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三好理念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三好理念與實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hua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三好理念與實踐

Master Hsing Yun’s: Physical Education Spread Buddhism

in Application of Three Acts of Goodness

黃靜苓(釋知尚)

Chin-Lin Huang (Zhi-Shang Shih)

指導教授:李芝瑩 博士

Advisor: Chih-Ying Lee, Ph.D.

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June 2018

(2)
(3)

I

誌謝

終於要寫誌謝辭了,多麼難得殊勝的因緣,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日子裡,還能 有幸就讀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皆要感謝師父上人和常住的栽培。感謝十方信施, 因為您們無私的奉獻,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學習。感謝指導教授李芝瑩老師, 不厭其煩的細心指教,辛苦的兩地奔波,只為了和我 meeting。感謝三好體育協會執 行長慧知法師的指點,以及張雅涵主任提供許多相關參考資料。感謝叢林學院的老 師們,適時給予我寶貴的意見,激發我的思維。感謝叢林學院的學弟妹們,分擔學 院的出坡,發心作務護持著我寫論文。感謝一起奮鬥的師兄弟們,互相切磋、互相 鼓勵。感謝觀音媽媽每當遇到瓶頸,祢的化身總會來幫助我解決問題。感謝所有成 就我的因緣,讓我可以完成這本碩士論文。隨著論文的完成,我的學生生涯也即將 畫下句點,不只在南華大學畢業,同時也在叢林學院畢業,不同於一般的畢業生, 我將開始邁向弘法之路,弘法利生是家務,眾生離苦得樂是責任,弘揚人間佛教是 生生世世的使命。透過撰寫論文,不僅深入人間佛教,更要付諸實踐,並廣為弘揚, 目的只為了讓人民安樂,讓世界更和諧,創造人間淨土。

(4)

II

中文摘要

佛教在全球化趨勢下的挑戰與契機,本文打破人種的差異,族群的對立,融合 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以體育為媒介,創造出人間佛教的價值與觀點。本次研究目 的,將從星雲大師的體育弘法著手,以三好為範圍,探究佛光山體育弘法的理念與 實踐,並從佛光山體育弘法發展現況,試析三好體協所屬的球隊,對落實三好運動 之具體成效,以及星雲大師推廣體育弘法的特色。研究方法除了文獻分析法之外, 並運用 Polanyi 的默會致知理論,試圖解釋三好運動的推廣對選手的影響。為耙梳相 關問題,本研究在第二章分別探討從大師體育弘法的思維,重點是在教化人心,倡 導三好運動的理念,從收攝身、口、意到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佛教與體育的 關係,可以說是「身」與「心」致知的學習,培育三好的人才,以五戒、十善為道 德基礎,健康八法和治心八法等,作為身心平衡與內在淨化的方針。從默會致知理 論中,三好理念的傳授,到三好運動的實踐,產生個人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讓三好 在心中發芽。體育弘法的特色與價值,在於體現佛法傳播的新思維和擴大體育弘法 的教育性,從三好理念的推廣,到個人人格的提升,改善社會風氣,最終邁向世界 和平之路。體育弘法是一種度眾的方便,更是積極走入社會的方法,本研究認為, 若體育弘法能蓬勃發展,對於體育開展和社會和諧,有正面加分的效果。 關鍵字:星雲大師、體育弘法、三好運動、默會致知

(5)

III

Abstract

Buddhism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break through barriers of ethnicity and relig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reate values and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begins from the ideolog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ropagation of Dharma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ideology and realization of sports as a way of propagation in Fo Guang Shan. This paper will also analyze the sports team under the Fo Guang Shan Sport Association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in order to see the highlights behind this form of Dharma propagation. Except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will also use Polanyi’s tacit knowing theory to explain the impact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has on the athlete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philosophy behi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ffort in propagating Dharma through sports, placing the importance on cultivating human minds through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sports is a learning to balance the body and mind. In order to foster talents that uphold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the Five Precepts and Ten Wholesome Acts is taught a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values, along with the Eight Ways of Being Healthy and the Eight Ways of Curing the Mind. When the ideology of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is conferred and realized, it will be part of a person’s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ed of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will grow, as stated by Polanyi’s tacit knowing.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such method of Dharma propagation is that it represent a new form of thinking for ways to propagate the Dharma, as well as expand the educative purpo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promoting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it achieves the goal of growth of character, improve society, and slowly heading towards the goal of world peace. Propagating the Dharma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skillful means, and a positive

(6)

IV

way to engage with the society. I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s means of propagation could develop well, it will have positive impact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society.

Keyword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Physical Education Spread Buddhism, Three Acts of Goodness, Tacit knowing

(7)

V

目錄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圖目次 ... IX 表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範疇與名詞解釋 ... 4 一、研究對象 ... 4 二、研究範疇 ... 4 三、名詞解釋 ...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 6 一、研究架構 ... 6 二、研究方法 ...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0 一、三好運動的相關文獻 ... 10 二、體育弘法的相關文獻 ... 12 三、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 12 第二章 以三好運動為核心的體育弘法 ... 15 第一節 佛教與體育 ... 15 一、推動人類和平 ... 16 二、信仰的力量 ... 17 三、佛教深化於體育中 ... 19

(8)

VI 第二節 星雲大師倡導體育的弘法思維 ... 20 一、體育弘法的緣由 ... 21 二、在體育活動中體現佛法 ... 22 三、在運動中修鍊自我 ... 24 四、體育弘法中的三好精神 ... 26 第三節 三好運動與體育弘法的關係 ... 27 一、以三好理念為體 ... 30 二、以三好運動為相 ... 30 三、以體育活動為用 ... 31 第三章 以培育三好人才為目標 ... 35 第一節 以道德思維為基礎 ... 36 一、品德的培育 ... 36 二、五戒十善的落實 ... 37 三、三好運動的力行 ... 38 第二節 以身心平衡為外在行動 ... 39 一、身體的平衡 ... 40 二、心裡的平衡 ... 42 三、行三好從己開始 ... 43 第三節 以心靈淨化為內在提升 ... 44 一、心的使用 ... 45 二、心的管理 ... 47 三、心的淨化 ... 50 第四章 推動三好理念的體育實踐 ... 56 第一節 佛光山三好體育協會與各運動代表隊的成立 ... 56 一、三好體育協會的成立 ... 57 二、運動代表隊的成立 ... 58

(9)

VII 第二節 三好體育協會的三好實踐 ... 59 一、三好體協推動三好運動 ... 60 二、三好體協的特色 ... 61 第三節 潛移默化實踐三好 ... 62 一、行動中致知的學習 ... 62 二、三好與體育的默會致知理論 ... 64 三、三好運動的致知實踐 ... 65 第五章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特色與價值 ... 69 第一節 體現佛法傳播的新思維 ... 69 一、體育傳播的力量 ... 70 二、典範學習的呈現 ... 72 三、肢體語言的傳播 ... 73 四、推廣全民運動 ... 73 第二節 擴大體育弘法的教育性 ... 74 一、三好運動之展開 ... 74 二、三好運動之廣佈 ... 75 三、三好運動之成效 ... 76 四、三好運動之淨化社會風氣 ... 77 第三節 深化人間佛教的入世性 ... 78 一、以「體育」為媒介入世 ... 79 二、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 80 三、接引青年學佛 ... 83 第六章 結論 ... 86 第一節 結語 ... 86 第二節 建議 ... 88 參考文獻 ... 89

(10)

VIII

附錄一:比對星雲大師健康八法、佛教經證與運動場上的實踐 ... 100

附錄二:比對星雲大師治心八法、佛教經證、運動心理學與運動場上的實踐 ... 103

附錄三:星雲大師「治心百法」 ... 106

(11)

