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建構理想家庭圖像的背景脈絡

第五節 2000 年以後多元價值並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2000 年以後多元價值並存

延續戒嚴後 1990 年代一波波的社會改革運動,1994 年 4 月 10 日發起「410 教改聯盟」大遊行被視為台灣教育改革的起點,隨後 6 月教育部召開「推動多元 教育、提昇教育品質、開創美好教育遠景」會議,7 月 28 日行政院通過〈教育 改革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同年 9 月 21 日成立教改會,1996 年 12 月《教育改 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及國際化」教改方向。

1997 年 1 月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小組,1997 年 4 月教育部成立國民中小學 課程發展專案小組,1998 年 5 月行政院通過 12 項教改行動方案,1998 年 9 月教 育部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由學校本位的發展模式取代 中央集權,以「課程綱要」代替「課程標準」,強調新課程著重發展學生潛能,

培養學生具有「可帶著走的基本能力」,不再奉課程標準為圭臬,明訂教科書非 唯一教材來源,並以 4 年為期,逐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

(教育部,1999:161)

1999 年 2 月修訂公布《國民教育法》,其中第 8 條之二規定:「國民小學及 國民中學之教科圖書,由教育部審定,必要時得編定之」,確立「審定為主、國 編為輔」的規定,同年 6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2000 年總統大選 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取得執政,3 月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 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9 月 30 日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二階段 以後)暫行綱要》,確認 1 至 9 年級各階段的課程綱要內涵(教育部,2001)。2001 年 8 月自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取代「學科本位」

的知識傳授,減少對教科書的依賴。2002 年 9 月國小教科書全面改採審定制,

開放民間版本的通行,國立編譯館完全退出國小教科書市場。2003 年 2 月教育 部公布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明確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思維觀點 受到後現代主義的深切影響。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重大環節之一,其思維觀 點受到人文主義、後現代主義、知識社會論、建構主義等理論思潮的深 切影響。」(教育部,200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年 11 月教育部進一步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各學習領 域課程綱要,包括語文學習領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社會學習領域、健康與 體育學習領域、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及生活課程,並於 94 學年度開始逐年實施。

此外,在性別平權的推行上,1996 年 12 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 革總諮議報告書》具體建議第 11 條揭示「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政策方向。

「1.各級政府暨學校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以落實兩性平 等教育,並處理、監督兩性平等之相關事件。

2.全面檢討現行中小學校教科書、童書、漫畫,除修正傳統男女刻 板印象之內容外,並應增加女性素材,以達性別平衡。」(李遠哲、

張京育,1996:45)

隨之,1997 年 3 月教育部成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同年 6 月教 育部隨即通過〈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中 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課程綱要〉。1998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暫行綱要》教育部更將兩性平等教育列為重大議題,明訂融入在各學習領域中實 施,以期透過課程實踐,使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得以往下紮根。2000 年 12 月「兩 性平等教育法」草案擬定研究小組因葉永鋕命案,將「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改 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擴大草案修改,強調尊重多元性別差異,關注性傾 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等內容。2003 年通過《家庭教育法》強調兩性教育,

2004 年 1 月《婦女政策綱領》強調「兩性平等參與、共治共決」;同年 2 月修正 核示《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宣示「支持多元家庭」,6 月總統令公布《性別平等 教育法》,同年 10 月成立第一屆「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2005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細則》第 13 條定規定「本法第十七條第二項 所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以提 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2006 年底婦權會推動性別主流化計畫。2008 年中華民 國總統選舉民進黨敗選,2009 年再一次總統大選政黨輪替。2010 年 1 月於行政 院設置專責的「性別平等處」;同年修訂《家庭教育法》將「兩性教育」修正為

「性別教育」。2011 年行政院婦權會通過《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作為我國未來性 別平等政策施政藍圖,其中「人口、婚姻與家庭」篇強調「尊重多元文化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視多元化的家庭型態」,以打造尊重和諧之友善環境(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編 輯委員會,2011)。2012 年更以保障所有國民之基本生活與家庭之幸福和諧,「邁 向公平、包容與正義之新社會」作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之願景,強調「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為不同性傾向、族群、婚姻關係、家庭規模、

家庭結構所構成的家庭型態營造友善包容的社會環境」。

綜觀上述,2000 年以後,歷經政黨輪替、國立編譯館退出國小教科書市場、

以及性別平等教育與支持多元家庭概念的持續推行,2000 年九年一貫暫行綱要 與 2003 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如何呈現其建構的家庭圖像?

