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佳瑩 博士. 台灣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Changes of ideal family portrait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textbooks in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s. 曾秀雲.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二 年 七 月.

(2)

(3) 謝辭. 祢是我的主 引我走正義路. 高山或低谷 都是祢在保護. 萬人中唯獨 祢愛我認識我. 永遠不變的應許 這一生都是祝福. 一步又一步 這是恩典之路. 祢愛 祢手 將我緊緊抓住. 一步又一步 這是盼望之路. 祢愛 祢手 牽引我走這人生路. 雖然覺得很難、覺得不可能,但感謝上帝,最終還是完成了~ 一路走來,除了感謝上帝之外,真要謝謝很多人。感謝謝文宜老師的鼓勵與 邀請,使我有勇氣報名了博士班的考試,並且陪伴我渡過人生的低潮。整本論文 從發想到寫作,特別要感謝林佳瑩老師不吝花費時間,一路細心的指導,給予我 許多論文書寫的靈感與啟發。同時也要感謝葉肅科、陳信木、林顯宗老師對於論 文具體的建議,讓論文更臻完整。 在政大七年的日子,還要謝謝劉雅靈、馬藹萱、熊瑞梅、張峰彬、高國魁、 陳宗文、苗延威、朱斌妤老師提供 TA 與 CA 工作機會,讓我不至於為了讀書而 斷炊絕糧。當然,也要感謝其他教會我讀書不只是自己讀書,寫作不只是個人寫 作的老師與家人朋友們,謝謝你/妳們以具體的行動實踐,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愛 一直都在。無論如何,我們總是要在吃吃喝喝、遊戲、工作與禱告中度過每一天。 論文告一段落,開啟了學術之路的另一個大門,期待未來的日子依舊繼續走 在這條恩典之路上。 秀雲.

(4)

(5) 台灣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摘要. 本研究嘗試從「家的外部圖像與內部邊界」 、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與「親 職角色」三部份進行提問。研究者藉由回顧相關法律制定與修訂記錄、官方統計 資料、政府出版品、當時報章雜誌、學術研究期刊論文的文獻討論等,對照政治、 法律、經濟、教育與社會政策制定與家庭型態的變遷,並以內容分析法依據 10 次修改課程編修內容長時段地考察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一方面藉此瞭解不同 社會時期,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另一方面,預期可作為未來教 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本研究發現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在戰後重建的 1950 年代、 加強民族教育並強調「反共復國」的 1960 年代、經濟起飛的 1970-1980 年代、 社會改革百花齊放的 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後多元價值並存等五個階段有所 不同。隨著政治、經濟、教育與社會變遷、人口轉型、性別平權意識抬頭、個體 化發展,以及後現代、多元、異質家庭變遷,突顯出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更新速 度並非完全反映台灣婚姻與家庭變遷,而是執政者政策制定與知識生產的機制在 不同時期國家階段性任務。即從農村到都市,從家族集體經驗到個體化,從單一 到多元,呈現出有所「變」、有所「不變」的變遷基調。最後研究者進一步對於 教科書編輯、家庭教育與後續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字:家庭圖像、教科書研究、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

(6)

(7) Changes of ideal family portrait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textbooks in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lementary textbook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outer portraits and the inner boundary of fami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parenting role”. By means of reviewing the records and processes of law making; officially statistics data,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academic journals,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s, researchers compared different aspects of politics, law, economy, education, social policies and family changes. The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process of compilation,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first-grade textbook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y doing so, I illustrated different changes of ideal family portraits during different social periods of time; on the other hand, I aimed to present the analytical result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s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ideal family portraits shift over tim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government has different foci: during 1950s, after World War II, it focused on reconstruction; in 1960s, it emphasized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nti-China Policy; from 1970s to 1980s, it focused on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y; in 1990s, it reflected the springing up of social evolution; and in 2000s, it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multi-values. Owing to the social change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systems, concerning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zation: individualization, multi-values and heterogeneous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ideal family portraits from textbooks failed to represent the current family and marriage situations in Taiwan. They are compiled with neither the reality of Taiwan’s marriage nor family. They are compiled with the.

(8) mechanism which the ruling authority legitimatized their periodical policies. In other words, from rural to urban, from family collective experience to individualization, and from singularity to pluralism, the base between changing and unchanging was indicated. Then, the researcher furth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extbook compil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Key word: family portraits, textbook study, Chinese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9) 目錄 目錄................................................................................................................................ 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一、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 8 二、作為未來教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8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9 一、勾勒華人家庭圖像的變化.................................................................... 9 二、家庭社會學研究的特殊位置.............................................................. 11 三、家庭領域中教科書研究的重要性...................................................... 1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 16 第一節 家庭社會學的理論探討...................................................................... 16 一、功能論.................................................................................................. 16 二、衝突論.................................................................................................. 17. n. al. er. io. sit. y. Nat. 三、功能與衝突理論貢獻與批評.............................................................. 19 第二節 理論基礎:後現代主義觀點.............................................................. 20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2 一、家的定義與意義建構.......................................................................... 22 二、婚姻與家庭的結構變遷...................................................................... 25 三、親職角色的變化.................................................................................. 39.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資料.............................................................................................. 47 一、教科書的選定...................................................................................... 47 二、時間範圍.............................................................................................. 48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3 一、研究程序.............................................................................................. 53 二、編碼原則.............................................................................................. 54 三、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建構理想家庭圖像的背景脈絡 ................................................................. 56 第一節 戰後重建的 1950 年代........................................................................ 56 一、「家」的形象:以農村社會為主........................................................ 59 I.

(10)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父系傳承與母系親屬.................................. 60 三、親職角色扮演:性別區隔.................................................................. 62 第二節 反攻復國的 1960 年代........................................................................ 64 一、「家」的形象:都市集合住宅的興起................................................ 67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成員擴張與愛國主義的滲入...................... 69 三、親職角色扮演:性別區隔.................................................................. 73 第三節 經濟起飛的 1970-1980 年代 .............................................................. 77 一、「家」的形象:家有庭院.................................................................... 81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集體行動轉向個體經驗.............................. 83 三、親職角色扮演:親子關係的培養...................................................... 87 第四節 百花齊放的 1990 年代........................................................................ 95 一、「家」的形象:多樣化的居住樣貌.................................................... 96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獨生子女增加與寵物的加入.................... 100 三、親職角色扮演:共親職發展............................................................ 102 第五節 2000 年以後多元價值並存............................................................... 106 一、「家」的形象:童話、寓言形塑多元家庭樣貌.............................. 108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組成與互動的多樣性................................ 113 三、親職角色扮演:以孩子為中心的親職圖像.................................... 12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五章 理想家庭圖像變化的動力 ....................................................................... 126 第一節 理想家庭圖像的社會建構................................................................ 127.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農村與都市:高層化集合住宅與多元化的發展............................ 127 二、「父姓」與「夫姓」:鬆動的父系宗族傳承!?............................ 131 三、「從夫居」?女性婚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132 第二節 親屬結構............................................................................................ 136 一、手足關係:少子化與個體化的發展趨勢........................................ 136 二、夫家與娘家:跨世代兒童照顧........................................................ 141 三、親屬關係:孤立的核心家庭............................................................ 144 第三節 親職角色............................................................................................ 149 一、親職角色扮演的內涵........................................................................ 149 二、親職角色的性別區隔?還是共親職發展?.................................... 153. Ch. engchi. i n U. v.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60 第一節 重要發現與摘要................................................................................ 160 一、教科書家庭圖像反映不同歷史時空脈絡........................................ 160 二、家庭圖像、親屬結構與親職角色變遷的階段性動力.................... 161 第二節 討論與建議........................................................................................ 164 一、台灣家庭的後現代發展.................................................................... 164 二、教科書家庭圖像的「變」與「不變」............................................ 165 三、政策建議............................................................................................ 169 II.