IX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7 圖 1-2 本研究的 Polanyi 默會致知 ... 10 圖 2-1 佛教與體育的致知 ... 19 圖 2-2 三好運動與體育弘法的關係 ... 30 圖 3-1 三好人才培育理念架構 ... 35 圖 3-2 淨化心靈的次第 ... 45 圖 3-3 八識的運作 ... 47 圖 3-4 治心十法中之四念處 ... 48 圖 4-1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重要國內事蹟歷史時間軸 ... 57 圖 5-1 一場賽事的影響力 ... 69 圖 5-2 5W 理論 ... 72 圖 5-3 人間佛教的入世性與體育弘法之關係 ... 79

表目次

表 2-1《大乘起信論》與體育弘法之體、相、用 ... 29

(12)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佛教在全球化趨勢下的挑戰與契機,本研究打破人種的差異,族群的對立,融 合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以體育為媒介,創造出人間佛教的價值與觀點。佛光山未 來五十年的方向是什麼?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曾表示,佛光山要以出世的發 心,做入世的事業,培養高等人才,朝文化、體育、音樂、藝術等面向,把與民眾 生活有關係的,想方法來給他,與大眾結緣1。既然體育是未來的弘法方向,所以體 育弘揚人間佛教的課題,也就值得被關注。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人間,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既然是「人要 的」,就要符合人的需要,人類又有男女老少,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種族,不同 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信仰等等,造就每一個不同的個體,擁有各種不同的思想,當 然價值觀和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而「人要的」是什麼?佛教又如何貼近「人」? 「佛法在眾生中求」,佛法不離世間人,是要在人間實踐的,並且運用在日常生 活當中。佛陀出世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揚佛法在人間,終其一生都是在人間傳 道、授業,解脫眾生的生死煩惱。佛陀所說的法,對象是人,不只是出家人的修行, 與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讓眾生離苦得樂,為求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也正 是佛陀在世說法的本懷。 佛陀度眾的方法數以萬計,其中有所謂「四攝法」2度化眾生,《大寶積經》云: 「菩薩於眾生,能為饒益事,以清淨四攝,普遍諸有中。」3。菩薩道的實踐,要饒 1詳見杜憲昌報導,〈整場球賽都是教育〉《人間福報》,2017 年 1 月 6 日,第 7 版;又遠見文化,〈《星 雲之道》問道:佛光山的未來五十年〉,Youtube 網站,https://youtu.be/ZdZ3vrzRRYY,2016.8.30, 瀏覽日期 2017.3.2。 2「四攝法」,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攝」, 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攝」, 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利行攝」,謂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 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同事攝」,謂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 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參見佛光大辭典,頁 2370。

(13)

2 益有情,利益眾生,自覺覺他,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普遍運用在有情眾生中。 因此,若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讓佛教更貼近於人,才容易讓人接受, 進而有機會產生信仰。體育弘法或可說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之其中一 種方便法門。 體育為人類生活中的要素,故有人類即有體育,任何生物欲其適應環境,必需 有運動,此種運動,即為「體育」4。人要活就是要動,現今政府極力推廣全民運動, 例如:全台腳踏車道的規劃,再以臺北市為例,一個行政區域就有一座運動中心, 並且平價提供人民使用,當區居民還有特殊優惠等等。在種種政策推動之下,使運 動人口逐日攀升,也日漸普及,從老至幼,沒有年齡限制,沒有性別差異,更沒有 種族分別,全民共同參與。若能藉由體育活動推廣人間佛教,勢必能讓更多人認識 人間佛教,期許未來人間佛教也變成全民運動之一。 本研究將體育和人間佛教作跨領域的結合,擬探究體育在人間佛教中,有別於 一般體育的關鍵點是什麼?為什麼要以體育弘法?過去大部分闡述人間佛教的文獻, 多數以「人間佛教」為出發點,本研究試以「體育」的觀點出發,在切入人間佛教 理念的同時,從體育的觀點來追究,人間佛教實踐的可能性。 本研究何以大師為代表,論述體育弘法的理念與實踐呢?主要原因有兩點:第 一,現今社會人間佛教的推廣者,以大師最具有代表性。根據程恭讓教授指出,從 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做一個二十世紀前後的分割,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 階段為人間佛教的宣傳與倡導階段,而第二個階段為創立與落實,太虛大師是現代 人間佛教第一階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星雲大師則是第二階段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5。同時,程恭讓教授論述人間佛教的發展,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譬喻為人間 佛教「傳心」與「接棒」的過程,太虛大師是倡導者,星雲大師是實現者;第二, 在大師的領導之下,佛光山創立「三好體育協會」6(以下簡稱三好體協),以人間 4吳文忠,《體育史》,新北市:中正書局,2006,頁 9。 5詳見程恭讓,〈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現代人間佛教的倡導與創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 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2015,頁 72。 6「三好體育協會」 ,即佛光山為推動體育弘法所成立的組織,詳述於本論文第四章。

(14)

3 佛教弘法的理念為基礎,推廣體育活動的發展。基於上述人間佛教的實現者,以星 雲大師為重要代表人物,又創辦體育協會,因此本研究以大師為代表論述。 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於佛陀,一切以人間為主,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所傳 的教法當然就是人間佛教。但是人間佛教又和體育有什麼關聯呢?佛陀經常契理契 機為眾生說法,佛陀說法不出四悉檀7,而大師體育弘法也不離四悉檀。任何場域隨 順眾生所說之法,是「世界悉檀」;隨應眾生根機,從不同運動項目的特性,藉以譬 喻人生的道理,是「各各為人悉檀」;在運動中學習佛法,對治眾生習氣以及煩惱等, 教化大眾是「對治悉檀」;將三好理念融入運動當中,則是「第一義悉檀」。大師的 體育弘法,好比佛陀應眾生根機在人間說法。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最大的國際賽會,在 1931 年為了宣傳奧林匹克精神、鼓勵運 動員參賽,由顧拜旦提議,經國際奧委會批准,將「Citius、Altius、Fortius」(拉丁 語: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奧林匹克的格言,這也正是努力不懈,精進的表現。 奧林匹克五環(The Olympic Rings 或稱五環會徽、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是五個 互扣的環圈,五環象徵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 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以和平及友誼來促進國際間的和諧,進而能達到世界和 平的目標,也與大師提倡的「五和」8,最終之方向—世界和平,不謀而合。因此, 體育中若能透過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是否能更容易達到教育成果呢? 本研究為什麼選擇「三好運動」?「三好運動」從近可以提升個人品德、修養, 乃至影響著個人的言行,廣至對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淨化。社會風氣的好 壞,從每個人的身、口、意方向著手,若是人人能行三好,改進自己開始,就能淨 化社會,改善風氣9。由近而遠,從自我提升到淨化社會,進而趨近於世界和平。 以目前三好體協的運作而言,在什麼樣的力量之下,其所屬之代表隊日益進步, 在推廣競技運動的同時,又能提升選手的品德和修養。從過去到現在,三好體協體 7「四悉檀」是佛陀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也可說是佛陀說法的方針。此四種悉檀分別為: 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詳見:佛光大辭典,頁 1758。 8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五和」,是指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星雲大 師,《星雲大師全集 221—百年佛緣》,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02。 9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6—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53。

(15)

4 育弘法,對應當代及存在的價值,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為何?從理論上的概述,到實 踐層面的佐證,以三好體協為例,探究其如何具體落實體育弘法,以及其成效結果, 正是本研究所要鑽探的課題。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目的,將從星雲大師的體育弘法著手,以三好為範圍,探 究佛光山體育弘法的理念與實踐,並從佛光山體育弘法發展現況,試析三好體協所 屬的球隊,對落實三好運動之具體成效,以及大師推廣體育弘法的特色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對象、範疇與名詞解釋

