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建構理想家庭圖像的背景脈絡

第四節 百花齊放的 1990 年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百花齊放的 1990 年代

伴隨著 1960 年代家庭計畫的推行,以及現代化、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影響,

提高民眾的知識,並影響其生育態度,降低生育子女的必要性(孫得雄,1986)。

1980 年代後出生人數逐漸銳減,台灣地區的人口成長趨於平緩,1984 年通過〈優 生保健法〉,台灣地區人口淨繁殖率降至人口替代水準以下,1980 年代末期完 成生育轉型,1987、1992、1997 年台灣被「美國人口危機委員會」出版《世界 節育評鑑》列為開發中國家庭計畫成果評鑑第一名(李棟明,1995)。1992 年《中 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暨「加強推行人口政策方案」二修正案核定實施,取消過 去各種限制生育的相關規定,將人口成長目標由「緩和人口成長」改為「維持人 口合理成長」,1993 年 7 月衛生署開始實施「新家庭計畫」四年計畫,目標在持 續倡導「適齡結婚、適量生育」(蔡宏政,2007),1994 年衛生署公布的「人工 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1998 年出生人口數開始低於 30 萬。根據教育部(2012)

資料顯示,1995 年國小學生人數為 1,971,439,於 1962 年以來首度低於 200 萬人。

當時社會整體朝向民主化的發展方向,女性自主意識的逐漸提昇,「自由戀 愛」強調個人作為主體的權益與選擇急速擴張。此外,在教育改革上,伴隨著李 登輝總統選舉連任,1991 年 5 月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 時條款,開展第一次修憲,1992 年立法委員全面改選,教育部為適應社會變遷 與教育需要,強調課程標準前瞻性導向,應以「未來發展」為考量,明列以「增 進自我瞭解、認識環境與適應社會變遷的基本知能」為國小教育努力的目標,以 期邁向國際社區、世界地球村的 21 世紀。1993 年根據 1979 年公布〈國民教育 法〉第 1 條規定,以及現階段教育目的,完成修訂 1975 年國小課程標準的修訂,

明訂「國民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 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為目的」,並培養「勤勞務實、負責守法的品 德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情操」。對此,侯元鈞(2010)認為 1993 年《國 民小學課程標準》作為解嚴後的新課程標準其實是執政者與各界在野勢力權力鬥 爭後直接的產物,強調既保留「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亦同時並列「鄉 土」與「本土」文化,打破戒嚴時期「繼承中華文化」推行的國語政策,以肯定 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的用法,呈現「台灣經驗」的本土化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3 年《兒童福利法》修正施行,同年 7 月 17 日台灣教授協會於台灣大學 法學法國際會議廳舉辦「體檢小學教科書」研討會;同年教育部修訂《國民小學 課程標準》,首次加入兩性角色與兩性平等的主題。1994 年 9 月 21 日「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簡稱教改會),11 月成立「研議擴大開放國民 小學教科書審定本事宜專案小組」。1995 年公布施行《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 例》,同年教育部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強調「以生活教育及品德 教育為中心,培養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國小教科書編輯制度由「統 編」走向「審定」。

1996 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同年國小一年級起實施「部編審定併 行制」,准許民間出版業者投入教科書編輯,逐年開放民間編印,打破了數十年 來一綱一本,奉行國父遺教、先總統將公指示,以及配合當前國策,由國立編譯 館主導壟斷的局面;12 月行政院教改會正式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明 載「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教科書之編輯業務應由統編制改為審定制」之政策建 議,兩性平等教育主張正式注入教改理念,促成 1997 年 3 月 7 日教育部成立「兩 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兩性平等教育正式成為全國性教育政策,力促各級學校推 動,婦女新知與台北市教育局 6 月 14 日舉辦「體檢國小新教材的兩性觀」座談 會中發現國語、社會、自然、數學、道德與健康五科新教科書兩性平等觀念雖有 明顯的進步,但仍有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課本中(蘇芊玲,2002)。同年行政院 成立了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簡稱婦權會),10 月以「兒童/子女最佳利益原則」

為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施行將我國傳統少年司法制度改採以保障少年 自我成長權,確立保護優先於處罰的少年福利立法方向(施慧玲,2000)。1999 年成立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

面對 1990 年代政治民主化、人口少子化、教育改革、性別平權、兒童最佳 利益爭取的發展趨勢,研究者進一步從多樣化的家庭形象、家庭成員獨生子女增 加與寵物進入家人關係,以及親職角色扮演共親職的發展三方面探討國小一年級 教科書中的家庭圖像。

一、「家」的形象:多樣化的居住樣貌

1990 年代以後進入台灣人口遷移的緩和時期,不再有大規模的人口移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同於 1975 年課程標準、1985 年修訂課程、1989 年改編課程對於理想家庭形象 的圖像,侷限於家裡有院子,父母與子女可以一起栽種花草樹木,成為家人的共 同記憶。在 1993 年課程標準第 1 冊第 5 課「院子裡」、第 6 課「我們的家」和 練習 2 以注音文的方式(如圖 26、圖 27、圖 28)展現多樣化的居家樣貌,有住 在都市高樓大廈,有住在鄉下平旁,也有住在海邊,有房、有車、有小狗的陪伴。