(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74 一、研究限制............................................................................................ 174 二、後續研究建議.................................................................................... 175 參考書目 .................................................................................................................... 177 附錄、教科書改版、修訂大事記 ........................................................................... 2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3) 圖目錄 圖 1 課文編碼分析範例 ........................................................................................... 54 圖 2 家裡的人(1941 年課程標準) ...................................................................... 61 圖 3 我家的親戚(1941 年課程標準) .................................................................. 62 圖 4 我們的國旗(1962 年課程標準) .................................................................. 68 圖 5 新年好(1952 年課程標準) .......................................................................... 69 圖 6 新年好(1962 年課程標準) .......................................................................... 70 圖 7 長了一歲(1968 年課程標準) ...................................................................... 70 圖 8 學兵操(1952 年課程標準) .......................................................................... 72 圖 9 打麥(1952 年課程標準) .............................................................................. 73 圖 10 我畫的是什麼(1952 年課程標準) ............................................................ 74 圖 11 媽媽做新衣服(1952 年課程標準) ............................................................ 75 圖 12 媽媽做新衣服(1962 年課程標準) ............................................................ 75 圖 13 爸爸媽媽(1962 年課程標準) .................................................................... 76 圖 14 誰起得早(1989 年改編課程) .................................................................... 83 圖 15 長了一歲(1975 年課程標準) .................................................................... 84 圖 16 長了一歲(1985 年修訂課程) .................................................................... 84 圖 17 長了一歲(1989 年改編課程) .................................................................... 8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18 院子裡(1975 年課程標準) ........................................................................ 85 圖 19 院子裡(1985 年修訂課程) ........................................................................ 85 圖 20 院子裡(1989 年改編課程) ........................................................................ 86 圖 21 種樹(1989 年改編課程) ............................................................................ 87 圖 22 種樹(1975 年課程標準) ............................................................................ 88 圖 23 種樹(1985 年修訂課程) ............................................................................ 88 圖 24 誰起得早(1975 年課程標準) .................................................................... 93 圖 25 誰起得早(1985 年修訂課程) .................................................................... 93 圖 26 院子裡 (1993 年課程標準) ....................................................................... 97 圖 27 我們的家(1993 年課程標準) .................................................................... 98 圖 28 練習 2(1993 年課程標準) ......................................................................... 98 圖 29 長了一歲(1993 年課程標準) .................................................................. 100 圖 30 我們一家人(1993 年課程標準) .............................................................. 101 圖 31 練習 3(1993 年課程標準) ....................................................................... 103 圖 32 燈下說故事(1993 年課程標準) .............................................................. 104 圖 33 統整活動一(2000 年暫行綱要) .............................................................. 109 圖 34 圖 35 圖 36 圖 37.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單元 遊戲(2000 年暫行綱要) ......................................................... 109 家(2000 年暫行綱要) .............................................................................. 110 家(2003 年課程綱要) .............................................................................. 111 統整活動二(2003 年課程綱要) .............................................................. 113 V.

(14) 圖 38 圖 39 圖 40 圖 41. 筆順與筆畫(2000 年暫行綱要) .............................................................. 114 筆順與筆畫(2000 年暫行綱要) .............................................................. 114 家庭(2000 年暫行綱要) .......................................................................... 115 溫暖的家(2003 年課程綱要) .................................................................. 115.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圖 48 圖 49 圖 50 圖 51 圖 52 圖 53. 家庭生活(2003 年課程綱要) .................................................................. 116 我家的窗戶(2003 年課程綱要) .............................................................. 116 分水果(2003 年課程綱要) ...................................................................... 116 我愛爸爸媽媽(2003 年課程綱要) .......................................................... 117 統整活動(2003 年課程綱要) .................................................................. 117 爺爺的搖椅(2000 年暫行綱要) .............................................................. 119 我家的電鈴(2000 年暫行綱要) .............................................................. 120 聆聽故事(2000 年暫行綱要、2003 年課程綱要) ................................. 120 統整活動一(2000 年暫行綱要) .............................................................. 123 語文花園(2003 年課程綱要) .................................................................. 124 停電(2000 年暫行綱要) .......................................................................... 124 聆聽故事(2000 年暫行綱要、2003 年課程綱要) ................................. 12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5) 表目錄 表 1 台灣家庭組成型態變遷 ..................................................................................... 4 表 2 國小一年級國語課本 ....................................................................................... 50 表 3 1960 年代使用的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 ...................................................... 7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7) 第一章 緒論 我:「ㄇㄟㄇㄟ!妳有沒有想姑姑呀?姑姑在台北好想妳喔!…我們是 一家人呀!所以,我會很想妳呀…」 小姪女:「妳又不是我的家人,妳又沒有跟我住在一起呀!」 我:「ㄇㄟㄇㄟ那誰跟你是一家人呀?誰是妳的家人…」 小姪女:「阿公、阿嬤、叔叔、爸爸和阿姨 [指爸爸的女朋友]…」 我:「但是,叔叔也在屏東讀書,沒跟妳住在一起呀!他為什麼是妳的. 政 治 大 小姪女:「唉呦…我不知道啦!反正妳又沒有跟我住在一起!」 立 家人?我不是?」. ‧ 國. 學. 我:「那妳最愛真真姑姑了,妳要不要跟她當一家人呀?」 小姪女:「也可以呀!」. ‧. 我:「那你常常來大姨婆家,妳要不要跟大姨婆當一家人呀?」. sit. y. Nat. io. al. er. 小姪女:「好呀!」. n. 我:「那為什麼我不行?」. Ch. engchi. 小姪女:「啊!我不知道啦!就不是呀!」. 第一節. i n U. v. 研究動機與背景. 2010 年夏暑跟小姪女的一小段對話,引發我對於家庭圖像「什麼是家?」、 「誰是一家人?」、「爸爸與媽媽親職角色」的反省。本章節研究者將從研究動 機與研究背景兩部份進一步說明國內家庭型態的變化,以及本研究什麼選擇以國 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分析文本。. 1.

(18) 一、研究動機 洪琬琪(2007)曾訪問 5-7 歲幼稚園小朋友對於家庭的看法,指出幼兒建構 的家庭圖像主要受到家庭型態與居住經驗的影響,而非血緣關係,即意味著幼兒 家庭生活經驗沒有婚姻、血緣、收養概念等社會化的概念牽絆,驗證小姪女的生 活經驗「阿公、阿嬤、叔叔、爸爸和阿姨」的家庭成員組合,伴隨著父母離異, 母親角色的長期缺席,這位爸爸的女朋友(偶爾來家裡住的阿姨)也是她的家庭 成員之一,如同洪琬琪與何慧敏(2010)研究發現一般,認為居住經驗及家庭型 態影響幼兒的家庭概念。對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小姪女來說,建構家庭圖像 首要的關鍵在於「誰跟我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其次才是「誰關心、照顧我」 可以成為我的家人。. 政 治 大 反觀我們長期以來對於家庭的想像,常以婚姻、血緣、收養等概念來框架家 立. 庭圖像,反而脫離了自身居家日常生活經驗,理所當然地以制式的家庭定義來重. ‧ 國. 學. 新劃分家庭邊界。對此,也不禁感慨家庭作為人類社會化的基本單位,但我們對 於家庭的想像曾幾何時脫離自身居家經驗?我在想,小姪女進入國小一年級,接. ‧. 受教科書制式化的理想家庭圖像建構,以及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生命經驗之後,她. Nat. sit. y. 對家庭的想像仍然一樣嗎?. n. al. er. io. 半年以後,我再度回到台南詢問了同樣的問題,但,這次她的答案不一樣了。. i n U. v. 叔叔不再直覺式的成為家人的一份子,她的回答,以「我忘記了」作為沒有把叔. Ch. engchi. 叔放在家庭圖像的主要原因。此外,她也明確的告訴我,她有「媽咪」(指爸爸 的女朋友),真真姑姑則是她的「乾媽」,「媽咪」與「乾媽」是不能互調的。 「乾媽」是一個複數詞,按日常生活中提供關心與照顧的比例排列先後順序,親 疏遠近在其家庭藍圖中擺放的位置有所不同;然而,「媽咪」的角色,則是一個 專屬的核心位置,儘管有時候會被取代,但無論如何這個位置均指涉「爸爸的另 一半」,「爸爸配媽咪」的傳統理想家庭型態,在小姪女進入國小半年後,正式 滲入她的思維裡,家庭圖像也逐漸從「群」的概念轉變為雙親、折衷家庭。 在小姪女的生命經驗裡,我不禁思考家庭內部成員組成與家庭外部的界線何 以在進入校園,接受學校教育之後日趨明顯?對於孩子而言,離開家庭教育踏入 校園,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學校教育究竟如何教導孩子什麼是家?而我 2.

