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陸輝 博士. 治. 政 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王彥程 2010 年 7 月 27 日. v.

(2) 論文摘要. 以往針對投票行為或政治態度的研究通常都將省籍與區域視為基本人口變 數來處理,而未曾關注相同省籍的投票行為或政治態度仍有區域的不同。本文即 以此為出發點,藉由總體層次投票資料分析以及個體層次調查資料分析的方式, 除了檢視省籍和居住區域對於選民政黨認同的影響外,更進一步檢視區域環境系 絡對於特定人口特徵決定之政治態度的影響,即相同省籍的選民居住在不同區域 時,是否會受到區域政治氛圍影響其政黨認同。. 政 治 大 研究結果發現,省籍和居住區域確實會對選民的政黨認同造成影響。在省籍 立. ‧ 國. 學. 方面,本省閩南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綠政黨,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其 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藍政黨,本省客家人則居於兩者之間,但相較於整體選民較. ‧. 偏向泛藍政黨。在區域方面,中部選民相較於其他區域選民最偏向泛藍政黨,南. sit. y. Nat. 部選民相較於其他區域選民最偏向泛綠政黨,東部和北部選民居於兩者之間,但. n. al. er. io. 相較於整體選民較偏向泛藍政黨。在確立了省籍和區域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及影. i Un. v. 響方向後,更進一步檢視相同省籍在不同區域的政黨認同差異,結果發現,無論. Ch. engchi. 各個省籍,居住在整體較偏向泛藍政黨的中部、東部及北部地區,會受到區域政 治氛圍較偏向泛藍政黨的影響,使其較偏向泛藍政黨;但如當其居住在整體較偏 向泛綠政黨的南部地區,會受到區域政治氛圍較偏向泛綠政黨的影響,使其較偏 向泛綠政黨。此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因特定身分特徵而有特定的政治傾向,當其 處於和自己政治態度不同的區域時,由於整體環境氛圍的影響及環境限制下的資 訊交流網絡,因此會淡化個人既有的政治態度;反之當其處於和自己政治態度相 同的區域時,由於整體環境和自身的政治立場相同,因此會強化個人既有的政治 態度。.

(3) 目次 目次 .............................................................................................................................. I 圖次 .............................................................................................................................II 表次 .............................................................................................................................II 附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章節安排..............................................................................................................................18.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資料..............................................................................................................................20 立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變數的操作化 ..................................................................................................22. 第二章 研究設計 .......................................................................................................20.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假設..............................................................................................................................25. 第三章 總體層次投票分析 .......................................................................................28. ‧. 第一節 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編碼方式 ......................................................................................28. y. Nat. 第二節 不同區域省籍人士較多區的得票率差異 ..........................................................................33. sit. 第三節 小結......................................................................................................................................41. er. io. 第四章 個體層次分析 ...............................................................................................44. al. n. iv n C 第二節 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分析......................................................................................................59 hengchi U 第三節 小結......................................................................................................................................67 第一節 初步交叉分析......................................................................................................................44. 第五章 結論 ...............................................................................................................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69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71. 參考文獻......................................................................................................................78. I.

(4)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 .........................................................................................................22. 表次 表 3-1 歷次調查資料省籍比例 .................................................................................29 表 3-2 各縣市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數 .................................................................31 表 3-3 各區域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數 .................................................................32 表 3-4 不同區域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與總體投票交叉表(1996~2008) ............43 表 4-1 省籍與政黨認同之交叉分析 .........................................................................45. 政 治 大. 表 4-2 不同年度省籍與政黨認同之交叉分析 .........................................................47. 立. 表 4-3 區域與政黨認同之交叉分析 .........................................................................49. ‧ 國. 學. 表 4-4 不同年度區域與政黨認同之交叉分析 .........................................................51 表 4-5 控制省籍之區域與政黨認同交叉分析 .........................................................55. ‧. 表 4-6 不同年度控制省籍之區域與政黨認同交叉分析(1996~2008) ....................58. sit. y. Nat. 表 4-7 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63. io. al. er. 表 4-8 不同省籍與不同區域政黨認同估計機率 .....................................................63. n. 表 4-9 相同省籍於不同區域之政黨認同估計機率 .................................................66. Ch. engchi. i Un. v. 附錄 附錄一 各縣市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表 ...............................................................73 附錄二 變數測量與操作化 .......................................................................................76. II.

(5) 第一章 緒論 從投票行為研究中社會學研究途徑的觀點來看,個人的特徵與所屬環境系絡 都是會影響選民政治態度與行為的重要變數,但過去許多實證上的研究均分別將 兩者單獨討論,或將其視為基本控制變數,未曾考量到由特定個人特徵決定其政 治傾向的選民,在不同的環境系絡下對於其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產生的影響。本 文的研究主題即是以此觀點,研究台灣相同省籍民眾在不同區域中政黨認同的差 異。在本章的第一節將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第二節則是檢閱過去相 關的研究成果與研究發現,第三節則是本文的章節安排。.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 本文除了討論在原生的省籍與居住區域兩者的對於選民政治態度的影響. sit. y. Nat. 外,也探討相同省籍人士的政治態度是否會因所在區域的不同而有差別。過去針. io. er. 對省籍對於政治態度或政治行為的影響主要在社會學研究方面,其較有系統的藉 由族群理論的觀點討論省籍對於個人政治行為及政治態度的影響(王甫昌. al. n. iv n C 1992;1993)。在國內的政治學研究方面,大多會將此概念與國家 hengchi U. 1994;吳乃德. 認同、統獨立場等概念及選民的投票對象及政黨認同一起討論。在居住區域這個 變數上,由於在總體投票資料發現在泛藍政黨在北部地區得票較佔優勢,而泛綠 政黨在南部地區則擁有穩定的票源,因此學者開始有系統性的討論區域和投票行 為及政治態度之間的關係(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 2003;徐永明 2000;2001; 耿曙、陳陸輝 2003;陳陸輝、耿曙 2008)。 然而大多數研究僅單方面討論省籍與政治態度與行為、或地理區域與政治態 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或是將其視為人口特徵變數放入控制,而未注意到相同省 籍人士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對於其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之影響,即居住在北部. 1.

(6) 的客家人與居住在南部的客家人、居住在北部的閩南人與居住在南部的閩南人、 居住在北部的大陸各省市人與居住在南部的大陸各省市人,他們是否有著不同的 政黨認同偏好?本文即欲以選民的政黨認同為研究對象,除了分別探討民眾的省 籍及所居住的區域對於個人政黨認同的影響之外,也探討相同省籍人士在不同區 域是否會有不同的政黨認同傾向。本文認為,除了省籍與個人所居住的區域對於 其政黨認同有所影響外,相同省籍人士在不同區域時,由於當地政治氛圍的影 響,因此在政黨認同上會有區域的差異。. 立. 政 治 大.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國. 學. 投票行為研究中的社會學研究途徑認為,個人的不同社會特徵決定其政治態 度與行為,如 Lazarsfeld 等人(1968)於其名著 The People’s Choice 中就發現,個人. ‧. 的社會特徵會影響其政治偏好,如不同社會階級、年齡、宗教會有不同的政治偏. sit. y. Nat. 好。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族群身分也是影響著個人的政治行為與態度的一個重. n. al. er. io. 要變項(Bailey and Katz 1969)。此外從社會系絡(social context)的觀點來看,個人. i Un. v. 所處的環境特性會影響其政治態度與行為。個人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由於具有一. Ch. engchi. 定的交友網絡、團體參與及資訊流通管道,在個人間的交互往來與資訊的交互流 通下,會影響到彼此的政治態度與偏好(Berelson et al. 1954; Huckfeldt and Sprague 1995; Lazarsfeld et al. 1968)。由於上述的研究成果,過去許多國內有關政治態度 與行為的研究中,居住區域這的變項都常都會被學者列入其實證分析模型中探 討。以下除了檢閱本文的主要依變數─政黨認同的概念與測量之外,也簡述一些 過去針對族群與區域差異對於政治行為與政治態度影響的相關研究,接著從社會 系絡的一些相關研究成果,討論由特定社會特徵決定其特定政治態度或行為的選 民,如居住在與其不同政治傾向的環境中,將會對其個人的政治態度或行為將造 成何種影響,最後則是檢閱其他有可能影響政黨認同的因素。. 2.

