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一節 家庭社會學的理論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究竟什麼是「家」,其形象與意涵為何?這是家庭研究中一個基本的問題。

家庭中每個成員對於「家」的想像與意義有所差異,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家」

更是存在著多樣的面貌。如同歐宇帥(2001)所說的,家對男人而言,可能是甜 蜜的負荷;反之,對女人而言,家卻可能是沈重的社會角色,突顯出個人因著不 同的生命週期、角色、位置、權力關係與價值觀,家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盡相同。

既然「家」有這麼高的歧異性,那麼我們在討論「教科書所建構出的家庭圖像為 何?」之前,必須要先認知教科書家庭圖像的建構,與其背後的與政治、經濟與 文化等社會權力問題息息相關(黃書祥,2007)。對此,研究者認為進行教科書 知識論述分析之先,可透過家庭社會學的理論觀點,搭配相關文獻澄清「家庭」

的意義建構,檢視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婚姻與家庭變遷,有助於我們認識與理解教 科書中家庭圖像的變化。

第一節 家庭社會學的理論探討

每一種社會學理論在家庭領域中關心的焦點不同,但對於家庭圖像的建構與 批評、反省均做出極大的貢獻。研究者嘗試整理教科書研究當中,「家庭議題」

最常使用的功能論與衝突論觀點,欲藉由不同理論觀點的探討與彼此的相互對話,

幫助我們對於家庭有多樣貌的認識。

一、功能論

功能論強調家庭是社會基本的單位,家庭內部各部分的功能互相關聯,

Talcott Parsons 與 Robert Bales 在《家庭、社會化與互動過程》(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一書中更將男性角色扮演定位在負責「工具性角色」

(instrumental role)提供經濟資源,是家庭與外界的溝通者,女性扮演則「情感 性角色」(expressive role)關注家庭內部事物,提供愛與照顧,以調節成員間的 關係(Bales & Slater, 1955),對家庭整體的維持有其貢獻,不但滿足個人、家庭 成員與社會的需要,整合社會各階層族群之利益,達成有效的社會控制,以維持 社會穩定。James M. White 與 David M. Klein(2008)進一步指出功能論隱含的 假定是:家庭功能健全立基於滿足個人與社會的需要,而透過遵循社會對家庭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期待(對父母的期待),將會為子女與社會帶來有益的結果。功能論對於家庭的 討論主要立基於婚姻關係與血緣的基礎,著眼於家庭在社會上所能發揮的功能,

尤其是 William F. Ogburn(1928)面對家庭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認為隨著社會工 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家庭關係逐漸趨於核心化,家庭功能與結構最終因著個體 化的發展導致家庭解體,引起後續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於家庭功能的延伸討論,包 括家庭作為初級社會化基本單位、家庭對性行為管制、生育子女與成員替換維持 人類的存續、照顧與保護子女、傳遞社會地位安排維繫家庭繼承權利、提供個人 情感支持與分享等。

儘管 1970 年代以來,功能論不斷地受到挑戰,認為家庭是透過人們日常生 活中社會結構與文化環境的行動所創造出來的,伴隨著社會變遷,家庭意涵受到 重大的改變,其家庭功能亦重新受到界定,有的家庭功能逐漸弱化,或因功能喪 失而被取代,出現新的家庭功能。近年來,功能論雖不再是家庭研究的主流,但 始終未完全地被排除在家庭研究之外,更有專家學者拒絕建構主義的觀點,反而 採 取 功 能 論 的 模 型 , 重 新 以 功 能 論 的 觀 點 檢 視 家 庭 的 多 樣 性 與 家 庭 功 能

(Scanzoni, 2004)。Don Swenson(2004)在 A Neo-Functionalist Synthesis Of Theories In Family Sociology 進一步介紹並且批判 Parsons 的家庭理論,將新功能

論的觀點運用至家庭研究。

二、衝突論

對於 Parsons 與 Bales(1955)所謂「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有 利於社會整體利益,趨向穩定與均衡發展」的說法,Meg Luxton(1980)觀察 Flin Flon 這個小鎮,則發現女性必須進入婚姻才有長期的飯票,而丈夫和孩子如 果沒有妻子/母親做飯、打掃、買衣服,便會感到極度的不方便,如傳統性別角 色的期待一般,女性從事家務勞動是扮演妻子或媽媽角色分內的工作,在以男性 為中心的生產勞務分工邏輯當中,女性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地投入「愛的勞務」

