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成癮的定義、成因與判定標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成因與判定標準

ㄧ、定義

根據世界健康組織(WHO)定義,傳統性的各種成癮症之「成癮」

是指: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肇因於重複服用自然或人工合成 的藥物,因而醞釀出不可抗拒的渴望與衝動,儘管造成身心社會傷害仍 無法停止服用該類藥物的現象。同時,對於該藥物所帶來的效果會因耐 受性(tolerance)的增加而必頇增加服用量,當服用量驟減也會產生戒斷 退癮反應(withdrawal)。如果長期服用,則會出現生理與心理的依賴現 象(dependency)。

但網路成癮和傳統的藥物成癮不同。網路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紐約 精神科醫師 Ivan Goldberg 在 1995 年提出,其症狀是:因使用網路過度 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功能上的減弱(蕭銘鈞,

1998)。在 1996 年匹玆堡的心理師 Kimberly Young 的報告中宣稱約有五 分之四常上網路的人已有成癮現象後,才開始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及討 論,他認為網路成癮是衝動、失去控制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常行為,

此種行為是不包含麻醉劑、沒有中毒症狀的使用行為;因網路具有互動 特質,如聊天室、網路連線遊戲似乎是最具成癮性。

英國心理學者 Griffths 在 1997 年以一些傳統的成癮臨床病例作網路 成癮研究,他將網路視為一種「科技性的成癮」,並將這種屬於科技性的 成癮,定義成一種涉有人、機互動但不涉及物質攝取的成癮習慣。

二、成因

茲將網路成癮的成因以(一)行為學派與(二)人本學派(三)精 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分別說明如下。

(一)行為學派的觀點

行為學派的觀點是以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來解釋網路成癮者的 物質性成癮行為,操作制約是指個體經得到強化後所建立的刺激-反應連 結的歷程。相關學者認為網路成癮也是一種操作制約的現象,上網便是 網路成癮者的籌賞,而不斷重複上網的行為,即是不斷強化個體對於網 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游森期,2002;Wallace, 1999)。

(二)人本學派的觀點

從人本學派的觀點來解釋網路成癮的成因,則以 Maslow 的需求層 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為代表,認為個體乃因未能於現實生活中獲得 需求滿足,因而尋求網路的虛擬實境。在各學者專家的觀點中,與網路 成癮成因最具相關之需求層次論層級為生理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自 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游森期,2002)。Maslow 認為人類的各種需 求是與生俱來,而非學習得來的。若是需求得不到滿足,將可能導致心 理疾病,以下將分四個觀點討論:(1)生理需求的觀點:Cooper(1998)提 出 AAA 架構來解釋網路與性需求的關係,AAA 架構的第一個 A 是網路 的易取得性(accessibility),現今網路的取得與使用十分方便;第二個 A 是網路的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現今網路的連線費用合理。第三個 A 是網路的匿名性(anonymity),現今網路使用不需要提供身份;確實網路 的便利、快速、經濟與匿名確實符合現代 E 世代青少年的特質,讓使用 者在網路世界中很容易取得管道獲得性需求的滿足。(2)愛與隸屬需求的 觀點:網路上的虛擬友誼與支持提供了網路使用者另一社交管道。在現 今工商發達的社會中,人際之間較為疏離,也導致社會支持需求的嚴重 不足,使得人們藉由網路來滿足社會支持的需求(King, 1996;Kraut, Patterson, Lundmark, Kiesler, Mukopadhyay, & Scherlis, 1998)。許多研究中 指出網路使用者花費在網路上與網友的互動,比與現實世界朋友互動的

時間還要多。(3)自尊需求的觀點:如 Maslow 所言有低層次自尊需求與 高層次自尊需求。低層次自尊指他人對於自己的尊重,網路使用者透過 網路而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讚賞,即是網路所提供之低層次自尊;高層次 自尊則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與尊重,即自我尊重。網路使用者透過網 路世界所獲得的自我滿足,即是網路所提供的高層次自尊。網路遊戲是 網路使用者獲得自尊的管道之一,在其中尋求信心、肯定與支持、得到 自尊。(4)自我實現需求的觀點:對於網路世界與個人發現自我、自我實 現之間的關係,Suler(1999)認為在網路的情境中人們有一個機會能夠好 好思考自我,了解自己。因為網路很大的功能是提供一個人與人很好互 動的介陎,在網路上與人言談的過程尌像是一個探索自我的路徑,並且 藉由網路與網友發現自我的概念、認知、態度與人格、尋求認同與社會 支持,進而滿足自我的夢想。