(7) 一、政黨認同的概念與測量 政黨認同的概念首先在 1952 年由 Belknap 及 Campbell 所寫的文章中所討 論,探討選民政黨認同與其對於對外政策意見之關係(Belknap and Campbell 1952),後續在 1960 年由 Campbell 等人所著之 The American Voter 一書中較有系 統的說明這個概念。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出發,Campbell 等人(1960)認為選民的政 黨認同主要由成年前的社會化過程所塑造,其具有長期及穩定的性質,且是影響 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如重要政治事件的發生,才會 改變。因此研究者可藉由選民的政黨認同來解釋選民的政治態度與行為。. 政 治 大 Fiorina(1981)強調認知及回溯性的評價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相較於密西根學派 立. 在政黨認同的概念提出後,有許多學者針對這個概念的性質提出質疑。如. ‧ 國. 學. 對於政黨認同穩定、情感性的特點,Fiorina 則認為政黨認同是會變動的、理性 的及政策取向的。由於後續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政黨認同是會改變的,因此原先的. ‧. 政黨認同理論建構者也開始修正其論述,開始注意到短期因素的影響。但也有許. y. sit. n. al. er. io. 2007)。. Nat. 多研究支持傳統密西根學派的說法,此一學術爭辯仍在持續當中(Holmberg. Ch. i Un. v. 在政黨認同的測量方面,Campbell 等人(1960)所使用的測量方式是依三個問. engchi. 題所形成的以單一面向的七分類的測量方式1,這種測量方式包含了三個特徵: 政黨認同的方向、政黨認同的強度,以及政治獨立性(Weisberg 1999, 682),對於 政黨認同測量的批評與討論大多是針對此三面向作討論。首先是政黨認同的「方 向」方面,傳統的單一面向測量方式假定選民如果認同某一政黨,即不喜歡另一. 1. 三個問題分別是:(1)Generally speaking, do you think of yourself as a Republican, a Democrat, or. what? 如受訪者有回答特定政黨再問 (2)Would you call yourself a strong(Republican or Democrat) or not very strong(Republican or Democrat)?如受訪者沒有認同特定政黨,則續問(3)Do you think of yourself as closer to the Republican or Democratic Party?。依據受訪者的答案分別歸類為七類,即 Strong Democrat, Weak Democrat, Independent Democrat, Pure Independent, Independent Republican, Weak Republican, Strong Republican(Campbell et al., 1960, 122)。 3.

(8) 個政黨,但這種測量方式忽略了選民可能對於政黨有不同的喜好,選民有可能同 時喜歡不同的政黨(Magiotto and Piereson 1977)。因此有學者提出多面向的測量方 式 , 希 望 能 更 精 確 測 量 政 黨 認 同 , 如 Weisberg(1980) 提 出 三 個 面 向 (three-dimentional)的測量方式,分別測量選民對共和黨、民主黨、及獨立的態度。 第二是政黨認同的「強度」,在此單一面向的測量上,一般認為愈強的政黨認同 者會有較高的政治涉入或政治參與,但 Petrocik(1974)的研究指出,有傾向的獨 立選民(leaning independent)比弱政黨認同者(weak identified)有著較高的政治興趣 或政治參與;Keith(1992)的跨時分析則發現有傾向的獨立選民相較於弱政黨認同 者更會投票給其所偏向的政黨候選人。另外,此種測量方式似乎較適合於美國的. 治 政 政治環境中,在其他不同政黨體制、不同選舉制度及社會分歧程度較高的國家似 大 立 乎較不適用,因此當此概念運用到其他國家時,必須針對其國家的政治形勢、文 ‧ 國. 學. 化背景及語意加以考量,設計出符合該國的測量方式(何思因 1990)。台灣政治. ‧. 學領域目前測量政黨認同的方式主要是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面訪計畫. y. Nat.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以下簡稱 TEDS)所設計的問卷為. er. io. sit. 主,蕭怡靖(2009)曾對 TEDS 問卷測量方式的合宜性進行探討,他發現 TEDS 的 測量方式符合「遞移性」(transitivity)的假設,此外他也提出以藍綠區分的政黨喜. al. n. iv n C 好差異測量,以此測量與 2004 年總統投票對象作交叉分析後發現,此單一面向 hengchi U. 的測量有較佳的遞移性,也與選民的投票抉擇有較高的關聯性。此外在政治研究 領域相關的測量方式還有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電話訪問案的測量題目,其長期 有系統的收集了各年度的選民政黨認同個體資料,本文即以其所使用之政黨認同 測量題目作為變數操作化的依據。. 二、不同族群的政治態度及行為 相同特徵的人彼此較會有互動,因此影響了彼此的政治態度與行為,使其在 政治態度與行為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會基於相同的特徵組成次級團體 4.

(9) (secondary groups),在更進一步的互動之下,更容易發展出一致的政治態度與行 為 (Lazarsfeld 1968)。族群身分此一客觀的身分特徵對於政治態度的影響是許多 學者探討的焦點(陳文俊 1997),Wolfinger(1966)也指出在美國的多元族群社會 下,族群政治是美國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 族群一詞在過去的台灣研究中主要使用在人類學的分類概念(如原住民的分 類),台灣特殊的歷史環境背景,先來、後到及原生祖籍的身分使得台灣的民眾 有「本省人」 、 「外省人」 ,或「河洛(福佬)人」 、 「客家人」 、 「外省人」(1949 年後 移民來台的大陸各省市人)之別,但省籍之分在過去並未被視為族群的概念,直. 政 治 大 一詞及族群政治的相關理論來探討台灣的省籍問題(王甫昌 2008)。張茂桂(1997) 立 到八十年代末省籍問題逐漸浮現在台灣社會中,學者才開始引用西方文獻中族群. ‧ 國. 學. 嘗試以建構論的角度來解析台灣的族群政分類,他認為台灣的族群政治現象是隨 著不同時期的發展而建構而成立,這其中必須考量不同時期的時代脈絡及其政治. ‧. 意涵,族群的界定並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透過不同歷史階段的互動過程而形. sit. y. Nat. 成,他以這種觀點來看台灣各個不同時期的族群界定2 (或稱為建構)。他認為四. al. er. io. 大族群的建構是在解嚴之後所形成,這其中的助力包含原住民與客家人運動的興. v. n. 起,也包含著排除「福佬中心主義」3的閩南與客家人之別。雖然這種建構是建. Ch. engchi. i Un. 立在血緣的根基之上,但是必須考量到該時期的時代脈絡與政治意涵。 由過去的實證研究都可以發現,不同省籍的選民有著不同的政黨支持,其中 「黨外」或民進黨的支持者大部分都是本省人,而外省籍選民大部分都支持國民 黨,支持民進黨的程度在 2000 年以前甚至不到百分之五(王甫昌 2002;林佳龍. 2. 在文章中他分類出各個時期不同的族群建構方式:在清領時期,台灣有閩(漳、泉)、客(粵)、番. 之分;在日治時期則是本島人與日本人之分;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後則是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分;在 解嚴之後則是形成現在最普遍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分(張茂桂 1997)。 3. 所謂福佬中心主義係指將福佬人(或河洛人、閩南人)通稱為本省人或台灣人,而忽略本省人中尚. 有客家人與閩南人之分(張茂桂 1997, 63)。. 5.

(10) 1989;吳乃德 1993;吳重禮、許文賓 2003;徐火炎 2002;張茂桂 1997),因 此省籍間政治支持對象的不同長久以來一直是學者討論的焦點。 有的學者從族群意識的角度切入,如吳乃德(1993)初探台灣的族群政治現 象,他先提出族群意識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群體的認同」、「群體利益的認 識」、「行動的可能性」 ,並從這些理論探討結合台灣現實的狀況,希望對了解族 群這個重要變項在台灣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族群認同的形成除了世代間的 傳遞與文化傳承的影響外,也必須考量到台灣特殊的歷史的發展及外在環境的刺 激。他也發現族群身分所展現的差異主要是在政治上,而非在經濟及社會資源的. 政 治 大 大型政治動員的基礎,因此該文認為目前只能建立族群身分與政治態度及行為的 立 分配上,且相較於族群在政治上所展現的重要性,台灣的族群現象似乎一直不是. ‧ 國. 學. 因果關係,而無法建立族群身分經由族群意識影響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因果關係。 吳乃德(1992)在另一篇研究中則以實證方法檢證族群身分及國家認同與政黨支. ‧. 持間的關係,他發現外省民眾和支持統一者較支持國民黨,而民進黨的支持群眾. sit. y. Nat. 幾乎都是由本省籍人士組成,支持民進黨的民眾也幾乎都支持台灣獨立。除了省. n. al. er. io. 籍及國家認同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政黨支持之外,文中也發現民主價值也會影響民. i Un. v. 眾的政黨支持,他認為省籍的客觀身分似乎藉著民主價值與國家認同影響到一個. Ch. engchi. 人的政黨支持。劉子立(2003)也從上述族群意識的概念研究台灣族群投票的現 象,他以本省人投本省人、外省人投外省人(外省人投給較不具本土意識的本省 籍人士)作為族群投票的概念,檢視是否藉由族群意識影響到特定省籍選民進行 族群投票的行為,結果發現族群投票的現象在確實存在於 1994、1998、2002 三 屆的台北市長選舉中,但在台北市議員選舉中則較不明顯。 也有學者從族群動員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族群政治,如王甫昌(1994)探討台灣 民眾的政黨支持,他將對民進黨的支持作為族群動員的指標,研究台灣的族群同 化與族群動員。過往的研究都發現台灣的反對運動中有濃厚的省籍色彩,支持反 對運動者幾乎都是由本省籍人士組成,探究其因,係由於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的在 6.