「我家住在高樓上 一層層的 一共有十多層 馬路很寬 可是車太 多 一天到晚都很吵 媽媽常常說 還是搬到鄉下去好了 爸爸說到鄉下 好是好 可是我天天上班怎麼辦

我家住在鄉下 是一層磚造的平房 冬暖夏又涼 門前是一片空地 寬敞又舒適 到了晚上 月兒彎彎升上天 旁邊的星星亮晶晶 真是美麗 呀

我家住在海邊 爸爸每天出海去打魚 魚兒很新鮮 賣不完自己吃 可是吃多了也會膩 媽媽 您煮一鍋豬腳麵線吧」(1993 年課程標準,第 1 冊練習 2)

家的形象

家的整體形象:有房(庭院)、有車、

有兒女。

家的外部形象:別墅、透天厝。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

人口規模:父母+獨生子女。

寵物家人:家裡(圍牆內)有養寵物。

親職角色

性別分工:爸爸獨立一個頁面澆花,媽 媽和孩子同一頁面。

圖 26 院子裡 (1993 年課程標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的形象

家的整體形象:有房(庭院)、有車、

有兒女。乾淨、美麗、溫暖的家。

家的外部形象:別墅、透天厝。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

人口規模:父母+獨生子女。

寵物家人:家裡(圍牆內)有養寵物。

親職角色

性別分工:性別區隔。爸爸搬東西,媽 媽洗衣服、晾衣服。

圖 27 我們的家(1993 年課程標準)

家的形象

家的外部形象:多元的住家樣貌。包 括海邊、平房、高層集合住宅。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

寵物家人:家裡有養寵物,陪伴孩子 玩耍。

圖 28 練習 2(1993 年課程標準)

第 2 冊 10 課「家」的課文(圖 29)改寫詩人楊喚的作品,以大自然中小鳥 有巢、魚蝦有河來作為比喻,描繪幸福家庭的理想藍圖,即將家庭建立視為自然 而然、本質性、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強調父母早已計畫預備生育,並且準備好 一個家,不但扮演照顧、保護的親職角色,並且陪伴孩子出遊,讓孩子在幸福、

平安、充滿歡樂的家庭中成長。

「飄流的雲,也沒有家可回,天一陰,就急得流眼淚。我們最幸福 啦!一生下來,爸媽就準備好了家,讓我們平平安安的,在家裡長大。」

(1993 年課程標準,第 2 冊 10 課「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的形象

家的整體形象:幸福、平平安安。

家的外部形象:別墅、平房。

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

人口規模:父母+獨生子女。

親職角色

親子互動:共親職。著重休閒娛樂,

父母陪伴孩子出遊。

圖 4-4-4 家(1993 年課程標準)

事實上,1990 年代的父母確實對於婚姻與計畫生育有更高的自主性。即伴 隨著家庭節育計畫的推廣 1964 年樂普(子宮內避孕器)裝置推廣、1967 年口服 避孕藥、1970 年保險套納入家庭計畫推廣,1973 年永久性避孕方法「結紮」、1975 年子宮環、1982 年銅 T 被列為推廣補助項目(李棟明,1980),生殖科技著重於 避孕「不要生」的發展。而 1985 年有試管嬰兒成功執行,1995 年開始有關於「卵 細胞質內精子顯微注射」生殖科技的本土研究報告(吳嘉苓,2002),即從避孕 轉為人工輔助生殖;加上自由戀愛婚姻型態的持續擴張(林佳瑩、曾秀雲,2008)。

有愈來愈多婦女意識到自己擁有身體自主權,親職角色、生育子女不再自然而然 的角色期待,而是可以事先規劃,按其意願從排卵、性交、懷孕不同階段可決定 自己「要生」、還是「不要生」,以實際的避孕行動或利用新的生殖科技輔助生育,

計畫生育作為身體自主的實踐(林佳瑩、曾秀雲,2010a)。此外,在第一冊總複 習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家庭邊界的討論持續以「我家≠外婆家」區別「我家」和

「你/妳家」的不同,即在傳統父權宗祧制度底下,女性在結婚之後便必須離開 生長與居住的地方,建立或進入另一個家庭,日後帶子女回到原生家庭,改以回 到「媽媽的老家」來形容。

「爸爸說 我們今天出去玩玩 我問爸爸到哪兒去玩 媽媽說 到我 媽媽家去完好不好 我有很多日子沒看見老人家了 我們都說好好好 小 狗跑來跑去 小貓跳來跳去 都很高興要跟我們一起去

我說 不過媽媽的老家很遠 爸爸說 路遠不要怕 我們快快的走 馬 上就到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媽媽的老家院子好大 綠的樹 紅的花 樹上有小鳥飛來 屋子裡有 小白兔 窗口放著一把米 一小杯水 都是給小鳥吃的喝的」(1993 年課 程標準,第 1 冊總複習)

二、家庭成員與家人關係:獨生子女增加與寵物的加入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2)則指出 1985 年平均育齡婦女生育率降至 2 人以 下,1990 年為 1.81 人,到了 1999 年只剩下 1.555 人。以家庭規模來看,行政院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2)則指出 1985 年平均育齡婦女生育率降至 2 人以 下,1990 年為 1.81 人,到了 1999 年只剩下 1.555 人。以家庭規模來看,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