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圖 1-2 本研究的 Polanyi 默會致知

第四節 文獻回顧

本研究希望能探究大師體育弘法的理念,不只單單是理念而已,是具有可行性、

有效性,以及價值性。因此,藉由三好體協屬下之運動代表隊選手,期待從他們身 上看見體育弘法的成效。在眾多體育弘法當中,本研究以三好運動理念為主要核心 探討,所以在文獻上先做三好運動的相關文獻回顧。其次,則是有關「默會致知」

的相關文獻,本研究企圖運用默會致知理論,佐證選手在運動技能學習中,薰陶三 好理念,對於三好運動的體證成果,因此,將參考在體育和佛教上有關默會致知的 相關研究。

一、三好運動的相關文獻

簡美換藉由《人間福報》的讀報行為,發現閱聽眾對《人間福報》與「三好運 動」認同感已超越宗教範疇18。三好運動突破了宗教的框架,雖然是佛教所說的身、

18參見簡美換,〈《人間福報》讀報行為與三好運動認同研究―以四維高中為例〉,碩士論文,2016,

宜蘭縣:佛光大學。

知識 實踐 個人

知識

三好 理念

體育 運動

三好 實踐

理論

應用

11

口、意三業清淨,其實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若是以「三好運動」的角 度,可以說是一個做人的道德層面上,都應該要實踐,完全沒有宗教色彩。

三好運動校園的實踐上,曾俊堯將美國波士頓大學瑞安教授(Dr. Kevin Ryan)

在 2006 年提出所提出的 6E 教學模式19,即典範學習(Example)、詮釋釐清

(Explanation)、勸勉規諫(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學習

(Experience)與自我期許(Expectation)。將其運用在三好運動落實中,透過推行 三好運動實踐校園活動,陶冶學生良善品德與態度,具備未來公民素養20

建國中學老師鄧書華,提及運用三好理念經過三年時間,在校內推動品德教育 活動,不僅受到家長與老師們的肯定,還受到評鑑委員們的讚許,大家都能認同,「人 才培育的過程當中若是不能修德,空有豐富知識涵養也只是枉然。」21,而三好理 念可以有助於達成品德教育目標。

邱淑芳以三好學習,探究其品德教育成效,結果發現,外在行為上學生面對師 長比較有禮貌,與同儕之間能和睦相處,虛心受教,並具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於 內在的人格特質,比較能夠自我反省,勇於認錯,尊重同學、師長,還能彼此互相 關懷與分享22

三好運動跳脫出宗教的思維,又帶有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從上述研究可以發 現,有關三好運動的研究方向,大多數以教育觀點切入,從中以培養品德為主軸。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在三好理念的教育環境之下,落實品德教育的成效是有目 共睹。本研究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將從體育角度出發,透過運動中體證三好運動,

畢竟再多的理論,也不及親自體驗,從體育中學習三好理念,在運動中體會三好的 妙香,更能將三好精神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理論不再只是理論,具體實踐才

196E 教學模式亦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品德教育的策略,品德教育資源網網址: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瀏覽日期 2018.4.10。

20參見曾俊堯,〈國民小學推動三好校園實踐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 4 期,第 5 卷,2015,

頁 171-172。

21參見鄧書華,〈以三好校園實踐方案形塑建中魂─品格力的建構與實踐〉,《學生事務與輔導》,第 1 期,第 53 卷,2014,頁 75-80。

22參見邱淑芳,〈以品德校園營造觀點探討國小品德教育實施之研究〉,碩士論文,2013,臺中市:逢 甲大學。

12

更具有價值。

二、體育弘法的相關文獻

以體育弘揚人間佛教,慧裴法師從四個方向論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的詮釋、體育擴展佛教文化的資糧、教育的實踐以及佛教普及化,運用歷史性的爬 梳,說明體育弘法的活動,為悖離人間佛教宗旨,融入大眾,且觀機逗教23

羅熙珍從普門中學女籃,論述佛光山的運動版圖,說明禪修有助於選手在場上 的表現,從大師的慈心悲願,成就體操隊與巴西足球隊的成立,使運動版圖逐漸擴 大當中24

針對聖嚴法師對體育的觀點,紀俊吉從競賽、自我覺察、調適情緒、自我完成,

四個面向作詮釋,以活動原則、輔助禪修、完善道器的原則作為實踐的路徑,認為 聖嚴法師將體育活動視為修行的歷程,其核心以「修心」為最終目的25。另外,從 聖嚴法師對佛教倫理學的概念,啟發運動暴力的行為,以戒、定、慧三學為依歸,

作為道德判斷的準則,從倫理的建立必須在道德的基礎上,形塑個人道德意識,對 於運動暴力,由於心的衝動所致,因此強調「心」的修持,以對內「自心」的觀察 和對外「慈悲心」的實踐,提升個人智慧26

從過去文獻中可以見得,大師成立各運動代表隊的體育弘法模式,與當時體育 弘法發展現況。另外兩篇,有關聖嚴法師對體育的觀點,則是以理念上的詮釋。本 研究與過去研究的不同在於,以大師的理念出發,並從落實體育弘法的結果中證成,