根據本研究動機與目的,以三好運動為探討範圍,以下分成研究對象、範疇和 名詞解釋,三部分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分為理念與實踐兩部分,因此研究對象分成兩個面向,理論部分以大師 體育弘法相關著作為主,實踐部分以三好體協為主要對象。三好體協是大師體育弘 法的主要橋樑,辦理體育相關事務,包含體育活動以及所屬之運動代表隊。因此本 研究以三好體協為對象,於本研究第四章中,敘述有關三好體協的詳細說明與探討。 二、研究範疇 本研究範疇,理論面以大師相關著作為主;實踐面以三好體協所辦理的體育活 動為主軸,從中探究三好理念的實踐,涵蓋佛光盃國際大學籃球邀請賽(以下簡稱 佛光盃)以及三好體協所屬之代表隊。佛光盃是佛光山所創立的國際大學籃球賽會, 每年邀請國內外大學籃球隊參與,本研究也將佛光盃相關報導作為研究範疇,佐證 體育弘法的成效。 三、名詞解釋 (一)體育與運動 何謂體育?何謂運動?體育等於運動嗎?在此簡單的做體育與運動觀念上釐清。 根據《體育大辭典:體育原理》中定義如下:

(16)

5 運動(Sport)是指任何種類的遊玩,消遣,運動,遊戲或競爭,不論在室內 或室外,一般的通例,是以個人的或團體的比賽為主要部份,這種比賽的操 作,包含著某種技巧和身體的超越技能10。 又, 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具有社會型態的團體組織,為了增進人體完美 的發展,而寓教育於身體運動的教育歷程,體育供給人類的全部教育歷程中 的一種媒介。因此,體育就是教育,是教育的一環,但以大肌肉活動為方式。 其設計以場地設備為情境,以有機體的身心成熟為依據,使個體在身體力行 中,鍛鍊完美體格,發展理性行為,充實心智活動,進而擴大經驗範圍,提 高適應力,改變氣質,以繁榮生活,發揚生命意義11 從此可看出,體育不僅是教育的一環,也是生活的一環。若從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 一詞來解釋,英文直譯生理的教育,廣泛的解釋是身體活動的教育,更簡 單的說,即是透過身體的教育,有包含運動(Sports)、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ies) 和教育(Education),運動又含競技運動與非競技運動、職業運動與業餘運動等等, 運動只是體育的一部分。體育是為了增進人體完美的發展,而寓於身體運動的歷程。 因此,換而言說體育是藉由運動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說體育就是教育的 一環。 (二)體育弘法 「弘法」意指弘揚佛法,以體育弘揚佛法則為「體育弘法」。體育只是一個媒介, 透過體育宣傳人間佛教稱之。因體育弘法的內容範圍廣泛,本研究以「三好」為主 軸論述。 10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頁 13。 11同註 10,頁 17。

(17)

6 (三)三好 本研究的「三好」是大師以佛法中「清淨三業」為基底的新詮釋,「清淨三業」 根據佛光大辭典解釋,如下: 據菩薩瓔珞經卷十一載,須菩提請問佛之色身如何,佛以三業清淨作答,即: 1.身業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2.口業清淨,謂凡所言說者, 皆為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3.意業清淨,謂收攝身心,常居寂定而別無 異念12 三業是身、口、意的造作,許多不好的行為,是由三毒而生起,所謂三毒就是 貪慾、瞋恚、愚癡,唯一切煩惱的根本,亦會毒害眾生三業造惡,產生不好的業報。 而三好運動正是能幫眾生解決三業不造惡的良方,讓眾生免於三惡道輪迴,大師所 提倡的三好,即「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做好事」-把侵犯傷害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說好話」-把瞋恨 嫉妒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存好心」-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 慧的佛心,以期體現人生福慧圓融的美好境界13 從上述文字當中簡單而言,亦可說是非佛不作,行佛所行,說佛所言,心存佛 心,學習佛的身、口、意行為。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架構,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設定研究範疇、對象與名詞解釋,並擬 定適宜的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文獻回顧,作為本研究的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以三好 運動為核心的體育弘法論述,首先將佛教和體育這兩項跨領域的研究作連結,並探 12參見《佛光大辭典》,頁 5876。 13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80-佛光教科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21-222。

(18)

7 究大師倡導體育的弘法思維,最後將著重於「三好運動」,探討三好運動與體育弘法 的關係。第三章以培育三好人才為目標,以大師的理論為背景,以道德思維為基礎, 如何從外在薰習,又如何從心理內化,此章節將以大師體育弘法理論為導向論述。 接著從第四章開始是實踐面,以大師體育弘法實踐為主導,從三好體育協會的緣起、 宗旨和現況談起,包含三好體協中體育弘法的具體呈現,最後對選手在潛移默化中 是否能展現三好精神。第五章將依據三好體協的宗旨,做延伸從體現佛法傳播的新 思維,推廣全民運動,將擴大體育弘法的教育性,淨化社會,最後以深化人間佛教 的入世性,接引青年學佛,體現體育弘法的特色與價值。最終回第六章總結,並提 供建議,如圖 1-1 為本研究之架構圖。 圖 1-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Document Analysis) 在文獻的參考上,以一般常用的文獻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做客觀有邏

(19)

8 輯的解釋與陳述。除此之外,本文也將文獻引用採取理論性回顧(Theoretical Review), 根據研究目的,設定相關問題,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透過文獻整理與回顧,將所 蒐集的資料加以彙整、歸納、分析,並且重組與整合不同與相同的理論,不相同者 加以解釋,相同者加以論述並印證。 以本研究而言,重點在於大師體育弘法中三好的理念與實踐。主要分為兩大部 分,一個是理念,另一個是實踐。第一部分,將以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觀點切入, 論述體育弘法中的三好理念,將以蒐集《星雲大師全集》的著作,為主要資料來源; 第二部分,根據理論,大師體育弘法有多少實際成效?並論述大師體育弘法的特色, 以及對社會有何貢獻?因此,將蒐集報章、網路新聞等相關資料佐證。 因此,本研究文獻搜尋上,最大的問題在於相關文獻鮮少。所以在文獻回溯上, 以默會致知而言,用大範圍方式搜尋,體育和佛教有關默會致知的文獻。至於有關 「三好運動」方面,大部分都以三好校園為題材,所以本研究則將校園中推動三好 運動之研究,放入文獻回顧中,從中了解校園推動三好運動的目的,追究其三好運 動推動的成效。 (二)默會致知(Tacit knowing) 知道的東西一定能說出來嗎?「默會致知」是由匈牙利的猶太人 Michael Polanyi (1891~1976),於 1958 年發表其著作《個人知識》14(Personal Knowledge)一書 所提出的理論。Polanyi 於 1891 年 3 月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富裕的家庭生 活和濃厚的文化中成長,從小就受到知識的薰陶。於 1913 年在布達佩斯大學取得了 醫學博士學位,又從事物理化學研究,在德國柏林工作,發表了許多有創見的論文, 在實踐性科學與理論性科學兩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由於德國希特勒納粹黨的反猶太勢力,在歐洲不斷擴張,使其感受到政治迫害 與生命危險的威脅,於是在 1930 年代舉家移民到英國,到曼徹斯特大學擔任教授。 1933 年,希特勒和德國民社黨的崛起,迫使波蘭尼離開德國,而讓他的研究方向開 始朝向社會思想方面轉移。 14參見許澤民(譯),Michael Polanyi 著,《個人知識》,臺北市:商周,2014。

(20)

9 Polanyi 的哲學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形成,源由於 Polanyi 對科學計畫的反 對,根植於他對個體發現觀的信念,相信科學應由個體自由地展現,不應受官方或 教條式的干涉,因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理論。個人性、默會性與寄託是 Polanyi 「個人知識」中,認識理論裡三個主要關鍵。 「個人知識」一詞是 Polanyi 所提出,既然是「知識」就必然是公共且普遍所 適用,所謂知識屬於客觀性,是一種求知寄託,與個人無關。而「致知」(Knowing, 指知識的獲得)是一種能動的領會,並具有普遍效力的行動。知識不是主觀的,而 是客觀性與個人性的結合。至於使用「知識」或「致知」,在《個人知識》書中的前 言,翻譯者特別提出,knowing 和 knowledge 屬同源,當作者用 knowing 似在強調 其動態的過程和其邏輯結構,書中也提及致知是透過內斂而參與的行動,而《意義》 一書,更直接闡明「凡是致知,都是行動」15。因此,本研究使用「默會致知」一

