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以在台灣桃園縣和韓國京畿道從事於製造業之泰籍勞工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以在台灣桃園縣和韓國京畿道從事於製造業之泰籍勞工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 ‧ 國. 學. . 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 政 治 大 :以在台灣桃園縣和韓國京畿道 從事於製造業之泰籍勞工為例 立 ‧. Migrant Workers’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y. sit. io. al. n. . er. . Na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ai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aoyuan County, Taiwan and Gyeonggi-do, South Korea. C研究生:曹民根 hengchi. i n U. v. Min-Kyun Cho. 指導老師:馬藹萱 博士 Advisor: Ai-Hsuan Ma, Ph.D.. 中華民國102年11月 November, 2013.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 8 貳、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壹、前言 ................................................................................................................................................. 11 貳、移工的定義 ..................................................................................................................................... 11. 政 治 大. 參、移工形成之脈絡和台灣與韓國的移工引進歷史 ......................................................................... 12. 立. 肆、關於遷移者的適應之理論 ............................................................................................................. 18. ‧ 國. 學. 伍、小結 ................................................................................................................................................. 25.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y. Nat. 壹、研究設計 ......................................................................................................................................... 26. er. io. sit. 貳、田野與場域 .................................................................................................................................... 26 一、場域 ........................................................................................................................................ 26. al. n. v i n Ch 二、抽樣 ........................................................................................................................................ 26 engchi U 三、研究可信度 ............................................................................................................................ 27 四、研究倫理 ................................................................................................................................ 27. 第四章 台灣和韓國的移工規模及現況 壹、韓國的移工規模和引進程序 ........................................................................................................ 29 貳、台灣的移工規模和引進程序 ........................................................................................................ 33 參、小結 ................................................................................................................................................ 39. 第五章 台灣和韓國的政府角色與移工支援政策 壹、韓國政府的支援政策 .................................................................................................................... 41 2.

(3) 一、中央政府 .............................................................................................................................. 41 二、地方政府 .............................................................................................................................. 49 貳、台灣政府的支援政策 .................................................................................................................. 51 一、中央政府 .............................................................................................................................. 51 二、地方政府 .............................................................................................................................. 53 參、小結 .............................................................................................................................................. 56. 第六章 資料分析 壹、受訪者介紹及基本資料 .............................................................................................................. 58. 政 治 大 一、政府政策 .............................................................................................................................. 65 立. 貳、兩國移工的適應度探索 .............................................................................................................. 64. ‧ 國. 學. 二、工廠內社會網絡 .................................................................................................................. 76 參、小結 .............................................................................................................................................. 84. ‧. 第七章 結論. Nat. sit. y. 壹、結論 ............................................................................................................................................. 86. n. al. er. io. 貳、研究討論 ..................................................................................................................................... 87. i n U. v. 參、研究限制 ..................................................................................................................................... 90. Ch. engchi. 肆、政策建議 ..................................................................................................................................... 91. 參考文獻 附錄. ............................................................................................................................................. 92. ........................................................................................................................................................ 96. 附錄一、 評鑑年度辦理藍領外國人聘僱許可之人力仲介公司評鑑指標 .................................. 96 附錄二、 在韓泰國廠工的社會文化適應訪談大綱........................................................................ 97 附錄三、 在台泰國廠工的社會文化適應訪談大綱........................................................................100. 3.

(4) 圖表目錄 表 2-1:近二十年台灣移工引進之重要記事 ................................................................................................ 14 表 2-2:近二十年韓國移工引進之重要記事 ................................................................................................ 16 表 2-3:近三十年台灣和韓國之出生率 ........................................................................................................ 17 表 2-4:融合模式的類型學 ............................................................................................................................. 19 表 2-5:文化適應群體之範疇化 .................................................................................................................... 21 表 4-1:韓國的移工現況 ................................................................................................................................. 30 表 4-2:台灣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按縣市及國籍分(2013,2)........................................................ 34. 政 治 大 表 4-4:台灣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按國籍及性別分(2013,2)........................................................ 37 立 表 4-3:台灣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按行業及國籍分(2013,2)........................................................ 36. 表 5-1:韓國中央部門的工作內容 ................................................................................................................ 41. ‧ 國. 學. 表 5-2:2011年社會整合計劃參與者現況-年度別 .................................................................................. 42 表 5-3:韓國法務部所推進的社會整合計劃內容 ...................................................................................... 43. ‧. 表 5-4:韓國社會理解之課程 ........................................................................................................................ 44. Nat. sit. y. 表 5-5:移工職前教育內容規劃,以韓語能力分 ...................................................................................... 46. er. io. 表 5-6:文化體育觀光部的事業計劃內容 ................................................................................................... 47. al. 表 6-1:台灣的受訪者基本資料 .................................................................................................................... 58. n. v i n Ch 表 6-2:韓國的受訪者基本資料 .................................................................................................................... 61 engchi U 表 6-3:台灣和韓國的支援政策比較 ............................................................................................................ 75 表 6-4:勞工入境前的教育經驗分類表 ........................................................................................................ 76 表 6-5:停留期間分類表 .................................................................................................................................. 78 表 6-6:工廠規模分類表 .................................................................................................................................. 80 表 6-7:工廠規模*停留期間分類表 ............................................................................................................. 83. 圖 4-1:韓國引進外籍勞工之程序 ............................................................................................ .................... 31 圖 6-1:韓國支援中心所使用的韓文教材 ............................................................................ ........................ 68 圖 6-2:宋干節活動介紹手冊 ............................................................................................... .......................... 69 圖 7-1:居住在兩國的泰勞之適應階段況 ................................................................................ .................... 90 4.

(5) 致謝 首先我想先深深的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馬藹萱教授 , 幫助我順利地完成這篇論文。馬藹萱教授在 寫這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 , 幫助我彌補不足的地方 , 並且細心的指導和建議 , 讓這份論文可以具體 的結合理論跟實務。此外,在我來台灣留學的三年來,盡心盡力的幫助我並且體諒我。 口試期間 , 在繁忙中撥空前來的兩位口試委員黃長玲教授和張峯彬教授 , 在短時間內細心的審 核我的論文 , 並針對我的論文給了我珍貴的看法和建議。兩位教授的建議 , 促使我的論文可以更上 一層樓,並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因此,我想在這裡也對兩位教授致謝。. 政 治 大 得這篇論文可以更加生動 , 我相信訪 談 所 得 , 也 將 成 為 往後政策的設計和規劃相當重要的參考資 立 除此之外,我也想向這篇論文的主角,20位泰國勞工致謝。因為有他們真誠的受訪內容,不僅使. ‧ 國. 學. 料。另外,我也要感謝勞工委員會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的相關人員、台灣四方報的記者 和員工、韓國安山市外國人居民中心的翻譯支援中心的相關人員提供我本論文最基礎的相關參考資. ‧. 料。. sit. y. Nat. 再者,還有自願幫我在進行訪問時口譯的在台泰籍學生們和嫁到韓國的Somjai跟Art也對這篇論文 貢獻不少。我還要感謝跟我一起討論並給我許多建議的政治大學的前後輩們。特別是外交系的洪詩. io. n. al. er. 涵同學、韓文系的蔡小喬、游之藝和郭家樺同學 , 這完成這篇論文過程中 , 不斷地彌補我中文能力. Ch. i n U. v. 的不足並幫助我,他們也在這份論文完成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engchi. 最後 , 我也要向一直相信我 , 並且是我的支柱的父母獻上這份榮耀。在我撰寫這份論文 , 跌入 挫折並感到無力之時,總是給我正面的能量和希望,讓我不放棄,並繼續完成這篇論文。 因為有每一個幫助我的人 , 讓我三年多的留學生活可以順利的畫下一個句點。我要對每一個人 致上深深的感謝。 2013. 11. 10 於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曹民根. 5.