(11) 政治上的壟斷,本省籍人士為了打破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狀態,因此希望藉由反對 運動,打破不同省籍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狀態,此所展現的族群動員是內隱於政治 體系的民主化之下,因此台灣的反對運動難免帶有省籍的色彩。另一方面,統治 階層運用體制內的力量,在教育及大眾傳播上的同化(如使用國語及強化中國意 識),讓民眾接受其所傳遞之國家及民族範疇的看法,阻礙了反對運動中的族群 動員。王甫昌希望了解在同化與動員的兩廂作用下,本省籍民眾的族群動員,因 此欲檢視是否因為同化程度的不同造成本省籍民眾政黨支持的不同。他以三個族 群同化的指標(認同、國語流利程度、通婚)及體制內的同化力量(教育與是否任職 於公部門)及體制外的同化力量(性別與世代)來檢視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政黨支持. 治 政 ,結果發現同化程度較高者,其較支持國民黨;而同化程度較低者比較支持民 大 立 進黨。. 4. ‧ 國. 學. 陳文俊(1997)則延續上述研究的理論觀點,研究族群(省籍)與民眾政治支持. ‧. 間的關係,不同於上述研究本省、外省的區分,他更進一步分成閩南、客家與外. sit. y. Nat. 省三類,利用個體資料的交叉分析,他發現客觀的族群身分之別和個人的政治支. n. al. er. io. 持與政治態度有關,其中外省籍選民有超過八成是支持或偏向國民黨,而閩南籍. i Un. v. 選民雖也有較高比例支持或偏向國民黨,但相較於其他省籍選民,閩南籍選民支. Ch. engchi. 持或偏向民進黨的比例明顯較高,而客家籍選民則介於兩者之間。 另外也有學者從社會分歧或政治分歧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族群政治現象,認為 省籍是台灣的重要政治分歧,進而會對於民眾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造成影響。如林 佳龍(1989)檢視 1986 年針對增額立委所選舉所蒐集的調查資料,發現台灣的社 會分歧中,以階級分歧與省籍分歧對於民眾的政黨選擇影響效果較大,而其中省 籍的分歧對於選民政黨選擇的影響大於階級的分歧,細究其因,是源於過去威權. 4. 由於外省籍民眾幾乎都較支持國民黨,因此王甫昌在文中以本省籍人士的政黨認同當作研究對. 象(王甫昌,1994)。. 7.

(12) 統治時期,不同省籍人士在戒嚴時期政治權力的不平等而造成。徐火炎(2002)的 研究則發現省籍的分歧造成了不同政黨有不同的「民基」。而盛杏湲與陳義彥 (2003)也發現省籍差異、統獨立場不同及威權/民主價值觀的分歧是影響 2001 年 立委選舉民眾投票行為的重要政治分歧。 吳重禮與李世宏(2005)則嘗試從 Bobo 與 Gillaim 提出的賦權論(empowerment theory)的觀點來觀察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賦權理論係於社會學觀點 及心理學觀點5之外,對於美國政治中的黑、白族群政治參與現象提出一個新的 解釋。賦權理論意指某一團體的成員掌取得一個較高的政治職位,會使得團體成. 政 治 大 (Bobo and Gillaim 1990)。該文依據縣市首長是否為客家籍,將各縣市作分類,研 立. 員有較高度的政治參與及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這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動員過程. ‧ 國. 學. 究不同客家賦權程度的縣市對其民眾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的影響。其研究發現, 在客家籍縣市首長執政的地區(即族群賦權較高的地區),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 ‧. 政治參與較高;而在其他省籍(閩南籍或外省籍)縣市首長執政的地區,客家族群. sit. y. Nat. 的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程度都較低。. n. al. er. io. 基於上述的研究,後續的許多政治學研究者在研究投票行為或政治偏好時,. Ch. i Un. v. 都將省籍視為一個重要的社會人口特徵變數,並將其納入分析的實證模型中,分. engchi. 析其對依變數(政治行為或態度)的影響(如吳重禮、許文賓 2003;許勝懋 2001 等等)。根據這些過去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確立省籍與政治行為與態度之間的 關係。結合上述研究者的研究,台灣不同族群(省籍)確實有著不同的政治支持與 態度,總結來說,本省閩南人較偏向泛綠政黨;外省人(或大陸各省市人)較偏向 泛藍政黨,本省客家人則居於兩者之間。但是此省籍和政黨認同間的關係是否能. 5. 社會學的觀點認為黑人的低度參與係因為其社會經濟地位與教育程度的低落,但後續的研究卻 發現,在控制了社會經濟地位後,黑人的參政程度卻是高於白人。而心理學的觀點係對於社會學 觀點的修正,包含了補償論(compensatory theory)與族群社群論(ethnic community approach)。補償 論認為黑人的高度政治參與是為了要補償其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排除性與來自於白人的敵意;而社 群論意指在社會中處於劣勢的族群,會使得團體成員產生強烈的團體連結與團體意識,在團體規 範之下,希望藉由高度的政治參與改善群體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Bobo and Gilliam 1990, 378)。 8.

(13) 適用於全台?還是說居住在不同地區的省籍人士會有不同的傾向?這是本研究 主要關注的重點。. 三、區域與政治態度及行為 除了個人客觀身分外,地理區域也是諸多影響民眾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客觀特 徵變數之一。在國外的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是基於地區的特性或是社會環境系絡 的觀點來觀察某地區居民的政治態度或行為是否會受到區域特性的影響,國內的 研究則根據理論預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途徑,以下將簡述國內外關於區域與 政治態度的研究成果。. 立. 政 治 大. 在國外的研究方面,許多研究從地區的特性來看其對個人政治態度與行為的. ‧ 國. 學. 影響。如 Key(1949)於 Southern Politics 一書中以總體資料分析美國南方的政治型. ‧. 態,他發現在南方的白人會因為所處區域的黑人人口聚集度(black concentration). y. Nat. 及都市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治傾向。由於南方白人對於黑人的敵意. er. io. sit. (hostility),如果此地的黑人人口聚集度愈高,當地的白人會有較高的政治參與, 且會較支持那些贊成隔離政策的候選人;而都市由於自由主義較為盛行,因此相. al. n. iv n C 較於鄉村,其政治行為較不會受到黑人聚集度的影響。此研究後續也得到許多研 hengchi U 究者的證實,如 Wright(1976)以 Key 觀點出發,研究南方的環境結構特點對於南. 方民眾投票行為的影響。不同於 Key 利用總體資料的推論,他利用 1968 年的總 統選舉調查研究資料及總體層次的人口資料來分析,並以當時的獨立參選人 Wallace 的得票率為依變數,以黑人聚集程度與都市化程度的交互作用作為自變 數,結果發現這兩個因素在交互作用下確實影響到 Wallace 的得票率。 Tingsten 在 1937 年研究瑞典的選民,發現當工人階級住在一個工人階級為 多數的地區,其投給勞工政黨的機率是高於那些住在中產階級為多數地區的工人 階級(轉引自 Foladare 1968, 517)。Katz 與 Eldersveld(1961)將這種環境特性的影響. 9.

