性」與「敘述性」特質; 張國標:〈徽派版畫與吳興寓五本《西廂記》考〉(《美術觀察》,2000 年第 12 期) 一文、董捷:〈古本《西廂記》版畫插圖考〉(《新美術》,2001 年第 3 期)、〈《西

(7)

廂記》插圖的繪刻者〉(《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6 年第 1 期)、許文美:〈陳 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年 6 月)、劉美玲:〈浪漫西廂──八種附圖《西廂記》賞析〉(《故宮文物 月刊》,23 卷 11 期,2006 年 2 月)、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 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 13 期,2002 年 7 月)等文,則多考辨、分析《西廂記》之版本,兼及女性圖像與 視覺文化之論述。又馬銘浩《中國版畫畫譜文獻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 6 月)一書,分從圖譜的學術性質、文獻功能、產生 背景及其在畫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乃至於版畫畫譜的文學性格、版畫畫譜與區域 文化等作分析。另〈論版畫畫譜與文人化的關係〉(《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 4 期,1997 年 12 月)一文,分析版畫畫譜和文人畫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版畫畫 譜中對文人畫意涵的呈現及其在繪畫教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餘如馬孟晶、周 蕪、周心慧等人,對版畫均有精湛或通貫的見解。然而,對於晚明文學性版畫中 文學/圖像的套語結構與互文再現之修辭機制等研究,及其再現的權力結構、意 識形態與空間美學,仍不多見論述。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作為知識性、 娛樂性、啟蒙性兼具的文化消費商品,其文學/圖像互文性的再現機制為何?文 學性版畫的產生、流傳與接受脈絡中,為了依存於生產與使用的接受──反應機 制,運用了大量重複的套語結構以表達同一主題的相關理念與用意,則套語結構 在《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像互文疆界空間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為 何?在理/情、雅/俗越界的文化世變中,《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 像的互文空間如何構成新的互文方式與轉喻機制?文學/圖像一經相對性的置 換、對位,如何變轉出新的轉義結構,以傳達出文化世變下新的人性情感結構與 觀念價值體系?在符合商品邏輯的文化消費策略上,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 譜》如何改寫、錯置、踰溢文學/圖像互文、轉喻空間中的主題意象與抒情/敘 事結構?凡此,均為本專題研究的重要課題,期望立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更 深入探討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詩/詞意圖像化所再現的性別想像與空

(8)

間美學,及其所隱涵的意識形態與權力結構。 三、 研究方法 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及其他戲曲小說等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 的互文性再現機制,往往以一種大量而反覆存在的套語結構,表述共同或相似的 主題意涵。本研究主要轉用帕里──洛德理論,及尹虎彬《古代經典與口頭傳 統》、《皮埃羅《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見參考書目)等 論述,關注於形象如何以一種特殊又大量存在的套語形式與象徵系統展演於晚明 《唐詩畫譜》、《詩餘畫譜》及其他戲曲小說等文學性版畫之文學/圖像的互文性 疆界空間中。 大抵文學/圖像文本中的套語結構,是指重複出現的意象、事件或描述性的 情節、片段。套語結構乃集體主體熟悉的記憶單元,套語所再現的基本內容與情 調,往往可有效引發情感共鳴,創制者除以程式化的敘事單元和成規化的意義結 構,再現集體主體的心理情感外;實質上,又可依具體的情境增飾新詞,置換形 象,變異情節,以演示其賴以存在的獨特而隨時變異的文化情境。故而,在晚明 文學性版畫的文學/圖像互文修辭策略中,套語結構既是其用以體現社會普遍接 受的成規化價值觀系與意義系統的一種基本而重要的修辭方式;也可在其增飾新 詞、置換形象與變異情節的修辭策略中,掌握社會文化情境與集體主體情感的轉 變。 此外,本文又援引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等人的互文理論,注重文學/繪畫互文 本的符號系統,乃是一個複合多元與異質元素織構而成的一具多重向度的空間, 文學/繪畫互文本鑲嵌、織構了各種引文、典故、回響,乃至不同的文化語言, 而再現了複雜的權力話語與意識形態。(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 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5 初版,頁 4、6、51)因而,本文 一則關注於《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像互文本的重述、織構與誤讀、

(9)