(6) 中文摘要 當世界邁向 21 世紀時,跨國人口流動率也隨之提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體在日常生活中碰面。 台灣和韓國也不例外,兩國皆正邁入多元文化社會當中:目前居留於兩國的外國人已超過總人口的 2 %,而在外國人口數中,以外籍勞工的數量佔最多比重。為求社會整合,有必要對其作長期的觀察。 本研究以居留在韓國京畿道和台灣桃園縣的泰籍勞工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法及質性訪談的方 式,試圖探討外勞所經歷的經驗和適應狀況是否會依據其移居國家(台灣與韓國)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以及此一差異是否與移入國的政府角色與政策有所關聯,而移入國政府的角色與政策又會產生 多大的影響力。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韓國和台灣在外籍勞工引進程序上存在著 差異。韓國自 2004 年開始實行僱用許可制以來,以國對國的引進方式,直接管理並執行僱用許可制, 而台灣自引進初期以來,所有引進程序皆委任給市場(人力仲介公司)運作,雖台灣政府在 2007 年 引進直接聘雇制度,但其使用率並不理想;第二,在兩國對外籍勞工之支援政策上也可發現差異。 韓國以中央政府為中心,除申訴和諮詢服務以外,還提供語言及文化理解相關講座,而台灣對語文 及文化教學等的服務,幾乎都依賴仲介公司或是 NGO 團體。第三,語言和當地文化了解度在外勞的 工廠內與同僚的關係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受過相關教育的在韓泰籍勞工,遷移初期在工廠內同僚 關係上,比在台泰勞更活躍,而在台泰勞遷移初期因語言能力的限制而常常感到陌生不安。不過隨 著停留期間的增加,兩個集團的差距就變減少;第四,無論語言和文化瞭解度如何,在勞工與管理 階層的關係上,工廠的規模是影響互動程度的關鍵因素。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台韓作為移工的移 住國,其政府角色與政策對於移工社會文化適應經驗的形成,特別是在移住初期,可以產生明顯的 作用力;韓國政府相對於台灣政府來說,在移工引進過程與支援其社會文化適應的組織與政策上的 角色與態度較為積極主動,也使得在韓移工在移住初期有較在台移工更正面的適應經驗。此外,移 工移住時間與工作組織規模對於移住國政府在移工社會文化適應經驗的影響上,也同時扮演著重要 的調節性角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關鍵詞:外籍勞工,製造業,台灣,韓國,社會文化適應. 6. v.

(7) Abstract As the world march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rate of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creases, bringing more people to meet one another.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re not exceptions. At present, these two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the latest data show that foreigners in both societies comprise more than 2% of the total populations, and migrant workers represent the majority within the foreign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social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impacts brought by this changing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Taking the Thai workers in Gyeonggi-do, South Korea and Taoyuan County, Taiwan as comparative cases in study,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whether and how the receiving government's role and policies affect migrant workers' experiences of social-cultural adaptation. By employ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us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well as in-depth interviews in collecting data, this study generated the following major findings. First, the government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both introduced the foreign workers into the local labor markets around the same time but in different ways. Since South Korea established the employment permit system in 2004, the government has directly managed the process and developed the government-to-government dialogue within the system.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recruitment system was initially introduced in Taiwan, all the procedures were operated by the market, largely the labor agency companies. Although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direct employment system in 2007, its utility rate didn’t lead up to the expectation. Second, South Korea and Taiwan have developed disparate supportive policies toward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several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ies, Korea provided not only the channel for appeal and consultation services but also trainings to enhance migrant workers' language abilit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ceiving country.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leaved such services to private agencies and NGO groups. Third, migrant workers' local language abil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olleagues and superiors at the job sites, especially at the early stage of migration. With mor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support from the Korean government, Thai workers in South Korea generally were better equipped with local language abil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refore enjoyed more positive experiences interacting with co-workers at work. With limited language ability and little local cultural knowledge, Thai workers in Taiwan were usually aliened from the local society and felt worried during early days of migration. However, the longer migrant workers stay in these two countries, the more similar their social-cultural adaptation experiences become. Fourth, no matter how much migrant workers understand the lo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organizational scale of their work site (a factory) is a key factor in influencing the style and extent of interaction among migrant workers as well as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local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migrant workers, manufacturing sector, Taiwan, (South) Korea,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7.

(8) 第一章 緒論 壹、 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球社會在資源、經濟、藝術、文化等領域上面臨著跨國境的挑戰。世界各 國基於本國的利益與其他國家除了在物質與人力上交流外,還建構了看不見的競爭和合作關係。隨 著跨國人口流動的提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體在日常生活碰面,在國家統合政策系統上引起巨 大的反響。隨著此一潮流,目前台灣和韓國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關心也隨之提升,實際上也有許多 外國人正居留於台灣和韓國社會。 Troper(1999)以採取多元文化主義的代表國家加拿大為例,指出多元化主義不僅是一種種族、. 政 治 大. 民族、文化多元化之人口學性現象,同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也表現出認識與尊重社會文化. 立. 的多樣性。在此理論框架下,政府的必要性政策和計劃可以保障所有人皆享有同等的機會,而不因. ‧ 國. 學. 其種族、民族、或國籍產生差別和排擠。上述多元文化主義的條件當中,以人口學的角度來看,難 以將韓國和台灣視為多民族、多元文化社會,但可以說正在進入此種社會當中。根據韓國的法務部. ‧. 和台灣的內政部統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居留在兩國的外國人,韓國為 1,409,577 名(2012.1.1),占 總人口之 2.8%,台灣為 630,678 名(不含大陸人士,2012 年 6 月底)也是約占總人口之 2%。從此一. y. Nat. er. io. 2007:91)。. sit. 趨勢可推算,2020 年和 2050 年將各別提升到 5%、9.2%,無法否認外國人 10%時代即將來臨(Song,. al. n. v i n Ch 居留在即將進入多元文化社會的韓國或台灣的外國人當中,占最多比重的團體為移工。移工的 engchi U 數量在韓國和台灣各為588,944名、439,980名(內政部,2012),占整體居留外國人數的多數, 因此 為求社會統合,需要對移工做長期的研究。其實關於移工的現有研究不少。但是,大多以外國人力 引進政策、管理方式、人權改善方向等比較抽象且較制度層面的研究為主。實際將移工們的心聲反 映在研究上的比較少,且以單一國家移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不多,即使移工多來自東南亞,不同 國家出身的移工,其特性也不盡相同。在台灣工作的外國人當中,看護工及幫傭以印尼、菲律賓籍 1. 為主,越南和泰國籍則多從事於製造業 。附帶一提的是,有94%的在台泰籍移工(67,268名)皆在從 事製造業,與其他國家移工相比,佔有最高的比例。 韓國雖然沒有相關統計,但在台灣和韓國工作 的所有移工當中,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皆為最多;台灣和韓國各有215,271名(50.57%)與368,000名. 1.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統計顯示,以2011年12月底為標準,從事製造業之外籍勞工以越南、泰國、為最多。 8.

(9) (46.5%),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泰籍勞工來瞭解從事製造業的外籍勞工之情況,並與在韓國的泰籍 勞工的狀況進行比較。 台灣和韓國在過去同有被殖民統治的經驗,不僅兩岸關係和南北韓關係常常被當成比較對象, 台灣與韓國民主化的過程和時期也相當類似,在經濟上,兩國都以出口為導向,90年代更與香港和新 加坡以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除此之外,兩國同屬儒教文化圈,也都是東亞國家, 在地理位置和社會文化背景上可以說是極其相似,而且引進移工時期及歷史背景也很類似。兩國都 在1980年代面臨缺工現象,產業界成為主張引進外籍移工的主要訴求者,且兩國政府皆從公共部門開 始開放移工的引進。 不過我們在兩國現行的移工福利或其他相關政策上,仍可發現到不少差異。而且兩國政府在引. 政 治 大 在他們的社會文化適應方面有何經驗上的差異,而政府在相關政策處理中產生何種作用,最後從兩 立. 進移工的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因此本研究意圖比較居留於這個不同文化環境的泰籍勞工,. ‧ 國. 學. 國研究結果的比較中,對其移工適應政策進行討論。. 勞工跨界遷徒所涉及的適應在內涵上可以分成幾個面向,包括經濟適應、心理適應以及社會文. ‧. 化適應。目前探討勞動遷徒的相關理論文獻,大多將討論重心放在移工在經濟上的適應與融入。不. sit. y. Nat. 過對移工來說,社會文化適應的重要性無法否認。移工一開始雖然是因為經濟上的因素而遷移,但. io. er. 是因為移入國,特別是台灣、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制度上的環境,使得移工在所進入的產業從事 跟階級位置上受到限制,收入也無法提高到一定的水準之上。而且探討移工的適應時,若忽略他們. n. al. Ch. i n U. v. 從事的工廠內部之社會適應和移入地的語言及生活樣式等文化方面的適應,就無法把握到真正實際. engchi. 的適應狀況,因為他們在工廠工作時所使用到的語言是移入地的語言,而移入國的文化也會融入在 他們工作文化裏面,另外工作時間以外的日常生活對移工適應之重要性也無法忽略。在檢視台灣和 韓國的外勞引進歷史時,可發現兩國政府所制定的外勞停留期間有越來越長的趨勢,在即將來臨的 多元文化社會中,這樣的趨勢更顯示出討論移工社會文化適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觀察外籍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建構外籍勞工在台灣和韓國的完整 社會與工作生活的圖像,不是單單僅在制度上檢視外籍勞工在工作權上的合法性,而是希望能更進 一步地討論外籍勞工如何適應於台灣和韓國社會,藉此找出影響他們社會及文化適應的因素,並透 過探討韓國和台灣之移工支援狀況而導出政策上的反省與建議。. 9.