(19) 自己對於家的學習經驗是否跟她一樣?透過教科書的分析與討論似乎是一個很 好的著力點,所以,依循著小姪女社會化的經驗,嘗試從台灣社會變遷的脈絡裡, 尋找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裡家庭圖像的建構藍圖。 二、研究背景 研究者進一步嘗試從「家庭型態異質且多元的變遷」與「選擇國小一年級國 語教科書」兩個部份,討論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圖像的變遷。 (一)家庭型態異質且多元的變遷 內政部統計處(2012)指出,伴隨著國人晚婚、延後結婚生子,育齡婦女總. 治 政 大 (2011)社會指標統計資料亦指出近年來台灣家戶組成人數快速下降,2010 年 立 「家庭及家戶型態」平均每戶人數降至 2.9 人;在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口. 生育率 2010 年只剩下 0.895,使得台灣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行政院主計處. ‧ 國. 學. 及住宅普查」資料(如表 1 所示)進一步可以發現「夫婦及未婚子女」標準化核 心家庭從 1990 年佔有 50.9%,至 2010 年驟降為 35.8%;加上夫妻、單親、隔代. ‧. 家庭與單身家戶等家庭比例逐年上升,許多證據確實均指向台灣家庭型態逐漸朝. sit. y. Nat. 向異質且多元的發展方向。. er. io. 面對台灣家庭組成型態多元的發展趨勢,1995 年國內同志團體打破沈默1,. al. v i n Ch 1995/6/21),並於記者會中以本土伴侶的形式進行自白,公開闡述一對女同志伴 engchi U n. 開啟不同性傾向家庭議題的討論,要求法律2承認同志合法的婚姻關係(《聯合報》 ,. 侶的心聲3。1996 年許佑生與葛瑞在圓山公開舉行同志婚禮,成為第一對有公開 結婚儀式的同志伴侶。2004 年內政部《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宣示包容弱勢國民, 支持多元家庭,國家應積極介入預防與消除國民因性傾向等差異而可能遭遇的歧 視、剝削、遺棄、虐待、傷害,以及不正義,並尊重因不同性傾向、婚姻關係、 1. 早期國內對於同志婚姻與家庭的描繪,多採取外電資料與國外的研究報告進行討論,鮮少有同 志願意在公開場合出櫃(come out)分享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驗,即便在 1986 年祁家威到台 北地方法院要求公證結婚(《聯合報》,1994/7/15),其本土同志婚姻與家庭的形象均未現身於 報章媒體中。 2 於民法親屬編中增修保障同性婚姻之條文,或儘速修訂民法之特別法規承認同性婚姻之存在, 以保障同性戀家庭與異性戀家庭享有平等的權益。 3 強調雖然法律不承認她們婚姻的合法性,但彼此約定負貞操義務,在經濟上彼此扶持,雙方家 長也默認同意,但她們仍希望擁有一個名正言順、公開合法的家,彼此以配偶的身分享受遺產 繼承、保險受益及社會福利,「像我們這樣喜歡一對一、白頭偕老的同性戀者不少,為什麼不 給我們結婚的權利?」 3.

(20) 家庭規模、家庭結構所構成的家庭型態(內政部社會司,2004) 。隨後 2007 年 3 月 28 日公布修正《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有關「家庭成員」4的規定,首度將 沒有結婚的男女同居關係與同志伴侶納入適用範圍。. 1990 年底 2000 年底 2010 年底 戶數 結構比 戶數 結構比 戶數 結構比 (戶) (%) (戶) (%) (戶) (%) 4 943 257 100.0 6 470 225 100.0 7 414 371 100.0. 計. 核心家戶. 3 140 624 63.6 3 562 405 55.1 4 028 505 54.3. 夫婦. 6.9 504 128 治 982 政 2 515 520 50.9 2 683大 339 477. Nat. 祖父母、父母及未婚子女 601 461 父母及已婚子女 155 002 祖父母及未婚孫子女 45 305 (隔代家庭) 單身家戶 664 571 其他家戶 336 294. io. 有親屬關係. al. 297 724. 374 295. 11.0. 5.8. 555 086. 7.5. 16.2 1 013 811 15.7 1 216 691 16.4 12.2. 681 104. 10.5. 814 515. 11.0. 3.1. 257 458. 4.0. 300 550. 4.1. 0.9. 75 249. 1.2. 101 626. 1.4. y. 801 768. 5.8. ‧. ‧ 國. 立 285 627. 817 971. 41.5 2 655 448 35.8. 學. 夫婦及未婚子女 夫(或婦)及未婚子女 (單親家庭) 主幹家戶. 7.8. 13.4 1 392 293 21.5 1 629 970 22.0 6.8. 501 716. 6.0. 420 568. sit. 總. 台灣家庭組成型態變遷. 7.8. 539 205. 7.3. 6.5. 442 763. 6.0. 96 442. 1.3. er. 表1. n. v i 無親屬關係 38 570 0.8 81 148 1.3 n Ch U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口及住宅普查統計表。 engchi. 註:1.核心家戶:由「夫婦」、 「夫婦及未婚子女」或「夫(或婦)及未婚子女」所組成之家戶。 2.主幹家戶:由「祖父母、父母及未婚子女」 、 「夫婦及已婚子女」或「祖父母及未婚孫子女」 所組成之家戶。 3.其他家戶: (1)「有親屬關係」指無法歸類於「核心家戶」 、 「主幹家戶」及「單人家戶」之有親屬關係成 員組成者均屬之。 (2)「無親屬關係」係指戶長與無親屬關係之受僱人或寄居(籍)人所組成之家戶。. 誠如上述,後現代社會持續變遷的婚姻與家庭型態,有愈來愈多人不再視家 庭關係為永恆的制度,而以異質且多元方式呈現,且隨時結束,甚至按其性傾向 的不同,逐漸鬆綁家庭概念的規範。換言之,伴隨著婚姻與家庭制度的變遷,一 4. 包括:「一、配偶或前配偶;二、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三、現為 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四、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4.

(21) 個人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處於不同的婚姻與家庭關係中,甚至建立以不同性傾 向的家庭關係,扮演不同角色。 (二)選擇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 面對後現代社會多元家庭圖像的快速變遷,2010 年教育部有意規劃 100 學 年度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納入「同志議題」的討論(《自由時報》 ,2010/3/8) 。 研究者不禁感到好奇,看似此一多元性別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奠定性別多元化 與流動性的教育基礎,並賦予親密關係與家庭角色多樣化的可能性;2011 年真 愛聯盟卻以「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之名發起連 署運動,引起軒然大波,暫緩中小學教科書多元性別的推動。. 政 治 大. 我們從過去到現在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傳遞社會傳統價值,反映主流意. 立. 識型態的教科書,其所建構的家庭圖像有著什麼樣的變化?洪琬琪(2007)從個. ‧ 國. 學. 人社會化、發展與學習歷程進行觀察,指出早在幼兒時期藉著個人的日常生活「家 庭」實踐,便開啟了每個人對於家庭概念的理解,並隨著個人自身的家庭型態與. ‧. 居住經驗,形構出不同的家庭圖像;但卻礙於幼稚園缺乏統一的授課教材,以及 嚴重的社會階層與城鄉差異,有的小朋友上了許多年的幼稚園課程,有的小朋友. y. Nat. er. io. sit. 則否,呈現出極大的差異。. 此外,根據江文瑜(1994)國小國語教科書的調查研究結果,在課文結構主. n. al. Ch. i n U. v. 題分佈方面,以「家庭生活及情感抒發」佔 38﹪為最高,突顯出家庭生活在國. engchi. 小國語課本中佔有極大比例;在冊數分佈方面,則以第一、二冊聚焦於家庭生活、 學習與成長為主。黃郁紋(2003)進一步指出學生接觸國語相較於其他領域佔學 習節數 10%-15%多出許多,突顯出此一學門的特殊性。. 5.