裂變,用以分析其共存、派生、衍異的話語流動性之聯繫外,又著重分析其文學 /圖像套語結構與互文修辭記憶系譜的再現機制,及其所再現性別想像與空間美 學的獨特性。蓋因書寫往往是透過一系列的複述、追憶和重寫而達到播撒化的指 意生產實踐,因而《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像互文性的時空疆界,尤 指涉於文本所承載的文學/繪畫記憶,則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性 版畫中文學/圖像的互文性疆界,如何在文學/藝術的記憶版圖與人性情感的心 理本體中游移、變異?再者,《唐詩畫譜》、《詩餘畫譜》透過文學/圖像的互文 性再現機制,其指意生產的性別意識形態與空間美學的象徵意義為何?除套語、 互文理論外,本研究亦適切轉用空間權力、意識形態與女性主義、視覺文化、文 化研究(見參考書目)等理論強化論述。 大體而言,空間既是生命存有的根本形式、文化構成的共存秩序,也是意識 形態與權力交鋒的場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即是透過具媒質性質的「空 間」共構成一具意義性的生命網絡與人文空間。空間使人生命存有之開顯,具可 能之基礎,但人生命存有的開顯歷程,同時又呈現為一種歷史脈絡、積澱為一種 文化結構,則空間性、社會性、歷史性可謂是共成一生命存有的辯證網絡:空間 既是社會性的,也包含在歷史中,空間生產、建構著社會關係、歷史脈絡;同時 也被社會關係、歷史脈絡所生產、建構。空間形式與意義,總在特定的文化情境 中生產和被生產,在特殊的社會變動與歷史衍異中又被重新分配,空間往往是社 會建構中意識形態的展布方式,烙印著權力的標記。空間權力與社會關係共構成 一動態話語實踐的辯證歷程;空間的形式與意義在不同意識形態、文化權力的爭 奪與詮釋中隨歷史脈絡而衍異,因而或可說空間範域的位移,實象徵著權力實踐 的行動歷程和知識詮釋的動態歷程。 再者,在一定文化場域中,男/女在各自的空間位置各自定位,共同組構出 一組具有文化意涵的空間形式與社會關係,性別的空間場域無疑是一組文化操演 的結果:是一個關乎性別意識形態、空間權力的交鋒場域。在陽性書寫的操作策 略上,性別──身體一再被編碼,內/外,陰/陽有別的生活空間與生命位置,

(10)

毋寧是宗法社會/父權體制下對男/女文化行為、生命價值的空間規範。晚明《唐 詩畫譜》、《詩餘畫譜》等文學性版畫作為一具商品邏輯而流通於大眾市場的文化 消費產品,自然而然也呈現禮教/情教越界所注重真情實感與心理欲求的趨勢, 及反主流意識、權力的世態人情,則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等文學性版 畫之性別論述透過文學/圖像之轉喻機制與互典方式,圖像對文學的複述、挪 移、誤讀、顛覆,並展現為論述主體/消費主體之自我指涉與文化踐行的方式, 當有其性別革命實踐的意義。晚明社會文化空間中,禮教/情教的越界及情教社 會的建構,無疑形塑出一種新的重情、重慾的文化景觀;復以社會層級、性別越 界的去疆域化,乃至經濟勃興,建構出疏密有致的商品生產和交易流通的網絡體 系,消費主體擴大,文藝消費品大眾化,《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等文學性版 畫一躍而為消費新型態下兼具知識性、啟蒙性、娛樂性,及商業化、通俗化、普 及化的文化產品。則在此一新型文化消費社會空間中,《唐詩畫譜》、《詩餘畫譜》 等文學性版畫透過文學/圖像轉喻、互典機制,除運用套語結構外,又如何刻意 凸顯、挪移、倒置、誤用、顛覆文學脈絡,創造出新的圖像,具體展演在文學/ 圖像的互文性疆界空間中,而用以重新銘寫、標記、建構性別空間,創構出能實 質反映晚明重情、重慾的世風民情,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研究課題。 四、 結果與討論 性別意識形態與人性欲望形式是一種思想觀念與心理活動,隨著文化場域的 不同而轉變而置換,不同的文化場域,性別想像有不同的表述與展演的方式。性 別文化操演是對性別規範的反覆引述和不斷演練,而內化、深化至個人的潛意識 中,在操演的同時也開啟了認同和去認同的可能性,性別文化操演是一種遊走、 滑動的論述狀態;而性別認同是一個不斷協商、操演的文化過程。 《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作為禮教/情教社會、通俗大眾/商品邏輯之意 識形態文本,在理/情、道德/欲望擺盪、移位的文化氛圍中,透過詩/詞意圖

(11)

