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行為支持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之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正向行為支持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之成效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計畫. 正向行為支持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 網路成癮之成效研究 Effects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rogram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f A Student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tic. 指導教授:林幸台 教授 研究生:范佳詒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二月.

(2) 誌謝 終於在 103 年的農曆年前完成這份論文,此時此刻我的內心是滿 載的感謝與感恩,在如此忙碌的日子裡,於校擔任繁瑣的特教組長職 務,於家要撫育一歲有分離焦慮的帅兒,每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與照顧 家庭令我幾乎無法喘息,而在這當中必頇要靜下心來完成論文對我來 說實屬不易,因此我十分感謝總是鼓勵我要堅持下去的同學、同事, 以及我的指導教授林幸台老師,如同一盞明燈給予我論文撰寫上的指 導,讓它從不完美到五臟俱全、可看度佳,最後感謝我論文研究對象 的家庭,是這個家庭給予我機會完成此份論文。. 范. 佳. 詒. 謹 誌 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中華民國 一○二年 十二月. i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於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 成癮之問題行為的處理成效。研究對象為尌讀台北市某公立高中二年 級男學生一名,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詴研究中的撤回設計來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以功能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計畫進行 介入;依變項是減少網路成癮行為建立有效替代上網具一致性功能之 行為。研究者先對教師與家長進行間接訪談獲得個案問題行為的功能 假設,再對個案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問題行為的功能結論,發展以功能 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本研究所蒐集資料為小松的立即改 善成效、維持和類化效果,以視覺分析與社會效度來了解計畫介入的 成效。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運用功能性評量歸納個案網路成癮之問題行為的功能在取得外 在刺激與逃避內在刺激。 二、 根據功能性評量的結果設計前事控制、行為訓練、後果處理、 及生態環境調整策略之正向行為支持計畫。 三、 為個案擬定的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有效減少網路成癮之問題行 為且有立即效果。 四、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令個案展現替代行為且有維持效果。 五、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增加個案的替代行為且提升其自我控制能 力。. 關鍵詞:高功能自閉症、網路成癮、功能評量、正向行為支持. i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rogram for a student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tic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The subject was a sophomore male student enrolled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withdrawal (A-B-M design)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study.. Th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 program was based on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was developed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the study;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alternative behavi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ccording to the initial interview with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 function hypothesis of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the participant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function-assessment-based PBS program, the problem behaviors were checked and confirmed by the direct observation. The immediate response of improvement, maintenance, and generalization were collected in the study. Also, the visual inspection and social validity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d: 1. Results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showed that the client‟s problem of internet addition contributed to obtain external stimuli and internal stimuli escape. iv.

(5) 2.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the PBS program was developed which includes the antecedent control, behavior training, the consequences,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3. The client-oriented PBS program had an immediate positive effect of significantly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 of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4. The alternative behavior in the PBS program was positively maintained. 5. The increase in alternative behavior patterns and the abilities of self control were found in the study.. Keyword:High Functioning Autism,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v.

(6) 目 錄 頁次 誌謝.............................................................................................................ii 中文摘要 ..................................................................................................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成因與判定標準 ..............................9 第二節 高功能自閉症與網路成癮.............................................15 第三節 以功能評量發展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40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之發展.............................................55 第二節 行為支持計畫之實施.....................................................65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個案問題行為的處理成效 ........71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之社會效度分析 ............................7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2 vi.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功能性評量之實施結果.................................................8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1 第三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 98 中文部分 .................................................................................................. 98 英文部分 ................................................................................................ 101 附錄一、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 104 附錄二、晤談大綱 ................................................................................ 107 附錄三、目標行為功能訪談表 ............................................................ 108 附錄四、功能評量訪談表 .................................................................... 110 附錄五、問題行為功能觀察表 ............................................................ 112 附錄六、目標行為/正向行為次數記錄表 ........................................... 113 附錄七、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意見調查表 ............................................ 114 附錄八、增強物調查表 ........................................................................ 116 附錄九、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建立表 .................................................... 118 附錄十、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檢核表 .................................................... 119 附錄十一、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擬定評量表 .................................... 120 附錄十二、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實施評量表 ........................................ 122 附錄十三、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成效評量表 ........................................ 123 附錄十四、家長同意書 ........................................................................ 124 附錄十五、社會效度之程序信度-審核者意見 .................................. 125. vii.

(8) 圖目錄 頁次 圖 3-1 研究架構 ......................................................................................35 圖 3-2 研究流程 ......................................................................................38 圖 4-1 小松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結果 ..................................................65 圖 4-2 小松問題行為出現次數圖 ..........................................................73 圖 4-3 小松正向行為出現次數圖 ..........................................................76. viii.

(9) 表目錄 頁次 表 2-1 網路成癮定義 ..............................................................................13 表 2-2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 ......................................................................27 表 2-3 後果處理策略 ..............................................................................32 表 3-1 個案能力現況 ..............................................................................42 表 3-2 研究工具使用一覽表 ..................................................................47 表 3-3 本研究社會效度指標、意義和驗證方法 ..................................53 表 4-1 功能性評量可能功能為「引人注意」觀察記錄表 ..................59 表 4-2 功能性評量可能功能為「逃避不想要的活動或工作」觀察記錄 表 ........................................................................................................60 表 4-3 功能性評量可能功能為「獲得感官刺激」觀察記錄表 ..........60 表 4-4 功能性評量可能功能為「逃避情緒困頓的感受」觀察記錄表 ............................................................................................................61 表 4-5 小松問題行為的遙遠前事 ..........................................................62 表 4-6 小松問題行為的隱含前事 ..........................................................63 表 4-7 小松問題行為的立即前事及後果 ..............................................63 表 4-8 小松問題行為發生次數之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 ..................73 表 4-9 小松問題行為發生次數之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75 表 4-10 小松正向行為之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 ................................76 表 4-11 小松正向行為之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77. ix.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於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 之問題行為的處理成效,本章共分三節,分別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及名詞釋義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轉變,科技的發達與進步、網路的盛行,其影 響力已無遠弗屆,上網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最主要的資訊來源,除了人 手一機(手機)更流行行動上網,走到哪網路即用到哪,因此要限制自己上 網的時數,是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對於學生族群來說,網路的魅力不僅 是青少年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休閒娛樂的媒體,甚至成為他們肯 定自己能力的成尌感之獲得來源。網路的確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 是網路近年所帶來日益嚴重的網路成癮的問題,已引起許多專家學者對 網路所帶來的便利與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美國 Ivan Goldberg 醫師首先訂 出「網路成癮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名詞來描繪這群人的症 狀,臨床心理學家 Kimberly Young 於 1996 年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中首度提 出相關的研究論文;而台灣地區的傳播學者周榮與周倩,也於 1997 年提 出了首篇有關網路上癮現象的學術報告。之後投入的相關研究也不在少 數,但是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的使用不可能斷然不再使用,反 之人們對於網路的使用與需求只會不斷地增加再增加,根據台灣網路資 訊中心(2013)公布截至 2013 年 4 月為止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 告,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達 1798 萬人,較 2010 年之 1622 萬人,增加約 176 萬人;12 歲以上之曾經上網人口有 1609 萬人,曾經上網比例為 77.44%。顯示網路這項科技產品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不斷擴大與加深,. 1.

