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身心平衡為外在行動

第三章 以培育三好人才為目標

第二節 以身心平衡為外在行動

本章節的外在體證,是要體證什麼呢?運動可以使身體健康,如此而已嗎?太 虛大師曾將佛教的三無漏學中之定學與體育相結合,認為定學專注一境,其功能與 身體健康和發育上有很大利益。由於定增上學的功用,可以調身、調心,能藉由定 力能使內心產生變化,進而能滅除諸煩惱,也從體育中調身、調心並鍛鍊體魄,增 強精神力103。從太虛大師的觀點,或可說定學讓內心產生變化調身、調心,而體育 從鍛鍊中調身、調心。

大師曾在《人間萬事》中提及健康八法,指出「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不重視健 康之因,那來健康之果呢?」同文中又指出:「健康八法,不但要注重身體的健康,

尤其思想、見解、心靈的健康,更為重要。」而這八法包含了,飲食清淡、作息正 常、適度運動、心平氣和、樂觀進取、營養均衡、正當嗜好和心理健康104,既涵蓋 了心理、身體和道德三個要素,又蘊含著三好運動在體育中的體證(附錄一)。本節

102林恆雯、黃貴樹、蕭淑芬,〈體育教學中的品德教育策略〉,《淡江體育學刊》,第 17 期,2014,頁 38-49。

103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 23》,臺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1970 再版,

1445 頁。

104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3—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323-325。

40

將針對身體、心裡的平衡論述,並試述身、心的平衡亦是對自己行三好的展現。

一、身體的平衡

體育中包含了運動,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是人盡皆知的基本常識,而運動是讓 身體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

所謂「健康第一富」,一個人有再大的富貴,但是身體不健康,乃至臥病在床,

也是不能享有,因此要珍惜身體,保護自己的健康。身體有病,心有餘,力 不足,想要做什麼,都備感困難,生活失去所依所靠,人生失去奮鬥目標,

家人為你辛苦,甚至國家社會,也要為你付出醫療成本。因此,自我保健,

健康就是富貴的來源105

從文中得知,健康是富貴來源,也是實行三好的根基,有好的身體,生命才會 有活力,也才能有精力實踐三好。既然運動是讓身體健康最好的良藥,大師也提及:

「若要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心行善,多作運動,注意保健,心安自然體泰。」106。 可以見得身、心是一起的,身體健康心情自然安泰,亦是本小節所要闡明的身心平 衡狀態,過與不及皆不恰當,且當身心狀態平衡,也較容易心存善念。

在佛教也有身體健康療法,心理要保持淨心、安心、慈心,身體健康要禮拜、

行香、作務107。從健康八法中的「飲食清淡」和「營養均衡」而言,病從口入已經 不是現代的專有名詞,暴飲暴食、挑食的不良習慣,亦是眾所皆知,現代人吃太油、

太鹹、太辣、太燥,已造成身體上的負擔。飲食要健康不一定在於吃得好或吃得飽,

重點在於營養要均衡。《雜阿含經》:「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 而保壽。」108。運動員的飲食是要特別關照的,均衡的營養,才能讓身體發揮最好 的狀態。甚至在運動營養學中,也特別談論運動員營養的照料,利用營養因素來提 高運動能力,促進體力恢復和預防疾病。在營養與健康飲食方面,食材的選擇上,

105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70—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48。

106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42—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168。

107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6—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72。

108《雜阿含經》卷 42,CBETA, T02, no. 99, p. 306, c18-19。

41

盡量以多樣化、多種顏色,並且配合少鹽、少糖及少油的飲食原則109。《佛垂般涅槃 略說教誡經》亦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 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110

「適度運動」,人要活就要動,這是家喻戶曉的觀念,「動」就是生命,現代人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面,久坐不運動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起世經》:「譬如細軟丈夫 其體柔弱,食美食已,運動施為,受少疲觸,乃得消化。」111。適度的運動有利於 身體健康,毋庸置疑,教育部體育署也曾推廣「333 運動」,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 三十分鐘,心跳達到一百三,規律運動有助於身心的健康。

「作息正常」,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台大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專任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美國《睡眠研究期刊》的一篇研究,打 破過去普遍認定的「運動後影響睡眠」觀念,認為只要是作息正常、身體健康的一 般人,運動後二小時再入睡,不僅對身體無負擔、還有助於促進身心健康112。《遺教 經》中說:「晝則勤心修集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 自消息。」113。佛陀每時每刻雖都在精進修行,但精進過程中,也不難發現,佛陀 的作息日復一日,生活規律。

「正當嗜好」與人格的養成有關,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德行和道德。大師說:「培 養正當的休閒運動嗜好,能活絡筋骨,紓壓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還能促進人格 發展,提升個人社會能力。」114。何謂正當?即合理的、正確的。既然是合理的、

正確的,實行三好也就易如反掌。運動種類繁多,有個人也有團體,有陸上運動也 有水上運動甚至空中等等,亦可從眾多運動中培養嗜好,以運動獲取身體健康。

109黃健富、林貴福,〈職場健康生活形態面向之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 9 期,2010,頁 274-284。