(14) 稱作群集效應(clustering effect),其研究美國的案例及 Valen 與 Katz 在 1957 年研 究挪威的選舉均呼應了 Tingsten 的研究發現,當藍領工人處於藍領工人比率愈高 的區域時,投給勞工黨(或民主黨候選人)的比例愈高(Katz and Eldersveld 1961, 12-15)。Berelson 等人(1954)的研究也發現,當個人網絡的成員政治偏好分歧時, 個人會依據所在環境的多數人的政治偏好作為自己投票的依歸。總結上述研究可 以發現,環境系絡確實會對於個人政治態度與行為造成影響。 在國內的研究方面,由於近年來總體投票資料顯示泛藍政黨在北部地區的得 票較占優勢,而泛綠政黨則是在南部地區的得票較占優勢,因此「北藍、南綠」. 政 治 大 (Lee and Hsu 2002; 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 2003;徐永明 2000;耿曙、陳陸 立 的區域政治支持之差異,使得區域這個變數開始在台灣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 國. 學. 輝 2003)。在台灣針對地理區域與政治態度與行為的研究基於資料使用的不同 (總體或個體層次資料),或是根據理論的預設的不同(如脈絡效應)或區域分類方. ‧. 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途徑(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 2003;徐永明 2001;張. sit. y. Nat. 佑宗、趙珮如 2006)。以下將簡述國內在此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發現。. n. al. er. io. 洪永泰(1994)結合總體的投票資料(過去的投票紀錄)與個體層次的民意調查. Ch. i Un. v. 資料,依據政治版圖分類各個集群,希望以此進行選舉的預測。其研究的基本假. engchi. 定是如果在某一集群中歷年支持某政黨的比率相當穩定,則代表此區屬於某政黨 的政治版圖。洪永泰在 2000 年也使用同樣的方式描述民進黨在九個不同群集群 中的得票率6。 徐永明(2001)曾針對洪永泰的研究從另一角度作更進一步的剖析,他認為洪 永泰的研究隱含著「內生性影響」的論點,此係指地區的環境特性會影響到民眾 的投票行為,如一地對於某政黨的支持率較高,此種地區特性會影響到該區民眾 的投票行為,使該地民眾較傾向投給該政黨,反之亦然。但他以 King 的區位推 6. 轉引自徐永明(2001)。. 10.

(15) 論模型(ecological inference model)來推估這些集群中民進黨忠誠選民的比例,若 忠誠選民的比例變化是和集群的變化(即不同集群對於某政黨的支持率)是相同 的,就的確存在著「內生性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忠誠選民的比例並非因各個 集群的不同而有所變動,不同集群中的忠誠選民的比例差異不大,也就是說在民 進黨的政治版圖中,並非相較於非民進黨的政治版圖有更多的忠誠選民。舉例來 說,雖然說民進黨在某些地方一直有著穩定的高支持率,但並不表示每次支持民 進黨的都是同一群選民,政治版圖的估算法無法考量到每次選舉中忠誠選民的流 動量,因此利用過去的總體資料來推斷政治版圖其實並非是一個適當的推論法。 徐永明(2000)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也以相同的方式說明民進黨在南部得票較占優. 治 政 勢,他發現在南部的縣市(高高屏及雲嘉南)不管民進黨或國民黨都有高度忠誠的 大 立 選民支持,意指在南部的縣市中,於此次選舉投給某一政黨的民眾,在下次選舉 ‧ 國. 學. 仍投該政黨的比例相當高。另外他也發現民進黨的確在南部縣市得到較高的支. ‧. 持。雖然說忠誠選民並非因政治版圖(某黨在某區域的優勢與否)的不同的變動,. sit. y. Nat. 但近年來無論是個體資料或總體資料均顯示,民進黨於南部縣市的確得到較多民. io. n. al. er. 眾的支持,「南方政治」的似乎儼然成形。. i Un. v. 耿曙與陳陸輝(2003)則以區域經濟差異的角度來看不同區域的政治支持。利. Ch. engchi. 用總體的產業結構資料,他們提出以經濟區塊來劃分地域的觀點。由於台灣的北 部、中部、南部及東部縣市各有其不同的產業結構,在考量了近來台灣與大陸經 濟往來的頻繁後,不同產業結構所預期在兩岸經貿往來中的獲利與否影響了民眾 的政治支持。如較多工商服務及高科技產業的北部地區,由於預計將在兩岸經貿 往來中獲利,因此較支持主張與對岸擴大交流的泛藍政黨;而較多大型重化工產 業的南部,由於預期將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受害,因此較支持反對擴大交流的泛綠 政黨;中部地區由於兼有產業西進的企業及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主,其包含預 期從兩岸經貿中的獲利者及失利者,因此在中部則是泛藍、泛綠各占有一半的支 持;而在農林漁牧業占多數的東部地區,由於當時兩岸尚未開放農產品的貿易,. 11.

(16) 因此政黨傾向較不明顯。 除了上述以總體層級資料的分析,也有許多研究者使用個體層級的資料。這 些研究者在研究區域與政治態度與行為間關係時,是以區域的脈絡效應 (contextual effects)觀點作為其理論依據,在其分析架構中,經常將區域當作一個 重要的社會人口變項,將其放入其實證分析的模型中(吳重禮、許文賓 2003;陳 文俊 1997)。 不同於上述研究以行政區域來看台灣的區域政治,吳重禮等人(2003)嘗試修 正 Bobo 與 Gillaim 的賦權理論觀點,並以此作為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研究台. 政 治 大. 灣的區域政治現象。其研究中將 1989 年;1993(1994)、1997(1998)年中三次7的. 立. 地方首長選舉(包含縣市長選舉與直轄市長選舉)為分類年份,依序將各縣市分類. ‧ 國. 學. 成為國民黨執政三屆、國民黨執政兩屆、國民黨執政一屆及國民黨未曾執政四 類,並以此指標來觀察在 2001 年的兩次選舉─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不同政黨. ‧. 賦權程度是否會影響到民眾的投票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其他變數之下,. y. Nat. sit. 政黨在地區的賦權程度高低的確影響到民眾的投票行為,在這些年度中,國民黨. n. al. er. io. 取得兩次以上執政權的地區(意指國民黨賦權程度較高的地區),選民會愈傾向支. Ch. 持國民黨的候選人,反之亦然。. engchi. i Un. v. 四、相同族群處於不同社會系絡下的政治態度及行為 從社會系絡的相關研究來看,生活在相似的環境及相似的社會背景的人會發 展出相似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這其中除了要考量環境的特性之外,也要考量人與 人之間的交互影響形成的系絡效應。假設在一個地區有著特定的政治傾向,而當 某些居民因為某項社會特徵使其有著和當地不同的政治傾向時,這些人的政治態. 7. 其在研究中將 1993 年的縣市長選舉與 1994 年的直轄市長選舉、1997 年的縣市長選舉與 1998 年的直轄市長選舉各合併為一個分類年度(吳重禮等人 2003)。 12.

(17) 度與行為是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或是在環境中與其他異議者(deviant)更 加的團結並堅定自己的政治傾向?此類議題在過去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並可 以對本文的研究主題控制提供一些參考。 Putnam(1966)探討環境與政治態度間的關係,利用 1952 年總統選舉的個體 及總體資料,他分別檢視了三個理論: 「政黨動員論」(the “party activity” theory)、 「社群認同論」(the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s” theory)及「社會互動論」(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的適用性。 「政黨動員論」係指如一黨在該地區獲得較多支持, 其會藉著強大政黨組織的動員,影響當地民眾的態度,使其獲得更多的支持; 「社. 政 治 大 響;而「社會互動論」則強調社會中個人的互動接觸,使生活在此環境中的人形 立. 群認同論」則認為藉由團體的社群認同和社群規範,會對於個人政治態度造成影. ‧ 國. 學. 成和所屬環境政治氛圍相同的政治態度。他以郡為分析單位,先將各個區域的個 體資料依總體層次民主黨得票率強弱劃分成四類:「強共和黨區域」(most. ‧. Republican , 民 主 黨 得 票 率 18%~29%) 、「 普 通 共 和 黨 區 域 」 (moderately. sit. y. Nat. Republican , 民 主 黨 得 票 率 30%~39%) 、「 普 通 民 主 黨 區 域 」 (moderately. n. al. er. io. Democratic,民主黨得票率 40%~49%)、「強民主黨區域」(most Democratic,民. v. 主黨得票率 50%~62%),再利用交叉分析探討環境與政治態度間的關係。研究結. Ch. engchi. i Un. 果發現社會互動論最能解釋環境對於個人政治行為的影響,個人由於與參加團體 的互動及交友的網絡,使得一地的政治環境影響其行為與態度,在當地處於優勢 的政黨即利用這種方式使其保持優勢,也因為此優勢環境,限制了和整體環境立 場不同的異議者的行動。 Foladare(1968)研究環境特性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他結合 1960 年水牛城的 選前小樣本調查資料及總體層級的資料,研究地區的職業與宗教特性對於特定職 業及宗教的民眾加入政黨及候選人偏好的影響。就個人社會特徵與政黨支持的關 係來看,藍領階級的民眾傾向支持民主黨,白領階級傾向支持共和黨;天主教徒 傾向支持民主黨,而基督教徒傾向支持共和黨。但是當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的民 13.