(10) 貳、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一、 研究問題 (一)依據居住國家的不同,跨界流動移工所經歷的經驗和適應狀況是否有所差異? (二)若有存在差異,此一差異是否與移入國的政府角色與政策有所關聯,而移入國政府的角 色與政策又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二、 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從既有文獻當中發現,過去的研究大多是對於外籍勞工相關的管理方式及制度面向之探討,或. 立. 者以量化的方式獲得他們生活環境的資訊,較少看到研究者直接與移工進行接觸。. ‧ 國. 學. 因此本研究希望從移工的角度出發,透過製造業工廠中泰籍移工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瞭. ‧. 解他們在承載文化外來者、勞工身份以及非一般公民身份等多重弱勢的處境之下,其獨特的社會文 化適應模式。並比較探討兩國政府角色及相關政策的差異對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到底產生了何種作. Nat. sit. y. 用。在其工作及日常生活經驗方面,著眼於他們的社會網絡,如工廠內與管理階層和同僚之關係及. al. er. io. 工廠外與其他泰國人和當地人的互動模式,以及食宿環境等。特別是透過比較居留在兩國之泰籍勞. v. n. 工的社會文化適應經驗,來瞭解兩國政府不同的政策執行和設計以及非營利組織不同的角色扮演,. Ch. engchi. 在移工的文化適應上造成何種差異。主要目的如下:. i n U. 1. 藉由參與觀察和訪談,瞭解居留在台灣和韓國的泰籍移工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狀況; 2. 探討影響泰籍勞工的社會文化適應之因素; 3. 瞭解國家政策和制度在泰籍勞工的社會文化適應中扮演何種角色; 4. 探討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如何影響工廠泰籍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 10.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壹、 前言 本研究的文獻回顧主要分為四個面向來進行探討,首先探討國際公約、台灣和韓國政府所下之 外籍勞工的定義。然後再從產業結構變遷以及全球化脈絡來講述外籍勞工形成之脈絡以及引進歷史, 藉以勾勒出更清楚的雛形。接下來透過國際遷移理論瞭解遷移者在經濟上如何適應於移入地並獲得 經濟成就,以及其理論的限制。最後藉由社會文化適應理論來瞭解文化適應對象的區分以及現有研 究將哪些因素當做變數來探討。. 立. 貳、 移工的定義. 政 治 大. ‧ 國. 學. 1990年在聯合國總會採取的〈保護所有移民勞工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第二條,將移民勞 工定義為在其非國民的國家將要、正在或已經從事有報酬的活動的人。根據此一定義,移工是指無. ‧. 論就業領域、就業形態、就業期間、社會地位等,在國外從事於所得活動之外國人。此一公約因為. sit. y. Nat. 沒有提出遷移程序和方式,即使是未登記勞工(undocumented workers),也在移民勞工的界定範疇以. io. n. al. er. 內。2011年10月以移出國為主約40個國家簽了此一公約,台灣和韓國目前尚未簽約。. i n U. v. 除此之外其他國際文件也有規定移民勞工的概念。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關於促進違法遷移及. Ch. engchi. 移工之機會與待遇均等的公約〉(第143號)( Convention concerning Migrations in Abusive Condi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第一部第11條,移民勞工 是指「為自己以外的人以雇傭之目的而遷移到他國的人,且被認定為正常入境之人」。第143號公約 只有提到被雇傭之目的,而沒有規定以「薪水」與否為目的之勞動的提供。但是以將它限定為被認 定正常入境的人,以非法的方式和手段來入境的遷移沒有包含在移工範疇裏面。在國際公約所顯示 之對移工的定義雖然將白領、藍領都包括在移工範疇裡,但是對於未登記勞工,每個公約都存在差 異。 那麼台灣政府如何定義移民勞工呢?擔任外國人力工作的行政院所屬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根. 11.

(12) 據就業服務法,將外籍工作者區分為外國專業人員2(白領)和外籍勞工(藍領)並分別管理。 而韓 國的<關於外籍勞工的雇傭等之法律>將移工定義為不具有大韓民國國籍且以薪水為目的在國內所 在的事業或是工作場提供勤勞的人。而且最近公佈的「居住外國人支援條列」將合法的情況即沒有 法律上的限制之外國人當做其對象。但是站在勞工立場看時,登記(合法)和未登記(非法)之區 分並沒有意義,因此,本論文所探討的移工為「不具有中華民國或是大韓民國國籍且以薪水為目的 遷移的登記與未登記勞工」。. 參、 移工形成之脈絡和台灣與韓國的移工引進歷史. 政 治 大. 根據Messey(1998)等學者的研究,說明外籍勞工遷移之發生,最有效的理論架構可整理出四個. 立. 理論。新古典學派經濟學模型(neoclassical economic model)和移民之新經濟學(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 ‧ 國. 學. 作為一個經濟學的模型,將移工視為合理性選擇之結果。新古典學派理論把行為主體當作個人,將 遷移勞動之目的視作更多的薪資。換言之,國際遷移乃起因於國家之間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之差異,. ‧.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薪資之差異,勞動力的遷移可減縮此差異。. sit. y. Nat. 移民之新經濟學不是將行為主體當作個人,而是當作家人或家庭,將遷移勞動的目的看作是為. io. er. 了分散在本國可能會遇到的風險而做的決定,即如果有多個子女,讓其中一兩個子女於國外就業,. al. 可使經濟所得的來源多樣化。不像經濟學模型在勞動輸出國之個人或家庭找原因,勞動市場區隔理. n. v i n Ch 論(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或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在勞動市場結構或世界資本主 engchi U 義體系之擴散找其原因。世界體系論者認為,隨著資本主義滲透到未開發國家,既有、傳統的生產 模式產生崩潰,喪失生產手段的人們會因此而選擇遷移勞動。勞動市場區隔理論,可以讓我們看到 國際遷移是由資本強國的勞動需求所驅動。根據此理論,資本強國的勞動市場可區分為高薪水的初 級市場和低薪水的次級市場,大部份國際遷移勞工流入到次級勞動市場。換言之,勞動輸入國隨著 產業越趨發達,越來越難以在本國雇用到被分類為低薪或3D (difficult, dangerous, dirty)產業的勞力, 因此必須從國外引進勞動力,而台灣與韓國的外籍勞動引進之脈絡也可以從此一理論來理解(Seok, 2000)。. 2. 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屬於白領專業技術人員,而同法第46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款為藍. 領低技術人員 12.

