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伴隨著多元價值並存觀念,以及同志家庭的建立,鬆動強調血緣關係與宗族 繼承的家庭關係,顛覆了目前既有家戶普查的計算方式,呈現出台灣社會婚姻與 家庭型態去體制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Cherlin, 2004),以及個人生命歷程(life course)去標準化。此一婚姻與家庭樣貌的急速變遷,誠如 Judith Lorber(1994)

與 Candace West 與 Don H. Zimmerman(1987)對於性別概念的描繪一般,認為 社會性別不能等同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生理差異,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不 斷地透過互動與實踐「做性別」(doing gender)形塑而成。在家庭研究中,Elizabeth B. Silva 與 Carol Smart(1999)表示,現代社會個人立基於歷史文化、社會環境 與個人日常生活,實踐以「做」(doing)的方式,取代昔日既定的家庭生活模式。

David R. Maines(2000)亦認為,家庭主要透過人們運作於周遭社會結構與文化 環境行動所製造與創造出來的,Jane Collier, Michelle Z. Rosaldo 與 Sylvia Yanagisako(1992)所言甚是,「家庭」根本不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按著不 同的時代氛圍所展現出來的樣貌亦有其差異。

家庭的樣貌既然非本質性地存在,而是社會建構的展現,強調一種行動、實 踐的過程。那麼我們不免好奇,誰來建構家庭的樣貌?究竟建構的過程是按著什 麼樣的標準?對此,Antonio Gramsci(1971)指出,統治階級為持續擁有既有豐 富的資源與權力,藉由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社會化媒介生產知識、複製其意識 型態,以達到維繫與統治之目的。Louis Althusser(1971)表示國家透過家庭、

教育、大眾傳播媒體、文化等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以日常生活的操作,進行隱性、內化的社會控制,助長對統治階級有利 的意識型態,進行階級再製。不同的國家與統治者對於相同的歷史事件有不同的 詮釋視角與處理態度,以達意識型態宣傳、推廣、統治、控制的特殊目的。舉例 來說,在日本的中小學教科書不會提及南京大屠殺的侵華史實;台灣的中小學教 科書未曾提及 1938 年黃河決堤造成 89 萬人死亡;英美兩國的歷史教科書對於獨 立戰爭亦有不同的描述與解釋(王石蕃,1991)。

誠如上述眾家學者所言可以看出學校教育反映統治階級所傳遞的政治主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價值規範、與道德觀念,教科書是影響與形構學童意識型態的重要素材,歐 用生(2011)進一步認為台灣社會擬定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作為政府維持神話、

灌輸意識型態的利器,在 1970 年後期伴隨著退出聯合國、以及蔣介石先生的過 世,執政者的大中國意識漸漸達到巔峰。然而,Michael W. Apple(1993)則在

《官方知識:保守時代的民主教育》(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指出官方知識雖是優勢團體為維持優勢地位所創造對他們有 利的意識型態與論述,但事實上,官方知識並非全然壓制、永久不變,而是預留 反霸權的空間,使得彼此在妥協角力的過程中,仍然可以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結 果。

研究者嘗試在 Apple(1993)論述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家庭」的議題。「家 庭」作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經歷社會化的第一個單位,以及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 場域(林慧文、游美惠,2010),家庭圖像建構涉及其他社會化單位意識型態的 影響,而學校教育中教科書又是統治階級文化霸權(hegemony)的展現,以及 學童社會化、認識他人生命經驗的重要媒介。對此,我們也不禁感到好奇,在我 們日常生活的建構與實踐歷程中,統治階級透過學校教科書所「教導」、「建構」

與「實踐」出的官方知識,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政策與政治意識型態的政治 角力,其所日常生活理想家庭圖像究竟是什麼樣子?戰後不同時空脈絡,按著政 權輪替,時代背景不同,教科書所建構出那「習以為常」、「理所當然」、「主流」

的家庭圖像產生什麼變化?即在本研究中有三個基本提問:

1.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所形構的理想家庭圖像,在外部圖像與內部 家庭邊界上有什麼變化?

2.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中誰跟孩子住在一起?誰是一 家人?其家庭內部成員的組成有什麼變化?

3.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中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與互動,

其親職角色的扮演有什麼變化?

研究者欲透過檢閱台灣社會婚姻與家庭型態的整體變遷,對教科書進行研究 討論與實質描繪,聚焦於不同時間點家庭概念與價值觀的定義與內涵分析,一方 面藉此瞭解不同社會時期,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另一方面,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期可作為未來教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一、勾勒出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動態變遷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橫斷性研究,嘗試以多元敘事的觀點,對於戰 後教科書中家庭圖像進行長時段(longitudinal)的觀察,並調整過去先驗式的家 庭分類標準,反省國小教科書中家庭圖像在不同時期中被賦予不同的意涵,包括 什麼人可以稱為「家人」,其家人關係為何?伴隨著社會變遷,對於「家庭」與

「家人」概念產生了什麼樣的動態變化?不同於過去單一演化的論證基礎,以呈 現家庭圖像的動態變化,可補過去研究不足之處。

二、作為未來教師教學與國小教科書編輯的參考

鑑於 1970 年代將「同性戀」從 DSM IV 刪除後對於全球家庭圖像的重大影 響經驗,重新檢視法律政策與教科書的擬定與施行,內政部《社會福利綱領》、《家 庭暴力防治法》與《就業服務法》已納入性傾向的修訂,教育部並於 2010 年擴 大性別的討論,2011 年雖暫緩中小學教科書多元性別的推動,但面對 2014 年即 將施行的 12 年國民教育,無論從政策推行或到日常生活實踐層面,均指向台灣 性別政治即將進入另一個階段,對其家庭圖像勢必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此 一教科書改編之際,本研究所呈現理想家庭圖像動態變化可作為教師教學與國小 教科書課綱研擬的重要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