(2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伴隨著多元價值並存觀念,以及同志家庭的建立,鬆動強調血緣關係與宗族 繼承的家庭關係,顛覆了目前既有家戶普查的計算方式,呈現出台灣社會婚姻與 家庭型態去體制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Cherlin, 2004) ,以及個人生命歷程(life course)去標準化。此一婚姻與家庭樣貌的急速變遷,誠如 Judith Lorber(1994) 與 Candace West 與 Don H. Zimmerman(1987)對於性別概念的描繪一般,認為 社會性別不能等同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生理差異,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不 斷地透過互動與實踐「做性別」 (doing gender)形塑而成。在家庭研究中,Elizabeth. 政 治 大 與個人日常生活,實踐以「做」 (doing)的方式,取代昔日既定的家庭生活模式。 立 David R. Maines(2000)亦認為,家庭主要透過人們運作於周遭社會結構與文化 B. Silva 與 Carol Smart(1999)表示,現代社會個人立基於歷史文化、社會環境. ‧ 國. 學. 環境行動所製造與創造出來的,Jane Collier, Michelle Z. Rosaldo 與 Sylvia Yanagisako(1992)所言甚是,「家庭」根本不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按著不. ‧. 同的時代氛圍所展現出來的樣貌亦有其差異。. y. Nat. sit. 家庭的樣貌既然非本質性地存在,而是社會建構的展現,強調一種行動、實. n. al. er. io. 踐的過程。那麼我們不免好奇,誰來建構家庭的樣貌?究竟建構的過程是按著什. i n U. v. 麼樣的標準?對此,Antonio Gramsci(1971)指出,統治階級為持續擁有既有豐. Ch. engchi. 富的資源與權力,藉由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社會化媒介生產知識、複製其意識 型態,以達到維繫與統治之目的。Louis Althusser(1971)表示國家透過家庭、 教育、大眾傳播媒體、文化等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以日常生活的操作,進行隱性、內化的社會控制,助長對統治階級有利 的意識型態,進行階級再製。不同的國家與統治者對於相同的歷史事件有不同的 詮釋視角與處理態度,以達意識型態宣傳、推廣、統治、控制的特殊目的。舉例 來說,在日本的中小學教科書不會提及南京大屠殺的侵華史實;台灣的中小學教 科書未曾提及 1938 年黃河決堤造成 89 萬人死亡;英美兩國的歷史教科書對於獨 立戰爭亦有不同的描述與解釋(王石蕃,1991)。 誠如上述眾家學者所言可以看出學校教育反映統治階級所傳遞的政治主張、. 6.

(23) 文化價值規範、與道德觀念,教科書是影響與形構學童意識型態的重要素材,歐 用生(2011)進一步認為台灣社會擬定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作為政府維持神話、 灌輸意識型態的利器,在 1970 年後期伴隨著退出聯合國、以及蔣介石先生的過 世,執政者的大中國意識漸漸達到巔峰。然而,Michael W. Apple(1993)則在 《官方知識:保守時代的民主教育》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指出官方知識雖是優勢團體為維持優勢地位所創造對他們有 利的意識型態與論述,但事實上,官方知識並非全然壓制、永久不變,而是預留 反霸權的空間,使得彼此在妥協角力的過程中,仍然可以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結 果。 研究者嘗試在 Apple(1993)論述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家庭」的議題。 「家. 政 治 大. 庭」作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經歷社會化的第一個單位,以及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 立. 場域(林慧文、游美惠,2010),家庭圖像建構涉及其他社會化單位意識型態的. ‧ 國. 學. 影響,而學校教育中教科書又是統治階級文化霸權(hegemony)的展現,以及 學童社會化、認識他人生命經驗的重要媒介。對此,我們也不禁感到好奇,在我. ‧. 們日常生活的建構與實踐歷程中,統治階級透過學校教科書所「教導」、「建構」. y. Nat. 與「實踐」出的官方知識,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政策與政治意識型態的政治. io. sit. 角力,其所日常生活理想家庭圖像究竟是什麼樣子?戰後不同時空脈絡,按著政. n. al. er. 權輪替,時代背景不同,教科書所建構出那「習以為常」、「理所當然」、「主流」. i n U. v. 的家庭圖像產生什麼變化?即在本研究中有三個基本提問: 1.. Ch. engchi.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所形構的理想家庭圖像,在外部圖像與內部 家庭邊界上有什麼變化?. 2..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中誰跟孩子住在一起?誰是一 家人?其家庭內部成員的組成有什麼變化?. 3..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中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與互動, 其親職角色的扮演有什麼變化?. 研究者欲透過檢閱台灣社會婚姻與家庭型態的整體變遷,對教科書進行研究 討論與實質描繪,聚焦於不同時間點家庭概念與價值觀的定義與內涵分析,一方 面藉此瞭解不同社會時期,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另一方面,預 7.

(24) 期可作為未來教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一、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橫斷性研究,嘗試以多元敘事的觀點,對於戰 後教科書中家庭圖像進行長時段(longitudinal)的觀察,並調整過去先驗式的家 庭分類標準,反省國小教科書中家庭圖像在不同時期中被賦予不同的意涵,包括 什麼人可以稱為「家人」,其家人關係為何?伴隨著社會變遷,對於「家庭」與 「家人」概念產生了什麼樣的動態變化?不同於過去單一演化的論證基礎,以呈 現家庭圖像的動態變化,可補過去研究不足之處。 二、作為未來教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治 政 大 鑑於 1970 年代將「同性戀」從 DSM IV 刪除後對於全球家庭圖像的重大影 立 響經驗,重新檢視法律政策與教科書的擬定與施行,內政部《社會福利綱領》 、 《家 ‧ 國. 學. 庭暴力防治法》與《就業服務法》已納入性傾向的修訂,教育部並於 2010 年擴 大性別的討論,2011 年雖暫緩中小學教科書多元性別的推動,但面對 2014 年即. ‧. 將施行的 12 年國民教育,無論從政策推行或到日常生活實踐層面,均指向台灣. sit. y. Nat. 性別政治即將進入另一個階段,對其家庭圖像勢必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此. io. er. 一教科書改編之際,本研究所呈現理想家庭圖像動態變化可作為教師教學與國小 教科書課綱研擬的重要參考。. n.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5)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檢閱社會學對於家庭變遷的討論,以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簡稱 PSFD)為例,多從「和哪些家人同住」探討家戶組成的 變動,進而從同住家人的屬性探討「核心家庭」、「大家庭」、「折衷家庭」(或稱 主幹家庭)、或「聯合家庭」等家庭結構的變化,無法看出意識型態家庭藍圖的 變化,亦無法體察細微家庭觀念的轉變。至於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對家庭 內涵的討論則從家庭價值觀著手,探討「家中父親的權威都應該受到尊重」 、 「長 子應該繼承較多的家產」 、 「照顧父母較多的子女,應該繼承較多家產」 、 「當夫家 和娘家都需要幫忙時,已婚婦女應先幫助夫家」 、 「家庭的幸福應該優先於個人的. 政 治 大. 利益」等五個層面進行討論(傅仰止、張晉芬,2007)。. 立. 為補充社會學以家戶組成與家庭價值觀探討家庭變遷的不足,研究者認為家. ‧ 國. 學. 庭與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兩個基本的社會化機構。我們對於家庭的想像,除了源 自於個人自身的居家經驗之外,另一個認識的重要管道則在於學校教育,透過教. ‧. 育學習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語言、觀念、信仰與價值觀念;因此,在不同的時空. y. Nat. 脈絡中,教科書如何建構家庭家庭圖像深深地影響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自身的經驗,. io. sit. 以及對於家庭的認識。對此,本研究嘗試透過檢視戰後不同時期教科書,注入多. n. al. er. 元與流動的概念,長時期觀察教科書建構美滿家庭理想藍圖的變化,並分別從勾. i n U. v. 勒華人家庭圖像變化、家庭社會學研究特殊位置,以及家庭領域教科書研究重要. Ch. engchi. 性三方面來討論本研究的重要性。 一、勾勒華人家庭圖像的變化. 「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即是生活的宇宙,脫離了家,便是遊子。」 (金耀基,1982:53) 「在傳統中國,家庭是一個獨特的、重要的社會共同體,它不僅默 默地承擔著眾多的社會職能,也高揚著自己的旗幟,在一些領域鮮亮地 打出自己的招牌。」(喬繼堂,1993:175) 誠如畢恆達(2003;畢恆達、吳昱廷,2000)說,長久以來,「家」一直是 華人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組織,扮演著相當核心的角色。對於個人而言,「男有 9.