像化的美學轉喻機制所構築的話語結構,實逐次建構出一種獨特的性別銘寫方 式。《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中的性別想像,往往透過物質性審美意象序列與 空間結構的隱喻符碼及套語化圖式的修辭策略,除再現了父權社會下男女內外有 別的禁制及生命價值的空間規範外,同時也映現出晚明重情重慾的世態人情。女 性作為男性虛構化的書寫客體,其身體──動作圖式是一個不斷被編碼的符號。 但在禮教/情教逐漸去疆域化的晚明世俗社會空間中,《唐詩畫譜》、《詩餘畫譜》 藉由文學/圖像互文性的美學轉喻機制,往往也呈現出一組男/女觀視的視覺化 審美景觀。部分圖像中女性變轉為觀視主體,而重新銘寫了禮教/情教去疆域化 的觀視行為。《唐詩畫譜》、《詩餘畫譜》透過文學/圖像互文性的美學轉喻機制, 所呈現出男/女之觀看/被看圖式,無疑共構成一組具性別意識形態的審美景 觀。觀看本是一種佔有式的欲望行為,同時觀視機制也有其序位層級,其間隱涵 著權力的關係。在觀視行為中,視覺慾流穿梭、擺盪,觀看/被看的觀視行為中, 女性──身體一向是男性凝視的景觀,欲望的投射。然而,晚明女性──身體在 文學/圖像互文縫隙間裂變而衍異出的一場新的性別觀看與欲望想像的戲碼。新 的性別書寫,往往擺盪於禮教空間之中與之外,禮教空間之內,複製著宗法社會 的母職經驗與家國情懷,及懷人思鄉的情結﹔禮教空間之外,禁制除魅,欲望就 位,開啟性別空間疆界滑動、踰溢的可能,而呈現出晚明雅/俗移位、男/女性 別越界、禮教/情教去疆域化的世俗文化景觀,並塑造出一種重情、重慾的新的 人性景觀。 《唐詩畫譜》、《詩餘畫譜》文學/圖像互文表意實踐所再現的性別空間圖 式,往往直接再現出晚明之世情:消閒遊賞的享樂氛圍及性別空間的能動滑移。 在消閒遊賞的社會享樂氛圍中,性別規範漸次移位;性別空間逐而滑動,既變轉 了傳統男/女之公/私領域中的性別空間疆界,也呈現出更鮮明的人情味與現實 感。尤其《唐詩畫譜》、《詩餘畫譜》作為晚明商品化/消費化的大眾化文本形式, 為兼顧世俗大眾追新求異的視覺享樂,除強化視覺圖像化的動人魅力外,並藉由 唐宋文人幽賞、閑適之風,營造一種追慕古雅的風雅化懷舊情緒,以創構出迎合

(12)

消費大眾的世俗心理與佔有欲望,而呈顯出晚明世俗大眾獨特之文雅化的文化消 費行為及風雅化的懷舊美學氛圍。此外,女性的身體空間──動作、意態、妝扮、 服飾及飾物等形象序列,在晚明男性凝視的視覺空間及戀物奇癖的文化氛圍中, 多表現為一種對美人、美物的佔有;即如桌几、燈燭、爐臺、瓶插、庭園造景、 花草植物等,在戀物機制下,往往也被裁割成具裝飾性的雕繪細節與微物意象, 而一一被風格化編碼命名;風格化、套語化、裝飾性之美人/美物的雕繪細節之 綰連、強化,反倒構成圖像敘事獨特的情感結構,則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 譜》男性論述主體對美人、物件之奇癖式操弄方式,無寧更強化出一種佔有的凝 視欲望;透過文化消費機制,美人/美物等雕繪細節與微物意象之象徵性審美載 體不免也成為一種符號被消費,而重製了性別/物質意識形態。(鄭文惠:<身 體、慾望與空間疆界──晚明《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的文化展演,《政大中 文學報》第二期,2004 年 12 月,頁 55-80、鄭文惠:<詩意的圖像化與性別文 化操演──晚明《唐詩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世新大學主辦:第二屆兩 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2009 年 5 月 8-9 日,未刊稿,頁 1-20) 五、參考書目 一、明代詩文集、筆記小說、畫學等 王畿:《龍谿王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 王艮:《王心齋全集》(日本:中文出版社),日本嘉永元年和刻本影印 湯顯祖:《湯顯祖集》景印本(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年初版) 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收於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道光 28 年刊本 李贄:《初潭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 年初版) 李贄:《李溫陵集》景印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年初版) 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景印本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年初版)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年初版)

(13)

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年初版) 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年初版) 朱存理:《珊瑚木難》適園叢書第 15 函 (傳)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 張丑:《清河書畫舫》(台北:學海出版社,1975 年初版) 張丑:《真跡日錄》(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汪顯節編次:《繪林題識》叢書集成新編(52)(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朱謀垔:《畫史會要》(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 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汪砢玉:《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初版) 詹景鳳:《東圖玄覽編》美術叢書五集第一輯(台北:藝文印書館) 徐沁:《明畫錄》美術叢書三集第七、八輯(台北:藝文印書館) 楊家駱主編:《明人畫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75 年三版)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初版) 《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台北:故宮博物院,1972 年初版) 《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再版) 吳其貞:《書畫記》景印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年初版) 卞永譽纂輯:《式古堂書畫彙考》(台北:正中書局) 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台北:中華書局,1971 年初版)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叢書集成新編(79)(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叢書集成續編(213)(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叢書集成新編(50)(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項元汴:《蕉窗九錄》叢書集成新編(50)(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出版社,1976 年初版) 顧起元:《客座贅語》叢書集成新編(88)(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高濂:《遵生八牋》(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 章潢:《圖書編》(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 錢希言:《戲瑕》叢書集成新編(88)(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陸容:《菽園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70 年初版) 清聖祖敕撰、孫岳頒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台北:洪浩培印行),據內府本 景印 二、明代版畫、相關圖錄等 黃鳳池輯:《唐詩畫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一版) 汪氏輯︰《詩餘畫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初版) 吳守禮校註:《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台北:吳守禮,2001 年初版) (明)阮大鋮:《燕子箋:暖紅室彙刻傳奇》(台北:明文書局,1981 年初版) (明)阮大鋮:《春燈謎:暖紅室彙刻傳奇》(台北:明文書局,1983 年初版)