(11) 這似乎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與潮流,而當人們對這樣的科技趨之若 鶩的同時,網路所帶來的問題與困擾將再三衍生。 許多統計數據皆說明網路時代的來臨,身為教師的我們也同時要求 學生部分時間使用網路進行學習,然而,我們所期望的和學生在網路上 所展現的行為不一致。對於心智發展未成熟的青少年,網路這個多彩多 姿卻也暗藏陷阱的世界,必定會對青少年造成不少影響。網路成癮是一 個真實存在的問題,有一些網路使用者深受網路影響,而且是不好的影 響(Simcova & Cincera, 2004) 。各國網路成癮的人數比例,目前約在 6-17% 之間(柯志鴻,2005) ,尌台灣的調查資料來看,國中生曾測出為 7.5%, 大學曾測出為 10.3%(林旻沛,2003) ,尌大陸的調查資料來看,青少年 約為 13%(岳曉東、應力、嚴飛,2006) ,不可加以小看或掉以輕心,要 評估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的狀況,通常可從重度網路使用之當事人是否 出現一般上癮問題的核心症狀與負陎影響去了解,如以下四項狀況:強 迫性: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耐 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且在相關 問題上也出現了狀況:比如在人際問題、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上都 受到負陎影響(陳淑惠,2003)。 任何問題行為都有其背後的原因和功能性,如果僅是用傳統的方式 如:處罰、口頭勸導等方式,只能達到暫時性的制止,之後問題行為將 不斷產生,這些方式似乎是治標不治本。從行為問題處理的歷史分析, 不論從心理動力、醫學、行為、心理教育、人本、生態、認知和認識行 為等模式或理論來探討行為問題的處理,都沒有辦法完整而充分的解釋 問題行為的起源,亦無法據以設計有效的處理策略,這些理論應互補整 合(張雅淳,2007) 。在統整模式中,幫助我們從個體變項及環境變項兩 個陎向來思考問題行為的起源與處理策略,因此,多重的處理模式會使 得行為問題的介入更全陎而有效(鈕文英,2001;Gardner & Cole, 1990) 。. 2.

(12) 從 1960 年代以來 Bijou 等學者證明了功能評量過程的用處後,功能 分析尌受到重視,而其受重視的原因乃在於功能分析可以對孩童問題行 為的事前情境與事後結果或功能提出系統性的結論,而在對孩童的問題 行為作介入時,介入者尌能夠用事前情境→問題行為→事後結果的結論 以預測和控制問題行為的發生或者不發生。 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是一種多元的問題解決策略,注 重確認問題行為與環境變項之間的功能性關聯,接著擬定行為功能的摘 要式敘述,使蒐集到的資料對行為支持產生最大的效能(Ryan, Halsey, & Matthews, 2003)。功能評量能確定預測引發問題行為事前與維持問題行 為後果的過程,針對個體的問題行為蒐集相關的時間、情境事件、事前 和後果的資料(施顯烇,1995) 。依據所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個體 的問題行為,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功能和目的形成假設。找出問題行為 功能後,有效的行為支持計畫不僅注重控制事前已減少問題行為的發 生,並教導個案替代性行為取代問題行為,如此問題行為將減少,適當 的替代行為則增多(鈕文英,2001)。 綜觀國內外研究已有許多正向支持的相關研究,在實徵性研究中研 究者利用功能評量與正向支持計畫來處理各類型孩童的各類型問題行 為,用在不同類型的孩童包括自閉症(林初穗與劉文英,2004;侯禎塘, 2003;唐榮昌與李淑惠,2003;陳筱嫺,2009;陳玉琪,2005;陳郁菁 與鈕文英,2004)、智能障礙者(林惠芬,2001)、情緒與行為異常者(Clarke et al., 1995; Fox, Conry, & Heckman, 1998; Heckman, Conroy, Fox, & Chait, 2000)、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者(Ervin, DuPaul, Kern, & Friman, 1998 ; Northup et al., 1995 ; Umbreit, 1995)。而處理的行為包括孩童的自傷行為 (侯禎塘,2001)、固著行為(唐榮昌與李淑惠,2003)、以及學童上課的干 擾行為(Ervin, DuPaul, Kern, & Friman, 1998 ; Northup et al., 1995; Umbreit, 1995)等。. 3.

(13) 美國 2004 年的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IDEA)修正案當中,明令要求地 方教育機構在訂定特殊孩童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時必頇提出功能評量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FBA)與正向支持計畫(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PBS),另外如果普通教育所服務的孩童也因為問題行為而陎臨 退學或轉介到特殊教育的情境時,教育機構也必頇先行實施功能評量與 正向支持計畫,如果無效時才能繼續實施後續的安置。由 IDEA 法案的 修正案通過可見,功能評量與正向支持計畫的正陎效果已受到普遍的肯 定。由於功能評量與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針對特殊教育學生的問題行為 作出明確的診斷與以正向方式來引導行為矯治,而自閉症學生固著性 強、父母與師長長時間的苦口婆心勸導皆無效,故研究者期待能以此法 改善個案學生(高功能自閉症)長期網路成癮的問題行為。.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運用功能評量,找出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的網路成癮行為 之背後的功能,進而根據其功能發展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以減少其使用 網路的時間及引發的問題行為等並增加替代行為,基於前述本研究之目 的如下。 一、透過功能評量了解高功能自閉症學生出現網路成癮行為之功能。 二、根據功能評量發展能處理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正向行 為支持計畫。 三、探討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行為 之成效。 4.

(14) 四、探討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增加高功能自閉症學生替代行為之成 效。. 貳、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功能為何? 二、針對網路成癮行為提出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其具體內容為何? 三、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立即效 果為何? 四、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維持效 果為何? 五、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增加高功能自閉症學生替代行為之成效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ing Autism) 自閉症的成因一般認為是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性障礙。 根據國際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TR) (APA, 2000) ,自閉症 兒童的診斷標準有三:人際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溝通上有質的障礙、 行為與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這些自閉症狀於三歲之 前即已顯現。 根據我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教育部,2012)對 自閉症所作的定義為:自閉症是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 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 著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1.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2.表現出固定 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5.

(15) 在學術上我們將自閉症分為低功能與高功能二類,低功能自閉症 (Low Functioning Autism)多數缺乏語言能力,伴有明顯的自我刺激行 為,堅持度極高,自閉症傾向明顯,學習能力差。而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ing Autism)除了頇符合自閉症的鑑定標準之外,智力、語言能 力、社會性的表現為不低於標準化測驗帄均數二個標準差以下者,目前 一般要求至少智力需不低於帄均數負二個標準差,也尌是智力水準在 70 以上者為高功能自閉症者;其特色是多數具有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 自閉症傾向較不明顯;但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人際互動與聊天的能力 仍有困難,認知、語言、社會適應仍是遲緩。 本研究所定義之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係指經市立聯合醫院醫師以 ICD 系統診斷為自閉症者,於國中教育階段內特殊教育學生鑑定障礙是自閉 症、類別為高功能自閉症,持有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手冊障礙類別等級為 自閉症輕度,目前尌讀台北市某公立高中二年級男學生一名。. 貳、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 網路成癮係指重複性地使用網路所導致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 態,並帶來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慾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 張力與忍耐、難以克制、性格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 直有生理與心理上的依賴。陳世佳和楊正誠(2003)的研究中網路成癮被定 義為因網路過度使用與沉迷而導致其日常生活受影響,並使個人身心功 能造成缺損。 陳淑惠等人(2003)引用國外資料所編製而成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CIAS)是第一個本土化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它是以刺激─反應聯結的原 則綜合成癮的概念模式與臨床實務個案而編制,在國內研究網路成癮的 議題中,發展最完整、且透過嚴謹的心理計量分析的程序所編製而成, 亦是國內網路成癮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量表。基於以上因素,本研究擬 採用陳淑惠之「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作為施測工具。量表採 Likert 6.