(26) 分,女有歸」進入婚姻、建立家庭不僅僅是成熟的標誌,亦是獲得社會身份的重 要途徑(喬繼堂,1993),極具多重意義。林勝義(1994)甚至進一步表示,家 庭變遷是社會重要的指標之一,突顯出家庭在華人社會的重要性。 然而,此一男性配女性、丈夫配妻子的「家庭」關係與藍圖建立,在 1973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擴大性別概念的解釋,將「同性戀」從 DSM 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刪除後,起了重要的作用。比較《聯合報》 不同時期外電報導資料顯示,1952 年美國公務員同性戀愛,百餘人被免職(《聯 ,1972 年美國同志婚姻被宣佈無效( 《聯合報》 ,1972/12/10), 合報》 ,1952/3/26) 但在 1980 年代以後,逐漸起了結構性的變化。比方說,1988 年傳來丹麥同志婚 姻合法化的消息,預告「丹麥同性戀者將可正式結婚,並享有一般婚姻同等權利,. 政 治 大. 如稅賦、福利和財產繼承等」(《民生報》,1988/2/12),1989 年美國麻省保險公. 立. 司針對 1,200 位民眾的問卷調查結果重新界定婚姻與家庭。. ‧ 國. 學. 「只有 22%選擇『一群人依血源、婚姻或領養關係組成』的傳統 解釋,倒是有近四分之三的人選擇了另一種更寬廣的描述『彼此互相關. ‧. 愛的一群人』。」(《聯合報》,1989/11/8). y. Nat. sit. 此一西方社會男男、女女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討論風潮,不僅為「家庭」的. n. al. er. io. 概念注入性別多元化與流動性,同時鬆動一男一女婚姻形式作為家庭建立的必要. i n U. v. 條件(曾秀雲、林佳瑩、謝文宜,2008),以及傳統家人關係與角色扮演,並重. Ch. engchi. 新賦予多樣化的家庭新圖像。其具體的實踐內涵包括了,2004 年《社會福利政 策綱領》 、2012 年修訂《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宣示包容弱勢 國民,支持不同性傾向的多元家庭,營造友善社會環境。2007 年《家庭暴力防 治法》確將同志伴侶關係納入適用範圍,但可惜過去對於婚姻與家庭變遷的相關 文獻討論,仍然缺乏「非異性戀」家庭內涵與其關係建立的討論。對此,研究者 認為伴隨著 2010 年教育部擴大性別教育的討論,規劃將同志議題編入 100 學年 度課綱,勢必掀起另一波性別再教育(re-education)的浪潮,使得一般社會大眾 對非異性戀家庭有重新的認識。 雖然本研究無法涵蓋 100 學年度以後教科書的編修,檢視家庭作為性別展演 與實踐場域在教科書中如何產生變化,但鑑於家庭概念在社會教育與再教育的必 10.

(27) 要性,本研究仍可透過多元家庭型態重新回顧台灣社會婚姻與家庭的變遷,為華 人家庭圖像變遷注入多元與流動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背景與時空脈絡中,勾勒 華人家庭圖像變化,進而檢視日常生活的家庭實踐與互動,如何畫出家庭的界線, 以內團體與外團體區別出「誰是家庭成員」,進而形構出多樣化的家庭圖像。 二、家庭社會學研究的特殊位置 家庭關係研究一直是一個高度跨學科的議題,無論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 學或歷史學對此議題均有高度興趣,包括社會學強調現代化對父系家庭制度的衝 擊,人口學剖析人口結構變遷對家戶組成的效果,人類學討論婚姻自主、分家導 致親屬關係改變(伊慶春,2011)。在對此一議題進行討論之先,我們不能否認. 政 治 大 觀察,打開了社會學研究更大的空間;透過對於歷史研究的觀察,使得社會學研 立. 不同學科之間相互的援用,與資訊的流動得以截長補短。例如:藉助於心理學的. 究得以植入社會發展的時空脈絡,其研究結果的概括性論述得以更為貼近社會事. ‧ 國. 學. 實,方能進一步掌握其社會文化意義。但是,學門間的特殊旨趣與取向,亦不容 忽視。就此而言,在家庭社會學研究的特殊性意義為何?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家. ‧. 庭研究為例,心理學致力於探討個人與其家庭內外關係的問題(葉光輝等人,. Nat. sit. y. 1997),不但關注著如何經營與維持一個「家」,同時亦依其個人的生命週期與. er. io. 關係發展階段,進而延伸探討「家庭」建立與「關係」發展(謝文宜,2008)。. al. 然而,社會學者則著重於家庭人際互動背後的社會網絡與文化價值規範,從鉅觀. n. v i n Ch 社會結構到個人微觀行為的互動,深入地探究家庭作為提供個人情感及支持社會 engchi U 運作的基本組織(簡文吟、伊慶春,2004:91),呈現出不同種族、民族、階級、 性別,以及個人社會網絡與人際互動的多元樣貌。誠如伊慶春與熊瑞梅(1994) 對於同質婚與異質婚的討論,在「個人-社會」的辯證下,到底「誰與誰結婚」, 其配對的機制主要是在瞭解婚姻市場中,社會結構、社會資本、機會分配、社會 地位、資源交換的問題。 以歷史研究的觀察為例,顧鑒塘與顧鳴塘(1994)對於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 進行考察,對照於摩爾根 1870 年的出版《古代社會》,作者認為從母系社會與 父系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婚姻與家庭形態的歷史演變,中國的婚姻形式經歷了由. 11.

(28) 群婚、對偶婚、專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等幾個階段。但是對社會學家而言,不同於 歷史學者偏重於家庭演化時序因果的考察,猶如柯志明(2001:iv)的描繪: 「歷史學家似乎以還原先人活動為理想,排斥因果結構式的思考, 乃至概念的使用。有些歷史學家的作品表面上有因果的陳述,但就社會 學的標準探究,其實只不過是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而已。」 強調理論視野嵌入社會發展的時空脈絡,進行因果觀察與分析(而非時序因 果),才是社會學的特色。例如:在不同的社會型態下,家庭會有不同的社會呈 現,賴澤涵與陳寬政(1980)便曾嘗試結合歷史學及人口學的方法探討家戶組成, 進而理解台灣地區人口與家庭變遷。. 政 治 大. 整體而言,儘管婚姻與家庭建立被視為個人私領域的情感記憶,但值得我們. 立. 注意的是,一旦我們打開社會學的想像,對於婚姻與家庭關係型態的變演進行考. ‧ 國. 學. 察時,個人私密的情感記憶涉及到社會如何建構的問題,個人幸福與否與家庭關 係的建立,似乎不再以個人命運決定論的訴求,而成為社會學者關懷的議題,彰. ‧. 顯出社會學者對於家庭研究所關懷的面向,較傾向「廣泛的」家庭關係,著重社 會結構與行動者的交互運作,探討個人在家庭與社會生活中角色扮演對社會結構. y. Nat. sit. 產生的影響,而整體社會結構又對個人與家庭造成什麼影響?不但融合了人類學、. n. al. er. io. 心理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其他學門的研究旨趣與關注;同時,亦獨具特色,反. i n U. v. 過來成為其他學科的重要參考。故,在 2010 年教育部正式規劃擴大性別議題討. Ch. engchi. 論之際,本研究將運用內容分析法,透過長時段的討論,進一步檢視戰後不同時 期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教導「什麼是家庭」、「誰是家人」、「家人關係為何」 概念的變化,無疑是為教科書對於家庭形象建構進行整體性的回顧與探討,同時 亦反映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突破以往橫斷性(cross-sectional)研究侷限於如何 提昇教師專業成長、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材與課程設計類型化的討論。 三、家庭領域中教科書研究的重要性 檢閱過去的研究發現,國內對於鉅觀家庭變遷概念的討論主要可以分成家戶 人口組成結構變遷與家庭觀念的轉變兩個部分。就家戶人口組成結構的生命週期 發展(從婚姻關係的建立、生育、到子女離家與面對死亡)研究而言,主要探討 家庭內所發生的生命事件與人口結構變遷(陳信木 2004;陳寬政、涂肇慶、林 12.