研究者進一步從童話、寓言形塑多元家庭形象、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的多樣化,

以及以孩子為中心的親職角色扮演三方面探討。

一、「家」的形象:童話、寓言形塑多元家庭樣貌

在 2000 年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統整活動一「上學的路上」(圖 33)與第 二單元小朋友玩遊戲的背景圖案中(圖 34),明顯地可以看到 2000 年以後孩子 的居家生活經驗,因人口的擴張、都市化的發展,高樓四起,住家密度愈來愈高,

生活也愈來愈便利,無論是居住的房子、住家週邊環境、飲食與購物習慣等日常 生活經驗均不同於以往。其中如圖 33 所示,上學路上經過 24 小時營業便利商店、

泡沫紅茶與西點咖啡店特別記錄了台灣社會的發展脈絡。事實上,24 小時營業 便利商店最早 1979 年由統一企業引進 7-ELEVEN,1983 年 24 小時正式全年無 休營業,1986 年轉虧為盈,之後陸續有 FamilyMart、OK、萊爾富與福客多便利 商店成立,1997 年 7-ELEVEN 更是進駐花東地區,完成台灣本島便利網佈局,

到了 2000 年以後 24 小時營業便利商店更是處處可見,不但提供購物、購票、繳 費、轉帳、宅配各項服務,亦包辦影印、沖洗照片、洗衣等等,成為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的形象

住家附近的區位發展:以童話故事的 方式呈現都市化發展。上學的 路上商店密度高,有 24 小時便 利商店、咖啡店、麵包店、泡 沫紅茶店、童裝店。

圖 33 統整活動一(2000 年暫行綱要)

家的形象

家的外部形象:高樓四起,住家密 度高

圖 34 第二單元 遊戲(2000 年暫行綱要)

至於泡沫紅茶店,台灣最早的泡沫紅茶始於 1949 年「天馬茶房」的手搖紅 茶,後來天馬茶房將手搖紅茶的功夫授予台南「雙全紅茶」,以雪克杯搖出的泡 沫紅茶,更成為後來聞名全球「珍珠奶茶」的前身(吳德亮,2004)。1990 年代 自動封口機的引進不僅排除傳統杯蓋不易攜帶、因擠壓而外漏的缺點,同時有效 隔絕污染與細菌的入侵,強化泡沫紅茶「一人一杯,隨拿即走」強調平價、方便、

快速、外帶的連鎖茶飲店(例如:1992 年休閒小站、1997 葵可利與 1998 快可立)

快速擴展,成為日常生活與飲食一部份(林佳瑩、曾秀雲,2010b)。

「封口機與茶飲專賣店的關係可用唇齒相依來形容,現代化的茶飲 專賣店若沒有封口機的輔助,不但無法做到衛生、迅速的要求,更影響 店家形象。」(經濟日報,2001/6/21)

台灣人喝咖啡,根據范婷(2001)的觀察認為,台灣自 1920 年代末期、19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代透過日本開始認識咖啡,1950、1960 年代經由美國的經濟援助,以及美軍 駐台灣將美國咖啡文化帶進台灣,1980 年代則吸收歐洲各國的咖啡文化,1991 年羅多倫以 35 元享有一杯好咖啡的低價策略,改寫過去沒有百元鈔票喝不到咖 啡的消費型態(經濟日報,1993/8/16),使得咖啡從奢侈的消費品轉變成為平價、

廣泛、隨時可被飲用的飲料,1995 年以後,義式濃縮咖啡包括了拿鐵(latte)、

卡布其諾(capuchino)等,以容易入口取代了傳統的單品咖啡,提高消費者飲 用咖啡的意願(韓嵩齡,1997),舉凡義大利風、西雅圖風、傻瓜風、日本風、

罐裝風和個性另類風,勾勒出台灣咖啡的多樣化(經濟日報,1996/12/1)。2000 年以後伴隨著台灣民眾對咖啡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咖啡逐漸內化(internalization)

成為台灣消費文化的一部份(林佳瑩、曾秀雲,2009)。

「台灣 2007 年咖啡豆進口量約 1.2 萬噸,較 1996 年的 2,000 噸成 長五倍,目前國內咖啡消費金額每年約 135 億元,市場規模很大,國內 20 家連鎖咖啡店包括 85 度 C、星巴克、丹堤及客喜康等業者,合計總 店數約有 915 家。」(經濟日報,2008/11/20)

有趣的是,歷經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1999 年台灣人口數正式突破 2,200 萬,在 2000 年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與 2003 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於幸福家庭 理想藍圖的想像(如圖 35 與圖 36)不同於 1993 年課程標準第 1 冊第 6 課「我 們的家」(圖 27),不再是獨棟透天厝,亦不再以寫真的方式,強調家有院子,

在改以童話故事的方式呈現「煙囪」、「平房」住家樣貌,家前有小溪,徜徉在大 自然當中。

家的形象

家的整體形象:幸福、平平安安、快 快樂樂。

家的外部形象:以童話故事的方式呈 現。別墅、平房,在大自然中。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

人口規模:父母+2 位手足。

圖 35 家(2000 年暫行綱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的形象

家的整體形象:幸福、平平安安、快

家的整體形象:幸福、平平安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