(13) 台灣會成為外籍勞工的輸入國,是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當時的台灣面臨後工業轉型,國內外政 經環境劇變,開始醞釀外籍勞工出現的時代。當時由於政府長期進行經濟建設,建立起勞力密集的 產業體系,更因輸出導向型的經濟活動累積了龐大的外匯,累積逾八百多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二位, 使得台灣經濟體系具備轉型之能量(于宗先,1997) 。從1986年開始,入境台灣的非法外籍勞工日益增 多(大多以觀光名義來台,再以申請延期或非法居留的方式在台灣從事各類型工作),產業界也因 基層勞動力短缺而積極提出引進外勞的要求。但是由於國內各界對引進外勞產生焦慮,特別是針對 外勞可能造成國內事業單位的勞工被淘汰、中小企業工作環境品質不一定提升、年輕勞工與少數族 群喪失工作機會,以及勞力的不當使用等等問題,使得政府部門不敢貿然開放引進;然而,非法外 籍勞工持續增加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產業提出「資本罷工」的威脅,迫使公共部門 開始對外勞進行政策上的衡量與評估。. 治 政 1989年,台灣為因應公共部門的工程建設之需,於該年10月通過「14項重要建設工程人力需求因 大 立 應措施方案」,首次引進外籍勞工參與公共部門的工程建設,例如北二高、台北市捷運系統工程, ‧ 國. 學. 此後,國家陸續促成外籍勞工相關的法律,使台灣的勞動力市場正式納入亞洲勞動力的交易體系中 (蔡明璋,1997)。 台灣移工引進之重要記事如下:.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14) 表 2-1 : 近二十年台灣移工引進之重要記事 年度 1989. 重要記事 10月27日:核定「十四項重要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並開始引 進外勞 10月11日:核定「因應當前人力短缺暫行措施」准予六大行業中五種. 1991. 職別專案申請外勞引進 *六大行業 : 營造業、金屬基本業、紡織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 械設別製造修配業與電力及電子機械器製造修配業等 5月8日:立法院通過「就業服務法」 7月:制定「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設置準. 政 治 大. 則」、「私立就業服務機構許可及管理方法」、「外國人聘雇許可及. 立. 管理辦法」、「就業安定費徵納辦法」以及「就業安定基金收支保管 及運用辦法」. ‧ 國. 學. 1992. 8月 :開放家庭監護工、家庭幫傭與醫護監護工並與泰國、印尼、菲. ‧. 律賓、馬來西亞政府簽協定引進外勞(1年簽約+1年延長,入境次數 限為一次). y. Nat. er. io. sit. 9月:開放「六十八種行業」可申請外勞 1993. 1月:擴充到「七十三種行業」. 1998. 修改「就業服務法」:外勞最長停留期間改為3年. 1999. 11月:開始引進越南外籍勞工. n. 2002. al. Ch. engchi. i n U. v. 修改「就業服務法」:1次最長可停留時間為3年,出國1日後始得再入 國工作,最長累積停留期間為6年. 2004. 5月24日:開始引進首批蒙古外籍勞工. 2006. 1月:桃園國際機場的外勞服務站啟用. 2007. 5月:在台工作年限由6年延長至9年. 2012. 1月:對於藍領外勞在台工作年限由9年延長至12年. 資 料 來 源 : Seol&Kim , 2004 ,. 台 灣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網 站 ,.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N0090001。. 14.

(15) 在韓國的外籍移工也像在台灣一樣,從1980年末開始在廉價且藍領勞動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其實 移工的移入在政府採取相關政策之前就已經開始;初期是因為1988年首爾奧運會前後透過觀光簽證入 境的外國人,超越停留期間和資格而從事工作。其原因有二,第一,由於中東地區的戰爭和日本入 管法的改定,使得許多亞洲人考慮出國工作時,選擇韓國行,而且1992年韓中建交引起活潑的交流, 使中國的朝鮮族對韓國的訪問頻率也跟著增加了。第二,韓國在相繼主辦亞運會和奧運會以及隨後 加入聯合國之後,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明顯提升,且法律上出入國規制的緩和以及海外旅遊的自由 化等國際交流也更加活躍。在此種背景下廉價且藍領勞動市場開始形成了(Lee, 2011)。 而當時的韓國勞動市場面臨了缺工現象。尤其城市的低薪資部門和農村地區的勞動力短缺非常. 政 治 大 期間韓國將許多勞工送出到德國、越南、中東等地並彌補國內的就業機會的不足。之後1987年以後激 立. 嚴重,從歷史來看,1960~7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的展開,韓國勞動市場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此一. ‧ 國. 學. 進的勞動運動促使薪資和所得水準提高,且勞動人口高學歷化以及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差距,使得3d 製造業部門的勞力短缺變更加嚴重。. ‧. 市場對此以兩個面向因應。第一是生產的國際化。3D產業的生產設備移轉到東南亞等國外並活. sit. y. Nat. 用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另外一個是勞動的國際化,即在國內持續生產活動並以引進外國人力的方. io. er. 式解決。政府對於外國人力的引進政策從探礦業和營造業開始,而且從1980年末開始進行的「200萬 戶住宅建設工程」促使移工的引進。到了1989年10月,以煤炭協會團體為中心向動力資源部建議外國. n. al. Ch. i n U. v. 人力的合法引進。1990年7月電子工業合作社也主張並建議外國人力的必要性。. engchi. 韓國政府為了保護國內勞動市場而只開放無法取代國內人士的專門、技術職別,而禁止外籍藍 領工作者的國內就業,並非全面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因此在原則上,雇傭外籍藍領工作者是屬於非 法行為的。雖然如此,1980年代中半以後缺工現象變嚴重,開始發生外國人非法就業的現象。1980年 末以後在韓國國內勞動市場藍領缺工現象白熱化,使得產業界不斷地要求政府允許雇傭外籍藍領勞 工。雖然在原則上禁止藍領勞工,但是1991年11月政府引進《海外投資企業研修生制度》,接下來 1993年11月引進《產業研修生制度》,將外國人力以研修生的身份引進。 不少市民團體批評產業研修生制度是個現代版奴隸制度,因為此一制度使得就業者只能選擇走 向非法停留之路。他們薪資較非法停留勞工低很多,且即使從雇主或工廠同僚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 無法以正常的程序來申訴。事實上,1990年代移工示威的主要口號為「不要罵我!不要打我!給我薪 15.

(16) 資!」(Shim,2007:58)。而且他們因為在勞基法上不是勞工的身份,而曝露出在低薪資、長時間 勞動等的環境,也無法享受到職災、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 1990年中期以後,政府試圖引進外國人雇傭許可制,以解決產業研修生制度的副作用,但是因產 業界的反對而沒能實施。由於雇傭許可制的制定一直延遲,政府就從2000年4月起實行《研修就業 制》,此一制度讓研修生在一定期間以研修生的身份停留,以後就可以轉變成勞工的身份並就業。 當初將研修就業期間定為「研修2年+就業1年」,但是後來根據「出入國管理法實行令(2002.4.18) 及實行規則(2002.4.27)」,調整為「研修1年+就業2年」。研修就業制事實上具有雇傭許可制的特 性,是因為研修生在一年或兩年的就業期間可以以勞工的身份就業。以後爲了緩和持續的藍領缺工 現象和確立外國人力雇傭管理系統的框架,且被提出雇傭許可制引進的必要性,政府就在2003年8月. 治 政 2006年為止與雇傭許可制同時實行,並從2007年1月開始與雇傭許可制統合。韓國移工引進之重要記 大 立 事如下:. 16日制定《關於外籍勞工的雇傭等之法律》並從2004年8月17日開始實行。現有的產業研修生制度到. ‧ 國. 學. 表 2-2 : 近二十年韓國移工引進之重要記事. 1991. 1991年11月:實施海外投資單位研修制度. 1993. 1993年11月:引進外國人產業研修制度. 1995. 推進雇傭許可制的引進. ‧. 重要記事. n. sit er. io. al. y. Nat. 年度. i n U. v. 2000年7月25日:新千年民主黨(現民主黨)準備雇傭許可制的引進方 案並暫時保留 2000. Ch. engchi. 2000年4月1日:研修就業制實施(研修2年+就業1年) 2002年4月18日:擴大研修就業期間(研修2年+就業1年→研修1年+就業 2年) 2002年11月13日:關於外籍勞工雇傭許可及人權保障之法律(案)提出. 2002. 於國會(立法院). 2003. 2003年8月16日:關於外籍勞工的雇傭等之法律通過並開始實施 2004年8月17日:92位菲律賓勞工首次入境 2004年12日23日:韓國外國人勞工支援中心建所(對外籍勞工苦處處理、. 2004. 提供生活適應服務/民-官協力運作). 16.