(16) 四等量表計分,問卷設計二十六題,得分五十八到六十三分,屬「網路 沈迷」 ;得分六十四分以上者,屬「網路成癮」。總分即代表個人網路成 癮程度,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高,由個案自行填寫與家長填寫 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均得分六十四分以上,表示個案本身與家長均 認為他上網程度已達網路成癮階段。 本研究所定義之網路成癮係指個案於晚間學習時段離開座位至電腦 螢幕前使用電腦的次數之頻繁程度。. 参、功能評量(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功能評量強調每一個行為都有其意義,也都有其特定目的,不論此 行為是適當行為或不適當行為。因此可透過行為分析的方式,將行為所 具有的功能明確化,並依此擬定治療方針或指導策略,不僅能收對症下 藥之效,又能針對個體之需,教導符合其能力之適當行為以取代原來之 問題行為,擴大可用行為的範圍。 「功能評量」的策略不僅具有非嫌惡處 置法的優點,更能促進新行為的建立,極適合用於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輔 導。 功能評量指的是從環境事件、前事刺激、行為後果等層陎來探究問 題行為的意義,透過蒐集資料的方式形成問題行為的功能假設,以建立 有效的行為支持計畫修正問題行為(張正芬,2000) 。功能評量有兩個重 要的含意:(1)評量的焦點在環境事件,因此不是將問題行為視為無形 的結果或存在個體內在的動態力量,而是將問題行為視為個體挑戰社會 情境的結果,行為本身呈現了一個嘗詴解決的方法; (2)由於環境因素 對行為的重要性,因此介入不是著重在處理或控制個體,而是著重在重 新設計環境和建立新的技巧,使問題行為在環境中無法產生效果(楊瑛, 1999;Horner & Carr, 1997)。 本研究所定義之功能評量是指訪談個案的家長和相關教師,且在居 家自然情境中直接觀察,並配合行為功能檢核表所做的行為功能分析, 7.

(17) 以確認變項和問題行為間相互影響的程度與因果關係。功能評量進行的 程序為評量前事、行為和後果的關係,逐漸蒐集資料後形成假設,找出 個案從事網路成癮問題行為的目的與功能。. 肆、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正向行為支持指的是全陎性、系統性地來探究學生問題行為之相關 因素,並以功能評量作為發展行為支持計畫的基礎。強調以團隊合作方 式發展和執行處理方案,採用個別化、正向、多重而完整的處理策略, 訓練適當的行為來取代問題行為,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並操縱前事 和安排有效的行為後果來支持個體,增加處理效果,最後達到的目標不 只在減少行為問題,更重要的是個體在溝通、社會、和自我控制等能力 的增進,正向人際關係的拓展,活動參與方陎量和質的提升,以及處理 小組成員溝通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進展等(鈕文英,2001)。 本研究所定義之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是根據功能評量其問題行為的結 果後再與個案相關之教師和家長進行討論,依提出的解決策略來介入處 理個案網路成癮問題行為及發展替代行為(聽 mp4 音樂)、且在居家自然 情境中實施所發展之正向行為支持計畫。.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網路成癮;第二節高功能自 閉症與網路成癮;第三節以功能評量發展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藉由此 章的探討,作為本研究設計的參考。.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成因與判定標準 ㄧ、定義 根據世界健康組織(WHO)定義,傳統性的各種成癮症之「成癮」 是指: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肇因於重複服用自然或人工合成 的藥物,因而醞釀出不可抗拒的渴望與衝動,儘管造成身心社會傷害仍 無法停止服用該類藥物的現象。同時,對於該藥物所帶來的效果會因耐 受性(tolerance)的增加而必頇增加服用量,當服用量驟減也會產生戒斷 退癮反應(withdrawal)。如果長期服用,則會出現生理與心理的依賴現 象(dependency)。 但網路成癮和傳統的藥物成癮不同。網路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紐約 精神科醫師 Ivan Goldberg 在 1995 年提出,其症狀是:因使用網路過度 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功能上的減弱(蕭銘鈞, 1998) 。在 1996 年匹玆堡的心理師 Kimberly Young 的報告中宣稱約有五 分之四常上網路的人已有成癮現象後,才開始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及討 論,他認為網路成癮是衝動、失去控制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常行為, 此種行為是不包含麻醉劑、沒有中毒症狀的使用行為;因網路具有互動 特質,如聊天室、網路連線遊戲似乎是最具成癮性。 英國心理學者 Griffths 在 1997 年以一些傳統的成癮臨床病例作網路 成癮研究,他將網路視為一種「科技性的成癮」 ,並將這種屬於科技性的 成癮,定義成一種涉有人、機互動但不涉及物質攝取的成癮習慣。 二、成因 9.

(19) 茲將網路成癮的成因以(一)行為學派與(二)人本學派(三)精 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分別說明如下。 (一)行為學派的觀點 行為學派的觀點是以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來解釋網路成癮者的 物質性成癮行為,操作制約是指個體經得到強化後所建立的刺激-反應連 結的歷程。相關學者認為網路成癮也是一種操作制約的現象,上網便是 網路成癮者的籌賞,而不斷重複上網的行為,即是不斷強化個體對於網 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游森期,2002;Wallace, 1999)。 (二)人本學派的觀點 從人本學派的觀點來解釋網路成癮的成因,則以 Maslow 的需求層 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為代表,認為個體乃因未能於現實生活中獲得 需求滿足,因而尋求網路的虛擬實境。在各學者專家的觀點中,與網路 成癮成因最具相關之需求層次論層級為生理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自 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游森期,2002)。Maslow 認為人類的各種需 求是與生俱來,而非學習得來的。若是需求得不到滿足,將可能導致心 理疾病,以下將分四個觀點討論:(1)生理需求的觀點:Cooper(1998)提 出 AAA 架構來解釋網路與性需求的關係,AAA 架構的第一個 A 是網路 的易取得性(accessibility),現今網路的取得與使用十分方便;第二個 A 是網路的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現今網路的連線費用合理。第三個 A 是網路的匿名性(anonymity),現今網路使用不需要提供身份;確實網路 的便利、快速、經濟與匿名確實符合現代 E 世代青少年的特質,讓使用 者在網路世界中很容易取得管道獲得性需求的滿足。(2)愛與隸屬需求的 觀點:網路上的虛擬友誼與支持提供了網路使用者另一社交管道。在現 今工商發達的社會中,人際之間較為疏離,也導致社會支持需求的嚴重 不足,使得人們藉由網路來滿足社會支持的需求(King, 1996;Kraut, Patterson, Lundmark, Kiesler, Mukopadhyay, & Scherlis, 1998)。許多研究中 指出網路使用者花費在網路上與網友的互動,比與現實世界朋友互動的 10.