(18) 眾,及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居住在不同特徵民眾組成比例的地區中時,會對其政 治態度及行為造成影響。藍領階級居住在藍領居民居多的地區,相較於藍領民眾 居住在白領居民居多的地區,其加入向民主黨的機率愈大,且更偏好民主黨候選 人,而白領階級也是一樣的情況,居住在白領居多的地區加入共和黨機率大於居 住在藍領居多的地區,此外檢視宗教這個變數,也得到相同的結果。不同特性的 人居住在不同環境中,由於外在環境提供一個交流的管道,人在環境中與相同社 會特徵及不同社會特徵的人互動,進而影響到其政治態度與行為。如果處於相同 社會特徵的環境中,基於相同的背景,分享著共同的利益及訊息,因此加強其相 同的政治態度及行為;反之如果處於不同社會特徵的環境中,則會淡化(neutralize) 其原有的政治態度及行為。.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Huckfeldt(1979)研究民眾的居住地之社會系絡和個人的社會地位對於個人 的政治參與之影響,他認為不只社會特徵會影響一個人的政治參與,個人所處的. ‧. 外在系絡環境同樣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政治參與。他認為社會系絡是連接個人社會. sit. y. Nat. 地位與政治參與的重要連結,除了社會系絡和個人特徵外,兩者的交互作用同樣. n. al. er. io. 會影響到個人的政治參與。他以 Verba 與 Nie(1976)的參與的資源模型為出發點,. i Un. v. 以水牛城地區的白人為研究對象,以教育程度作為測量民眾社會地位的指標,並. Ch. engchi. 結合總體的教育程度資料(環境)與個體層次(個人)的教育程度資料作交互作用的 分析,依變項則是個體層次的社會性政治活動參與指數8 (Index of socially based participation)。研究結果發現社會系絡、個人社會地位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同樣影 響著一個人的政治參與,在一個社會背景地位較高的環境會鼓勵那些社會地位較 高者參與政治,但卻會使那些社會地位較低者較不會去參與政治。如同他所預 期,社會系絡與個人的特徵均會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而非單變數單方面影響。. 8. 包含參與政黨的活動、捐款或協助政黨或候選人、說服人登記參與投票、參與競選活動、參與. 改善社群生活的團體活動、通知其他社群中的人政治相關訊息、加入並支持某個政黨(Huckfeldt 1976, pp585)。. 14.

(19) Huckfeldt 及 Sprague(1995)從資訊流通的角度,研究特定環境中政治訊息在 個人偏好與社會環境政治偏好下的傳遞,他們以三波的追蹤資料,不只訪問受訪 者的政治行為與態度,同時也訪問受訪者所提供的最常與其討論政治的人其政治 行為與態度。結果發現受訪者所認為的討論者之政治行動會受到其個人政治偏好 及所在地環境的政治氛圍所影響,投給雷根者較會認為其討論者是投給雷根,所 處環境是支持雷根為多數者也會認為其討論者是投給雷根;此外討論者的投票行 為也會受到受訪者的偏好及所在政治氛圍所影響,投給雷根者較會與投給雷根者 討論政治,居住在雷根支持者為多數地區身旁的討論者較多是雷根的支持者。由 上述分析可知,個人的偏好及社會環境會影響到其社會網絡的建構,個人會選擇. 治 政 和與其偏好相同者討論政治,在所處環境的限制下,使其也只能與所處環境中處 大 立 於多數的意見討論政治。該研究也發現,在環境中意見處於弱勢者較會注意到與 ‧ 國. 學. 其討論者的意見立場,而意見處於優勢者較不會注意到其討論者立場和認知到其. ‧. 意見的不同。. sit. y. Nat. 不同於上述環境「同質化」影響個人政治行為與態度的看法,也有學者從「異. n. al. er. io. 質化」的觀點來看環境的影響,如 Finifter(1974)提出了在一個團體中的異議者會. i Un. v. 比與團體意見相同者更具凝聚力的論點。她以底特律地區的工人為研究對象,利. Ch. engchi. 用底特律地區調查(DAS, Detroit Area Survey)的資料,探討兩個團體與個人關係 間的理論:(1)個人由於整合到團體中,會被團體的態度或行為影響;(2)在團體 中和團體態度不一致的異議者會串連起來以保障自己的信念。研究結果發現,在 底特律這個整體以民主黨支持者為多數的大環境,及工廠工人大多數是民主黨的 支持者的情形下,支持共和黨的工人相較於其他支持民主黨的工人,有較高的凝 聚力,且他們會和自己相同政治傾向的工人來往。Finifter 也利用相同的資料做 不同的分類(種族、宗教、社會階級、工會”UAW”成員身分9),發現以民主黨認 同者占多數的團體(如工會成員)中,少數的共和黨認同者的整合程度較高。張佑. 9. 黑人、天主教信仰、社會階級較低、工會成員較傾向民主黨。 15.

(20) 宗、趙珮如(2006)分析台灣的案例,也得到類似結論,在控制政治版圖的情況下, 不論泛藍或泛綠的偏好者,如果居住在其政黨偏好較弱勢的地區,相較於那些居 住在其政黨偏好較優勢地區的民眾,投給其所偏好政黨的比率較高。這個研究結 果也呼應了 Finifter 的研究,在自身立場與大環境的立場不同時,這些異議者會 更加的團結及凝聚。 總結上述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同質化」的觀點, 當個人處於和自己特定特徵所決定之政治態度不同的區域,由於整體環境氛圍的 影響及環境限制下個人交流網絡,使得個人的政治態度會受到當地環境的影響,. 政 治 大 的之政治態度相同的地區,則會強化個人的政治態度。第二種是「異質化」的觀 立 因此淡化個人既有的政治態度;反之當個人如果處於一個和自己特定特徵所決定. ‧ 國. 學. 點,當個人處於一個和自己特定特徵所決定之政治態度不同的地區,雖然整體環 境的政治態度和個人不同,但這些異議者可以串連其他的異議者而更加團結,並. ‧. 堅定自己的政治態度。. y. Nat. sit. 將上述兩種不同的觀點拿來觀察台灣的案例,則可以發現「同質化」的影響. n. al. er. io. 似乎較能解釋台灣的情形。雖然相關的研究有限,但從一些研究客家人政治態度. Ch. i Un. v. 的相關文獻或許可以提供本文一些參考。蕭新煌與黃世明(2002)分析台灣各地區. engchi. 的客家政治勢力,發現在南北不同區域的客家鄉鎮有著不同的政治傾向,北部客 家鄉鎮的新竹縣市與苗栗縣整體較偏向泛藍陣營,而南部客家鄉鎮的六堆地區 (高雄縣、屏東縣)則較偏向泛綠陣營。沈延諭(2006)觀察了歷年各區域客家鄉鎮 市區的總體投票資料,也發現北部的客家鄉鎮如桃園縣、新竹縣及苗栗縣均是泛 藍候選人較占優勢,但在南部客家鄉鎮則是泛綠候選人較占優勢。但上述研究成 果來自於總體性資料的分析,如以此來推論個體會形成區位謬誤(ecological fallacy)的情形,因此本文欲利用個體層次的調查資料,來分析究竟是「同質化」、 「異質化」影響較能解釋台灣的情形。. 16.

(21) 五、其他可能影響政黨認同之因素 在研究省籍(或族群)的客觀身分對於政治行為與政治態度的影響時,統獨立 場與台灣人/中國人認同10這兩個台灣社會中重要的態度分歧也是學者所關注的 焦點(盛杏湲、陳義彥 2003)。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背景,民眾的統獨立場、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也可稱為國家認同或族群認同)的歧異、客觀的省籍身分與政 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在這兩個議題上立場的不同,台灣的主要政黨進而有 不同的支持群眾基礎(徐火炎 2002)。吳乃德(1992)在討論省籍與政黨認同的關係 時曾提到,省籍會藉由民主價值和國家認同11影響到一個人的政黨支持,在現今 民主價值普遍存在的社會中,民主價值的差異似乎無法對政治支持作一個有效的. 治 政 解釋,但國家認同的歧異仍然在於台灣社會中。此外有學者認為應該從台灣意識 大 立 的角度出發,認為省籍並不是真正影響到政黨支持的重要因素,民眾的台灣意識 ‧ 國. 學. 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台灣意識越高的選民越傾向支持泛綠政黨候選人,而台灣. ‧. 意識越低的選民越傾向支持泛藍政黨候選人(鄭夙芬 2009)。總結過去的研究發. y. Nat. 現,泛綠政黨的支持者相較於泛藍政黨支持者在統獨立場上較傾向獨立,台灣人. er. io. sit. /中國人認同方面較傾向自己是台灣人;而泛藍政黨的支持者相較於泛綠政黨支 持者在統獨立場上較傾向於和中國統一,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方面較傾向自己是. al. n. iv n C 1998;徐火炎 2002;盛杏湲 h e n g c h2002;林佳龍 i U. 中國人(王甫昌. 10. 1989)。. 有關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概念的定義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其為國家認同的測量(王. 甫昌 1998),也有學者認為是族群認同的測量(徐火炎 2002、2004);也有人直接稱之為台灣人/ 中國人認同(鄭夙芬 2009)。鄭夙芬(2009)認為此概念的意涵包含多種意義,如歷史、血緣文化的 意義及自我建構的概念,因此在定義上較難解釋其真正意涵。 11. 文中利用兩組題目:(1)「有些人說: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之後,仍然可以和中共維持和平的關係,. 那麼台灣就應該獨立成為一個新國家。請問你是不是贊成他們的想法?」(2)「有些人說:如果 台灣和大陸兩地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條件相當,那麼兩岸就應統一。請問你是不是贊成他 們的想法?」 ,區分四種國家認同的類型,分別是台灣認同者、中國認同者、現實主義者及保守 主義者。其在定義上較類似於統獨立場的概念。 17.

