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我:「ㄇㄟㄇㄟ!妳有沒有想姑姑呀?姑姑在台北好想妳喔!…我們是 一家人呀!所以,我會很想妳呀…」

小姪女:「妳又不是我的家人,妳又沒有跟我住在一起呀!」

我:「ㄇㄟㄇㄟ那誰跟你是一家人呀?誰是妳的家人…」

小姪女:「阿公、阿嬤、叔叔、爸爸和阿姨 [指爸爸的女朋友]…」

我:「但是,叔叔也在屏東讀書,沒跟妳住在一起呀!他為什麼是妳的 家人?我不是?」

小姪女:「唉呦…我不知道啦!反正妳又沒有跟我住在一起!」

我:「那妳最愛真真姑姑了,妳要不要跟她當一家人呀?」

小姪女:「也可以呀!」

我:「那你常常來大姨婆家,妳要不要跟大姨婆當一家人呀?」

小姪女:「好呀!」

我:「那為什麼我不行?」

小姪女:「啊!我不知道啦!就不是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2010 年夏暑跟小姪女的一小段對話,引發我對於家庭圖像「什麼是家?」、

「誰是一家人?」、「爸爸與媽媽親職角色」的反省。本章節研究者將從研究動 機與研究背景兩部份進一步說明國內家庭型態的變化,以及本研究什麼選擇以國 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分析文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研究動機

洪琬琪(2007)曾訪問 5-7 歲幼稚園小朋友對於家庭的看法,指出幼兒建構 的家庭圖像主要受到家庭型態與居住經驗的影響,而非血緣關係,即意味著幼兒 家庭生活經驗沒有婚姻、血緣、收養概念等社會化的概念牽絆,驗證小姪女的生 活經驗「阿公、阿嬤、叔叔、爸爸和阿姨」的家庭成員組合,伴隨著父母離異,

母親角色的長期缺席,這位爸爸的女朋友(偶爾來家裡住的阿姨)也是她的家庭 成員之一,如同洪琬琪與何慧敏(2010)研究發現一般,認為居住經驗及家庭型 態影響幼兒的家庭概念。對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小姪女來說,建構家庭圖像 首要的關鍵在於「誰跟我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其次才是「誰關心、照顧我」

可以成為我的家人。

反觀我們長期以來對於家庭的想像,常以婚姻、血緣、收養等概念來框架家 庭圖像,反而脫離了自身居家日常生活經驗,理所當然地以制式的家庭定義來重 新劃分家庭邊界。對此,也不禁感慨家庭作為人類社會化的基本單位,但我們對 於家庭的想像曾幾何時脫離自身居家經驗?我在想,小姪女進入國小一年級,接 受教科書制式化的理想家庭圖像建構,以及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生命經驗之後,她 對家庭的想像仍然一樣嗎?

半年以後,我再度回到台南詢問了同樣的問題,但,這次她的答案不一樣了。

叔叔不再直覺式的成為家人的一份子,她的回答,以「我忘記了」作為沒有把叔 叔放在家庭圖像的主要原因。此外,她也明確的告訴我,她有「媽咪」(指爸爸 的女朋友),真真姑姑則是她的「乾媽」,「媽咪」與「乾媽」是不能互調的。

「乾媽」是一個複數詞,按日常生活中提供關心與照顧的比例排列先後順序,親 疏遠近在其家庭藍圖中擺放的位置有所不同;然而,「媽咪」的角色,則是一個 專屬的核心位置,儘管有時候會被取代,但無論如何這個位置均指涉「爸爸的另 一半」,「爸爸配媽咪」的傳統理想家庭型態,在小姪女進入國小半年後,正式 滲入她的思維裡,家庭圖像也逐漸從「群」的概念轉變為雙親、折衷家庭。

在小姪女的生命經驗裡,我不禁思考家庭內部成員組成與家庭外部的界線何 以在進入校園,接受學校教育之後日趨明顯?對於孩子而言,離開家庭教育踏入 校園,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學校教育究竟如何教導孩子什麼是家?而我

(2011)社會指標統計資料亦指出近年來台灣家戶組成人數快速下降,2010 年

「家庭及家戶型態」平均每戶人數降至 2.9 人;在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口 1995/6/21),並於記者會中以本土伴侶的形式進行自白,公開闡述一對女同志伴 侶的心聲3。1996 年許佑生與葛瑞在圓山公開舉行同志婚禮,成為第一對有公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人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處於不同的婚姻與家庭關係中,甚至建立以不同性傾 向的家庭關係,扮演不同角色。

(二)選擇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

面對後現代社會多元家庭圖像的快速變遷,2010 年教育部有意規劃 100 學 年度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納入「同志議題」的討論(《自由時報》,2010/3/8)。

研究者不禁感到好奇,看似此一多元性別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奠定性別多元化 與流動性的教育基礎,並賦予親密關係與家庭角色多樣化的可能性;2011 年真 愛聯盟卻以「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之名發起連 署運動,引起軒然大波,暫緩中小學教科書多元性別的推動。

我們從過去到現在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傳遞社會傳統價值,反映主流意 識型態的教科書,其所建構的家庭圖像有著什麼樣的變化?洪琬琪(2007)從個 人社會化、發展與學習歷程進行觀察,指出早在幼兒時期藉著個人的日常生活「家 庭」實踐,便開啟了每個人對於家庭概念的理解,並隨著個人自身的家庭型態與 居住經驗,形構出不同的家庭圖像;但卻礙於幼稚園缺乏統一的授課教材,以及 嚴重的社會階層與城鄉差異,有的小朋友上了許多年的幼稚園課程,有的小朋友 則否,呈現出極大的差異。

此外,根據江文瑜(1994)國小國語教科書的調查研究結果,在課文結構主 題分佈方面,以「家庭生活及情感抒發」佔 38﹪為最高,突顯出家庭生活在國 小國語課本中佔有極大比例;在冊數分佈方面,則以第一、二冊聚焦於家庭生活、

學習與成長為主。黃郁紋(2003)進一步指出學生接觸國語相較於其他領域佔學 習節數 10%-15%多出許多,突顯出此一學門的特殊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