詞,以符合本研究之對象。

Polanyi 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天生的能力,以默會致知的方式去了解事物。當 重新考慮人類的知識,即「我們所能知道的事物多於我們所能言辨」16。Polanyi 的

名言:「我們所知道的,比起我們所能夠說出來的要多得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17。如同騎腳踏車,無法完全表達怎麼騎不會摔下來,如同這樣的知 識即使知道,也無法說明清楚。所謂的個人知識,既包含了客觀性和個人性的結合。 因此,知識的學習,需要靠心靈和身體的介入。 在教育學方面的意義,默會致知理論十分強調實踐,在教與學方面的重要性, Polanyi 認為許多知識都要積極投入,身體力行才能夠掌握。與本研究培育三好的人 才,也是教育的一種實踐,所以此研究方法與本研究,有極為高的相似度,因此, 本研究將採用 Polanyi 的默會致知理念,做為背景加以論述。 根據默會致知的理論背景,本研究的運用如圖 1-2,個人知識來自於知識與實 15彭淮棟(譯),Michael Polanyi 著,《意義》,臺北市:聯經,1984,頁 47、50。 16彭淮棟(譯),Michael Polanyi 著,《博藍尼講演集》,臺北市:聯經,1985,頁 170,初版。 17Stefania Ruzsits Jha. Reconsidering Michael Polanyi’s Philosophy. US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1)

10 踐的結合,當知識無法實踐,或實踐上與知識建構不同時,個人知識就無法成立, 以知識為背景,必須透過實踐,當知識與實踐不互相衝突時,才是屬於個人知識, 否則知識會因無法實踐而被推翻。將這理論運用在本研究上,假設「三好理念」是 知識背景,透過「體育運動」中來實踐三好,最後成為三好人才的典範。 圖 1-2 本研究的 Polanyi 默會致知

第四節 文獻回顧

本研究希望能探究大師體育弘法的理念,不只單單是理念而已,是具有可行性、 有效性,以及價值性。因此,藉由三好體協屬下之運動代表隊選手,期待從他們身 上看見體育弘法的成效。在眾多體育弘法當中,本研究以三好運動理念為主要核心 探討,所以在文獻上先做三好運動的相關文獻回顧。其次,則是有關「默會致知」 的相關文獻,本研究企圖運用默會致知理論,佐證選手在運動技能學習中,薰陶三 好理念,對於三好運動的體證成果,因此,將參考在體育和佛教上有關默會致知的 相關研究。 一、三好運動的相關文獻 簡美換藉由《人間福報》的讀報行為,發現閱聽眾對《人間福報》與「三好運 動」認同感已超越宗教範疇18。三好運動突破了宗教的框架,雖然是佛教所說的身、 18參見簡美換,〈《人間福報》讀報行為與三好運動認同研究―以四維高中為例〉,碩士論文,2016, 宜蘭縣:佛光大學。 知識 實踐 個人 知識 三好 理念 體育 運動 三好 實踐 理論 應用

(22)

11 口、意三業清淨,其實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若是以「三好運動」的角 度,可以說是一個做人的道德層面上,都應該要實踐,完全沒有宗教色彩。 三好運動校園的實踐上,曾俊堯將美國波士頓大學瑞安教授(Dr. Kevin Ryan) 在 2006 年提出所提出的 6E 教學模式19,即典範學習(Example)、詮釋釐清 (Explanation)、勸勉規諫(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學習 (Experience)與自我期許(Expectation)。將其運用在三好運動落實中,透過推行 三好運動實踐校園活動,陶冶學生良善品德與態度,具備未來公民素養20 建國中學老師鄧書華,提及運用三好理念經過三年時間,在校內推動品德教育 活動,不僅受到家長與老師們的肯定,還受到評鑑委員們的讚許,大家都能認同,「人 才培育的過程當中若是不能修德,空有豐富知識涵養也只是枉然。」21,而三好理 念可以有助於達成品德教育目標。 邱淑芳以三好學習,探究其品德教育成效,結果發現,外在行為上學生面對師 長比較有禮貌,與同儕之間能和睦相處,虛心受教,並具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於 內在的人格特質,比較能夠自我反省,勇於認錯,尊重同學、師長,還能彼此互相 關懷與分享22 三好運動跳脫出宗教的思維,又帶有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從上述研究可以發 現,有關三好運動的研究方向,大多數以教育觀點切入,從中以培養品德為主軸。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在三好理念的教育環境之下,落實品德教育的成效是有目 共睹。本研究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將從體育角度出發,透過運動中體證三好運動, 畢竟再多的理論,也不及親自體驗,從體育中學習三好理念,在運動中體會三好的 妙香,更能將三好精神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理論不再只是理論,具體實踐才 196E 教學模式亦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品德教育的策略,品德教育資源網網址: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瀏覽日期 2018.4.10。 20參見曾俊堯,〈國民小學推動三好校園實踐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 4 期,第 5 卷,2015, 頁 171-172。 21參見鄧書華,〈以三好校園實踐方案形塑建中魂─品格力的建構與實踐〉,《學生事務與輔導》,第 1 期,第 53 卷,2014,頁 75-80。 22參見邱淑芳,〈以品德校園營造觀點探討國小品德教育實施之研究〉,碩士論文,2013,臺中市:逢 甲大學。

(23)

12 更具有價值。 二、體育弘法的相關文獻 以體育弘揚人間佛教,慧裴法師從四個方向論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的詮釋、體育擴展佛教文化的資糧、教育的實踐以及佛教普及化,運用歷史性的爬 梳,說明體育弘法的活動,為悖離人間佛教宗旨,融入大眾,且觀機逗教23 羅熙珍從普門中學女籃,論述佛光山的運動版圖,說明禪修有助於選手在場上 的表現,從大師的慈心悲願,成就體操隊與巴西足球隊的成立,使運動版圖逐漸擴 大當中24 針對聖嚴法師對體育的觀點,紀俊吉從競賽、自我覺察、調適情緒、自我完成, 四個面向作詮釋,以活動原則、輔助禪修、完善道器的原則作為實踐的路徑,認為 聖嚴法師將體育活動視為修行的歷程,其核心以「修心」為最終目的25。另外,從 聖嚴法師對佛教倫理學的概念,啟發運動暴力的行為,以戒、定、慧三學為依歸, 作為道德判斷的準則,從倫理的建立必須在道德的基礎上,形塑個人道德意識,對 於運動暴力,由於心的衝動所致,因此強調「心」的修持,以對內「自心」的觀察 和對外「慈悲心」的實踐,提升個人智慧26 從過去文獻中可以見得,大師成立各運動代表隊的體育弘法模式,與當時體育 弘法發展現況。另外兩篇,有關聖嚴法師對體育的觀點,則是以理念上的詮釋。本 研究與過去研究的不同在於,以大師的理念出發,並從落實體育弘法的結果中證成, 更凸顯大師體育弘法的可行性,以及顯現體育弘法對社會的價值。 三、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研究方法上,採用默會致知理論之相關文獻,以下分別從體育和佛教,兩者在 研究上的運用和結果,做相關文獻的爬梳。 23參見釋慧裴,〈星雲大師的實踐—以體育弘揚「人間佛教」〉,《2014 佛光山徒眾論文》,2014。 24參見羅熙珍,〈佛光山的運動版圖從普門中學女籃談起〉,《學校體育雙月刊》,第 16 卷,第 2 號, 2006,頁 85-90。 25參見紀俊吉,〈釋聖嚴體育觀點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 1 期,第 9 卷, 2015,頁 104-125。 26參見紀俊吉,〈釋聖嚴倫理思想對運動倫理學之啟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第 1 期,第 4 卷,2015,頁 33-48。

(24)