(17) 2005年7月27日:舉辦外國人力政策委員會→廢止產業研修制度,從 2005. 2007年1月1日起與外國人雇傭許可制統合 2007年11月8日:舉辦外國人力政策委員會→擴大對於缺工率較高的製. 2007. 造業種之容許人員 2009年3月:舉辦外國人力政策委員會→外國人力引進計劃及訪問就業. 2009. 之實行方案議決. 資料來源:韓國僱用許可系統(EPS), https://www.eps.go.kr/kr/index.html. 韓國和台灣從1980年末期起,經歷了產業轉型、人口老化以及出生率的下降。根據韓國統計廳的. 治 政 大 可以看成是急速的經濟成長和產業及後期產業經濟體系所引起的社會變化之結果。而且出生率的下 立 降意味著勞動力的減少,也成為了主張引進外籍勞工的重要依據(Douglass, 2010)。 學. ‧ 國. 統計資料顯示,自1980年以來韓國和台灣的出生率皆處於持續下降的趨勢(參見表 2-3)。此一趨勢. 表 2-3 近三十年台灣和韓國之出生率 1990. 1995. 2000. 2005. 世界. 3.84. 3.59. 3.39. 3.04. 2.79. 2.62. y. 2.52. 韓國. 2.92. 2.23. 1.6. 1.7. 1.51. 1.22. 1.29. 台灣. 2.52. 1.88. 1.78. 1.68. iv 1.12 n U. 0.9. io. n. al. 1.81. Ch. engchi. 2010. er. 1985. sit. ‧. 1980. Nat. 國家別. 資料來源:韓國統計廳(網址:http://kosis.kr/abroad/abroad_04List.jsp). 台韓兩國在產業與人口轉型的變化下,出現3D產業缺工的現象,這使得產業界開始要求勞動市 場開放。雖然當時社會各界因擔心國內勞動市場會遭蠶食以及各種社會問題而反對引進外勞,但台 灣和韓國各於1989年、1991年開放人力市場。然而我們可以在引進方式發現差異,台灣初期就已承認 外勞的勞工身份,對其實施就業服務法,直到現在已經過九次的改定,在引進程序方面則是放手讓 市場(人力仲介公司)運作,政府只是扮演管理、監督者的角色。 而韓國經過多次制度上的改革,目前實施雇傭許可制。在初期,韓國以保護國內勞動力的立場 出發,實施了讓外勞以研修生身份就業的「研修生制度」,但是在因停留期間太短導致非法停留者 17.

(18) 出現、非法停留者被雇主剝削及勞工人權受侵害案例增加,此種不良模式不斷反覆之下,雇傭許可 制始被提出且引進,並在2004年正式制定及實施。另外,韓國勞工的引進程序以國對國的協定為主, 相比之下,官方的介入比台灣的更多。. 肆、 關於遷移者的適應之理論 一、移入國對遷移者適應的影響 探討遷移者的定居及適應問題之代表性理論為Portes(1995)所提出的研究。他試圖去將移民社. 治 政 大 會的交易、社會網絡、社會資本以及累計的和非蓄意的效應(cumulative and unintended Effect)等經濟 立 社會學的概念,並討論這些概念如何結合最近遷移研究所提出來的主要概念,包括核心-邊陲部關 會學和經濟社會學結合起來。在此一企圖中,Portes介紹鑲嵌於社會的經濟行動、鑲嵌於資本主義社. ‧ 國. 學. 係之影響(Core-periphery influence)、進入方式( modes of incorporation )、中間人團體(middleman groups)、族群飛地(ethnic enclaves )與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等。. ‧. 根據新古典經濟學,遷移者在經濟上的成就,取決於其教育、語言能力、工作經驗等文化資本。. y. Nat. sit. 但Portes對此一理論不夠滿足。因為遷移者的文化資本雖然對他們的就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仍然. n. al. er. io. 無法完全說明遷移者的所得和職業移動。 所以要關注對象所屬的集體,和集體的特徵與影響。Portes. i n U. v. (1990)就提出他們進入到社會脈絡的過程,即進入方式也要放在考量裡頭。. Ch. engchi. 根據Portes,遷移者按照團體的類別以移入國的政府、社會、族群社群等三個不同的面向來融入 移入國。第一個面向是移入國的政府對某個遷移群體之政策態度,第二個面向是市民社會和輿論對 某個移民群體有多大程度的偏見之問題。最後一個面向是某個移民群體在移入地具有多強或多弱的 族群社群。他將政府的接受與否分為積極的定居支援、中立以及積極的反對,而在社會的接受度取 決於身體(phenotype)與文化特徵之前提下,將它分為白人和非白人,並識別總共12個進入方式。比 方說,對於在美之韓國人移民集體,美國政府維持中立的態度,市民社會看成偏見的對象,而具有 強烈的種族社群,而東歐的難民集體受到政府的定居支援,也沒有社會偏見,但他們的社群比較脆 弱。表 2-4列出Portes以美國各移民集體為例所發展出來的融合模式類型學. 18.

(19) 表2-4 : 融合模式的類型學 1.政府政策 2. 社 會 接 受 度. 接受. 中立. 偏見. 無偏見. 偏見. 不友善 無偏見. 偏見. 無偏見. 3.族群社群. 弱. 強. 弱. 強. 弱. 強. 弱. 強. 弱. 強. 弱. 強. 例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① 柬埔寨人, Hmong 難民, 1975-90, ② 中國、越南難民,1975-90 ③ 匈牙利人和其他 東歐難民族群 1956-90 ④ 古巴難民, 1960-80 ⑤ 合法的墨西哥人, 1900- ⑥ 韓國人, 1965- ⑦ 阿根廷人, 1950- ⑧ 美國中西部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瑞士人, 1965- ⑨ 海地船 民, 1979-83 ⑩ 馬麗爾古巴人, 1980 ⑪ 來自歐洲之非法移民者, 1965-90 ⑫ 在波士頓 的非法愛爾蘭人, 1975-90. 立. 資料來源: Portes and Rumbaut, 1990: 26. 政 治 大. ‧ 國. 學. 遷移者的經濟行動和適應,隨著此種不同的進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Portes將它用Granovetter. ‧. (1985)之鑲嵌性概念說明。即他將移入國的政治(政府的態度)和社會(公民社會和輿論)對遷移. sit. y. Nat. 者的限制與收容可能性解釋成他們定居過程的「結構鑲嵌性」,而透過社會網絡仲介的種族社群的. io. n. al. er. 幫助和限制解釋為「關係鑲嵌性」。. i n U. v.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Portes所提出上述的三個面向有助於我們深入地理解遷移者定居和適應過程. Ch. engchi. 與經驗。第一,移入地政府對遷移者之態度以及對遷移者所賦予的法律地位,對於初期遷移者在經 濟上的穩定生活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政府的許多社會計劃和定居支援也能夠幫助遷移者融入移入地 社會和文化,但若政府對遷移者持負面的態度或是在法律上限制他們的權利,遷移者在停留和定居 上面就會受到打擊,不只經濟活動難以正常化,他們的權利也會被其他移入地勢力所剝削而受到二 次傷害。比如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移工,根據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如果超過一定的勞動期間就 必須回國,但若持續以非法的身份從事工作,就有可能被雇主剝削而領不到薪水,也會暴露於暴行、 虐待等二次被害的風險中。 第二,市民社會和輿論也會幫助遷移者融入移入地社會。 Furnham & Li(1993)強調遷移者和當 地人之互動關係以及當地朋友支持之重要性,Ward & Kennedy(1993)也認為,遷移者與當地人的友 好關係,與其心理上的安寧和適應具有相當程度的正相關。 19.