(14)

高明著﹔呂樹坤編著:《琵琶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初版) 湯顯祖著﹔趙清閣編著:《牡丹亭》(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初版) 石琮:《繡相白牡丹》(台北:廣文書局,1980 年初版) 《雙峰堂本批評三國志傳:三國志演義古版叢刊五種》(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 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 年初版。) 施耐庵著﹔潘淵校點:《水滸全傳》(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 《金瓶梅明版圖像》,收錄於《夢梅館本金瓶梅詞話》 (明)沈泰,(清)鄒式金:《盛明雜劇(全六冊)》(台北:廣文書局,1979 年 初版) 《通志》,元末刊本《新編校正西廂記》殘卷 《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新刊全相唐薛仁貴征遼故事》,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新編包龍圖斷白骨精案》,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新刊全相說唱張文貴傳》,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新編全相說唱花關索出身傳》,明成化十四年,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新邊說唱全相石郎駙馬傳》,明成化七年,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明成化七年,北京永順書堂刊刻 《全相平話五種》,元至治年間,建安虞氏刊本 《新刊全相包待制出身傳》,1973 年《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收藏於上海博物 館 《新刊全相本仁宗認母傳》,1973 年《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收藏於上海博物 館 《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訂奇妙注釋西廂記》,1498 年京師書肆金台岳家刊本,收 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1435 年金陵積善堂刊本,收藏於日本 《西廂記雜錄》,明隆慶年間蘇州刊本 《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1566 年餘新安刊本 《重刻元末題評西廂記》,明萬曆初年建陽書林劉龍田喬山堂刊本 《新鐫考正繪圖注釋古文大全》,1573 年建陽書林劉龍田喬山堂刊本 《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1340 年建安樁莊書院刊本 《新編連相搜神廣記》,1350 年建安刊本 《新刊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1562 年閩建書林楊湧泉清白堂刊本 《紅梨花記》,明萬曆年間建安派書林楊居寀刊本 《新編孔夫子周遊列國大成麒麟記》,劉素明刻 《鼎雕昆池新調樂府八能奏錦》,建陽書林愛日堂刊本 《鼎鐫時興滾調歌令玉榖新簧》,1602 年書林廷禮刊本,圖單面方式,劉次泉刻 《新刊京板青陽時調詞林一枝》,1602 年書林葉志元刊本,陳聘洲等刻 《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建陽書林熊稔寰刊本,上海中國書店出版

(15)

《新鋟天下時尚南北新調堯天樂》,建陽書林熊稔寰刊本,上海中國書店出版 《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調新詞玉樹英》,1599 年書林餘紹崖刊本,收藏於丹麥哥 本哈根皇家圖書館 《梨園會選古今滾調新詞樂府萬象新》,萬曆年間書林劉齡甫刊本,收藏於丹麥 哥本哈根皇家圖書館 《精刻彙編新聲雅雜樂府大明春》殘卷,收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賽征哥集》,巾箱刊本,明萬曆間建版戲曲 《聽秋軒精選萬錦嬌麗》巾箱刊本,明萬曆間建版戲曲 《玉玦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何文秀玉釵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灌園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绨袍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紫簫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拜月庭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南調西廂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白兔記》,收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出像音注花欄南調西廂記》,富春堂刻本 《鐫新編全像三桂聯芳記》,富春堂刻本 《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注琵琶記》,1600 年富春堂刻本,署唐晟刊 《新鐫古今大雅北宮詞記》,1604 年繼志齋刊 《環翠堂樂府》,明萬曆年間汪廷納環翠堂刊本 《天原發微》,明成化、天順年間寧耕讀書堂刊本,收錄於《中國版畫史圖錄》 《黃山圖經》,明成化、天順年間歙西槐瀕程孟刊本,收錄於《中國版畫史圖錄》 《武威石氏忠良報功圖》,明成化、天順年間,收錄於《中國版畫史圖錄》 《胡氏忠良報功圖》,明成化、天順年間,收錄於《中國版畫史圖錄》 《目連救母勸善戲文》,1582 年黃鏈、黃鈁刻 《元本出相琵琶記》,1597 年玩虎軒汪雲鵬刊,黃一楷、黃一鳳刻 《元北出相北西廂記》,汪耕繪,黃鏻、黃應嶽刻 《新鐫女貞觀重會玉簪記》,1598 年觀化軒刊本,黃鏻刻 《新鐫藍橋玉杵記》,1606 年浣月軒刊本,署汪樵雲繪,未署鐫刻人 《仙媛記事》,1604 年草玄居刊,黃玉林刻 《王李合評北西廂記》,1610 年起鳳館刊本,汪耕繪,王一楷、王一彬刻 《王李合評南琵琶記》,1610 年起鳳館刊本,汪耕繪,王一楷、王一彬刻 《精選點版昆調十部集樂府先春》,1612 年刊本,王應光刻 《校注古本西廂記》,1613 年香雲居刊本,黃應光刻 《玉合記》,容與堂刊本,李卓吾評,黃應光刻 《琵琶記》,容與堂刊本,李卓吾評,黃應光刻