(三) 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

網路成癮者藉由網路減少焦慮及衝突,將網路視為逃避生活負陎情 境的管道,把上網當作一種心理逃避機制。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體在現 實生活中不免遭遇挫折與衝突,個體為解決這些衝突,並符合外界的期 待,乃轉向以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現,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則會轉入個 體的潛意識中。網路的虛擬特性讓個體無礙地表達出潛意識的自我,透 過網路來處理現實生活中未能表達的慾望以及所遭受的痛苦、衝突及挫 折,使用者可以在此虛擬場域中公然地表露自我內在的情緒,而不用受 到「自我現實原則」與「超我道德原則」的限制(陳怡安,2003)。從 Freud 的精神分析論探討物質濫用,主要認為個體在於滿足願望與減少衝 突,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的表現,個體經由對某 類物質的過度使用來保護自己免於陎對生活的負陎情境與伴隨而來的焦 慮、憂鬱、孤寂感、罪惡感等負陎情緒(李素卿譯,1996)。2008 年 Jane、

Hwang 與 Choi(引自張高賓,2009)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與性別、使用過度 及線上聊天有關聯外,當控制背景變項及相關因素後,也發現網路成癮

與強迫症及憂鬱症的症狀有高度關聯。若有情緒障礙的人如:憂鬱症、

躁鬱症、焦慮、社交退縮、自我封閉人格、過動、注意力缺損,或是有 酒癮、藥癮、強迫症、病態性賭博等成癮行為者,都是網路成癮的高危 險群。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和恐慌症,這些精神症狀,可能和網路成癮 互為因果。可能是個人退縮的人格特質,導致在網路世界尋求慰藉;但 也有可能是過於沉溺上網,造成人際關係退縮。

以上三種學派有關網路成癮成因的觀點各有所取,其論點均可用以 說明網路成癮部分的現象,特別是行為學派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與人 本學派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操作制約是指個體行為經得到強化後所 建立的刺激-反應連結的歷程,與功能評量強調每一個行為都有其意義的 精神相符,網路成癮者不斷重複上網是受到網路刺激而強化了其反應,

功能評量的進行為確認問題行為與環境變項之間的功能性關聯,可從中 弱化刺激與反應的連結。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各種需求是與 生俱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如生理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則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如網路成癮以心理上的依賴為主 要的心理病理機制。

三、判定標準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00)指出 過度使用網路可能會形成類似酒癮、藥癮、毒癮、病態性賭博等不可自 拔的上癮行為(addictive behaviors)。Young(1996)提出之網路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問卷中,包括八項敘述性問題,有五 項問題以上答案為是者,則列為有網路成癮的傾向。

Goldberg(1996)表示網路成癮的症狀包括:上網時間過長導致生活型 態改變、逃避重要活動、失眠或改變睡眠型態;生理或身體活動減少;

忽略健康;失去朋友,忽略家人,忽略個人責任及工作;拒絕延長下網 時間及渴望增加上網時間。Goldberg(1996)且在網站中建立一個依據 DSM-IV 範本而成的「網路成癮失序症」網頁,列出七個判定標準,若

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其敘述中三至四項症狀,且症狀持續長達十二個月以 上即是(引自蕭銘鈞,1998)。前述之判定標準可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網路成癮定義

研究學者 定義/指標

Goldberg(1995)

使用網路過度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功能上的

研究學者 定義/指標

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 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成癮相關問題則為即使覺查出這種因網路使用而造成各種持續性重 複出現在生理、心理、社交及職務上的問題(諸如:睡眠減少、婚姻遭 挫、怠忽職孚、或是身旁重要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依然照常使用網路。

因網路的使用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職務或是娛樂休閒 活動、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因黏膩 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居家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

或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或造成身體不 適,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痠疼、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