(22) 此外在西方相關的文獻討論中,職業此一社會人口特徵變數也被視為影響個 人政黨認同的重要因素。在歐洲大部分的民主國家,其政黨是循著社會分歧而形 成,各政黨也因此有不同的政治支持基礎(何思因 1990),其中個人所屬職業而 形成的階級身分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社會分歧。過去許多國外的相關研究都顯示藍 領階級較支持自由主義政黨或勞工政黨,而白領階級較支持保守主義政黨。台灣 的階級政治現象則較不明顯,林佳龍(1989)認為,雖然階級分歧也是台灣重要的 社會分歧,但其影響力小於省級的分歧,因為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透過侍從 主義的方式,由上而下控制壟斷了社會中的組織性資源(如農、工、商等個社會 部門),降低了階級集體動員的可能。雖然如此,台灣的不同階級民眾仍表現出. 治 政 不同的政黨偏向。綜合過去的研究成果,總結來說,服務階級和白領職工支持泛 大 立 藍政黨的比例較高,小資產階級和勞工政黨支持泛綠黨的比例較高,而農民階級 ‧ 國. 學. 在 2000 年以前較支持泛藍政黨,但在 2001 年以後則轉變成支持泛綠政黨(林佳. ‧. 龍 1988;鄭盛隆 2004)。雖然階級身分的影響不若其他政治分歧對於政治態度. y. Nat. 的影響為大,但在分析上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分析中也需考量政黨. er. io. sit. 認同於到年度間的變化,相關研究指出,從 1994 年開始,民進黨的認同者有大 幅提升的趨勢,而國民黨認同者則在下滑當中(廖英甫 2005),從總體投票資料. al. n. iv n C 分布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因此在文中也將年度當作控制變數納入分析。 hengchi U 第三節 章節安排. 本文在前述章節分別先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及檢閱過去相關的研究文 獻,在第二章的部分則是研究設計,包含本文的研究資料來源、研究架構,以及 依據上述文獻檢閱所提出之研究假設及預期結果。在第三章、第四章則是本研究 的實證分析,第三章是總體層次資料分析,藉由 1996 到 2008 每隔四年共四屆總 統選舉的總體投票資料,檢視相同省籍人口較多區在不同區域的投票對象差異。. 18.

(23) 由於過去許多研究均顯示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有密切的相關性,在此希望能以相 同省籍人口較多區在不同區域的選票分布情形,看出相同省籍人士在不同區域政 黨認同差異的初步輪廓。第四章則是個體層次資料的分析,除了藉由 1996 年到 2008 年每隔四年共四個總統選舉年度的個體層次資料作交叉分析,檢視省籍與 政黨認同、區域與政黨認同及控制省籍後區域與政黨認同之相關性外,也觀察不 同年度間的變化;接著以二元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及估計機率的方 式分析在控制了其他變數之下,除了觀察省籍、區域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外,也 檢視相同省籍於不同區域政黨認同的差異,以及初步的結論。最後第五章的部分 則是本文的結論,除了總結前述實證分析的結論之外,也提出一些本文在研究上. 治 政 的限制及未來研究可行的方向。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Un. v.

(24) 第二章 研究設計 在此章將介紹本文的研究設計,第一節首先介紹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有 總體的全國選舉資料及個體的電話調查訪問資料,在文中也介紹這兩種資料的使 用與分析方式。第二節的部分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架構、自變數與依變數的編碼 方式及操作化說明,而詳細的變數測量題目則可以參閱附錄二。第三節的部分則 是本文的研究假設及後續使用的分析方法。.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資料. 立. 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體層級的全國性選舉投票資. ‧ 國. 學. 料,使用的年度分別有1996年總統選舉、2000年總統選舉、2004年總統選舉及2008. ‧. 年總統選舉的投票資料。第二部分來自於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1996年、2000. sit. y. Nat. 年、2004年及2008年這四個總統選舉年度的電話訪問調查資料。政治大學選舉研. io. er. 究中心所進行的電話訪問母體樣本範圍為台灣地區(不含金門、馬祖)二十歲以上 的成年民眾,抽樣方式是利用各年度「中華電信住宅部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清冊,. al. n. iv n C 以等距抽樣法抽出電話樣本後,為求涵蓋的完整性,再以隨機亂數修正電話號碼 hengchi U. 的最後二碼或四碼,以求接觸到未登錄電話的住宅戶。在訪問過程中,訪員會在 電話接通後按照戶中抽樣的原則,抽出應受訪的對象進行訪問。在資料處理的過 程中,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而符合母體結構,會針對樣本之「性別」 、 「年齡」及 「地理區域」分布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若樣本代表性檢定未通過,即利用上述 變數分別採取「多變數反覆加權法」 (raking)進行加權,直到樣本分布與母體分 布(台灣地區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民眾)無顯著差異為止。各年度的「性別」、 「年齡」及「地理區域」之母體數值,乃是依據各年度內政部出版之「中華民國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所列之台灣地區統計(不含金門、馬祖)數據作為母體參數。. 20.

(25) 本文先藉由總體資料分析1996年到2008年四個總統選舉年度的總體投票情 形,來檢視台灣不同省籍在各區域的政治支持模式。首先運用1996年、2000年、 2004年、2008年四個年度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電話訪問個體資料,並將其 依據台灣本島各鄉鎮市區各省籍所占之比例將各鄉鎮市區編碼成四種不同類 型,分別是「客家人較多區」 、 「閩南人較多區」 、 「大陸各省市人較多區」 、 「原住 民較多區」 ,並與這些鄉鎮市區所在縣市及所在區域做交叉列表,形成各縣市及 各區域的省籍聚人口較多區,再以此與這四個年度的總體投票資料做交叉列表, 整理出各省籍人口較多區在北、中、南、東四個不同區域的總體投票數據差異。 由於政黨認同與投票行為息息相關,在許多實證研究中都證實了政黨認同對於投. 治 政 票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本文期望能以各省籍人口較多區在各區域投票對象的 大 立 差異,對於省籍政黨認同的區域差異有初步的了解。除了總體資料的檢視外,本 ‧ 國. 學. 文也利用個體層次的資料,合併1996、2000、2004、2008年四個年度的該年所有. ‧. 電話訪問資料,分析在控制可能的影響變數下,個人的省籍、居住區域對於其政. sit. y. Nat. 黨認同的影響,在確立了省籍和居住區域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後,後續再使用估. io. n. al. er. 計機率的方式,來檢視相同省籍人士處於不同區域時其政黨認同是否會有差異。. Ch. engchi. 21. i Un. v.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變數的操作化 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相同省籍的民眾在不同的區域內是否會發展出不同 的政黨認同,在此之前必須先確立省籍和居住區域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因此本 文首先分析在控制其他可能影響政黨認同的變數下,省籍和居住區域對於政黨認 同的影響,可以用以下架構圖來呈現:. 圖 3-1 研究架構. 主要自變數: 省籍 居住區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控制變數: 統獨立場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 階級(職業) 年度. 依變數: 政黨認同. Ch. engchi. i Un. v. 依據研究架構,依變數是個人的政黨認同,主要自變數則有個人的省籍及居 住區域,控制變數則有統獨立場、台灣人/中國人認同、階級(職業)及年度。在確 定了省籍及居住區域對於個人政黨認同的影響後,接著再使用統計軟體 stata 計 算相同省籍人士居住在不同區域時政黨認同的估計機率,以此來檢視本文的研究 問題,即相同省籍人士的政黨認同是否會有區域的差異。這部分所使用的資料是 來自於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歷年電訪調查案中 1996 年、2000 年、2004 年、2008 年四年總統大選年該年的所有電訪案資料,詳細的變數測量方式請參閱附錄二, 以下將說明變數的操作化與編碼方式。. 22.