(16)

《清樓韻語》,1616 年武林刊本,張孟征繪,黃一彬、黃桂芳、黃端甫等刻 《王李合評北西廂記》,起鳳館刻本,黃一彬、黃一楷刻 《王李合評南琵琶記》,起鳳館刻本,黃一彬、黃一楷刻 《李卓吾先生批評浣沙記》,容與堂刊本,起鳳館刻本,黃一彬、黃一楷刻 《顧曲齋元人雜劇選》,黃一彬、黃一鳳、黃德修、黃一楷、黃庭芳等合刻 《原本牡丹亭記》,1617 年七峰草堂刊本,黃一鳳、黃端甫、黃吉甫、黃翔甫、 應淳等刻 《元人百種曲》,1615 年臧氏博古堂刊本,黃應光、黃禮卿、黃端甫等刻 《吳騷集》,1614 年張琦校刊本,黃應光、黃端甫刻 《吳騷二集》,1616 年,未見鐫刻人刊署 《徐文長改本昆侖奴雜劇》,1615 年王驥德方諸館刊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金印記》1615 年容與堂刊,黃應光刻 《李卓吾先生批評幽閨記》,武林容與堂刊本,謝茂陽刻 《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容與堂刊本,薑體乾刻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明刊本,署書林劉素明全刻 《新編孔夫子周遊列國大成麒麟記》,署素明刻像 《鼎鐫紅拂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鼎鐫琵琶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鼎鐫玉簪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鼎鐫繡襦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鼎鐫幽閨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玉茗堂批評尋夢記》,明萬曆中晚期簫騰鴻師儉堂本,劉素明、劉次泉合刻 《警世通言》,明天啟、崇禎年間金陵刊兼善堂本 《硃訂琵琶記》,朱墨套印本 《全像古今小說》,蘇州刊吳縣天許齋本 《新刻魏仲雪批點西廂記》,存誠堂本 《新刻瀟灑篇》,1627 年建安刊,鄧志謨撰 《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撰》,1571 年建陽書林昌遠堂本,劉次泉刻 《新鐫全像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傳》,萬曆年間建陽楊春榮煥文堂刊本 《鼎鐫琵琶記》,武林鐫 《靈寶刀、鸚鵡洲、櫻桃夢、麒麟墬》,1616 年海昌陳與郊刊,總題《任誕軒癡 符四種曲》 《筆花樓新聲》,1596 年顧正誼撰、繪散曲別集 《北西廂記》,萬曆三十年何璧校刊本 《吳歈翠雅》,萬曆四十四年古吳章鏞刊 《西廂記考》,萬曆年間蘇州夏緣宗鐫 《新刻瀟灑篇》,明萬曆晚期鄧志謨編撰《七種爭奇》 《槃邁碩人定本西廂記》,明天啟年間刊本,魏之璜、劉素明、吳彬、錢貢、董

(17)

其昌等刻 《硃定西廂記》,明天啟年間刊本,劉素明鐫 《硃定琵琶記》,明天啟年間刊本,劉素明鐫 《三名家合評北西廂記原本》,明崇禎年間彙錦堂刊本,湯若士、李卓吾、徐文 長合評本 《小青娘風流院傳奇》,明崇禎年間德聚堂刊本 《彩筆情詞》,1624 年武林刊本,編者張栩,黃君倩鐫 《新鐫出相點板北調萬壑清音》,黃光宇鐫 《挑燈劇》,1627 年武林刊本 《碧沙劇》,1627 年武林刊本 《王季重評點牡丹亭》,1623 年劉素明刻 《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真本》,1640 年刊本,陳洪綬、孫鼎、魏先、陸璽、高 尚有、任世沛等繪圖,項南洲鐫 《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秘本》,1639 年刊本,陳洪綬繪圖,項南洲鐫 《新鐫節義鴛鴦塚嬌紅記》,1639 年刊本,陳洪綬繪,項南洲鐫 《懷遠堂批點燕子箋》,陸武清繪圖,項南洲鐫 《詩賦盟傳奇》,項南洲鐫 《吳騷合編》,1637 年刊本,項南洲、洪國良、汪成甫合鐫 《新鐫全相孫龐鬥智演義》,項南洲鐫 《本草綱目》,清初,項南洲鐫 《且笑廣批評醋葫蘆》,陸武清繪圖 《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喜逢春》,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詠懷堂十錯認春燈謎記》,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望湖亭記》,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文堂戲墨蓮盟》,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山水鄰新鐫花筵賺》,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長命縷》,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金印合縱記》,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評點鳳求凰》,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山水鄰新鐫四大癡傳奇》,編入《繡像傳奇十種》,崇禎年間刊本 《批點繡像玄雪譜》,新安黃子立刻 《金瓶梅》,新安黃子立、洪國良合刻 《九歌圖》,陳老蓮繪,黃子立刻 《博古葉子》,陳老蓮繪,黃子立刻 《紅拂記》,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董西廂》,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邯鄲記》,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18)

