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建構理想家庭圖像的背景脈絡

第一節 戰後重建的 1950 年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建構理想家庭圖像的背景脈絡

戰後 1950 年代迄今共計 10 次課程依據編修,研究者嘗試拉出時間軸線,觀 察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在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進行戰後重建的 1950 年代、

加強民族教育並強調「反共復國」的 1960 年代、經濟起飛的 1970-1980 年代、

社會改革百花齊放的 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後多元價值並存等五個不同時期,

社會背景脈絡中如何呈現理想家庭圖像「家的形象」、「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與

「親職角色扮演」三大部份。

第一節 戰後重建的 1950 年代

1932 年 10 月公布教育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小學課程標準》,強調「根據三 民主義,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將黨義教材融化於國語、社會、

自然等科目,並於國語科增加關於民族意識的教材。1944 年國民政府認為台灣 民眾生活文化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帶有日本色彩,一方面為使國民學校之接受得 以順利進行,另一方面,為廢除日據時代不平等的限制,取消「皇民化」教育,

肅清日本殘餘文化的毒素,故本著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建立合理化的教育制度,

公布〈國民學校法〉,其中第一條規定:

「國民學校實施國民教育,應注重國民道德之培養及身心健康之訓 練,並授以生活必需之基本技能。」(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 會編輯小組,1984:55)

1945 年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國民政府依據〈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 命令〉(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接受日本投降,台灣終止受日本殖民統治,隨 即在重慶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擔任台灣的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

著手研究接收台灣。依〈台灣接管計畫綱要〉第五條規定,宣布民國的一切法令 均適用於台灣,廢止「壓榨箝制台民、抵觸三民主義及民國法令」的日本法令,

並強調接管後之文化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 高文化水準」,展開台灣接管工作(王泰升,2002)。此外,為了適應勝利以後的 建設需要,教育部在重慶邀集就近專家學者,重新修訂中小學課程標準,刪去抗 戰教材,亦增編建國教材(司琦,1981)。1947 年 2 月因緝煙事件,導致「2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件」,許多民意代表與民間紳士遭到逮捕、處決。隨後 1948 年公佈《小學課程 標準》(三修),改名為《國民學校課程標準》通令實施,大陸各省相繼淪陷,國 民政府播遷來台。

伴隨著統治政權的轉換與法律的強制介入,《小學課程標準》在台施行,國 民義務教育的年限延續日治時期 6 年制,1947 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台 灣省學齡兒童強迫入學辦法〉,明令小學為義務教育,並在各縣市鄉鎮區組成義 務教育推行委員會,按戶籍將學齡兒童造冊送至各國民學校,提昇台灣人民的就 學率。1949 年 5 月全國戒嚴,12 月國民政府正式遷台,鑑於大陸教育上的失敗,

教育部委託台灣省教育廳編審會參照地方需要,改編小學課本。

1950 年 4 月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頒布〈台灣省非常時期教育綱領〉,指示各級 學校及社教機關應加強推行國語運動;6 月教育部配合動員戡亂的需要,頒布行 政命令〈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為國家教育方針,除了強調三民主義和反共抗 俄外,並且強調民族精神的培養,明示「務使全國教育措施皆以戡建為中心,而 發生偉大之新生力量」激發人民的愛國之心,根據課程標準編輯或修訂,並依戡 亂實際需要,編印中小學各科補充教材(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0:5)。此外,

為有效執行戒嚴業務,公佈實施〈台灣省戒嚴業務執行辦法〉逮捕匪諜和政治異 議人士,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時期。面對政治上的動盪,蔣介石於 1951 年 9 月 3 日在陽明山莊「教育與革命建國的關係」演講表示大陸失敗的主因是在教育,「我 們在反攻大陸時期,最重要而又最值得研究的是教育問題」要復興民族首要之先 在於確立教育制度,改革教育風氣,並強調台灣作為反共復國基地的神聖使命。

「我們建設台灣,是要以台灣作為一個反共復國的基地來建設,作 為一個遠東反共中心堡壘來建設,建設台灣的目的,乃在於全國,在於 亞洲,在於全世界的人類。其空間的範圍,固然不限於台灣、時間的範 圍,也不限於目前。大眾必須深切明瞭台灣建設之遠大的目的,和永久 的意義,那才能克服一切所有的艱難與挫折。」(《聯合報》,1952/1/1)

教育除了負起既有的任務之外,還要推行國策、配合動員戡亂(台灣教育發 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1984),一方面適應當前需求,以求完成建設 台灣;另一方面,欲作未來之準備,光復大陸之使命,台灣教育體制正式進入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亂建國的非常時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48 年在重慶雖公佈《國民學校課程標準》,但檢閱「國 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館藏紀錄可發現,1950 年代所使用國小一年級《初 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教科書仍由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根據 1941 年教育部 公佈修訂《小學國語常識兩科課程標準》而成,並在且課文當中不難看見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痕跡,為特殊政治軍事目的,黨國思想從小教育與培養,透過教育凝 聚共識,建立建國、愛國、為國犧牲的基本概念。例如:「國旗」、「我們的衣服」、