(20) 第三, 遷移者在移入國社會透過社會網絡,不僅可以獲得自己心理上的安寧,也可以獲得經濟 上的成就。Stone-Feinstein & Ward(1990)以停留在新加坡的美國女性為例,說明遷徒者與配偶的關係在 移入地生活中獲得心理上的安寧上,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實際上,韓國政府也在支援並推進計劃, 來促進外配建構他們的社群網絡,以加強他們心理、文化上的適應能力。而且,此種族群社群, 即遷 移者的社會網絡在移民社會,會產生叫做「選擇性職業利基的殖民化(the colonization of selected occupational niches)」現象。這指的是累積和反覆早期遷移者的求職經驗,遷移者帶同族群的勞工到 自己的企業工作 (Waldinger, 1992; Baily and Waldinger, 1991)。此一現象持續下去,這企業很容易轉變 成一個種族集體的企業,並開始引進遷移者的母語和其獨特的文化慣例,遷移者也較易經濟適應、 定居於移入地社會。此一現象使得移民者容易獲得經濟上的成就。. 立. ‧ 國. 學. 二、社會文化適應. 政 治 大. ‧. (一) 社會文化適應的定義. sit. y. Nat.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體之間之接觸會帶來「文化接觸(culture contact)」,這可分為兩個範疇:. io. er. 多元社會的成員之間造成的社會內接觸(within-society contact)和一個社會的成員以一定的目的(如: 旅遊、留學或出差)到國外時引起的社會間接觸(between-society contact)(Bochner,1982) 。關於文化. n. al. Ch. i n U. v. 接觸之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間接觸,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移工也是因為以經濟的考量遷移到他國,算. engchi. 包含在社會間接觸的範疇。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之移工們居留在一個社會,那此一社會不僅會慢慢 形成多元文化,社會內接觸也會跟著增加。 在此一文化接觸的脈絡下,對於適應問題的關心使得文化適應的概念產生。人類學家和社會學 家把文化適應視為初期文化接觸的情況下可看到的團體水準的變化,並定義為因具有不同文化根源 的人們之間持續和直接接觸的結果而發生的變化(Redfield, Linton & Herskovits, 1936)。而一個個人在 自己原本體會到的文化裡生活而遷移到不同文化脈絡,兩個文化團體持續且直接接觸,最後適應於 新的文化。文化適應在原則上互動的兩個團體都會有影響,但是通常兩個團體當中只有一個團體會 經歷較多的變化(Berry, 1997:7)。 而與遷移有關的文化適應是個複雜的概念,當中可分為兩個層面——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 20.

(21) 社會文化適應是指學習移民地的語言性、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文化標準以及新的價值方向的行為 (與文化學習和社會技巧有關)(Choi, 2006:12)。此一適應是透過互動來學習文化上的技巧並適應 於新生活或是調整的能力,與文化學習或是社會技巧(Social skill)的獲得有關。心理適應是與在移 入地之心理滿足或是幸福有關,而社會文化適應與心理上的適應有因果關係。移民者的孤獨感、壓 力、被動性的因應等給移民者的生活有蠻大的影響力。尤其在文化適應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壓力, 會帶來不安、憂鬱症、疏離感、認同感的混亂等問題,結果使得遷移者無法好好統合於移入地,也 會帶來危及(Ward and Kennedy,1999: 659-677) (二) 文化適應群體的範疇化 Berry(1997)主張,我們可以依三個因素—移動性(mobility)、自願性(voluntariness)、永久性. 政 治 大 新文化之人們的問題。自願性是指文化移動是否自願性的問題。最後永久性是指在新的文化環境裡 立. (permanence)對遷移者的文化適應結果加以分類。所謂的移動性是遷移到新的文化或是有沒有接受. 表 2-5 : 文化適應群體之範疇化. ‧. ‧ 國. 學. 生活多久的問題。按照此三個因素將文化適應群體範疇化之結果如下:. 三個因素. 停留者 Sojourners 難民 Refugees 原住民 Indigenous people 種族文化團體 Ethnocultural groups. mobility. voluntariness. Permanence. 自願. 長期、定居. 移動. al. Ch. engchi. 自願. 類型. sit. er. 移動. y. 永久性. n. Immigrants. 自願性. io. 移民者. 移動性. Nat. 區分. i n U. v. 外籍配偶 留學生、外交官、傳教. 短期、回國. 士、軍人、派駐人員、移 工. 長期或暫時停. 移動. 非自願. 收容. 非自願. 長期、定居. 美國印第安、澳洲土著民. 移動. 自願. 長期、定居. 台灣客家族群. 留. 參考資料來源:Berry, 1997: 8 21. 東歐難民.

(22) 在此分類架構下,移民者是自願且長期地遷到新的文化領域並定居的族群。他們大部份基於經 濟因素遷移,因此往往是從貧窮的國家遷到比較富有的國家。他們隨著進入到新的社會,抱著在心 理、社會文化、經濟上的適應的問題。停留者是自願地進到新文化且比較短期停留,也會回國的人 們。他們大部份都有特別的目標,也會具有基本能力。從心裡來說,他們的適應比較容易。但是因 為比較短期停留,他們在語言或是人際關係方面比較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本研究的對象—移工也 屬於此一類型。難民是非自願地到達新的環境裡,通常是長期停留,但也有可能一時停留後到別的 地方去。從文化層面來看他們是一個危險且適應困難的團體。而新族群的出現使得原主流社會團體 的生活模式變化,這一例子可以在土著民的例子找到。在軍事、經濟上更強大的團體進到土著民的. 治 政 很突然發生的。族群文化團體在多元文化社會裏維持自己獨特的文化並生存。經歷文化適應的團體 大 立 當中他們最少經歷困難。可是按照國家的政策為統合、分離或是同化而他們的適應模式有所不同。 領土並將他們當做殖民地,而強迫在文化上做變化。對土著民而言,此種殖民地化是非自願性的且. ‧ 國. 學. 各團體都持明顯的特徵,也據此會經歷多樣的社會文化適應過程。. ‧. (三) 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 sit. y. Nat. 在全球化世代,遷移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經驗研究對遷移現象做出的評價顯示,移工不只為輸. io. er. 出國帶來大量外匯,對於移入國的經濟成長也有巨大的貢獻。根據歐盟的調查表示,在整個國內人 口當中,若遷移者所占比率增加百分之一,國內生產總值會隨之上升到1.25%~1.5%,此一調查結果讓. n. al. Ch. i n U. v. 我們看到移工的流入對於國家產業也有正面影響的可能性(Stocker, 2004)。即便現在移工的流入在. engchi. 許多國家中已成為普遍抑或是不可避的現象,但被視為國家課題的移工適應問題,卻依然難以在移 工社會中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西歐國家對於停留在自己國內的多國外籍勞工所衍生的各種社會問 題,至今也尚未尋求出最完備的解決方案(Oh, 2007)。在現代社會中,隨著遷移現象一同出現的移 工社會文化適應問題,在漸漸成形的多文化社會中,可以說是越來越不能忽視的國家課題。 另一方面,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就個人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移工在遷移初期都必須面對諸如居 住環境、氣候等的變化,以及陌生的飲食、社會制度,甚或是人際關係、心理變化等各種不得不克 服的問題(Berry, 1991)。 移工在面對整合(Integration)或是邊緣化(marginalization)兩種全然不同文 化情境的時候,對於自己既存的文化和新文化的價值體系,必須經歷一種非常激烈的選擇性接納過 程。在這過程當中,移工可能由於適應條件與個人反應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適應結果。(Berry, 1991; 2002)。因此,移工的社會文化適應是指遷移後與移入國文化接觸時,在身心相互作用之下,獲得心 22.

(23) 理上的安寧。然而脫離已經習慣的母國文化,接觸新文化,意味著涵蓋兩種層面的整體行為變化, 包括在團體層面上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變化的對應方式;以及個人層面上,對個人的價值、 態度跟本體感等改變的對應方式等。(Searle & Ward, 1990; Ward & Searle, 1990)。在這過程中,雖然移 工在接觸新文化圈時,必定會有一段時間是必須經歷某種程度的矛盾與混亂的,但一旦克服了這個 階段,就能順利適應新文化並完成社會統合。 (四) 影響遷移者之社會文化適應之因素 一、文化學習 文化學習是指停留者爲了在新的社會生存下來,而學習與文化相關的社會知識和技巧之過程。. 治 政 大 況下問題出現的理由,是因為移民者、留學生或是難民等外國停留者在日常社會生活上沒有與其他 立 人好好持互動關係。對此敏感的人會發展出彈性的行為,也會瞭解對別人的行為如何反應,因為很 會把握周邊所發生之事情的意思,也因此較會妥善應對。. 學. ‧ 國. 文化學習理論的代表學者Argyle(1969)主要研究社會技巧和人的行為方式,他指出在比較文化的情. ‧. 在此一思維下,所謂適應是學習在新文化的脈絡下所需要之具體的技巧之過程,其中包括對新 文化之知識程度、語言和溝通能力、據停留期間之差異、朋友關係建構能力、以前的國外經驗、文. y. Nat. sit. 化距離、文化認同感以及文化間訓練等多重面向。Ward和Okura(1998)指出,社會文化適應與對移. er. io. 入國之知識、社會技巧、網絡、文化距離感等有關,並強調遷移者早期多對移入社會不熟,也沒有. al. n. v i n Ch 應的問題,在初期接觸新文化時最大,隨著時間的累積以及在地知識的增加,遷移者會獲得愈來愈 engchi U 具有足夠知識,但過了一定的時間,此一困難會逐漸減少。根據實際調查,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 多社會文化上的技巧。同時,根據Ward和Kennedy(1999)的研究顯示,移出國和移入國的文化和種 族上的類似性與社會文化適應有深刻的關聯性,即具有類似文化之遷移者與其他遷移者相比,會在 適應過程中經理較少的困難。大部份遷移者生活在兩個文化的社會關係介面之間,一方面要與當地 人互動,另一方面也得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們維持關係。例如,移工在工廠裡按照當地的語言和生 活習慣來進行適當的行為表現,下班回宿舍以後則可開始使用本國的語言並在行為上按照本國的生 活 習 慣 。 在 此 一 情 況 下 , 正 確 無 誤 的 文 化 學 習 方 向 為 「 兩 種 不 同 文 化 混 合 的 能 力 ( bi-cultural competence)」,即促進文化學習並學習技巧,以學會兩個文化之語言及生活習慣(LaFromboise, Coleman & Getton, 1993)。 二、壓力因應 23.