13 (一)體育中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運動知識的本質是什麼?周育萍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觀點 探究,在客觀標準的知識下,有時反而遠離原初追求真理的目標,運動要不斷經由 練習、鍛鍊的過程,才能培養出某種特有的默會知識,這種知識無法複製,只能依 賴經驗中的「共同感」,在知識上無法分析和說明,作者特別指出「運動實踐經驗是 一種默會知識」,需要透過實際經驗,才能完成學習,是語言文字所無法成就27 黃芳進初探運動教練的實踐知識,指出教練實踐知識的內涵,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外顯知識」,文中的外顯知識,意指運動理論、各項運動訓練的專業技術、 對選手的瞭解以及比賽的模擬,知識來源主要來自外在認知;第二,「默會知識」, 包含訓練與指導技能的能力、彼此信任的能力、以及與選手互動的能力,知識來源 主要來自經驗,其研究結果指出運動教練實踐知識的內涵,是藉由外顯知識的介入 與默會知識不斷淬煉與澄清,兩者互相循環交錯下所建構而成28 許志文透過資訊教學融入的方式,以默會知識的觀點,探究羽球隊選手技巧習 得的情形,透過觀察以及選手反饋得知學習效果,研究發現影片的呈現有助於選手 的學習,從訪問選手中,其中一位提到:「講講講,不如實際給他看自己的動作。」 從看到自己的過程中,自行內化並揣摩,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29。從此篇研究得 知,影片的學習勝於語言敘述,亦可說肢體語言的傳播,優於口述的表達。 運動技能是一種默會致知的學習,藉由外顯知識建構一套理論邏輯,再經由實 際操作演練,反覆循環之下所得到的個人技能,即是默會知識。若在體育中加入三 好運動的元素,是否也能讓參與者,在行為上無形之中,自然做好事、說好話、存 好心呢?本研究與上述文獻中最大的不同,在於本研究的默會致知,並非運動技巧 上而論,而是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將三好理念注入其中,是否也能達到培養 27參見周育萍,〈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邏輯出發〉,《運動 文化研究》,第 7 期,2008,頁 35-53。 28參見黃芳進,〈運動教練的實踐知識之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 3 期,第 9 卷,2010, 頁 240-249。 29參見許志文,〈資訊科技輔助運動默會知識傳遞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2011,林口:國立體育大 學。

(25)

14 三好的目標? (二)佛教中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的歷史過程,林湘華運用默會致知的理論,探究其禪學 的認識架構,從 Polanyi「支援意識」和「焦點意識」的觀點,將收斂身心的活動視 為支援意識,冥符真理、體認真心作為焦點意識,由參話頭和「悟」之間,試圖解 釋「禪」的明覺30。從參話頭到悟,亦可說是一種默會致知。 熟讀背誦讀經的意義是什麼?黃千芳以兒童為對象,發現熟讀到背誦是一個身 體化的過程,而經典內容內化於身心,藉由熟讀背誦的增強,以默會方式理解經典, 往後思考成熟時,可以潛移默化幫助讀經者的思想和性格,進而領悟經典的涵義, 研究中以深入訪談,分析兒童熟讀背誦讀經的身心狀態,其研究結果顯示從小讀經 的習慣,長大後能以身心的實踐來理解經典,例如:讀文言文課程時,有不同理解 角度,能與曾經背誦過的經典作連結,行為上也有不同的關心態度,熟讀經的兒童, 有教流利的表達能力,較靈活的記憶力與專注力,個性心性安定穩當,比較懂事、 有定性31。潛移默化也可說是一種默會,無形中漸漸養成,待時機因緣成熟,自然 呈現。 佛教中有關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相當少,所以僅此兩篇作文獻回溯。根據上述 兩篇文獻,一者是從禪中的參話頭而論,另一篇則是透過讀經來提升自己,運用默 會致知為背景,闡明學佛有助於個人的昇華,以及轉迷為悟的成果。參話頭與讀經 可以說是屬於較靜態的學佛過程,本研究將試圖運用動態的過程來學佛,所謂動態 是指,以「體育」為媒介,而學佛則是「三好理念」。 根據過去文獻回顧,本研究最大的特色是,將體育和佛法做結合,將三好理念 契入體育之中,本研究企圖呈現在運動技能學習的同時,也能培養三好的精神,並 且付諸於具體行為。 30參見林湘華,〈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一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普門學報》,第 28 期, 2005,頁 1-24。 31參見黃千芳,〈熟讀背誦在兒童讀經中的意義探究—一個默會知識的觀點〉,碩士論文,2010,嘉義: 南華大學。

(26)

15

第二章 以三好運動為核心的體育弘法

「體育運動與宗教的結合起源於人類行為的型態中,古希臘民族以具體而有系 統的『運動會』形式展示了對神的敬意,並將之融入於自己的文化。」32。根據大 師的體育弘法理念範圍甚廣,本章節將從廣泛的體育弘法理念聚焦在「三好運動」 之中,從簡單陳述佛教與體育的關係開始,並運用「默會致知」理論,試述佛教如 何潛移默化於體育中?接著透過大師倡導體育弘法的思維,探究大師的體育弘法理 念,並回歸於「三好運動」。最後,將三好運動與體育弘法的關係和運作做連結。從 運動中融入三好文化,即是本研究所要闡述的體育弘法。

第一節 佛教與體育

佛教與體育看似毫不相干的議題,如何連結?從過去歷史脈絡中運動會的源起, 即可知道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全世界最大的國際運動盛會,也是運動 員的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以下簡稱奧運會)說起,運動 會起源於古希臘,距今兩千七百多年前,其運動會的意義是培養團結精神、祭神、 表演武功以及宣傳文化。第一屆奧運會於公元前 776 年,每四年舉辦一次,由於希 臘人民對於體育極為重視,宗教心理也極為強大,在為期四天的比賽當中,前面兩 天為了祭祀天神宙斯所舉辦,而後面兩天則是運動競賽33。因此可說,奧運會是由 宗教經過時間演變而成的競技運動賽會。 綜合上述,運動會的起源與宗教息息相關,而宗教對體育的影響,主要取決於 宗教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以及當時社會需要,由於古希臘許多聯邦小國,常常戰爭 不斷,藉由人民對體育與宗教的重視,從競賽中達到止息戰爭的目的。因此,古代 奧林匹克運動會亦有一項重要的觀念和貢獻,就是「人類和平」的象徵,這個理念 也一直延續至今日。 32紀俊吉、謝秀芳,〈論運動與宗教信仰〉,《大專體育》,第 98 期,2008,頁 73。 33參見吳文忠,《體育史》,新北市:中正書局,2006,頁 32-35。

(27)

16 本節將從三個面向論述,首先,從大環境層面,推動人類和平開頭,接著縮小 至個人信仰的力量,在體育中信仰所能產生的作用,最後,則是佛法如何深入於體 育中?論述佛教與體育的關係。 一、推動人類和平 紀俊吉、謝秀芳提出:「宗教與運動的連結並不僅僅在人文價值此一面向上有其 豐富的意涵,兩者間雖不能視為一體,然共同點極多,其中『教育』的共同性更是 至為關鍵的一點。」34。根據上述「教育」是宗教與運動的一個共通性,以教育的 角度來看,運動會的目的不僅在於誰得冠軍,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和平」。若要達 到和平的目標,可以從提升人格開始,當品德被提升,心靈被淨化,人人相處自然 融洽,趨向「和平」之日也就指日可待。 從臺灣本土宗教而言,本土宗教傳承了民俗技藝,成了民俗體育的一環,也和 體育活動關係十分緊密。本土宗教為了隨神明出巡護駕而發展一些民俗技藝,而這 些技能也列為民俗體育之中,例如:舞龍、醒獅、文陣、宋江陣等等,現今也有正 式的民俗體育競賽,甚至還發展到國際賽事,讓不同宮廟間有互相切磋學習的機會。 藉由民俗體育的活動,除了能薪傳民俗技藝,發揚國粹之餘,也提供一個宮廟間互 相和平交流的平台35,這也可以說是藉由運動競賽,創造「和平」的因緣。 從社會上本土宗教和體育的結合,能促使社會的互動,同時也帶來國家的和平 和團結36。基於上述得知,無論是奧運會或是傳統宗教,在參與競技比賽的背後都 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和平」,宮廟與宮廟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透過體育競 賽,增進友誼,促進彼此的交流。除此之外,也能經由參與過程,增加隊友間的凝 聚力。 佛教講修行,修行什麼?簡單而言是指修正自己的行為。真正的修行,就是要 「時時勤拂拭」,把心中明鏡上的灰塵去除,人間佛教建立在深刻的內在修行,以積 34同註 32,頁 73。 35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http://210.240.9.70/folk/?q=about,瀏覽日期 2017.10.2。 36Jeroh, Eruteyan Joseph. The multi -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port. Journal of