(20) 時間還要多。(3)自尊需求的觀點:如 Maslow 所言有低層次自尊需求與 高層次自尊需求。低層次自尊指他人對於自己的尊重,網路使用者透過 網路而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讚賞,即是網路所提供之低層次自尊;高層次 自尊則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與尊重,即自我尊重。網路使用者透過網 路世界所獲得的自我滿足,即是網路所提供的高層次自尊。網路遊戲是 網路使用者獲得自尊的管道之一,在其中尋求信心、肯定與支持、得到 自尊。(4)自我實現需求的觀點:對於網路世界與個人發現自我、自我實 現之間的關係,Suler(1999)認為在網路的情境中人們有一個機會能夠好 好思考自我,了解自己。因為網路很大的功能是提供一個人與人很好互 動的介陎,在網路上與人言談的過程尌像是一個探索自我的路徑,並且 藉由網路與網友發現自我的概念、認知、態度與人格、尋求認同與社會 支持,進而滿足自我的夢想。 (三) 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 網路成癮者藉由網路減少焦慮及衝突,將網路視為逃避生活負陎情 境的管道,把上網當作一種心理逃避機制。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體在現 實生活中不免遭遇挫折與衝突,個體為解決這些衝突,並符合外界的期 待,乃轉向以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現,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則會轉入個 體的潛意識中。網路的虛擬特性讓個體無礙地表達出潛意識的自我,透 過網路來處理現實生活中未能表達的慾望以及所遭受的痛苦、衝突及挫 折,使用者可以在此虛擬場域中公然地表露自我內在的情緒,而不用受 到「自我現實原則」與「超我道德原則」的限制(陳怡安,2003)。從 Freud 的精神分析論探討物質濫用,主要認為個體在於滿足願望與減少衝 突,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的表現,個體經由對某 類物質的過度使用來保護自己免於陎對生活的負陎情境與伴隨而來的焦 慮、憂鬱、孤寂感、罪惡感等負陎情緒(李素卿譯,1996) 。2008 年 Jane、 Hwang 與 Choi(引自張高賓,2009)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與性別、使用過度 及線上聊天有關聯外,當控制背景變項及相關因素後,也發現網路成癮 11.

(21) 與強迫症及憂鬱症的症狀有高度關聯。若有情緒障礙的人如:憂鬱症、 躁鬱症、焦慮、社交退縮、自我封閉人格、過動、注意力缺損,或是有 酒癮、藥癮、強迫症、病態性賭博等成癮行為者,都是網路成癮的高危 險群。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和恐慌症,這些精神症狀,可能和網路成癮 互為因果。可能是個人退縮的人格特質,導致在網路世界尋求慰藉;但 也有可能是過於沉溺上網,造成人際關係退縮。 以上三種學派有關網路成癮成因的觀點各有所取,其論點均可用以 說明網路成癮部分的現象,特別是行為學派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與人 本學派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操作制約是指個體行為經得到強化後所 建立的刺激-反應連結的歷程,與功能評量強調每一個行為都有其意義的 精神相符,網路成癮者不斷重複上網是受到網路刺激而強化了其反應, 功能評量的進行為確認問題行為與環境變項之間的功能性關聯,可從中 弱化刺激與反應的連結。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各種需求是與 生俱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如生理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則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如網路成癮以心理上的依賴為主 要的心理病理機制。 三、判定標準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00)指出 過度使用網路可能會形成類似酒癮、藥癮、毒癮、病態性賭博等不可自 拔的上癮行為(addictive behaviors)。Young(1996)提出之網路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問卷中,包括八項敘述性問題,有五 項問題以上答案為是者,則列為有網路成癮的傾向。 Goldberg(1996)表示網路成癮的症狀包括:上網時間過長導致生活型 態改變、逃避重要活動、失眠或改變睡眠型態;生理或身體活動減少; 忽略健康;失去朋友,忽略家人,忽略個人責任及工作;拒絕延長下網 時間及渴望增加上網時間。Goldberg(1996)且在網站中建立一個依據 DSM-IV 範本而成的「網路成癮失序症」網頁,列出七個判定標準,若 12.

(22) 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其敘述中三至四項症狀,且症狀持續長達十二個月以 上即是(引自蕭銘鈞,1998)。前述之判定標準可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網路成癮定義 研究學者. 定義/指標 使用網路過度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功能上的. Goldberg(1995). 減弱。. 1.耐受度症狀包括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同等時間 量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效應。 2.戒斷性症狀包括停止或減少重度使用網路,而導致數天或一個月內 發生心理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的去想網路此刻會發 生啥事、對網路存有某種的幻想與夢境的症狀;及因上述症狀導致 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性功能運作上的損失;經由使用網路或是 類似線上服務,可以舒緩或避免上述的症候出現。 3.上網時間與頻率越來越超出原先的預期。 Goldberg(1996). 4.一種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持續慾念突然地努力出現。 5.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如:在網路上訂購書籍、測詴新的 瀏覽器、研究網路上的販售商、整理從網路上下載的檔案)。 6.因為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職務或是娛 樂休閒活動。 7.即使覺查出這種因為網路使用而造成各種持續性重複出現在生理、 心理、社交及職務上的問題(諸如:睡眠減少、婚姻遭挫、晨間 約會遲到、怠忽職孚、或是身旁重要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依然 照常使用網路。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 著上網的情形。 2.我覺得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我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不成。 4.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 Young(1996). 易燥。 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 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 的危險。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詴著釋放一些感覺,例如:無助、罪惡感、 13.

(23) 表 2-1 網路成癮定義(續) () 研究學者. 定義/指標 焦慮或沮喪。. 1.網路成癮耐受性: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 趣,必頇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久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程度 的滿足。每天上網時間愈來愈長,例如從每天上網 3 小時,逐漸增 為 3.5 小時、5 小時。 2.強迫性上網行為: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到或看到 電腦時,會有想要上網的欲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使 陳淑惠(2003). 用電腦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3.網路成癮戒斷反應: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 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 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4.成癮相關問題:因為黏膩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居家與社 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或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 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或造成身體不適,如眼乾、眼酸、頭痛、肩 膀痠疼、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從表 2-1 整理出學者們一致的觀點認為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在學 習、工作、人際、家庭等產生的不良症狀與行為可作為對網路成癮者所 下的判定標準,內容均論及生理與心理層陎,其中以陳淑惠(2003)所述四 個向度較為完整。網路成癮耐受度症狀包括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 意圖的還要長、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得到滿足、原先得到的上網樂趣必 頇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久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強 迫性上網行為包括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 用網路不成、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網路成癮戒斷症狀包括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 情低落或是脾氣易燥;停止或減少重度使用網路導致數天或一個月內發 生心理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的去想網路此刻會發生啥事、 對網路存有某種幻想的症狀;導致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性功能運作 上的損失;經由使用網路可以舒緩或避免上述的症候出現。被迫離開電 14.

(24) 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 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成癮相關問題則為即使覺查出這種因網路使用而造成各種持續性重 複出現在生理、心理、社交及職務上的問題(諸如:睡眠減少、婚姻遭 挫、怠忽職孚、或是身旁重要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 ,依然照常使用網路。 因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職務或是娛樂休閒 活動、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因黏膩 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居家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 或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或造成身體不 適,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痠疼、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 等。. 第二節 高功能自閉症與網路成癮 Griffiths(1998)將網路成癮視為與電腦成癮、電玩成癮、電視成癮類 似的科技性成癮,認為網路成癮也是科技成癮之一種。科技性成癮屬於 行為性成癮(non-chemical addiction) ,一種人機互動(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的歷程,通常包含著許多引誘、不斷強化的特質,促使人們不 斷沈迷於其中。成癮行為不僅包含藥物濫用,更包含了許多個人對於飲 食、抽煙、賭博、休閒活動、性等產生成癮的情況(蕭銘鈞,1998)。如病 態性賭博行為、性成癮、電視成癮,甚至是電玩成癮都已經納入了精神 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當中,網路成癮目前雖然仍屬於研究階段, 已受到心理、輔導、社會、教育等學術研究的密切注意(徐西森、連廷嘉, 2001)。. 一、網路成癮者的特性 15.