《西廂五劇》,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幽閨記》,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鶯鶯傳奇》,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南音三籟》,王文衡、黃一彬、鄭聖卿、劉臬卿、汪文佐等合鐫 《北西廂記》,明萬曆年間武林山陰延閣李氏刊本 《詞林逸響》,1623 年吳門萃錦堂刊本 《太霞新奏》傳馮夢龍輯 《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評琵琶記》,明崇禎年間刊本,王之千、江書烈等繪圖 《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評投筆記》,明崇禎年間刊本,王之千、江書烈等繪圖 《續西廂升仙記》,明崇禎年間刊本,王之千、江書烈等繪圖 《櫻桃記》,明崇禎年間刊本,王之千、江書烈等繪圖 《量江記》,明崇禎年間刊本,王之千、江書烈等繪圖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卷一、卷二、卷三、卷四》(第一、二、三輯)(四 川:巴蜀書社,1999 年初版) 臧懋循編:《元曲選圖》,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4 年第一版) 金忠、車應魁編撰:《瑞世良英》,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呂坤撰:《閨範》,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程大約:《程氏墨苑》,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第一版) 劉向撰、茅坤評:《古今烈女傳評林》,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張夢徵彙選、朱元亮輯注:《樓韻語》,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吳嘉漢集校:《孔聖家語圖》,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闕名:《孔們儒教烈傳》,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4 年第一版) 劉托、孟白主編:《清殿版畫匯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台北:天一出版社,1978 年初版) 盧群:《北京舊聞》(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書明鏵:《揚州舊聞》(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李慶瑞點校、燕華君評說:《上海舊聞》(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年初版)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北 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年第一版) 林樹中、周積寅編著:《中國歷代繪畫圖錄》(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19)

年第一版) 鈴木敬主編:《中國繪畫總合目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1982-1984 年) 《海外遺珍》(台北:故宮博物院,1985 年初版) 天津藝術博物館編選:《中國歷代繪畫》(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年 第一版) 《文人畫粹編》(東京:中央公論社,1985 年初版) 袁烈州:《中國歷代山水畫選》(南寧:漓江出版社,1985 年第一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年第 一版) 周蕪編:《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版畫》(台北:錦繡出 版社,1989 年初版) 周蕪編著:《金陵古版畫》(江蘇:江蘇美術,1993 年第一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藏畫大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年初版) 《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吳哲夫總編輯:《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台北:中華午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1997 年初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 周心慧主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著:《戲曲小說版畫選粹》(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 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文學名著與美術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2001 年初版)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8-2001) 首都圖書館編輯:《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1979 年第一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主編:《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視覺文化、圖像等論著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一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7 年第一版) Berger John 著,陳志梧譯:《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台北:明文書 局,1989 年初版)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20)

初版)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初版) 《中國小說版畫史略》(載《古本小說版畫圖錄》,線裝書局,1996 年初版) 章利國:《中國繪畫與中國文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年初版)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陳傳席、劉慶華著:《精神的折射:中國山水畫與隱逸文化》(濟南:山東美術出 版社,1998 年第一版)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策劃,劉紀惠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 界》(臺北:立緒文化,1999 年初版) 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初版) 孫津:《美術批評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年初版)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初版)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斯】Ales Erjavec 著,胡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3 年第 1 版)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 年初版) 藝術學編委會編:《藝術學研究:方法與前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馬爾柯姆.巴納德(Malcolm Barnard)著,常佇生譯:《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北 京:商務印書出版,2005 年第 1 版) 莫尼爾.西卡爾(Monique Sicard)著,陳姿穎譯:《視覺工廠 圖像誕生的關鍵 故事》(臺北:邊城出版,2005 年初版) 雅克.拉康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吉爾.德勒茲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英】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北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劉紀惠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 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出版, 2006 年初版) 【美】W.J.T. 米歇爾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6 年第 1 版) 劉紀惠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 I: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出版, 2006 年初版) 四、女性主義與性別論著

(21)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1993 年初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年初版)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4 年初版) 張錦華:《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臺北:正中書局,1994 年初版) 托裏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 版社,1995 年初版)

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 原著,余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年初版) Linda Nochlin 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年初版)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年初版) 格蕾.格林、可比裏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 出版社,1995 年初版) Whitney Chadwick 著、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5 年初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年初版) 張小虹:《自戀女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年初版) Marc Le Bot 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年初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 年初版) 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上、下)》(臺北:元尊文化,1997 年初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原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

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7 年初版)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初版)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局,1998 年初版)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8 年初版) 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初版) Griselda Pollock 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 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 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年初版)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結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初版)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 年初版) 劉紀惠:《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微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2000 年初版)