(28)

17 極入世的法門來淨化身口意的污濁37。在人人身口意都淨化之下,並且積極行善, 彼此和而無爭,人類的和平也就水到渠成。本研究中體育弘法以三好理念為主軸, 而三好理念無非也是淨化身口意之行為。 在這個科學的時代,運動也被科學所強化,卻只有宗教保存著傳統的模樣,無 論從歷史或人文上,宗教扮演著教育個人的行善,且擴大到世界的和平,進能彰顯 出體育弘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可說,佛教與體育的關係,在推動人類的和平。 二、信仰的力量 大師說:「宗教你可以不去信仰,但是你不能不信仰自己!」38,此信仰不侷限 於宗教的信仰,亦可以是信仰自己、信仰國家父母等等,即使不信仰亦是一種信仰, 心中有信仰,能增添信心,有信仰才有力量39

若針對選手個人而言,宗教能給予什麼力量?以 Fellowship of Christian Athletes (簡稱 FCA)為例,FCA 是基督教在體育活動中的國際組織,超過六十年的歷史, 替許多運動員找到了信仰,找到了心依附的地方40。該協會藉由引導運動員透過對 神的祈禱,增加選手的穩定力,並相信神能賦予他們力量,穩定選手的心,而心的 平穩有助於運動場上的表現,藉此讓他們產生對神的認識與尊崇。 曾有學者指出「祈禱」,能有助於選手穩定情緒,這是一些教練會採取的手段, 來對峙選手緊張的情緒41。其實許多教練運用宗教信仰和宗教儀式,來穩定選手賽 前緊張的情緒,發現不只能有效減輕壓力,同時又增進選手的信心,利用宗教的方 式支撐自己,進而增加信心的來源,宗教給予了運動員心中的依附。當自己去面對 比賽的壓力時,在運動場上是孤單的,此時宗教成為選手很好的依靠,在心中呈現 一股安定的力量,進而添加選手的信心,去面臨挑戰。 以競技育運動而言,增加運動表現為首要課題,透過運動心理學的介入,無非 37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52-253。 38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7。 39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70—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158。 40詳見 FCA 網站,網址:https://www.fca.org/home,瀏覽日期 2017.3.11。

41Jason W. LEE. “An overview of the reciproc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and religion. ” smart online journal. V1,1, 2004, P26-30.

(29)

18 也是讓選手在比賽時穩定情緒,創造更好的佳績。薩姜.米龐仁波是一位馬拉松的 跑者,他整合禪修之心來跑步,指出跑步是身體的訓練,而禪修是心理的訓練,以 跑步訓練鼓舞靈性的修持,說明藉由禪修讓身體達到深化的平衡和真正的休息,並 陳述當心越強壯,跑步就越跑越有力量,在九次的馬拉松賽當中,成功的將禪修方 法運用在跑步訓練42 普中女籃曾在法師的建議下,將禪修列入基本訓練當中,每天讓球員坐四十分 鐘,藉以安定身、心,並訓練球員專注一念,經過四到五個月,選手們身心狀態都 漸入佳境43。普門中學無論棒球隊或籃球隊,在賽前先靜坐,選手們也分別表示賽 前的靜坐,亦能有助於穩定心理情緒44。從普中的實例當中,再次證實禪修能有助 於選手穩定力,有助於選手的「心智訓練」45 其實「禪」並不是單單指打坐禪修,行住坐臥都有禪定的修行功夫,心心念念, 每一當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運動何嘗不是如此呢?舉例說明,籃球場上的選手, 手上拿著球,只想此時此刻該怎麼做,下一步該如何,投籃、上籃、傳球還是…, 而不是去想剛剛我失誤,還是想緊張,抑或被自己的情緒起伏影響,專注於當下這 一秒鐘,運動員專注力就是一種禪定的練習與運用,利用禪定練心的穩定性,運動 訓練加強競技技能,兩者相輔相成,想必能創造更好的運動表現。 宗教與體育的結合,無論基督教、佛教亦或是本土宗教,不論用什麼方式都是 勸人為善,亦或是增加信心,利用引導者的引導,讓運動者有精神上的信託,或是 敬畏神作為心裡的依附,這些都只是提供方法,目標是雷同的。 信仰的力量給予運動員,心理的支撐,增加信心。除此之外,佛教的禪修能鍛

42詳見蔡雅琴(譯),Sakyong Mipham Rinpoche 著,《跑步之心:同時鍛鍊身與心的禪跑》,臺北市: 橡實文化,2013 年。 43羅熙珍,〈佛光山的運動版圖從普門中學女籃談起〉《學校體育雙月刊》,第 16 卷,第 2 號,2006, 頁 86。 44杜奕君報導,〈HBL/普門女將「冥想」求心靜 飲食學教訓 高規格要求〉,ETtiday 運動雲,2017.03.01, https://goo.gl/Zn3ZcH,瀏覽日期 2018.3.18;又王虹月報導,〈高中木棒聯賽 青棒新興強權 普門連 3 年闖進四強的秘訣〉,自由時報,2018.03.05,https://goo.gl/KFrPjD,瀏覽日期 2018.3.10。 45所謂「心智訓練」(Mental Training),透過心理學的介入,以身體練習以外的方法提升運動成績的 表現,心智的練習有助於動作學習和成績表現。余嬪等 19 位撰稿人,《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下)》, 臺北市:中華民國政府,2007,頁 520。

(30)

19 鍊心的力量,且讓心更加穩定,能有助於集中精神。佛教與體育的關係,從信仰層 面而言,亦可以說是「心」的訓練與增添信心。 三、佛教深化於體育中 為什麼運動可以體現佛教的道理?有些知識不是透過語言文字邏輯可以習得, 若是透過親身體驗,更能領悟其中的奧妙。但又如何從體育中實證佛教的道理呢? 佛法是要實踐的,亦可以說是一種行為舉動,將此行動與運動技能學習的行動 結合,是否就能在身體行動的同時,習得運動技能與佛教義理呢?佛教義理不只在 經本中,而是活生生地在眼前,透過身體力行而展現的。如圖 2-1,運動知識與三 好理念,只是停留在客觀的知識上,兩者之間的行動,也就是圖中重疊的部分,透 過身體力行,將客觀知識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個人知識,亦是以下所要論述佛教 與體育的致知。 圖 2-1 佛教與體育的致知 從理論上而言,首先,佛法是必須透過生命去體會其中奧秘,是一種難以詮釋 的默會致知和個人的經驗46,佛法不只是一種客觀的知識而已,六祖壇經亦云:「此 法須行,不在口念。」47,意指佛法是要靠身體力行,而不是只有口說,具體實踐 才能如實體證。 46佛法的傳播,旨在透過教育來提升人的精神層次、淨化心靈、與轉化生命,是一種難以詮釋的默會 知識與密契經驗,需透過個人直接在生活中去體驗,若仍依循傳統講經說法與循序漸進的修持體證, 恐怕不易為現代求快、求新、求變、求成效的新世代所接受。釋永東,〈當代學佛趣經—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宗要—第四屆人間佛教高峰論壇》,2014,頁 112。 47《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 1,CBETA, T48, no. 2007, p. 339, c23-24。

(31)