(29) 益厚,1989;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楊靜利、劉一龍,2002),但卻 忽略了多元家庭圖像的意涵,無法回答我們對於「家庭」的想像與其概念劃分的 界線究竟為何? 至於家庭觀念轉變的討論,戴蒂(1997)曾以焦點團體的對話方式,將家庭 概念區分為成員、功能與居住情形三方面來討論,其研究發現家庭成員趨於多樣 化,家庭功能趨於重點化,至於共居環境的認定則視關係而定。許美瑞(1998) 利用集體施測的方式,邀請國中生以自我陳述的方式描繪「我的家庭」,併以內 容分析的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歸納出,國中生認為「家庭成員」與「家人 關係」兩者是學生對家庭的主要基礎概念,其次為「家庭功能」 、 「家務分工」 、 「家 人職業」及「家人性格」。蘇芳瑩與許美瑞(2003)進一步分析台灣 1988 年至. 政 治 大. 1999 年《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平面媒體的報導指出,家庭概念內涵包括「家. 立. 庭功能」 、 「家人關係」 、 「婚姻」 、 「家人互動」 、 「家庭型態」 、 「家庭法律」及「家. ‧ 國. 學. 務分工」。趙淑珠與蔡素妙(2002)首先針對非傳統的同居、離婚、同志與單身 等不同組合的家庭生活型態,進行大學生問卷調查,該研究結果指出,現代大學. ‧. 生對於非傳統家庭型態的觀點趨於多元、彈性,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訪者認為. sit. y. Nat. 同志伴侶關係組合為一個家庭。. er. io. 整體而言,過去的家庭相關研究雖嘗試以量化人口與家戶研究、人類學的家. al. 族觀察,以及深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集體問卷施測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描繪. n. v i n Ch 多元家庭,探究家庭圖像的實質內涵,但卻未能針對學校教育對於家庭觀念的建 engchi U 構與影響進行長時段觀察,實為可惜。面對 2010 年教育部正式規劃將同志議題 討論放入 100 學年度國中小課綱之際,無疑揭示了國內性別教育新的里程碑,突 顯出教科書對於學童社會化的重要性。對此,研究者回顧過去有關教科書的家庭 研究發現多以碩士論文研究為主。趙蕙慈(1998)曾採內容分析法檢視國民中學 家政教科書,試圖建立家庭價值觀分析類目。王潔雯(2000)以國中補校「現代 家庭」這一門課的教科書為素材,進行內容分析,探討家庭功能、家庭結構與家 庭氣氛所呈現出的樣貌。黃郁紋(2003)針對國民小學國語一年級課本進行內容 分析,包括康軒版、南一版、仁林版、翰林版與光復版五個版本,以內容分析兼 深入訪談的方式,討論國語教科書(第一、二冊)含家庭概念之課文與圖片。黃 書祥(2007)認為將教科書視為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的再現,所建構美滿家庭的 13.

(30) 圖像僅反映出「官方知識」 ,卻不完全反映真實的社會情況。林慧文與游美惠(2010) 在期刊論文中進一步討論 95 年度審定合格國小中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中「家庭」 的圖像,並且訪問教師對於授課內容的詮釋,以及本身對家庭的看法。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趙蕙慈(1998)與王潔雯(2000)的研究觀點,「家 政」與「現代家庭」教科書看似與學生的家庭概念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但卻未 能考慮學童進入學校教育社會化過程,家政與現代家庭教科書的影響力略微薄弱, 且在國民小學養成教育未有純粹家政與家庭教育的課程設計;對此,黃郁紋 (2003)、林慧文與游美惠(2010)注意到教科書如何向學生描繪理想家庭,傳 遞的家庭概念,事實上宜應以國小六年課程設計中極佔份量的「國語」作為分析 對象,但卻礙於時間的有限性,未能進行長時段的觀察,實為可惜。對此,本研. 政 治 大. 究為補此一不足,嘗試拉出時間軸線,長時段地觀察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如何. 立.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材內容與呈現建構出不一樣的家庭藍圖。. ‧ 國. 學. 徐南號(1993)與黃書祥(2007)亦進一步提到,台灣教育長期以來都是政 治的工具或手段,無法擺脫政治意識型態的控制,因此,教科書研究不能忽視教. ‧. 科書作為國家意識型態的載體,反映既得利益者為維持其利益,完成階級支配與. Nat. sit. y. 控制的目的,僅能官方知識所欲建構的社會價值觀,而非反映一般民眾家庭生活. er. io. 的變遷趨勢。即便如此,研究者仍然認為戰後台灣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教育. al. 各個層面均歷經極大的社會變遷。比方說,台灣在政治上曾面臨反共抗日的戒嚴. n. v i n Ch 時期,1987 年 7 月 16 日宣布解嚴之前政府的控制已不若以往嚴密,社會較以往 engchi U 更加地開放與自由,出現一波波社會運動風潮,2000 年更是首度政黨的輪替, 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的政權。至於在教育改革與教科書的審定層面,自 1956 年台 灣省政府公布〈學齡兒童強迫入學辦法〉 ,1968 年總統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 條例〉 ,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成立強迫入學委員會,使得國內教育程度提昇、 識字率大幅上升;教科書編制亦歷經過去從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課程改革、九年 一貫,到現在的全面審定制。那麼在不同的時期,教科書所建構出的家庭意識型 態為何,其相關的討論與研究仍有其必要性。 故,本研究嘗試以內容分析法,對於戰後不同時期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進 行長時段的觀察與討論,檢視政府藉由國民義務教育形構與實踐家庭圖像的變化,. 14.

(31) 進一步看看在不同的社會氛圍當中,「官方知識」所建構美滿家庭的圖像是否有 不同的界定與理解,對於台灣家庭研究領域極具突破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i n U. v.