(a labour of love),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重要的環節。

誠如 Luxton 的觀察,衝突論學者認為功能論學者強調核心家庭性別角色分 工的論點是資本主義的根基,有助於既得利益者將自己的利益普同化,說成是一 般社會大眾整體利益,事實上則是為確保其自身利益,進而將有利於自己的思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合理化,描繪成普遍的集體意識,透過壓迫剝削被統治者,以利於自身階級複製,

透過誇大社會的共識、穩定與整合,漠視了社會的衝突與變遷。對於衝突論的學 者而言,個人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決定了他們所處的階級,衝突無可避免,

家庭不但是維持既有利益,複製社會階級最好的地方,同時亦助長了社會的不平 等,藉由婚姻連結與血緣傳承,家族世代傳承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地位與社會 政經秩序,反映整體社會財富與權力的不平等。

Friedrich Engels(1884/1902)曾在《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之起源》(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指出,一夫一妻家庭制度的出現並不 以歷史演進之自然條件為基礎,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家 庭作為經濟細胞和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之一,受到社會經濟關係的影響,不同歷 史階段,家庭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形式亦有差異。換言之,一夫一妻為基礎的「核 心家庭」即非歷史演進之自然結果,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殊的家庭模式做為文 明時代的標誌,基於女性對於男性的經濟依賴關係,以及丈夫獨佔與統治的父權 文化倫理,即男性壓迫女性,女性被男性奴役的兩性關係,以及子女以親生的繼 承人的資格繼承父親的財產。換言之,家庭制度以保障男性優勢與傳宗接代為主 要目的,不但提供了社會階級壓迫與衝突的縮影,亦為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延續,

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急速發展,而女性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被排除於薪資勞動的 生產領域之外,成為經濟上的依賴者與被壓迫者。馬克思女性主義者 Michelle Barrett(1980)認為家務勞動壓迫女人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內在性格,透過血緣或 法律上的家戶組成,大家住在一起,「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期待女性無 償地投入愛的勞務,肩負起撫養下一代的工作,此一「天生的」關係組成與分工 方式,複製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非常符合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布爾喬亞家庭 關係。

此外,對於傳統結構功能論強調社會的穩定與均衡發展的論述,衝突論的學 者強調社會衝突與變遷,Lewis Coser(1956)認為兩者看似對立的理論觀點卻有 一共通之處,即二者皆負向、消極地認為社會衝突象徵著失調與破壞,不利於社 會整合,但 Coser 認為藉由無可避免的社會衝突,不但可以作為消除緊張、不滿、

清除分裂的平衡機制,並藉此使得現有規範獲得新生,而有調整的可能性,賦予 衝突正面、積極、促進社會整合的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功能與衝突理論貢獻與批評

功能論關心社會價值、規範與功能的運作,因此特別強調家庭的規範與功能,

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功能,以維持家庭整體穩定的運作。但 Allen G.

Johnson(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認為功能論過於保守,無法解釋 為什麼社會規範可以讓其中有些團體取得優勢,排除或壓迫社會上某些人,讓他 們承受痛苦;此外,孫中興(1992)亦表示 Parsons 所倡導的「結構功能論」不 但過於強調均衡,忽略人際互動,亦不能研究歷史變遷,無法解釋歷史發展的動 力。

「過於保守,旨在衛護現狀;過於強調均衡,不能解釋變遷;只注 重系統層面,忽略人際互動層面…。」(孫中興,1992:228)

黃書祥(2007)則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家庭功能」,穩固了既有的 社會結構,維持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但同時亦灌輸優勢階級的意識型態、再製資 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以情感降低工人反抗的意願,並在父權思想下將女人限 制在合法的婚姻之中,規約成養育的角色。

然而,衝突論者認為家庭不僅是助長社會不平等、壓迫與對立結構的意識型 態的場域,亦是家庭成員產生矛盾與衝突權力競技場的基礎(葉肅科,2000),

但礙於衝突論者過度關注家庭關係的負面功能,強調家庭生活的權力鬥爭,家人 關係呈現以衝突與緊張,似乎忽略了家庭並非純粹經濟生產的單位,同時亦有其 正面功能。

據此,研究者認為功能論過於強調社會穩定運作的主張,一方面無法對於社 會變遷對於家庭的影響進行討論,二方面無法呈現後現代社會家庭型態的多元樣 貌。而衝突論的觀點雖有助於理解家庭圖像變遷過程中,執政者如何透過家庭與 教育進行自身階級複製,並為確保其政治利益而壓迫剝削被統治者,但卻無法認 同法律制定與官方知識生產所形塑的家庭圖像是調節、整合社會各階層族群之利 益,反映社會共識,有助於維持社會發展。故研究者並未選擇採以功能論或衝突 論作為本研究理論觀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