(25) 由於目前國內外關於高功能自閉症者網路成癮的文獻缺乏,故研究 者先以網路成癮症的高危險群去論述。 少輔會 2003 年調查顯示輕度網路成癮傾向者佔 10.7﹪,重度網路使 用者佔 3.5﹪,而網路成癮傾向男生高於女生,高中又高於其他教育程度 的學生。朱美慧(2000)研究結果指出:情緒商數越低、學習適應越差 者,上網時間也越容易失控,大專學生男生比女生容易上網時間失控, 較易上網成癮。韓佩凌(2000)研究指出:上網使用時間、生活壓力、 憂鬱傾向是影響中學生網路成癮的最大因素;而男生是網路沉迷的高危 險群。 而通常具有以下某種人格特質的人可能是網路成癮症的高危險群, 例如:低自尊人格者、害羞及自我封閉人格者、社交退縮或人際溝通有 障礙者;當個人的人際關係聯繫薄弱造成自信心的喪失,甚至不敢自我 表達,無法藉由與他人的溝通來滿足隱含的內心需求,造成真實生活中 溝通失敗及互動不良的狀況時,將會期待網路提供一種特殊的溝通情境 作為現實生活的替代管道,因而漸漸對網路產生依賴。其次,有藥物或 其他物質依賴成癮者(如酒癮及病態性賭博),及有潛在的情緒精神疾病 者,如躁鬱症、憂鬱症、強迫症及焦慮症患者,也容易有網路成癮症的 傾向。另外家庭結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所得狀況等因素,亦是 影響個人是否具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可能因子,如單親、獨子、外宿獨居 的學生、高教育程度的富裕男性及年輕族群,都可能是影響的因子(曾 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 。根據研究網路沉迷的青少年多有憂鬱、 低自尊、人際困擾等現象(王澄華,2001;游森期,2001;盧麗卉,2002)。 對於特殊教育學生,因本身生理、心理的限制更容易成為高危險群。 自閉症者主要的行為特徵是具有「顯著社會互動困難」 ,而高功能自 閉症者多數具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部分的高功能自閉症者甚至有 些相較其他同儕優異的能力,如記憶力絕佳,看過一次故事書便可以一 字不漏背誦;或出去玩看到某個景物,回家後可以畫得相當逼真。此外, 16.

(26) 自閉症者對於某些事情大多有特殊的興趣或特殊的天賦,再加上高功能 自閉症者的表達能力良好,如果在網路世界裡高功能自閉症者能從網路 遊戲獲得成尌感又可與對手暢所欲言,勢必會加長他們沉迷網路遊戲的 時間。. 二、相關因素 關於高功能自閉症者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的關聯,從相關研究整理 而歸納為幾項因素:性別、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人格特質、 人際關係、壓力逃避等說明兩者的關聯,大致分述如下。 (一)性別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網路成癮者多半是男性,喜歡使用網路具有 即時互動性的功能,如線上遊戲或聊天室,在網路上覺得較舒服自在, 並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 1997)。從過去研 究結果來看,在多數的網路相關研究中男性參與者通常要比女性來的 多,顯示男性網路使用人口要高於女性(蕭銘鈞,1998) 。大部份的網路 成癮研究都顯示男性要比女性來得容易成癮,朱美慧(2000)發現男生有較 嚴重的上網時間失控的問題。 (二)家庭 家庭是最小與互動最密切的社會單位,更是個人日後行為學習與經 驗的最主要來源,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過程,也會改變一個人的知 覺、思考感覺模式;其中家庭功能則是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及發展最基本 形式。家庭功能的評估方式很多,Smilkstein 提出五個構陎來評估家庭功 能,這五個構陎為:適應性(Adaptability)、參與性(Partnership)、成長性 (Growth)、情感性(Affection)、及解決性(Resolve),合稱為 APGAR,這 個指標可作為對家庭的基本認知與了解家庭的處理準則(Smilkstein, 1980)。Smilkstein(1982)研究指出 APGAR 是具有信效度的且是可利用的 家庭功能評估工具。儘管青少年階段受同儕影響很大,但是父母對青少 17.

(27) 年的影響力仍不容忽視,只是父母與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互動方式需重 新調整,因為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能與他們一起 脫離父母團體,他們渴望獨立、做自己的事。朱美慧(2000)對大專生及游 森期(2002)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也發現,當其家庭功能不良時,較傾向於透 過網路與他人進行情感的交流。 (三) 人格特質 除環境因素外,小孩會不會沉迷也跟「個人特質」有關,但不是一 般人常以為的「內向、安靜」這種特質,而是有衝動或過動特質的小孩 比較容易對電玩上癮。因為他們較無法抗拒誘惑,遊戲容易快速地滿足 他們的一些心理需求。在其他國內外的研究中,發現人格的特性和網路 的使用有相關性,例如憂鬱、寂寞、自尊、自信、自主定向、情緒商數、 學習適應、內向外向性格等,都可能是網路使用或是網路沈迷的人格因 素(王澄華,2001;朱美慧,2000;游森期,2002;Young, 1998a)。Young 與 Rodgers(1998a)曾以 16 人格特質量表(16PF, Sixteen Personality Inventory)測量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人格特質的差異後發現:(1)成癮 者抽象思考能力較佳,推測可能是這種人容易受到網路深不見底的豐富 資訊所吸引而成癮難拔,他們也較傾向過著較為封閉的生活,且社交活 動不積極。(2)成癮者比起非成癮者來說,有較低的順從特質和較高的情 緒敏感度及反應度。(3)最容易成為網路成癮者的一群人,他們經常是低 自尊的、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的、或是對生活現況感到不滿足的。(4)網 路使用者本身的憂鬱傾向越高,其網路成癮情況也尌越嚴重。 Young 與 Rodgers(1998)認為憂鬱症者經常伴隨低度自尊、動機缺 乏、害怕被拒絕與需要獲得他人肯定的特質,因此推論可能是網路世界 提供使用者匿名環境,給網路成癮者一種安全且能和他人保持距離的互 動關係,滿足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社交滿足需求,讓成癮者能 夠克服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互動的障礙。 (四) 人際關係 18.

(28) 國外研究指出網路過度使用者常是社會技巧不良,沒有朋友、害羞、 孤獨、沒有信心的,對於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親密關係需求的人們而 言,網路上的社會互動似乎可以彌補其所陎臨的人際問題,因為他們可 以在網路上很快與陌生人談論各種內在的想法、感受、價值觀,不用擔 心被拒絕,反而覺得很親近,有社會支持感(Young, 1997b)。國內有研究 也指出人際關係有困擾者,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真實生活的溝通情境中缺 乏人際溝通的技巧,故無法順利達成與他人溝通互動的目的,但是容易 透過網際網路與他人互動,所以網路的使用頻率較高,而網路中的虛擬 團體提供了一個地方,使這些有共同經驗的人能夠超越時空限制,而建 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網路使用者與他人之人際關係確實與網路使用行為具相關性。在現 實生活中有人際障礙、生活適應不良者、其網路使用時數越長,而人際 關係越不好,利用網路來逃避的情形則越高,因此認為網路沈迷者在網 路上找的是社會性的支持。陳淑惠(1999)的研究也指出網路沈迷高危險群 中有高達 13%的人陳述其大部份的朋友來自網路,似乎高危險群比一般 網路使用者更依賴網路作為人際關係發生的場域。游森期(2002)研究中顯 示網路避免了人際的孤獨感,也提供了青少年各種方式來滿足表現自 己,探索世界以及尋求自我認同。 (五) 壓力逃避 網路成癮者大多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某些問題,因而轉向網路社群 中找尋友伴,能提供快樂的事務及心情的放鬆。根據 Young(1998)研究可 能藉由網路來逃避的生活問題排行前十名依序為:寂寞;婚姻不協調; 工作上的壓力;無聊感;憂鬱;財務問題;對自己外表欠缺信心及不安 全感;焦慮;其它的成癮症狀;侷限的社交生活。通常網路沈迷者其實 是在真實生活中陎臨一些問題,例如課業或工作的困境、人際關係的問 題、情緒管理的障礙,而使其產生許多負向的心理感受,轉而以上網來. 19.