20 運動是一種身體的展現,但就僅僅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嗎?它可以說是一種生命 的歷程,一場比賽從開始到結束,就像是一場生命,過程中可能歡喜、可能悲傷, 還會面臨種種不同的情境,必須由身和心結合,才能共同展現的成果,如何正面迎 戰,不畏懼、退縮,從運動經驗中學習、體悟,進而影響整個生命。這是屬於個人 的知識,是一個人能信任、委託昇華自我的一種方法。知識提供了一個方向,經由 體驗過程,內化成默會致知,透過親身領悟,體會其中奧秘。很多運動經驗的過程 是複雜且難以言語形容的,但其背後的因果關係,就雷同於禪宗所說的只能「意會」 不能「言傳」。 Polanyi 也特別強調「默會致知」總會伴隨著身體而存在,說明知識的學習需要 身體和心靈的介入,而不是理性的客觀知識內容,所以他又提出「通過寓居而認知」 (Knowing by indwelling)48,意指個人的認識,須經由個人參與身心合一才能得到, 通過身體的實踐,讓學習更具有整體性,或可說「身」指的是體育中致知學習,而 「心」指的是佛教致知學習,佛教與體育的關係,在此即是「身」與「心」致知的 學習。 綜合上述,佛教與體育的關係,本節共闡明三點,第一,推動人類和平為共同 目標;第二,磨練心智與信心的提升;第三,「身」與「心」致知的學習。

第二節 星雲大師倡導體育的弘法思維

大師倡導體育弘法,先從大師與體育的因緣說起,大師的興趣是什麼?大師最 喜歡「體育運動」了,因為運動可以救國和強身,還可以增進品德。大師從喜歡游 泳開始接觸運動,可能是因為出生在水鄉江都,故鄉就在揚子江運河的邊,大師熱 愛游泳,並且深諳水性善於游泳,也因為熱愛游泳,儘管小時候家境清寒,物質生 活貧乏,但是精神世界卻是豐富無比。後來,直到十二歲出家之後,從江都水鄉進 入棲霞山村,一下子與游泳絕緣,所以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乒乓球和籃球上。直到後 48 Bios Monthly,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8123,瀏覽日期 2017.11.28。

(32)

21 來為了師徒之間能參與運動,對佛光山內還舉辦「無量壽盃籃球賽」49。除此之外, 也關心國內體育賽事,還陸陸續續成立普門中學體操隊、普門中學女籃隊、佛光女 籃隊、普中棒球隊、南華棒球隊和足球隊等,還有一群長青的佛光啦啦隊,為了體 育的發展,還成立了三好體育協會。由此可見,大師對體育發展的重視。 大師體育弘法的理念是什麼?首要,弘揚佛法的方法很多,大師為何選擇以體 育弘法?接著,透過體育活動借以譬喻人生的道理,也就是體育活動如何體現佛法? 運動中怎麼修鍊自我?體育弘法是傳遞三好精神嗎?主要針對此四個面向,闡述大 師體育弘法的理念。 一、體育弘法的緣由 弘揚佛法的方法很多,大師為何選擇體育弘法?體育活動是為了符合這個時代 需求,一場比賽有幾千萬的參與者,與佛教結緣,這是一種度眾的方便,更是積極 走入社會的方法50。在 1960 年大師在《人生》中發表〈當前的佛教應該做什麼〉 希望組織佛教籃球隊,文中提及: 打籃球,我們不要以為只是幾個大孩子在搶著皮球玩,要知道籃球運動已經 成為今日國民外交不可缺少的助力。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派幾個特任官出去 遊說的力量,還不如派一支球隊出去打球易增情感51 同文又, 在我覺得,中國佛教目前如能組織一支第一流的佛教籃球隊伍,社會對佛教 那些歪曲的批評:消極、厭世、落伍、保守等,自然不攻自破52 從文中可以發現,大師認為透過籃球比賽,增加交彼此的互動交流,增進友誼, 亦能藉由籃球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並從籃球中,打破一般人對佛教負面的批評, 49詳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4—合掌人生》,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46-248。 50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320。 51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04-雲水樓拾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76。 52同註 51,頁 277。

(33)

22 也能達到傳播佛教的效果。大師認為讓佛教回到人間,以各種方便法門,為社會服 務、奉獻,與大眾結緣,具體的弘法,讓佛法廣傳五洲,其中體育方面,成立籃球 隊、棒球隊、體操隊、足球隊、啦啦隊等,增加佛教在體育方面的人口53 大師於 1980 年在高中教職員籃球賽前,曾為佛光山的大眾開示,佛教為什麼要 提倡體育?共有四個原因:可以增進身體的健康、可以改進我們的缺點、可以磨練 心智的發展、可以增加弘法的方便。從運動中積極、勇敢、奮鬥的表現,改進不團 結、不認錯、缺乏犯難的冒險精神,還能藉由運動訓練反應敏捷、判斷能力來磨練 心智,也運用運動增加弘法的方便,因為一場球賽有萬千觀眾,若以運動比賽來弘 法,一場比賽就有萬千人觀看,那也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布教方式54 三好體育協會為大師所創辦,其成立宗旨是「以推廣全民體育運動,淨化社會 風氣為宗旨的協會,經由各項運動競技活動來接引青年學佛。」55,從中可以看出 大師創辦三好體協的三大目的,也就是推廣全民運動、淨化社會風氣和接引青年學 佛。 總歸上述,大師體育弘法的緣由,可歸類為以下四點:第一,增進人與人之間 的交流互動,添加情誼;第二,推廣全民運動,以增進身、心健康;第三,淨化社 會風氣,並改進自己的缺點;第四,增加弘法的方便,亦可接引青年學佛。 二、在體育活動中體現佛法 大師以體育弘揚佛法為弘法開創一條新的道路,打破了傳統觀念,走在時代前 端,應機教化。另外,大師也曾提出「運動和打球,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做人處世、 事業發展等,其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56。讓運動不只是運動,而是經由教育, 在運動過程中孕育好的人格特質,其做人處事、事業發展,就能有所幫助。 體育中如何體現佛法?大師從不同運動特性,譬喻許多人生的道理,在〈生命 馬拉松〉文中提及,馬拉松是一場耐力的競賽,譬喻生命要能持久不懈、堅持到底, 53參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市:佛光文化,2016,頁 334。 54參見星雲大師,〈大師開示佛教提倡體育的原因〉,《佛光通訊錄》,1980。 55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92-新春告白》,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22。 56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8—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47。

(34)

23 即使不是跑最快的,也要盡力跑完全程,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57,也是佛教中所謂 精進、不放逸的精神。 大師也譬喻「人生如球」,在籃球場上的教育,球就是我們的人生,球有多種種 類,大師就以不同球類項目,依照其不同之特性,譬喻我們的人生。在少年、初中 時代,可以打乒乓球,大家你來我往,互相交流;到了青年的時候,父母是最親愛 的人,緊緊地被我們擁抱,就像是兩隊球員為了搶球,大家都說那是「My ball」(我 的球);但是到了中年,父母辛苦養育的兒女長大了,父母年華老去,可能坐了輪椅 行動不便,為了推卸孝養責任,兄弟姊妹間把父母推來推去,如同排球一樣;更慘 的是成年了以後,乾脆就把父母像踢足球一樣,踢得愈遠愈好,不要父母了,文中 大師自我安慰像是橄欖球,雖然徒眾眾多,但大家都愛我,就像橄欖球擁抱著我58 從「人生如球」中提醒做人要盡孝道,要盡責、學習懂得感恩。 大師也曾提及「打籃球盡孝道」的妙論,打籃球一定要發揮團體合作精神,對 父母長輩盡孝道也是如此,大家和樂融融,家庭會更幸福快樂,就像一支成功的籃 球隊一樣,彼此關懷照顧才能成功59。從孝道的理念再做延伸,還要和諧融洽,學 習關心他人,亦是菩薩道的「慈愛眾生」的修行,如同一支籃球隊,團結一心,互 相勉勵,互相成就。 打籃球需要巧智慧心,不能消極防守,還要有積極勇猛精進的心,而弘揚佛法 正如籃球運動精神一樣,是從消極的 No 到積極的 Yes60。大師也曾經提到「佛光盃 是眾緣成就的美事」,要在眾中學習、眾中結緣、眾中關懷、眾中完成,要在眾中成 57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9—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6-7。 58〈球場上用「心」更勝用「力」—2012 年第二屆佛光盃大學女子籃球邀請賽星雲大師勉勵開示〉, 《三好體育協會會訊》, 2012.11,No.3;又〈星雲大師開示—我與體育運動(上)〉,《三好體育協 會會訊》,2016.12,No.7;又星雲大師,〈人間系列 我與體育運動(上)〉,人間通訊社,2016.11.19, https://goo.gl/wos2mb,瀏覽日期 2017.3.11。 59魏冠中報導,〈星雲大師鼓勵打籃球盡孝道〉,指傳媒,2014.7.4,http://www.fingermedia.tw/?p=97222, 瀏覽日期 2017.5.15。 60鄧淑明報導,〈超越的人生觀 從運動談佛法〉,人間通訊社,2011.6.6,https://goo.gl/i3tj7d,瀏覽 日期 2017.3.12。

