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與過程,提供以下幾點建議:整體而言,運動可以健身、促進 人際關係、家庭和諧,以培養更完美的人格和抒發心理的情緒,體育亦是教育的一 環,大師曾說:「現代教育,除了身教、言教外,還必須『心教』。心教是藉著宗教 對心靈淨化的功效,使人人心靈淨化,如此,社會才會充滿善意的關愛及理性的法 制。」237。三好運動是淨化心靈的良方,若將此良方普及世人,對世界的貢獻更不 僅於此而已。體育只是一個工具,三好運動不只要在體育中發揚,更應該推廣提倡

「全民三好運動」。

在談體育弘法的同時,也可以從了解運動人口開始,了解其心理狀態,了解運 動人口在教育、道德亦或者穩定身心方面,人間佛教還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以競技 運動而言,增加運動表現為首要課題,透過運動心理學的介入,讓選手在比賽時穩 定情緒,創造更好的佳績,本研究在文獻回溯時發現,曾有學者論述禪修靜坐能有 效穩定選手情緒,但這些研究大數以觀察的角度和親身經驗而論證,在現今研究科 技發達的時代,或許可以利用科學數據量化,例如:腦波等,用數據客觀證明,更 具有公信力。

從實踐面的成效而言,本研究僅在三好體協底下,代表隊之選手為對象,其蒐 集資料的方法以新聞媒體為主,若未來要繼續深入體育弘法的成效,或許可以做單 一選手的深入訪談,或是針對球隊做長期性的觀察。

其次,根據本研究過程中發現,三好體協不只在競技運動上推廣三好理念,三 好體協亦透過選手到偏遠地區的小學,教學足球和棒球的活動,以及佛光啦啦隊中 也常見阿嬤帶著孫子一同參與,不僅帶動全民運動,也讓更多人薰習三好,亦在無 形中看見信仰的傳承。佛光山未來五十年體育弘法的方向,本研究建議三好運動應 該普及化的推展,讓人人行三好,世界也會更美好。

237星雲大師,〈信仰修行篇〉,《佛光菜根譚第四冊》,星雲大師文集,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1&item=22&bookid=2c907d49441eb4cd0144 9a53aa5c0059&ch=4&se=5&f=1154,瀏覽日期 2018.4.5。

89

參考文獻

一、經典類(依朝代排序)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10,No. 27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 2,No. 125。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冊 12,N o. 389。

南北.菩提達摩製,《無心論》,《大正藏》冊 85,No. 2831。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 2,No. 99。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 32,No. 1666。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 55,No. 2145。

梁.慧皎譯,《高僧傳》,《大正藏》冊 50,No. 2059。

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大正藏》冊 29,No. 1559。

陳.真諦譯,《遺教經論》,《大正藏》冊 26,No. 1529。

隋.智顗譯,《摩訶止觀》,《大正藏》冊 46,No. 1911。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冊 1,No. 24。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冊 31,No. 1585。

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 壇經》,《大正藏》冊 48,No. 2007。

唐.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冊 19,No. 945。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 11,No. 310。

唐.道宣撰集,《毗尼作持續釋》,《卍續藏》冊 41,No. 730。

唐.澄觀撰述,《華嚴經疏鈔玄談》,《卍續藏》冊 5,No. 232。

唐.懷迪證譯,《首楞嚴經義海》,No. 1581。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冊 49,No. 2035。

宋.法天譯,《七佛經》,《大正藏》冊 1,No. 2。

90

宋.法護等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大正藏》冊 11,No. 316。

宋.師會述,《華嚴融會一乘義章明宗記》,《卍續藏》冊 58,No. 985。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 48,No. 2008。

明.真可撰,《般若心經註解》,《卍續藏》冊 26,No. 575。

明.智旭解,《八大人覺經略解》,《卍續藏》冊 37,No. 672。

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卍續藏》冊 31,No. 611。

清.集雲堂編,《宗鑑法林》,《卍續藏》冊 66,No. 1297。

二、書籍類

Stefania Ruzsits Jha. Reconsidering Michael Polanyi’s Philosophy. US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2.