(27) 一、依變數:政黨認同 在本文的依變數政黨認同方面,本文依據受訪者所回答而分成「泛藍政黨認 同者」 、 「泛綠政黨認同者」及「中立無傾向」等三類,如受訪者回答支持的政黨 是國民黨、新黨、親民黨中任一政黨,即將其歸類為「泛藍政黨認同」;如受訪 者回答的是民進黨、台聯或建國黨,則將其歸類為「泛綠政黨認同者」;如受訪 者回答不知道、很難說或不偏向任何政黨等選項時,則將其歸類為「中立或無傾 向」。雖然「泛藍」、「泛綠」之別是至 2000 年之後才出現,將 2000 年之前的新 黨編碼為「泛藍」似乎較不合適,但過去針對台灣政黨體系的研究指出,新黨從. 政 治 大 要分歧-統獨立場、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省籍群眾的支持上,新黨和國民黨在 立 國民黨中分離出來的情況,確實使得其支持群眾上有重疊的情形,從政黨間的重. ‧ 國. 學. 支持者的結構上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劉義周,1995)。因此本文在分析上仍將 1996 年的新黨認同者編碼成「泛藍政黨認同者」。. ‧ sit. y. Nat. io. n. al. er. 二、主要自變數:省籍、區域. i Un. v. 本文的主要自變數為省籍及居住區域,在省籍變項主要的依據是受訪者所回. Ch. engchi. 答之父親省籍,將其歸類為「本省客家人」 、 「本省閩南人」 、 「大陸各省市人」三 類。由於在分析中父親為原住民及外國籍的受訪者樣本數較少,因此本文將原住 民或外國籍等其他選項設為遺漏值。在居住區域的編碼上則依受訪者所回答之居 住縣市分類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其中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 縣市及苗栗縣歸類為「北部地區」;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歸類為「中部地 區」 ;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及屏東縣歸類為「南部地區」 ;宜 蘭縣、花蓮縣及台東縣歸類為「東部地區」 。金門馬祖地區及澎湖縣的樣本數較 小,因此在分析中也將其設為遺漏值。. 23.

(28) 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是相同省籍人士是否會因居住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政黨認同,原本在分析中上應將其設為交互作用變數,但由於交互作用變數放入 模型後會和原先的省籍及區域變數造成共線性的問題,造成無法比較相同省籍於 不同區域的政黨認同差異,因此本文在變數設定上並未將區域及省籍的交互作用 放入實證模型中,而是在分析方法上改以估計機率的方式來說明居住區域的不同 對於相同省籍人士在政黨認同上的影響。. 三、控制變數: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階級、年度. 治 政 除了上述主要變數外,由前述的理論檢閱可知,統獨立場、台灣人/中國人 大 立 認同、階級(職業)及年度均是可能影響個人政黨認同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分析上 ‧ 國. 學. 也將這些要素納入考量。在統獨立場操作化方面,此題原有六個選項,本文將受. ‧. 訪者的回答重新編碼歸類為三類,受訪者回答「儘快統一」與「維持現狀以後走. sit. y. Nat. 向統一」歸類為「傾向統一」;受訪者回答「儘快宣布獨立」與「維持現狀以後. io. er. 走向獨立」歸類為「傾向獨立」 ;受訪者回答「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 一」與「永遠維持現狀」則歸類為「維持現狀」。在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的方面,. al. n. iv n C 依據受訪者所回答,分類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U「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 hengchi 、 自己都是」三類。在階級(職業)方面,則將受訪者所回答的職業類別重新編碼成. 五類,分別是「高中階白領」 、 「中低階白領」 、 「藍領」 、 「農林漁牧」及「其他」。 此外年度則是受訪者受訪時的年度,在此將訪問年度納入分析中,除了在初步的 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省籍及不同區域在不同年度的政黨認同分布情況外,也可 看出相同省籍在不同區域政黨認同的逐年變化,此外也藉此在最後的實證模型分 析中,將年度的因素加以控制。. 24.

(2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在確立了上述的研究架構及變數的操作化與編碼後,本文將根據前述的理論 檢閱,分別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過去針對選民投票行為及政治態度的研究中均 發現,省籍和區域是影響投票行為和政治態度的重要因素。綜合過去的研究發 現,本文提出以下假設一與假設二。. 假設一:. 政 治 大. 原生的省籍的不同會影響個人的政黨認同,其中本省閩南人相較其他省籍人. 立. 士較偏向泛綠政黨;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藍政黨;本省客. ‧ 國. 學. 家人的政黨認同則處於兩者之間。. ‧ sit. y. Nat. 假設二:. n. al. er. io. 居住在不同區域的民眾因為系絡效應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政黨認同,其中居住. Ch. i Un. v. 在北部的選民相較其他地區選民較偏向泛藍政黨;居住在南部的選民相較於其他. engchi. 地區選民較偏向泛綠政黨;居住在中部及東部的選民則處於兩者之間。. 在確立了以上兩個假設之後,綜合了上述的文獻討論,本文認為相同省籍的 民眾在不同的區域政治系絡特性之下,會有不同的政黨認同。但影響的方向是「同 質化」還是「異質化」仍未有具體經驗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參考,因此本文根 據前述文獻對於客家人政治態度的研究發現,先採用「同質化」的觀點來檢視, 即當個人基於客觀身分而有特定的政治偏好時,如其處於和個人特定社會特徵所 決定之政治傾向不同的地區,會受到當地環境系絡的影響,淡化其原本既定的政. 25.

(30) 治傾向;反之當個人處於與其特定社會特徵所決定之政治傾向相同的地區,會更 加強化自身的政治偏好。根據上述論點提出以下假設三、假設四及假設五。. 假設三: 本省客家人整體來說政黨認同在本省閩南人和大陸各省市人之間,但根據所 處區域政治氛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黨認同偏向。北部客家人相較於整體客家 人,較偏向泛藍政黨;南部客家人相較於整體客家人,較偏向泛綠政黨;中部和 東部客家人則處於兩者之間。. 立. ‧ 國. 學. 假設四:. 政 治 大. ‧. 本省閩南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雖然較偏向泛綠政黨,但根據所處區域政治. sit. y. Nat. 氛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黨偏向。其中南部閩南人相較於整體閩南人,較偏向泛. io. al. n. 則處於兩者之間。. er. 綠政黨;而北部閩南人相較於整體閩南人,較偏向泛藍政黨;中部和東部閩南人. Ch. engchi. i Un. v. 根據過去的個體資料分析,雖然大陸各省市人大約有八成以上是支持泛藍政 黨,支持泛綠政黨的比例大多不到一成(王甫昌 2002;林佳龍 1989;吳乃德 1993;吳重禮、許文賓 2003;徐火炎 2002;張茂桂 1997),但不同區域的大陸 各省市人仍可能會有不同的支持比例,並以此提出以下假設五。. 26.

(31) 假設五: 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藍政黨,但根據所處區域政治氛 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黨偏向。其中南部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整體大陸各省市 人,較偏向泛綠政黨;而北部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整體大陸各省市人,較偏向泛 藍政黨;中部和東部大陸各省市人則處於兩者之間。. 本文根據上述五個假設,先於第三章進行總體資料的描述分析,並於第四章 進一步藉由個體資料的交叉分析確認省籍、區域和政黨認同間的相關性及不同年. 治 政 度間的變化;此外也藉由控制省籍後區域和政黨認同的交叉列表,初步看出相同 大 立 省籍於不同區域的政黨認同差異,也比較不同年間的變化;接著再利用二元勝算 ‧ 國. 學. 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及估計機率的方式進行實證的分析。.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Un. v.

(32) 第三章 總體層次投票分析 為探求相同省籍人士在不同區域時政黨認同之差異,本章將從總體層次的投 票資料來觀察。本文在分析上希望以鄉鎮市區為單位,藉由該區域的省籍人口組 成比例來編碼各個鄉鎮市區,並以此來與 1996 年至 2008 年四屆總統選舉投票資 料做交叉分析。但由於台灣在 1966 年的人口普查之後,在各次的人口普查中就 未再詢問民眾的省籍,因此現今台灣的人口資料並未有近年來各個省籍在各鄉鎮 市區的分布資料(王甫昌,2005)。由於無法藉由近期的人口普查資料來對各鄉鎮 市區的各個省籍人口分布有明確的資訊,因此本文希望藉由 1996 年到 2008 四屆. 政 治 大. 總統選舉共四個選舉年度,由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所進行的該年所有電話訪問個體. 立. 資料中民眾的省籍資料作為推估標準,以鄉鎮市區為單位,藉由大樣本(共計有. ‧ 國. 學. 72,455 個樣本資料)的調查資料來推估各省籍在各鄉鎮市區的分布比例,將台灣 各個鄉鎮市區依人口組成比例分成四種類型:「客家人較多區」、「閩南人較多. ‧. 區」、「大陸各省市人較多區」 、「原住民較多區」,並依據鄉鎮市區所在的縣市,. y. Nat. sit. 區分出北、中、南、東四大區域的各個省籍人口較多區,編碼後再與 1996 至 2008. n. al. er. io. 四次總統選舉年度的投票資料做交叉分析,以期能看出各省籍人口較多區在不同. Ch. i Un. v. 區域投票支持對象的差異。以下將介紹各省籍人口較多區的編碼方式及總體資料 的分析。. engchi. 第一節 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編碼方式 在 1966 年的人口普查詢問民眾的省籍後,台灣在歷次的普查就未曾再詢問 民眾的省籍,後續的人口調查大多以推估的方式來估算台灣各省籍人口所占的比 例。表 3-1 是歷年來人口普查籍樣本推估的台灣各省籍人口的比例,由表中可知, 本省客家人約占人口總數的 10%至 12%左右;本省閩南人大約占人口總數的 71% 至 76%;外省人大約占人口總數的 12%至 15%左右;原住民人數最少,只占總 28.