(3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究竟什麼是「家」,其形象與意涵為何?這是家庭研究中一個基本的問題。 家庭中每個成員對於「家」的想像與意義有所差異,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 「家」 更是存在著多樣的面貌。如同歐宇帥(2001)所說的,家對男人而言,可能是甜 蜜的負荷;反之,對女人而言,家卻可能是沈重的社會角色,突顯出個人因著不 同的生命週期、角色、位置、權力關係與價值觀,家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盡相同。 既然「家」有這麼高的歧異性,那麼我們在討論「教科書所建構出的家庭圖像為 何?」之前,必須要先認知教科書家庭圖像的建構,與其背後的與政治、經濟與 文化等社會權力問題息息相關(黃書祥,2007)。對此,研究者認為進行教科書. 政 治 大. 知識論述分析之先,可透過家庭社會學的理論觀點,搭配相關文獻澄清「家庭」. 立. 的意義建構,檢視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婚姻與家庭變遷,有助於我們認識與理解教. ‧ 國. 第一節. 學. 科書中家庭圖像的變化。. 家庭社會學的理論探討. ‧. 每一種社會學理論在家庭領域中關心的焦點不同,但對於家庭圖像的建構與. y. Nat. sit. 批評、反省均做出極大的貢獻。研究者嘗試整理教科書研究當中,「家庭議題」. n. al. er. io. 最常使用的功能論與衝突論觀點,欲藉由不同理論觀點的探討與彼此的相互對話, 幫助我們對於家庭有多樣貌的認識。 一、功能論. Ch. engchi. i n U. v. 功能論強調家庭是社會基本的單位,家庭內部各部分的功能互相關聯, Talcott Parsons 與 Robert Bales 在《家庭、社會化與互動過程》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一書中更將男性角色扮演定位在負責「工具性角色」 (instrumental role)提供經濟資源,是家庭與外界的溝通者,女性扮演則「情感 性角色」(expressive role)關注家庭內部事物,提供愛與照顧,以調節成員間的 關係(Bales & Slater, 1955) ,對家庭整體的維持有其貢獻,不但滿足個人、家庭 成員與社會的需要,整合社會各階層族群之利益,達成有效的社會控制,以維持 社會穩定。James M. White 與 David M. Klein(2008)進一步指出功能論隱含的 假定是:家庭功能健全立基於滿足個人與社會的需要,而透過遵循社會對家庭的 16.

(33) 期待(對父母的期待),將會為子女與社會帶來有益的結果。功能論對於家庭的 討論主要立基於婚姻關係與血緣的基礎,著眼於家庭在社會上所能發揮的功能, 尤其是 William F. Ogburn(1928)面對家庭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認為隨著社會工 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家庭關係逐漸趨於核心化,家庭功能與結構最終因著個體 化的發展導致家庭解體,引起後續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於家庭功能的延伸討論,包 括家庭作為初級社會化基本單位、家庭對性行為管制、生育子女與成員替換維持 人類的存續、照顧與保護子女、傳遞社會地位安排維繫家庭繼承權利、提供個人 情感支持與分享等。 儘管 1970 年代以來,功能論不斷地受到挑戰,認為家庭是透過人們日常生 活中社會結構與文化環境的行動所創造出來的,伴隨著社會變遷,家庭意涵受到. 政 治 大. 重大的改變,其家庭功能亦重新受到界定,有的家庭功能逐漸弱化,或因功能喪. 立. 失而被取代,出現新的家庭功能。近年來,功能論雖不再是家庭研究的主流,但. ‧ 國. 學. 始終未完全地被排除在家庭研究之外,更有專家學者拒絕建構主義的觀點,反而 採取功能論的模型,重新以功能論的觀點檢視家庭的多樣性與家庭功能. ‧. (Scanzoni, 2004)。Don Swenson(2004)在 A Neo-Functionalist Synthesis Of. y. Nat. Theories In Family Sociology 進一步介紹並且批判 Parsons 的家庭理論,將新功能. n. al. er. io. 二、衝突論. sit. 論的觀點運用至家庭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 Parsons 與 Bales(1955)所謂「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有 利於社會整體利益,趨向穩定與均衡發展」的說法,Meg Luxton(1980)觀察 Flin Flon 這個小鎮,則發現女性必須進入婚姻才有長期的飯票,而丈夫和孩子如 果沒有妻子/母親做飯、打掃、買衣服,便會感到極度的不方便,如傳統性別角 色的期待一般,女性從事家務勞動是扮演妻子或媽媽角色分內的工作,在以男性 為中心的生產勞務分工邏輯當中,女性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地投入「愛的勞務」 (a labour of love),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重要的環節。 誠如 Luxton 的觀察,衝突論學者認為功能論學者強調核心家庭性別角色分 工的論點是資本主義的根基,有助於既得利益者將自己的利益普同化,說成是一 般社會大眾整體利益,事實上則是為確保其自身利益,進而將有利於自己的思想 17.

(34) 合理化,描繪成普遍的集體意識,透過壓迫剝削被統治者,以利於自身階級複製, 透過誇大社會的共識、穩定與整合,漠視了社會的衝突與變遷。對於衝突論的學 者而言,個人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決定了他們所處的階級,衝突無可避免, 家庭不但是維持既有利益,複製社會階級最好的地方,同時亦助長了社會的不平 等,藉由婚姻連結與血緣傳承,家族世代傳承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地位與社會 政經秩序,反映整體社會財富與權力的不平等。 Friedrich Engels(1884/1902)曾在《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之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指出,一夫一妻家庭制度的出現並不 以歷史演進之自然條件為基礎,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家 庭作為經濟細胞和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之一,受到社會經濟關係的影響,不同歷. 政 治 大. 史階段,家庭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形式亦有差異。換言之,一夫一妻為基礎的「核. 立. 心家庭」即非歷史演進之自然結果,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殊的家庭模式做為文. ‧ 國. 學. 明時代的標誌,基於女性對於男性的經濟依賴關係,以及丈夫獨佔與統治的父權 文化倫理,即男性壓迫女性,女性被男性奴役的兩性關係,以及子女以親生的繼. ‧. 承人的資格繼承父親的財產。換言之,家庭制度以保障男性優勢與傳宗接代為主. y. Nat. 要目的,不但提供了社會階級壓迫與衝突的縮影,亦為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延續,. io. sit. 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急速發展,而女性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被排除於薪資勞動的. n. al. er. 生產領域之外,成為經濟上的依賴者與被壓迫者。馬克思女性主義者 Michelle. Ch. i n U. v. Barrett(1980)認為家務勞動壓迫女人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內在性格,透過血緣或. engchi. 法律上的家戶組成,大家住在一起,「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期待女性無 償地投入愛的勞務,肩負起撫養下一代的工作,此一「天生的」關係組成與分工 方式,複製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非常符合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布爾喬亞家庭 關係。 此外,對於傳統結構功能論強調社會的穩定與均衡發展的論述,衝突論的學 者強調社會衝突與變遷,Lewis Coser(1956)認為兩者看似對立的理論觀點卻有 一共通之處,即二者皆負向、消極地認為社會衝突象徵著失調與破壞,不利於社 會整合,但 Coser 認為藉由無可避免的社會衝突,不但可以作為消除緊張、不滿、 清除分裂的平衡機制,並藉此使得現有規範獲得新生,而有調整的可能性,賦予 衝突正面、積極、促進社會整合的功能。 18.

(35) 三、功能與衝突理論貢獻與批評 功能論關心社會價值、規範與功能的運作,因此特別強調家庭的規範與功能, 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功能,以維持家庭整體穩定的運作。但 Allen G. Johnson(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認為功能論過於保守,無法解釋 為什麼社會規範可以讓其中有些團體取得優勢,排除或壓迫社會上某些人,讓他 們承受痛苦;此外,孫中興(1992)亦表示 Parsons 所倡導的「結構功能論」不 但過於強調均衡,忽略人際互動,亦不能研究歷史變遷,無法解釋歷史發展的動 力。 「過於保守,旨在衛護現狀;過於強調均衡,不能解釋變遷;只注. 政 治 大. 重系統層面,忽略人際互動層面…。」(孫中興,1992:228). 立. 黃書祥(2007)則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家庭功能」,穩固了既有的. ‧ 國. 學. 社會結構,維持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但同時亦灌輸優勢階級的意識型態、再製資 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以情感降低工人反抗的意願,並在父權思想下將女人限. ‧. 制在合法的婚姻之中,規約成養育的角色。. sit. y. Nat. 然而,衝突論者認為家庭不僅是助長社會不平等、壓迫與對立結構的意識型. io. er. 態的場域,亦是家庭成員產生矛盾與衝突權力競技場的基礎(葉肅科,2000), 但礙於衝突論者過度關注家庭關係的負面功能,強調家庭生活的權力鬥爭,家人. n. al. Ch. i n U. v. 關係呈現以衝突與緊張,似乎忽略了家庭並非純粹經濟生產的單位,同時亦有其 正面功能。. engchi. 據此,研究者認為功能論過於強調社會穩定運作的主張,一方面無法對於社 會變遷對於家庭的影響進行討論,二方面無法呈現後現代社會家庭型態的多元樣 貌。而衝突論的觀點雖有助於理解家庭圖像變遷過程中,執政者如何透過家庭與 教育進行自身階級複製,並為確保其政治利益而壓迫剝削被統治者,但卻無法認 同法律制定與官方知識生產所形塑的家庭圖像是調節、整合社會各階層族群之利 益,反映社會共識,有助於維持社會發展。故研究者並未選擇採以功能論或衝突 論作為本研究理論觀點。. 19.