(24) 文化學習理論將重點放在行為方面,並注重社會技巧的學習。而壓力因應理論把重點放在文化 適應的心理上的層面。壓力因應理論將人在文化間的移動當作一件有壓力的事件,爲了克服它而需 要適應的資源和發展出應對策略。壓力因應理論的核心假設是文化間的接觸和變化在社會、政治、 經濟的脈絡下發生,且受到移民者原本社會和遷移地社會的特性影響,因此透過文化接觸而經歷的 變化會影響情緒、行為、認知上的應對反應,而在此一過程當中因文化接觸引起的壓力因應方式, 會影響心理上的適應。 Oberg(1960)指出,在適應過程當中所經歷的變化和結果分類出四個階段。早期雖然遷移者經 歷文化衝擊,但因為對新文化環境之關心,而進入到蜜月階段。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在日常生活當中 會感覺到對遷移地社會的敵意和絕望以及痛苦,之後解決危機並經過學習文化等的適應期,最後可. 治 政 力因應理論一起探討影響文化適應之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變數為社會性支持。事實上,對遷移者而 大 立 言,朋友或認識者的支持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源。尤其與同一個國家出身的人們之關係是最明顯且. 以享受新的環境。他將它稱為對文化適應的U型曲線(U-curve)。另外,許多學者用很多變數來與壓. ‧ 國. 學. 強力的支持來源;本國出身的朋友對心理適應有正面的影響。(Berry et al., 1987)。此外,相關研究 也強調移民者與當地人的互動關係和當地朋友的支持的重要性。例如,與當地人保持良好關係,會. ‧. 使得停留者獲得心理和情緒上的安寧(Ward & Kennedy, 1993). er. io. sit. y. Nat. 三、社會認同感. 此一理論的假設大致上包括下列三點:第一,人們將社會世界的範疇分為內團體和外團體;第. n. al. Ch. i n U. v. 二,人們具有正面的自我觀感並從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得到自尊心;第三,人們的自我觀感取決於與. engchi. 其他團體作比較並評價。因此,人們分為內團體和外團體,也同時做對內團體有幫助的行為(Tajfel & Turnet, 1986)。移工(特別是基層移工)像社會上其他少數團體一樣,由於主流團體容易對他們有 偏見。因此,自我尊重感(對自己團體的認同感、刪除偏見的努力等等)為適應於外國生活的必要 因素,並在適應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也是影響認同和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譬如,年輕人比老人容易接受 新的文化和價值(Martin, et al., 1987)。男孩比女孩更快同化,成人男性也比女性更快速同化 (Ghaffarian, 1987),這是因為大部份女性對同化持負面的態度,也同時對本國的文化具有更強烈的 認同感(Harris & Verven, 1996)。而另外相關研究指出,移民女性在適應新社會之過程當中,經歷的 困難與男性不同。女性在有色人種、勞工及性別等多重惡劣的差別之下,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的形態 均受到不利的影響。但由於女性結婚或定居在移入地,因此在生活方式和條件上都比男性更加積極 24.

(25) 地適應(Chun, 2000)。教育程度也會影響認同感的形成;根據Suinn, Ahuna, & Khoo(1992)的研究 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對當地文化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 伍、 小結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分析結果,本章發現由於臺灣和韓國於1980年代之經濟高度成長,隨著在次級 勞動市場發生缺工現象,必然地出現移工的引進。兩國的移工引進之背景係以勞動市場區隔理論解 釋-資本強國的勞動市場分為高薪的初級市場及低薪的次級市場,大多移工皆從事於次級市場。 遷移者適應移入地的研究,大部分從已經歷多元社會之西方社會進行。Portes(1995)指出按照. 政 治 大. 對移民族群之政府的態度、市民社會的偏見與否以及移民族群在移入地是否具有族群社群,遷移者. 立. 的適應方式會不同,這與遷移者的經濟成就、文化適應以及心理上的安寧具有相關關係。. ‧ 國. 學. Chiswick(1994)主張移民者的文化資本在他們的經濟適應和成就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勞動區. ‧. 隔理論則指出,因移工均流入於先進國家的次級市場,他們的文化資本與移入地之經濟成就毫無關 係。由於臺灣和韓國政府對於移工堅持補充性和短期循環原則,上述理論不易套用至研究移工的實. Nat. sit. y. 際適應狀況。因此,在移工的適應問題上,他們的社會文化適應比較重要。既有經驗研究以對移入. al. er. io. 國的知識、社會技巧、網絡、文化距離感、停留期間、自我尊重感、年齡、性別以及教育程度等因. n. 素來驗證移民族群的社會文化適應度。. Ch. engchi. i n U. v. 但在檢視現有文獻當中,難以發現討論國家政策和非政府機構的角色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探 討相同背景的族群在臺灣和韓國之不同政策和非政府機構的支援程度下,適應之方式有何不同。. 25.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壹、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描述工廠泰勞如何生活和適應於台灣和韓國社會,同時瞭解國家的政策和 支援團體的角色如何影響研究對象的社會文化適應。並反省檢視現有相關政策。 爲配合研究需要,本研究將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去試圖瞭解外勞本身的生活經驗和適應程度 以及對於韓國和台灣政府政策之感受,以導出兩個國家政策的不同點並使得兩國在移工適應相關政 策發展上能夠互相借鏡,也希望能透過本研究,得到對於社會文化適應的多元性認知。. 立. 貳、 田野與場域. ‧. ‧ 國. 學. 一、場域. 政 治 大. 韓國京畿道和台灣桃園縣在工業方面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較多移工居留的地區。. sit. y. Nat. 根據2012年韓國統計廳資料顯示,居留在京畿道的移工人數為209,784名,占全國最高的比率。而桃園. io. n. al. er. 縣為74,722名,也占全國最高的比率。因此從這兩個區域取得樣本是相當有意義的。. i n U. v. 在本研究的研究議題中,由於從事製造業的藍領外勞依循本國的勞動法令,其在居住、自由移. Ch. engchi. 動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限制,因此從事於製造業的外勞在移入國有著集中在單一、特定區域的傾向, 因此依循本研究的抽樣方式,將透過各種不同的資訊來源。研究者試圖以這些移工們的集中區域 (韓國京畿道和台灣桃園縣以及新北市3)為基礎,並從爲了找到適當的研究樣本,研究者將人透過 人際關係訪問工廠或是泰國人的寺廟、火車站等他們會常聚會的地方。 另外也透過就業服務機構或 外勞服務中心等政府機關的協助來接觸研究對象。 二、抽樣 在樣本的選取上,本研究欲使用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來進行樣本的選擇。此種抽樣模. 3. 居留於新北市之外勞人口在台灣也占不少比重,同時新北市與韓國京畿道一般在行政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研 究者除了桃園縣以外,將以補充性資料選擇了此一地區。 26.