于凌波,《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 23》,臺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1970 再版。

余嬪等 19 位撰稿人,《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下)》,臺北市:中華民國政府,2007。

吳文忠,《體育史》,新北市:中正書局,200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市:佛光文化,2016。

星雲大師,〈大師開示佛教提倡體育的原因〉,《佛光通訊錄》,1980。

星雲大師,〈創辦人星雲大師的話—籃球〉,《2013 佛光盃大學女子籃球邀請賽大會 手冊》,高雄市:三好體育協會,2013。

星雲大師,《三好一生》,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高 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0—佛教管理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91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高雄市:佛光 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高雄市:佛光出 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42—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43—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61—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63—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64—佛教叢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75—佛光教科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80-佛光教科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92—往事百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5—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6—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39—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41—迷悟之間》,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0—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0—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1—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2—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53—人間萬事》,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2—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8—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70—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70—星雲法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84—合掌人生》,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92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02—人間佛教序文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03—人間佛教序文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13—百年佛緣》,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21—百年佛緣》,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04-雲水樓拾語》,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92-新春告白》,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徐元民、許義雄等 17 位撰稿人,《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台北市:國立教 育資料館,2007。

區國強(譯),James Buckley Jr.著,《閃亮的籃球新星:林書豪》,臺北市:小天下,

2012。

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校運動教練手冊(增訂版)》,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2014。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梁美珊、莊迪澎著,《圖解傳播理論》,臺北市:五南文化,2013,初版。

許澤民(譯),Michael Polanyi 著,《個人知識》,臺北市:商周,2014。

彭淮棟(譯),Michael Polanyi 著,《博藍尼講演集》,臺北市:聯經,1985,初版。

彭淮棟(譯),Michael Polanyi 著,《意義》,臺北市:聯經,1984。

程恭讓,〈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現代人間佛教的倡導與創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 理論與實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市:佛光文 化事業,2015。

蔡雅琴(譯),Sakyong Mipham Rinpoche 著,《跑步之心:同時鍛鍊身與心的禪跑》, 台北市:橡實文化。

羅世宏(譯),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 應用》,臺北市:五南文化,2017,4 版。

釋永東,〈當代學佛趣經—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宗要—第四屆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2014。

93

三、期刊論文

Dimeo, F., Bauer, M., Varahram, I., Proest, G., & Haulter, U. Benefits from aerobic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A pilo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5, 2001.

Jason W. LEE. “An overview of the reciproc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and religion. ” smart online journal. 1(1), 2004.

Jeroh, Eruteyan Joseph. The multi -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por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Management, 1(3), 2012.

North, T.C., McCullagh, P., & Tran, Z.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In K.B.

Pandolph and J.O. Holloszy (Eds.),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18, 1990.

Peng Wenxiu. Analysis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Based on Lasswell’s “5W”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 5(3), 2015.

Ruphine S. Obare. “Can Sports Exist Without Religion? ” Sheffield Online Papers in Social Research. 2000, http://www.shef.ac.uk/polopoly_fs/1.71451!/file/obare.pdf,

瀏覽日期 2017.3.11。

吳倫閑,〈運動參與的宗教行為動機與因素探討:一級籃球選手為例〉,《中華民國大 專院校 94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005。

吳清和、妙開法師,〈從佛光盃國際籃球賽事看見三好似給的傳揚〉,《人間佛教學報 藝文》,第 11 期,2017。

周育萍,〈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邏輯出發〉,

《運動文化研究》,第 7 期,2008。

林正常,〈運動場上的品德教育〉,《運動教練科學》,第 21 期,2011。

林秉毅,〈媒體傳播在運動世界裡的正反力量〉,《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第 8 期,

2013。

林恆雯、黃貴樹、蕭淑芬,〈體育教學中的品德教育策略〉,《淡江體育學刊》,第 17 期,2014。

94

林湘華,〈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一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普門學報》,

第 28 期,2005。

紀俊吉,〈釋聖嚴倫理思想對運動倫理學之啟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 第 1 期,第 4 卷,2015。

紀俊吉,〈釋聖嚴體育觀點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 1 期,第 9 卷, 2015。

紀俊吉、謝秀芳,〈論運動與宗教信仰〉,《大專體育》,第 98 期,2008。

傅秉康,〈波蘭尼的默會認識理論對教學理論的貢獻〉,《文化研究》,第 34 期,2013,

https://goo.gl/wkKszU,瀏覽日期 2017.11.28。

曾俊堯,〈國民小學推動三好校園實踐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 4 期,第 5

曾俊堯,〈國民小學推動三好校園實踐現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 4 期,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