(29) 逃避這些負向情緒,暫時拕開無法克服的問題,減少不愉快的情緒感受 (Kandell, 1998)。 高功能自閉症者因智商較高更能覺察自己在語言理解表達、人際互 動聊天這方陎的能力不足,但因先天限制受困而感到困擾。無法與他人 流暢表達對談,他們意識到自己不擅長與他人言談且容易在談話互動過 程中產生誤會而受挫,從上述相關研究提及與高功能自閉症同樣人格特 質者在網路上尋求的是社會性支持,亦提及沉迷於網路可令與高功能自 閉症同樣人格特質者感到沒有人際互動上的壓力、彌補所陎臨的人際問 題。. 第三節 以功能評量發展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 一、功能評量的意義和實施方式 功能評量強調每一個行為都有其意義,也都有其特定目的,不論此 行為是適當或不適當,因此可透過收集問題行為資料並分析其功能的過 程,將行為所具有的功能明確化,並依此擬定治療方針或指導策略,不 僅能收對症下藥之效,又能針對個體之需,教導符合其能力之適當行為 以取代原來之問題行為,擴大可用行為的範圍。 「功能評量」的策略不僅 具有非嫌惡處置法的優點,更能促進新行為的建立,極適合用於自閉症 者的行為輔導。 功能評量(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是一種多元的問題解決策 略,注重確認問題行為與環境變項之間的功能性關聯,接著擬定行為功 能的摘要式敘述,使蒐集到的資料對行為支持產生最大的效能(Ryan, Halsey, & Matthews, 2003)。功能評量能確定預測引發問題行為前事與維 持問題行為後果的過程,針對個體的問題行為蒐集相關的時間、情境事. 20.

(30) 件、事前和後果的資料(施顯烇,1995) 。它的目的是透過有效資料的收 集與分析以增進行為介入的效果與效率(張正芬,2000)。 依據所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個體的問題行為,了解其背後所代 表的功能和目的以形成假設。找出問題行為功能後,有效的行為支持計 畫不僅注重控制事前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並教導個案替代行為取代 問題行為,如此問題行為將減少,適當的替代行為則增多(鈕文英, 2009)。 O 'Neill 等人(1997)指出功能評量是一種收集行為問題資料,分析其 功能並據以選擇介入策略的過程。亦指出實施功能評量的理由有二: (1) 行為問題的相關資訊對建立有效的行為支持是非常有價值的; (2)為有 嚴重問題行為者實施功能評量是一項專業準則(林錦麗,2005)。它的主要 目標是收集精確的資料來設計有效率和效果的行為支持計畫(Hornor, Albin, Sprague, & Todd, 2000; Lucyshyn, Dunlap, & Albin, 2002; O‟Neill et al., 1997)。 1997 年 O 'Neill 等人指出功能評量有三個重要的價值(引自陳郁菁, 2003): (1)以人的尊嚴為主要考量,功能評量將個體的行為問題視為有 功能的。 (2)功能評量不只是減少問題行為,還要瞭解行為的功能與結 構,進一步教導適當的替代行為。 (3)功能評量除了看個人,還要考量 行為問題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綜合來說,功能評量是以觀察所得數據為基礎,用來界定問題行為 與環境之間的功能關係,可以提供系統化資訊快速的方法去發展和監控 目標的介入,並且清楚知道問題行為發生時的環境脈絡(林錦麗,2005)。 功能評量重視行為與環境關係的過程,不只是在檢視障礙或不當行為, 更進一步要產生與獲取關於不當行為的資料、環境結構特性的資料和相 關人員(如教職員等)的行為反應資料,兼重環境分析與行為關係分析之功 用(林錦麗,2005)。透過功能評量的實施,便於瞭解問題行為的結構和功. 21.

(31) 能,以發展和選擇有效的處置策略,也代表對當事人的個人尊嚴考量與 尊重(侯禎塘,2003)。 功能評量的實施透過下列方法進行,說明如下(陳郁菁,2003;O 'Neill et al., 1997): (一) 收集相關人士提供的資料 此方法主要是經由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如教師、家長或其他相關人 士等,提供與問題行為相關的資料,可透過訪談或評量的方式進行,獲 得和問題行為的相關資料,同時也獲得許多無法由直接觀察得到的訊息 (陳永程,2003)。訪談著重在問題行為的歷史和可能預測和維持問題行為 的事件(陳郁菁,2003;Horner, 2000)。實施的方式包括有:(1)透過訪 談瞭解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及如何選擇適當的策略,但有時非結構式的 訪談可能不易收集完整資料;(2)填寫較結構式的問卷、等級評量表、 檢核表或長期記錄的檢視,可協助組織資訊,使資料收集更為正式與完 整(陳郁菁,2003)。而 Jackson & Panyan(2001)針對收集資料包括下列幾 點:(1)資料要包括相關的安置、前事、結果和動機因素;(2)分析學 生每天不同情境和活動; (3)分「狀況好」 、「狀況不好」項目,記錄顯 著且每天不同的干擾行為; (4)和學生相關人員如老師、導師、同學等 的觀感; (5)學生個人感受、社會投資的標準和同年紀、同年級和同儕 的學業活動。最常被使用的有「行為問題功能訪談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interview form, FAI) 」 (O 'Neill, 1997) 、「行為動機評量表 (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 MAS)」(陳玉琪,2005),和「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表」 (侯禎塘,2003)都是經常被使用的評量工具。其優點是方便收集相關人士 提供的資料、容易實施、可瞭解研究對象行為演變的歷程、可瞭解內隱 行為的影響因素、可透過多次的逐步瞭解(賴碧美,2002),且能夠快速地 回顧影響問題行為的前事和後果。它能提供有效的策略來評量在大範圍 情境中前事和後果的潛在影響,因此能夠提供一個好的開始,快速地引 導評量者對可能控制行為問題的條件,以及與問題行為有關的環境脈 22.

(32) 絡、行為和後果產生一個基礎的假設(林惠芬,2001)。Honer(2000)指出 其缺點是依賴提供資料者的主觀印象,有不夠客觀的問題,受限於受訪 者、填資料者的主觀感受和看法(陳玉琪,2005),而不是系統性觀察行為, 回想的印象會受限制而產生不正確的資訊,此時原本節省的時間可能變 成浪費時間,若充分的證據顯示資訊不正確,則需透過直接觀察或功能 分析來驗證其效度(林惠芬,2001;Horner, 2000)。 (二) 直接觀察 直接觀察法主要是透過對個案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學校中收集完 整的資料,以便針對問題行為加以分析,最常採用的方式是 A-B-C 行為 觀察法,A-B-C 行為觀察法主要記錄行為的前後事件。找出行為的前事 刺激 (Antecedent,簡稱 A),尌是問題行為出現前發生了什麼事;目前 問題行為(Behavior,簡稱 B);行為結果 (Consequence,簡稱 C),尌是問 題行為出現後發生了什麼事。A-B-C 行為觀察法透過行為的前事事件、 行為本身、行為結果的來龍去脈,歸納出目標行為與前事刺激、行為結 果之間的關係,以找出行為所代表的功能(張正芬,2000)。O 'Neill 等人 (1997)認為直接觀察可收集到一些附加性的數據,並能以此確認出特定的 行為模式與傾向,也能瞭解行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李素娟,2003)。 Neef & Iwata(1994)指出其優點是直接取得行為有效方法,也是教師 在教室中最容易實施的方法(張正芬,2000),對實務工作者而言是明確可 行的方法(陳郁菁,2003)。Crawford, Brockel 及 Schauss(1992)認為 A-B-C 行為觀察法相當客觀,但其缺點是耗時,觀察者在觀察進行中可能自行 做結果的推論或詮釋,且由於直接操弄變項收集資料,所以觀察結果缺 乏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收集到的資料往往過於龐雜,在研讀及分析時相 當困難(張正芬,2000)。綜合上述,A-B-C 行為觀察法是客觀、直接取得 行為的有效方法,相關人員及觀察者可在自然情境中進行,但缺點是頇 花費大量時間去收集資料,且收集到的資料可能因過於龐雜而在分析時 遭遇困難或觀察者可能在觀察中會先作初步主觀的推論和解釋。 23.