(22)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出版,2000 年初版) 【法】讓-克魯德‧考夫曼著,謝強、馬月譯:《女人的身體 男人的目光》(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初版) 汪民安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安: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3 年第 1 版)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2003 年) 楊儒賓、何乏筆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年初版) 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年初版)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年初版) 姚玳玫:《想像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美】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2005 初版) 肖恩‧斯威尼、伊恩‧霍德編,賈俐譯:《身體》(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年 第 1 版)

Kate Millett (1970).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Avon Books. Germaine Greer(1971).The Female Eunuch. London: Paladin Books. Juliet Mitchell(1974).Psychonalysis and Feminsm.London: Allen Lane. Cixous, Hélène and Clement, Catherine(1975).The Newly Born Woman. Trans.

B. Win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Juliet Mitchell and Rose, Jacqueline(eds)(1982). Feminine Sexuality: Jacques Lacan and the École Freudienne. London: Macmillan.

Lucy Irigaray(1985).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Trans. Gillian Gil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laine Showalter(1986).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 Essays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London : Virago.

Judith Butler(1990)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Judith Bulter(1993)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23)

陳坤宏:《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畫》(台北:明文書局,1991 年初版)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科學研究叢

刊,1993 年初版)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編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年初版)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1994 年初版) 丹尼斯.朗著,高湘澤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出版圖 書公司,1994 年初版) 王志弘:《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一)》(台北:王志弘出版,1995 年初版) 【英】特里.伊格爾頓著,王杰等譯:《美學意識形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7 年初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 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初版) 【加】謝少波著,陳永國譯:《抵抗的文化政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初版) 【英】特里.伊格爾頓著,馬海良譯:《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初版) 陳永國:《文化的政治釋學:後現代語境中的詹姆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0 年初版) 陸揚:《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上海:三聯書店,2000 年初版) 吉勒‧德勒茲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出版,2000 年初版) 【英】R. J. 約翰斯頓著,蔡遠龍、江濤譯:《哲學與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0 年第 1 版) 【法】吉爾.德勒茲著:《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北京:南務印書館,2000 年第 1 版) 【美】丹尼斯.K.姆貝著,陳德民等譯:《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 態和統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第1版) 包業明主編:《福柯專輯:空間與權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法】福柯著,莫傳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2001 年初版) 包雅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初 版)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2 年初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2 年初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三好將夫著,馬丁譯:《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年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初版) 【法】布爾迪約、帕斯隆著,邢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

(24)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年初版) 【法】布爾迪約、帕斯隆著,邢克超譯:《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2 年初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2 年二版) 【法】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初版) 【法】福柯著,劉北成等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初版) 【法】福柯著,劉北成等譯:《規則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初版) 【法】布迪厄著,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年初版) 【美】鮑威編,王麗業等譯:《向權力說真話:塞爾德和批評家的工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Mike Crang 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年初 版) 郭宏安、徐葆耕、劉禾主編:《國際理論空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初版) 【美】海登懷特著,陳永國等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3 年初版) 福柯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 初版) Peter Brooker 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台北:巨 流圖書公司,2003 年初版) 王治河主編:《後現代主義辭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年初版) 劉進著:《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詩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年第 1 版) 【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2003 年第 2 版) Ben Highmore 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04 年初版) 【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年初版) 【英】約翰斯頓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初版) 索雅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新店:桂冠圖書公司,2004 年初版) 包業明:《游蕩者的權力:消費社會與都市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4 年初版) 【法】布爾迪厄著,楊亞平譯:《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4 年初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新店:桂冠圖書公司, 2004 年初版)

(25)

【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年初版) 【法】鮑德里著,仰海峰譯:《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鄭光輝著:《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張意著:《文化與符號權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包應明主編:《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汪民安著:《身體、空間與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年初版) 【法】讓‧波德里亞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法】居伊.德波著,王昭鳳譯:《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臺北:桂冠圖書, 2006 年初版) 孫遜等主編:《都市、帝國與先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年第 1 版) 佛蘭克斯.彭茨等著,馬光亭等譯:《劍橋年度主題講座 空間》(北京:華夏出 版社,2006 年第 1 版)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 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第 1 版) Lidna McDowel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出 版有限公司,2006 年第 1 版)

Foucault, Michel (1972).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Trans.A.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Walter Benjamin(1972).Gesammelte Schriften. Frankfurt am Main: Surkamp Verlag.

Terry Eagleton,(1976). Criticism and Ideology. London: Verso.

Foucault, Michel(1979).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London : Allen Lane. Foucault, Michel(1980).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Ed. Colin Gordon. Trans. Gordon et al. Brighton: Harvester.

Jameson, Fredric(1987).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London: Verso.

Bakhtin, M.M.(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Ed. M. Holquist, tans. C. Emerson and M. Holquist,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ourdieu, Pierre(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Soja, Edward W.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 Verso.