(36) 第二節. 理論基礎:後現代主義觀點 「後現代家庭情境並非如同現代家庭一般,是一個新的家庭生活模. 式;同時,後現代家庭情境也不是依其家庭歷史階段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倒是後現代家庭情境暗示著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我們相信在邏輯上 的前進階段已經失效。…後現代家庭情境同時具有實驗和懷舊的面向, 步履蹣跚、前後搖擺地朝向不確定的未來。」(Stacey, 1996: 8) Judith Stacey 亦曾指出後現代的家庭樣貌打破既有的現代家庭的圖像、分工 規則與形式約束,瓦解外在社會規範所建立起的家庭結構,不再強調權威、排他、 唯一、絕對性的家庭定義,不再以傳統婚姻為基礎的「家庭」為理想核心,亦反. 政 治 大 來說,王蒼柏與黃紹倫(2006)表示「家」作為一個普世、持久、穩定與某種地 立 對用二元化的思維方式詮釋家庭(正常/不正常、功能/失功能) 。對於後現代家庭. ‧ 國. 學. 理界線相關連的概念已不斷地受到挑戰,所描繪的「家庭」藍圖完全擺脫地域與 國家認同的限制,即「既在此,又不在此」、「既無處為家,又處處為家」,其家. ‧. 庭圖像進一步朝向模糊、可變動、不確定、不可捉摸、無中心、去主體、多元、 流動的個人主觀經驗。. y. Nat. io. sit. 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底下,移民與移工日常生活世界中,「家庭」更是以自. n. al. er. 由、流動、多變的型式運作著。Nicole Constable(1999)在菲律賓移民者身上發. i n U. v. 現他們處於「在家又不在家」(at home but not at home)模稜兩可的狀態,對於. Ch. engchi. 「家」的概念更是變得難以確定。黃宗儀與李紀舍(2011)嘗試反省家庭成員的 概念,在《八東病房》 、 《娘惹滋味》與《我倆沒有明天》三部關注在台外籍移工 處境的紀錄與劇情片中,亦發現外籍移工置入家務勞動/看護工作的內在邏輯, 住在雇主家裡,從事家務勞動,彷彿被視為「家庭的一份子」,但事實上在「近 似家人,實非親故」 (like a family, but not quite)邏輯底下越視為家人,越是奉獻, 越被工具化,越符合雇主與國家的利益,而使得「勞動」與「家人關係」陷入弔 詭情境。 Ulrich Beck 與 Elisabeth Beck-Gernsheim(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2011) 與 Cherlin(1992)均指出,當婚姻擺脫了傳統家庭的規範與束縛,不再是「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傳宗接代」,進而強調兩人情感關係,以及個人的選擇與 20.

(37) 安排,其個人情感認同與主觀感受有其個別差異、多元與不確定性;加上,家庭 與內部的親屬關係不再是本質、命定與理所當然的存在,亦非遵循著傳統強調「血 緣」與「婚姻關係」作為家庭的歸屬,進而突破單一化的定義,強調個別與差異 性,究竟「家裡面有誰」 、 「誰才屬乎於這個家庭」這樣的問題,似乎不同的種族、 社群與個人各別經驗,每個人有其個人主觀偏好、衡量標準與關注焦點,亦延伸 出不同的看法,反映出家庭愈來愈成為一種選擇性的關係,一種個體聯合的組成。 換言之,在一個強調個體,充滿差異與挑戰的後現代社會裡,包容彼此之間的差 異顯得格外重要。 如葉肅科(2011)所說的,後現代並不是現代性的結束,甚至與現代的完全 斷絕,而後現代家庭亦不非傳統家庭的終結;反之,後現代是一種多元性理解,. 政 治 大. 後現代家庭則在多樣、差異、包容與挑戰等四大發展條件之下,以更平等的方式. 立. 建構合理可行的家庭願景,強調家庭成員的個人自主取代家庭共同體,在彼此尊. ‧ 國. 學. 重、相互接納的對等關係中,包容多元文化,產生多元家庭結構。換言之,後現 代理論以沒有標準為唯一的標準,唯一不變是不斷地改變,對於真相的理解非以. ‧. 一家之言;故後現代家庭研究討論的重點不在於什麼叫做真正的家庭樣貌,亦非. y. Nat. 強調義務與持久的家庭關係,更不在於典型/非典型、符合規範/違反規範的家. io. sit. 庭組合。對於後現代的學者而言,在不同時代的社會氛圍中,如何以流動的形式,. n. al. er. 界定與知覺不同的家庭圖像與家人關係,其動態界線變化顯得格外的重要。. Ch. engchi. 21. i n U. v.

(3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有關於台灣家庭圖像社會變遷的調查,朱岑樓(1981)早在 1977 年底便注 意到此一議題的重要性,並針對 152 位記者、編輯與專家學者,就台灣近六十餘 年家庭所發生的重大變遷,進行問卷調查。該研究結果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同意 十大頭條分別為:以夫妻及未婚組成之家庭增多,傳統大家庭相對減少;趨向平 權,長輩權威趨於低落;職業婦女增多,雙薪家庭增加;傳統家庭倫理式微,祖 先崇拜不若過去之受到重視;家庭功能由普遍化趨向特殊化,以滿足家人情感需 要為主;傳統孝道觀念日趨淡薄,日益傾向以子女為中心;夫妻不再受傳統倫理 的束縛,離婚率升高;傳宗接代觀念逐漸淡薄,家庭人數減少;教養子女方式由. 政 治 大 突增多。面對朱氏二十年前的調查研究,準確地描繪家庭結構的變化趨勢,葉至 立 以往嚴格轉向尊重子女人格獨特發展;家人相聚時間減少,關係趨向於疏離,衝. ‧ 國. 學. 誠(1997)指出,台灣社會家庭受到人口生態結構、都市化、資訊化,以及同住 意願的影響,使得核心家庭增多,擴大家庭減少,子女與父母同住減少,獨居老. ‧. 人增多;整體而言,不僅是家庭型態、居住型態、權力結構產生變遷,家庭功能 的被取代,使得現代化家庭逐漸成為單純日常消費生活的單位。對於近年來台灣. y. Nat. sit. 社會婚姻與家庭急速的變遷,研究者嘗試先從「什麼是家?」討論家的定義與意. al. n. 角色的變化。. er. io. 義建構,進一步觀察、檢閱過去的文獻,回顧台灣婚姻與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親職. 一、家的定義與意義建構. Ch. engchi. i n U. v. 檢閱過去的文獻發現,國內有許多研究均曾對於家庭定義進行國內外研究的 回顧與討論,挑戰功能論底下美國標準核心家庭的概念,將早期專指夫妻、子女 等親屬的組合,轉向非婚姻式的家庭界定(趙蕙慈,1998),可以看出伴隨著社 會變遷,對於家庭的定義亦略不同(王潔雯,2000;黃郁紋,2003;蘇芳瑩,2000) 。 對此,戴蒂(1997)曾從家庭成員(完全婚姻親屬關係者、部分婚姻親屬關係者、 其他關係者)、家庭功能與居住情形檢視家庭的定義與家庭概念的變遷。趙淑珠 與蔡素妙(2002)更進一步將此家庭定義的三個主要考量進行詮釋,家庭成員的 屬性(包括血緣、婚姻法律與親屬關係)、家庭功能的提供(包括情感、生殖養 育、經濟等功能) 、家庭成員的居住情形(包括共同居住) ,呈現出非傳統家庭型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