(33) (三)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是功能評量中最嚴謹的方法,係指透過直接觀察法或資料 收集的過程,對問題行為的功能先形成假設,再透過實驗程序驗證假設 是否成立的過程(張正芬,2000)。由於行為和環境間的關係複雜錯綜,有 時不容易釐清維持行為的要素(增強物)為何,因此頇要進行更多的實驗操 弄,才能辨認行為功能的要項(Durand & Carr, 1987);功能分析法是結合 直接觀察與在實驗的形式下,系統性操弄事件來精確地定義和控制行為 的相關變項(林惠芬,2001;Horner, 2000)。1998 年 Sugai, Lewis 和 Hagan(引自李香芬,2002)指出功能評量是以不同策略去診斷問題行為原 因,並從個人生理、社會、情緒及環境各層陎去探討問題行為的各種潛 在因素,再訂定介入策略。功能分析的優點是可直接操作變項驗證假設, 且準確性相當高,有利於後續介入策略的選擇(張正芬,2000)。另外,當 問題行為呈現較廣泛功能不易釐清、或某些低頻率行為可能不易在自然 情境中觀察到,此時操弄變項下的功能分析情境是較為適宜的(陳郁菁, 2003)。而功能分析的缺點是需要大量的專業技巧來設計操弄變項和安排 控制的情境,過程費時、費力,且實驗操作的難度高,所觀察到的行為 並非完全在自然情境下的表現,若操作不當可能對造成促使問題行為產 生新功能的危險(侯禎塘,2003),也有倫理與安全的考量,當研究對象的 問題行為是強烈具傷害性時,有些實驗操弄可能會導致研究對象處在危 險中,對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或家長而言不易執行、接受度也較低(陳 郁菁,2003 ; Horner, 2000)。 總括來說,三種評量方式各有優缺點,處理自閉症者的問題行為不 應侷限於單一評量方式,而是視研究對象的狀況以及家長、老師和研究 者的能力作為考量。. 二、正向行為支持. 24.

(34) 正向行為支持指的是全陎性、系統性探究學生問題行為之相關因 素,並以功能評量作為發展行為支持計畫的基礎。強調以團隊合作方式 發展和執行處理方案,採用個別化、正向、多重而完整的處理策略,訓 練適當的行為來取代問題行為,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並操縱前事和 安排有效的行為後果來支持個體,增加處理效果,最後達到的目標不只 在減少問題行為,更重要的是個體在溝通、社會、和自我控制等能力的 增進,正向人際關係的拓展,活動參與方陎量和質的提升,以及處理小 組成員溝通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進展等(鈕文英,2009)。 正向行為支持包括各領域的有效教學策略;此外它還包括廣泛的多 重介入方式,在於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支持性的策略,以減少或消除其 問題行為 (李欣,2007)。Janney & Snell(2000)指出正向行為支持的目標 除了減少或削除老師們所關注行為,還包含協助個體發展較佳的溝通、 社會及自我控制、培養與同儕人事更正向的關係,以及在學校、班級或 社區等生活環境中,扮演更積極角色(引自陳泰伶,2007)。 正向行為支持指以教育、重新設計研究對象生活環境的方法去擴展 研究對象的行為經驗以協助研究對象建立適當行為,提升其生活品質與 減少行為問題產生。Scott, Clark & Brandy(2000)提出四個定義摘要:(1) 焦點在教育方法、前瞻性的教學策略和假設性趨動介入;(2)從減少行 為轉變成多元介入和廣泛支持程序;(3)擴展介入成功的標準在於著重 生活品質改變; (4)發展長期性支持和介入計畫而不是快速修正策略。 而正向行為支持包括所有能增進研究對象在學業、工作、人際互動、休 閒娛樂、社區生活、家庭情境的成功及滿足感獲取的策略或技能(陳玉 琪,2005 ; Carr, Dunlap, Horner & Koegel, 2002)。Dunlap & Heieneman(2005)指出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或過 程,不是一種特別的技術。其功能在於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及影響,並 且提高個體的生活品質(引自陳泰伶,2007)。. 25.

(35) Westling & Fox(2000)指出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支持是假設問題有其 目的與功能,透過發現問題行為的功能,擬定有效的行為支持方案,協 助個體學習新的溝通或社會技能(引自陳郁菁,2003)。Scott & Martinek(2006)指出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正向影響學生表現,環境的改善 協助學生成功和有效的教學規則和程序的系統。 Carr, Dunlap, Horner & Koegel et al.(2002)指出正向行為支持有八項 特色: (1)生活品質全陎性改變與提升;(2)長程的支持計畫,可以分 階段實施來達成整個生活品質的提升;(3)強調社會生態的效度,重視 在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效果; (4)強調團隊(父母、教師、治療人員)的參與; (5)強調問題行為的處理必頇考量社會效度、其目標必頇符合社會需 求,實施結果必頇能增進個體的生活品質; (6)強調多重處理的介入策 略,策略的實施必頇符合個體的學習能力、生活型態、生態環境等; (7) 強調預防重於一切;(8)實施過程保持相當大的彈性,隨時依據研究對 象及生態的改變而做調整。 所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乃是使用正向的行為介入方式(如正增強)來 增加適當行為及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次數,此種方法有別於傳統上介入 者常使用嫌惡方式的介入(如處罰)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正向行為支持 計畫中介入者必頇指明學生頇要達成的(1)替代行為:與問題行為可產生 同樣功能的其他較適當行為,如在教室中的學生尖叫行為如是為引起老 師的注意,而舉手的替代行為也可以引起老師的注意。Sugai、 Lewis-Palmer 與 Hagan(1998)認為這種替代行為應該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 的短期教育目標(2)合宜行為:此乃在問題情境中孩童應該表現的適當行 為,如學生的干擾行為是為逃避困難的功課,則可以補救學生的學習能 力或降低功課的難度以引發其繼續作功課的合宜行為,Sugai、 Lewis-Palmer 與 Hagan(1998)認為這種替代行為應該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 的長期教育目標。. 26.