110《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 1,CBETA, T12, no. 389, p. 1111, a22-24。

111《起世經》卷 2〈3 轉輪聖王品〉,CBETA, T01, no. 24, p. 320, a12-15。

112倪浩倫報導,〈夜間忌運動?醫師:作息正常 利大於弊〉,中國時報,2016.10.4,https://goo.gl/fVf4fT,

瀏覽日期 2017.3.11。

113《遺教經論》,CBETA, T26, no. 1529, p. 286a27-28。

114同註 104。

42

二、心裡的平衡

「心平氣和」,大師說:「心平氣和的人生,安詳自在,皆大歡喜。」115。《毗尼 作持續釋》:「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 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觀,必趣涅槃是名念法。」116。藉由運動調 節心理情緒,增添愉快的心情,身心歡喜,自然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除此之外,

對於對手的挑釁能無動於衷,裁判的判決全然接受,在面對比賽種種情緒,能夠心 平氣和應對。

「樂觀進取」,大師說:「人的健康,不只是身體外表上有充沛的體力,也要重 視內心的豁達樂觀。」117。《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樂觀諸佛定境界,內心樂起 慧方便,法界最上善逝身,願我如是當獲得。」118。運動後通常會有愉快的心情,

因為運動過程腦中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能為人體帶來快樂的感覺,因此,

腦內啡的分泌,有助於心情輕鬆愉悅,藉由運動練習保持樂觀進取的態度。根據大 部分數據證實,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對心情有正面的幫助,而有運動習慣的人,

個性上也比較樂觀119。面對比賽的結果,要能樂觀接受,即使沒有獲得勝利,也要 繼續努力參與練習和比賽。

「心理健康」,大師說:「身體健康,心理才安穩;心理安穩,身體才會健康。」

120。心理平靜安穩,可以利用信仰的力量,穩定情緒,《七佛經》云:「菩薩處胎時,

令母心清淨,不聞染污名,遠離五欲過,斷除貪愛根,不受諸苦惱,身心恒安穩,

常得於快樂。」121。菩薩處胎的時候,使其母親的心得到清淨,進而身心得到安穩,

就能得到快樂,當佛法智慧常住於心,以慈悲來相隨,自然能解脫自在。運動是一

115同註 104

116《毗尼作持續釋》,CBETA, X41, no. 730, p. 389, a11-13。

117同註 104

118《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CBETA, T11, no. 316, p. 796a23-25。

119Dimeo, F., Bauer, M., Varahram, I., Proest, G., & Haulter, U. Benefits from aerobic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A pilo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5, 2001, 114-117;又謝偉雄、

葉麗琴,〈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 7 期,

2008,頁 105-121。

120同註 104

121《七佛經》, CBETA, T01, no. 2, p. 153a9-12。

43

種有效的抗憂鬱劑122,能降低焦慮、壓力等,調整生活壓力,減少負面情緒,增加 正面情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透過禪修也能得到身體健康,大師在〈禪淨加行篇〉

曾經提到,有關禪修為什麼可以獲得身體健康,如下:

增進身體健康: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現代的醫學證明,人類的身體疾 病,大都來自於內心的焦慮、貪婪、瞋恚等情緒。禪坐可以讓我們性情恬靜,

氣息安寧,感受清涼,並且可以暢通氣血脈絡,促進新陳代謝,使機能不易 退化,因此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袪病延年123

從文中可知,疾病大都來自於自己的情緒,而禪修中的調息、養息,能讓心情 平穩、安定,是促進身體健康的方法,除此之外,還能有助於緩和情緒的作用。

三、行三好從己開始

從收攝身、口、意到積極的行三好從己開始,運動有運動的方法,靠的就是體 育,藉由體育中教育,從飲食、身心調節以及正確運動觀念等,教育大眾獲得健康 的身體和心靈,也是體育中重點教育之一,大師所提及的「健康八法」,也無非是教 育獲得健康的方法,也是對自己行三好,如何對自己行三好?

「做好事」從上述中營養均衡、飲食清淡、適度運動、作息正常,其實就是規 律的生活,以及正確的飲食,都是自己決定的,對自己身體好的事,就是對自己做 好事;「說好話」除了對他人鼓勵讚美的話,但對自己呢?比賽中難免失落、挫敗,

此時不妨也對自己說好話,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存好心」大多數的人都是愛自己的,

但是總有些時候,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擾,遲遲不肯放過自己,何苦呢?亦從上述中 心平氣和、樂觀進取,可以透過正當的嗜好,調整自己的情緒,情緒是一時的,傷 害自己卻是長久的。

倘若身、心狀態無法平衡,是較不容易實行三好,大多數的人,身體若不健康,

122North, T.C., McCullagh, P., & Tran, Z.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In K.B. Pandolph and J.O.

Holloszy (Eds.),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18, 1990, p.379-415.

123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頁 136。

44

情緒就不穩定,身、心失去平衡,對自己恐怕都很難控制得宜,那就更別提實踐什

情緒就不穩定,身、心失去平衡,對自己恐怕都很難控制得宜,那就更別提實踐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