(33) 人口的 1%到 2%左右。 表 3-1 歷次調查資料省籍比例 本省客家人 1966 人口普查資料. 本省閩南人. 12.05%. 大陸各省市人 原住民. 71.04%. 1993 年統計要覽. 15.02%. 1.89%. 13.56%. 1.86%. 1994 洪永泰等人推估. 10.90%. 75.77%. 12.42%. 0.91%. 2002 王甫昌推估. 10~12%. 72~76%. 12~14%. 1.70%. 1996、2000、2004、2008 選研個體資料分布. 11.81%. 75.04%. 11.67%. 1.49%. 資料來源:王甫昌(2002;2005)、洪永泰、李俊仁、孫瑞霞(1994)、政大選研中心歷年電訪資料 (1996、2000、2004、2008)。. 政 治 大 本文在分析上需要台灣本島各鄉鎮市區的省籍人口分布比例,但從 1966 年 立. ‧ 國. 學. 後就並未有各縣市及各鄉鎮市區省籍人口所占比例的資料,因此本文藉由 1996、2000、2004、2008 四個總統選舉年度由政大選研中心所進行的所有該年. ‧. 度電訪資料中受訪者的居住地區及省籍資料,並統計出各省籍人口於各鄉鎮市區. sit. y. Nat. 所占之比例,希望以此來推估各鄉鎮市區的各省籍人口比例,並以此為根據編碼. n. al. er. io. 各個鄉鎮市區屬於「客家人較多區」、「閩南人較多區」、「大陸各省市人較多區」. i Un. v. 或「原住民較多區」 。在分類上要注意的是,由於各個區域都是以閩南人為多數,. Ch. engchi. 如果以各區域的相對多數省籍人口來分類,會造成閩南人聚集區數量高估的情 形;而客家人大多集中在特定縣市的鄉鎮市,因此在分布上只有這些鄉鎮市有著 較高的人數比例;大陸各省市人則是分散在各地但均未占絕對多數,根據王甫昌 (2002)的研究,只要超過 20%就算是大陸各省市人較多的區域;原住民的情形和 客家人類似,也是集中在少數山地鄉鎮。因此區分各省籍人口較多區時,並未能 有一個較客觀的準則,因此本文在編碼上採取下列的步驟:第一,先列出台灣各 鄉鎮市區與省籍人口比例的交叉列表,以看出各鄉鎮市區各省籍人口所占比例。 第二,由於原住民在台灣所占的比例最低,且多集中在特定山地鄉鎮,因此先利 用 Excel 中的排序功能,將各鄉鎮市區原住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並以 20%. 29.

(34) 為篩選基準,將原住民比例占 20%以上的鄉鎮市區歸類為原住民較多區,再將這 些歸類為原住民較多區的鄉鎮市區抽離交叉表。第三,由於客家人也是集中在特 定的鄉鎮市區,因此下一步驟即針對客家人所占比例進行由高至低的排序,也是 以 20%為基準,將其於客家人占 20%的鄉鎮市區歸類為客家人較多區,歸類完 再將這些鄉鎮市區抽離交叉表。第四,針對大陸各省市人所占比例進行由高至低 的排序,過去的研究均指出,由於移入台灣時間較晚及政府於各地設置眷村之 故,大陸各省市人在台灣的分布較為分散,因此先將原住民及客家人較多區等集 中在特定區域的鄉鎮市區篩選出來後,再篩選大陸各省市人較多區,同樣以大陸 各省市人占 20%以上為歸類為大陸各省市人較多區。最後,由於台灣各鄉鎮市幾. 治 政 乎都是以閩南人占較多數,剩餘的鄉鎮市區閩南人所占比例均也占多數,因此將 大 立 這些鄉鎮市區歸類為閩南人較多區。 ‧ 國. 學. 由於本研究關注的是台灣本島相同省籍處於不同區域時政治態度的不同,因. ‧. 此未將金門、馬祖及澎湖縣放入討論,在省籍人口較多區的分類上僅以台灣本島. sit. y. Nat. 的鄉鎮市區為主。在將各鄉鎮市區編碼後,再依據其所處縣市將其歸類為北、中、. n. al. er. io. 南、東四大區域的省籍人口較多區。各縣市以鄉鎮市區為單位的各種省籍人口較. i Un. v. 多區對照表如附錄二所示,而各縣市及各區域(北、中、南、東)的各種省籍人口. Ch. engchi. 較多區個數如下表 3-2 及表 3-3 所示:. 30.

(35) 表 3-2 各縣市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數 省籍聚集度分類 客家人較多區 閩南人較多區. io. n. 56. al. 0 1 0 1 2 0 1 1 0. 7 29 12 13 13 3 18 21 8. 0 0 0 0 0 0 0 2 0 0 0 2. 0 2 0 1 0 0 0 3 0 8 2 8 9. 26 13 20 18 2 31 6 27 11 33 12 13 16. 39. 352. 政 治 大 26 0 10 20 17 2 31 6 21 9 17 10 1 3. Ch. engchi. 238. 19. y. Nat. 總和. 立. 總和. 2 4 7 2 0 0 0 0 0. sit. 0 1 0 0 0 0 0 3 0 8 0 4 2. ‧ 國.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縣 臺南市 高雄縣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5 23 5 4 0 2 1 17 8. ‧. 0 1 0 6 11 1 16 3 0. 學. 基隆市 臺北縣 臺北市 桃園縣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臺中縣 臺中市. 大陸各省市人 原住民較多區 較多區. er. 縣市. i Un. v. 資料來源:政大選研中心歷年電訪資料(1996、2000、2004、2008)。 註:台灣目前共有 368 個鄉鎮市區(包含金門、馬祖、澎湖),由於台灣本島選民居住區域的不 同是本文關注的主要自變數,因此只計算台灣本島共 352 個鄉鎮市區,而金門、馬祖與澎湖 等外島地區的 16 個鄉鎮市並未納入分析中。. 31.

(36) 表 3-3 各區域省籍人口較多鄉鎮市區數 省籍聚集度分類 區域. 原住民較多區 客家人較多區. 大陸各省市人 閩南人較多區 較多區. 總和. 北部. 5.3% (5). 36.8% (35). 15.8% (15). 42.1% (40). 100.0%. 中部. 4.4% (3). 5.9% (4). 0.0% (0). 89.7% (61). 100.0%. 南部. 8.1% (12). 7.4% (11). 1.4% (2). 83.1% (123). 100.0%. 東部. 46.3% (19). 14.6% (6). 4.9% (2). 34.1% (14). 100.0%. 11.0% (39). 15.9% (56). 5.4%. 67.7% (238). 100.0%. 政 治(19)大 資料來源:政大選研中心歷年電訪資料(1996、2000、2004、2008)。 立 註 1:表中百分比為橫列百分比。 總和. 註 2:由於在編碼上中部未有外省人較多區,因此細格內沒有數字。.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2. i Un. v. (95) (68) (149) (41) (3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 、區 議會、 香港教 育城 、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徵詢其所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

第二,認為南京政權是一個「多元化政權」(a pluralistic regime):指出南京國民政 府同時兼顧不同階級的利益,故其對各階級的政策常常出現矛盾(見 Richard Bush, The Politics of

‹ Namespace 關鍵字, 它會將所定義的名稱 區域化, 只有在該區域時方能看到在該區 域中所定義的名稱, 因此其許可同樣的名

1.列舉不同投影法的地圖數幅 相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投影法所繪製的 地圖,用以呈現,在不同投影下同一地 區有面積、方向、形狀上的不同 2.臺灣地區 1/25000 的地形圖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