(27) 式是透過在選擇個案時內,根據研究者特定的研究目的來進行樣本的選擇(Neuman,2002),同時, 立意抽樣的試用情況在於研究樣本有接觸上的難度時,運用各種主客觀資訊,與「專家」進行接觸, 並試圖從中尋找可能符合研究目標的樣本。 此外,本研究也將同時採取典型個案抽樣的方式來進行樣本的選擇。「典型個案抽樣」是選擇 研究現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個案,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陳向明,2009)。本研 究希望能了解台灣和韓國國內製造業中外勞的適應現狀以及其相關範疇,因此選擇韓國京畿道和台 灣桃園縣的泰籍製造工廠為例,由其中找出符合本研究目標的製造業藍領泰籍勞工,以做為本研究 之樣本。而在尋求具同質性的研究樣本時,本研究同時會尋求同質中的差異性,以「異質性抽樣」 的方式嘗試從中找出具有跨工廠或是多國勞動經驗的藍領階級勞工,藉此可更直接比較不同地區甚. 治 政 不一定是以此做為廣泛推論的基礎,而是能以此作為一標準的典型範例,來進行一種現象的說明, 大 立 而並非為了更進一步的證實以及推論之目的(陳向明,2009)。. 至是國別對於移工在工作及生活適應上的經驗與感受所造成的影響。透過本研究所展現出的現象,. ‧. ‧ 國. 學. 三、研究可信度. y. Nat. sit. 在研究過程中,會確立問題意識當中所包含的概念與定義,將抽象的定義轉化為具體的研究問. er. io. 題,尋求適切的溝通方式與受訪者進行交談。另外,在研究設計上會採用多元管道蒐集資料之設計,. al. n. v i n Ch 中錄音,以便訪談過後可以針對陳述內容中相互矛盾或前後不一致之部份,當面與受訪者進行溝通 engchi U 4. 運用「三角驗證法(triangulation)」 ,結合現有相關文件資料、摘要筆記與檔案記錄,並且在訪談. 或澄清,藉以增加資料意義之明確性及可信度。. 四、研究倫理 由於本研究所涉入的場域較為特殊,我們與受訪者之間存在著文化、種族上的差異,因此在與 受訪者之間的互動與交談時,會希望與受訪者建立起一種平等且相互尊重的關係,避免在文化或種. 4. 三角驗證法由學者Norman Denzin於1987年首次引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期以一種以上理論、方法、資料 來源或分析者解釋同一現象,以確保研究發現的一致性。 27.

(28) 族上展現出優劣之差距。在研究過程當中,我們會將受訪者視為夥伴,一起尋找和建構知識,如陳 向明(2009)所言,被研究者從一種需要保護的對象變成了可以決定研究的方向和焦點的有力參與者, 不再是一個被研究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與研究者一起進行「互構」。 基於本研究所欲探究的主題與目的,研究者將實際進入場域努力與研究對象建立相互信任的關 係,並從中進行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以深入瞭解泰籍勞工對於移入國工作環境及對當地政策之感 受和想法。由於我們與外籍勞工談論的議題較為敏感,又與其賴以維生的工作場域習習相關,在研 究過程中可能會涉及一些他們平常不願意對外人透露的隱私。因此我們除了以誠摯的心去面對受訪 者,同時還必須保持絕對的匿名,並且時時提醒、反省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是否有侵害他人自主權與 情感的可能。由於本研究會面臨文化差異的挑戰,我們會在進入訪談之前盡可能的了解對方的文化,. 政 治 大. 並且以尊重為前提,採取相應之道適當的加以處理。.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29) 第四章 台灣和韓國的移工規模及現況 壹、 韓國的移工規模和引進程序 韓國政府(韓國行政安全部,2012)從2006年起開始實施外國人居民現況調查,建立與外籍居民 在地生活與社會定居等相關之基礎資料。根據此一調查,2012年居留在韓國之外籍居民總共為 1,409,577名,比2011年增加了144,571名,占整個韓國人口之2.8%。除了外配等獲得韓國國籍的歸化者 以外,有1,117,481名外國人(未具有韓國國籍者)居留在韓國,其中有588,944名移工(外國人總數之 41.8%)從事於各種產業,而居留在京畿道之移工就有209,784名,使該區域成為韓國移工人數最多的 區域。就產業別而言,外國人就業人數依序為製造業(36萬 8千名,46.5%),、批發零售及餐飲業(14萬. 政 治 大 當中以製造業從事人口最多。(韓國統計廳,2012:10) 立. 9千名,18.8%)、個人及公共服務業(13萬 6千名,17.2%)、營造業(8萬 5千名,10.7%),外國人就業者. ‧ 國. 學. 韓國政府允許從中國大陸移入的朝鮮族在國內就業。由於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移工,他們具有語 言和文化上的優勢,因此朝鮮族約占整體外勞的50%左右,主要從事營造業和服務業。東南亞地區出. io. sit. y. Nat. n. al. er. 移工現況如下:. ‧. 身的移工人口次之。其中泰籍勞工占多數,總共為22,518名,而他們大部份都從事於製造業。韓國的. Ch. engchi. 29. i n U. v.

(30) 表 4-1:韓國的移工現況 東北亞 區分. 東南亞. 其他. 合計 中國. 中國 朝鮮族. 台灣. 日本. 588,944. 22,992. 295,604. 155. 1,604. 首爾特別市. 150,433. 3,408. 130,730. 87. 551. 釜山廣域市. 16,460. 1,492. 2,647. 6. 127. 大邱廣域市. 11,288. 474. 1,941. 1. 仁川廣域市. 30,620. 1,272. 12,013. 光州廣域市. 6,333. 330. 大田廣域市. 3,992. 蔚山廣域市. 越南. 11,047. 64,407. 菲律賓. 泰國. 印尼. 柬埔寨. 緬甸. 馬來西亞. 其它. 26,855. 22,518. 27,914. 11,649. 4,940. 154. 771. 95,464. 政 治 大 1,651. 581. 267. 55. 46. 100. 113. 10,932. 201. 3,555. 1,110. 439. 1,516. 316. 565. 2. 24. 4,460. 44. 147. 1,927. 1,095. 284. 1,519. 172. 121. 1. 4. 688. 5. 28. 814. 4,536. 2,139. 1,736. 1,907. 391. 600. 5. 5. 5,169. 1,381. 0. 19. 66. 928. 544. 280. 470. 366. 94. 0. 19. 1,836. 465. 1,267. 5. 68. 64. 191. 137. 102. 116. 34. 20. 1. 3. 1,519. 11,457. 409. 5,092. 0. 15. 363. 1,433. 658. 222. 586. 164. 117. 0. 2. 2,396. 京畿道. 209,784. 5,551. 106,679. 46. 482. 5,626. 20,968. 11,818. 11,518. 7,445. 5,051. 1,608. 18. 141. 32,833. 江原道. 5,584. 453. 1,922. 0. 19. 87. 695. 203. 335. 403. 181. 16. 1. 3. 1,266. 忠清北道. 15,734. 469. 4,927. 0. 19. 481. 2,358. 970. 1,138. 800. 400. 132. 0. 9. 4,031. 忠清南道. 30,442. 1,411. 10,115. 73. 598. 4,394. 1,231. 2,572. 1,309. 507. 2. 89. 6,082. 全羅北道. 9,444. 664. 2,118. 0. 439. 554. 441. 133. 1. 14. 2,599. 全羅南道. 12,934. 1,336. 3,470. 0. 21. 555. 704. 629. 123. 0. 73. 2,345. 慶尚北道. 23,873. 1,609. 3,848. 1. 47. 380. 5,111. 1,523. 896. 3,422. 819. 354. 2. 43. 5,818. 慶尚南道. 46,847. 2,723. 7,118. 0. 62. 613. 12,204. 2,648. 1,824. 4,963. 1,179. 491. 21. 186. 12,815. 濟州特別自治道. 3,719. 926. 336. 2. 12. 127. 609. 52. 112. 670. 142. 13. 0. 43. 675. io. n. al. Ch. 17. y. Nat. 2. sit. 立. er. ‧ 國. 1,108. ‧. 804. 學. 合計. 蒙古. v2,057 i n. 1,676 560 U i e228 n g 2,714 c h 516 448. 資料來源:韓國行政安全部,2012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economic-base analysis and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of conducting description, followed by division of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aking National No.5 Highway and Ilan area as object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mpact of on Ilan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now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adopts cases of solar cells from Taiwan and China and tries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s and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policy between them as well in order to find out