「飛機」、「空襲警報」等課文的描繪一般,強調我們都是中國人,要愛國旗,愛 用中國貨,看到國旗要敬禮,當敵人的飛機來時,飛將軍保護我們,在對話中瀰 漫著愛國主義教育。

「新書上 有國旗 國旗 國旗 我愛你 我敬你 大家來升旗 大家立 正 對國旗敬禮。」(1941 年國語常識課程標準,第 1 冊 5 課「國旗」)

「我的衣服用布做 你的衣服用綢做 他的衣服用呢做 這種布 這 種綢 這種呢 都是國貨 我們都是中國人 大家都用中國貨。」(1941 年國語常識課程標準,第 1 冊 21 課「我們的衣服」)

「轟轟轟!轟轟轟!一隊一隊飛機,飛過天空,飛機的身上,畫著 青天白日。老師指著說:『這是我們的飛將軍』我們拍著手高聲喊:『歡 迎飛將軍!』」(1941 年國語常識課程標準,第 2 冊 11 課「飛機」)

「嗚嗚嗚!嗚嗚嗚!這是警報聲,敵人的飛機要來了。好孩子,不 要喊,不要叫,趕快跑到野外去。等到警報解除了,就好回來。」(1941 年國語常識課程標準,第 2 冊 14 課「空襲警報」)

1951 年 10 月成立台灣省社會服務處,除了協助許多無親無故的政治性移民 尋找工作之外,亦包含婚姻介紹(《聯合報》,1951/12/24)。台灣省社會服務 處主張政府應提供人民足夠的權利與資源,使得每個人都平等地被尊重,可以選 擇自己的工作與配偶,進而以個人擇偶自由權益為原則,設立婚姻介紹所,便利 未婚男女廣泛接觸,規範保障人民婚姻自主權利,革除台灣傳統家族主義式舊式 婚姻制度。其婚姻介紹遵守要點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凡未婚男女需徵求結婚對象者,得向該處人事服務組申請 登記,(二)登記手續,填寫登記表格附繳公立醫院體格檢查證明書附 本人最近二寸半身相片兩吋及檢驗國民身分證,(三)該處收到申請人 登記表等即依申請人之性別分派同性人員直接訪問,對於申請人之一切 情形均嚴守祕密,(四)該處依據男女雙方理想先行徵求同意後再行直 接介紹,經介紹結婚後該處不負任何責任,(五)訂自即日起辦理登記。」

(《聯合報》,1952/1/9)

面對傳統家族主義父母安排婚姻,1956 年 8 月 28 日由社會處頒訂「台灣省 各級婦女會推行婦女福利要點」,規定省縣市鄉鎮區各級婦女會,得視其財力,

及地方實際需要,舉辦福利設施,其中第四項為「婦女職業及婚姻介紹」(台灣 省政府社會處,1957),強調現代家庭的建立應逐步邁向以個人感情為主的自由 戀愛發展,其婚姻安排應尊重個人選擇自由,不應受到政治、經濟與家族團體利 益等任何權力關係的干涉。整體而言,可以看出 1950 年代台灣社會即在戰後國 家戒嚴,政治上白色恐怖時期,一方面「由上而下」生產知識,推行愛國主義教 育,二方面又以國家的力量鼓勵人民「由下而上」起來革除舊式婚姻制度,追求 個人權利自主的自由戀愛。對此,研究者感到好奇,教科書究竟如何呈現其建構 的家庭圖像。故,研究者進一步從農村社會為主的家庭形象、父系傳承的家庭成 員與母系親屬的家人關係,以及性別區隔的親職角色扮演三方面探討。

一、「家」的形象:以農村社會為主

1950 年代台灣家庭的外在圖像,受限於國際冷戰,以及「反攻復國」的國 家軍事需要,當時全台各地設置「防空避難」場所,避免建設高大的建築群(盛 九元、胡云華,2009)。此外,當時中共因土地改革取得政權,加上美國視土地 改革解決不安定之農村問題為對抗共產主義的重要戰略,為求有效阻止共產主義 之蔓延,國民政府遷台後急於施行土地改革政策(包括了 1949 年「三七五減租」、

1951 年「公地放領」與 1953 年「耕者有其田」)以貫徹「防共」政策,但高達 85%的國防預算,民生需求主要透過美援來暫時緩解,根本無力直接解決住宅需 求,民眾多自行搭建臨時性住宅與違章建築,政府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具體 都市發展計畫(米復國,1988;藍嘉俊,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5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著力於與美國共同合作成立「農復會」,促進農業經 濟發展。當時社會處境亦反映在《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對於家的描繪聚,強 調以農村社會的形象,住家內、外圍居住環境,磚瓦平房,內有花園、水池,可 以養魚、栽花;外有榕樹、水塘、田地,可以採菱、耕田、種豆、種瓜。

「這是我的家 我們都愛他 池裡養著魚 園裡」種著花 園外有田地

「這是我的家 我們都愛他 池裡養著魚 園裡」種著花 園外有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