(26)

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Manuel Castells(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 Oxford: Blackwell. Jameson, Fredric(1990).Late Marxism:Adorno, 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ialectic. London: Verso.

Bourdieu, Pierre(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erry Eagleton(1990).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lckwell. Terry Eagleton.(1991).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Lefebvre, Henri(1991).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1. London: Verso. Lefebvre, Henri(1991b[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Bourdieu, Pierre,with L. 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t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oja, Edward W. (1996). Thirdspace .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avid(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avid(1996).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五、 敘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文化美學、文化研究等論著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7 年初版)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初版) 【德】沃爾夫剛‧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初版) 【德】漢斯‧羅伯特‧堯斯著,朱立元譯:《審美經驗論》(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2 年初版)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 年初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年初版) 董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初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古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4 年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年初版) 樂黛云、勒‧比松主編:《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初版) Robert Bocock 著,張君玫等譯:《消費》(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年初版)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初版) 司有侖主編:《當代西方美學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

(27)

初版) 【美】浦安迪教授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第 1 版)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初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初版)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既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字 解釋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7 年初版) 史蒂文‧柯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 分析》(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志文化,1997 年初版)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文學的審美闡釋與意義》(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年初版) 【美】斯坦利‧費什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戰》(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初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年初版) 【美】大衛‧寧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初版) 【美】肯尼斯.博克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 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初 版) 羅蘭.巴特著,敖君譯:《流行神話(二):流行的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公 司,1998 年初版) 陳學明等編:《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昆明:雲南人 民出版社,1998 年第1版) 陳學明等編:《社會水泥──阿多諾、馬爾庫塞、本杰明論大眾文化》(昆明:雲 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1版) 陳學明等編:《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菲伏爾、赫勒論日常生活》(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初版) 楊鳳春:《消費者政治學》(台北:揚智文化,1999 年初版) 樂黛云、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初版) 渠敬東:《缺席與斷裂——有關失範的社會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初版)

(28)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學生書局,2000 年初版)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吳瓊譯:《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0 年初版)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徳理論》(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初版) 劉象愚等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初版) 【英】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 年第1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羅綱、劉象愚等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第1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 年初版) 【英】約翰‧斯道雷著,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南 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初版) John Storey 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年初版) 【法】尚‧布希業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初版)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 年初版) 【法】梅洛˙龐蒂著,江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 初版)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年初 版) 王小舒:《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濟南:山西畫報出版社,2001 年初版) 尹虎彬:《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初版) 林‧亨特著,江政寬譯:《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初版) 【美】蘇珊‧S. 蘭瑟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美】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 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美】戴衛‧赫爾曼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美】J. 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熊秉真:《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初版) 【英】特瑞‧伊格爾頓著,方杰譯:《文化的觀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29)

【法】皮埃羅著、丁小會譯:《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江帆:《民間口承敘事體》(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法】第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初版) 【美】托馬斯‧庫恩著,金吾論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年初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初版) 【美】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英】馬克‧科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英】霍爾編,陳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年初版) 【德】沃爾夫剛‧伊瑟爾著,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 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3 年初版) 李宏圖、王加丰選編:《表象的敘述──新社會文化史》(上海:三聯書店,2003 年第 1 版) 廖炳惠著:《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 年)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初 版)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等編:《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3 年初版) 阿蘭‧斯威伍德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神話》(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第1版) 【美】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註:《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 華出版社,2003 年初版) 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 書公司,2003 年初版。)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年初版) 謝少波、王逢振編:《文化研究訪談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初版)

(30)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台北:立緒文 化,2003 年初版) 謝少波,王逢振編:《文化研究訪談錄》(2003 年第1版) 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年初版) 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年初版) 王逢振編:《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年初版) 【美】海登‧懷特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 文津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Richard Pee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現 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2005 年初版) Jeff Lewis 編,邱誌勇、許孟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2005 年初版)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編:《文化研究》第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初版) 雅克.拉康、讓.鮑德里亞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初版)、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 與未來》(臺北:商周出版,2005 年初版) 【英】雷蒙.威爾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 的詞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年第1版)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與生活》(臺北:聯經出版,2005 年初版) 【法】波德里 (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 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1版) 【英】丹尼.卡瓦拉羅(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著,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 精粹讀本》(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蘇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六、明代思想文化等論著 侯外盧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初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年初版) 內山知也:《明代文人論》(東京:木耳社,1986 年初版)

(31)

陳寶良著:《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8 年初版)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年初版)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初版) 社,1992 年初版) 李業寧:《明清之際的社會、科學與文化──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文化關係引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 年初版)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2 年初版)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年初版)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 年初版)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5 年初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初版)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初版)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 年初版) 吳承學、李光摩編:《明清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初 版) 陳平原、王德威、商傳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樊樹志編:《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年初版)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初版)

(32)

赴大陸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先後赴北京.上海蒐集研究相關資料,並購置晚明重要版畫及相關圖書; 另與北京師範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等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對計畫執行、論文撰寫 助益甚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惠能是主張自性清淨、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強調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經過反覆形式的修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 、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