(35)

24 就自己,也能成就大眾61 如何讓體育活動體現佛法?大師運用不同運動的屬性和特質,以譬喻的方式將 佛法巧妙的套入生活中,不僅讓聽聞者容易理解佛法,也讓佛法更加貼近人心。 三、在運動中修鍊自我 運動中如何提煉自我?改善不好的行為,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在 1969 年佛光山 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時,大師為對治佛教青年許多不健全的毛病,特別安排籃球 比賽,像是佛教青年缺乏榮譽感,遇到事情容易猶豫、退縮,但在球場上要勇猛精 進;還有佛教青年有不認錯、不改過的毛病,球場上有裁判,必須遵守規矩,犯規 要舉手認錯;其次,佛教青年有不團結合作,唯我獨尊的個人主義,球場上講求互 相合作,可以培養團隊精神;以及佛教青年缺乏慈悲和尊重別人的器量,球場上要 懂得感恩,即使是敵隊,沒有他們也無法成就一場賽事,比賽前、後互相鞠躬敬禮, 學習尊重對方62 綜合上述,透過籃球能對治人性諸多通病,藉以健全人格,包括:勇於認錯、 不傷害對方、敏捷果斷、重視團隊、尊重包容、榮譽自尊,讓運動在有益於身體健 康之餘,亦可以訓練一個人學習做人與修正行為。藉由籃球運動,改善行為,提升 自我,學習正確的觀念。 大師獨門的籃球哲學中,還特別提到一場看似尋常的籃球運動,其實裡頭蘊藏 著深厚佛學哲理,並認為籃球運動有著「六度」的精神,如下: 打籃球不僅增強體力,更可實踐菩薩道,因為打球一定要全隊配合,不能只 求自己得分,還必須適時球傳隊友,製造機會得分,此即「布施」、「利人」; 比賽需遵守規則,犯規要舉手認錯,這就是「持戒」、「懺悔」;激烈比賽,難 免碰撞,此時更應學習「忍耐」、「忍辱」的功夫;為了比賽佳績,平時更應 努力,此與「精進」不謀而合;打球除了靠技術,更要有謀略,才能出奇制 61魏冠中報導,〈天邊彩虹世足與眼前玫瑰佛光盃球賽〉,民眾新聞網,2014.7.4,https://goo.gl/5ra4AZ, 瀏覽日期2017.3.12。 62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4—合掌人生》,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51-253。

(36)

25 勝,這就是「般若」,佛教的六度萬行盡在其中63。 六度是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六種修行方法,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可以對治自心慳吝、惡業、恚心、懈怠、亂心、愚痴等六種煩惱,亦是菩薩 欲成佛道的方針64。從籃球比賽過程中,培養菩薩道的精神,或可說打籃球亦是一 種學習菩薩修行之門徑。 大師在《人間萬事》65中提及籃球教育,籃球不只是一種運動,還蘊含了人生 的教育意義,有四點:第一,尊重對手的存在、第二,培養認錯的精神、第三,養 成積極的性格、第四,重視團隊的榮譽。又再次說明年輕人的通病,不肯認錯、猶 豫不決,籃球是一項團體運動,透過團隊學習尊重他人與團體合作,從分秒必爭的 競賽裡,學習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從場上犯規中學習認錯、鞠躬懺悔,培養良好 的人格教育。除了上段所說的學習個人修養之外,亦是佛教中所說,要有慚愧、懺 悔之心。慚愧、懺悔是淨化身心的力量,袪惡向善的方法,慚愧懺悔不但是學佛者 必修的法門,更是建立祥和社會的救世法寶66 從每一場球賽中,都蘊藏著勇猛、機智、慈悲的教育,不論對球員或觀眾,打 籃球對教育、修養是很有幫助67。籃球是君子道德運動,講求團隊運動,不重視個 人單打獨鬥,是做人做事的性格養成,也要感謝比賽對手,因為沒有對方就不能打 球;在球場上講求迅速,分秒必爭的運動,速度快就能爭取到投籃機會,但也不能 莽撞帶球撞人,裁判吹哨要勇於認錯、道歉。 比賽都有輸贏,但佛教排斥勝敗之分,希望和平、平等,大師還從佛教六和敬 的觀點,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論 63陳瑋全報導,〈體育也是修行 梵樂登上國際〉,人間福報,2016.5.17,https://goo.gl/cVisPR,瀏覽 日期 2017.3.11。 64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43—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318。 65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0—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83-285。 66同註 64,頁 292。 67蕭惠珠報導,〈【佛光盃回顧 1】大師與籃球〉,人間通訊社,2015.7.28,https://goo.gl/9YagJY,瀏覽 日期 2017.3.11。

(37)

26 及籃球賽常有爭執吵架,但我們大家一團和氣,以球會友,互相結緣,緣份無限68 從中學習與人和諧相處。六和敬也是世間的「和諧六法」,人人能奉行,社會自然和 諧無爭,國家必然安定與富足69 無始劫以來,人的習氣障礙了修行,缺點很難改正,透過參與運動過程,學習 改正自己的缺點,甚至培養優點,進而能修鍊自我,提升自我。其實,運動無非也 是一種修行。 體育也講競技,競技要的是贏,或許大師認為無須有勝負之分,但從現實面而 言,比賽中終究有勝負之分,如何在輸或赢中都能實踐三好?保持運動家精神,以 下從體育弘法中的三好精神談起。 四、體育弘法中的三好精神 綜合前面三項所述,從體育弘法的緣由,其中淨化社會風氣,亦可藉由推展三 好運動的落實,達成目標。體育中所體現的佛法,諸多譬喻也是開示,亦是要矯正 面對人生態度、正確的觀念,亦是三好理念的展現;從運動中修鍊自我,更是直接 在運動過程中,學習三好理念,並付諸於行動。 從大師的觀點,運動打球也是修行,籃球場上犯規舉手認錯是懺悔,不以小動 作傷害別人是慈悲,不單打獨鬥是集體創作,積極、精進、勇猛是「利己」,製造隊 友機會是「利人」,無論是打籃球盡孝道、六度等,球場如同道場充滿了佛法與教育 意義,無外乎也是在修正身、口、意行為,皆可說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展 現。 其實不只是籃球,所有的運動都是一樣的,奧林匹克精神、鼓勵參賽運動員, 除了更快、更高、更強,還有志在參加,不在得獎,促進國際間交流,增進彼此間 的友誼。奧運會與人間佛教有一個完全一樣的共同目標,就是世界和平,奧運會可 以說是提供一個和平的管道或平台,而人間佛教則是提供一個達到和平的方法。當 人人行三好的同時,世界就開始趨近和平。 68參見陳昭良報導,〈以球會友 籃球是君子道德運動〉,人間通訊社,2013.08.26,https://goo.gl/Hs5HhE, 瀏覽日期 2017.3.11。 69參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2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