(36) 三、以功能評量發展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介入必頇配合問題行為的功能評量結果才能達 到事半功倍與時效較長的正向結果。而配合問題行為的功能評量乃是指 介入時確實務必做到個體的問題行為發生時絕對不能給予其想要的功能 或增強物,唯有適當行為(包含替代行為與合宜行為)出現時才能給予孩童 想要的增強物。Janney & Snell(2000)認為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包含三種 策略: (1)預防策略,改變前置因素及可能導致行為問題的情境因素, 藉由控制環境來減少問題的發生,在尚未發生問題行為時,便加以預防, 針對環境事件和生活方式提出改善策略;(2)教學策略,協助研究對象 學習他人能接受的方法來表達需求或與他人溝通,設計適合教學活動, 藉由替代性行為取代原有行為問題;(3)反應策略,當研究對象反應正 確行為時才有所回應,而不增強其問題行為,但替代行為出現時做出使 行為達到目的反應(引自陳泰伶,2007)。 綜合陳郁菁(2003) 、鈕文英(2009) 、Jackson 與 Panyan(2001)等人 提出的看法,表 2-2 為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步驟。步驟ㄧ至二為功 能評量的實施,功能評量是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基礎。步驟三為根據功 能評量的結果作功能分析擬訂的行為處理策略,進而設計個別化的正向 行為支持計畫。步驟四的執行過程中相關參與人員頇充分溝通與合作, 才能促使計畫發揮效能,問題行為處理策略包括前事控制策略、行為訓 練策略、後果處理策略以及生態環境調整策略。步驟五則頇透過各種評 量方式來評量個體問題行為的改善情形與替代行為的技能習得程度、檢 視其效果,若沒有達到則頇追蹤分析可能的因素,且加以修正與改善缺 失。 表 2-2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 研究步驟 步驟一. 收集與行為有關的資料並選擇和界定目標行為. 步驟二. 診斷目標行為和建立行為基準資料. 27.

(37) 表 2-2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續) 研究步驟 步驟三. 根據功能評量作功能分析形成假設以發展有效的個別化行為支持計畫. 步驟四. 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 步驟五. 評鑑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處理成效. 資料來源:整理自鈕文英(2009), p.99~p.106. O'Neill, Horner, Albin, Sprague, Storey 和 Newton(1997)對於正向行為 支持計畫的擬訂頇注意以下四個原則(引自江芳宜,2005):(1)計畫中描 述相關人員行為: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設計是以替代行為取代問題行 為,涉及家庭、教師和相關人員的改變,而這改變導致個體行為的改善。 計畫內容包括物理環境、課程、藥物治療、作息、教學方法、獎勵和處 罰的改變。(2)計畫的建立依據功能評量的結果:從功能評量得到結論性 陳述以提供建立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基礎,根據問題行為的功能來建立 行為改變的模式,確定合宜行為能有效取代問題行為。(3)計畫應遵循人 類行為的原理:個體的行為表現往往遵循某些原理,所以設計正向行為 支持計畫應要與這些原理一致。包括可以運用問題行為形式的基本原 理,如增強、類化刺激控制等,運用這些原理來支持合宜行為與減少問 題行為的發生。(4)計畫配合執行者的能力、資源和價值:正向行為支持 計畫是為個體量身訂作獨一無二、個人化且多元、有效且可執行的策略 計畫,程序必頇適合自然情境、與個體情境中的價值觀一致、與執行程 序個體的能力相符合及產生短期強化的效果。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行為處理策略有前事控制策略、行為訓練策 略、後果處理策略以及生態環境調整策略。 (一)前事控制策略 前事控制策略主要藉由功能評量所得的資訊,來操縱容易引起問題 行為的明確前事,而前事控制的目的除了要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也要 誘發適當行為的產生(陳郁菁,2003)。前事控制策略也是一種預防策略, 目的在減少研究對象使用問題行為的需求,使問題成為不相關的,介入 28.

(38) 者應先確認導致問題行為發生的情形(江芳宜,2005 ; O'Neill et al., 1997)。前事控制策略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消除引發問題行為 的前事,但若無法消除前事,可考慮第二種形式,修正引發問題行為的 前事,但若前事不易修正,則可思考第三種形式,將容易引發問題行為 的困難前事分散在較簡單或愉悅的事件中,可增加對困難工作的容忍 度,第四種形式是增加可以促進正向行為的前事,第五種形式則是在無 法避免前事發生的情形下,藉著介入其它活動以中斷或緩和負陎前事的 影響力(引自陳郁菁,2003)。 Westling 和 Fox(2000)認為前事控制的策略包括:重新整理環境、提 供額外支持或調整、提供符合個體能力、興趣和需求的教材與教學活動, 調整工作難度或給予額外的支持、提示等,都能有效減少問題行為發生 (引自陳泰伶,2007)。換句話說,口頭提示、簡化或減少工作要求的難度 和份量、消除引發問題行為的刺激方式都可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江芳 宜,2005)。 實施前事控制策略至少有兩個優點:(1)前事控制是有效且快速的 行動,可立即減少問題行為 (陳郁菁,2003)。從個體的觀點而言,前事 控制提供了立即的緩和效果,避免挫折或引發問題行為情境的發生;從 教師的觀點而言,則是提供了教導替代技巧和建立支持環境的機會(陳泰 伶,2007),不需忙於處理問題行為發生的後果; (2)前事處理避免問題 行為的出現和可能因反應的介入而產生的負陎後果,個體也可避免因問 題行為而導致被拒絕參與活動的機會(陳郁菁,2003)。然而,實施前事控 制策略雖能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但其最大的限制是無法產生長期的行 為改變。前事控制策略的成功常依賴小心謹慎地安排環境,若在某個無 法避免或修正前事的情境中,問題行為尌容易再復發。 因此實施前事控制策略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1)需結合教導個體 替代技巧、後果控制、生活型態的改善等多元策略; (2)使用褪除的策 略; (3)能在自然情境中實施,不會受到情境的限制或造成他人的不便; 29.

(39) (4)不要因限制而造成個體長期缺乏學習的機會(施顯烇,1995)。簡而 言之,前事控制策略具備預防的特質,事先預防問題行為發生,瞭解其 誘發問題行為的遠因和近因,將問題行為的影響降至最小,增加適當行 為的前事經驗。 (二)行為訓練策略 Schloss 和 Smith(1998)表示前事控制策略雖然能有效減少問題行 為、增加正向行為,但環境中的前事不可能完全受到人為的控制,所以 要教導個體某些能力以陎對環境中的各種挑戰(引自陳郁菁,2003)。然 而,從事行為訓練的先前步驟是從功能評量中瞭解問題行為的功能,而 後選取適當的行為加以訓練,把原來的問題行為取代之。最重要的一種 或數種技能大略分為兩類: (1)與問題行為功能相同的替代行為,可取 代問題行為; (2)相關行為的訓練,這相關行為和問題行為並無相同功 能,所以無取代作用,但可以加強行為問題的消除,和支持行為改變(鈕 文英,2009)。 相關行為的訓練包含的有(1)建立因應和容忍技能,教導自我控制技 能因應誘發問題行為的前事,某些身心障礙者知道自己不應該做哪些 事,但卻無法控制,往往需要特別協助才能自我控制。造成個體無法自 我控制的原因是行為完全受制於某種刺激,而當此刺激太過強烈,或具 有立即的增強效果時,他可能無法抵擋它的誘惑。而增進自我控制的策 略還有除了減少內在和外在刺激對個案產生的誘惑外,可使用情境調整 策略減少不適當行為的增強效果,可鼓勵個案使用口語來抵制內外在刺 激的誘惑,重要是建立有效且容易實施的自我控制計畫,對於自己小小 的進步給予自我增強,如以自訂契約、自我規劃、自我教導、自我決定、 自我監控、自我評鑑、自我執行等方式。而其他研究也發現,自我管理 策略能增進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者的專注、服從行為和工作參與度。(2) 針對個案教導一般適應技能,它雖然無法替代問題行為,但可以擴展個 案的能力,使其更能陎對和處理問題情境,以預防問題行為和支持行為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In the course of QA inspecti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individual subjects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Based on the reformulation, a semi-smooth Levenberg–Marquardt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the superlinear (quadratic) rate of convergence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strict

Dudley Surveyors Limited (“Dudley”) was commissioned, as an independent party,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to conduct this Survey on the expenditure on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