更凸顯大師體育弘法的可行性,以及顯現體育弘法對社會的價值。

三、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研究方法上,採用默會致知理論之相關文獻,以下分別從體育和佛教,兩者在 研究上的運用和結果,做相關文獻的爬梳。

23參見釋慧裴,〈星雲大師的實踐—以體育弘揚「人間佛教」〉,《2014 佛光山徒眾論文》,2014。

24參見羅熙珍,〈佛光山的運動版圖從普門中學女籃談起〉,《學校體育雙月刊》,第 16 卷,第 2 號,

2006,頁 85-90。

25參見紀俊吉,〈釋聖嚴體育觀點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 1 期,第 9 卷, 2015,頁 104-125。

26參見紀俊吉,〈釋聖嚴倫理思想對運動倫理學之啟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第 1 期,第 4 卷,2015,頁 33-48。

13

(一)體育中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運動知識的本質是什麼?周育萍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觀點 探究,在客觀標準的知識下,有時反而遠離原初追求真理的目標,運動要不斷經由 練習、鍛鍊的過程,才能培養出某種特有的默會知識,這種知識無法複製,只能依 賴經驗中的「共同感」,在知識上無法分析和說明,作者特別指出「運動實踐經驗是 一種默會知識」,需要透過實際經驗,才能完成學習,是語言文字所無法成就27

黃芳進初探運動教練的實踐知識,指出教練實踐知識的內涵,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外顯知識」,文中的外顯知識,意指運動理論、各項運動訓練的專業技術、

對選手的瞭解以及比賽的模擬,知識來源主要來自外在認知;第二,「默會知識」, 包含訓練與指導技能的能力、彼此信任的能力、以及與選手互動的能力,知識來源 主要來自經驗,其研究結果指出運動教練實踐知識的內涵,是藉由外顯知識的介入 與默會知識不斷淬煉與澄清,兩者互相循環交錯下所建構而成28

許志文透過資訊教學融入的方式,以默會知識的觀點,探究羽球隊選手技巧習 得的情形,透過觀察以及選手反饋得知學習效果,研究發現影片的呈現有助於選手 的學習,從訪問選手中,其中一位提到:「講講講,不如實際給他看自己的動作。」

從看到自己的過程中,自行內化並揣摩,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29。從此篇研究得 知,影片的學習勝於語言敘述,亦可說肢體語言的傳播,優於口述的表達。

運動技能是一種默會致知的學習,藉由外顯知識建構一套理論邏輯,再經由實 際操作演練,反覆循環之下所得到的個人技能,即是默會知識。若在體育中加入三 好運動的元素,是否也能讓參與者,在行為上無形之中,自然做好事、說好話、存 好心呢?本研究與上述文獻中最大的不同,在於本研究的默會致知,並非運動技巧 上而論,而是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將三好理念注入其中,是否也能達到培養

27參見周育萍,〈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邏輯出發〉,《運動 文化研究》,第 7 期,2008,頁 35-53。

28參見黃芳進,〈運動教練的實踐知識之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 3 期,第 9 卷,2010,

頁 240-249。

29參見許志文,〈資訊科技輔助運動默會知識傳遞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2011,林口:國立體育大 學。

14

三好的目標?

(二)佛教中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

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的歷史過程,林湘華運用默會致知的理論,探究其禪學 的認識架構,從 Polanyi「支援意識」和「焦點意識」的觀點,將收斂身心的活動視 為支援意識,冥符真理、體認真心作為焦點意識,由參話頭和「悟」之間,試圖解 釋「禪」的明覺30。從參話頭到悟,亦可說是一種默會致知。

熟讀背誦讀經的意義是什麼?黃千芳以兒童為對象,發現熟讀到背誦是一個身 體化的過程,而經典內容內化於身心,藉由熟讀背誦的增強,以默會方式理解經典,

往後思考成熟時,可以潛移默化幫助讀經者的思想和性格,進而領悟經典的涵義,

研究中以深入訪談,分析兒童熟讀背誦讀經的身心狀態,其研究結果顯示從小讀經 的習慣,長大後能以身心的實踐來理解經典,例如:讀文言文課程時,有不同理解 角度,能與曾經背誦過的經典作連結,行為上也有不同的關心態度,熟讀經的兒童,

有教流利的表達能力,較靈活的記憶力與專注力,個性心性安定穩當,比較懂事、

有定性31。潛移默化也可說是一種默會,無形中漸漸養成,待時機因緣成熟,自然 呈現。

佛教中有關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相當少,所以僅此兩篇作文獻回溯。根據上述 兩篇文獻,一者是從禪中的參話頭而論,另一篇則是透過讀經來提升自己,運用默

佛教中有關默會致知的相關文獻相當少,所以僅此兩篇作文獻回溯。根據上述 兩篇文獻,一者是從禪中的參話頭而論,另一篇則是透過讀經來提升自己,運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